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说中的地域饮食文化思考

作家小说中的地域饮食文化思考

摘要: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往往孕育出具有不同地方色彩的饮食文化。诸多陕西作家巧妙地将饮食文化融入小说文本中,让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领略到别具一格的陕西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本文试从地域文化视阈出发,讨论陕西作家小说中的地域饮食文化特色。

关键词:陕西作家;小说;地域;饮食文化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诸多文化元素中,饮食文化在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作家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自己的文本中,让其成为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众多小说家往往通过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化书写,将真实的、带有浓郁烟火气息的中国社会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众多真实可感的饮食文化刻画,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万家灯火的日常生活画卷。中国饮食文化的根基在于农耕文明的传承,陕西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陕西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陕西的饮食文化具有特殊性。悠久绵长的历史使得陕西在饮食习俗、饮食生活、食材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文明漫长而丰富。几千年之前,陕西汉中人张骞开拓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从古代长安将我国优秀的物产传播到广阔的亚欧大陆,同时也带回了西域多样的物产,拓展了陕西人民的食材选择。陕西地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三秦水土滋养出陕西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远古时期茹毛饮血的蓝田猿人到盛唐时期的博大气象,陕西地域文化长期保持着蓬勃昂扬的发展势头,由此也孕育出独具个性的地域饮食文化。陕西地处东西方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地区,至今还保存着诸如“大唐西市”的历史遗存,佐证了古代多民族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多民族的饮食文化在陕西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使陕西的饮食文化带有明显的地理印记。陕西从地理上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情下成长起来的陕西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将他们所成长环境中接触的地域美食作为作品的构成部分融入文本中。如陕北区域的柳青、路遥,关中区域的陈忠实、高建群,陕南区域的贾平凹、京夫等都是三秦大地涌现出的著名作家。“陕西作家群”十分擅长于刻画家乡的独特风情,这种渗透在文本中的泥土气息也让他们的作品在陕西这篇厚土上更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与极强的感染力。

一、陕西作家笔下的关中地域饮食文化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土壤肥沃,农耕发达。关中地区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使得关中地区农耕文明极为发达,在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滋养下形成了特殊的饮食文化。关中连接着我国的黄土高原与秦巴山地,秦岭犹如一条巨龙将我国划分为自然区域上的南方与北方。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优质小麦的种植地带。因此,关中地域饮食以各类面食为主,种类繁多的面食常常在陕西作家的小说改编影视剧中出现,如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小说《装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一群生活在西安的装台工人就经常在城中村巷子中的面馆吃带有浓厚陕西关中饮食文化特色的各类面食,让观看影片的观众们也感受到了陕西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装台》中,陈彦笔下的“刁大军”提到过同盛祥的羊肉泡馍,作者也多次提到过“樊记腊汁肉夹馍、贾三灌汤包子、粉蒸肉”等西安著名小吃,这让小说充满了西安城中村的烟火气,也让“刁顺子”等书中小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让读者体会到西安独特的美食文化。从地理上划分,关中地域分为“东府”和“西府”。东府大概包括现在的渭南市、西安市的一部分。贾平凹小说中出现的“葫芦头泡馍”、陈忠实小说中出现的“羊肉泡馍”都属于东府地区的特色饮食。在陈忠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巨著《白鹿原》中,他通过文中人物对“老孙家羊肉泡馍”“老白家饺子馆”“西安饭庄葫芦鸡”“水晶饼”“腊汁羊肉”等西安本地著名小吃进行了刻画,让读者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领略了陕西关中地区的经典美食。在《白鹿原》中,陈忠实细致地描写了“羊肉泡馍”的吃法和特色,甚至将“羊肉泡馍”作为串联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文中主角之一的“鹿兆鹏”在锄奸行动中就利用姜姓叛徒每天清晨都要吃“老孙家泡馍”的饮食习惯将其除掉。陈忠实巧妙地将关中人的早餐习惯引入文本中,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陕西西府地区主要包括咸阳西边的几个县区和宝鸡市,陕西咸阳市杨陵区的作家贺绪林就属于西府地域的代表作家,相传杨陵自古就是农神后稷教民稼穑之地。贺绪林的小说以“西府民俗”“西府饮食”“西府方言”为刻画对象,巧妙地以西府民间的“臊子面”“旗花面”等民间小吃为引子,以蝴蝶效应一般的连锁反应建构起小说叙事的完整结构,作品中的反面人物“罗玉璋”因贪食而惹祸上身,揭开了故事发展的序幕,引发了连锁反应,可谓构思巧妙。众多陕西作家往往赋予各类美食别样的作用,丰富了文本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著名作家孙皓晖的代表作《大秦帝国》中对秦国凛冽“凤酒”有精彩刻画,这实际描绘的就是陕西西府凤翔地区的名酒“西凤酒”。孙皓晖将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性格结合起来,更升华了饮食文化对地域文化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在《大秦帝国》第一卷中,他通过小说人物“候嬴”之口,讲出了“酒为民性之表”的观点。在孙皓晖看来,秦国有如“凤酒”般浓烈的好酒,正是从侧面印证了秦人风骨之凛冽。而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甘甜解暑的“凉茶”、朴实无华的“无名野菜”都是试图从日常生活角度证明秦人从上至下生活之朴素清新,看似粗陋无华之下,隐含的却是作者对秦国质朴文化的赞同和对秦国饮食文化的欣赏。正如文中的“卫鞅”所言“秦风真本色,羞煞世间珍馐也”。而孙皓晖对“肥羊炖”的多次描述更是引得读者拍手叫绝,在作家笔下,秦国的“肥羊炖”多次出场,文中人物将米醋和蒜泥调和作为调料的吃法也是陕西地区的经典吃法。肥嫩浓香的肥羊炖吃法豪放而粗犷,但是烹制方法又粗中有细,恰似秦人本色本味,毫无做作的直爽豪迈。文中的“候嬴”曾说,秦人所吃的素菜做法极简,特别是苦菜就是生长在麦田里随处可见的野草菜,秦人大多贫苦,粮食不够吃的窘迫苦难之下才将其视为“菜”,因此称为“苦菜”。这段讲解和描述将食物名称的得来与百姓生活现状结合在一起,可谓巧妙。在文中描绘“凉茶”时,孙皓晖特意将饮茶的器具描写得非常详细,秦人用“硕大的陶壶和瓦盆陶碗”泡茶,看似不讲究而显得粗疏,但却带有大巧若拙之感。在文中随着情节的推进,多次出现饮茶的情景,而茶具却一直质朴无华,作者通过文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孙衍”评价秦国国君贵为一国之君,却粗简至此。通过对秦国上下从君主到民众简单朴素的日常饮食文化刻画,对比魏国上下竞相攀比的萎靡之风,让读者自然得出秦国能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并非偶然的结论,可谓十分巧妙。

