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设计论文范例

水景设计论文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1

雨水景观由雨水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元素共同构成。雨水从天而降,可以有滴、落、沥,珠落玉盘乃至瓢泼如注的动态,与植物、铺装材料、雨水基础设施等环境元素作用,又可以出现蓄、流、溢、泄、漫、跌水、瀑布等动态。各类环境元素本身即可成景,而在降雨时与雨水相互作用,又能够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艺术化的雨水景观设计能够给人带来以雨水为主题的丰富美学 体验。景观设计是空间的艺术,需要点、线、面的合理布局,雨水景观同样如此。雨水景观设计中的点状元素包括雨水桶、小型集水池、雨水花园、雨水种植池等,线状元素如落水管、水渠、种植浅沟等,面状元素包括水平的池塘、人工湿地和垂直的跌水瀑布等。一处设计独特的节点,可以成为景观中吸引游客注意并开始探索雨水踪迹的起始点,而重复出现的点状元素则能够形成强烈的韵律。线状元素在雨水景观中非常多见,可以起到轴线的作用,串联起景观序列中的诸多节点,是游客追踪、探索雨水径流运动踪迹的线索,增加了游赏的趣味性。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生物种类丰富的湿地还是奔腾的瀑布,面状元素的出现往往形成雨水景观序列中的高潮,通过合理布局,能够进一步强化雨水主题的观赏体验。各类雨水基础设施是雨水景观中的重要人工元素,如雨水管、各类沟渠、水池、井盖等,雨水管是绝大多数建筑都具备的构件,然而其中大部分外观千篇一律,只能保证基本功能而不具有装饰美化作用。并且相当一部分雨水管直接将雨水排放至地面或排水沟,降雨时不但缺乏美感,漫流的雨水还容易成为人们出行的障碍。对于雨水管的艺术化设计,德国德雷斯顿市新城区中一座建筑的雨水管是一个非常精巧的范例,该建筑的雨水管由多个漏斗、喇叭、回旋、转折等形态的构件组成,降雨时雨水依次流过各构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便可形成一曲雨的“交响乐”,这座建筑也因此有着“雨水剧院”之称。作为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借鉴其趣味性的形态与色彩,与建筑形成呼应。距地面较近的雨水管甚至可以设计若干分支来容纳小型绿植,植物依靠雨水灌溉或与人工养护相结合,多余的水则从容器底部流出汇入雨水管的 干管。雨水管还有一个功能近似的变体——雨水链,雨水链将流动在管内的雨水挪到了金属链表面,不同形态的链条塑造了各异的水流效果,其本身也是精致的装饰品。雨水链多用在一二层的建筑上,在日式传统建筑中比较常见,欧美国家现在也有不少家庭将雨水链用于自家的房屋,商家有多种形式的雨水链可供选择,购买也非常方便。而我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个人住宅绝大多数是在多层及高层建筑中,因此引入雨水链这一设施在各类景观建筑上更容易实现,亦可打破常规,将雨水链与景观小品相结合,更多从造景角度来设计雨水小品。降雨时与雨水密切接触的各种环境元素,其形态及材质决定着雨水的动态和视觉效果。如上文所述雨水链,杯状、片状、环状的构成单元会形成各异的水花。不同的材质在被雨水打湿后呈现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如玻璃、不锈钢的光滑,耐候钢的粗犷,木材的温厚,粗糙的天然石材形成无数微小的水洼,鹅卵石使水若隐若现于其下。运用材质间粗糙与细腻、天然与人工、硬质与软质等的对比,可以增加降雨时景观视觉效果的丰富性,创造以雨水为关注中心的美学体验。

