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论文范例

三大工程论文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1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越来越快,这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现代工程师来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进行工程活动时,除了技术上的内容,还要重视非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伦理、文化、社会、生态和政治等。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越发离不开这些因素,工程在本质上与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上是不可分割的。综合来讲,在土木工程上,工程师担负着构建整体的责任,在对工程师进行工程的培养教育中,工程师内容的工作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技术与科学之上,包括社会环境、经济、道德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理念。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对科学化与专业化过分强调,从而使工程自身的弊端一直存在,而大工程观消除了传统工程的弊端,克服了传统工程的对科学化与专业化的问题,使工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全面凸显。

二、传统土木工程的缺陷

在传统土木工程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中心,主要的特征是同步化和标准化。其特点是封闭性、确定性和机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一直占据着我国教学思想的主流,其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如今依旧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一方面,教师只要是以教学的书本为主,枯燥得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接收知识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于学生不了解的问题,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了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被学生很好的吸收并理解。另一方面,教学的质量就是以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教师对考试的内容和结果过度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考试一旦通过,对学习便就此了之。

三、土木工程具体的教学改革

(一)大工程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观点,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适应学习工程中不断发生形势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讲授,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理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获得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实践,使其培养获取工程实践、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合理教学的目的。并通过读学生不断地引导和指导,使其自主学习,掌握较强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对土木工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改革

土木工程的课程涵盖面积广,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暖通学科、士力学、水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具备对项目工程计算分析、项目管理、项目规划和组织施工的能力;还兼备能在水利设施、高层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铁路或者公路的隧道、桥梁和道路的设计、经营、施工等高级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力学、数学、化学和物力等一系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且极其复杂,这就需要土木工程的教育者对其进行整体上的优化,并统筹设计,使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效和有机得融合在一起,形成较为有序统一的课程体系。对土木工程学生能力的重视培养,主要要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在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将实践操作的能力,更深层次得加强学生的土木工程知识的视野。

(三)实践环节上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环节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学科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工程能力来讲,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而实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对实际的联系,对社会进行相应的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毕业设计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综合,使其通过理论分析问题,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使用的规范和测试中,土木工程的实验数据和结构上的试验特点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学生今后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育者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实习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好相关的指导。通过课程上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的设计等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地将知识及能力应用和发挥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

四、结束语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2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以培育优良学风为主要目标,二是创新方法,采取新的手段,开发新的途径,为学风建设服务。三是所有围绕学风建设的工作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要单打独斗,而要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工作体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下称管理学院)从本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以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为主题,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倡导“博学、好问、慎思、笃行”之风,创造性地提出“654321”学生工作模式。“6”指鸿鹄梦工场开展的六大工程,即“旗帜工程”“双导工程“”引领工程”“而立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六大工程,主要指教育载体;“5”指依托的五支队伍,即辅导员、班导师、专业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含学生导学和班导师助理),指教育主体;“4”指“鸿鹄好声音”“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鸿鹄新论坛”等四大载体和平台,和六大工程一起形成载体体系;“3”指“教师引导、朋辈帮扶、环境熏陶”的三大基本实施路径,指教育路径;“2”指一个现实场所(“鸿鹄梦工场”即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占地6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一个虚拟场所(“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指教育环境;“1”指在学生中开展的“鸿鹄英才培训计划”,指教育载体。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654321”工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数字集合,它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横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各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子系统。纵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要素能形成一个以学生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立体系统。这一立体系统有其内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有效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辅导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在学风建设中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领整个学风建设工作,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监督、保障。二是直接负责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这是由辅导员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等特征决定的。比如,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负责统筹整个学风建设的工作,还具体负责实施“双导工程”“而立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及整个“鸿鹄梦工场”中心的运行、“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的维护。三是在指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扮演教育者角色、开展朋辈帮扶工作方面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管理学院不仅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还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工作思路,将专业教师、班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纳入学风建设的教育主体体系,形成以“引导教育、朋辈帮扶”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来讲,在整个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总导演的角色,负责统筹日常的学风建设管理;班导师是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直接教育者和影响者,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力量,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班导师的影响;专业导师通过“双导工程”“鸿鹄英才计划”发挥强有力的引导教育作用,也是“教师导航”中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协助辅导员进行日常学风建设管理(如班级考核、自习抽查、成绩管理等)以及导学工作、党团教育工作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它们也具有教育者的功能。这几者既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内部合理的教育者体系。