二、陕西作家笔下的陕北地域饮食文化

延安、榆林地区属于陕北地域,这片土地历史文化悠久而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先民繁衍生息之地。陕北从地形地貌来说主要是以黄土高原为主,沟壑纵横是这片地区的主要特征。由于靠近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干旱而少雨。尽管也有黄河、洛河、无定河等河流流经这片区域,但是由于降水量总体偏少,灌溉农业不发达,这里的百姓常常以土豆等对水分要求较少的农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小米、糜子、玉米、高粱等作物被大面积种植。和气候相对温和的关中平原相比,陕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相对而言较为恶劣。因此,在作家笔下的陕北地域饮食文化较之关中平原而言更多了几分苦难色彩,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赋予了饮食更深层的文化意义,除了在他们笔下为读者展现出陕北地区独具个性的民间地域美食文化之外,更从人与恶劣环境的抗争角度深刻挖掘。路遥是陕北地域成长起来的代表作家之一,由于他幼年时期的创伤记忆,特别是饥饿对他带来的深刻烙印,使得他在小说中经常对饮食进行刻画。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对陕北地域的饮食有着细腻的描写。从陕北地区农作物的栽种,不同节气农民的农产品收获,乃至加工成的具有陕北地域色彩的饮食都进行了细致描绘。陕北地区靠近内蒙古草原,饮食文化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影响,因此饮食大多相对粗犷而豪放,不讲究细致的制作技巧和繁复的花样,更多的是简单的家常做法。如《平凡的世界》第一章开篇时路遥所描绘的“甲、乙、丙”三种档次的菜式,就是非常朴素的陕北家常菜做法,运用了陕北当地特产的土豆、粉条、高粱、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并不像南方的菜式带有精致化的意味。路遥用带有幽默意味的笔法将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和高粱面馒头根据它们的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非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中,他通过小说人物“德顺老汉”讲出了他在多年之前走西口的时候认识的旅店老板的女儿为他讲的陕北特色的“荞面饸饹”“羊肉扁食”的故事。荞麦是陕北地区农户栽种较多的农作物,“饸饹”是广泛流行于陕西地域特别是陕北的一种面食。“荞麦饸饹”实质上是用荞麦面根据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制成的一种特色小吃,而“扁食”是陕北地域对饺子的称呼。在路遥的小说中,美味的“羊肉扁食”经常出现在故事情节中。除此之外,路遥在刻画陕北地区的婚丧嫁娶时,常常会细致地对席面上的菜式进行罗列。如《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出现小说人物的红白事,路遥曾将陕北特色小吃“炸油糕、凉拌猪头肉”等展现给读者,让从未去过陕北的读者也能一览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风情。在路遥笔下的主人公中,许多都是整日被饥饿折磨的青年人形象,他们一方面被饥饿所侵蚀,一方面却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激情。路遥更多的将饮食的匮乏作为一种苦难的磨砺,他笔下人物大多是陕北城乡交错地带的知识青年,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肉体却被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所困扰着,饮食对他们而言是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或许他们渴求的食物并不那么精致、美味,但是对路遥笔下的人物而言,一口粗粮就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美食了。《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可谓是路遥的真实缩影,马建强和他的父亲竟然就靠着喂猪剩下的陈谷糠和榆树叶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路遥详尽地描绘了“马建强”因为饥饿难忍而在野外疯狂地刨挖野菜和野草根的情景,这些并非日常饮食的“美食”却一次次拯救了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主人公。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笔下的陕北地域美食尽管可能做法简陋,甚至较为粗糙。却也正是朴实、热烈的陕北民间地域文化的野性表达,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的原始美感。他们更深刻的思考了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生存的不易与艰辛,更多的思考了饮食对普通劳苦大众的生命意义,以他们的饥饿体验展现了一幅幅生存图景。