2雨水景观的可视化

可视化是传统雨水管理措施中相对缺乏的,通常的雨水管理设施是以管道、蓄水结构、水泵等构成的地下网络,雨水径流进入之后其踪迹不再可见,即使将雨水收集净化后重新用于景观,若不特意说明,公众也很少能够得知。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中,植物的季相变化,自然界风霜雨雪的气象元素,都会给园林景观带来各具特色的景象。而赏雨更是早已被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视为赏心乐事,春雨润物,夏雨芭蕉,秋雨残荷,都常见于诗词歌赋之中。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赏雨”的内容更加丰富,雨水景观的可视化设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降落过程中的雨,还包括雨水循环过程的可视化。自然状态的土地上,雨水降落至地表后会发生漫流、蓄积、下渗、蒸发等一系列过程,构成了不同去向的“雨水踪迹”。建成场地上同样发生着雨水的运动,降落过程中雨滴与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表等不同形态和材质的表面碰撞,形成多种视觉和听觉效果;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后,可以营造深浅、急缓不一的流动效果;在储水容器或洼地中蓄积的雨水构成临时性的景观,经过蒸发和下渗又逐渐消失。这是在自然环境中原本存在的过程,雨水景观用人工营造的形式令其再现,而不是将雨水这个角色从场地中抹去。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雨水处理设施同样能够可视化处理,与传统的地下雨水设施配合使用。如依傍道路设置种植浅沟和小型水渠,用以代替部分或全部地下雨水管道的做法,在景观设计中是比较常见的。以雨水为主题的景观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设施本身的艺术性,特别是这样的线状元素还经常作为串联整个景观序列的线索出现。沟渠的平面形态与高差变化,人工沟渠的表面材料,自然沟渠的植物种植,都可以创造趣味性和吸引力。人工沟渠中可能包含调控流量的闸门,自然沟渠可能兼具初步净化雨水的功能,这些也都是可以重点展示的内容,能够使人对雨水的收集利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即使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完整而易于辨识的雨水处理系统也能使人很容易地推测出雨水的运动。可视化设计还可能包括对场地历史上水环境的展示,将场地内遗留的雨水相关设施或遗迹纳入新的景观设计中,或以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历史环境,向游客讲述场地曾经的雨水故事。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斯蒂芬大楼有一系列雨水景观,雨水的踪迹从五层高的大楼落水管出口开始,出水口下方是一个混凝土砌筑的小型水池,其中以卵石填充,用以缓冲雨水。水池底部有孔,将雨水导入贯穿庭院的水渠之中,水渠内以规整的石块立砌填充至与道路齐平,水在石块的缝隙间流动,不会妨碍通行。水渠末端与下沉式种植池相接,雨水到此完成了一个可视的利用流程。而之后经过植物初步净化的雨水会被收集在地下的蓄水池中,供建筑中的卫生间冲厕使用。在这一系列可见的雨水设施旁边还特意设有带雨棚遮挡的坐凳,用以吸引和鼓励人们在降雨时欣赏雨水的活动。

3雨水景观的可参与性

当可视性的雨水景观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时,该景观就已经具备了较低程度的参与性,而更深层次的互动则需要更多的条件来保障实现。传统雨水管理设施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使人远离,要创造良好的雨水互动,首先需要提供安全、有所控制的雨水接触机会。雨水径流的流量、流速与水深是必须严格把控的,人可以接触的雨水径流应以缓和的浅流形式出现,条件不适宜的区域,通过植物、地形等的屏障来避免人的接触。流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多级水池,或增大径流漫流的面积实现;控制流速可以通过弯曲水道,放置挡水石实现;控制水深可以在蓄水区域填充卵石或规则排布的砖石,或者在水面下增加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网格结构。此外雨水的水质也需要纳入考虑,来自屋面的雨水在初期冲刷之后往往相对洁净,而来自道路的雨水则含有较多污染物。选择合适的雨水来源,并通过适当净化,保证水质的安全。对于能够保证安全接触的雨水,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吸引人的注意,如独特的形态、鲜艳的色彩、降雨时的滴沥雨声等。雨水景观的参与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观赏——提供优美的景色和看到雨水或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引起兴趣,例如通过道路游线的组织,标识系统的提示,利用坐凳的布置位置来引导视线等;进入——提供使人接触雨水或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如明确的允许进入的节点或标识;互动——追踪雨水处理过程,调节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如时隐时现的雨水踪迹,可操作的小型水闸,可移动的挡水石等 。美国西雅图市的雪松河流域教育中心庭院中设计了鼓励人们去观察、聆听、触摸的雨水景观。来自金属材质屋面的雨水从雨水管排出后进入一个小型集水池,集水池由石材雕刻而成,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也作为一个景观小品吸引人的注意。屋面和水池中滴沥的雨声则形成了听觉上的对比。雨水从集水池底部的孔流出,经过一段填充碎石的浅水渠,窄而浅的水渠允许任何人安全地接触雨水,移动其中的石块还可以看到不同的水流形式。之后的水渠变为无碎石填充的曲线形水道通过整个场地,水道上方覆盖了水波纹样的不锈钢隔栅,保证安全的同时也进一步点明了景观的主题。

