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论文范例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1

1.培养教师高水平素质,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美术老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自身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由于“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因此,美术老师必须通过自己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染,使自己在教学风格上具有严谨的态度,教学过程中则要对学生和蔼可亲,给其建立一种优良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学习美术。因为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润物无声的显著特点,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需要将情感教育彻底地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获得美的感染,才可以使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例如,美术老师在一次非常良好的多媒体设计、没有瑕疵的授课安排、对学生学习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甚至老师在讲课时的服装搭配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通过无形的情感动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2.挖掘情感题材,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美术教材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有效地发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教育价值的素材,能够加深学生理解和认同学科素材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价值。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能够指引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爱国意识以及优秀的思维习惯的章节数量非常多,美术老师需要充分地发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素材,从而能够将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展开。例如,在初一上册的美术教材,有一节课程内容为“人类创造的源泉是劳动”的内容使老师非常容易指引学生认同劳动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多、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娇生惯养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劳动时都没有端正的态度,因此将这些内容作为契机,再与一些恰当的美术作品相结合指引学生端正劳动态度非常必要。又如,在初二下册的美术教材中包含了与“装点居室”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如易拉罐和塑料袋等,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初三美术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美术历史”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非常有利。美术老师可以利用一些中国古代画家的名作,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其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每位学生的思想,最终共同完成美育和德育的目的。

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源于生活中对于美的发现,这样才能使学生领悟到周围环境包含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调控情感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初三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的课堂中,美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民间的美术作品,如剪纸和窗花等,以此来指导学生们领悟到我国民间传统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例如,花纹型“灯笼”为美和照明相结合;“刺绣”为美和“穿着”相结合;“窗花”为美与“装饰”相结合等。其中初三下册中讲述的“蓝白之美”,主要是介绍我国江苏南通具有的蓝印花布,这作为传统的美与服饰之间的完美结合,包含了色彩美和搭配美等,是南通的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典型代表。这类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最终塑造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结语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2

1.新媒体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平台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受到地域空间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缓慢,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人们迈入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开放性、自由性以及高效性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各类通讯媒介的出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打破了。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每年所扶持的贫困生高达数十万人,这对高校教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此外,互联网发展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逐年增高,其中大学生是最为庞大的群体。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为贫困生感恩教育带来优势,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电话、微博、微信、QQ或者短信将自己的感恩心情进行表达。在这种交流模式中,贫困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教师、学生、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我国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平台更加广阔,这也必将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新媒体使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吸引力

传统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往往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于受到自卑心态等的影响,很多贫困生在感恩教育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导致感恩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比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不仅可以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感恩教育的手段予以丰富拓展。笔者在对某大学进行调查时,问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你会以什么方法向资助过的你的人表达感激之情?有70%的贫困生选择短信,5%的贫困生选择当面致谢,20%的贫困生会选择微博等其他途径。此外,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更加具有人性化,能够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传播信息,从而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交流模式,促使感恩教育具有生动形象性。此外,部分贫困生会利用微博、微信等电子产品表达自己的心情,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贫困生感恩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冲击着现实的人际交流方式

一般而言,人的情感通过交往来传递与维持,新媒体环境下的某些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无需实名交流,且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的言语,由于该类交流方式不是面对面交流,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抵制“言不由衷”。笔者在调查中问贫困生:你选择传媒手段作为感恩渠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40%的贫困生选择方便,有30%的贫困生选择当面感恩不好意思,10%的贫困生选择时尚,20%的贫困生是其他原因。因此,可以得知,新媒体环境中,各类媒介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的作用,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却无法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下来,会导致贫困生在感恩中出现现实与虚拟的模糊,从根本上影响贫困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新媒体环境为贫困生感恩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中,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加强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工作力度,是贫困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但是,感恩并不是每一位贫困生都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指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而高校学生在对信息处理上更加具有优势,笔者在部分贫困生调查问卷中提问:你认为你身边的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如何?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简单操作新媒体,但是另一半贫困生则认为大部分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德育教师面对新媒体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工作时表现出主动意识较弱的心态。因此,在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中,打造一批能积极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十分有必要。

三、改进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路径

1.利用新媒体资源,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是期望贫困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认识到感恩的美德,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另外,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能够让贫困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社会的温馨、教师的教诲之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创新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则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加强对网络媒体资源的运用,使其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高校德育人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利用,使新媒体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创新平台,从而利用感恩教育激励、教育贫困生,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2.改善教育观念,形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中,微博、微信等平台是实施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各类媒介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中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乐于接受新媒体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利用新媒体开展感恩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贫困生由于面子因素,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往往并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改变贫困生的这一现状,积极开拓新的方法,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指引学生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资源表达感恩之情,使贫困生乐于接受,从而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

3.提升教育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

德育工作者是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的主要人员,所承担的担子非常重。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的方式、模式、形式均受到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关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及媒介运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好媒体技术的主导权利,从根本上占领感恩教育的制高点。

四、结语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3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   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   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   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   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   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   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   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   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  #p#分页标题#e# 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   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   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   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4

摘要:小学体育和德育教育,是互相联系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能把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师生集体勇于创新,积极向上。所以德育教育不仅是增长知识,增强体魄,增加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道德思想,思想素质上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要切身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并充分利用体育的优势,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准,让学生们形成增强体能,培养兴趣的良好习惯,树立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美好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尊重、关心、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都知道要尊师重道,其实学生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品德高尚的表现。特别是对那种缺乏自信,能力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习的学生,不仅不能用犀利的语言讽刺、侮辱谩骂他们反而需要从心理上安抚他们,耐心的帮助教导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给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虽是表面条件,但真正能使学生们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接收教育的正确观念。

二、教师应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谈吐文明,举止高雅,落落大方,时时刻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熏陶,也做到谈吐文明,更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教师要用简洁、文明、幽默、风趣、逻辑性较强的语言来给学生们传达信息,切不可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的同时,也会博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体育教师更是应该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教师的带动和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

三、经常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扬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与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完成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并适当的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能是学生感受到荣誉感,满足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和自觉学习的精神。即使批评学生,也要适当的鼓励,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避免言行粗暴,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教师应随时总结说话的技巧和应用,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当的做出回应。这样不仅使学生正确的接收批评,也能更好的使学生们的身心往更好更健康的方面发展。

四、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熟练灵活的运用教学教材,有效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尊重学生的人格,自主性教学,利用课堂组织教育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体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自主能力、以及表现美、热爱没、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感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全方面的发展!

五、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小学的体育课程丰富多彩,例如体育课中的比赛和对抗练习,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班级与班级,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各种对抗形式,如课间操、运动会、各种游戏、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比赛竞技的好项目,都可以为学生积极参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更好的使运动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竞技能力。相互帮助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也可利用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大多数游戏有一定的思想性、目的性、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如“运送弹药”等游戏,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角色,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或者利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进行游戏,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德育意识,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可提升体育教学所存在的意义与品味。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牢记德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抓住各个环节中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做一个有着良好思想品德、高尚品质的优秀教师,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育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优雅的谈吐、忠诚的爱国心,用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教师的典范,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各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掌握、自身的身体训练素质,不断提高技巧技能,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更高的教学要求。

作者:王伟 李亚洲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新峪希望小学 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睿荣.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02.

[2]王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02.

[3]于国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

[4]黄柳琼.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教育,2016.07.

第二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教学的内容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锻炼,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运动技巧,但是对学生的德育甚少,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没有全局意识,教学思维始终停留在本学科的范畴,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思维占据了当时的课堂,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显得十分滞后,学生们也不重视,这些就导致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体育课程对强化小学生的品行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等德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除了需要完成既定的体育项目知识的教学外,还担负着学生的品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牵扯到的内容也较多,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心观察的话,小学体育的教学对学生忍耐力、意志力、宽容理解和修为操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只是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巧妙的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感受德育。体育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课程,体育课更多的是活动课和实践课,这就少了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授课,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之一,所以在这样的课堂渗透德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体育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需要与同学合作,那么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交往,能够学会沟通与交流,懂得尊重和谦让等,这些就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德育的方法。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通过直观的体验,所以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德育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和乐意参加的教学模式,比如体育比赛、小组合作、体育游戏、多媒体辅助授课等方式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个性,让学生的思想、想法、个性、爱好和特长得到尊重和发展,并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给与强化,势必会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2创新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体育的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这门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可以说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呈现学生的个性,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授课,在创新意识上能有所提升。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身的个性,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敢于展示自我,敢于探究,学会创新。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之外,还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学会及时的评价,做好课堂管理。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赞许,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充满信心,才会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他们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所以教师尽量多鼓励,多引导,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师生构建良师益友关系。在宽容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发展。在体育项目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扩大交流,相互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学会交际,学会尊重,懂得全局意识,给学生和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些其实就是德育的过程,也是德育的结果。比如篮球和足球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要树立团队意识,有团队归属感,队员之间多交流,学会奉献自己成全队友,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对手等,这些体育项目的教学中除了要赛出成绩外,还要收获友谊,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和学习,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一定会大大提升。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任何人违反规则都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项目给学生讲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些也是德育的范畴,通过这样的引导绝对比理论性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来得快。

3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德育模范作用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交流的主体,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自身的言行就是最为有利的工具。体育课堂,老师的各种表现,比如上课态度、对学生的心态、有无迟到早退现象等,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德育重在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兢兢业业工作,积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艺,那么在学生心理就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威望。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作者:王爱霞 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俊伟.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研究[J].神州,2014(11).

[2]吴俊凯.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05).

