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总结范例

马原课程总结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导向。此后,核心素养便成了中小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领性指导思想,而如何将其从理论落实到基础教育实践中,并实现其育人价值,是目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基本概念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行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型、实践性。

三、研究思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为一线地理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2]笔者在对自身和备课组内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之后,总结出几点培养和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在下文中,笔者将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转变教学目标,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课标的改革是初中的指向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也是可以预见的。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目标。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当前深化新课改倡导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明确表示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炼。因此,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要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提升、整合并细化,使之可实施、可评价。

(二)重构教学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1.观看巴西申奥视频,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活动](1)根据视频中的特色文化,猜出本节课走进的国家;(2)请你读课本《巴西地形图》,总结巴西的地理位置。[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明确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需要从大洲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巴西的地理位置,而且学会了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和思路,实现了从知识上升为方法,从方法上升为能力的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3]2.自主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活动](1)圈画“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和“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两框的重点并独立思考探究题;(2)在课本《巴西地形图》上准确找到并圈出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巴西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巴西人口密度图》,帮助学生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为合作探究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头脑里形成“心理地图”,从而进一步探究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成因,为用地理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做好铺垫。3.合作展示,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活动](1)根据分组情况认真讨论导学案上相应的探究题(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综合考虑);(2)组长负责安排专门同学迅速、简明扼要地做好合作学习答案的整理和记录;(3)讨论完的同学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整理本组共同疑问。[设计意图]团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分析和综合是人的基本思维活动。“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公认的学科性质。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地理学,其属性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且独特的意义。地理要素的综合是指一个地理事项整体内的要素联系,这些要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环境整体的。比如本节课中的水文要素与地形、气候等要素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巴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探究题的设置使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等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4.保护资源,树立人地协调观。[活动]环保志愿者在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之后,作为中学生环保志愿者,请你向大家宣传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并为保护雨林资源和环境出谋划策。[设计意图]了解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作为中学生环保志愿者,必须从对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为保护雨林资源和环境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转变评价方式,践行地理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该转变评价思维,以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原则,评价的重点从知识的掌握转为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这四个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有机落实到平时的地理课堂之中,但是绝不能生搬硬套。本节《巴西》的内容能充分落实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核心素养,并且在地理课堂中正确实施。本节课开始时,学生一同观看巴西申奥视频,体会巴西的特色,并总结巴西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学生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圈画主要城市和地形区,展示和点评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互动点评气氛热烈。并且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自己动手实践构建富有特色的思维导图。通过两个带有背景材料探究题的合作探究,了解巴西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节课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避免“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重要过程性和有针对性的评价,而这种优化的评价机制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一步。“巴西”一节学习评级表的评价项目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并且将自评、组评、师评融为一体,构成一套人人参与的课堂学习评价表。作为一线青年地理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还一直在路上。在今后的地理课堂中,将会进一步在实践中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四大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聂利红.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地策略研究——以“民俗与旅游”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26-27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药学;课程教学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明确要求:“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必须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实施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国家教育部政策指导下,逐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估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正积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研究形成性评价模式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

1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Scriven)于1967年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这一概念首先被应用于开发课程的评价,为了促进新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形成”所进行的评价[2]。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loom)第一次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而言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交流。在国外,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长时间实施的评估策略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强调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高。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通过不断沟通,互相修正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这一互动过程[4]。