4雨水景观的宣传教育作用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2

1.水利水电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早期的技术空白到现今的硕果累累,葛洲坝水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无不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水利水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当前水利水电仍然是投资的大热门,一个又一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都在陆续开工建设。2014年年初17个省份公布了当年水利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达2717亿元,比2013年增长7.04%,更是创下了我国水利投资新高。

2.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速度的增长、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作用面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正视影响水利水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布局不合理

在如火如荼上马的建设项目背后,应当看到建设布局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总体投资方向上看,长期以来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重大轻小”,尽管也要求向基层农村倾斜,向农田水利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但因见效慢、显绩少,地方上为了争取国家项目或国家更多的资金,往往不愿意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如在金沙江全流域内共计划开发25级电站,总装机规模接近4座三峡装机规模。这条大江在不久的将来要被这25级水电大坝分割成一段段静水,它也将成为平均不到100km就有一座梯级水库的世界超大水库群。这样的投资规模是空前的,显然也达到了饱和状态。与此同时,2014年7月以来,河南、吉林、辽宁等多个省份接连遭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相关水利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问题重重、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田水利系统面对这次特大干旱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在发展重大项目和建设基础水利设施之间,尚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影响环境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考察和论证,设计中也未加以充分考虑,我国有不少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的环境生态产生了明显的破坏作用。河流水力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河流、河岸、洪泛平原等各类生态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对河道的地貌形态和河床的地质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水库蓄水后河流流速降低,致使颗粒物迁移、水团混合性质等发生明显变化,还会造成泥沙沉积,同时影响、破坏河流中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如黄河上中游建坝使得下游的流量降低,致使部分海水入侵,从而造成我国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湿地逐渐由淡水生态系统向咸水生态系统演替,这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演替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严重危害了区域生态安全。

(3)质量隐忧

由于工程设计施工缺乏规范性,施工队伍杂乱;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为降低施工标准,甚至偷工减料;质量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水平偏低;监理市场不够规范,相关监理工作未能及时到位;再加之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质量监督工作缺乏力度和依据,从而使得我国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存在隐忧。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依照基本建设管理规程进行设计施工的行为。例如不少施工企业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前都不能够按照规定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仅仅进行简单的勘察,有的甚至直接省略调查研究的步骤。这种行为致使施工企业根本不能够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的环境并充分考虑在日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工程深度和结构布局上也很难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此外,为了赶工期,有的施工企业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工程前期准备严重不足,部分工程甚至存在施工与勘测同时进行的现象。有的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私自砍掉附属工程,随意压低工程造价,再将中标的水利工程分包给其他小单位施工,导致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的质量管理机构责任不到位,监理工作未及时到位和纠正,导致很多问题工程竟可以顺利通过验收,不少工程一经使用即暴露出诸多问题。

(4)管理不善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基本上由项目业主单位组建临时建设班子(如建设办、工程指挥部等)进行负责。相关人员通常不具备应有的施工管理、工程经济等相关专业知识,对投资运营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全清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也未能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这就导致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管理不善的情况,比如随意变更方案、决策不成熟、工程建设周期长、前期及实施阶段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工作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不高等。同时,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给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留下空间,极易引发腐败问题。此外,由于管理运营模式陈旧,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各单位各部门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多,相关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及日常公务支出占了水利财政支出相当大的部分。管理运营模式落后,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再加上监管不到位,致使在很多工程建设运行中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浪费问题。

二、新常态下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之建议

同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我国水利事业也应适应新常态,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模式,放稳速度,抓质量,重效益,求精细,保持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1.布局的合理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水利水电建设应改变以往“重大轻小”倾向,更加重视基础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做到工程布局更为合理。为此有以下三点建议:①向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水利水电建设不能仅仅集中在城市及周边,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更应加强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以水利建设带动当地工农业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状态,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②投资水电站等不能过度、饱和。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日益紧张,水电资源将受到更大的重视。但应根据河流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电站建成后对河流及周边生态的影响,不能片面追求一时效益而过度兴建水电站,从而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严重问题。③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尤其对农田水利工程)应分类排查,该修缮的修缮,该废弃的废弃。部分现存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长期重建轻管,相当一部分散落、废弃于田间,早已无法正常运行。应对这些工程进行彻底排查,适合修缮后使用的及时修缮,应该废弃的及时废弃,避免出现应当维修的工程迟迟得不到维修,应当废弃的工程每年还占用着大量维护资金的情况。