第三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通过对体育课中灌输德育思想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结合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让学生自主树立主体意识,用丰富的语言让学生记住,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课堂为载体,渗透思想教育。必须通过不断地思考去寻找教育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策略

现代教育希望学生在智力与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希望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有更高的追求,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教育,体育是其中的先决条件,德育是方向。德育贯穿体育教学,从学生主体出发,摸准学生的心理,将德育教育系统化,这些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教师必须将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学合理地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间实施各项德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1教师的作用很重要

德育在体育课向学生传输的主要人就是体育教师,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有较专业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广览多读,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表率应该自然得体,语言富有童趣,自身语言功底过硬,普通话标准、示范优美,在学生面前要有一个教师的样子,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融德育教育于无形。要做好的教师要有严厉的作风,规范的课堂,自身要有朝气,整个人充满运动的活力。以此来带动学生,促进学生,使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做为一个体育老师,课堂中的语言尽量要简练,能清晰地指导学生,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语言越少就越要精炼,要有一定的通俗与趣味,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做到好的表率,遇事不慌张、处理得体,科学地设计场地与教具等都非常重要。

2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育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同组的教师之间应该有积极的联系。同题异构、同题同构等教研课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的教师。同时,良好的教师关系也能带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看到协作的乐趣与好处。现代人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更需要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教无类,对于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有些学生必定会运动能力比较差,有些纪律会不好还有学生会轻视体育,对待这些有提高空间的学生,教师不要用语言暴力更不能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相反,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帮助他们。例如,在体育课的最后学生示范时,除了要找优秀的学生出来示范,也要请动作虽然有缺陷但是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同时激发所有人学习的热情。这样有利于水平不好的学生增加自信,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温暖。很多时候,内在的改变比外部促进效果要好很多,学生渴望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比唆使教育来的更直接。

3潜移默化的课堂教育

教育不是口头一遍一遍的简单重复,体育课教学中间体育教师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组织与调动,要灵活的选取教材,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而在这其中同时也能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多学校的体育馆都不让学生私自进去锻炼,多数是出自于没人管理以及损坏场地的担心,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课中强调对场地器材的爱护,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和实际行动上就会自觉对场地有实际的保护。在低年级《快乐的跳跃》中,笔者示范了一个动物的模仿动作,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自己模仿了起来,学生的想象力非凡,练习的效果完全超出了预设,在短短的3分钟内,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这个情景的导入就非常成功,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都在欢声笑语里。

4善用赞美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评判只适合很少的场合,更多的是对纪律的遵守。而表扬可以令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该表扬时决不吝啬,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尤其是本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一句朴素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便可让学生爱上体育。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再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以及自觉学习、刻苦顽强的精神。在需要批评时,可以用表扬其他好的同学来代替批评,学生自然会有触动。教师要科学把握三个原则: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鼓励是硬道理。

5结语

学生的品德或者说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是在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教师的传授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能体会到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热爱祖国和集体,帮助需要的同伴,尊重每一个个体,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并且具有创造力,越多的体育锻炼越能形成豁达的心理素质和阳光积极的拼搏精神。现代体育教学应该牢记“教书育人”的教学使命,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课堂中间,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爱学习爱体育,也为终身体育做一个注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高敬惠.也谈德育的渗透教育[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3]陈杰.黄石市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陈亮 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第四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论文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5

1、把握校地文化融合的着眼点,确立融合理念

在校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正确理念。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的特色。二是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气。三是以高尚的精神为引领。要以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为根,积极培育和践行学院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以优秀的产品为载体。要着力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产品,营造浓郁的高职文化氛围。

2、选好校地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融合内容

“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而非外部的机遇和手段。大学必须有认识和坚持自己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增强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感染力、渗透力为切入点,以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充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编研本土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资源,搭建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教育、传播和宣传平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职业特征、高教特点的高职文化品牌,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地方、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2.1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按照立足地方、文化育人的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在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促进良好院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二是举办地方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解读地方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地方的原则,提炼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学案例、典型乡土资源,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四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入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针对性。

2.2挖掘地方文化人物,编写特色文化教材

高职院校要按照兼收并蓄、提升内涵的思路,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建设特色文化教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保证。一是编写特色文化读本。以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地方典型人物为主体,提取人物典型事迹,挖掘人物精神品质,吸取人物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二是编写特色专业教材。在旅游专业中,把地方人文历史融入专业课程,讲清楚地方人文历史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编写特色通识教材。在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中,增加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融入地方乡土文学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3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要按照开放建设、重在利用的思路,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特色教育基地。一是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沟通合作,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基地多元化建设模式。二是根据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要求,开发专题培训项目,搭建专题培训平台,增强教育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三是制定特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教育基地,感受地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提升素养,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价值体系。

2.4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按照活跃氛围、提升品质的思路,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一是借鉴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文化艺术节、地方民俗文化展、特色书读书活动等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文化企业以及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在教育、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自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三是以典型引路为手段,定期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把地方本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作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现实教材,在全校营造立足本职、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四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展“学院精神”的征集活动,培育和践行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以致用,自强不息。

2.5注重地方文化传播,推动特色文化宣传

高职院校要按照传播为主、创建品牌的思路,利用校内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学术刊物、教学环境等阵地,加强对地方文化成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一是抓好观点宣传。重点宣传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报告、讲座、发言,让我们的专家说话,给人以深刻启迪。二是抓好人物访谈。密切关注地方文化建设的新视点,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访谈,传递他们的声音,引领校内师生,扩大社会影响。三是抓好活动宣传。深度剖析特色文化活动,挖掘经验,培育典型,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创建融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

2.6着眼地方文化创新,加强特色项目研究

高职院校要按照以研促建、研建并举的思路,紧跟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加强特色项目研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一是加强课题研究。把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地方历史人文研究、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等列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撰写理论文章。抓住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动态、新趋势,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围绕前沿热点问题撰写重点理论文章,直面当前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成果使用效益。三是搭建学术平台。以学院为主体,联合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每年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强学术研讨,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

3、抓住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强化融合保障

大学文化要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拥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家乡和故土,开拓途径,开阔思路,融合地方文化。校地文化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机制保障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彻底突破制约校地文化融合的机制瓶颈,打破与学校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整合和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着力构建多元开放、有机融合的文化建设体系,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文化既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更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它是广大师生的精神之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基。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知识的灌输、普及和渗透,打造“高职文化”品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院形成“以文化凝精神、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树形象”的发展新局面。

3.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在学院层面要成立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从总体上部署和安排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宏观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学院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建相应的研究和建设团队,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关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牵头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宣传统战部要牵头做好特色文化的宣讲、提炼和传播工作。工会要负责针对教职员工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教务部门要牵头组织专业系部做好校本教材、文化读本的开发和实施、特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学工部门要牵头组织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管理部门要牵头搭建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平台,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3.3开放建设,强化保障

高职院校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开放建设、校地融合的文化特色建设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人脉资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和支持。要在载体上积极搭建院系两级特色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网站、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教育论坛、专业讲座、青年学习节、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要在政策上切实保障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把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经费纳入学院总体预算,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软硬条件。总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高度,从继承、发展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出发,来认识,来研究,来探索。”校地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高职文化自觉的价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建设高品质的高职特色文化,大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申晓伟 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同伴关系已成为学生喜欢学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储能中学在实践中依托学校完中建制,加强高初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并引导优势互补,增强积极影响。初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判断能力往往不够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众心理也比较突出,但他们身上在可塑性、接受性、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而高中学生往往已初步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相对成熟,他们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初中学生。因此,学校通过创造机会,开展高初中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让更多的优秀高中生走进初中班级,“大带小、小促大”,有利于挖掘高初中学生身上各自的闪光点,树立各方面的榜样,能够始终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并能进一步扩大双方的交往范围,增强交往能力。鉴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完中的独特优势,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了同伴教育的实践探索,探索总结了深化同伴教育的策略和机制。

二、创新德育育人渠道,实现“导生式”自主教育

实践中,我们将“学生辅导员”制度引入德育管理中,借鉴当前课改中流行“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高中学生辅导员在”大带小“中的主导作用,或言传、或身教地通过多渠道深入初中学生群体中,并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具体的途径有:学生辅导员建设:挑选高中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辅导员,使学生辅导员及其同班同学组成的后援团队定期进入对口的初中年级结对班级,辅助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一定的班级管理,并且传帮带初中班级的小干部,提高其自治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大带小”“小促大”。合作主题班会:以学生辅导员为“导生”,定期合作在高初中结对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以同龄人视角互相影响,以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互动德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仪节、主题德育教育,采用结对班级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方式,使高初中学生一起通过活动或实践开展主题活动,共同体验组织过程,感受对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共同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动与成功。团队一体化:建立“以队为主,以团为核心”的友谊团队,高中团组织全程、全员、全面带队,如高年级团干部到低年级班级上团课,高中的团支部书记指导低年级团队建设等,并最终实现有效协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拓宽课堂学习平台,提升“同行式”进步空间

实践中,我们依据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同行的特点,以同伴、同龄的共同点为基础,抓住“知识的难点、学习的惑点、成长的节点、成功的亮点”等关键点,进一步拓宽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同行中共同提升进步的空间。主要的做法包括:

(1)互动课程参与:以基础型课程互补讲座、拓展型课程高初中联合选课、研究型课程互助选题探究等方式,开展带有高初中互动亮点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2)伙伴结对小组:以学生辅导员与结对班级学困生一对一结对、班级学生辅导后援团与初中班级学习辅导团的集体帮带为主,开展学习上的互动与互助。

(3)合作社会实践:在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寻访调研等活动中高初中学生结伴同行,成长中体验兄弟姐妹的不同角色。

(4)姐妹班学风共建:以结对班级为单位,以班委会联席会议、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方式开展班级学风、班风建设。

四、繁荣互动性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灵动和谐”的育人氛围

实践中,我们充分考虑高初中同学在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中表现意识、参与意识、接受能力、实际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取长补短,通过大小结合,创造“活泼友爱、灵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四大做法,分别是:第一,合作性教育活动:在大型学校主题文化活动中充分创造机会,实现高初中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形成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第二,群体性社团活动:在现有十多个学生社团中开展高初中互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社团活动中,既培养兴趣爱好,又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责任等意识和能力。第三,自发性文化活动:以结对班、结对年级、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等多途径由学生自发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使高初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成长与成功的快乐。第四,文娱性体卫艺科活动:与体卫艺科的专项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安全演习、科普竞赛、体育竞技、文艺表演等活动中有机融合高初中互动,发挥积极影响。

五、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制度保障与管理创新

1.学生辅导员: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通过管理创新,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储能中学学生辅导员工作条例》,从学生辅导员的产生、职责、管理与评价等各方面对学生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发挥了学生辅导员在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

