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草地生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草地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海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视角透视青海草地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措施,通过研究辨析存在产业化水平不高、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牧民思想转变慢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

青海省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1],加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海北州坚持“稳基础、调结构、转方式、抓特色”原则,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工作重心,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进改革。

1海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措施

1.1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畜牧业发展效率

一是着力打造新业态,充分挖掘传统游牧与现代旅游消费带来的差异空间,把“牧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做大新型产业,培育增长点;三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藏系羊、牦牛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刚察县牧业乡镇。天然草原放牧与半舍饲养殖区主要分布在门源仙米、珠固、祁连八宝、扎麻什等乡镇。形成了以“祁连藏系羊、刚察牦牛、门源良种肉羊(湖羊、陶塞特羊)养殖、生猪生产、海晏羔羊生产、土种鸡等特色养殖”的区域化特色产业基地。

1.2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加速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可持续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由传统单家独户生产转变为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其中股份制改造加速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对草场进行统一经营、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入社牲畜进行分群饲养管理,社员按技能分工,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通过调研海北州10家试点社发现,入股草山面积为4万km2,整合耕地315km2;入股各类牲畜53953头只,其中:牛5149头,羊48804只,组建藏羊核心群327群8.06万只、组建能繁母羊101群32359只,其中:公羊16群4790只以及羔羊31群8640只,组建牦牛核心群149群1.42万头、组建能繁母牛21群3486头、犊牛7群1107头、育成牛4群449头、一般肉牛3群303头。入社牧户500户,人口1929人,共整合劳动力1030人,实现统一分工509人,输出劳动力428人,安置就业岗位179个,依托合作组织实现集约生产、专业生产,分工分业,实现高效率、精准化发展。草地畜牧业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草地畜牧业由最初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转变。海北州大力推广藏羊、牦牛生态高效等养殖技术,采取妊娠后期母羊补饲、哺乳期母羊补饲、羔羊代乳料和羔羊育肥、成年羊配方饲料育肥等科学饲喂试验,为牲畜提纯复壮,使牲畜“种子工程”提质增效。在17个省州级试点社进行技术推广,州、县技术人员提供服务,通过“放牧+补饲”的半舍饲高效养殖,羔羊出栏时间减少至6月龄,加快了牲畜出栏,减轻了草场压力。

2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畜牧业生产效益提高,草食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54.32%、61.95%和45.24%,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6.21、13.89和0.37个百分点,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产业化水平相对滞后

海北州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业态、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化发展是综合的、复杂的一种发展方式,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长期的投入才能实现。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一产为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底,全州9个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共计收入1577.87万元,其中一、二、三产分别达到了1306.91万元、160.56万元和110.4万元,二、三产业收入总共占比为17%,一产收入占比为83%。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优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机构少,互联网应用、旅游服务业在草地生态畜牧业方面的应用不太成熟,涌现了许多品牌,但是优质的为少数,影响力相对较小,第三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综合来看,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相对滞后,还需深入推进。

2.2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草地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但是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牧民基于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和传统生产习惯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牧民不能完全按照标准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时间一般需要3—5年时间才能被群众所接受[2],牧民从学习技术到应用技术的过程时间长,并且有些技术不能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2.3群众思想转变较慢

草地生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性推广,部分农牧民了解并支持改革。还有许多农牧民受到地理位置偏远、受教育程度有限、思想较为传统等因素影响需要时间深入了解,思想转变过程较为缓慢,接受改革的时间较长等。改革推行中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典型带动等。对此,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草地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牧民思想转变。

3建议对策

3.1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实践证明,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提升了改革效率,将合作社作为改革单位,政府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组织培训、教育等,合作社内部成员互相监督鼓励,共同提高生产水平。鼓励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和社间联合,股份制能够有效调动牧民积极性,社间联合可以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并且通过制定社内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3.2经营者多元化,加快产业链升级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优秀的管理者成为了改革推行的关键人物,促进经营者多元化,引入优秀人才,加快改革速度。目前,复合型人才逐渐增多,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大学生领办合作社,当然不仅仅是大学生,只要是有能力、善经营的人才都要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不仅能够高效管理,还能够带领发展加工产业、网络营销、旅游服务业等,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升级,“农业产业化”才是“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之路”[3];引入优质的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企业”或者“联合社+企业”等形式能够加速实现产业融合。

3.3深刻理解核心内涵,持续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推进要强化三个转变,从过去主要解决畜产品短期数量平衡问题,向既注重数量平衡又注重提质增效转变;从过去主要考虑生产结构,向既注重调整生产结构又注重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转变;从过去主要是生产力范围内的调整,向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转变。政府要持续不断地组织培训、教育、学习等,让牧民深刻理解改革的核心内涵,从深奥到浅显,逐层推进,让牧民从思想上做出改变,接受改革。

参考文献:

[1]罗连军.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召开[N].青海日报,2017-01-14.

[2]李廷军.加快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巩固提升牦牛藏羊传统养殖的几点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6,46(5):62-63.

[3]杜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之路[J].农村经济,2004,(19):24.

作者:贾瑞珂 罗增海 李双元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青海省畜牧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