2.规模的适度性

由于我国以往水利建设投资方向是“重大轻小”,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往往也是追求规模“巨大”,过分注重工程“视觉效应”,却忽略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造成了投资浪费,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规模的适度性应当成为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充分重视和考虑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应该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投入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好大求洋。

3.建设的人本性

建设的人本性即指工程建设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从保障民生角度考虑,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水利的本意是“除害兴利”,即为民除害、兴利为民,水利建设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是为部分利益集团或者少数人带来利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应当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为人民谋福利,将人本性问题贯穿于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整个环节。新常态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本性的主要任务有:①优先保障城乡饮水安全;②大力推进城市水利工作;③切实抓好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④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步伐;⑤全面落实水资源节约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⑥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疏浚工作,提高引排标准,改善农村水环境。

4.质量的恒久性

2014年9月15日,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讲话时提到,质量集中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这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应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将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质量问题更为重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质量的恒久性是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首要问题,应当倡导建设“百年工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水利工程建筑市场秩序化、建设程序规范化建设。依法对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实行规范化,加大对招标投标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并强化市场清出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市场。建立招标投标非中标单位意见征询机制,在招标投标结束后及时由纪检监察机构征求非中标单位对招标投标过程的意见,发现有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现象时及时查处,实现对招标投标全过程的严格监管。对于借用资质投标和中标后违法分包和转包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企业进入施工现场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建筑材料采购程序的监督,防止施工企业为增加利润以次充好甚至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此外,水利工程建设程序必须规范化。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依法进行调查研究和勘察设计,通过专家论证会、评审会等形式反复征求意见,形成科学的设计方案。只有在施工设计图纸会审之后,才可进行工程施工。②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素质化、工程质量管理严格化建设。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不断增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才能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保证质量管理人员全部掌握必备的质量管理知识,适应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人员有条件、有能力从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监督相关操作人员按标准完成相应施工工作,把好每一个质量关口。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应做到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动态控制,建筑材料不达要求及时清出施工现场,建筑工序不达要求及时整改,否则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③加强水利工程监理市场规范化、监理工作高水平化建设。实行水利工程监理制有利于促进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监理工作由“虚”变“实”,监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化和独立性建设。所有监理人员应当持证上岗并根据合同要求常驻施工现场。应提高监理工作的标准化,监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设计、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确立监理的目标和标准,丰富监理的途径方式,可以采用巡视、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等方法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隐蔽工程,严格把关,当发现质量安全隐患时,及时向施工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并按照程序进行必要的复检,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④落实质监机构监督职责,把好施工质量最后关口。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质量监督机构作为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最后屏障,应采取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保证充足的检测力量,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采用新型的检测手段,同时规范质量行为和服务指南,从而促进工程涉及的各方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质监人员要定期进行系统的质监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质监人员的执行能力,保证质监工作的实际效果。⑤建立质量终身负责制,强化主体责任。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相关个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把质量问题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质量档案。一旦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责任,而且要记入质量档案,对其日后的从业产生不利影响,陷其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以此倒逼企业和相关人员落实责任,提高质量。

5.管理的实效性

新常态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管理的实效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在今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可以逐步尝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委建制,在水利工程建成后进行管理招标投标,发挥专业化的建设管理队伍的优势。如在南水北调江苏段,国家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工程建设期,该公司主要承担项目法人职责,负责南水北调东线位于江苏境内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工程建成后,公司则主要负责工程的供水经营及相关水产品的开发经营业务。以企业的模式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这也是在南水北调工程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事实也证明这一模式值得在以后的工程中应用和推广。

6.研究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的推广

新常态下,水利科研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并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首先应从课题的立项开始抓起,对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取得技术先进、适用性强、指标过硬、易于接受的成果。同时,科研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推广才能进一步成为现实生产力。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研究很快,但应用很慢。所以应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同时加大水利科研成果推广投入。因此建议从水利建设投资中专门设立一笔基金用于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及关键技术的攻克和研发,建立并完善重大水利工程的专项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为科研创新和相关成果的转化、推广试验、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应积极开辟和拓宽相关资金的投入渠道,改变之前单一陈旧的资金投入模式,鼓励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增加科研成果推广投入,尤其是鼓励相关水利科研单位逐步重视并不断开拓基层水利科技市场。

