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论文范例

力学论文

力学论文范文1

初中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了力、密度与浮力、压强等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应当与现实生活的现象联系起来,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或者教学案例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想到了如何在不损坏国王王冠的情况下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教师在讲这个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阿基米德是用的什么方法,再在课堂上讲解浮力的知识,将其中的原理在知识中呈现.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学生在经历了积极的思考后也会更容易明白阿基米德是怎么做到的.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学导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好的氛围,并且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会.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知识应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往往只是单一地引出知识,然后和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剖析,学生的参与非常局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所改善的地方,教师要透过启发式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在雪地中行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雪中,但是很宽的滑雪板在雪地上为什么可以自由滑行而不会陷进雪中呢?还有,我们可以实验一下,用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圆珠笔的两端,细细感受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其实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猜想,就会考虑到受力面积,从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引入压强的学习中.这种透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物理教学中很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视力学演示实验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呈现,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力学知识如果单纯地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阐述,学生不仅在理解上十分浅显,对于重点的领会也会较为缺乏.实验教学能够弥补这种缺陷.透过实验过程,不仅能够直观地将一些物理学现象呈现给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和动手,有些学生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此外,对于一些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实现实验的演示.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需要做一个托里拆利实验,其中需要运用到水银,但是水银是有毒的,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的值是如何得到的.力学部分知识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力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很多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力学论文范文2

学前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创新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追求的人才来,这也是学前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才会在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会沿着这个方向为之奋斗和努力。这也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位孩子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三、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五、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力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被动学习三部曲;教学方法;力学;应用型高校

一、前言

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要先学到基本知识,理解基本知识后才可以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相比其他学科,应用型工科学生在学习力学课程时遇到的困难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知识理解不透,不会用基本知识解题。这是因为力学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多、实用性强、数学推导和计算烦琐的专业基础课[1-4],而且目前应用型高校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用功、学不会就自暴自弃的现象。以笔者所在院系的力学课为例,前几年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昏昏欲睡或者交头接耳,有些学生甚至上课时连教材也会拿错。平时上课是踏着铃声进教室,来得稍微早的学生也是玩手机或趴着睡觉,一学期下来课前没有一位学生是预习或复习力学课程的。每次课前笔者在教室过道提醒学生先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或看看书,可是只有部分学生装装样子,大部分没有响应,而最后期末考试前还有学生向笔者抱怨留给他们复习的时间太短,他们来不及复习。期末考试时,有不少学生概念不清,答非所问。还有部分计算能力较差、平时练习不够的学生,他们试卷上的计算题是空白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力学课程约有7.5%的学生试卷上的计算题是完全空白的,约有27%的学生试卷计算题没有做完,几乎每一位学生的试卷计算题都有错误。再加上试卷前半部分的填空、选择和判断题,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错50%左右。这样算下来,学生卷面成绩的及格率就非常低,仅有3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卷面及格率,就要求学生对这门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方法有个基本的理解,能够基本会计算相关类型的题目。针对以上问题,与公开发表的多数文献中提到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教学,利用网络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改革理念不同[5-9],前者的经验方法主要是针对有上进心、肯学习的学生比较管用,这些方法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乐趣,而对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就不明显了。根据十几年的教学体会[10],笔者发现,愿意学习的学生不用教师操心,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这部分学生大概不到三分之一;自控力较差,受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学生需要教师督促,经常提醒才学的学生有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不学习,混日子的学生。可见,学习不积极的学生所占比重接近60%。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笔者立足目前的学生学习现状,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被动学习三部曲”的教学理念。所谓“被动学习三部曲”主要是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被动学习,迫使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给他们施加压力,也就是让他们在被动模式下去学习,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用积分制来衡量平时的学习效果,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利用考勤加强课前被动预习

