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元素符号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

竹元素符号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

摘要:指出了从明清时期开始我国的古典园林得到空前发展,在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是园林的意境美的创造与欣赏。在营造这种艺术氛围时设计者大多会较大面积地使用绿植,而我国又是一个竹文化元素历史久远的国家,“竹”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当然是很广泛的,甚至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竹不成园”,可以看出竹子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阐述了竹子的文化符号内涵,探析了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如粉墙竹影、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等。

关键词:竹元素;符号学;古典园林

1引言

我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配置十分有讲究,其中竹子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意义,它还寓意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符号,也是文人墨客们的情节体现。一座园林会因为有竹子而丰富,一处景点也会因为有竹子而活泼,竹子因为它自身的寓意、挺直的美感,还有它四季常青的特性早已深深地沉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点的造景绿植之一。竹文化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运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古典园林景观中更是“园园有竹”,在计成的《园冶》中,也随处可见对竹子身影的描写,比如“移竹当窗,分梨为院”,郑板桥也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竹子以它所独有的纯朴挺拔的形态,潇洒清雅的韵味,坚贞清廉的品质,美化着中国古典园林,在“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我国苏州大多数古典园林中,竹景以其独有的艺术意境和审美趣味为苏州的古典园林成就了一道道翠竹围绕的雅致景观,如沧浪亭“翠玲珑”、网师园“竹外一支轩”、拙政园的“倚玉轩”和“玲珑馆”等。在今天欣赏古典园林时,对竹元素符号的造景运用将会有着进一步的了解。

2竹子的文化符号内涵

竹子以其刚挺的竹竿、坚劲的竹节、四季常青的竹叶为人们所称赞,并且与性直刚毅、宁折不屈、谦和虚心、清雅高逸、高洁脱俗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精神品德相并称。竹子这一绿植生来便是挺直刚硬的,竹竿坚韧而又不易折曲,哪怕身处于逆境但却仍能坚强不屈,与松树、梅花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初生的竹子,总是生机勃勃地破土而出,有着凌云之志,所以人们常以竹子来比喻人年少但理想崇高,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而成年的竹子超凡脱俗,节节高升,直入云霄,因此被作为鸿鹄之志的象征,激发人们昂扬奋发的情感。竹子属于适应性极强的植物,它虽喜温凉湿润,但同时也耐寒抗旱。竹子破土于泥泞之中,与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竹子虽然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没有桃李树的娇艳、也没有松柏树的坚挺,但是它四季常绿,坚韧挺拔,从古至今,世人常常把竹子比喻为君子贤人,有着高风亮节,刚正不阿之寓意[1]。

3竹子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3.1粉墙竹影。是指将竹子放置于粉墙前组合成一个景观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2]。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静物写意手法的体现。明代计成也曾在《园冶》中描写了这一种竹类的种植设计手法:“藉以粉墙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3]这种设计手法常常见于我国南方的江南园林。在我国苏州的大多数古典园林中的墙壁多为白粉墙,有一些竹子栽植于粉墙之前,设计者会注意竹子的高低、疏密的外形变化,与白墙组合成景点的造景手法,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手法在竹子景观中的表现,并且运用广泛。在古典园林内白墙边的一丛竹景,会使得空间充满了勃勃生气,而竹子在白色背景墙布的衬托下也愈显青翠。比如说,在苏州怡园的“小沧浪亭”,这个亭子是宋式园林的代表作,设计师在亭子后面的白粉墙前栽种了几丛青竹,还搭配有石景,而在亭中还有木刻的祝枝山的草书联“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这两句诗词描绘了竹影的构思想法与动感画面,这同时也正是证明了中国古时候文人墨客们在造园设计时对光影意趣的喜爱之情(图1)。怡园内还有另外一处,“四时潇洒亭”里面也有一处漏窗框景,窗外有葱葱翠竹,每当风过处这些竹子就翩翩起舞,这一场面虽不着笔墨,但却胜似丹青作画(图2)。

