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馆现状及空间设计研究

滑冰馆现状及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2022年冬奥会,带来了冰上运动的发展热潮,同时也对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冰上运动的发展,依托于冰上运动场馆的建设。日本历来在冰上运动项目上成绩优异,与其滑冰馆的建设以及冰上运动的普及度有必然的联系。文章通过对中日滑冰馆现状的剖析,反思中日滑冰馆的差异与趋同,为我国滑冰馆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滑冰馆;日本;比较研究;差异与趋同;空间模式

引言

冰雪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古代“滑冰”被称为“冰嬉”,从宋代开始对这项运动就陆续有记载。滑冰是各类冰雪运动项目中在我国具有最高普及度的运动。近年来,我国对此日益重视,2014年10月,国务院首次提出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1];2015年7月,我国取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冰上运动项目有望成为“三亿人上冰雪”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日本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但日本海侧地区和北海道的冬季受季风与日本海影响降雪量大,是日本发展冰雪运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日本曾在1972年和1988年,分别于札幌和长野举办第十一届与第十八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第一个承办冬奥会的亚洲国家[2]。日本的滑冰馆通过多年的发展,在建设与运营方面形成了适合日本的模式。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滑冰馆设计差异以及近年来两国滑冰馆发展方向的趋同进行分析,简要阐述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的滑冰馆建设提供合理又符合国情的建议。文中所比较的两国滑冰馆具体指能够进行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相关比赛或训练的冰上运动场馆。

1中日滑冰馆的差异

1.1数量规模的差异。1.1.1数量。根据日本滑冰协会统计,日本滑冰馆数目达到105家,其中冰面面积大于1200平方米的有95家,约占90%[3]。而我国室内冰场数目达到188家,其中大于1200平方米的仅有80家,约占43%[3]。日本土地大概为我国1/25,人口不到我国1/10[4],却拥有比我国更多的高规格滑冰馆,足以说明日本对冰上运动发展与滑冰馆建设的重视。1.1.2分布区域。日本滑冰馆根据八大地区主要分布(见图1),中国室内冰场根据七大地区主要分布(见图2)。其中,我国华北、东北冰场较多,与其气候息息相关,而华东地区拥有最大数量的冰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日本分布特点主要与日本海侧地区(东北、中部)和北海道的冬季气候相关,关东地区与我国华东地区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助于冰上运动的发展。1.1.3规模。我国滑冰馆座席规模从1983年首座综合型滑冰馆——黑龙江滑冰馆的4000座[5]、吉林省滑冰馆的2600座[6],到2013年上海冰上飞扬运动中心的5000座[7],再到2018年首钢冰球馆的4500座[8],基本上在2500~5000座左右。相较于中国,日本室内滑冰馆的坐席规模相对较小。最大规模全年开放的室内滑冰馆为札幌市月寒体育馆,含3739座席[9]。以关东为例,作为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截至2018年2月,超过70%的场馆座席数目在500座以下,超过50%的场馆不建设座席,仅设站立席(图3、图4)[10]。其中,采用了60m×30m标准冰场的场馆中也有超过1/3的场馆座席数为0[10]。座席规模较大的场馆分布在北海道、东北、中部和近畿四个地区,这四个地区位于日本海沿岸,冬季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适宜冰上运动产业的发展,北海道和中部地区举办过冬奥会,大规模场馆大多为赛事兴建。根据日本的国情,小规模的座席能够满足日本各大冰上赛事的观演需求,经济能耗低,同时便于管理运营。

1.2场地冰面规格的差异。随着近几年我国对竞技体育和冰上运动的关注度的上升,我国在新建滑冰馆的冰面规格选择上越趋向于对标国际比赛标准。但是实际建设中,政府兴建的冰场往往能够按国际标准的冰面规格进行建设;商业投资的冰场面积差异性较大,从200平方米到国际标准。据统计,我国1800m2及以上的冰场约为69家,占总数的36.7%[3]。而日本在冰面规格上虽有多样但更加符合标准。以加入日本滑冰联盟的所有冰上运动场馆为例,大部分场馆采用规格为(58-61)m×(28-31)m的冰场[3]。这类规格的冰场,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国际冰上运动比赛要求,是发展竞技冰上运动产业的基础,约占总体室内冰上运动场馆的4/5。除了这类规格的冰场,日本还建设有30m×20m、19.4m×50m、30m×20m、30m×25m、32.5m×22.9m、37.4m×27m、40m×30m、42m×20m、47m×24m、47m×30m、50m×22m、56m×26m、30m×25m、58m×27m、47m×30m等面积的冰场二十余座,多用于训练教学[9]。以日常训练及大众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场馆,不受限于各类国际比赛要求,可按需选择场地规格。日本滑冰馆在主冰场之外常设置次冰场。横滨银行滑冰馆专门在60m×30m的主冰场旁边设置了22m×6m的初学者冰场,供初学者在不影响其他人员训练的情况下慢慢学习,能够保证主场地在日常使用的舒适性与专业性。西宫滑冰馆同样做了次冰场的设置。该馆除了主冰场外还设置了两条冰壶赛道,能够满足两种运动的培训需求,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资源。