(二)以“双导工程”为核心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

从学风的内涵来看,学习习惯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认识,管理学院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入手,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工作理念,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基本工作思路,实施“双导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管理学院分专业导、课程导、行为导、榜样导等遴选与聘任学生导学,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针对性的“导学”,发挥榜样示范、引导帮扶、监督管理等功能,实现朋辈式互学共进。特别是建立“导学帮扶制”“导学联系制”“导学管理制”,每位课程导、专业导拥有固定的帮扶对象,每名行为导负责4~6名同学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对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学院还建立专业导师制、班级导师制、固定导师制(个别专业),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航”作用。

(三)以“一项计划、四个平台”为有效载体,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需要丰富有效的载体作为依托。管理学院提出学风建设的“654321”工作模式,其中,“146”主要指学风建设依托的载体和平台,包括一项计划、四个平台、六大工程。一项计划,即“鸿鹄英才计划”。在管理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中,每年遴选部分学习成绩好、学习潜力大、科研兴趣浓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尽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协助教师完成科研,另一方面接受教师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四大平台,即打造宣传好“鸿鹄好声音”“鸿鹄真风采”“鸿鹄大展台”和“鸿鹄新论坛”。“鸿鹄好声音”是指通过及时有助于学生认知、学习、立志等的名言警句、热点评论等,用网络好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传播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正能量。“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是指在虚拟场地(专门网络)和现实场地(鸿鹄梦工场场地)展示学院、在校学生的荣誉,展示优秀校友和在校学子的先进事迹(比如“十佳学子”沈越飞、“学霸”刘璐、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贲可蒙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上进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鸿鹄新论坛指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学院教师、优秀学生开设成长发展、专业拓展、求职就业、学习读书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理想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成效、难点及改进思路

“鸿鹄梦工场”成立、“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性的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无论是它的工作成效,还是它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一)“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初步取得的成效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转化等三个方面。首先,学习成绩普遍提升。据调查显示,管理学院实施了“654321”工作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一定提升。如设置了导学的2013级,与未设置导学的2012级同期比较,核心课程的平均分至少提高3分;核心课程及格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各专业的综合平均分最低提高1.1分,最高提高5.5分;各专业及格率平均提高3.36个百分点。再如,2012级设置了学生导学后,核心课程的综合平均分提高11.67分,尤其是数学及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参加“开拓杯”“挑战杯”、科研立项的学生数量增幅不小,其中在重庆市、重庆理工大学论文创作、科研发明等方面获奖的学生数量增加19%。再次,整个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积极转化,课堂迟到、早退、旷课、晚归现象有所减少,自主上自习、自主进图书馆学习、自愿请教导学和导师的现象增多。这是直接的成效,从间接的成效上看,学院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意向多元化,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目标意识增强。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难点分析

“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目前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核心工程“双导工程”而言,专业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学生导学缺乏工作积极性。专业教师是“教师导航”的重要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专业教师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上,在学生工作、学生辅导、学生教育方面有所弱化,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导航”的作用。与此同时,尽管管理学院通过召开导学培训会、赋予导学学生干部身份,部分学生导学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个“双导工程”的成效。其次,“四大平台、六大工程”的学风建设载体的服务力有待增强。除了“双导工程“”而立工程”是直接作用于学风建设之外,其他五大工程都间接为学风建设服务。“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引领工程”等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理想信念、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培育优良学风方面的服务力还比较弱,未能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工作。再次,从方式、手段上看,未能有效运用新兴的教育手段,比如网络、微信。从方法上看,主要运用“教导”“指导”“帮扶”等显性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文化渗透”等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力度不够。最后,制度管理的力度较弱。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是任何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鸿鹄梦工场”制定了“专业导师制”“固定导师制”“导学帮扶责任制”“导学联系值”。制定和完善了《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导师岗位职责及要求》、修订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评优评奖实施细则》、制定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级考核条例》,在制度建设上下了不小的功夫。但与此同时,在某些工作中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制度建立了并未有效实施。比如,“而立工程”下的每个直通班都提出了班级建设计划和制度,但除了公务员直通班,其他直通班并未可持续实施。再比如,专业导师坐班制、预约制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有效执行。

(三)进一步改进“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思路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3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通过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与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差别较大,可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城镇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家庭,多数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律意识差的个性特征。同时,该群体也具有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善于交际,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办事能力的特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素质特征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并不比其它二本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鲜明的特质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不少专家学者将此概括为独立学院生源特点的“第十名现象”。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第二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为了更好地加强该特色专业的建设,我们对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近三年录取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各省高考试题难易程度不一,且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南招生,因此表2中“录取学生高考分数”主要以湖南录取的考生高考分数为统计对象。数据来源于学校招生办提供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录取资料。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来,信息管理专业录取的湖南考生生源质量较高,文理科投档线比湖南省本科三批(B)录取控制线每年均高出50分左右,前两年录取的文科学生投档线接近湖南省本科三批(A)录取控制线,而去年录取的文科学生投档线超出湖南省本科三批(A)录取控制线15分,具体数据详见表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近年来我校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录取的学生生源质量较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积弊,大多数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简单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完全行不通的,也无法达到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规格的要求。针对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了落实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中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围绕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教学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个总目标、三大要素、四大工程”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初步明确了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明确了该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总目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主体,并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工程的建设;重点围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力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理论上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较好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靠什么培养人才等基本理论问题,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专业知识传授