2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大多传统理论强、实践性强。教师在以往的理论课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学过程单调,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抽象,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各中医院校在不断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药学类专业作为中医院校的核心专业,已经有多门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尝试逐步引入形成性评价,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王添敏等[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包括理论课形成性评价、实验课形成性评价和实践环节形成性评价三个部分,采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登记和管理。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6],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是中药学专业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评价学生成绩,马瑜等[7]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饮片的认识能力,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与主治,形成临床正确辨证立法选用药技能。周蓓等[8]针对中药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中存在的考核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考核评价受教师单方主观因素影响大、评价结果反馈滞后等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中药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求评价公开、公正、有效。谢谭芳等[9]设计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形成性评价采取课程作业、实践教学、课堂学习、专题讨论、平时学习、学习笔记等形式,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结果反馈,达到了以教促学,以教促教的教学效果。史辑等[10]采取课堂提问、课间测验、课后作业、与学生交流及学生互评、注意观察等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引入中药炮制学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王楚盈等[11]建立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药理与中药药理实践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个不同实验体系,采用操作考试、互动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张芳等[12]通过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采用随堂小考、分组专题调研与汇报、利用精品课程BBS版块进行教学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发现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孙志蓉等[13]采用平时成绩、作业、展示、总结性考试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获得对学生的综合性考核结果,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持续动力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曹雨诞等[14]采用期初诊断性评价,提高教学主动性;采用过程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针对性;沿用期末总结性评价,提高教学实效性,将这综合教学评价方式在学校部分班级的中药分析课程教学中试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马凤丽等[2]在方剂学教学中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考试模块和课堂模块,通过期中口试、期末考试、课堂提问、模拟处方训练、PBL教学、自主授课的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延武[15]根据方剂学的课程特点,在实施形成性考核中设置方剂方歌背诵,并制订了促进方歌背诵的激励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林莺等[16]在中药植物学课程教学中通过阶段性测验、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中药原植物识别的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根据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特点,形成性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课堂学习、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期末考试等[17]。主讲教师在采取不同评价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的问题。现归纳如下:(1)考勤:考勤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考核方式,可以以全班点名或抽点的形式,由老师或班长在课前、课间或授课结束前进行。但是一些课程以大课堂授课,一百多名学生,全班点名耗时较长,而且点名过程中有替代缺勤学生回话的现象。(2)课堂提问: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平时成绩,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但是提出问题毫无新意、回答问题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3)平时作业:课后作业存在抄袭现象;一些课程的实验操作是两人为一组进行的,往往出现同组两名学生的实验报告极为雷同,因此较难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4)随堂测验:通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学生不自觉,边翻书边测验,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对本堂课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5)分组讨论:有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不够配合,不积极讨论问题、程度不够深入。(6)自主授课: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自主授课,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PPT制作简单,完全照搬课本内容,讲授过程枯燥乏味。导致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自主授课是在浪费他们的学时。学生互评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及随意性,有时缺乏公正合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经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结评价,所耗课时远超以往的一次性总结评价,原有课时显得不足。(7)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的期末考试分值占总成绩的比例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一般占总成绩的70%左右,但是在每年的期末考试过程中还是出现有极少数学生作弊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中医院校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范围仅局限于某些课程或授课过程的某些典型章节,并没有实现大面积展开、长时间实施;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形式还相对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结果反馈滞后,不能及时督促学生加强知识方面的弱点及空白点的学习。这些问题均有待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素材;重要性;应用措施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学科,根据学习内容来看,它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同时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地理学科称为“文科中的理科”。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相衔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把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全面融入其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高中地理课程体系设置中不仅安排了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安排了选修内容,旅游地理就是选修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地理既涉及地理学的理论,也涉及其应用和技术层面的学习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与生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应用价值,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对学生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但是,旅游地理不仅涉及地理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历史知识、乡土文化、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给学生学习、理解旅游地理的内容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扩展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乡土地理素材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的旅游地理学习,它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学习理解地理知识,与教材内容形成一定的互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根据新时期高中教学的要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其中人地协调观念是地理学习最核心的内容,包含人口观念、资源观念、环境观念和发展的观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旅游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当今社会日益被民众所喜好的旅游活动为地理学科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概念,关于旅游资源的常识性知识等,并以我国和世界的一些典型旅游资源为例,使学生能够知晓不同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欣赏的要点,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新时期利用好、开发好当地的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了解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使学生对文明旅游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既落实了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也着眼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当前高中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积累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很多高中生因为忙于学业,对各种旅游相关的资源与信息了解很少,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导致学生在一些知识的学习上依然停留在知道但不理解的程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在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虽然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不能真正掌握其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以至于影响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信心与热情,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助力,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旅游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乡土地理一般指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域,也就是本地的地理,具体来说主要指省区以下较小范围的地区的综合地理状况。它不仅包括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征,还包括当地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关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等内容。乡土地理素材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几乎就在身边,所涉及的很多素材对高中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搭建了桥梁。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素材中的代表性资源,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相关素材,进行具体、直观、形象的呈现,这样做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因此利用乡土地理来开展旅游地理的教学是非常契合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同时,学生在了解乡土地理素材的过程中,还能够全面了解家乡地理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利用便利条件开展地理调查实践活动等,这对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这样就在无形中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把乡土地理素材融入旅游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把乡土案例融入教学,给学生直观的感知