笔者发现,每次上课时总有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一个知识点重复好几遍后仍有学生课下还问这个问题。课下笔者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课上的知识点,对所讲的内容一片空白;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老师强调的知识点,而是低头看教材,翻找知识点的位置,显然这是课前没有预习。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规定所有学生课前必须抽时间预习要讲授的内容,以备课上随机点名提问,如果没有预习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按缺勤计,并扣掉考勤分5分(平时考勤占总评的5%)。这个措施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有压力的,并且这种方式与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提到的方法截然不同。后者大都是通过紧密结合实际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网络或与实际工程人员交流来挖掘事例,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但笔者发现课上通过事例教学,学生听得比较认真,可是讲过之后他们仅仅把事例当成故事来听,根本没有把知识点融进去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在听事例前不知道事例与哪个知识点联系,不明白原理,即使当时知道了,后来再遇到类似的还是不清楚,不会变通。比如在讲到悬臂梁的弯矩图绘制时,笔者都会拿身边住宅阳台的简化模型来举例说明,还特别告诫学生阳台根部受力筋的摆放位置就是依据其弯矩图(如图1(A)所示,该弯矩图正确)而设的,这样才能保证阳台的安全性。可是学生听过之后就忘记了,因为让学生画类似的外伸梁悬臂段的弯矩图时,很多学生都画成图1(B)所示的弯矩图,显然该弯矩图是错误的。在列举工程事例来解释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让他们在课前了解相关知识,带着问题来上课,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事实上,课前预习本来就是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可是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比较懒惰,需要教师在学生后面推着、强迫他们去做。另外,如果笔者发现学生有无故缺勤者,则要求该生下次课在讲台上讲授预习的内容,大约10分钟。若拒绝讲课者,则扣掉总评成绩中的10分,以示惩罚。按照这种被动模式,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每次课的出勤率几乎达到100%(除个别留级生外)。偶尔有个别无故缺勤者,按照惩罚措施上台讲课,从该生的讲解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上台讲课者确实事前有预习和认真研读过教材,基本能够认识到哪些是主要的知识点,只是还没有理解透。这种强制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原理,从而提高做题的灵活性。总之,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本质上仍然是让学生主动去学,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通过定量化的惩罚措施,会把那些需要教师经常约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从出勤率上可以看到,该措施带来直接的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就是被动学习第一部曲。

三、利用加分强化课上被动思考

有了预习过程还不够,因为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学生预习情况考核不能占用太长的授课时间。为了掌握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利用加分的奖励措施刺激学生课上的学习。可以通过提问、到黑板做题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互动效果,分5个等级加分,按每级2分递增共10分,以此作为平时学习态度分。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学期初的一个月内,主动回答或主动到黑板做题的只有5位学生。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学生还不适应这种教学奖励措施;第二可能是学生长期被动听课的惯性所致,只是听还没有真正用心学;第三可能是大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于是,为了巩固该项措施并且信守承诺、奖惩分明,笔者当场给这5位学生记录了态度分,没有展示的学生就没有这项加分。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加分措施的实施,剩下的两个月内,主动做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多起来,统计的人数变化情况见图2所示。甚至一度出现同一个题目多位学生争相上台讲解的情况,可见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开始去思考问题去主动学了,尽管带着某些功利性,但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图2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正在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投入到课堂中。课下学生问的问题不再是课上纯粹的知识点,而是经过思考之后的疑惑,从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讲授过程中遗漏的部分或者课上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在下次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如果教师能够将以前讲过的知识与眼前的知识贯穿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新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讲透彻,避免学生生搬硬套,有利于学生灵活变通。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也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种方法既维系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这就是被动学习第二部曲。