2.友谊姐妹班: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为了使高初中同伴教育开展的有序,并使高初中同学感受共同前行、共同成长,我校将高一与初一、高二与初二、高三与初三年级的对应班级分别结成姐妹班级。同时在学校主题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创设互动集体参与项目,保证了友谊姐妹班成为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

3.互动后援团: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质量支撑。为了扩大高中同学在互动中的参与面与受益面,同时保证高中学生辅导员进入初中班级的辅导质量,我们在每个高中辅导员所在的班级分别从才艺、爱心、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维度组织同学形成辅导员的后援队伍,并在需要时深入初中班级协助学生辅导员工作。

4.互动型选课: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课程空间。为了在一些学科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发挥高初中互动的优势,我们在结对年级分别开设了若干可以供高初中学生共同选择的互动课程。

5.联合年级组: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服务平台。为了保证互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创新了联合年级组建设,通过制定实施《储能中学高初中互动联合年级组工作条例》,使初高中对口年级在承担着互动教育具体工作任务的部署和计划的推进中更加科学、有效。

6.自律委员会: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为了巩固高初中同伴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在互动中自我教育的反思与总结,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的职责,使其成为高初中互动的评价主体之一,以及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经过近年来我校高初中互动教育实践探索,校园里的高初中互动合作、携手同行已成为每个储能人心中最靓丽的风景。高初中的同伴互动,也同时为学校深化课改,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对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进而懂得学生,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完善,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悦纳情感。德育育人途径更加丰富,特别是建立在“混龄互动”基础上的德育活动更多地强调了互补与合作,德育实效性明显提高。

作者:周政 黄玉霞 单位:上海市储能中学

第三篇

一、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笔者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赤峰市、乌兰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及其所属旗县部分中小学校作为个案,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从生态学角度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尤其农村中小学,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堪忧,不能充分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教育性的文化场功能,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亟待被构建。

1.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受西洋文化、多元文化思想所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极大地冲击着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甚至每个学生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估出现迷惘和摇摆不定,取舍艰难;一些人甚至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消逝的危险之中,崇尚学习西洋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置若罔闻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和执行力,失却了教育在培育人的精神性的本真追求,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分量、到形式、方法及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2.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静态校园文化缺位现象,致使学校育人缺乏文化深度,突出表现在:校园物化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杂乱无章,缺少布局和文化格调;校园墙壁文化、标牌徽识和校歌缺位;虽有校训、班训、宣传橱窗等标牌徽识,但缺少文化育人意境,如有些学校宣传橱窗仅供学校公告通知之用等。

3.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人为削减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两套课表现象;一些中小学教师教学上不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学中缺乏精神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往往聚焦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语言、道德等智能性文化知识和规约性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对学生的涵养;一些学校不去设计和开展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活动或开展得很少,题材及形式老套、内容缺乏深度,引不起学生兴趣等等;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校报、学校网站缺位等等诸多问题。

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如何营造一个恬淡舒适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环境生态系统使人少些分数的浮躁,多些人性精神的引领;少些功利的市侩,多些教育理性的从容,这正是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应该追寻的目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生动写照。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个体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受这种文化模式影响和作用,其心理、性格、行为必然表现出该文化模式的个性,并且教化愈久,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愈鲜明。按照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强相关);其次是经济机制、社会组织一类的规范文化;最远的是价值观念,自然环境虽然对它有影响,但影响比较弱,而且往往是通过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与中间变量来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反过来看,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最近、最直接的却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它表现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经济体制;最远的是自然环境,它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中间变项实现的。从这一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中不难看出,价值观念、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对人类社会主体的巨大影响作用,所以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各方对传统文化教育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与态度、教育者所传授的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类型、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等等无不对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教育力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不得不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人的精神引领和渗透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引领,以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各种主题活动为途径载体,构建一个动静结合、人物相生的统一的校园文化场,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

(一)构建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

受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所启发,在构建学校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注意形成学校统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执行和坚守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人类出生时就无意识地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了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教育就是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或者阶层利用文化的合法性,巧妙地造成一种文化环境,通过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意识的过程,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符合自己意志的人格力量。然而,管理者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价值选择受到社会价值观、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这一事实,导致在教育行为上出现诸多偏差。因此,要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具体包括管理者文化圈层、教师文化圈层和学生文化圈层,并在各个文化圈层中注意学校统一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坚守。其次,要注意教师队伍文化素质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推动者,依循合理的方法与手段涵育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智能文化、规约文化与精神性文化的深入人心。一方面,要注意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与涵育、教师价值观念等精神性的习得;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师资队伍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教育性教学”的文化场功能。

(二)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

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具体主要是指校园内处于静止状态的无生命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包括校园墙壁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标牌徽识等等静态的物质文化。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活动场地、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都是静态校园文化物的具体体现。这些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具有稳定性、客观性、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对于物化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作用与功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对此都有非常充分的论述,并有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所取得的不扶自直的效果。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的静态校园文化物与文化设施,本身就是某种文化情怀与审美情趣的深刻外化,会带给身处其中的学生以文化、美感效应,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与审美的启迪与浸染,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首先要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民族传统文化格调,注意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与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和文化活动载体圈层的构建在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其次,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布局,要做到恰到好处,注意体现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体育场、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最后,要注意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选用要能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恰当传达民族传统文化格调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性,使之真正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增强人的审美情趣、涵育人的性情之功效。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

文化活动载体圈层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等文化活动载体,这些文化活动载体具有即时性、可变性、广泛参与性、感染性等特征,它几乎涵盖着以校园为主体的学习、娱乐、生活、劳动实践等等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品质。因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时,一不能忽视课堂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例如,美术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渲染力与创新力,民族乐器和音乐课所展现出的文化陶冶力,文学语言所流淌出来的传统文化育人智慧与精神旨归等等。二要注意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结合时代和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特点,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活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题材要广泛,内容要有新意,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主动接受。三要注意提高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围绕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净化社会环境,追求崇高理想和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进步良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人性,最终使学生学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四要全面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文化活动载体为辅助的校园文化工程。总而言之,学校作为一个涵育人精神和民族文化情感的活动场所,其内部的各种人化与物化资源和活动,无论从学校格调与布局、到校内设施、再具体到各个环境细节,都应该被赋予深深的教育与文化印迹,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办学特色与理念和师生共同的文化精神面貌,最重要的是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中折射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者:叶琳 赵丹 张丽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四篇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特点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比较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文化,它一般表现为校园历史积淀的成果,如校园的场地、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所孕育的校友等等,它的产生受较多外在的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新近产生的缺乏历史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是比较弱小的,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比如,首先保证独立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否则独立学院的很多功能及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前途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师生对未来的信心,引起他们的担忧,进而影响到其他几个方面的文化生产与建设,就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事关其当前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者制定的,体现着高校管理者的办学、治校的理念与能力,体现着高校管理者一定的自主权。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办的高校模式,其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和独立学院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例如,学校的自我定位是建设教学型的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之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对就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注重,包括对课堂的监控,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成果的偏重等,相对而言,对科研的管理和鼓励显得薄弱一些,近年来则有所改善。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由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共同构建,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看,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探析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造成了深刻的渗透,对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来说,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相对较低,因而更加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受其左右。校园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自我管理、锻炼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般都能认识到社团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往往参与热情较高,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与光彩。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是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着手进行的。

二、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文化载体,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融注于校园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来说,任何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如何会对社会外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辐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样往往是社会评价的来源与依据,青年学子在选择高校时往往从了解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入手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校办学模式,由于缺乏历史传统所造成的声望和社会吸引力,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白手起家,更需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文化氛围,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从学校自身的建设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它在形成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学生若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自身的合理期望,就会抱着消极的态度度过大学校园生活。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共建,培育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体现校园特色的引领社会需求的、鲜明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此推动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趋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意见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路径和目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校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联手共建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发生的理解,将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群体内成员的持续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校园文化是‘黏合剂’,它使组织成员能合成一团……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校园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增强。这种相互交往包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最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包括课堂内的交往与课堂外的交往。课堂内的交往以教学交往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往,摆脱单一的讲授法,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在参与课堂活动、话语的组织和思想见解的分析与表述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加强,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都能得到锻炼,因而能够大大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进一步的深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交往与互动是比较频繁的,一方面,他们大都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群上通知、公告、招聘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展示自我的爱好、趣味等,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加强彼此之间的私人联系。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增强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争取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获取比较实用的知识,较为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此,学校更应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和氛围,如举办摄影展、引进高雅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高水平讲座,以开阔独立学院学生的视野和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二)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及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群体,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相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来说,高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较少,使得高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联系不太紧密,长此以往,难以产生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独立学院的管理由于带有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因素,其教师更加难以感受到独立学院对他们的关怀。独立学院的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归属、文化认同等方面较为忽视,从而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师人员的流失和队伍的不稳定。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关注和情绪的关怀,淡化行政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这方面,学院比较注重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例如,学院先后为教师举办过集体婚礼,每年组织教职工集体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资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工的关心还体现在对教工的家属、子女的关爱上。

(三)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冲击,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选择的能力,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迷失在网络巨量的亦真亦幻的信息世界里,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效人才优势,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品牌。在这方面,学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例如,2013年,本院创建的“高校与广播电台联手制作大型广播剧《我在回忆里等你》”和“大学生艺术团———绽放青春的舞台、实现梦想的舞台”两个项目,在“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此外,学院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其中,每年举办的工商模拟市场远近闻名,吸引许多校外的学生及社会人士前来参加。近年来,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标志的“微时代”的到来,学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微电影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激活校园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又可以为提升地方城市形象献计献策,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功能。总而言之,作为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参与热情,才能取得丰厚的建设成果,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如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注重教职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养成,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那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作者:吴晓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第五篇

1、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述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职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精神、信仰、理念、价值观、教学活动、教育方法、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从精神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校风、校训、价值观、教育理念、发展战略等内容;从实践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组织制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内容;从学术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学科、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生产活动、技术服务与推广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