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一门文科和理科兼具的课程,但是在高中阶段是被归入文科类别的,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背诵记忆来加以掌握。但同时它也兼具理科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特别是旅游地理中出现了很多概念性的表述,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忆概念,对高中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而把乡土案例融入其中,就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记忆难度,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将旅游资源的特征总结为了五个方面,即位置相对稳定的特性、物质景象具有一定的组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以及非消耗性。这些特征表述极为抽象,学生难以真正消化,此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举例加以说明。笔者以自己所任教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乡土地理素材的特征为例,结合这一概念的每一个特征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即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这就是其位置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地貌以山地为主,这里山脉纵横,沟谷交错,多崇山峻岭;位于县境中部地区的乌鞘岭横亘东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门户,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该地河流广布,水资源丰富,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这些内容就能够解读“物质景象具有一定的组合性和美学性的属性”的特征。而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等因素的影响,本地旅游业较为发达,年接待游客数量近 150 万,旅游业收入近 10 亿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旅游业状况出发,感悟其地理位置的稳定性、特殊性的含义;从它既有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文化遗址得出物质景象的组合性特征,以马牙雪山、乌鞘岭风景来感受其美学属性;从河西走廊的门户、古丝绸之路遗址感受其历史文化属性;通过介绍当地在旅游资源与保护上的具体措施,使学生理解旅游资源的非消耗性的特征。教师通过这样讲解,就把乡土案例融入了概念和理论教学之中,给学生提供身边的案例,会使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真正消化知识,吸收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利用乡土地理的相关素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高中各学科教学中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也是如此。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原理,由地理教师结合学习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创设带有一定情绪色彩且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思维,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最新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为有效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地理教师努力创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社会实际的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情境,这有利于给学生架构培养核心素养的桥梁,便于学生消化和吸收教材知识,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同时也需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例,来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而对学生来说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身边的例子,这时地理教师就可以从乡土地理素材出发,给学生创设体验和探究性情境。如在学习《旅游景观的赏析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我们学校所在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卡洼掌高原风景区作为例子,来创设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欣赏这座著名的甘肃和青海的界山,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的感受和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来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把与卡洼掌高原风景区有关的图片资源、新闻报道和视频资源等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在旅游地理学习中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的情境非常契合当地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基本的知识积累,因为学生对这座大雪山都有所知晓,能够有效参与课堂情境体验,从而辅助教材内容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借用乡土地理素材设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被动听讲的问题。明代学者陈宪章曾经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为了便于学生思考,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乡土地理素材来设置思考性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例如笔者所任教的天祝藏族自治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不断重视,在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本地的旅游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实现了当地人民的增收目标。但是该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一些项目盲目上马,出现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以具体事例作为问题点,导入旅游规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就会不断进行积极探究。教师通过引入乡土地理素材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强化课程建设,推动乡土地理在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网络资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网络的进步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提供多样丰富的知识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发挥自身生动、便利的特性,帮助师生进行更好的沟通。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其与初中数学的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提高教学效率。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说,存在两种极端的理念:过度依赖和完全排斥。这两种应用思想都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既不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解决教师们的难题,在本文中,我提出了四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课堂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场所,往往发挥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主要作用。但网络的发展要求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提倡学生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学习,而应该将自己的学习环境拓宽,利用更多的有效资源去学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网络资源,学生们能发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之外、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也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此外,除了收集信息,学生还能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筛选信息、寻找有效资源的能力。网络世界的信息纷繁复杂,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所以提高自身的鉴别和筛选能力,不仅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教学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无论是规律、概念,还是公式、技巧,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常会使用引导的策略,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指引,帮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虽然有效,但不够高效。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却不同,所以当有基础薄弱的同学无法理解知识或者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时,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也应当积极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并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利用技术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思维的锻炼,并在技术手段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使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基础水平也有所提高。例如,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将直线、射线、线段转化成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通过动态图的播放,学生能够快速理解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提高学生日后解决这一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交流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则处于单向流动的末端,很难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更使教学的效率无法提升。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提高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他们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实用和方便的途径便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真正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并提出不同的意见,使教学更有活力。例如,我在讲授完“平行四边形”这一章内容后,准备了一节“中点四边形”的拓展课,并设置了以下内容:

(一)复习

1.填空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2)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3)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4)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5)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

2.判断题

(1)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2)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是矩形。()(3)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4)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二)新课

问题:(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哪些线段有关?是与它们的位置关系还是数量关系有关?(2)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为什么?(3)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为什么?(4)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结论:(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有关;(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命题: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中点四边形是一个矩形。结论: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否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垂直或者是否相等,与是否互相平分无关。我将以上这些内容及一些预习作业都发到QQ群和我的个人空间,让学生预习。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跟同学交流,可以给我提问题,我在线回答,这样上课效率就有了质的飞跃。