1.3功能用房空间设计的差异。1.3.1运动员用房设计的差异。以真驹内圣文森特滑冰馆为例(图5)[11],作为季节性更替的综合性滑冰馆,在运动员用房设计上注重灵活性,兼顾多种冰上运动赛事的使用。真驹内圣文森特滑冰馆设有15个更衣室,其中3、4最大,面积为39m2、38m2,1、2次之,分别为29m2、27m2。更衣室1~4位于运动员入场区一侧,更衣室1~4对面设有干燥室及男女两个淋浴室与卫生间。运动员入场区另一侧设有5~15间更衣室,面积分别为23m2、25m2、14m2、13m2、11m2、11m2、10m2、9m2、9m2、9m2、9m2、9m2[11]。其中4~14这8间可将相邻的隔墙拆除,形成面积约20m2的更衣室。大型更衣室在赛事使用两套,备用两套,这样的更衣室配置不仅能够满足冰球比赛,还能够应对队伍众多的短道速滑与花样滑冰比赛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日常运营高峰期的更衣要求。运动员区域内设有专门的力量训练室,且配有两间独立的更衣室。又比如札幌月寒体育馆,相较上述滑冰馆,座席规模要小近一倍,且全年作为冰场。该馆设置了4间运动员休息室,将两间淋浴室穿插在4间休息室中间,干燥室和多功能室设置在运动员休息室对面。另一种布置方式如盛冈市TAKAYA体育馆,共设有4间运动员休息室,每间设有教练室、淋浴室和卫生间。每套休息室相互独立,互不干涉。该馆单独设有训练室,其中配有两套更衣室和淋浴室以及两间桑拿房。中国的滑冰馆运动员用房大多以《IIHF冰场指南》(图6)为样本,与上述第二种相类似,更具有独立性及注重比赛的要求。以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为例,共有4套运动员休息室,面积约为90m2,每套中设有卫生间与淋浴间。该场馆未设置力量训练室,日常力量训练于公共混合厅进行。如果举办多队伍速滑比赛,则需要在该区域内安排各队伍休息区域。而日本的运动员用房设计在布局上更注重集约与应变性。我国的一些滑冰馆,在布局上更拘泥于滑冰馆本身的竞技要求,且急于在面积指标上对齐各类设计规范,对于空间的灵活使用还不够重视。1.3.2其他功能空间的差异。日本盛冈市TAKAYA体育馆在4间运动员休息室外,在群众准备区增设自动贩卖机区、滑冰鞋租赁、更衣室2间及男女厕所。这一区域的设置既满足了日常运营时群众健身、嬉戏的要求,又不影响运动员休息室的独立租赁。日本制纸滑冰馆设置了两间4m×13.5m的干燥室,便于运动员训练轮换过程中迅速能将防护装备干燥。在入口大厅附近设置有储物柜室,便于存放群众健身时的个人物品。

1.4运营模式的差异。日本对场馆的定位更加明确,在场馆运营上一般呈现两种,一种是以训练教学为主,另一种则是以比赛竞技为主。训练教学为主的场馆,设置有各阶层的滑冰训练班、冰球训练班,在训练班时间外,供散客进行自由滑行,每隔一段时间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色进行公开教学。另一种以比赛竞技为主,承接各种冰上运动赛事,同时也承接陆上运动赛事。行程安排以集会活动、竞技赛事为主,其余时间开放给公众。综合型场馆通常为后者。在日本,由于以往两届冬奥会的举办,冰上运动的普及程度较高,群众对冬季冰上运动参与度高。综合型场馆往往分为夏期和冬期,夏期以陆上运动或游泳为主,冬季以冰上运动为主。而在我国,冰上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且费用昂贵。综合性场馆只能够在临近举办冰上赛事时临时制冰,在赛事结束后化冰,继续作为陆上运动场地运营。运营模式上的差异,是由于大众需求的差异。国内的综合型体育馆即使能够转化为冰场,但是由于其座席规模所形成的比赛厅空间比一般滑冰馆要高大,在冰面保温与比赛厅温湿度控制上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同时所造成的能耗还会产生高昂的费用,长期运营受阻。国内的需求大多集中在娱乐上,在炎热的夏天,反而客流量会更高。