四、利用答辩关注课后作业质量

对于工科力学课程,题目中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解题方式的灵活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需要课后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才能基本掌握。然而,部分学生对待课后作业并不认真,抄袭作业已成为一种常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采用答辩的形式,如同毕业答辩一样,这里称为作业答辩。具体做法就是在上习题课的时候,要求部分学生(这里主要是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最后那部分学生)上讲台讲解课后作业的解题方法。这部分学生一开始不学习,作业不做或不认真对待,迫于教师的压力,他们课堂上不敢上讲台讲解作业。对不讲作业的学生笔者规定给其两次机会,如果第三次仍然拒绝上讲台讲解,则在总评成绩中扣掉其作业成绩。对于认真对待“作业答辩”的学生,待其讲解结束后,教师针对该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提问,登记给其相应等级的分数作为平时作业成绩。成绩分五级,总共15分,按3分递增,而不是纯粹根据其作业本上书写的内容给分。三个月下来笔者发现,这三分之一的学生有部分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题,比前期有所改观。课程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课后作业明显不认真、糊弄的比例由原来的50%左右降到7.5%。这种强迫模式实际上就是在“逼”成绩落后的那部分学生去学习,上讲台讲解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知识的理解,有了底气才能讲,也才敢上台讲。笔者抓住学生的自尊心这把利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为被动学习第三部曲。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本是不可分割的,利用量化这枚纽扣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学习圈。如果在被动学习三部曲的趋势下能够达到课前完成预习内容,带着问题和疑惑听课;课中积极与教师互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后主动总结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那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会显而易见。这种方法不仅对于工科力学课程的教学有帮助,而且对于其他类似学科也大有裨益。总之,“被动学习三部曲”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体会,只要教师是真心为学生好,为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着想,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是能够接受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和教师配合。“被动学习三部曲”本质上还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量化制度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是可以灵活变通的。经过三部曲的被动学习,本次期末考试学生的卷面成绩及格率明显提升,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到58%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被动学习三部曲是笔者在总结多年的应用型本科力学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措施,是经历了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知识趣味化等教学思路和理念的尝试均没有太明显的改善后总结出来的。该教学方式旨在利用量化考核的方式给学生施加压力,督促学生返回课堂、书本而不是沉迷于手机、网络,回到学生在学校的初始任务上来,使其不忘初心。这里同样需要教师注意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改进和提高讲课技巧,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与学生积极沟通,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和听课状态,做好量化记录,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宝辉,王正中.“材料力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6):18-20.

[2]张占领.静与动的交流——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力学教学质量[J].时代教育,2016(1):176-177.

[3]瞿志俊,孙松丽,马常亮.应用型本科理论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6):72-74.

[4]王许洁,王树青,刘鹏,陈常龙.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21-22.

[5]陈刚,范培耕,周安若,蔡苇,孙建春.应用型工科类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7(3):21-23.

[6]吕海洋,倪海涛,朱江,冯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力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3):55-56.

[7]何叶.结合新工科理念对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咨询(科技.管理),2017(36):155-156.

[8]刘哲,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及实践类项目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3):52-57.

[9]周波,潘杨.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模式的探究[J].大学教育,2018(8):12-14.

力学论文范文4

相比材料力学课程的枯燥而言,理论力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统相对简单的课程,是入门课程,而且它和大学以前学过的物理、数学结合得较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轻松一些。而材料力学则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精彩,他们就会学得不亦乐乎;若这个世界让学生觉得乏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已学过土木工程概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比较模糊,对材料力学在土木工程力学“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甚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绪论这部分内容必须给予重视。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绪论的讲解,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直入正题;学生则更是不重视。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将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后续学习。笔者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外,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课程知识的应用前景和学习方法。应用前景包括该课程与后续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知识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等。学习方法包括如弄清基本概念———思考、观察、读书、实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公式推导,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会、举一反三等。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和学习网站,供其课外阅读所用。

二、优化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夯实基础和启蒙引导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验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机会较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刻不容缓。