四、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设备不仅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教学设施,更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常常会出现滥用等现象:不顾教学内容适合与否,都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导入教学或者课件设计,使多媒体设备成为一种流于表面的教学环节,而不是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因此,为了使多媒体设备正确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适合多媒体设备的教学知识应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不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利用多媒体技术。二是多媒体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多媒体形式,使教学的质量更高。综上所述,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但在应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手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参考文献:

[1]马爱珍.网络时代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华少年,2018(12).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留学生;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慕名而来的海外留学生逐年增多,我校截止至2017年9月,在校留学生人数已多达700人,涵盖本硕博各个层次。所以,制定适应留学生的教改方案,培养高质量留学生已经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电工学》是工科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是《电工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能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电气操作技能的综合素质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多年来的留学生实验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海外留学生的教学方案。

1留学生电工实验教学方案

经过多年的观察总结,海外留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我校留学生多来自于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老挝,越南,柬埔寨,塔吉克斯坦等基础教育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以他们的基础相对于中国学生较为薄弱。汉语水平也参次不齐。将他们和中国学生放在一个班级中进行学习是比较吃力的。所以,中心为留学生单独开设了实验班级,并编撰了适合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实验教材。

1.1实验教材

由于留学生的教育基础和汉语水平的制约,中心教师根据实验难度的不同将原来的一个实验拆分成诺干个小实验,以减少留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将从前的“电路的基本定律”实验拆分成了两个小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实验”以及“戴维宁定理实验”。且适当地对电路图做了一定的简化,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模式,编著了实验教材。为了使教材更为严谨更为易懂。每次实验结束教师会征集留学生对于本节课教材的意见,纠正一些不正确,不严谨的表达方式,使之更适合留学生轻松阅读。

1.2课前预习

据多年观察,相对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极少在课前抄写预习报告,即使抄写,也只是简简单单的模仿,不能理解实验的意义与原理,达不到预习的效果。中心于2016年联合润尼尔公司搭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内设有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中的元器件高度还原真实实验室中的设备与元器件。留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熟悉相应的实验设备,搭建相应的实验电路。激发其学习兴趣。更人性化的是,平台具有智能纠错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指出电路中的错误,使学生对实验室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起到了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查看其搭建的电路,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

1.3课堂教学

对于留学生,我们采用的是国外普遍的小班教学法,每班10~16人,每人单独操作一套实验仪器,以保证教学质量。课堂上,不再采用教师主讲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操作,学生模仿并记录数据的传统模式。原因是在从前的实验中,由于留学生对于电路的原理,连线的方法理解不清,出现了捋教师导线的现象,捋一根,接一根,满屋乱跑,破坏了课堂应有的教学秩序。如今针对留学生课堂实验教学,我们采用了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讲实验原理与接线方法,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自由向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自由讨论的时间。然后由汉语功底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留学生更好的跨越语言障碍,解决了听不懂中文的难题。到了真正的实践阶段,学生可以使用实验室配备的计算机,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复习接线的方法,因为有预习的基础,又理解了原理,所以连接起实物更是事半功倍,增强了留学生学习电工的信心。

1.4考核形式

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实验报告,期末测试几个部分,所占总成绩比例分别是:课前预习15%,课堂表现40%,实验报告30%,期末测试15%。保证了成绩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1.5开放实验,综合提高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基础不同,更应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差,接受程度低的学生,教师会给他安排相对简单的实验,由浅入深,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留学生中不乏接受能力强,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首先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仿真平台上进行试验,然后预约开放实验室,来做实物实验。由于留学生从小生活在国外,思维更为发散,不受束缚,更容易出现创新型成果。经多年贯彻落实,不断改进,此培养方案得到了大多数留学生的认可,显著地提高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质量。

2结语

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对提高我校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继续推进针对留学生的教学改革,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致力于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待其学成归国之后,争取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生辉,贺奇才,李晓原.留学生医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9):1396-1397.

[2]陈许敏,蔡本晓,彭辉丽,徐娙梅.面向留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20-21.