三、结语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3

水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日常需求,用作养殖水禽,还能做成景观供人观赏。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良好水质和浩渺水面,形成以水生动植物生态群体为主的天然景观。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优美的观赏效益。因此,水体的质量对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水域景观在旅游景观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将会变成深受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并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水利建设中必须对水体要格外珍视,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其重要性完全胜过一般的道路。但目前不少水利工程并没有意识到占用河道面积开发房地产所获得的暂时利益,远远低于河道风景及其环境效益带来的增益。因此,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水体的开发与保护。

2水利水电工程中景观设计新理念的实践探索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房建、公路、广场等施工面积日益增大,也要求河道泄洪能力适应性的增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最好的办法便是对河底及河坡进行混凝土浇固,但这又会影响河中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生物链的循环。此外,硬化会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毁坏了原有的水循环。只考虑河道的整治、疏挖、通畅;未考虑河道与湖泊、湿地、低地、绿地等连通起来,以增加其调蓄能力以及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处于分割、孤立的状态、为了获得更好的水环境,必要时应打破“两堤河”的传统模式,让雨洪从过去的直接入河,变为在土地上分散储存。要尊重河道的自然形态,在规划设计中要运用河弯、曲折、浅滩、瀑布、深潭、沼泽等手段、要重视非工程建设,例如视觉效果的考虑———如倒影、夜景、透视等,综上所述,虽然景观河流技术刚兴起,但其在实际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景观河流技术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最先进、最创新的水利建设技术。

3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要点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今的支柱性产业,也带动了水利旅游的发展,水利旅游中山水结合的美、人造水利工程的浩大、烟波浩渺的水面美都成为水利旅游吸引众多游客的优势,成为旅游业中的新星。但我国现今的水利旅游都是建设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进行再建设或多次修改,对附近的植被、建筑物、原始地貌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我国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单调、缺乏厚重人文景观的现状。

针对我国现今水利景观建设迷茫的现状,水利从业者必须不断深入研究,积极制订创新型的解决方案,更好的促进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包含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工程设计需要掌握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景观设计需要掌握人类社会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建筑学、艺术学、心理学、地理学、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景观设计牵扯到环境、生态、经济,是涉及多方利益和价值观的工作,因此在其规划设计时,需要和城建、水利、环保、园林等不同专业和部门协调沟通、根据许多国家建设水利风景区的经验,结合我国水利业发展的现状,我们更加明确了水利建设的范围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独有的特点。在制订景观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到景观设计的深层因素,合理展望景观业发展的趋势,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地方性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独特性原则和单体优化原则以及水体景观、水工建筑物景观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有准确的把握。

4结束语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4

1.风水景观文化底蕴丰厚

我国古人认为,风水理论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采取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之道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就会获得人生的和谐美满与平安快乐。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讲究“和”,凡事追求吉利,生活期盼持久祥和,所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美满。而风水理论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并人为地加以控制、迎合、引导、利用,从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证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这是人类世代不懈追求的生存目的,也是人类生存文化的根基。因此可以说,风水景观实际上不仅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也是一种附带了人类环境意识和活动形态的文化景观。文化背景是景观环境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人文景观环境上。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文化背景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又反映着文化。中国的景观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景观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风水理论既是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表达,也是中国特色景观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文化渊源,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

2.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中风水布局的生态思想

在我国诸多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人与环境常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建筑和环境是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个人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环境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思想。安徽歙县宏村的景观规划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水系由两处水源形成,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仅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古代的风水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显现了非常科学的一面。村内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阴阳”二水,这两个水系互为补充,相互调节,使宏村的供水系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又可以保证水质洁净。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历代人丁兴旺,才人辈出,与这良好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风水思想具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和设计原理。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强调要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水景观格局,讲究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实际上是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风水理论的理想景观是“藏风纳气”,意即寻找生命之气,存续生存能量。这种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之地。这种风水景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造景,规划设计出水景方位、水势大小、水流方向,同时有机规划和利用居住区道路分布和走向,以达到风水学中的理想山水区位环境,使人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思维清晰敏捷,身心愉悦健康,创造力也格外活跃。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室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摹本来构建的、人为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将自然因子运用到人为环境之中,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是一整套的环境与场地的设计,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园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将传统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就可以营造出自然、宜人、生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设计思维