3.2竹径通幽。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设计者常常将翠竹分别栽种于道路两侧,用竹子来分隔空间与道路,从而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幽静、雅致的园林意境。竹径所搭建的宁静清幽的园林景观,在四川的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如,在望江楼中就能看到青竹撑天,在游客进入望江楼的北大门时有一条长约100m的由青竹围合而成的悠长的廊道映入眼帘,当微风吹过时,便会看到“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的景观,能够让人一下子从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平静下来。“竹径”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设计中最为典型和常用的一种造景方法。因为我国的园林美学强调意境美,所以在古典园林中的园路会强调“曲径通幽”的感觉,竹径要突出“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用迂回的方法去开拓和丰富园林中的有限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的曲折,会显得矫揉造作。沧浪亭作为现存诸于园中历史最久远的景点也有这一个设计手法,在走向翠玲珑的道路上两侧种满了翠竹,形成了充满清幽意境的游览效果。而武侯祠的景观中更是把“竹径通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围绕惠陵那里有一圈蜿蜒悠长的红墙走道,郁郁葱葱的竹林就在红墙后面,当人们走过去会发现,绿植浓荫蔽日,数丛翠竹在红墙的上方围合,形成了一个清新雅致的艺术空间(图3)。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这样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草堂里面的花径与武侯祠里的惠陵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以前的花径是一条道路两旁都种植了许多花木的小径,而如今的花径则是由红墙围合起来的一条长约100m的小道路,在红墙外种植参天翠竹,现在虽没有了当年的花香,但却更添了一份闲情雅致。图3武侯祠(图源网络)

3.3移竹当窗。移竹当窗是指在窗户前面种植竹子,然后通过各式各样的取景框来欣赏这一片竹景,恰似一幅墨竹图画嵌于画框之中,窗漏为框,框以衬画,竹景时隐时现,虚实互补。仅有一扇窗户搭配几丛翠竹,葱葱翠竹顿然生出万顷竹林之意境美(图4)。计成曾在《园冶》里面说“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4]。移竹当窗这一手法,仅是从小小的窗户中向外欣赏窗外的竹景,即便只是有几竿青竹,也能够生出大片竹林的意向,不仅有着小中见大之妙点,还具有着空间渗透和框景之特征,这样有助于增加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层次感,使得园内意境更加深远意味更加深长。在狮子林立雪堂前也有着半窗的翠竹,不仅如此,网师园内的殿春簃后窗的翠竹等都是移竹当窗的设计典范,这一手法恰似一幅画镶嵌在框中,拥有着扩大景深、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5]。移竹当窗所描绘的框景画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会随着游览者位置的变幻,导致绿竹景观也随之处于相对的变幻之中,这一设计方法与西方近代建筑学理论所支持的“流动空间”相关学说不谋而合。在广汉房湖的竹径尽头处一条长廊有一漏窗,游览者可以通过雕刻精美的漏窗欣赏到窗外的竹景,若隐若现,虚实相结合。在武侯祠的听骊苑入口处拱门的前后都栽种有片片翠竹,门口前面的翠竹以红墙为背景,后面的翠竹则与山石相互搭配,在门洞中形成漏景景观,这一前一后相互呼应,红墙与拱门存在于翠竹之间,这样的场景形成了一幅优美雅致的画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比如门洞等形成的园林空间也同样可以作为框景的设计形式。

4结语

竹子这一设计元素符号不仅仅有着意蕴深远的文化涵义,还有着宁折不屈的文人情结,更有着不可替代的美感与品质,并且它作为传统观赏性植物之一,在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可做主景亦可做配景,与山石、水体、其他绿植也可以相互搭配相互衬托,也正是因为竹子所独有的特性,以及它能够运用到的设计手法,所以它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因竹而成景,因竹而成园,不管在我国的南方私家园林中,还是北方皇室园林内,竹子都作为一个不能缺少的元素符号。本文所举例子能够佐证,在我国的各个古典园林中可以看到竹子把各种各样的意境美都诠释得恰到好处,让竹子的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不但代表了竹子的悠久文化与品性,还表达了竹景独有的诗情画意,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蔡新元.竹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福建建筑,2017(2):29~31.

[2]姜丽丽,蔡平,刘振.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造景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76~12978.

[3]刘洪志,贾玲利,杜宇.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5):41~44.

[4](明)计成.园冶[M].合肥:黄山书社,2016.

[5]谢兰曼.竹文化意蕴及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137~139.

作者:孟佳利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