[3]朱海峰,张亚萍,凌翠翠,马红章,周恒忠.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规范化教学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58-159.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法;实践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在更大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以及数学方法应用能力等内容,而数形结合法作为数学方法的一类典型代表,其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代数知识的了解,并将抽象的公式以及规律性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因此对数形结合法的教学应用将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一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特点

由于数学本身方法不局限的特点,其本身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因而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可以灵活的转变为一些数轴、空间坐标系上的图形关系,从而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方便学生展开分析并对相应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因此数形结合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联系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并提高学科热情,对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数形结合方法,其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一方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向学生反映最为本质的数量关系特征,也即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数字、逻辑符号表现中脱离出来,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从而避免学生陷入理解困难的困境;另一方面,数形结合方法是对数学问题的一种简化处理,也就是把一些使用代数解法较为困难的问题用直观化的几何方法进行解答的处理过程;而由于不同思路对于问题进行几何化处理的方法并不唯一,因而不断思考找到最简解法也可以作为数形结合方法的乐趣之一。

二数形结合法实践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在长期的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方法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下面两点成为在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的认识有差距

本身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思维培养程度存在差异,同时学生之间个体也存在对数形结合方法的接受能力差距,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不能够对能否使用、何时使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存在疑惑,其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学生不能够对发掘出题目的隐藏条件或对于相关条件的敏感度不够,其二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形成使用多种方法展开问题思考的习惯。

(二)对于数形结合方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次

数形结合方法建立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良好联系,对于该方法的理解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思考相关问题能使用数形结合方法的本质原因,进而开拓其思维,对其数学思维的养成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将会有较大益处;但是很多学生以及教师都仅仅将关注重点放在数形结合法解题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其本质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让数形结合法过于应试化。

三数形结合法的有效实践方法

(一)使用数形结合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课程相对于初中阶段,本身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而学生如果在数学基础或者数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很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进而影响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容易运用数形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隐藏条件保持高敏感度,并尝试让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如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会处理一些综合性题目,在此时学生一般会出现“能看懂题,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够建立起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从而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束手束脚。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各个图形的解析式,让学生能够养成坐标图形与代数解析式之间的快速转换能力,避免在遇到相关题目时使用低效率方法,既降低了做题速度,也会产生潜在的计算错误。对于本题的情况,也即二元函数y-3x在一个x、y的限定条件之下求最值,由于限定条件可以转化为椭圆曲线的标准方程,而二元函数在图像上的表现是一条直线,教师在讲解该题目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类似问题可以使用图像间关系来解决,也即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法来构造直线截距的方法求解。首先可以令y-3x=b,使原求解式变为一个二元一次函数,上找一点使得过该点的直线斜率为3且在y轴上拥有最大(或最小)的截距”这一问题,可以很方便地用画图的方法得到当直线y-3x=b与椭圆两图形相切时,存在最大、最小的截距,且通过联立方程组而因为直线与椭圆相切,可以让学生联想相切的具体概念,将“只有一个交点”转换为“联立方程只存在两个重根”的对应条件,进而令∆=0,解得b=±13故截距的绝对值为13,也即原问题y-3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正负13。在遇到类似题目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如在上题的条件下让学生对最值、限定条件有较高的敏感度,由此在分析相关问题一筹莫展,或者用单纯的解方程方法过于繁琐时,可以考虑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尝试。如此一来,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自然会增强自信心,尝试使用一些掌握的方法来进行对问题的解答,从而让自身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二)使用数形结合方法实现知识内容的衔接

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尽管难以在平时的教学环节展现出来,但是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数形结合法)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内在衔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初中、高中知识的过渡,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学生因为数学知识点繁杂、散乱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举例来说,如对于下述题目:若0<a<1,则关于x的方程a|x|=|logax|的实根个数有几个?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方程f(x)=g(x)的实根与函数f(x)与g(x)交点横坐标具有相同的含义,且交点数目就为根的数量;其次,可以让学生回顾幂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并借此联系到幂函数、对数函数在不同底数条件下图像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作图,帮助学生了解到处理相关无法直接解出答案的题目时,如何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简化问题,并将其与自身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回顾做出图像,并从图像中发现无论底数如何选取,交点有两个;也即原题目中所求实根个数有两个。如此一来,一方面通过数形结合方法进行了解题,另一方面也让自己通过数形结合方法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帮助自身在处理相关数学问题时有相对明确的思路。

四结论

数形结合法作为数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对其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教师应该正视数形结合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使用数形结合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素质教育要求的落实以及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蔡洪霞.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法的运用探讨[J].高考,2017,(30):42.

