文资教育范例

文资教育

文资教育范文1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插进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

文资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文化资本理论;教育公平;文化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2]。党的“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逐渐由数量公平向质量与效率兼顾的公平方向发展。

1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内涵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形态,即身体化的形态、客观化的形态、制度化的形态。“身体化的形态”是一种具体的状态,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它预先假定了一种具化、实体化的过程[4]。布迪厄认为家庭教育是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人出生后最先接触的教育形式就是家庭教育,拥有较强文化资本家庭的子女一出生就占据了优势,所以社会文化教育的不公平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客观化的形态”作为文化资本的第二种形态具有两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它在物质性上以经济资本的形式存在,第二个特性是它在象征性上以文化资本的形式存在。布迪厄强调,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在物质和信息中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文学、绘画、纪念碑、器械等,在物质性方面是可以传承的。”[4]这种文化资本类似于“人力资本”,需要人们进行艰苦的劳动之后才能继承。“制度化的形态”是第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它是一种通过社会制度认可形成的资本,比如学历文凭、各种证书等。布迪厄指出,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它在官方认可的、合法化的能力与简单的文化资本之间确立了一种根本的差别,而那种简单的文化资本则需要不断去证明自身的合法性”[4]。这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彼此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从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到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再到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体现出了随着获得文化资本难度逐层增加其所得利润也逐渐增长。

2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

(1)文化资本理论视阈下的农村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沿海等城市相比,农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文化背景的影响,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拉大,农村经济落后是首要原因。其次,农村与城市在家庭文化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读书无用论等传统文化观念悄然复生。再次,依据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农村家庭占据的文化资本较少。(2)文化资本理论视阈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投身于城镇化建设中来。然而,随着人口的迁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加突出。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比如流动儿童少年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但由于政策的模糊性使其很难实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升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3)文化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重点学校及择校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二元分割现象,再加上传统文化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这使得许多家长纷纷选择重点学校,对于成绩达不到升学要求的孩子,家长就花大量借读费让孩子择校。重点学校的设置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极度不平衡,以致于重点学校师资队伍越来越优质,与普通学校拉开了很大距离。重点学校与择校问题不仅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产生了学校高收费、乱收费,教育资源两极分化等问题。

3文化资本理论下的教育公平策略

基于文化学的视角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审视与反思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在“身体化的形态”文化资本方面,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文化环境与话语体系的不同,他们学业水平差距也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在“客观化的形态”文化资本方面具体呈现在物质文化上,物质经济基础较好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所占有的经济资本较高,随之传承的文化资本也增大。再次,在“制度化的形态”文化资本上由于是官方认可的、合法化的文化资本,统治阶层把控着制定权,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隐蔽地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使得文化背景处于劣势的家庭更难获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因此,在承认文化资本三种形态的累积性特征下,积极推进以平等为主、兼顾自由的教育公平策略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加大对农村与偏远地区教育投资力度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占有量对儿童学业成绩影响极大,均衡学校教育中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是基础教育公平推进的重点。改善农村与偏远地区教育设施,提升教育质量是增强学生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前提。农村与偏远地区财政紧张、教育经费不足,是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学设施、器材方面更是与城市学校有天壤之别。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留住骨干教师,名牌高校的师范生更不愿意进来。因此,健全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根本。

3.2加快推进实施县(区)内的校长教师轮岗制度

实施县(区)内的校长教师轮岗制度是促进学校间“客观化的形态”的文化资本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2014年8月财政部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指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5]轮岗制既能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引导他们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现阶段加快校长教师轮岗是短期内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3.3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一项就是取消重点学校与重点班设置。重点学校的设立加大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差距,导致办学条件一般或者处于劣势地位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又负荷太重,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择校现象不仅给学生家庭加大了经济负担,还使得一些学校通过择校生的收费而变得越来越富,从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与教师待遇,加大学校间的差距。不设重点学校目的在于打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二元制现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4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体系

完善义务教育制度体系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缩短布迪厄制度化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教育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推动资源配置改革,要深刻认识到义务教育在不断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抓住义务教育在解决我国中部塌陷与西部追赶等问题上的机遇,优化再平衡城乡教育,要因地制宜地体现针对性,各地应依据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及需要,完善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12-11-18.

[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17-10-27.

[4](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术[M].包亚明,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0-201.