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坚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课程体系优化等原则,并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其次,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具体措施如下:(1)按照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构面和能力素质构面来设置课程模块和体系,不断改进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在每一个学科课程模块中,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适当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4)对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合并、重组和更新,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联系,使课程体系和结构达到整体优化;(5)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首先,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努力构建包括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在内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其次,以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测试为导向,逐步推行专业课程的考试改革。改革的具体思路如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仍以闭卷考试为主,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部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则以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测试为导向,重点推广开放式考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上机考试,撰写调研、预测、分析报告等多种课程考试方式。再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通过暑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创业项目设计的撰写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一系列途径与措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与中信、达内等专业软件开发培训公司开展“服务外包”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教师将专业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质量。通过该模式教学,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自我激励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综合素质提升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首先,通过实施创新人才课外培养工程,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各种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构建宽广的课外活动平台和空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立了相关的素质拓展小组和创业计划团队。其次,围绕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网页网站设计大赛等开展一系列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义务献血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制,共同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导学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使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人才培养实效。

(四)人才培养保障

信息管理系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45岁以上教师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博士9人,其士后4人。从专业结构来看,主要由管理科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有7名教师曾在企业、机关长期从事过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来,教师获得部级课题3项,教育部社科课题5项,省级科研课题9项、教研教改课题7项;出版专著6部,本科教材8部,国家规划教材2部;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梯队,为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效与特色

近三年来,信息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项科研、学科竞赛、项目开发等活动,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7人,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了研究生导师的好评;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都较高,连续三年超过92%。毕业生质量较高,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较强,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最近三年,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2%、91.8%和91.4%。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特别是对社会实践性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毕业论文等评价上满意度较高。通过与一批已毕业的学生座谈,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方案、教师教学水平、实习与实践的安排、课程设置、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探索专业建设新思路,逐步形成了自身办学的三大主要特色:商科特色、技术特色和实践特色。

(1)商科特色———依托学校商科背景,构建信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已逐步来临,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优势互补成为一种趋势,而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学科的交叉专业,在商科院校中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创新上的应用,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2)技术特色———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信息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即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改造管理流程,实现管理创新。从本质上讲是培养管理人才,但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人才,是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管理人才。这与管理类其他专业是不同的,也完全有别于纯计算机技术类专业。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搭接长度;优化研究

    一、前沿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部山区水电建设的发展,很多水利工程的兴建将面临深厚砂砾石坝基防渗的难题,墙接幕防渗体系的成功应用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墙幕结合形式的防渗体,其墙与幕的搭接处理是整个防渗体施工的关键部位,尤其是在砂砾石层厚度达150m级的覆盖层中修建墙幕结合的防渗体,由于其埋藏深度大、承受水头高、地质条件复杂,一旦接头处理不当,其补救措施也很难实施,将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后果[1]。处理接头部位的一般做法是使防渗墙底部嵌入灌浆帷幕一定深度,使下部灌浆帷幕紧紧包住防渗墙底部,形成一个统一体,达到减少渗漏的目的。目前、有些学者对深厚覆盖层防渗中墙幕结合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墙幕结合的搭接长度参数的确定方法:在没有理论分析依据的情况下,墙幕的搭接长度可尽量长些,以延长地下水流的渗流路径,削减渗透压力,降低渗量,满足渗透比降要求;根据工程经验,防渗墙采用嵌入帷幕的形式进行墙幕搭接,最理想的搭接长度为10 m[2]。

    但是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布置型式,结构尺寸等一些技术参数的确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大多是凭借经验取得,设计上也偏于保守考虑。因此,本课题将针对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搭接长度问题,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对防渗体系在不同搭接长度下的受力和位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优化搭接长度的变化规律。

    二、工程概况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乡附近,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45公里,距喀什市315公里,距叶尔羌河干流卡群渠首190公里。下坂地枢纽工程[3]是以生态补水及春早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大(2)型规模。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坝、泄洪洞、引水发电系统和电站厂房等组成,拦河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最大坝高78m,正常蓄水位高程2960m,总库容8.67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150MW,年发电量4.735亿KWH。