三、陕西作家笔下的陕南地域饮食文化

陕南从地理位置上而言位于秦岭以南地区,从行政区域构成上主要由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构成。秦岭横亘于陕西关中腹地,由于秦岭的自然阻断,夏季来自东南地区的暖湿气流被高耸入云的秦岭山系所阻隔,无法进一步深入关中平原。而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也被秦岭所阻挡,因此关中平原的年降水量低于陕南地域。在地理划分上,陕南也被划为南方地区,关中平原被划为北方地区。关中平原主要种植小麦,而陕南的秦巴山地间主要种植水稻,所以陕西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格局。陕南水土湿润,天然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汉中和安康等地喜食米皮、米线等大米制品。陕南地域历史文化悠久,这片带有楚风秦韵的热土上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当代作家,如贾平凹、京夫等人。陕南地域自然水土条件较为优越,物产丰富,因此陕南作家更多强调本地饮食文化的精致与独到口味,将这些饮食作为地域文化风情的代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秦巴山地间的民间风情。陕南作家笔下的人物日常饮食常常和陕南地域种植的农作物制品有关。贾平凹是陕南地区的商洛丹凤人,尽管随后移居于西安,但是此前陕南地区的生活经历还是对他影响颇深。他所出生的商洛市地处秦岭以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于长江流域范畴。生长于巴山楚水间的贾平凹也就是在此成长起来的。由于秦岭的阻隔,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域在饮食上显示出其特有的个性色彩,在贾平凹的小说《带灯》中,他描绘过秦岭山区的“元老海凉粉”,他写道,“元老海凉粉”实际上是软枣叶凉粉。凉粉也是陕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部分秦岭山区的居民利用山中的树叶等加入凉粉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凉粉。此外,贾平凹曾专门描写过陕南特色的“浆水面”,这种带有陕南地域特色的面食广泛分布于陕南区域,由醋曲和新鲜的芹菜制成带有明显酸味的汤汁,在盛夏时可做消暑之用。本地的居民往往充分利用物产丰富的秦岭山区,采集当地特色的食材,制作成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美食。《商州》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面食,这些被贾平凹视为是属于带有“下里巴人”色彩的平民美食,在他看来,美食文化和地域文化有很强的联系,美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直观反映。在作者笔下,这些看似粗陋的民间美食的表层之下,深刻反映了朴实本分的山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天知命的生活方式。贾平凹的小说中直接刻画陕南美食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笔带过,将陕南区域的饮食作为文本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小说中去,显得更加朴素灵动。

四、结语

三秦大地以其独特的区域文化类型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陕西作家小说中的地域饮食文化增强了作家作品的文本真实性与可读性,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地域风情。

作者:史欣博 赵新战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