1.2高职院校志愿者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特有的志愿者工作的特点就是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的服务,更加注重发挥职业特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继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如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经常性帮助果农、菜农解决生产上病虫害难题;园艺方向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设计绿化、美化学校景观;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高职学生往往利用自身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积极与企业对接,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参与自愿服务 工作。

2、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1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大学生自我能力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组织性、公益性、直接参与性、延续性、时代性。大学生在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美丽城市、美丽社会的和谐进程中,更加要自我严格要求、服从组织、严明纪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形成。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2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切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志愿的价值取向,提升了大学生文化追求和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它倡导了道德的热诚和理性的自觉,强调了奉献精神,强化了公民意识,这些都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2.3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践为平台,将理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使大学生不仅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增长了才干。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4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示范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通过校园与社会化服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对象延伸到广阔的校园之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往往与行业、企业、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校园文化逐渐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融合,通过志愿者行动,大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参与、公平、法制、竞争、效率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在融合与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感染和教育着一批接一批的志愿青年。

2.5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使青年志愿者养成独立思考、纪律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青年志愿者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促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安全管理、项目评估和品牌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保障,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

2.6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

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诉求已明显发生改变,高职学生思想认识及政治素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务支教、关爱帮扶、寻访革命足迹、校园周边需求调研、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禁毒防艾图片展等,可以作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舞台,符合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必然规律,使在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学生个人作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积累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其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有效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生交流、传播、生产、增值等。

3、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

3.1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缺乏专业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工作既没有固定时间和内容,也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志愿者及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培训课程,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就不能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目前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依托于党团群体,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行政意向性拨款,支持力度有限,若学习一些向社会募集善款的知识并成功转化,这有利于扩大经费来源,为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战略的眼光将志愿者培训列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中。切实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2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加强与专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应该多考虑与专业的结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在审查志愿计划时,多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使志愿活动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从而带动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单位开始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小学生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思维能力也较弱,所以在开展小学教学时更应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是小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兴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何意义

1.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人为地创设出和真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音乐,这不仅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还可以打动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更愿意主动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创设的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体验,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课堂氛围中逐渐提高想象力的创新力。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3.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入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的时候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相关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小游戏中学会合作交流。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印象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这些小游戏可以让班上的学生都爱上语文课,而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关系,相互之间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1.做好情境导入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先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多样的教学设备和方式来创设最好的情境。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可以适当加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有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重难点知识。2.做好情境分析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使用有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直观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并能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然后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简化并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融入教学情境后能够更系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分析好情境,然后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情境。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很多时候难以理解遇到的新知识,若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很难,然后心中对语文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体验。此外,这样还可以避免小学生对陌生知识产生不良情绪,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指出这是生活中极易被大家忽略的场景,然后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再带领学生感受、模仿这一场景,老师从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有更加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深刻地学习课堂重难点知识。

三、结语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受教育人群,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弱,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顺利掌握所需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学习语文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科,为以后的相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群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22.

[2]刘秀媛,刘秀珍.试论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19):128-129.

[3]刘春梅.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24):265.

[4]张秀丽.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作者:王斌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黑石镇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语文提升个人修养,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依旧运用单一沉闷讲授式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长期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高效掌握知识。对此本文则从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以及信息技术情境等分析其具体应用,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效课堂是各个学科教师不懈的追求,很多教师都选择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借助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缜密问题情境,活跃学生语文思维

问题情境是很多语文教师普通应用的教学方法,并非简单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即可,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多种因素进行因材施教,由此达到提高教学目的效果。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应全面了解学生知识体系,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如果问题超过学生理解范围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司马光如何从水缸中救出自己的小伙伴?”,学生翻阅课文后会得出:“捡起旁边的石头砸水缸”结论,虽然这种问题可以完成教学,但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石头过大,砸到水缸里就会伤及小伙伴该怎么办?”,学生之间就会针对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想出各种营救小伙伴方法,这种问题情境就可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故事情境即通过为学生讲解具有启发意义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出教学内容,因为小学阶段年龄和心理特征特征决定其喜爱听故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较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可以借助故事引入新课,即教师改编故事后使其适应所学教学内容。以《长城》一课为例,教师先在教学前说道:“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为大家讲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始皇征召大量劳力修建长城,其中孟姜女和范喜良刚结婚不足三日就被征发前往修建长城,不久之后孟姜女接到自己丈夫劳累致死的噩耗,她前往长城痛哭不止,最后将这段长城哭到崩塌,露出已事先埋葬在长城脚下范喜良的尸骸。”学生都被教师讲解的故事感到流泪,此时教师引入新课:“大家可以打开课本,和老师一起学习《长城》这篇课文”,通过故事展现万里长城是无数劳动人民运用辛勤的汗水堆砌出来的,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印象。其次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都具有一定深度,但小学生浅显的阅历根本无法准确理解,此时就可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无法准确理解文中母亲给主人公的一元五角价值,此时教师就将作者生活背景作为故事引入,即作者梁晓声在写这篇文章处于60年代,更是自然灾害时期,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工人工资也不过20多元,可以说文中1.5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当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就理解1.5元含义,更深刻理解文中母子之情。

三、创设信息技术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高速发展的经济无疑带动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不但在现实生活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校园成为教师最便利的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便利、直观形象以及交互科学等特点开展教学,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知识实物化和具体化,并搭配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从多方面刺激学生触觉、听觉和视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好奇心较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因而语文教师就可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将迷人的桂林山水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先为学生出示中国地图,运用高科技动画技术凸显广西桂林在地图上具体位置,之后再出示一张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字图片,详细讲解“甲”字,目的在于点名广西桂林优美风景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其独特才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再为学生播放一段配有舒缓音乐的视频,以深处桂林的假想式旅行引导学生感悟山清水秀的美景,这种教学方式瞬间渲染课堂气氛,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重要能为后续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延伸出的产物,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最重要能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龙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4-85.

[2]郭力敏.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00-100.

[3]代敏.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

作者:陈小宁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中心小学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从情境教学角度入手,对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措施进行了适当分析,以便能够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用研究

小学是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古诗教学比重不断提升。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古诗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古诗教学总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破解教学困局,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古诗词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上,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很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推进,缺乏进行教学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学有效性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开展古诗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下,很多学生重视自身答题能力的提升,对于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制约了古诗教学效率的提升[1]。对于学生参与古诗教学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既要从学生本身入手,也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当代教学的总体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例来说,在曹植的《七步诗》当中,诗人写下了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

二、让学生主导课堂,推动传统课堂升级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融入课堂讨论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学习计划还是内容,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情况,整个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2]。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现代古诗教学开展的重要思想。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一旁,更多发挥引领者与帮助者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的总体质量。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例如,在大家探讨对古诗理解的时候,要不断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忽视了古诗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爱表达自己对于古诗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提升教学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境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古诗知识的基础性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3]。因此,要营造有实践性、真实感的教学情境,探寻有效的古诗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看法与理解,在讨论中提升能力,这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弱化分数在学习评价中的比重。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是评价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4]。在讨论教学中,这样的评价方式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教学总体走向容易产生误导。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还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多元化能力纳入古诗评价指标中,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不断提高古诗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古诗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深入开展。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管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需求与社会人才需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创新课堂讨论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现代化教育格局,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99.

[2]顾文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78.

[3]冯淑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8):68-69.

[4]刘宾.对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相关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9):264.

作者:崔剑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王庄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都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情境教学法概念以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具体提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的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文,且大多数为景物描写、描物抒情、情景交融的诗文。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单靠死记硬背,往往无法让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影响整体古诗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帮助小学生抓住古诗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与古代诗人的共鸣,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游戏、实物、语言等创设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效果,实现学生提升自我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可谓是现代化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互动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向其他领域进行延伸。

2.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方式表达古诗所表达的内容,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启发,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我的情感需求;同时,学生可以在古诗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意境美是古诗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古代诗人根据外界景物与自己内心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其往往具有较鲜明的画面感以及生动的人物感。通过一些特定的词句表现诗文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探究诗文深处的含义,对诗文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以那些描绘性的诗句为例,通过有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到诗文意境当中,逐渐揭露出古诗的主体,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发挥小学古诗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势,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引领。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特点,只有教师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才能给学生无限的熏陶。古诗建立在汉语之上,意境幽远、语言简练,如何通过古诗教学解放学生的心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己对古诗中美的意境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达诗句的内涵,满足学生情感审美之需求。

3.从多个角度出发,发挥情境教学优势

在小学古诗课堂中,应该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文涵义,挖掘诗句中的美感。一方面,根据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与吟唱,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诗句语言的精准性,获得相关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图画、视频等展示诗文蕴含的意境,为学生创造更加直观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挖掘学生想象力,通过诗文中的某个关键字、词等,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结合古诗特征,丰富情境教学内容

景语是古诗描写中的主要手法,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抓住古诗音乐美、形象美以及意境美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最佳的真实情境,借景抒情,将古诗中的景语进行转化,让诗文中的中心思想情感更加表象化,引导学生以景入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同时紧扣心扉,实现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情境创设还应该包括游戏情境,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根据古诗设置游戏,包括诗句拼接、接龙等,兴趣使然更加能够让学生投入,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古诗文的信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故事教学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引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古诗内容,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提升。情境展示给了学生美的意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加深,教学目的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8):32-33.