    工程坝址区河谷呈“U”形,两岸基岩裸露,山高坡陡,坝肩岩体强风化较浅,结构较完整,河床覆盖层主要是由坝址下游的哈木勒堤沟古冰川的推进和后退及“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等因素形成的第四系冰水堆积物、冰碛物。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大类型:冰碛层、砂层透镜体、冲洪积层和坡积层,渗透系数大,成分复杂,最大厚度147.95m。

    2.1材料参数的选取

    有限元模型设置了九种材料:坝体(淡红色)、沥青混凝土心墙(绿色)、混凝土防渗墙(白色)、灌浆帷幕(暗灰色)、上部漂石层(蓝色)、砂层(暗灰色)、飘块石层(土黄色)卵砾石层(亮灰色)和基岩(灰褐色),如表2-1所示。计算模型单元的划分情况以及材料分区情况见图2-1所示。该模型中各种材料参数见表5-1所示。筑坝土料、上部漂石层、砂层和卵砾石层材料采用邓肯-张模型,沥青混凝土、混凝土防渗墙、灌浆帷幕和基岩都均采用采用线弹性模型,设置防渗墙、帷幕灌浆和周围土体的接触。模型单元数为4070个,节点4207个。

    2.2计算方案和步骤

    墙接幕防渗体系搭接长度优化方案如下:

    (1)在防渗体系深度布置一定的情况下,防渗体系随搭接长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在搭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防渗墙随深度布置尺寸的应力变化规律。

    (3)综合分析(1)和(2)的变化规律,探寻防渗体系优化搭接长度的布置规律。

    本作者之前针对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采用目标函数优化方法,建立了以防渗体系施工工期和坝基渗流量为子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结合归一化法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最终优化计算得到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防渗墙优化设计深度为65m。实际工程建造深度为85m,搭接长度为10m。因此,本次计算方案分为五种大工况,如下表2-2所示。每种大工况中又按按步长为1m,计算搭接长度从1m~14m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值。

    三、有限元计算结果

    根据墙接幕防渗体系有限元计算模型,结合搭接长度优化方案,分别将各种大工况下防渗墙的位移和应力值随搭接长度变化值用图3-1、3-2、3-3的形式展示出来。

    随着防渗墙布置深度和墙与幕搭接长度的变化,最大压应力值为21.11MP,最大拉应力值为0.3844MP满足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和抗拉强度要求;最大水平位移为43.24cm、最大竖向位移值为5.38cm,都在监测允许范围内。它们的变化规律如下:

    (1)防渗墙布置深度在65m~80m之间时,。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最大压应力在总体上都是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搭接长度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压应力值随着防渗墙的布置深度的增加在逐渐增大;85m时且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变化规律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随着防渗墙布置深度的增加,防渗体系的应力变化将更加复杂。

    (2)在防渗墙布置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最大水平位移在总体上都是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搭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最大水平位移值随着防渗墙布置深度的增加在逐渐的减小。

    (3)在防渗墙布置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最大竖向位移在总体上都是呈现逐渐减小的的趋势;在搭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最大水平位移值随着防渗墙布置深度的增加在逐渐的增加

    四、优化搭接长度计算

    根据以上墙接幕防渗体系有限元计算结果,可发现:在防渗墙布置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防渗墙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竖向位移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因此,可利用数学归一化法对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竖向位移进行处理,得出了各种工况下的优化搭接长度值。新疆下坂地防渗体系的优化搭接长度值计算结果#p#分页标题#e#

    根据优化搭接长度随防渗墙布置深度的变化图,可发现在65m到85m之间化搭接长度随着防渗墙布置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规律,但在65m到80m之间呈线性变化规律,80m到85m之间之后呈非线性变化规律,增量逐渐减小。

    五、总结和展望

    本论文在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结构深度布置尺寸优化计算分析的基础之上,在优化深度和实际建造深度之间,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不同搭接长度下的受力和位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优化搭接长度随防渗墙布置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规律。

    针对墙幕结合防渗体系搭接长度的优化研究,本文仅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计算分析了防渗墙优化布置深度(65m)到实际工程建造深度(85m)之间的优化搭接长度变化规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拓展工程实例范围,对多个类似典型工程的搭接长度进行优化研究分析,寻求实际工程中在防渗体系深度布置普适性规律。

参考文献

[1]毕明亮, 陆美霞, 王立彬. 墙幕结合垂直防渗体系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 灾害与防治工程, 2009, No.66(01): 72-76.

[2] 王立彬, 燕乔, 毕明亮, 许小东. 深厚覆盖层防渗中墙幕结合关键技术[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0, v.30(02): 63-66.

[3] 周春选, 王健, 杨智睿. 新疆下坂地水库坝基防渗处理设计[J]. 陕西水利水电技术, 2005, (02): 22-27.

