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条例范例

林长制条例

林长制条例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三次党代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加强河道河湖管理保护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中,助力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强化规划约束,依法治河管河,科学开发,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统筹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河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三、实施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我镇河长制实行镇、街村两级管理,镇河长负责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重点村级河长负责本村辖区的主要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村河长负责村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一级管一级,层层有责任。实现境内河湖库区全覆盖。

四、工作目标

按照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在县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制定,6月25日前上报,9月底前镇成立本级河长制办事机构,配置相应人员、设备、经费等,明确机构组成。12月底前,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制订考核办法,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

五、组织体系

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原则。境内河流河道要纳入河长制范围,进而全面建立覆盖境内河流河道、水库的镇村两级河长制。

镇总河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

镇河长。由镇副科以上干部担任河长。辖区内,凡涉及区域内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都要设立镇河长。

村级河长。由村书记和村主任担任河长。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行洪河道中存在环境、防洪突出隐患的河段均应设立村级河长。同时,村级要设立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巡查员或保洁员,负责本辖区河道管理。

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配置相应的机构及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所长(指导员)担任河警长。同时制订出台村级《河长制工作方案》。

六、责任分工

(一)河长职责

1、总河长职责。

镇总河长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河道的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管护、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道河湖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并向县级河长负责。

2、河长职责。

镇河长主要负责对辖区内所分管河流河道、水库入河排污,私搭乱建、侵占河道、破坏河界、围垦河湖、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等问题及时巡查,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涉河涉水重大事件,要及时反馈给上级河长,并协助解决。村级河长主要负责本村行政区域内河道、河段、岸线的管理保护,重点对侵占河道、围垦造田、倾倒垃圾、乱扔动物尸体,污染水体等行为进行监督整治。对重要事件或问题及时向上级河长反馈,并协助解决。

3、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河长制办公室是河长制的综合办事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河湖管理防护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本级总河长交办工作的协办、督办、查办。具体负责技术支持、信息反馈、情况综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督导落实、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等。

七、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2、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配合上级河长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3、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湖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对侵占河道和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5、建立水污染防治应急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水污染防治常态化管理,认真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防止河流河道、水库、水体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建设高效清洁农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7、建立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建设,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河流河道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

8、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到2018年底前,完成现有沟渠坑塘垃圾等清理工作,消灭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采用适宜方式进行处理。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9、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功能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维护河道河湖生态环境。

(六)加强执法监管

10、贯彻落实河湖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环境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协助上级河长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向上级河长汇报。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乡镇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流河道水库岸线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上级河长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实现每一条河流河道、每一段湖水岸线都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①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乡镇向社会公告区域内河流河道河长名单;②建立河长会议制度。河长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相关工作;③建立河湖信息通报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④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⑤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缺位、工作不力、监管不到位,甚至造成责任事故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问责;⑥全面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河长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三)落实资金保障。按照县河长制方案要求,要切实保障河湖河道管理保护、监管经费。在落实河流河道管理保护经费的同时,对重点村级河长要安排适当的经费补助。拓宽河道河流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林长制条例范文2

关键词:南昌;水环境;综合治理;栖息地;生态定位

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境内河湖密布,共有“一江两河八湖”,因水而发,缘水而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昌市城区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导致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急需治理。本文从南昌市河湖治理实践出发,对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及生态定位进行总结,为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一、南昌市河湖治理历史

1.河湖清淤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采取清淤技术对城市湖泊水污染进行治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生态清淤技术逐渐成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与河流污染的一种生态工程措施。工程清淤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机械去除受污染底泥,有效减少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增加河湖容量,效果好、见效快。如在南昌市青山湖治理中,对湖体南部区域进行清淤疏浚,为了有效、迅速地对大部分底泥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处置,采用了“污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技术进行疏浚施工,并注意尽量减少对水体的大幅度扰动,防止大量的内源磷再次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南昌市共投入60多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区开展“八湖两河”改造工程,治理了玉带河总渠和东南西北四支及朝阳水系、白水湖水系、抚河故道等;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清淤改造,对青山湖、象湖、前湖、梅湖等城市湖泊开展了清淤工程,在改善水质方面有显著成效。虽然河湖清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水污染,但清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玉带河清淤工程治理中,清淤不彻底、岸坡完全硬化、生态空间小,最终导致玉带河清淤失败。随着公众对城市河湖治理认识的增强,加强河湖控污越发成为强化河湖治理的重要举措。