[2]马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126-127.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行动教学;经济法;课程体系

经济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经济法课程改革对高校适应创新创业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有着重要意义,但随着国家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高校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等创业改革措施之后,研究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日益紧迫。

1管理类专业经济法开设的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本科专业分类体系,管理类专业共包括9个项目,细分为32个专业,并且开设情况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绝大多数院校将经济法课程设置成专业必修课;第二,管理类专业普遍采用管理类经济法教材,而没有采用法学类的经济法教材;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民法知识,轻商业银行法、国家宏观调控等传统经济法知识的讲授;第四,课程学时普遍较少,大多数安排32学时,少部分安排48学时讲解,且缺乏前期民法基础等课程的教学;第五,授课方式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一般不涉及模拟法庭进行案例模拟。总体而言,经济法课程在培养能力与方法上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距离[2]。

2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的是笔者所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问卷有效率为84%。下面就问卷内容总结分析如下:

2.1经济法课程未来用途分析

关于经济法课程学习后的未来用途及使用领域问题,9.52%的同学认为没什么用,49.21%的同学认为有点用,41.27%的同学认为很有用。另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习法律课程的未来执业方向并不明确。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同学而言,学习法律课程并不一定以从事法律职业为目的,而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提高自己知识的全面性[3]。

2.2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78.57%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21.43%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另外对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建议方面,学生普遍提出要增加民法、商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2017年开始,国家启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要求经管类专业选用经济法教材必须使用国家统一的教材,且75.40%的学生认为该教材难度较大,且内容过于理论化。

2.3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调查发现,95.2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播放教学视频对教学有帮助,92.06%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应当加入模拟法庭进行案例模拟,96.03%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应当增加课外实践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法并没有设置课程实践环节,加之申请课外实践环节有繁琐的审批手续,且无法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因此,明哲保身、安于现状成了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3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在具体课程安排以及是否与管理类专业相适应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3.1教学内容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不符

从严格的经济法学角度而言,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等内容,2017年的马工程教材内容属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该知识的掌握要以法理学、民法等法律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该是以行业和企业为目标,尽力提供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人才,而目前的教学内容与现有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符[4]。

3.2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关于教学方法应该如何协调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虽然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已经教师们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依然偏重理论教学[5]。目前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普遍属于学科教学体系,其与应用型的行动教学体系相比,教学理念存在根本差异,如图1所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相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较为薄弱,且学生无法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能够准备完整的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等法庭材料,因此,实践活动的难开展和课时不够等问题是导致目前经济法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原因。

3.3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首先,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当具备运用相关经济法律知识进行企业运作,规避运营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普遍不是法学专业的,其学习背景一般是管理、经济、财务或者会计类专业,因此,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一般偏重于对会计、税务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其次,管理类教师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仅限于狭义的经济法领域,而不像法学专业的老师,在教授经济法课程的时候,能够从民法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规制、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诉讼等内容做完整的理解和讲述。

3.4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安排学时都不多,一般一学期学时数最多不超过48学时[6]。在马工程教材实施以前,一般经济法的重点教学内容集中在企业法、公司法、民事行为、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而这些内容在学时范围内也只能粗略讲解。学生大多数对经济法内容的掌握只能做到粗略入门了解,远远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4体系构建

传统的教学型采用的是学科教学体系来进行课堂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在行动教学体系下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相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整合。

4.1总体思路

4.1.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重构思路如图2所示:

4.1.2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重组思路如图3所示:

4.1.3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改造思路如图4所示:

4.2学习情境设计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打破原有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到一个个小的学习情境当中。该学习情境的设计意在将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变更为行动教学体系,将原有的章节体系打破,融入4-5个学习情境之中,制成专业课程地图,形成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和课件等教学材料。

5对策建议

经济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结合,并且让学生充分达到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课程内容建设

首先,明确教材的选取范围。经济法课程的教材选取应选择非法学专用的经济法教材,即内容上不应局限于狭义经济法范畴,教材内容应当包括市场主体干预法,例如公司法、企业法等;市场干预法,例如合同法、担保法等;宏观调控法,例如产品质量法等;社会分配和保障法,例如劳动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7]。其次,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方面,应进行区别对待,例如对财务管理类的学生而言,应重视对税法、票据法等内容的讲解,对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则应重视对合同法、公司法等内容做讲解,而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重视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的讲解,对公共事业管理类的学生而言,可以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等内容做知识性的普及。

5.2实训环节建设

首先,设置经济法模拟法庭。对管理类专业而言,可以与本校法学类专业模拟法庭共享使用。实训需要将课堂讲授的公司法、合同法等进行合并模拟,例如假设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由教师担任审判者角色以把控全场,学生担任原被告双方与书记员,并且必须得出一个具体的法庭模拟结果,即必须以原告或被告一方获胜为终结,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8]。其次,提高学生对经济法认知见习环节的参与。建议增加对于法院、检察院等相关司法机关的观摩认知,旁听部分的司法审判,提高对法律的理解,消除学生心中认为法律离生活很远的误解,另外可以参观律师事务所这样的私人法律组织,了解法律人的工作状态。第三,强化落实法律类岗位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难度较大的是法院与检察院的岗位,因为这些岗位任职有着严格的司法考试前置的限制,且审判岗位涉及老百姓人身利益,一般法院与检察院的实习岗位都会集中在后勤或归档类的工种,因此,学生在平时归档过程中要多看案例,将实际情况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而在律师事务所的顶岗实习则参与性会强很多,学生可以跟着律师经办各类案件,可以确实的提高学生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