(一)整合教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固体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主次分明,要抓住课程主线和重点,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土木工程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需要的知识。传统材料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般为“拉压→扭转→弯曲→组合变形”,其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种教学次序较为经典,但也存在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课时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土木的房建结构,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些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些模型的共性,对其应力、应变情况进行集中分析比较。比如框架结构的柱,除了受压以外,还受什么作用?设计柱的时候,长细比对其有什么影响?柱的截面形状到底选哪一种才好?又比如阳台和雨棚,除了弯曲之外,还受什么作用?如何去改善它们的受力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归纳—演绎的模式,始终抓住“外力—内力—应力—变形”的主线,以“内力图—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为具体内容,强化知识的贯通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学习拉压、扭转、弯曲和组合变形,而对超静定、压杆稳定等问题可作适当的简化。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力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单一的注入式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等,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应整体转型,根据课程内容由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如由教师提出话题,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只限于“答案”的讨论,而是从“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由权威灌输过渡到质疑理解,经历求解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引入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先阐述概念的产生背景,提供一个恰当的案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话题的讨论;最后对概念进行实践运用,挑选典型练习,从模仿性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自行阅读相关参考书。对一些课后题和教材的某些章节,可由各小组代表分别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仅进行总结评价,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模式,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式。此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推荐学生观看爱课程网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宗白教师主讲的材料力学漫谈;阅读刘鸿文的《材料力学》,徐芝纶的《弹性力学》;利用校内网下载《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有关材料力学论文等。另外,学院还为学生专门安排每周一次2学时的答疑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想法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课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有关材料力学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这部分内容时,以塔吊为例,可向学生提问:塔吊为什么要采用附着这一措施?附着应该设在什么位置?又如播放冷兵器时代的影视视频时,可提问:如果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碰在一起结果会如何?如何提高兵器的战斗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公式去思考。由于这些技术和内容与课程要求联系紧密,使得该课件不仅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更像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多媒体之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比如用几个砝码和三合板片就能演示梁的弯曲、截面的几何性质、压杆稳定等。此外,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设计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实验,粉笔、书本、教室的各种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例进行讲解。

(三)重视实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材料力学课程实验只开展了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悬臂梁静应变三个实验。而且由于是分组实验,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应付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同时也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中添加实验小结一项,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总结,内容可以是对实验的认识、误差的分析或其他相关感想等,严禁出现雷同,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实验,并有所收获。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实验虽看似简单,但眼高手低,在将理论转化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以此类推,使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材料力学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涉及教材任何一部分的知识,但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调研→分析→理论→应用的思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评价,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

力学论文范文5

1.综合性实验(弯扭组合实验、等强度梁实验、压杆稳定实验等)

此类实验可以强化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了解、掌握电测法实验的工作原理及各种电桥的组桥方式和使用方法。借助于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使实验内容结合工程实际,让学员更生动具体的了解电测应力的测试方法和手段,加深学员对力学实验的正确认识。

2.创新设计性实验(桁架应力综合分析实验、叠梁实验、复合梁实验等)

以现场工程实际情况为背景,模拟现场实际问题,让学员展开探索、开动脑筋。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计不同深度的实验,并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实验。例如,根据学校操场主席台的桁架结构,做出相应的桁架模型。学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模拟、设计现场各种工况。先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ANSYS的仿真计算,最后进行试验测试并采集数据,把理论数据、仿真数据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并分析数据出现异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学员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和测试原理以及更多地了解了电桥电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自主能力培养

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研究,采用多样化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方法应体现三个方面的转移:

1.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开放式实验

如果说演示性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和感性认识的增加,验证性实验是知识向能力的初步转化,那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则是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和提高,是实验教学“出彩”的地方。这样才能把学员吸引到实验室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把实验教学搞活,把所学的知识用活,使实验教学具备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加强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一次升华,它不仅延长开放时间,更包括内容、手段、思想等的全面开放;不能孤立地看待实验,应注意开放实验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2.从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转变到传授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倡导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员主要讲授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方案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都由学员完成,这样学员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行设计、自主操作、自由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3.从理想化的教学实验转变到真实环境的科学实验,实现虚

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材料力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其建立完全改变了传统材料力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以前采用集中授课方法讲授新理论、新知识,现在学员通过在网上登录材料力学虚拟实验室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的预习;以前总是为繁琐的实验课预约而烦恼,现在学员通过网络预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预约效率。学员可以在自主选择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再由教员进行必要的指导、讲评和批复。

三、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科学公正性

在实验考核方面,过去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实验报告,这样的考核存在很大的弊端。对材料力学的考核方式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1.材料力学实验课可独立设课,单独考核