风水理论的本质是协调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风水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系统为本,构建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发展,人们对全新的技术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时,困扰人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似乎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工业与技术革命的恶果触目惊心,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机械自然观正逐渐向有机自然观过渡。而东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世界观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景观文化理念,被重新认识和诠释,明确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欧美的“都市美化运动”到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华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的渴望。人们将目光转向秉承“有机自然观”的东方,探索中国风水文化的潜在价值。中西方设计者将风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试验性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的景观建筑师中,赖特是最早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思想的,他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表达“有机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机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外结合,内部与外部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内部。简单来说,就是有机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之中。流水别墅如同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浑然天成。建筑、空间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自然的启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联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万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材料,且所选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属性。这也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赖特认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样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与一定的生存环境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这也表现出赖特对于道家“有机”与“和谐”思想的认知与追随。风水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若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析,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这一古老的文化理论将会重新焕发青春,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助力非凡。

四、风水设计符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城市改造的进行,设计师们对风水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居住区的选址及布局中。虽然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居多,少有山谷围绕、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其中,达到景观宜人、居住舒适的目的。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风水格局特点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风水景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景观哲学,又符合人对景观环境的审美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引入风水理论以实现“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将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区的北部,以阻挡强劲的寒风;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绿地所环绕,以阻挡来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区的烟尘与喧嚣。通风和采光是人们对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风水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区内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错落来实现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小区内道路的设计应曲径通幽、弯曲有情,以达到藏风纳气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选择乡土树种并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可使之生长繁茂景色宜人。传承“风水”文化,继续发掘、研究风水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会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风水景观格局和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观念,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重视,他们开始研究人们的居住喜好、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互动。由此可见,认真发掘中国的风水文化景观内涵,深入理解其景观文化思想,会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气。

五、结语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5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所讲的经济,有多方面的含义,从字面上讲,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是国民经济,社会经济,小的方面,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二、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2年起,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起,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健全节水体制,以经济手段为中心,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281.97m3降低到2011年的177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72.99m3降低到2011年的49.32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m3。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和先进地市相比,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交叉,部门纷争不断,体制不顺,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节水产业发展缓慢,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2/3。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综合灌溉定额263.2m3,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2015年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3/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3,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工业节水。

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设备工艺,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3,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生活节水。

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落实好阶梯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强化管网维修检查,降低漏失,强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3,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生态节水。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超采,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实现水生态文明,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在一起,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地方行政法规,强化考核,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节水机制,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实行差别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多渠道投入资金,强化节水技改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6

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指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包括泵站泵房、配电房、启闭机房、管理及生活用房等。水利工程建筑景观与其他建筑景观不同,具有功利性,首先它要具有蓄水、发电、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坐落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造型、材料色彩和现代技术等因素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顺应了人们的感官刺激和精神需求。水利工程建筑宽敞整洁、美观大方的建筑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景观建筑,满足人们游览观光的需要,具有观赏景观的功能美。

二、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绘画艺术是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师们最直接、最丰富的灵感源泉,每种艺术形式都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师们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提供借鉴。

1.整齐划一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在材料、色彩、造型等方面,整体设计呈现整齐划一、秩序统一。

2.平衡对称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要呈现既变化又一致、结构布局呈现等量不等形的对称平衡。

3.比例经典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结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总体要呈现8:5黄金分割经典比例。

4.对比调和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材质、色彩、亮度和空间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要呈现鲜明醒目、融合协调。

三、景观设计艺术在水利工程建筑关键点中的运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筑越来越多地注重视觉效果,要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和谐统一,逐渐成为人们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甚至成为游客的一个旅游景点。所以在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及色彩设计、附属设备外形设计等几个关键点上要运用景观设计艺术,使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化,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文化品位。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设计,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要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流线简洁、有序顺畅、联系方便,景观与建筑环境绿化美化、呈现移步换景效果。在泵站总平面设计中,房屋排列间距要达标,符合日照通风条件,满足环境要求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物的功效。城市内的排涝泵站处因为它在城市之中,不仅是水利工程建筑,更是城市景观建筑,要综合城市交通、管网、周边建筑设施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环境因素,从设计到建设全程都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城市景观,与周边堤防、河道等城市景观相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品位。