2.综合控污工程

控污工程的目的是控制污染源,净化水体,并将拦截的雨水或者污水通过合理的方式排除。近年,随着南昌城区不断扩张、改建,雨水径流量和污水量大幅度增加,生活废水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南昌老城区部分地段没有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道,加之排污管设计不合理,致使城区部分水系出现发臭发黑现象。市区内部分明渠截污能力逐渐降低,溢流闸受损老化严重,污水溢流,导致青山湖、玉带河等河湖水质明显变差,远达不到景观用水水质要求。在对青山湖的治理中,工程设计利用湖东、湖西截污渠将雨污合流水进行截污,引至青山湖电排站引水渠,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溢流水排入电排站引水渠,最后通过自排或电排流入赣江。在玉带河治理工程中,采取新建箱涵和铺设管道的方式,实行雨污分流。通过对截污点进行完善和规划,将部分排污点接入排污管网,并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水体净化效果逐渐凸显。

3.水系连通工程

河湖水系连通指根据河湖的特性,利用人工手段,考虑区域的发展需求而构造出来的连通水网体系。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可以改善人水关系,通过以清释污、以动制静的手段,恢复湖泊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溶解氧,改善水质,以改变流域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南昌市水网密布,将大小河流连通并引入活水,可以有效提升水质。通过将瑶湖、南塘湖、艾溪湖、青山湖与玉带河五个水系连通的水系连通工程,水体得到交换活化,艾溪湖、玉带河、瑶湖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湾里区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改善。

4.基于生态理念的综合治理工程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近年,人类活动的增加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实现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需加强水环境整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参与。在修复水体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中,生态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结合水资源、水文、水生态、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合理搭配动植物及栖息地等要素,利用当地水域优势,在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打造以水为主体的湿地公园,融入生态理念,联系人与自然,构造美丽和谐的生态圈。基于生态理念的综合治理工程在南昌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得到很好的应用,给南昌市民增添了更多闲暇去处,进一步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

二、南昌市河湖治理经验探索

为加速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根据南昌市的实际情况,从城市河湖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总结出实践经验,从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及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着手,分析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的探索路程。

1.健全城市河湖治理法律体系

加强南昌市水环境治理能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务之急。与时俱进、定位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现有水资源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宪法、水资源法律、水资源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水资源法规等。为更好地治理水环境,南昌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南昌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南昌市城市水土保持条例》《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南昌市水资源条例》《南昌市城市防洪条例》等相关法规。但是,当前河湖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鄱阳湖附近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关乎鄱阳湖的生态系统,但目前缺乏相应的区域生态保护法规。近年,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个湖泊明确了湖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一湖一档”,制定“一湖一策”方案。在河长制湖长制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为南昌水环境的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2.建立更加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南昌市河湖治理过程中,由于每条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不同,污染程度不同,因此治理方式、措施会根据时间、空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如污染源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治理措施包括河道底质修复、河湖净化、河道及岸坡生态修复、河流水动力调动修复等水体修复技术,以及清淤、疏浚、雨污分流、栽培水生植物、生态浮岛、滨河缓冲带等其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面对众多不同的水环境治理背景和措施,统一技术标准十分必要。南昌市河湖治理技术体系尚未成熟,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加强引导,逐步规范,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

河湖综合治理是漫长而复杂的工程,目前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较少,大部分治理工程仅局限于单个河湖的治理项目,忽略了城市河湖之间水系的连通和相互作用,单一工程的实施导致城市各区县河湖之间的人为割裂更加严重,工程效果有限。在今后治理河湖水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规划,注重自然条件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根据城市河湖水体的自然生态保护、水量水质调控、生活生产服务等不同功能对城市河湖水资源进行最优化利用,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河湖水环境,优化水源质量,在不浪费水资源的前提下,按照现行生态目标为城市河湖找到准确生态定位,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使河湖满足人类对水体的多种生态需求。政府部门应积极与相关领域学者合作,针对不同河湖,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调研措施,分析现阶段需要完成的生态任务。根据文化要求,因湖施策,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规划。例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以及艾溪湖湿地公园都是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生态环境依水而建,在合理治理河湖水环境的同时,带动了附近的产业发展与经济提升。

三、南昌市河湖治理生态定位展望

优美和谐的环境对城市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意义重大。在后期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突出生态优势,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原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恢复与重建候鸟栖息地;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培养公众爱护水环境的意识。