文资教育范文3

1.过度相信学生,教学过程“放得过多”

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似乎只要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教学就会“无所不能”,对学生能力过高估计,教学中一味地“放”,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显然操之过急,一味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反而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证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4.坚持灵活机动,务求信息反馈实效

文资教育范文4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二、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三、总结

文资教育范文5

1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资源短缺,各方面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协调等问题。中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大部分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师资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能有机结合,致使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尽人意。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做法

学校狠抓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竭尽所能通过学校各项活动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为抓手,发挥体验馆重要职能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总体目标,最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大一统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1)每月一期的国语沙龙活动为学生学好国语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不断从中找到学习国语的自信心。(2)全校教师承担36个班级的周六拓展课程教学工作。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古诗、红歌、日常用语及MHK专项训练4个模块的内容。教师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3)运动会开幕式国学传奇节目由64名学生身穿汉服,沉浸在穿越古代的意境。学生不仅流利背诵《悯农》、《劝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少年中国说》,根据所背古诗内容表演每个时代画面,节目的创意和学生精彩的演绎效果得到上级和全校一致好评。(4)技能大赛开幕式和校园艺术节开幕式“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展示,学生代表参与并表演诗词穿越,《论语·选编》、《守株待兔》、《出塞》、《明月几时有》、《少年中国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6个篇幅内容的背诵和演绎,充分说明了学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教师们教古诗,教唱红歌,为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5)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共有118名学生参与选拔,创下了学校社团报名人数新高。整个选拔过程,选手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烈兴趣。(6)通过调查问卷、个访学生和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入学前,口语能力差,不敢开口与汉族老师和同学交流,没有自信心,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清,在积极参与学校近一年开展的各项大型活动之后,学生感觉穿着汉服,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由不了解、不喜欢到想要了解、喜欢学习,呈现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趋势。

3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有效作用

(1)拓展课程扎实有效:以18-18会电班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前和入校后掌握古诗、红歌情况数据对比分析,学生入学一年后会背诵25首古诗,会歌唱15首红歌,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6个中国传统节日,并能够熟练地掌握66个日常情景对话,基本能掌握听说读写4项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校园活动激发潜能:通过参与大型活动表演,学生成为其他班级学生羡慕的对象,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类比赛、表演当中。(3)社团组建大放异彩:近两年来,学校始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语言部结合学校的实际,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积极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4)体验馆建设锦上添花:体验馆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交互式体验中学习,使学生在感知场景、动手操作、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践行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理念。(5)育人环境逐步改善: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及学校校园文化的营造,对提升、扩展全体师生的国学文化与知识,提高发展师生文化素养,将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大大改善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感知、学习国学文化提供相应学习环境、实践操作环境,进一步发挥国学启蒙教育在推进本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进程与水平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以18-18会电班为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平均成绩逐渐呈上升趋势。参与各项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国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国语沙龙活动、运动会节目展示、技能大赛、艺术节表演、中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校园国语周等载体及周六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着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静定专注、自律乐观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约礼的人生价值观。

4反思

文资教育范文6

1.设置实验项目

在本课程的实验项目中设置了12学时必开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主要目标概括为以下四点:

(1)掌握电路性能仿真方法,提高对电路的设计、分析、调试、故障排除的能力。

(2)掌握虚拟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掌握电子线路原理图设计的过程、方法及技巧。

(4)掌握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的过程、方法和技巧,训练电路设计方面的综合工程素质。具体项目设置为:Multisim10界面设置及原理图绘制(2学时验证型)、Multisim10虚拟仪器仪表使用(2学时验证型)、Multisim10分析功能及电路特性仿真(2学时设计型)、AltiumDesigner原理图设计(2学时设计型)、AltiumDesignerPCB步线练习(4学时设计型)。

2.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为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两项。关于实验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是否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完成(独立完成)并得到正确结果;关于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正确、完整、无误,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附实验结果及分析,最后在实验报告上给出考核分数。对实验完成情况记实验成绩分,对实验报告记实验报告分。两项成绩之和为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二、上机考试设计

1.考试方法

配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开卷,一人一机,上交电子答卷word文件。老师对电子答卷进行评阅,记录成绩。考试题目类型为综合型大题,考查软件操作、模拟/数字电路分析与仿真、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辨识、原理图和PCB图绘制的基本技能,考核范围全面,难度中等偏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2.考试内容