由于材料力学实验没有独立设课,而是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部分,导致部分学员不重视实验课。为了约束不重视实验课的学员,使实验教学不再流于形式,必须足够重视实验课程。

2.改变过去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唯一标准

实行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法。对于实验考核成绩的记入,考试成绩(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测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主要是出勤率、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这样的实验考核可以实现实验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真正体现实验成绩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充分反映学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同时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3.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出不同的考核标准

目前材料力学实验主要有三大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因此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检验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设计、创新开发能力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出了不同的考核标准。

4.在加强实验课程考核的同时,还须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阶段性考核

针对具体专业学员的学习目标,可以在其四年学习过程中设置两到三次实践技能考核,分别考核学员的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开发能力。动手能力考核可以采用实验操作的形式;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可以采用抽考具体的实验项目的形式;创新开发能力考核可以采用综合创新类实践活动来实现。要求学员大学四年期间必须进行一次综合创新类活动,如全国性的设计类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总之,这些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学员在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中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促使学员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提高实践课的层次和实际效果,培养学员的力学素质、工程素质以及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力学论文范文6

力学课程中的工程案例教学是选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以讲解工程案例入手,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总结,提炼出所学部分的力学理念以及用所学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工程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工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力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程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工程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随手指指门角和窗角的裂纹,让学生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部位?经过简单的思考后接着介绍应力集中的概念,学生们很快能抓住应力集中的本质。之后,可将问题引申到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对应力集中的不同反应上,并对其进行理论的阐述。这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像讲故事一样,又轻松又有趣,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的工程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益。

2力学课程实施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

2.1转变力学课程教育理念

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要直接面对工程问题,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在技术一线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教育首先要考虑他们对工程素质的迫切需求。在教学中,需要对传统的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保证大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后续专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凸显工程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份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2.2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是力学课程工程案例教学的源泉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工程案例教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素材。如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如梯度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出现。在力学、生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方面,引入鲜为人知的近代力学研究生命科学的分支。如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动力学等,应用应力与生长定律回答了太空中生物为什么长不大的原因;从力学角度看,骨骼是自然界中最轻巧的超强结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延长生命的人工器官,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肺、人工肾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力学应用:脉象、推拿、针灸、经络等等。在人类生存环境与力学关系方面,从1998年我国长江抗洪救灾说起,分析长江堤坝溃决的宏观流体动力学原理,介绍导致九江大堤溃决的管涌的力学成因及对堤防的严重危害;类似的还有阿斯旺大坝的悲剧、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长江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沙尘暴、空气污染实例,解释其中的气象动力学原理。在洪水的堵与泄、南水北调工程,台风、地震、海啸等的预报与预防方面讲解应用的力学方法和原理。以及通过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促使了“灾害力学”的产生等等这些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案例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

2.3更新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工程案例选择要充分考虑所选工程案例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最好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工程案例。也可以选一些重大的工程,及发展前沿的工程。工程案例要有典型性,即所选案应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的选择须能充分体现力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要适当选取工程案例,即所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学生难以入手进行分析,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选案例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达到力学课程教学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服务的目的。案例选择好后首先确定案例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案例教使学生掌握哪些力学理论知识,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围绕案例的核心理念,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力学理论知识。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工程现场进行教学,但可在课前精心制作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具体工程实例课件。这些图、文资料色彩鲜艳,清晰生动,能够有效地补充一些与工程实践有关的知识或背景材料,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讲解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分清重点,讲明白为止。

2.4力学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

力学课程中的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效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对所选工程案例有着深刻的力学理解。就要深入到工程实际中,钻研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对一些重大工程,特别对近年来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中的力学现象,教师要能清楚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例如在学习悬臂梁的弯矩时,结合媒体报道的一例工程事故。一民用住宅楼的阳台坠落,连续将其下面的若干层楼的阳台剃掉,梁与墙在连接处配筋不足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教师要清楚目的是讲内力,弯矩的薄弱点,还要清楚梁的配筋要求。通过分析该工程事故,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弯矩最大的固定端截面是危险截面,而且明白了这种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力学的授课内容,有意识地对一些重大工程事故进行力学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在讲授剪切的概念时,就以滑坡这种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剪切变形的实质。并指出上海的倒楼事故,实际上由于没有科学施工导致的人为滑坡引起的。通过分析工程事故背后的力学原理,告诫学生们一方面要学科学、懂科学,另一方面更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3结语