1.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由于南昌市自然地理及水文条件特殊,水环境问题成因比较复杂,影响面广,难以把握,加之南昌市关于城市河湖综合治理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缺少数据积累和成熟的技术手段,所以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过程颇有曲折。未来,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理念与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让科学技术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实现科学治理。需要提升的科技支撑能力包括对技术标准的支撑能力、对生态定位的支撑能力以及对河湖规划的支撑能力。技术标准方面,要从清淤工程、控污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等水环境治理工程着手,运用科学方法,对现有的技术标准加以延伸及规范,提高技术水平。生态定位方面,要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细化准则,精准定位。河湖规划方面,借鉴一些城市治理河湖水环境的成功案例,分析异同,总结河湖规划经验,形成系统体系,为南昌市城市河湖治理打好稳固基础。

2.明确生态功能,强化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

明确城市不同水体生态功能及生态定位,除了传统的清淤、截污、治水、引入活水、景观亮化等方式外,还要让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融合。鄱阳湖生境丰富,为陆生鸟类提供了多彩的栖息环境。南昌市水网密布,湖泊湿地众多,且靠近鄱阳湖,对候鸟的栖息也有一定帮助作用。在南昌市河湖综合治理过程中考虑候鸟的栖息地、不破坏它们的生长家园至关重要。强化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对以生态为核心的城市河湖综合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护鸟类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增进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与鸟类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景观设计、观鸟休闲活动中最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内容之一。将不同植物配置的生态护坡应用于城市景观河道中,从而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也可改善栖息地生境。以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例,艾溪湖的自然环境适合涉禽、鸣禽、游禽生活,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对栖息地进行保护,并将各种候鸟的生活环境结合相应的景观主题设计,形成人、鸟、树和谐统一的景观空间。在治理河湖水环境的过程中,考虑到栖息地的重建,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越冬的候鸟,还可以增添附近居民对鸟类的关怀,意识到关爱自然的重要性。

3.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力度

治理水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打造和谐文明、环境优美的南昌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感还不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还很薄弱。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多参与和监督水环境治理的机会,除了要健全法律体系和完善技术体系外,还需要普及水环境知识教育,引导公众参加水环境保护活动,主动保护水环境。应增强公众参与力度,确保群众对政府部门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水资源常识与知识,提高全民节水、爱水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创建信息平台,公布相关的水环境信息,及时将城市水环境动态告知群众,提高水环境保护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收集公众意见,提供有效渠道,使公众能够及时提出治理建议,确保可以履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黄立章,金腊华,万金保.艾溪湖水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C].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2013.

[2]晏雪平.历史时期南昌城排水系统及其变迁———兼及南昌城内及周边河湖的演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林长制条例范文3

一、2019年度工作总结

(一)积极做好河长制相关宣传。3月22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水日,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二个“中国水周”、第一届江西省河湖保护宣传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河湖保护周"的意义,区河长办、水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三角线社区在欧洲步行街广场开展了一次集中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分发水知识手册、河长制保护条例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世界水日”等活动内容及节水常识。宣传员们向过往的市民详细讲解水法律法规,宣传国情水情和水利改革发展新成就、水利法治建设新成果,倡导居民养成“珍惜水、保护水、合理用水”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为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守护身边水资源的良好习惯,10月28日,在鹰潭市第一小学开展“我是小河长、呵护母亲河”活动,组织学生到信江沿岸捡拾垃圾,身体力行爱护信江,相关活动照片刊登上了中央主流媒体光明日报。

(二)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清四乱”等集中整治。继续深入开展“清河行动”与“清四乱”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加大垃圾、违法建筑清理力度,今年以来我局对境内的4条主要河道以及境内的水库、山塘湖泊周边现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水葫芦及水面漂浮物等展开了多次集中清理打捞、清运工作。在立足于“治”的同时,更着眼于“管”,严厉打击向水域倾倒垃圾、在沿岸乱搭乱建等行为,对河道沿线的违法建筑坚持依法拆除及清理,做到从源头上抓好水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共计出动人员150余人次、机械40余台次,清理河道、水库山塘等水域的建筑、生活垃圾30余吨,强制拆除信江河畔临河违建空穴公墓、三栋违法建筑(约400余平米),有效改善了江河湖库等水域周边水环境。