[4] 路文波. 深覆盖层心墙坝的应力变形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实习教学;现状及问题;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企业逐渐加大生产工艺技术的机械化、智能化、机器人与物联网等升级改造。为了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等重大教育改革举措,着力培养造就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8年6月和9月,教育部先后组织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1]。尤其是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工程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众所周知,工科类专业实习是实现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工程教育与企业生产工艺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2,3]。然而,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需要,难以满足工程人才培养毕业要求的需要,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心得及管理经验,系统梳理目前工程教育实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实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当前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主要的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模式

1.专业实习类别:工程教育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2周,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一般安排为15周以上),是工科院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巩固、深化和检验,是综合训练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4]。毕业实习一般安排4周,是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与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5]。2.专业实习组织形式:对大多数工科高校而言,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一般为教学任务(计划)下达后,由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负责联系确定对口实习企业(或实习基地),并带队组织学生集中或分组集中前往企业(或基地)实习。毕业实多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一般为教学任务(计划)下达后,专业负责人召开实习动员会,安排部署毕业实习任务,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该指导教师也是该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实习地点一般为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自主联系实习企业或指导教师帮助联系安排实习企业,学生分散前往企业实习。3.实习经费:本科实习费用主要用于学生赴企业实习期间的交通费、住宿费、企业收取的实习管理费、企业老师指导费、学生保险费等。由于受区域经济、学校财力、专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习费用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工科专业按照实习类型、学生人数及生均标准定额支出实习经费,三大实习生均实习费一般不超过1500元。4.实习考核评价方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各类实习结束后均撰写《实习报告》。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一般由带队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报告》情况,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多数高校专业采用实习答辩、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实习日志及《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二)工程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发展,传统的专业实习模式陷入了困境并面临巨大挑战,显露出许多弊端,导致实习教学质量及效果急剧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习安排困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趋于稳定,大多数工科专业招生规模大多控制在2-3个班,个别热门专业如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等专业招生规模在6-10个班。为了做好集中(认识、生产)实习地点安排工作,高校的各个专业纷纷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实习企业。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相同时间段扎堆到企业实习,大量学生安排在同一企业同一车间进行实习,生产场地过于拥挤且易分散操作工人注意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不少企业出于人身安全、技术保密、生产环境要求等考虑,接收生产实习的热情大幅下降甚至不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联系安排对口的专业实习企业已经变得十分艰难,很多时候只能靠实习指导老师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校友关系、科研合作关系等来安排实习企业。2.实习经费不足: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并增加了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但是真正用于大学生实习的经费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目前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经费包干制,按照实习性质确定生均标准并包干使用。但是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用于学生外地企业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及企业收取的实习费均在持续增高,导致学生实习经费不足。为应对实习经费不足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大多采用就近安排实习、压缩实习时间等方式来应对,严重制约了专业对口实习工作安排和实习教学成效。3.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与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6,7]。然而毕业实习一般情况下安排在第8学期第一个月,且以分散实习为主,这段实习时间恰好与硕士研究生复试或各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时间重叠(冲突),不少学生纷纷请假参加研究生复试或者到应聘找工作,同时由于毕业分散实习管理相对松散,学生实际上都没有真正的深入企业工作一线开展实习工作,大多是在企业停留几天、收集一些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就结束实习。4.实习考核松散、实习成效不佳:由于诸多原因的综合效应,导致了近年来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大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习报告也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实习环节的过程考核与总结性考核没有针对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实习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实习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思考

上述问题使得本应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实习环节已经变成了工程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贯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对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进行改革,使工程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产学研协调育人体系

协同育人模式(体系)需要突破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等多方联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高校实习工作安排难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培养衔接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对企业而言,应从工商、税务、人才引进方面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收接纳高校大学生进驻实习,如在工商登记时应根据企业性质并按职工规模确定接收高校大学生实习比例;凡是接受高校大学生实习人数超额完成任务且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予以税收方面减免且可以获得引进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积极引导企业在追求生产效益,引进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方面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目前教育部推行的四级专业考评体系中均将“实习基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为此,各高校应积极与产业企业尤其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加强合作,从人才培养与输送、科技服务与咨询等方面加强互惠互利的合作,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调动基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办企业(工厂)、科研平台等资源,建立校内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多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三)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实习内容设计与考核

实习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各类实习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做好实习内容与方式的设计,能让学生主动投身到实习并达到预期目标[8]。如认识实习可以以参观、讲座等形式为主,可以是点多面广、走马观花的实习。生产实习主要是以集中分组、轮岗实习为主;毕业实习主要以师徒制、顶岗实习为主。在实习考核方面,要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提高企业指导老师或责任人的打分权重,重点考核学生对实习岗位中的技术、工艺流程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口头汇报、实习报告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标。