[2]王永新.小学语文故事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21(9):255-256.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7

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一种形式,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根基,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奇妙瑰宝。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一番。儒家的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其中,因材施教主要是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更多的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另外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善,然后做到学思结合。孔子曾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都体现了学习与思考不可独立存在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更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各种情怀,在心灵方面上升一个层次。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纵观现代语文教学的方式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其发展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试的反复演练,应试教育深入人心,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改革举步维艰。然而在这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估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知识的“人文性”。虽然强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以提升升学率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学仍然急于求成,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因而在传统文化方面,教育工作者也是急得焦头烂额。而传统教育最为本真的一面也面临着即将渐渐淡化出学生们的脑海这一问题。众所周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过程。至于怎样使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笔者将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以下几点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部分也不算少,主要以诗歌、文言文的形式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许多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除了一定的“工具性”外,还应当更加重视“人文性”这一方面。事实上,传统文化延续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胜数的精华,其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古诗词、国画、书法、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等等。同样,学生也会把兴趣放在自己所喜的部分,并发挥所长,而在无趣之处则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教师们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合理地营造教学氛围,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朗诵诗歌时,可以将不同版本的朗诵方式又或者是说唱表达展现给学生。同时教师们可以搜集相关的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让学生们课后阅读,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内容,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丰富课堂内容,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知心语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在大多数人的记忆当中,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记牢重点词义,翻译重点句子,根本上还是为了考试而服务,枯燥无味,很难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情。因此,教师们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自身经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然后从各书籍或者老一辈人的口中寻找他们所感兴趣且符合文章内容的小故事等等。并且可以开展一个课前五分钟分享所感的小活动,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又如,教学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能变会动”的视频、音乐、图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古代圣贤的风雅情趣,道德情怀,以及祖国河山引人入胜的壮阔景观。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消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这种方式不得不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学生心灵

为了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学校必须支持各位教师开展各种有趣的传统文本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就此看来,老师们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在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比如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与诗文朗诵会、话剧演出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应从旁协助学生,为学生出谋划策。需要注意,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应扮演的是指导者角色,而非事事亲力亲为,从而影响学生发挥创造力。此外,如果情况许可,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市区的博物馆、贤达故居、文化宫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知识与亲身实践相互融汇印证,加深印象,获得体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良好状态。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当时的人文背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领略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发挥了学生们的才智和组织能力,又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若要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责无旁贷。教职工们应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这份工作,学生们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并学好这一门学问。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发展需求是无法脱离关系的,因此,应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2]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

作者:戴琳 江嫦平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情感及学习态度上的培养往往存在教师忽视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本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及特性,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情感作出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思考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要求更加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相应的知识及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及正确学习态度。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渗透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教版为例,内容多数是鲁迅、杜甫、李白等文豪的文章诗歌,在这类文章诗歌中所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便利性,再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创造出更加带动学生情绪的情境,为语文教学活动营造出情感教育的氛围,从而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将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分析,结合自身所学及经验累积深刻感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或者作者情感表达上的看法,并且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者作者个人经历,作为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章情感的重要工具。或者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中最喜欢或感悟最深的一段内容,并说明其原因。

3对相应的文章或者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挖掘

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随着新课改进一步深入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文章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一特性也为语文情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前需要充分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及作者所要表达情感,只有教师深入剖析并感悟文章后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学生在学习文章和诗歌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经历、学识、眼界等方面的限制,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上较为单一。能够快速掌握的情感无外乎有三种:爱国情怀,比如《我的战友》一文;大自然情怀,如《斑羚飞渡》一文;或者是对生命的赞歌,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点破面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复杂情感因素。比如在《合欢树》的教学中,由史铁生在瘫痪之初所呈现的颓废及母亲的不放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悟珍惜眼前,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在此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出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因素,再结合写作背景,准确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线情感,防止出现相互冲突或者与文章意境不符的情况,避免影响教学的效果。

4让学生将情感赋予到相应的文章朗读当中

要带动学生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为学生营造相应的环境,让学生更快、更投入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敏感点。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在知识底蕴及眼界上的限制,因此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复杂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再加工,将文章最为美好、最具表现和感染力、最吸引学生的句子或者最丰富情感的地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对文章的学习中,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教育意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丰富情感脉络,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能有效连接师生与教材,将语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充分体现出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充满趣味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故乡》中,文章开头就着重描写旧中国乡村的现状,同时表现出旧社会日益衰败下对普通民众的伤害的叹息,对这种现象的鄙夷和愤怒。在有感情的朗读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渲染下,深刻感悟到旧社会造成一片死寂,在愤怒同时,更是在文章末尾点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学生在对作者情感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潜在的斗志和勇气,让学生珍惜现有的安宁美好生活,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5为学生设定情境,在模拟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各类情感的敏锐度,除了有感情朗读文章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速融入到文章情感感悟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提炼出文章所要蕴含的情感内容,引发学生对作者个人经历、写作时的状态及思想历程等进行透彻了解。结合文章生成背景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扮演教材中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揣摩出角色情感,并运用自己的理解将其演绎出来。教师在学生扮演中,充分聆听学生意见及观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以此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初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础。

6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连接小学与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其教学重心在于学生语文知识及学习能力、过程和技巧上的培养。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上需要加以升华。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将情感教育进行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其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性格上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8):180.

[2]陈应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9):48.

[3]邹超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93-94.

作者:陈水丽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摘要:随着网络和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以往需要书写的书信、便条等等交流方式现在已经完全被短信、邮件等靠敲击键盘来完成的交流方式所取代。这一现象已经严重波及到学校。小学起始阶段学生写字的态度还好点,初中学生书写起来字迹潦草、结构随意、涂抹严重、别字连篇。广大中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此无不头疼不已。因为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教学模式

1加强思想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

1.1写好汉字是交际的需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作为书面汉语的信息载体,其书写目的是记录和传达语言,具有社会交际的实用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写字同样如此,为了使汉字起到社会交际的作用,就要写得清楚端正,使人容易辨认。字是写给人家看的,就进而要求把字写的美观些。字写得美观,就具有供人欣赏的艺术性,因而具有实用和艺术二重性。我们今天学习写字的目的,不一定都要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端正、干净、容易认。假如写的字让人难以辨认,就起不到交际的作用。于人于己都不方便,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出差错。此外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由此看来,学习写字对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来说都很有必要。1.2写好汉字是身体成长的需要:它可以促进智力发展,使手、眼、耳、脑的协调能力加强,使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许许多多老人把写字当做锻炼的手段。老一辈革命家说过:“写字是一种体力劳动。”常练字可以锻炼身体,调节精神,保持血液通畅,精力旺盛,有益于健康长寿。1.3写好汉字是陶冶性情的需要:写字到了书法的地步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交际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美、欣赏美的的活动。汉字匀称合理的结构,开张自如的笔画,书写者的审美感悟,使得汉字书法成为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练习写字既练字又练人,可以怡情养性,净心平气,逐渐免除性情急躁,粗枝大叶的毛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好字的道理,他们才会觉得写好字是有意义的。

2夯实语文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确书写汉字

学生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汉字,才能在汉字书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把汉字写对,写好。要完成这项工作除了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多读书、多看报,遇到不懂的及时查字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实现对汉字的大量的积累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当前中考对识字的考察分值较低,新课程标准对此也较以往弱化了许多。

3加强写字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书写汉字的平台

3.1要转变应试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要转变一切以“升学”为中心的观念,要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写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因此,每周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写字,不要认为学生的字只要别人认得就行,写不写好没有多大关系。3.2要选好书写工具:好的书写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初中生在选择书写工具时应首选钢笔,并选择一些口碑好的墨水。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使用钢笔的方法。3.3要科学指导书写:上课时除了向学生讲清写字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加强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应做到:(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笔画的形态、书写的方法、笔画的位置、结构的搭配等。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力。(2)指导学生临摹。开始写字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写,可以先记住一笔写一笔,然后过渡到一个偏旁或字的局部,逐步提高记忆力。笔画基本到位时,先让学生记住一个字的外形结构,然后再记住一行或一段字。单个汉字写的比较规范时,可以让学生临摹书帖。应指导学生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特点,自己创造新的作品。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引导他们大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让他们自主、自觉地正确地分析,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3)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写字姿势、执笔、用笔的方法等,并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典型问题,立即提出来进行讲解演示及时纠正。要将正确的写法与错误的写法加以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揣摩体会写字要领。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教互学,互相对照检查并纠正书写错误。

4搞好课外活动,让部分学生提升书写水平有台阶

可以把班级里爱好书法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小组可以征订有关的书法报刊,每月还可以出版一份有关书法的手抄报。还可以交流一些书法知识典故。如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来龙去脉,古代书法家勤奋学书的趣闻、轶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练好字。这样,在兴趣小组的影响、熏陶下,班级的写字氛围会变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为写好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学生功课多,时间紧,单单靠几节写字课和有限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学生练字时间不够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生在大脑中确定“拿笔即练字”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每次作业都是练字的好机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规规矩矩地练,从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提笔即练字”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参考文献

[1]李月英.不要忽略了老师的书写给学生的示范作用[J].新程教育(基础教育),2010(1):114.

[2]孙建荣.加强写字教育继承民族文化[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8(9):28-30.

[3]陈健开.初论三角构图法在汉字书写中的运用和原则[J].大众科技,2012(08)

作者:王智永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寺家庄镇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语文知识内涵的挖掘,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层面,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当前,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新课改提出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文教育对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递进,其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初中语文没有发挥其人文学科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语文老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应该优化原来的语文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的锻炼加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当中,并制定合理的思维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根据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更改。例如,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缩写、扩写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其次,根据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思维转换能力时,可以适当进行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春》一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巧妙地使用了“钻”字眼。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词语好在哪里,作者这样用是想表达什么情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能将文章内容与情感表达进行转化,从而得出文章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2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有很多,例如观察法、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等,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对比法和想象法。(1)对比法。实际对比法一般是和观察法相互结合使用的,读者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两者的不同,继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需要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在《秋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秋天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描绘秋的写作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想象法。想象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形成新的形象。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句中的想象,感受一下如果自己在盛夏的晚上仰望天空,看到满天繁星将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3设计系列训练,形成良好思维方式:我们一般通过思维品质来衡量学生思维能力。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单元教学”对学生进行系列性训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老师通过设计系列教学,将这些思维能力的锻炼集中在同一模块,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本文中主要介绍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首先,深刻性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它是指对事物理解的深入程度,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性的锻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其二,要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形式让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次,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迁徙能力。其一,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其二,改变原来教学方式,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次,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敏捷度逐渐增强,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老师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3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22.