加强问题整改,改善人居环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原鱼种场一池塘水体污染,影响居民生活问题立行立改,投入3万余元对池塘进行了填埋,同时一并建设化粪池,排水沟,将周边住户的生活潜水纳入排水沟集中排放,解决了周边居民的老大难问题。

积极参与南湖水体治理,强制拆除旱厕6座,拆除南湖周边违章搭建3栋,清理周边积压垃圾5吨,责成南湖周边的实验小学对排水排污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

(三)对标考核要求,顺利完成中央、省级考核。对照水利部河长制考核验收评估大纲、省市考核细则,认真整理档案资料,精心准备,顺利地完成了水利部的河长制总结评估工作。

(四)履职尽责,加强巡河,实现“见河长,见成效”。

2019年,各级河湖长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让巡河成为常态,进一步加大巡河力度与密度,截止目前,区级河湖长完成巡河湖36人次,镇村级河湖长完成巡河湖683余人次,村级河湖长完成巡查1370人次,同时区级河湖长将巡河湖作为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办督查,有力推进了多起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河湖保护“见河长,见成效”。

二、2020年工作计划

1.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及要求,研究和部署我区河湖长制的2020年工作重点,为下步做好河湖长制的各项工作提供方向。继续深入开展清河行动,改善河湖水质生态环境为抓手,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根据“河长制”实施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河长制”工作制度,健全问题反映机制,抓好落实跟踪问责,定期交流总结促进下步工作开展。

2.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督促社区级河长进一步落实巡查人员,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巡查督查质量、做好涉河不文明行为劝导。同时多方面探索创新区域内河道管理方法,积极树立河长制工作开展典型,打造精品社区“河长制”单位,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3.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下步镇级、社区级河长单位要通过对沿河居民发放公开信、倡议书等形式,逐步增强居民护河的自觉性,同时对先进典型做法进行宣传报道,指导推广,利用新闻单位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河长制管理中来,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林长制条例范文4

关键词:技术出口管制;高新技术;新动向;贸易制裁

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井喷式发展,有赶超美国之势。而美国利用技术出口管制打压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行径已不是首次。早在2018年,美国就针对出口至中国的电子、通信、传感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管制措施,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不合理打压。随后,美国一直致力于更新和调整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20年2月,美国政府将“地理空间图像自动分析软件”列入管制范围,这一更新是首次针对具体高新技术领域发起的专项管制。2020年4月,美国再一次宣布更新技术出口管制条例,阻止军用武器、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销往中国。此次技术出口管制还要求美国企业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产品与技术需征得美国政府同意,这一举动无疑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一、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新动向

(一)技术出口管制领域持续扩容。中美经贸交恶以来,美国多次非特指地扩大技术出口管制的范畴。2018年,计算机、通信、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被美国纳入出口管制清单。2019年,AI技术、量子计算、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前沿高新技术也进入美国的管制清单。2020年1-6月,为防止核心技术落入与本国竞争的国家,美国先后增加对本国半导体、传感器、数控工具、军民两用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同年9月,美国又将仪器、机械、材料加工、激光等技术纳入到出口管制名单。同年12月,美国将以5G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安防技术、声纹技术以及其他监测电信服务的软件技术纳入出口管制“黑名单”(详见表1)。由此看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范围正不断扩大,加大中国及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难度。

(二)技术出口管制申报要求显著抬高。在技术出口管制不断更新变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逐步抬高技术出口的申报要求。2019年之前,美国对价值低于2500美元的出口货物免于进行EEI备案(需要出口许可证的产品除外)。其中,一些作为民用的技术如集成电路、电信设备与雷达也无需进行备案,对于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且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在进行EEI备案时也可免于填报ECCN编码。而在2019年12月,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凡是出口到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的技术,无论价值高低,不管是民用或军用,都需进行EEI备案。除非该项技术符合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的许可证例外规定,才可免于备案与编码。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即使出口的物项不需要任何许可证,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填报正确的ECCN编码。美国政府这一行为使得技术出口管制更为自由,可以随时对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等国的技术进出口进行打压,进一步提高美国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申报要求。