(四)加大实习经费投入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各高校应加大教学经费尤其是实习经费投入,提高生均实习经费标准或不设标准按需投入,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

三、结束语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7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即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新突破、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三、任务目标

(一)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年内小学调整到105处,幼儿园调整到200处以内,新创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处,省级示范幼儿园2处,市级示范园4处,市级一类园5处。

(二)实施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二级学院规划论证等工作;全面完成新一中建设任务,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并力争进入部级百所示范性高中行列;扩大县城小学办学规模,缓解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压力。

(三)实施教师继续教育、“111”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三大工程”,深入开展“讲师德、强素质、树形象”活动,以规范教师执教行为为重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完成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任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镇、示范学校为抓手,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五)继续抓好新课程改革实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创建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六)实施“科研兴校”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中考、高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力争本科录取超千人。

(七)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教办学特色,加强职教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达到省定标准;继续实施初四分流,达到1500人以上,职成教招生总数达到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四、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赶超意识和品牌意识,为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大力加强全县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抓好广大干部教师的学习教育,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培养干部、教师为民从教、敬业奉献的高尚品质;注重在教学一线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切实加强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继续严格执行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收费审批制和公示制等制度。严格收费管理,收费项目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第二预算,课本费、作业本费、学具费等代收费项目资金由县统一管理,实行多退少补,严禁设立“小金库”。继续执行“违反收费规定一票否决制”,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落实各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积极预防教育干部的职务犯罪和特殊岗位人员犯罪。进一步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师的岗位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疏通教师“出口”,坚决调整不称职教师的岗位,将品行低下、影响恶劣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继续严格执行教育系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维护公开、公正、健康、有序的工作秩序,树立全县教育的良好形象。

3.加强机关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按照“廉洁、高效、务实、服务”的要求,合理调整机关内设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公开办事程序;继续做好机关工作提速和工作效能监察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的千分制考核条例,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开展文明机关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做到依法、文明从政。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培训、观摩、尝试等途径,初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关的培训学习,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试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提高边远镇、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探索、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2.实施“111”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锻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干、作风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五”期间,要培养10名省、市级名教师,10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正式启动“133”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政策,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现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特级教师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名师”培养力度,采取进修、外出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档次和水平,推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教师。

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工程,培养一支观念新、懂业务、精管理的校长队伍。向教育发达地区派出第二批挂职锻炼的校长队伍,更新理念,学习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巩固、完善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继续聘请省内外知名中小学校长和参加研修的校长对全县校长进行培训,并组织各个层次的校长参观县内外的名牌学校,促进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1.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投入,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年内所有初中、高中各装备2个微机室、100台微机,所有教室装备微机和投影设备,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全小学各装备1个微机室、50台微机;初中、高中教师每人1台微机,完全小学教师3人1台微机,接入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2.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构建全县教育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各镇、学校建立起高标准网站,并申请域名,对外。县教育城域网要注重信息资源库建设,资源建设要瞄准教育发达地区、国内外知名学校,瞄准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瞄准最具特色的教育成果。县教育网络中心招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增配必要的设备,开通远程教育网。

3.强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的培训,增强教育现代化意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研究,建立由网络人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加的研究组织,及时指导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继续开展课件制作大赛、教学技能比武、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将办学优势转化为教育强势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和体制。继续深化“一评三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逐步建立起职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精简非教学人员,坚决辞退不合格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度。改革工资制度,建立“薪随岗动,优劳优酬”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校长治校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积极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推行说课评审推荐程序。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

2.落实《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管理即效益、管理即形象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教学、德育、后勤、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指导教师的从教行为。开展“学沪浙教育,议发展”活动,召开全县中小学管理现场会,总结交流学校管理经验。继续加强校舍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创建“园林化学校、生态化学校”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做到“五化”:即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和知识化。积极开展“无烟校园”、“普通话校园”等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形成一批“规范+特色”的学校,提升全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办学优势向教育强势的转变。继续推行校务、政务公开,实施“阳光作业”,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抓好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进一步完善镇教育财务统管,加强财务审计,严肃财经纪律,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3.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人员在教学管理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和理论培训、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尝试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工作;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课程改革调研,促进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深化中小学教师分层发展研究,促进共同提高;继续开展教育科研“三争”活动,深入开展第三周期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达标活动,搞好课题的立项、过程实施、研讨交流、结题鉴定和成果推广,努力实现教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实施开展实验教师大比武,以发现优秀人才,推广教改成果;继续开展各级教学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研究、制定新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严格考风考纪,维护各级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平性。不断改进学生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德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人口知识、国情知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举办第十届中小学艺术节。