[2]刘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屠凤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130

作者:唐通 单位:四川省蓬安县罗家初级中学校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学生的叛逆心理容县出现的时期,而如果学生的叛逆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叛逆心理;疏导

?前言

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开始逐渐变强,其想要摆脱成人的监护的心理逐渐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因此,如何对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叛逆心理的定义

叛逆心理是学生的青少年阶段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指的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故意违背对方的要求,并且以与其要求相反的态度对待,或者做出与对方要求相反的言行的心理状态。

2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类型

2.1情景叛逆心理:情景叛逆心理指的是学生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产生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通常受到引导场合和时机的影响,比如引导场合不合适,或者引导不及时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当家长或者教师的主张与其自我主张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其叛逆心理出现,因此适时的引导对于避免或者缓解学生的叛逆心理非常重要。2.2自主叛逆心理:此种叛逆心理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学生内心感到压抑却没有合适的排解办法,这些压抑通常来自其对外界的不科学认识或者不满,比如家庭的严格管束使学生觉得压抑,或者是教师的不理解,或者是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都能够导致学生自主叛逆心理的出现。2.3信度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指的是学生根据对引导者的人格特征的判断而对引导者产生的不信任,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而对信息源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如果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讲解错误的现象,时间久了,即使教师讲的知识是正确的学生也会怀疑其正确性,导致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不信任。

3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应坚持的原则

3.1有针对性的疏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其心理特征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的叛逆心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其叛逆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时,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叛逆程度和表现形式而进行不同方式的疏导,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3.2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初一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接触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因此,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初二初三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自尊心也非常强,因此学生也比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判断,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3.3科学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的叛逆心理的疏导都有帮助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科学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叛逆心理渐渐的得到疏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快乐的成长和学习。3.4潜移默化的疏导: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最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因为太过直接的疏导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为学生并不愿意承认其自身存在着叛逆心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品德和思想等进行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和思想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疏导的对策

4.1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疏导:课外活动是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的有效办法,因为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课外活动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宽松愉悦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最容易敞开心扉,能够正确对待教师的要求和教诲。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比如,定期组织诗朗诵比赛活动,鼓励每个学生都激励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拉进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4.2通过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疏导: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师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此种情况下最容易叛逆,因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语文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关于某个语文知识的观念和看法,并鼓励学生将其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并及时的表扬学生的勇敢行为,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的作用。在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自尊心能够得到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有利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的疏导。4.3利用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疏导:通过学生的作文,语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叛逆心理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作文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动态,因此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及时适当的疏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定期的开展语文写作课,以定期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4.4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进行疏导:积极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有利于为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有利于语文教师的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当发现原本不爱听讲的学生最近听讲特别认真时,语文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语文教师的认可和尊敬,有利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的疏导。

5结语

学生的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

参考文献

[1]王元喜.正视学生叛逆心理———跨越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观障碍[J].考试周刊,2011,89:72.

[2]窦庆龙.初中语文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32:104.

作者:马光业 单位:民勤县教育局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教学重要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何进兴教学模式的改进,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利用新手段新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水平

1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时,还是照本宣科的老一套模式,刻板无趣,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重复冗杂,在教学内容的量上不能做好科学规划,没有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布,导致教学内容不是容量过大无法吸收,就是容量过小浪费时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充分掌握,这两者都直接拉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质量不过关,教学内容太简单或太复杂,缺乏关联性,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学习结果自然不尽人意;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没有考虑实情,没有结合实际。教学设计不具备科学性,尤其不能做到自然过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正因为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水平不足,让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无法真正的去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1]。

2新课标对当前初中语文数学的要求

2.1走出传统模式的框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的改变,在新的教学目标和过程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让学生自愿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敏感度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突破,改变由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僵化以及刻板无趣。2.2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具备创新意识:重视课程最终效果和目标,给老师放权,增加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新课标侧重于对目标不同阶段的规划,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中间的手段与内容则没有强制性标准,赋予其自由性和灵活性。让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发言权,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加大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力。这也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新课改的魅力所在,能够更为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从自身出发,进行观念的转变,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局势。

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的建议

3.1较强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沟通: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和理论,只是在照本宣科而已,这种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汇报,并不能称之为交流。而没有交流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期望的。学生的思维过于稚嫩,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所有的结论和质疑的科学性都是不足的。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有极其积极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就了沟通的桥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造就了知识的桥梁。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无阻碍的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2]。3.2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语文作为文化教育最为重要的科目,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纸质教育的局限性,很多内容不能够具体的进行展现,学生用很难进行全面的接触和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无法掌握,甚至出现与现实环境脱节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合理的进行影视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资料和内容的收集整理,将一些与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引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展补充,构建高效立体的初中语文课堂。在学生对纯文字的学习方法已经丧失兴趣时,让影视资源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丰富的影视内容和资源,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3]。我们知道意识的导向性对于人的行为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学生才会想要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增加沟通交流的欲望,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结合发展,是对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极大提高,是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在另一方面,影视资源的应用也让师生之间能够增加更多的互动,更多的交流,让师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互动目标。3.3进行情景模式的应用:将课本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知识引入到一些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一些特定场景的构建,用这种特定的情景以及情节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传达,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在这种浓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行数学逻辑的建立。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融入自我,主动积极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狱中书简》,可以进行罗莎和其朋友的扮演,将书信中的内容进行朗诵,将一些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在狱中的无奈,以及书信中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引发情感的共鸣[3]。

4结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破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刻板无趣,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是新时期教学环境下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采取新得教学工具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成为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在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延鑫.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聊城大学,2016.

[2]仲福丽.“五环三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姜宇飞.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中学

第七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初中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在其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情感方面的资源,因此新课改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非常重要,是促进语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言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情感教育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顺利,因为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下课堂氛围变得愉悦轻松,师生地位变得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的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下文中,笔者介绍了情感教育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情感教育介绍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知识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生的目的。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虽然新课改大力倡导情感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情感教育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的渗透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不充分。再如,部分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只是走形式性,学生并未真正的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3.1学生因素。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学习因素、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属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3.2教材因素。语文教材中的主要观点、思想感情以及语言文字等都属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3.3教师因素。教师的对知识的传递能力、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属于教师产生的情感因素。

4新课改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情感教育下,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在情感教育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感。

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5.1语文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严厉的知识讲授者,学生惧怕教师,这样的教师脸色不符合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角色,并及时的转变角色。情感教育下,语文教师是学生信任的朋友,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知识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当学生情绪不佳时做学生的陪伴者并给予情感疏导,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的形成。5.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有效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探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5.3评价学生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变化,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情感教育下,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以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形成客观开朗的情感态度。教师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的满足感激励其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观点。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说出,更不要在课堂上指出,而是要将其缺点的改正转化为教师对其寄予的希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寄托,以激励其朝着积极客观的方向发展。5.4利用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的举行写作联系课,选择一些包含有意义的浓重情感的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主旨大意练习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观点写有情感内容的作文。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其进行书信交流,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与其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又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书信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以疏导和鼓励激烈的文字进行回复,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5.5利用故事培养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选一些感人故事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书籍供学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阅读了故事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故事的感染,所以教师要鼓励其在交流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想、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6结语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生为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在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时,我们语文教师要明确并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可以利用写作练习过故事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研究进行情感教育的更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俊生.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4):43.

[2]杨绍军: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3]张胜华.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1(34):293.

[4]毛小全.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7,(9):18-20.

作者:贺映 单位:民勤县第五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情感教育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情感及审美能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其中情感教育就是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情感教育理念,借助语文课程的优势功能,采取各种情感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仅仅将语文作为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工具,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情感教育的观点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要实施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健康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语文作为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需要老师们利用好。

1挖掘教材,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人文教育,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性,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初衷。现行的语文教材挑选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案例,每篇课文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善于进行内容挖掘,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情感的洗礼,提升他们的健康情感素质。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材也在不断改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2运用作文,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体会与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情感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单单的依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而是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接受到了学生的情感反馈,教师才能够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引导,提升情感教育的效率。而在这个过程在,作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要求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认识水平。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情感不会直接的表露出来,教师不能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来进行情感宣泄或者表达:让通过作文让老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困惑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作文向教师反映。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途径,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一定的引导、分析,相信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就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与学习认知。

3引导阅读,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效的阅读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语文课本中、阅读材料中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状况与生活认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能够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想的更深,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教育案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展广泛的大阅读活动,让学生不仅广泛阅读课内外各种书籍,也阅读生活、阅读实践。

4优化教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我们知道,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播放等途径来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让音乐、图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这些情感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情感感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旭民.论语文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左江红,邓湖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0).

[3]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06).

[4]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8

摘要:

语文学科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是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走向创新之路,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用发展的眼光看语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作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作理性思考,并列举一些适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认知世界的启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汉语知识的热爱,还能够拓宽视野。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师应大胆创新,敢于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技巧。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顺利实施与有效开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避免使用单调乏味的知识讲授方式,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语文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较真实的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一些视频、动画、音乐等,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在念出课文题目之后解题:“记”是什么意思?告知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设计开场白: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去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吧。为帮助学生对双龙洞产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去双龙洞洞途中的景物图片,包括映山红、油桐、砂土、山间小溪;外洞洞口、泉水、孔隙;内洞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石钟乳、石笋等。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多媒体情境教学更形象和直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注重课堂互动,活跃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他们当做教学主体,注重课堂互动。而且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还能够让语文教学散发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知识学习与探究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话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与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者将课文内容变为剧本,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在还原文章情境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授《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让他们讨论与现代白话文之间有什么不同?并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使其与课文内容相对照,让学生比较课文中对“猴王出世”的描写和电视剧中的画面有什么区别?然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假如现在请你们当导演排练这场戏,将怎样处理?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思考、讨论和交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自由创作,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且表演出来,让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模式。如此,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了解猴王出世及其生活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在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三、选用生活素材,带给学生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和知识很多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内容,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拓展汉语学习的范围和空间。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事先搜集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拉近语文课程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用性,并学会在生活中感悟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为例,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使用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等,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裸露,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教师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调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并要求他们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通过调查和研究,教师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提出部分对策号召学生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不毁坏花草树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引领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赏教育学习爱护树木、保护环境,领会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和重要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灵活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赵云霞 单位:彰武县西六家子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映洁.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63-164.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290.