(三)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逐渐加严。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审查力度逐渐严格,主要表现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升级两方面。2018年3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将现有管制条例纳入其中,并未特别针对某项技术展开审查。同年9月,特朗普政府将《出口管制条例》与《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相结合,形成双重审查体系,加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该体系特别要求总统部、商务部、国务院与能源部等联合识别美国技术出口,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2019年,特朗普政府将《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正式纳入法律范畴。该法不仅新增技术出口管制范围,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该技术的出口、再出口或转让建立专门管制要求。一旦发现出口的技术存在潜在危险,必须第一时间叫停。这反映出修订后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此外,2020年4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新规,要求将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产品加强出口管理,并对出口到特定目的地的产品加强备案与许可证监管。由此足以看出,美国针对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不断升级,表明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趋渐严格。

二、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受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新规的影响

(一)加大产品核心技术获取难度。美国出台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全方位对华实施技术封锁,限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美国先进技术与新兴技术。期间,美国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技术”的审查,新增禁止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2019年美国新增对“新兴技术”出口管制,继续加大技术出口管制力度,并在相关条款中指明针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做出限制。且《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提到,禁止美国所有政府部门使用华为、中兴等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2020年9月15日,美国正式公布芯片禁令,表明任何使用本国技术与设备的企业未经允许,禁止向华为出口芯片。在航天航空相关技术产品方面,美国再次加大该技术获取难度,禁止相关核心技术出口中国。截至2019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航空航天产品比例为60%(图1)。

(二)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由于美国不断扩大技术出口管制领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限制。2018年8月1日,美国工业安全局(英文简称BIS)颁布《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简称ECRA)。随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态度愈发强硬,不断从高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及签证方面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美国展开贸易往来活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效,导致美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打压力度。2019年5月15日,美国政府正式授权签署《确保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供应链安全》行政法案,明令禁止美国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影响本国安全的通信技术服务。2020年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59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由此中芯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此举不仅造成公司内部长期运营受阻,还对10nm以下先进工艺研发产生重大阻碍。而且,美国作为科技强国一直以输出者身份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但其接二连三的技术管制措施严重阻滞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常对外贸易活动。

(三)提高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门槛。伴随中国科研技术突破与国际地位提高,技术研发合作门槛逐渐成为国际限制中国高新技术研发的新借口与新动向,严重挤压中国与他国高新技术贸易的合作空间。为加大技术出口管制力度,美国联合其他发达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该协定提高了军用物品、技术转让的监督与控制能力,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他国合作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的典型性门槛。早在1996年,《瓦森纳协定》签署后虽未对中国参与国际技术研发有过多限制,但中国也无法直接获取国外先进的军事技术。伴随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政府开始试图利用该协定制约中国高新技术贸易。2018年4月6日,美国利用《瓦森纳协定》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兴通讯开展半导体业务合作。此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多次修改该法令,使其逐渐成为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指导性文件”。2021年初,为遏制中国AI与半导体科技的强势发展劲头,美国再度联合他国重启《瓦森纳协议》。其中,尼康、ASML、AppliedMaterials、佳能、泛林半导体这些关键技术产品供应源将正式被冻结,这使得中国参与国际半导体研发再次遭到阻碍,大大提高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门槛,进而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形成“锁喉”之势。

(四)冲击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设计与核心技术研发等环节,而核心技术研发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一旦产业链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品产业链及产业链上的国家。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冲击本土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技术出口管制从源头上切断核心技术与产品的供应,使得中国部分主营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例如,以出口较多的华为手机为例,其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芯片、存储器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与进口。以上部分产品需从美国进口,而美国限制了芯片及其他核心产品出口至中国,这使得中国手机生产陷入瓶颈,严重冲击了该产品产业链,极大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冲击在华投资建厂的国外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近年来,诸多海外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以利用中国资源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由于美国技术出口管制,部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企业不得不进行迁移,以避免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对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造成影响。例如,在中国投资建厂的英国巴威尔企业,由于受限于美国技术出口管制,企业无法获取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与零部件,只能将生产线迁往不受限制地俄罗斯。由此看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会冲击本土与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不利于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创建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为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锁喉”危机,中国高新技术行业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创建跨境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中心,以在“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展开重点攻关。首先,整合国内外双渠道技术资源。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应立足于自身资源,重点选取“一带一路”沿线技术实力较强国家,整合双边技术、综合服务、设备等资源,为构建海外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奠定基础。其次,构建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在资源集聚基础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可增加国外技术专利申请量,以团体模式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最终建立专属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孵化中心。最后,完善孵化中心高新技术服务体系。在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内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海外企业联合,就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研发与技术认证等环节提供点对点帮扶,保障企业在技术研发后及时获得有效认证,提升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国际认可度。综上,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球技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可以促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外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破美国对华产品核心技术的封锁与管制。