2.建筑造型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是设计师根据水利工程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做到内部结构要安全实用,外部结构要美观大方,既要反映建筑的性格特征,又要表现地方的文化底蕴,既要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又要展现水利工程建筑特色,绝对不能凭空想象、追随“时尚”臆造。水利工程建筑主要用于容纳和保护各种水利水电设施设备,过去一般就设计成火柴盒形,实用有余,美观不足。所以在现代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时,设计风格要与外界环境融合,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如在江苏、浙江等地的泵站造型,苏瓦粉墙,屋角翘起,中式围墙,洞形大门,古色古香、宁静幽雅。泵房、管理房、启闭房等建筑群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富于节奏感又不失均衡感,使水利工程建筑脱颖而出,与附近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3.建筑材料设计。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多处在野外水下,常年经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所以在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其抗风性、抗热性、耐脏性和耐寒性。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颜色和质感影响建筑造型设计、风格特色和保鲜时间,比如门窗材料要承受超常的风荷载,建筑表面装饰材料要选择不易积土、耐水冲刷的饰面砖、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材料。颜色一般选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的色调,但局部可以少量增加红、黄等暖色调,以改变水利工程建筑物单调沉闷的感觉,具体要根据各单体建筑的功能和所处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使用色彩。

4.附属设备外形设计。

在启闭机房、泵房等附属设备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做到简洁明快、线条完整,减少视觉干扰。对机电设备的外形设计可以设计成不同设备不同颜色、不同色调,色彩不宜过浓过艳,总体和谐悦目、简洁大方。建筑物顶部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戴“帽子”,简洁平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观效果。防浪墙、栏杆等辅助建筑具有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设计科学会产生锦上添花之效果。水利工程建筑还应注重夜景设计,突出夜景效果。

四、结语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7

(一)水墨——传统的魅力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

1.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

2.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

3.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

4.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

5.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四、结论

水景设计论文范文8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茶不仅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礼仪的媒介,是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饮茶过程中沏茶、品茶、赏茶等步骤,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习传统文化和礼仪,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传统的茶文化景观都是采用仿古样式进行装修,配以梅兰竹菊等文人墨客喜爱的植物,建造成深宅大院的形式,体现茶文化的氛围。除了这种形式之外,鉴于很多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很有茶文化的意境,可以将茶文化嵌入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形成山水茶舍的形式,既对茶文化的历史韵味进行了传承,也增加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从而更能吸引游客,增加城市休闲功能。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对茶文化的嵌入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山地滨江地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气非常具有吸引力,山地滨水地段的景观设计须要开放以及多元化,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将滨江一带作为休闲、旅游、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的地带。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为滨江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力,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城市紧密结合,为热爱饮茶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基于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自然风景优美,是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阔的水域可以平复人们的心情,带给人们包容感和归属感,山地空间又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目前,很多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多设计为现代化的建筑,高楼林立,造成人们更多的压力,阻碍了水边开阔的实现,破坏了滨水区的共享性,所以这种情况亟需得到改变和创新。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必须保证共享性的原则,利用传统茶文化创造出更加有意境的山地滨水空间,让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不仅包含山地特征,也包含水域特征,还有水陆交接的湿地部分,容易构成优美的环境,符合中国人有山有水的环境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相符合。针对这一特点,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嵌入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是非常匹配的,既有水作为源泉,又有湿地和山地作为活动空间,打造成茶文化基地和景点别具风味。山地上可以进行茶叶的种植,形成茶园,人们可以进行观赏和采摘,而滨江地段则可以建设茶舍,可以凭窗观景饮茶,惬意舒适。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由自然、人文、人工三大要素组成,这种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将茶文化、水域、城市、山体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气息的生态界面,是城市人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共享性设计指的是以共享性作为设计原则,注重协调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将茶文化合理的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将其设计归纳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共享性范围之内。共享性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与茶文化完美的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共享性资源,让游客都能享受到景区的项目,让景区的功能性更大,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2基于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2.1设计概述

本文探讨的案例是滨水茶文化景观的设计,设计风格为中式传统风格,选取地段为重庆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一带的狭长地段。这一地段除了一些破败的公园和景观之外,缺乏设计和利用,无法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周围的设施也不完善,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将此地带进行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将破败的滨水空间重新利用起来,打造出具有山水特征的茶文化特色景观,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去处。