试卷一般包括三道大题,覆盖了本课程两个电子线路CAD教学软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虚拟设计及测量的工程素质。第一大题为Multisim模拟电路操作题,主要考察软件Multisim的基本概念学习情况及模拟电路的仿真与分析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物理单位的使用、基本虚拟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等,例如:绘制单管放大电路、对电路输出变量进行测量以及电路频率特性测量等内容;第二大题是Multisim数字电路操作题,考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情况,包括数字电路的元器件、常用虚拟仪器仪表及常用分析和仿真方法等,例如:按要求绘制异步预置计数器电路图、电路元件设置、添加逻辑分析仪进行波形测量等内容;第三大题是AltiumDesigner上机操作题,主要考察软件AltiumDesigner的学习应用情况,包括原理图输入、元器件库使用、PCB板绘制的基本规则和方法等,例如:计数显示电路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PCB板参数设置等内容。

三、结论

文资教育范文7

要想让学生喜欢写字,并写好字,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写字功底和正确的写字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连字都写不好的话,其他的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写字教学这一基础打牢了,学生才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写字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学写字,还要让学生通过写字教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素养,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书写能力的训练。

当前很多小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不健全、书写能力差。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又怎能写出规范的汉字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书写能力,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定期进行书写训练。教师不仅要钢笔字写得好,粉笔字也要写得好;不仅要楷书写得好,还要行书写得好;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还要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等都有具体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拓展写字教学的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写字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平时作业、考试等的书写要求来达到写字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同其他科目任课教师的联系,对学生平时的书写进行齐抓共管,从而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书写情况,达到提升自身书写能力的目的。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写字教学同样如此。而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写字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突破传统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用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的方式,为学生交流写字经验提供平台,这样不仅对写字教学有益,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行写字大赛,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橱窗、班级栏目等平台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写字的目的。再次,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作业书写水平评比,并对书写情况较好的作业在班级内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就会更加注意书写,这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并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监督,从笔画书写的规范、笔顺的对错、书写结构的合理性等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从而切实增强学生书写的规范性。经过平时的严格的书写训练和丰富的书写活动,学生一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充分认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将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三、规范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正确指导,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从而让学生自小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加之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并没有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严格的要求,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多小学生在写字时身子歪歪斜斜,或者是直接趴在桌子上。这些不良的写字姿势是导致现在很多小学生近视、脊柱发育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也会导致书写的质量较差。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也是家长深为忧虑的事情,因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写字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姿势进行纠正。正确的写字姿势为“三个一”“八个字”,即眼睛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课桌一尺远,手要离鼻尖一寸远,同时在书写时要保证头正、身直、肩开、足安。只有严格遵循这样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学生才能在保持身体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来。

四、总结

文资教育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识字教学的特点采取必要的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识字的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和学习的空间、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学习过程。因此,本文就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行如下的探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互动、探究,从而自主、高效地实现课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识字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依据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上的基本权利,倡导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主体识字的能力。教师要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全面实现识字教学效率的高效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识字教学可以概括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积极引导,采取必要手段凸显学生主体效能,构建高效和谐的识字课堂教学模式[1]。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推动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意识

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字编成简单的故事,例如,人在野外累了,靠在树上休息,就是“休”字。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猜字谜的形式学习一些汉字,例如,门里躲进一个人,门外立着一个人(闪、们),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和记忆汉字的结构。教师也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来完成识字教学,例如,拿一张老虎的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虎”字。这些方法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2]。

(二)依据汉字构成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汉字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等基本的造字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促进学生自主识字。首先,教师依据偏旁对汉字进行归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系统识字方法。例如,与金属相关的汉字,多以“钅”为偏旁,如铁、铜、银、铝等;与火相关的汉字以“火”为偏旁,如烟、灯、灶、炮等。偏旁识字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其次,教师在教授象形字时可以把实物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山”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山的简笔画,达到字形结合的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指事字进行教学,例如,在器皿中滴一滴血,表示“血”。通过对汉字造字法的了解,学生掌握了一些识字规律,把抽象的识字过程变得具体化,大大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增强了识字学习的信心,从而使识字的效率快速提升。

(三)实施课堂互动识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教学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实现课堂互动识字,例如,播放一段《狐狸和乌鸦》的微课视频,教师先通过提问让学生辨别狐狸和乌鸦两种动物,学生掌握了两者的形象后,通过视频轻松地学习了这一组汉字。其次,教师引导、纠错实现互动识字,例如,教师在教汉字“冷”时故意写成“泠”,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实践证明,互动识字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推动识字教学的高效发展。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主动参与识字教学,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体现出“教为不教”的效果。

三、结语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记忆的机械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也会真正感受到识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