(二)强化新出口管制法应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虽严重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但也倒逼中国更加重视技术自主自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避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受制于人,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研发与创新能力,进而同其他国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外贸合作关系。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出口管制工作开始得到强有力法律支撑,这极大维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的安全与利益。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新出口管制法应用,保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顺利开展海外贸易。一方面,海关部门应不断创新完善区域内技术出口管制法律条款,减轻当地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针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管制,财政部门要对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保证中国与他国高新技术企业间正常贸易往来。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专项补贴措施,增设多种奖励项目激励企业、个人积极投入中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当中,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三)构建基于RCEP的新合作模式。2020年11月15日,中国、东盟十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基于此,针对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高合作门槛,中国要通过RCEP不断创新与他国高新技术合作的新模式,以突破发达国家带来的高新技术枷锁。首先,加快构建基于RCEP的“经济区域化+X”合作模式。RCEP作为经济体量较大的区域经济制度,在市场空间、规则方面将会吸收更多成员加入,由此应不断积极拓展中国与他国展开高新技术研发合作的新路径与新渠道。其次,创新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系统。RCEP不仅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区域经济伙伴间的联系,还促使中国加速自我调整及不断对接国际规则规范,为中国参与国际高新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新优势。最后,构建中国与他国间双边关税减让合作模式。例如,RCEP的最终签署促成中国与日本首次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合作模式,这对于保证中日双边经济关系、加速高新技术贸易合作提供重要基础作用。

林长制条例范文5

【关键词】辽河;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河长制;经验

1辽河河道管理体制机制探索

1.1划区设局

2008年辽宁省提前实现了三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劣Ⅴ类水体的辽河治理攻坚战确定的目标,为巩固治理成果,辽宁省决定将辽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围及入海口湿地划定为辽河保护区,面积1869.2km2,设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参公事业单位,沿河的市、县(市、区)参照省级模式分别成立了工作机构,开创了国内河道治理保护的先河。这是辽宁省在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思路上的重大突破,是在管理体制上的积极探索,是重点流域管理的创新和突破,标志着辽宁省在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上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辽河治理和保护进入了全面整治、全面保护的新时期。

1.2成立辽河保护区公安局

为加强辽河治理保护工作,成立省辽河保护区公安局,由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和省公安厅双重领导,公安局局长任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形成管理局与公安局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为辽河治理保护保驾护航。照此模式,省、市、县设立江河公安,统筹水政监察与江河公安机构,有效地提升了水行政执法监管能力。

1.3集中管理

为明确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行政执法地位,辽宁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规定由辽河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负责辽河保护区的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等管理工作,履行水利、环保、国土、交通、林业、农业、渔业等有关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辽河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治理保护工作,形成“水利治河、环保治污、林业栽树、交通修路、公安保障、齐抓共管”的格局。全面实现了从“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到“一龙治水、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的模式转变,按流域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为全国首创,备受关注。

1.4行政领导履行河长职责

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主要原则是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履行河长职责,而在辽河治理保护中,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每年至少两次现场检查,并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提出思想、明确方向,提出“提高标准,取得新突破,争取用2~3年时间彻底摘掉重度污染帽子”的目标。主管副省长落实、部署、调度、检查,随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了辽河治理保护各项工作。省人大、省政协主要领导率队多次调研、视察辽河治理保护工作,指思路、提建议、提要求,强力推进治理保护体制机制形成。沿河老百姓通过公示牌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体制机制完全吻合。

1.5河段长模式探索

2011年,为打响辽河治理攻坚战,让母亲河再现生机,省委省政府对省内河流实行河长、段长制,签订责任状。各市的市长担任本辖区内的河长,各县的县长担任本辖区内河流的段长,对河流治理和河流水质负领导责任,各市、县的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河长、段长在《辽宁日报》公布。省环保厅实行厅长包片、处长包市、每河一名督查员的督查制度。省辽河局实行段长责任制,每个处联系一个县级单位,全面检查、督促基层全面完成辽河“摘帽”的污染源头治理、辽干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支流河口湿地建设及流域垃圾处理四大任务。

1.6实行“网格化”管理

建立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省、市、县局的管理责任,并在保护区重点部位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及群众广泛监督。各地初步建立了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辽河局长负总责,各巡护站(河道所)分工负责及乡镇长包片、村民组包段、任务落实到人头的管理网络,实行“专职专责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执法队伍。按段、区划分责任,建立健全乡镇长包片、村民组包段、任务落实到人头的管理网络,实施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奖惩机制。

