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在字体设计中运用探索

点在字体设计中运用探索

摘要: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占据了重大位置,为了探索其设计方法,文章从基本构成理论出发,选择以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实验与探讨,探索点在字体设计中的运用,简单梳理点在字体设计中的方法论。

关键词:字体;设计;创意

“我是字体!”这句源于弗雷德里克.W高迪(FredericW.Goudy,1865~1947)的《我是字体》一文,他不断重复字体的重要性,用教义的宣传手法表示字体在19世纪迎来了新的局面。字体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它的运用极其广泛,大到碑铭建筑,小到屏显设备。在中国,有记载的文字风潮大多数是关于书法体,比如说唐宋时期流行摹写各大书法家的字,从而刺激印刷工艺的发展以及字帖碑文的数目增加。直到明清时期纸本大量普及,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改变了局面,出现了仿宋和宋体,后从国外运输过来的日本秀英体与筑地体铅字深受上海各大印刷厂的喜爱,汉字字体研究逐渐拓展到印刷字体。现在字体进入了屏显时代,也进入高校的课堂。现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基础构成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修习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点线面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艺术创意。那么字体作为平面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点线面是如何与字体创意性设计相结合的呢?作为最简单的点在字体设计中展示了什么样的作用?于是笔者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点在平面中的视觉表达

点是构成基本元素之一,它没有特定的形状,所有几何图形都可以作为点使用。一般情况,为了能够方便学习交流,用圆点代表点的案例居多。比如波普艺术家草间弥生就善于用圆点装饰艺术作品,用不同大小、颜色的圆点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表达她的艺术态度。在平面海报中,点作为二维图形在海报中可通过形状变形、大小排列、位置变化等手法展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研究点线面最为著名的康德斯基先生给点的界定是这样的:“它代表着最简洁、最恒定、最内在的确定性……无论从其外在或是内在意义来看,点都是绘画的原初要素,在图形艺术中尤其如此。”点是具有张力的,它的张力体现在它呈现出向心力。点缺乏时间感却具有动感,它无法单独表现时间流动,但它可以作为画面的重点,起点睛的作用。点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太多了,比如在海报设计中它是海报的文字、图形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它是装饰元素之一;在VI系统中,它可以是构成品牌logo的元素也可以是Slogan……所以笔者在梳理点的设计方法时,结合手上的文献资料,着重从点的作用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设计方法:虚实变化、线化、面化、对比、质感。

二、点在字体设计的运用

汉字从原始时期的象形文字进化为表音表意文字,这是一次从图形转化为文字符号的重大过程,也是一次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汉字中包含的具象性图形逐渐被抽象性笔画替代,比如甲骨文中代表太阳图形转化为现在的“日”字。另外在传统书法中也有抽象化表达方式,比如草书的“上”为“”,“下”为“”,虽然这种形式不符合当前的文字规范,但体现出文字创意性表达。若用平面构成的角度去解构汉字,笔画中的点、撇、捺、竖、横、横折等相当于点与线,每一个点与线通过设计组合变成一个个汉字,即形成了面。在字体排版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经常提到“灰度不一”的概念就是关于面,意思是每个字构成的面所呈现的灰度在排版中不能保持一致,这时候设计师会根据视错觉进行点与线的位置调整,从而达到面的灰度一致。既然汉字发展到如今,成了表意文字,同样是一种符号化文字,那么用点去解剖汉字,使用点的设计方法重构汉字,是否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汉字字体设计呢?由于多字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比较复杂,牵扯着字体排版等因素。为了保证实验设计在单一对象进行,笔者选用自己的姓氏———“刘”字从点的虚实变化、对比、线化、面化、质感这几方面进行创意性设计。

(一)虚实变化。虚实是相对的概念,若是用颜色区分虚实,便是饱和度高低之分。若从形状区分,则“实”是实实在在能够分辨的形体,而“虚”的形状呈现模糊状态,甚至是无形状可言。由于点能够通过位置排布体现虚实变化,所以笔者用此方法以“刘”字为例设计出两款作品。(见图1)首先左图是用噪点的手法制作出粗糙感,通过点的聚集与疏远设计出模糊可见的“刘”,这表现出点的虚感。右图则是在刘字的笔画中使用了连笔的设计手法,为了突出连笔效果,笔者利用点的数目变化以及间隙距离体现笔画的虚实。对于这种虚实变化,点能够营造出前后空间感和质感,让平面的字体有了立体感和触感,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目前的设计界中,用点制作出虚实变化的字体作品数不其数,比如国外设计师StephaneLopes的创意手绘作品,通过点破坏字母结构表现出虚实感,让整个作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见图2)

(二)对比。点的面积发生大小变化时,画面就产生了动感。笔者通过点的大小变化组合成“刘”字,以体现字形发生动感的变化。还加上同类色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眼对颜色捕捉的敏感度,让观者自发地将不同颜色的点划分区域,形成不同图案,突出“刘”字,这也应对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似律。在此还结合了相近律的手法,制作出具有节奏感的刘字,为了夸大相似形状所呈现的粘合感,笔者将此效果夸张,做出了“湿润”的效果。(见图3)

(三)点的线化。当点的数目发生变化或发生位置移动时,会导致有路径轨迹的形成,这时候点逐渐变为线,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近律,人眼会自动将几个点或者点的移动轨迹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时候的整体便是线。于是笔者抓住这点,通过点的移动形成线化特征,设计“刘”字,并且设计点从同一中心散发出去,表现出速度感和空间感。(见图4)

(四)点的面化。当一个点的面积无限放大时,对比于其他小面积的点而言,它扩展成了面。另外,相同大小的点还能通过整齐的排布形成面,根据格式塔心理的相近律,人眼将这一组的点组合成一个整体,造成了点的面化。笔者利用这点,用特殊材料制作出具有金属感的刘字,突出点形成的块面感。(见图5)

(五)质感。当一个点的面积无限放大时,对比于其他小面积的点而言,它扩展成了面。另外相同大小的点还能通过整齐的排布形成面,这符合格式塔心理的相近律,人眼将这一组的点组合成一个整体,造成了点的面化。笔者利用这点,用特殊材料制作出具有金属感的刘字,突出点形成的块面感。(见图6)

三、总结

汉字设计在中国平面设计领域中越发受重视,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字体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字体设计基本素养。除此之外,在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字体比赛倍受关注,比如汉仪的字体之星,方正的方正字体大赛。在近几年这类型比赛获奖的学生作品中大多都是用构成的方式探索字体的可能性,促进了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给众多字体学习研究者提供了不一样的研究方向。此次笔者通过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结合不同的设计手法以探索点在字体设计中的运用,最后总结一些理论要点,为自身字体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点线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0-24.

[2]朝仓直巳,林征,林华.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姚蕴华.汉字字体设计的视觉形式新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8(4):31-33.

[4]靳埭强.字体设计100+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刘丽君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