5.3教师培养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法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法教师应优先聘任法学类教师担任,且法学专业教师一般都会考取全国统一的法律资格证,部分教师甚至还有律师从业经验。但法学教师也存在通而不专的问题,可能对狭义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因此,法学教师应多参加一些经济法相关领域的培训,以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9]。其次,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制度。如前所述,经济法教师应优先聘请法学专业教师,而部分法学教师还有律师执业资格证,在教学之余还有参加律师执业工作。建议经济法教师可以去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考取之后申请并从事律师执业,一方面提高律师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法学教育。另外,可以安排和帮助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顾问服务,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劳动仲裁委等相关单位,让教师体验行业工作的同时,也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9]。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入课堂。校外专家包括司法部门的人员,例如法官、检察官等,也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行业实务者有着与教师不同的工作理念,能够让学生提前理解和体会实务工作中法学的应用,了解创业中的法律风险,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0]。

6总结

经济法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师生的努力付出,还涉及到高校内部许多机制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政府机关、高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经济法课程体系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构建起来,经济法人才培养才能真正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邱俞捷,雷裕春.创新创业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7(5):50-53.

[2]吴昊.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27):199-200.

[3]郭东杰.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分类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245-246.

[4]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6-78.

[5]白泉旺.高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法》课程为视角[J].经济师,2008(3):105-106.

[6]陈兴华.我校非法学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及其改革:兼论调查问卷方式的引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08-110.

[7]薛全忠.经济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32):139-141.

[8]张旭,黄少彬,赵建花.基于能力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19):123-126.

[9]曹岩.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2013(1):128-130.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园林建筑;课堂教学

1概述

今日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教育平台已广泛进入人们的学习生活,更多人在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大量减少了传统媒介学习。各种MOOC学习平台众多,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交互学习已经没有技术壁垒。如何利用MOOC结合传统课堂进行高水平混合式教学,是实施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2传统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以西方建筑学体系为背景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已80年有余,结合国内情况逐渐演进形成出一整套完整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量的设计类人才。但在长期以往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较难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2.1教学时间僵化

在传统的设计类教学中,通常是固定讲授时间,不论课程安排的学时多少,大多数教师均将理论课程集中连续讲授,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对分离。课程后期再进行具体的空间操作,会导致部分同学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设计类课程需要调用大量的课上与课下时间进行设计绘图,而学生在课下设计操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都将成为设计无法正常推进的原因。因此,一成不变的教学单元时间会带来低效的时间利用率,也难以解决设计环节中学生所有的问题[1]。

2.2教授过程单向传输

传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教学法为主,教师讲授知识与操作技能,学生听取课程知识随堂模拟操作。此类教学方式适合普通的知识传授,讲究知识的层次结构与掌握。但面对园林建筑设计创意创新要求较强的课程特点下,需要课程更快速的知识传播与学生跳跃的设计思维。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已不能满足课堂内设计能力提高的要求。

2.3缺乏个体学习引导

园林建筑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会使其推演出丰富的建筑方案,面对学生学习与操作中所产生的差异性疑问应予以重视,引导其解决问题将会造成最终成果的深化与多样化。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难逐一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问。同时针对学生个例问题,进行课上公开讲解也对多数学生无益。在传统的设计教学中,“交互式”师生信息交流时间显得尤为缺乏。

2.4教学反馈不足

传统园林建筑课堂上的教学反馈通常有课上师生交流、课下问卷与作业、考试等形式。但由于受课堂学习时间限制,交流互动大多很难深入,反馈周期较长,并不利于教师通过反馈进行课堂教学调整。同时,缺少信息化平台的记录与网络大数据分析,教师也很难将每次教学互动反馈的过程,进行客观科学分析。

3基于MOOC背景下的园林建筑混合式课堂教学

3.1MOOC与混合式课堂的特点

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逐渐盛行,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学习过程常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网络学习因此被称为“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2]。单独MOOC进行线上教育,能够较好的利用学生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但学生在保持注意力持久性与深入学习层面表现不佳。而混合式课堂是将MOOC资源与实体课堂进行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借助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流程方法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整合,提升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既能很好的发挥MOOC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弥补MOOC的短板与传统教学的不足[3]。