力学论文范文7

1.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载体

导弹飞行力学案例教学的载体不是传统教学用的教材,而是精心选择的典型真实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就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的与教学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一定要紧扣导弹飞行力学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到的,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在导弹飞行力学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导弹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导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导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其重视的不是正确答案本身,而是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以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不依赖权威性结论的良好心理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学生作用

回顾传统教学,不难发现,学生还是停留在灌输—接受、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这种陈旧、落后的学习角色上。在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造成学生依赖、被动的品质和习惯。但是,在导弹飞行力学案例教学课堂当中,需要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导弹飞行力学教学过程,自主完成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

二、导弹飞行力学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1.认真分析学生情况

不了解学生情况,可能会影响学生讨论的参与度,甚至出现冷场,影响导弹飞行力学案例教学讨论的深入进行。应分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和案例难易程度对学生分析讨论的影响,以及学生性格态度对案例教学参与度的影响等问题。

2.选编案例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围绕导弹飞行力学迫切需要回答的导弹运动方程组、方案飞行弹道、导引飞行弹道、导引弹道的运动学分析、初始段弹道、导弹动态特性的研究方法、导弹弹体纵向动态特性分析、导弹弹体侧向动态特性分析、滚转导弹弹体的动态特性分析、导弹运动的自动稳定与控制等问题编写案例。在确定导弹飞行力学课程教学目的和方法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个或几个案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要点渗透到案例材料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有关于各种案例的基本框架,从中精选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字生动、耐人寻味的素材作为案例。

3.确定案例讨论的形式

导弹飞行力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按讨论的组织形式,实际应用中有教师主导型、设疑推理型、情景体验型和分组辩论型等。案例讨论时,应创设问题情境。即优秀的导弹飞行力学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和多元结果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不要轻易地给出结论,不要武断地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最权威的,而应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拓展其思维和探索的空间,激励创新精神。

4.案例教学评价

导弹飞行力学案例教学评价,是对案例教学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都应从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发展方向,促进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改变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能力的传统评价模式。积极构建基于案例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分别对教学案例质量进行评价,对教师教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三、导弹飞行力学课程案例教学应用体会

1.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状态是有效实施导弹飞行力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需要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真正“活”起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确保案例教学思想的落实。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因人而异,并设想多种教学方案,以备应变,防止生硬刻板的教学程式。

2.教学作风民主,营造学生学习良好氛围

导弹飞行力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成败。教师的教学作风要民主,教师要态度和蔼可亲,真正地热爱学生,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热爱,才能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情绪、大胆思维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这样师生关系才能感情融洽、配合默契。

3.回忆导弹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导弹飞行力学的学习需要导弹结构等基础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把导弹的基础知识讲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导弹飞行力学新内容的信心,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同时,导弹飞行力学各个章节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学生及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学习导弹飞行力学课程的信心。

四、结论

力学论文范文8

力学系列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通过考前复习和考试对其归纳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模式的束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与培养2l世纪人才模式很不适应,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力学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数量有所增加。如中南大学的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湖南大学的振动力学课程设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理论力学增设了实践环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增加课程设计数量的同时,一些高校更较重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限元课程设计是针对实际的索拉桥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所设课程主要有CAD/CAM软件应用、.net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和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等课程,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但在力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实际问题或力学模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人,往往思前想后不得其解,以至于束手无策;反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如应对一切难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开始,我校力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2011年又增设了“结构优化设计”和“CAM/FE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但总的来讲,力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差,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能力的培养均有待改进。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1.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

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

比如《理论力学》,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材料力学》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的等值杆结构,让学生从选择材料到外形设计,从安全校核到经济评价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理论和实际问题间的联系。而这样的任务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那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改变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状况。

3.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