5.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校办产业,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教育发展增加投入。继续执行“一个漏斗向下”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教育内部市场,实行图书室装备以及学生用书、用品归口管理,统一价格、统一征订、统一发行、统一结算,降低成本,减轻学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巩固校园经济开发成果,努力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

6.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工会组织,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对计划生育、妇女等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

(五)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1.以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契机,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认真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县、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安排,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不留缺口。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用,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各镇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镇、村企业教育费附加,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职工义务教育费征收工作的通知》邹政发[2001]86号)要求,切实征足用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2.采取措施,突出抓好新建一中等重点工程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和财政重点工程资金的争取、调度,确保新建一中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施工队伍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按照总体规划,搞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及运动场等配套工程建设。各镇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大胆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借鉴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成功做法,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确保危房改造和校舍维护管理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新出现的危房。各有关股室要做好协调,指导魏桥九年一贯制学校、孙镇、台子中心小学、焦桥、韩店新世纪中学实验楼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新建学校要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设计论证在前、施工建设在后,坚决杜绝学校建设上的盲目性,确保建设质量和学校的品位。

3.进一步探索既能加快园所建设,又有利于统一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社会资金办园的管理意见,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防止和纠正个别单位、个人只顾投资赢利,不顾保教质量的现象和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六)拓宽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职成教和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及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劳动就业“双证书”制度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继续搞好高三、初四学生分流;继续实行就业拉动招生策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促招生;调整专业结构,创设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大力培植骨干专业;加强专业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县城教育规划,调整职业学校布局,规划、论证、建设二级学院;加强各镇成教中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培训功能;搞好农科教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民办幼儿园、职业学校为重点,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学校在土地征用、校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加强对各类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七)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1.完善教育执法责任制,积极争取县政府依法加大对各镇政府、各部门教育职责的督查力度,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2.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教育督导评估条例》,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分层次、发展性的原则,修订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条例。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督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重点抓好师德建设、学校安全、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装备、教育收费、制止辍学等专项督导,继续实行各类检查验收归口管理。

3.加大“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力度。继续将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镇政府“双文明考核”的“一票否决”;建立教育局、镇教委、校长和班主任层层负责的控辍方案,制定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同时,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等,确保义务教育学段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八)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1.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继续强化外宣意识,落实宣传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唱响改革主旋律,紧紧围绕全县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2.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继续聘请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

三大工程论文范文8

传承研究的意义从学术价值方面看,进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则可以创拓出跨境民族文化学,进而开拓出跨境民族学学科,实现学科的突破与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是国家跨境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民族问题历来关系到国家周边地区稳定和邻国间的合作与交往,因此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方面;跨境民族文化传承还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相关。当前,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东北边境东部的朝鲜族已经受到韩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许多朝鲜族青年已经流向韩国,韩国的文化早已越过鸭绿江,以韩流的态势流入东北甚至全中国;而在东北边境的北部,俄罗斯文化正跨过黑龙江向南蔓延,而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东北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向俄罗斯流动和推进;在东北边境的西北部,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凭借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极大地影响着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跨东北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如何使东北跨境民族文化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至于在这种潮流中被淹没甚至冲刷殆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当前,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邻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民族关系和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纷繁复杂,在面对和解决这些关系与问题的过程中,国家急需文化方面的参考和学术支持。因此,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不仅仅是传承保护和开发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展其发展区域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国家跨境国际文化合作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及国家文化边疆建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拓深到东北跨境民族发展与国家文化边疆建设领域,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

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空白状态

跨境民族研究目前还没有较多的文献积累和高层次研究论文,迄今为止知网收录的有关跨境民族研究论文只有170多篇,且大多是关于中国西南跨境民族的研究,东北跨境民族问题研究基本空缺,较大规模的跨境民族研究会议也只在21世纪初举行过两次。代表性论著方面:方铁、张锦鹏在《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2004)中,提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众多,本民族文化保持相对完整,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葛公尚2006年9月出版专著《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主要讨论时代背景与跨界民族发展问题;张兴堂2008年2期撰文《论跨界民族与我国国家安全》认为,加强跨界民族研究,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关于跨境民族文化问题,学界较多的是对西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而东北跨境民族的研究和阐释还多为空白。魏道俊、黄江在《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2011)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跨境民族的国家,拥有漫长的边境线,深入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对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11年3月9日广西新闻网访问周光大教授,以《重视跨境民族发展推进和谐边境建设》为题,指出深入研究广西与东南亚的跨国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边境,是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精神的体现;2012年6月19日云南网发表《河口县推进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繁荣边境文化》,关注中越文化交流,认为跨境的民族可以在文化方面实现水乳交融。具体到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学术成果,目前极少见到。