3.2基于MOOC的园林建筑混合式教学实践

园林建筑课程与2017年至今每年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全网公开授课,累计学习人数约4000人,课程受到专家与在线用户的一致好评。MOOC运行同期在校内进行混合式教学,受众专业为园林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

3.2.1自由学习:MOOC平台课程讲授园林建筑混合式课程中,所有的知识讲授均可在MOOC平台上免费获取视频及其他课件资料,学生可根据课程结合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线选择学习课程视频与课件时,可以根据个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通篇学习、选择性的学习、浏览学习及对难点反复学习等行为。通过MOOC进行的园林建筑课程,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地点不受限制,达到了自由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课下将部分难点和重点反复揣摩后,更加高效的回到课堂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积极推动园林建筑设计方案的进展。

3.2.2开放联动:课堂内外的交流园林建筑混合式教学中,通过MOOC平台进行了知识的讲授,但碎片化的知识,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深入学习,尤其是将建筑设计方案深化的能力较为欠缺。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各种网络社交媒体、论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使碎片化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转化为体系与实践操作能力。开放交流的课堂联动教学,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兴趣浓厚。开放、分享、平等的理念将代替原园林建筑设计类课堂的教师一言堂、权威化的教学,打造出课堂开放,师生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加强混合式教学中线上功能与流程、教育理念道德宣传,塑造和谐、愉快、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4]。

3.2.3协作探讨:开拓社交平台的辅助教学在园林建筑混合式教学中,利用各种即时网络社交平台(QQ群、微信群等)组织讨论。围绕课程,建立各种设计指导群组、信息讨论群组等,开展协作探讨模式的网络社交平台辅助教学。教师在其中更多起到的作用是对设计方案引导、关键问题点评、难点解答等作用。而学生之间的协作探讨,使课程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增加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通过查看与研究群组讨论记录,也能让教师详细的了解学生设计思维演进轨迹,为教学积累与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产生良性影响,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3.2.4及时反馈:MOOC平台与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反馈在园林建筑混合式教学中,通过MOOC平台能较好的反馈出部分教学信息,如学生学习轨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数据信息。例如平台中清晰的反馈出学生在学习该章节时,对每节课的视频、课件、文档等内容的学习情况,使教师通过课堂学习和在线测试,对课程中的热点、难点及时了解与调整,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而通过MOOC中的自动课程作业批改,将部分的客观理论知识作业进行自动批改,教师便可利用剩下的时间,进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点对点教学,解决学生更为具体的设计问题,如此精准反馈且深入指导的建筑设计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抓住设计构思中的灵光一现,开展高质量的深化教学,避免设计中因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做出的大量无用功甚至是进入错误的设计方向。

3.3建筑设计类混合式课堂教学特点

通过结合MOOC的园林建筑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将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特点进行以下归纳总结。主要有教学目的性强、教学时间碎片化、教学媒介多样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等特点。

3.3.1教学目的性强化

基于MOOC背景进行园林建筑课堂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对每一个教学模块均设计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在线平台上并非面对面教学,但课程内容可由学生主动选择,对应解决实际的设计操作问题。

3.3.2教学实践碎片化

MOOC教学将原有固定的课堂教学分解为若干个片段,对应的知识点也进行碎片化处理,用每一个模块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使课程理论讲述部分的机动性增加,从而大大的降低知识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3.3教学媒介多样化

利用MOOC教学平台学习园林建筑课程,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媒介进行。另外在混合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目前大型网络MOOC平台均提供在线论坛,供师生进行设计图像、文字、语音等多层面的建筑设计学习交流[5]。

4基于MOOC的园林建筑混合式课堂实践的启示

作为园林建筑该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是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但在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一对一进行大量的引导与训练。而MOOC平台及时的解放了教师理论讲授的任务,能够得以分身到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中去。另外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分组协作、师生交互、情景再现等另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精神的形成。基于MOOC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打破讲台上下的师生关系,采用单元式的互动学习,在学生自主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后,积极进行课堂翻转。使得每位学生在课上都能够拥有话语权表达自己设计的独特性,也激励学生不断的保持自我。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设计内容的主观反馈与学生掌握知识信息客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而学生能够根据与教师的沟通与反馈,进行深化设计修改。

参考文献:

[1]毛志远,马珂.园林建筑课程实施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2):76-78.

[2]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9-34.

相关文章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