[3]刘占祥.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困境与突破[J].才智,2015,22:95.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快乐向上的内容和积极方式塑造洋溢着快乐向上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这一学科包含价值观教育,又包含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关键词:

快乐向上;语文课堂;作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健康教育

(一)做个阳光教师,快乐感染学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充满阳光、朝气蓬勃的语文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的是身心愉快畅然。因此,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首先要阳光起来。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华文化底蕴,教材中的篇章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阳光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快乐向上心理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如教学《猴子种树》一课时这样问:“猴子一开始种了什么树?乌鸦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猴子听完后怎么做?猴子第二次又种了什么树?麻雀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猴子听完后怎么做?猴子第三次又种了什么树?杜鹃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很感兴趣,可以扮演相应的角色,很快乐迫不及待就要分角色读课文。类似童话课文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满阳光、富于朝气,自然给学生带来身心欢快,学课文顺畅,课堂气氛极好,培养学生爱上语文朗读。

(二)做个感恩教师,真情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健康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等的正面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这些情感因素,用真情引导学生学习,挖掘学生真情实感,让他们的感情在学习中尽情流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如教学《假如》一文时,在诗中第三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小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子,发出轻轻的叹息。”我提问:“同学们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学生纷纷说了,如:表现了“我”善良的心灵,表达出“我”帮助残疾人的原因,体现了“我”关爱残疾人。我又接着问:“你能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吗?”学生很认真很用情地朗读诗歌。我又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同学们,你知道还有哪些人需要别人帮助呢?你想怎样帮助他们呀?请试着像诗歌所写的一样说一说。”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纷纷举例要帮助盲人和孤寡老人,以及身边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于是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盲人们再也不会只有黑暗了,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看到多彩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孤儿们画一对超有爱心的父母,让他们也成为幸福的孩子”。“假如……”感性的语文老师用感恩的心态耐心地引导,真情感染学生,不仅学生富有同情心、爱心、耐心,还激发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情感,学生积极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溢于言表。

二、抓好习作训练,渗透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更强地渗透学生积极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累生活素材,真情表达促健康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向来提倡说真话,写真言,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作文就是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铸造健全的人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学生作文的思路、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参加的实际活动越积极,写出的文章越有特色。因此,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加实际生活技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只有了解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积累更多鲜活的写作素材,才能为写好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例如,教学低年级《春天来了》写景作文前,先布置学生读关于春天的诗歌、作文,课堂上我提问:哪些景物能反映春天到了?但是本地实际情况却与学生所读的诗歌或文章句段有不同,于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各处实地观察,学生开心地表达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情感,这样他们通过观察与学习头脑中就有了实物可表达,笔下不会空洞无物,身心在作文学习中获得了正面熏陶,情绪处于积极乐观之中。

(二)写好生活日记,情感升华稳健康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遇到生气或不平之事会痛哭流涕或者暴跳如雷……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好日记,将当天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或升华情感,有助于克服不良心理情绪,完善自我,进而导向快乐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作为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父母或老师能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学生写话水平亦得到无形练习。

总之,语文课堂立足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和关注。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中,让语文教学更富于精彩,学生的心灵更充实,目光更敏锐,精神面貌更好,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呈全面、和谐、快乐向上的趋势健康发展。

作者:侯春玲 单位:南安市梅山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祝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学研究,2015.7.

[2]李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语文.课堂研讨,2015.5.

[3]杜鹃.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学习和交流,2015.9.

[4]张杏花.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研究,2015(22).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探讨

很多学生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不喜欢看经典文学,觉得经典文学太深奥,自己读不懂,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学生也没有丝毫的兴趣,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经典教学也不是很重视,没有收获到经典教育应有的效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这样的现象是不正常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让学生从经典教育中受到启发。

一、经典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可以适当地慢一些,放慢节奏,认真品味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可以学习,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把文章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语言总结下来,以后翻看会比较方便,而且做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还可以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经典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经典课文的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经典作品。

作者:赖水清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绵塘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生活化、普遍化、大众化。尤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有着传递声音、图像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让一些知识更容易理解。本文着重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作用;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利用强大的功能帮助人们处理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以向人们传递大量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利用自身的特点把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好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成就。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处在比较小的年龄段,在学习方面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加上语文知识没有乐趣,以致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课堂缺乏生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利用多媒体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因为多媒体把语文知识,如古诗、文言文等通过声音和图像展现出来,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图像理解,变得可圈可点,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轻松活跃,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1]。第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投入情感之中。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知识中的瑰宝,语文知识学习最需要的就是情感丰富,会变得容易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如果只是单纯在黑板上描述,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很难被带入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巧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利用其丰富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创设学习情境,如学习爱国主义情操,或者英雄主义事迹的时候,让学生投入情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多媒体技术利用丰富的功能特点,集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把语文知识展示得淋漓尽致。语文知识大多关于祖国的山川河流,不同的人文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画面感极强,而且赋予很多美感,让学生去观看、去欣赏、去体验,这种模式教学无疑会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感。这种学习很大程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寻找更多资料和事例丰富语文知识学习,因为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地展示这些资料和事例,而传统教学模式却是不可能做到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写,很多图像无法展示,学生只能学习有限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功能,教师可以增加其他相关内容,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学到双倍知识,学生视野得到拓宽,吸收更多知识。

二、如何更好地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复杂知识,也有比较难学习的知识,让语文教学出现一些难度[2]。如小学语文识字这一部分,对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每个汉字不一样,有的笔画非常多,部首很难分析,有的甚至还有多音字,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在多媒体上展现出来,然后对学习的字进行重点标注。第一遍先把拼音省略,让学生在故事中猜这个字的意思,然后感觉这个字应该念什么;第二遍把拼音展现出来,看学生对字的猜测达到了几分,最后让学生读,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些字念什么,还知道这些字在什么时候运用,这种模式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应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情境。语文学多时候很枯燥,因为只是简单的文字描写,没有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如学习西湖这一课时,主要是对杭州西湖的介绍,大多是对风景的描写。这些文字丰富,语言优美。如果只凭想象就很难感知那种美,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首先告诉学生杭州西湖的具体地理位置,再把西湖中的优美景色一一展现,让学生感觉尽收眼底,感受那种美,让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促进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3.应用多媒体延伸课外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知识学习只是一部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相关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丰富课外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被应用,更好地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搜索很多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不只是课本内容学习。否则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很窄,而且上课的时候更机械化,没有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师每天都会讲述不同知识,学生每天都会汲取新鲜知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注意适度。多媒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它的应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盲目使用多媒体,或者过度使用,反而起不到好效果。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反而更好。语文是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说、去运用。教学中不可一味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而忘记让学生去说,忘记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达[3],忽略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这是应用多媒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进步的尝试,为小学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要注意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作者:彭道桂 单位: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石槽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2]高书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学周刊,2013(02).

[3]杨宝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策略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在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阅读;兴趣激发;有效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实现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以《黄果树听瀑》的学习为例,文章中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名人的杰作,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曾经看过谁的杰作?”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杰作这个词的意思的同时,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果树瀑布。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并设置悬念:“作者认为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向学生们展示出来。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教师要注重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的脉络,快速有效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将心比心》中的“将心比心”一词,《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出现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这句话。其次,教师要注重从文章的精彩语句处挖掘文本的魅力。以《盘古开天地》的学习为例,文章中的第四自然段利用精准的描写词汇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盘古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展现了出来,教师备课时要注重精心设计这个段落的教学问题及环节,使学生体会到段落中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

2.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魅力

深入挖掘了文本中的魅力后,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们展现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现文章中的问题。以《花钟》的学习为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语句描写了花的开放,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吗?你们是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当出现新的发现时使学生切实获得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激发学生全文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在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中出现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人事件创设情境,当学生们融入情境中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美国洛杉矶也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当时阿曼达被埋在了废墟中,你们认为阿曼达的父亲会怎样做呢?他们会获得好的结局吗?”教师创设情境并针对情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强化阅读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景阳冈》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自编自演武松打虎的情景,准备表演时会注重研究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提高对人物的认识,在表演过程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三、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都是非常优美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进行示范朗读,利用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情深意切的示范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投入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在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跟读,模仿教师朗读时的节奏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除了示范朗读外,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以《太阳是大家的》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儿童诗中的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中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开展学生的朗读比赛,利用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置悬念,深入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古小娟 单位:遂川县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胜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感悟与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周刊,2013.

第六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新课改是根据当前社会的世纪发展和需要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摒弃原有的陈旧、落后的教学体制和内容。新课改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追随时代的步伐,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时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专项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人才,不是具备理论值基础,只会考试的机器。本文侧重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等问题,介绍了新课改的实施背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1.新课改的实施背景

1.1新课改的必要性。所谓新课改指的就是变革原有的陈旧、落后的教学体制和内容,根据当前社会的世纪发展和需要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始,国家已经开展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实施目标,当前的新课改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专项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人才,不是具备理论值基础,只会考试的机器。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科。当前的学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追随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

1.2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新课改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水平。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时展对于人才的需要。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和实践都要以学生为基本参考点。(2)新课改的实施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实现,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其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3)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学生要跟随老师的脚步,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双方互相尊重,增进交流。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忽略实际重要性。老师对于新课改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新课改的不断演进的确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打击,会使老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新课改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老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掌握和学习,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老师们的专业素质也需要提高,明确新课改的重要意义。上述内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实际的调研基础上的,是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只有充分掌握情况才能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2教学方式落后,阻碍学生发展。当前,受到多年以来传统教育的压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传统体制下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兴趣可言。

2.3学生脱离实际,理解体会能力下降。语文是一门多元化的教学门类,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又以传统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为基础。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自身品格和情操的关键时期,语文承担的作用就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但当前的语文教学方法下,课本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小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掌握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2.4师生存隔阂,交流中断。师生之间存在隔阂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异常情况,老师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能完全跟随老师的脚步学习。新课改的实施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如果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隔阂,学生就无法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新课改就无从谈起。

2.5教学缺少实践。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需要具体的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提到的内容和知识。语文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缺乏实践环节。所以,语文课程以课堂、作业、考试为主,学生能力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通过前期内容引导的方式完善教学方法。所谓前期内容引导就是在实际开课前,老师要根据下一堂课的内容给学生做出必要的前期铺垫和任务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情况。课本内容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触就需要和老师进行必要的探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完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自由、欢乐的课堂氛围,当然在这个环境中要体现出必要的启发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和学术性原则。

4.结语

上述内容侧重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等问题,介绍了新课改的实施背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作者:虎彪 单位:定西市安定区香泉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魏聪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2(11).