当前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及其作用。曹能秀、王凌(2007)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井祥贵(2011)提出,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教育肩负着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双重使命,找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平衡点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二是从政策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传承。汪春燕(2006)认为,以民族政策与文化传承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显见出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温开照(2007)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具体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促使文化发展,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与宣传来进行;[赵鹏程、徐琴(2005)提出,在认清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应遵循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产业化开发。王欣欣、袁美(2010)提出,需要运用城市化视野去认识和理解对河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唐德彪和卢家鑫(2008)分别论述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问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的均衡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与旅游开发产生的民族文化变迁因素;张晓宇(2011)认为,要加强旅游业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特色文化造就和哺育民族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学界在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是关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尤其是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还甚少。

三、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一个几近空白的领域里展开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文献调研、搜集与整理。因此,系统地总结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及研究成果,形成文献资料汇编是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规划和提出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内容与路线。因此,推进该领域研究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由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调研搜集到的所有的关于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资料和信息将作为分析对比和进一步实施的基础,在现状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其次,要实现通过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创建新的民族文化载体和创新性产业园区;设计并规划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新载体和创新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为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操作性平台,以及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新领域。在具体研究上,应该分别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成果集成与文献资料汇编、东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载体创新工程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建设,以及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五方面研究,通过这五个方面研究的互相支持和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

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拟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获取东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态的数据信息、文献资料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各跨境民族文化资源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展开研究和分析,按照产业竞争力原理、不均衡的要素结构是不利于竞争力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等理论方法,采用竞争力均衡度分析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和量化评价,以此作为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然后运用战略学、民族学、旅游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创意产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或体系,以及其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理论,对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原则、目标、体系和空间布局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进行分层次和分类别的研究,同时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具体方法上,将运用文献查阅、搜集和整理,田野调查,统计样本和数据挖掘,以及文化产业战略设计等方法。通过上述的研究设计和构思,可以实现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创新与突破。目前,在跨境民族问题处理和文化传承实践方面,国家还没有较大区域的可资借鉴的成功先例,只提出一定的操作原则,即要求尊重相关国家的主权,维持现有政治疆界,妥善处理两国跨境民族间以及两国间的政治、文化关系,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建立相关的科学研究机构,维护边疆稳定和文化安全。同时,学术界目前还极少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研究成果,缺少理论方面的借鉴和启发。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需要突破与创新的内容和领域。按照既有的研究原则,即将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战略建立在深入、较全面的文献调研和现状调查及相关数据和相关情况的分析比较基础上提出,在保护和传承东北少数民族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以及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应该通过新的民族文化载体建构和创新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来实现。在这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或领域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学术空间,也是一个实践战略课题。通过整合与发掘东北跨境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新学科理论和知识方法创制新民族文化载体,建构创新性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实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在学科建设方面则是创建跨境民族文化学。

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

研究的平台建构在操作层面,要实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目标,科学的方式是搭建独立的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借助2011年教育部号召的“协同创新中心”模式进行构建,称之为: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从国家发展和战略的层面看,构建该中心首先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意义。2005年,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加强东北跨境民族研究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不容迟缓。由于跨境民族与国境线相连,鉴于这样的特点,跨境民族问题具有更强烈的国际性和政治性。因此,我国边疆跨界民族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关系。它常常与国家关系联系在一起,甚至有的跨境民族关系本身就是国家关系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有很多都包含着跨境民族的因素。因而,加强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并因此构建较大的研究平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我国周边安全中的跨境民族元素构成,这对于保持和维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为我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对开拓我国周边文化外交新思路意义重大。此外,构建该中心也具有丰富民族理论体系的意义。冷战结束后,跨境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东北跨境民族地区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热点。没有科学的跨境民族理论做指导,不利于对东北跨境民族现象进行分析和解决东北跨境民族问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构建高层次科研平台,认真研究东北跨境民族和跨境民族问题,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理论体系,对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新领域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很大意义。在具体的平台构建中,应坚持研究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原则。

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构建三大创新体制机制:一是管理体制。实行中心指导下的理事会制度,负责指导不同时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对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给予支持。二是遵循“任务驱动、平台支撑、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突出中心原始创新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促进人才、资源与成果的共享,造就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提升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三是全面开放机制。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应展开多层次交流,协同开展项目合作。面向中心所涉及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只要具备协同创新基础、具有突出的创新思路、能够解决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领域重大问题的单位或机构均可加盟中心。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及国际社会的力量,扩展协同创新体,构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解决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东北文化边疆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项目的协商与决策,制定科学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创新体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在人员聘用方面,协同创新中心应该以项目任务为目标,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优化人才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