2.2空间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空间共享性的设计,首先可以打通滨江地区的交通,让周围的居民更加方便的进入景区内,将水陆和陆路相结合,创造更好的观赏路径,为景区汇聚更多的人气,保障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江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对滨水空间周围的道路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障碍。在其周围建立起林荫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增加广场的数量,让近距离的人们通过步行就可以到达,更加安全和舒适。在对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让人们漫步其中就能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韵味,进入到茶文化滨江景观的意境中。

2.3自然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自然共享性的设计,可以采用符合传统审美的植物和景观造型,打造传统茶文化的自然景观,让整个滨江景区富有生命力,对滨水的环境进行改善,让景区的环境和植被多样化。建立起具有茶文化特色的景观,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嘉滨路整个滨水地段的绿化分布很不均匀,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生物和植被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缓冲地带的设置,对环境有效的净化,形成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休憩和旅游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景观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共享性设计,需要保证景观视野的多样性,利用传统的中式建筑打造出茶文化的风格,让观众移步换景,茶文化景观更加开阔和连续。建立起多视角的观景台,让游客通过不同的视角观看到不同的景观,为市民带来视觉上的茶文化感受,通过景观的打造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目的。在景观的搭建中可以选择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亭台楼榭,石桥,长廊等,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竹子、兰花等,打造出茶文化传统韵味的环境。景观的设计是整个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氛围的烘托,也是景区的基础环境,所以必须采用茶文化元素相关的景观设计,与主题相结合,给游客带来传统茶文化的美感。

2.5主体建筑的设计

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中式茶楼的风格,滨水而建,利用飞檐出挑的设计,打造古色古香的感觉。在配色方面,采用红柱青瓦,原木色等颜色搭配,加上雕刻镂空的元素,给人简约古典高雅的情调,让人感觉置身茶香古韵的环境中。内部的空间设计可以划分为主室和包间,保留茶文化传统特色的同时,增加通透感和舒适性。内部的装修采用茶文化相关的元素,增加凭窗眺望的平台,让游客能够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风景。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主体建筑是景区的点睛之笔,是游客休闲娱乐的主要室内场所,也是与茶文化最为契合,切实的品茶和体验茶文化的地点,所以主题建筑必须精致地还原茶文化的底蕴,让游客能够品茶、观景、会友,在这一环境下修身养性,颐养性情,得到心灵的休憩。

2.6行为共享性的设计

在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行为共享性设计中,需要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茶文化景观和活动中。利用开放的视野让游客能够更好的欣赏风景,配套的茶文化项目和设施的体验和参与,让游客更好的体验茶文化的内涵。可以在山地的部分进行茶叶的种植,为人们提供参观和采摘的空间,通过对茶叶种植、采摘及生产过程的了解,更好的了解茶文化。加入茶艺表演,采茶歌舞的演出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丰富景区的游玩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其中。滨水地段可以设置丰富的垂钓,游船活动,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生活的恣意,更好的放松心情,让滨水地区更加有活力,重新被利用起来。行为共享性的设计可以丰富景观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让游客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地带,很容易打造成风景秀美的景区。茶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融合,可以让滨水景区更加回归自然,为城市居民带来休闲方式的好去处,成为高楼林立中的世外桃源。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景观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反映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态。在具体进行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打造时,要注重其共享性的原则,对其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茶文化元素与其紧密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打造出具有茶文化魅力和内涵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

作者:周涛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远玲,朱捷.生态触媒效应下的山地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构建———以重庆茶园新区苦溪河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4(1):50-56.

[2]李畅,杜春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弹性适灾策略———以重庆北滨路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4(5):529-533.

[3]辛雪,秦华.基于焦点物种保护的重庆山地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9-74.

[4]李敏稚.基于“空间关联”与“景观分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以大理创意经济园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2):103-108.

[5]闵颖,邢磊,王殊等.北方山区城市带状滨水开放空间的营造———以山西吕梁北部新城水系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北京园林,2013(4):12-18.

[6]曾旭东,张振华.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江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0(8):49-53.

[7]杜春兰,卢扬煦,李波等.山地城市滨水公园水敏性设计研究———以重庆市金海湾公园为例[J].包装世界,2016(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