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环境友好型畜牧产业体系构建

农区环境友好型畜牧产业体系构建

摘要:农区环境友好型畜牧产业体系的构建,应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统筹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畜牧;体系;构建;环境友好

1畜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十二五”期间,农区畜牧业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扩规模、稳总量,提质效、强主体,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畜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畜牧业稳中有进、稳中有为。进入“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畜牧业形势发生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新任务。

1.1从畜产品消费与市场趋势看

畜牧业已进入肉食品消费增速放缓与进口畜产品增加的“碰头”期,面对国内中西部和北方地区饲草料及人力资源的优势、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及自贸区零关税政策的推动,部分农区畜产品面临“两个市场”竞争压力前所未有。

1.2从资源和环境制约条件看

大部分农区人多地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可逾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将使部分畜禽养殖场退出养殖业,畜牧业已进入到保生态治理难、再发展用地难的“两难”窘境,畜产品保供的压力面临新的挑战[1]。

1.3从畜牧产业现状看

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标准化生产程度还不高,中小养殖场户依然占据不小的比重,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紧密,综合竞争力总体不强,增活力强主体的任务十分繁重。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局促的发展环境中,农区必须积极主动谋变革,抢抓机遇调结构,加快转型促提升,争取畜牧业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更可持续。

2畜禽养殖区域合理布局

农区要按照“承载有界、规模适宜、农牧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保生态、控总量,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制定科学和经得起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大江、大湖、大河等重点流域保护区的养殖总量,适度控制水系发达、环境敏感区域的规模增量,适度调减部分畜禽养殖超载地区的饲养总量。鼓励养殖者在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植业基地中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场,支持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利用丘陵、山区和沿海滩涂等资源拓展畜禽养殖发展空间,积极发展集约化现代畜牧业。鼓励发展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鲜明、集聚规模显著的县域优势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精品、特色畜牧业。初步形成沿海滩涂土壤改良区的猪禽规模养殖带、丘陵和山区的牛羊规模养殖带及其他地区适度规模养殖集中区、特色优质畜禽生产区、沿海临江港口周边地区畜产品加工示范区。

3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坚持“突出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结合农区畜牧业生产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3.1稳定猪禽数量

保持稳定数量的能繁母猪和种禽基础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畜禽新品种推广,鼓励培育开发适合屠宰加工、冰鲜上市的优质黄羽肉鸡新品种。

3.2扩增牛羊数量

积极探索粮改饲,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人工种草,或利用冬闲田扩种牧草;扶持引进农作物秸秆等集中处理技术与设备,支持组建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贮运中心;加大农作物秸秆、酒糟和食用菌菌渣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化利用发展肉牛肉羊养殖,支持奶业龙头企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升奶业发展水平。

3.3加强特色开发

依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及其传统饮食文化优势,加大地方特色畜禽产品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肉兔、肉鸽、鹌鹑、蜜蜂等特种畜禽生产,努力拓展优质高端产品市场,重点培育优质肉猪、地方良种畜禽等一批产值超5亿元区域特色畜禽产业。[2]

4切实加强养殖污染防治与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

坚持以法兴牧、以法治牧,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加快改造提升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提升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

4.1推广种养一体化

促进规模场户配套或流转农田、果林、茶园,对养殖粪便通过堆肥发酵、沼气工程和氧化塘处理,粪尿直接还田,实行资源化利用;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因地制宜进行原位和异位发酵床养殖,做到粪便污水“零排放”。

4.2粪污无害化再利用

改造完善设施设备,实行节水养殖、雨污分离、固液分离,畜禽粪便经高温堆肥后生产有机肥,养殖污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浇灌农田。

4.3污水深度处理

鼓励支持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加大治污投入力度,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完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果,实行达标排放。

4.4废弃物集中处理

鼓励地方政府牵头搭建平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探索成立第三方经营组织实施运作,实行畜禽粪便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支持还田利用或生产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利用。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优化工艺流程,提升处理效率,县级建成畜牧养殖主产区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实现生猪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严格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严厉打击乱抛乱扔和非法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5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做大做强畜牧业经营主体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契机,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和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人员返乡创业,扩大畜牧发展新生力量。努力突破经营单体小、竞争实力弱的限制,推广应用先进设施装备和模块化生产技术,加快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新型合作经营,鼓励“公司+家庭农场”新型经营模式,加强与家庭农场的互惠合作,提升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引导畜禽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种畜禽、加工、流通等产业,加强全产业链合作,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创新发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引导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规模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推广、防疫托管、畜禽废弃物处理等专业化服务。

6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1大力培育畜牧全产业链经营

鼓励有实力的畜牧生产、加工、配套及服务等企业抱团发展,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培育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全产业链融合型企业(组织)。加快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冷链贮藏物流体系建设,加大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引导乳品企业优化调整乳制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悉心打造以鲜奶产品为主导,优质奶源基地、区域性供奶、冷链配送为特征的“精致奶业”。

6.2积极推动“互联网+畜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智能畜牧业发展,建设一批智慧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支持依托知名电商或自行建立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畜牧企业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开展生鲜畜产品区域配送。积极推动畜牧业管理服务信息化。

6.3引导畜牧业走出去

探索“抓两头带中间”全产业链“走出去”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和特色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完善生产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一批外向型基地,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

6.4挖掘畜牧产业延伸价值

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科普教育基地和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休闲观光体验畜牧业,拓展产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刘涛.现代养殖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

[2]苏农有.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J].农家致富,2016(4):1.

作者:高钦君 唐式校 李宝娜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黑龙江省畜牧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