2中日滑冰馆的趋同

2.1平面布局模式的趋同。在布局模式上,中日滑冰馆相差无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侧布置,多用于商业性质较强的滑冰馆;另一种为围合型布置,各部分功能围绕主场地空间。单侧布置如兵库西宫滑冰馆,在主冰场一侧布置L型功能用房。该功能区域分为运营用房和设备用房。这种类型的滑冰馆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不设或仅设少量座席;(2)不能举办高规格比赛、不设赛事用房;(3)全年开放;(4)初学者到专业培训兼备。类似于国内众多设置在商场中的冰上俱乐部。与之相比,国内商业冰场往往布置在中庭高大空间,冰面温湿度更难控制、能耗更高。国内商业冰场更依赖于商场,由于其承租能力较弱,运营方往往受制于商业开发商。此外,中日商业冰场的发展,侧面反映了中日民众对冰上运动参与度的提升。商业冰场虽不能够举办正规比赛,但是能够开发培养兴趣爱好,使体验者转变为爱好者。围合型布置,如日本制纸滑冰馆以比赛厅空间为中心,将运动员用房、设备用房、赛事管理用房、办公用房、观众用房、新闻媒体用房、贵宾用房等分布在四周为主体空间服务。该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处理各个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各种人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平面布局模式用于中日比赛竞技型滑冰馆,既能够满足各等级赛事需求,又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要。

2.2技术运用的趋同。滑冰馆制冰技术是影响冰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滑冰馆的核心技术要求。从氨制冷到乙二醇/盐水载冷剂到R134a,再到现在的CO2载冷剂,制冷剂的变化趋于安全、经济、高效、环保。CO2是一种环保制冷剂,地球温室化系数和臭氧破坏系数均为0,是冰场制冷技术的未来。日本株式会社パティネレジャー①在埼玉滑冰馆、MGC三菱天然气化学滑冰馆、兵库西宫滑冰馆三个馆中都使用了他们最新的自然制冷剂系统。这个系统被称为“最新ECO系统”[13]。该系统使用NH3作为一次冷媒介将CO2气体液化,使用CO2耐高压管道铺设冰场。高压管道采用铝材,提高导热率,更有效地冷却。此外,使用更薄的管道将冰层厚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降低了运行成本。利用液化CO2的汽化吸热使制冷剂的温度保持一定,具有冰温均匀的优良特性,与传统制冷剂系统相比,可以大幅减少电力使用量。为了防止地板下的冻胀,充分利用冷冻设备的排热等,是采用环保系统的特征设施。由艾斯特制冷技术与太阳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组织建设的国家体育总局首体新建综合训练馆包含两块标准1800m2冰场,是国内第一个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建筑。CO2相变载冷剂制冰和CO2超临界直接蒸发是该公司的技术优势。该公司还致力于通过技术回收和储存冷却系统多余的热量,冷热综合利用降低运营成本。以首都体育滑冰馆为例,利用CO2制冷过程中产生的高品位及多梯度的热源,来取暖、淋浴、SPA、防屋顶结露、卫生热水、浇冰等等,每年能够节约几十万元的供热成本[14]。

3启示

3.1明确场馆定位:量需而设。日本滑冰馆的建设规模是基于日本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在建设规模上,我国应根据各区域的自身情况进行抉择,谨记量需而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冰面规模的选择:如需举办赛事,选择61m×30m的冰面即能够满足冰上运动所有赛事的场地标准;如不举办国际型赛事,可选择(58~61)m×(28~31)m的冰面。(2)选择适当的座席规模:按照人口基数、城市发展水平及冰上运动在该地区的热度和潜在用户量进行座席规模的设置。(3)附属用房尺度合理、多功能运用:尺度按需设计;多功能用房进行租赁;公共空间摆放运动器械对外运营等。(4)季节转换:如若滑冰馆运营入不敷出,适当考虑夏季低峰期以木质地板为主,作为陆上运动场馆运营。

3.2坚持绿色可持续。滑冰馆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其能够长远运营的必要条件。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1)控制主场地高度。在满足外部造型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压低主场地建筑高度,以降低能耗。(2)采用环保制冷设备。先进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在初期偏高,长期来看有利于场馆发展。结语我国首次承办冬奥会,群众关注度极高,引起了冰上运动培训热,但在建筑设计规范上并不完善,使得部分滑冰馆建设无据可依,搬造国外已有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满足了我国对滑冰馆的需求,但也呈现出与国情不相符带来的空间闲置、能耗过高、入不敷出等问题。日本滑冰馆经历过数十年的沉淀,在滑冰馆建设上对场馆的定位更加明确,不建空置场馆,不建过高规格场馆,以达到物尽其用且避免过犹不及,同时在高规格场馆的建设上,求新、求完善、求灵活。我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众多的设计人才,相信在建设新的滑冰馆时,能够在满足比赛竞技要求之上量需而设,更加注重日常运营和使用感受。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设计。

作者:陈琪 李玲玲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