[2]杨瑞芳.探究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教育科研),2013(08).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积极帮助,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新的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为丰富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如此,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手段,这为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实际运用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提升课程导入质量等为主。而随着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相信小学语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教师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并结合独具匠心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质量。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很难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十分相符,展示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可创设出真实情景,让他们在特殊情境中领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教师可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课文中对于西沙群岛的描写,不仅有抽象概括也有细微具体,但是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匮乏,很难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真正体会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此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视觉感受,展示一些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颜色不一的贝壳,以及海龟和海鸟等,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切身感受。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图片,使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创设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时很难将自身的思维从课外活动中及时、完整地抽离并集中到学习活动上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一种新鲜感十足的课堂导入最大限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其思维能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集中到具体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因为只有高度集中的思维学习活动还能保证接下来学习活动的高效率与高质量。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可以创设一种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导入。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语文知识点,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关于维也纳的几张图片,包括维也纳的自然风光、古建筑群、夜景、金色大厅、国家歌剧院等等。透过浏览幻灯片,学生们的视觉感官冲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沉醉于维也纳无限魅力之中。这个时候,维也纳牢牢占据学生着学生的脑海思维,而一些不相干的课外活动早就被学生抛到了九霄云外。趁势,笔者再进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的讲解自然是水到渠成,很好地实现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预期目的。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生活的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方能促进学生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教师在《找春天》一文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教师不一定非要带学生走进春天的世界,因为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正值寒冬呢?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出现,因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春天的教学情境,不会受到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一些其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社会的生存法则,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教师还需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要始终坚持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益为主要目的,把改变学生以往传统的学习方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学技术观念,需要从实际出发,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努力挖掘与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积极作用,例如黑板、粉笔以及模型等这些传统教学工具,从而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轻松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学习《琥珀》一课时,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片段或FLASH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再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创设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科学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信息技术丰富的使用方法为小学语文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而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的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帮助。

作者:唐琼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孙雷.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的措施[J].新课程学习,2015,11.

[2]张谷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18.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反思

摘要:

本文分析了阅读反思对语文教学的重压作用,讨论了阅读反思咋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阅读反思;小学语文;语文阅读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是语文基础知识与学生思维构建并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最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为例,对阅读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一、阅读反思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构建思维

文章开篇对进门后的长廊进行描写和说明。首先从整体上说明长廊非常长,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具体长度和房间数目,然后对长廊上面的横槛进行细致描写,接着对长廊两旁的景物进行描写,最后借微风介绍长廊左边的昆明湖。通过阅读反思,可以了解建筑物的说明。可以先介绍整体情况,再进行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中,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位顺序描写。通过阅读反思,学生直接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在回答课后问题时,很快找到答题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有助于人文知识积淀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佛香阁。佛教是我国国学经典之一,其起源于汉朝,各个朝代都有修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是三大主流文化。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充,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通过阅读反思,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将佛家文化融入颐和园中,复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对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的人文知识积淀增多时,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层面会显著提升,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文章第四自然段,对回昆明湖上的游船的描写是这样的:游船、画舫在湖面上静静地划过……教材中对作者“滑”字的运用进行赏析。对此,学生不仅能够对文章的写作亮点进行学习,还能够在日后的作文中进行模仿。通过阅读反思,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构建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二、阅读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反思,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反思意识就会增强。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程序。例如,在进行教材的讲解中,先对全文进行通读,然后让学生标注好自然段,接着对课文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有基本的了解,并且了解文章的脉络。在略读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精读,精读时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阅读反思习惯。再如,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对于名篇佳作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学生听过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诵后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老师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且让学生记住某些修辞手法的关键词。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学生在其他阅读过程中就会自动检索修辞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反思习惯。总之,阅读材料就像一块锦缎,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它的美,老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反思的习惯,掌握阅读反思的几个层面。

2.在教学中对课文背景知识进行适度介绍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受到家庭和学校阅读课及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度介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颇有益处。所谓适度是指学生对某些知识有概括的了解,同时老师还要抛出看似神秘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课下进行阅读和反思。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民俗文化,又有地理知识,还有生物科学。这就需要老师用广博的知识丰富课堂,让短短的阅读材料折射出万丈光芒。无论哪种阅读材料都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都是通过文字载体表达一种主题和中心。这就需要读者进行反思,对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思考。

3.在教学后让学生写读后感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更充实,让学生透过阅读材料可以对生活产生深度的思考。写读后感是进行阅读反思的有效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读后感的批阅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可以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每篇课文学习完毕,可以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进行。例如,针对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说明这句话用那种修辞手法,联系自己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用途,最后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在哪里。这样就将读后感“引-议-联-结”的写作结构渗透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反思。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反思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章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转折点,所以要通过阅读反思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最终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原动力,不同时期的教材和学生群体特点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持续进行。

作者:蓝志忠 单位: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浩波,彭莹,廖涛.对一节小学语文课生命意识的追问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8).

[2]韩秀琴,吴玉晶.让小学语文课“活”起来[J].吉林教育,2016(18).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摘要:

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小学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知识储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1、兴趣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当中我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起到活跃气氛、增加课程吸引力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新观点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向,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探索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运用平铺直叙的教授方法,忽略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学生则很难持久性的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喜欢语文课程,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注重教材当中所能引起学生关注的知识点和可控因素,则是能够持久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关键点所在。在这当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记叙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来感受故事情节所表现的功能特点;而对于一些具有深刻道理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及插图的方式来再现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存在的深刻道理;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再现情境,让他们享受浏览名胜古迹、祖国山河及自然风光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功能。

3、体验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则主要是依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寄发,而针对语文学习和阅读上所获得的成功又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设定一定的目标,要设定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当中获得知识,并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设置,让学生在学习当中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机会,人人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得学生都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促使学生爱好语文,增强语文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拓展知识理论体系

要想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够仅仅依靠学校教材当中的有限文章就能够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断的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所做的事情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由此,教师应当自己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对一些课外的只是进行穿插,在课余时间,能够兴致勃勃的给自己的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从而感染自己的学生,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及时表扬,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

2、培养阅读与记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不仅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对于知识的积累最为重要的则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记忆,从而演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刚学会做笔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摘录好词好句开始,将自己所阅读到的优美语言以及感人的地方进行抄写记录。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就可以对文章加以评点。如文章写得好,好在哪儿?怎样好?文章为什么使人感动等等,把读后的感想写下来。此外,对选材典型,构思新颖别致的文章也可以用编写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则是靠自己在课外阅读当中获得。只有在阅读当中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学方法,才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1)长期的指导形式,要在每个不同的年纪和课程当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法。比如教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时,可以从课文中心句(词)出发读懂课文围绕中心写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从几方面写的,再代出重点词句,体会中心。2)随机的指导方式。例如对一句话进行理解,不仅仅要说出这句话的含义,还应当说出这句话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所在。

四、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则是一个长期应该奋斗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运用知识作为自己的学习载体,并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对此付出艰辛,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乙丁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孙晓忠.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探讨[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胡格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

[3]姜健荣.试论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及其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03)

[4]姚林群.阅读能力表现:要素、水平与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实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受语文知识的教育,对母语真正的学习和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儿童文学在这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也是促进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文学教育实施的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如何使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意义

1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意义

1.1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儿童读物已经遍布市场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照本宣科,利用两三个课时进行课文教学,按照认字、拼音、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这个过程进行循环教学,在这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只是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形式的变化,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对文学教育发挥的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经典文本作为知识内容的填充,还有些经典文本的改编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多以教化为主,不能达到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是时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2能够实现文学教育精神的顺利承接。

从价值的角度看,文学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能够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小学生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实现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首先来自于思想的变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缺乏文学教学,使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得到束缚,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我价值,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是对传统科学教育精神的承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文学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首先,文学教育是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格特征。人成长最初阶段是0-7岁,这个阶段儿童对知识的吸收都是没有意识的,是受到外界影响较大的,别人教什么,儿童就学什么,没有自身思想和意识对其左右。7-14岁这个阶段是人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也是人成长中最美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理性教育的灌输对其作用不大,不能硬性的改变其思想意识。14-21岁是人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适合理性教育的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形象和感性的事物或者故事比较有兴趣,而文学的表现正符合了这一特点,能够通过故事或者图像诗歌等富有感性的文字体现出来,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轻易的接受,并被儿童所接受,是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文学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文学的滋养,要通过艺术形式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母语的教育中,如果单单使用某种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消沉和抗拒的思想。文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精神的培养。从实质来讲,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受到文学培养的学生,对于考试的态度是比较平淡的。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生内在生命精神,而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在小学生阶段,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必须对其进行文学教育,才能使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

3改善文学教育的策略

3.1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文学教育真正的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文学语言是人思维的外在表现,能够体现出个人整体语文潜能。文学语言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文化的具体存在,不是对一般语言的累积。而学生的语文潜能就包容在这些新的文化存在中。文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文学教育自然而然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应有的教育形式。而文学教育的内容,即文学作品能够体现出其固有价值,不应只被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工具而存在。对于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其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3.2要对文学教育的语言进行反复的品位,对内容得到领悟:

在进行文学教育时,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简单的阅读和理解,而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得到感性的领悟。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稳固。所以,在文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到文字的阅读当中,充分的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同时,让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大声的诵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

3.3在文学教学中应找到相应的切入点:

每个经典的文本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含义,包括每个故事表达的个性和思想也都不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也有其个性的不同。如新美南吉的作品《夏洛的网》和《小王子》,虽然出自一人之手,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文学教育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学进行分享和讨论,指导学生找出文本的切入点,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文学语言的含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使学生慢慢的学习和掌握文学欣赏的能力和经验。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无休止的练习。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限制了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文学教育,能够使语文知识充满色彩,利用绘声绘色的故事和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目标。

作者:张婷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