1.7全域监管

强化综合执法体系,省、市、县设保护区管理局,县以下设巡护站,共设59个巡护站,按照行政和区域相结合的原则,参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将巡护站分为中心巡护站和普通巡护站,每个县设一个中心站(共11个),每个乡段设一个普通巡护站(共48个),按标准配备相应人员、经费、交通工具、办公用房等。在全域建立专职专责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1.8探索形成新理念和新思路

在学习国外先进治河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一条河实行一个部门为主导,并对水环境、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公众的参与度,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等治理理念,在辽河治理保护工作中探索形成并提出了“防洪是前提,规划是基础,生态是核心,人才是根本,执法是保障,投入是关键,监管是支柱,景观是形象,三带(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是目标的总体思路,防洪、城镇、景观融为一体,生态、旅游、城镇三带镶嵌”的治河理念,并践行于具体工作实践中。

2辽河环境治理保护实践

2.1开展河道“四乱”综合治理

针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强力实施河道清障工程。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与公安局开展砂场清理“零点行动”,清理关闭砂场123家,所有砂场全部停止采、挖、运,采砂设备撤出河道管理范围以外,拆除管理房屋等建筑设施,从此结束了辽河保护区内乱采乱挖的历史。辽河主行洪保障区内清理套堤183km,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84处,移出阻水林木2.8万亩,迁出居民187户,逐步解决违法违规侵占河道问题。

2.2实施辽河“生态带”建设

辽河实行自然封育,主行洪保障区内64万亩河滩地实现退耕(林)还河,自然封育,滨河带植被覆盖率保持在82%以上,重要节点工程生态景观明显改善。大部分河滩地出现了水草丛生、树木茂盛、水清滩绿、草长莺飞的景象,辽河干流两岸已初步形成了千里绿色生态长廊。

2.3实施河道综合整治

划区设局以来,辽河保护区实施了大规模、集中式的河道综合治理,截至2017年,共计完成橡胶坝及钢坝闸24座,岸坎治理19.17km,砂基砂堤处理37.88km,险工险段处理150.00km,清淤疏浚河道167.00km,修建围栏1037.00km,修建管理路770.00km,共计投入省级以上资金13.0亿元,1.4亿元用于辽河保护区堤防、管理路、橡胶坝(钢坝闸)的运行维护,为解决辽河重度污染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辽河河道防洪能力及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4节点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在沿线重要节点加强防洪工程综合整治、修建城区段生态景观、建设滩地带状公园,基本建成辽河铁岭凡河湿地公园、辽河干流源头示范区、法库和平橡胶坝、沈北七星湿地、新民毓宝台、盘锦城区段、太平河口、入海口红海滩湿地等诸多河道生态景观,在有效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的同时,河湖环境明显改善,生物恢复鱼类40余种、两栖与爬行动物5种、鸟类83种、植物234种,为沿河群众提供了优美河湖生态产品,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竞争力。

2.5河道泄洪能力有一定提升

对比2010年和2013年洪水,量级相当,但部分河段、时段洪峰推进速度加快,传播时间减少,河道槽蓄量增大、洪峰坦化明显,洪水水位相对降低,淹没范围减小,淹没损失减小。说明通过实施自然封育、河道综合整治、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执法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辽河防洪能力。

2.6摘掉重度污染帽子

继2008年辽河干流消灭劣Ⅴ类水体后,实施“辽河污染源头治理、辽河干流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支流河口湿地建设、流域垃圾处理”四大工程,197个重点项目,2013年初,经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发改委、监察部、水利部等6部委联合评估,干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Ⅳ类水质标准,已形成500km生态廊道,植被覆盖率从13.7%提高到63.0%,生态系统完整性趋于良好状态,生态环境正在从“次生正向”演替阶段向形成完整“生态链”的“原生态”格局快速演替。辽河干流彻底消灭了重度污染问题,恢复了河道健康生态,实现了辽河治理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7辽河流域生态示范区试点

2013年,辽宁省政府提出建设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辽河两岸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积极推进辽河“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2014年7月,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6部委印发《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辽河流域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流域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8社会护河氛围初步形成

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与团省委共同启动了“爱护辽河生态实践行动”,配合省人大开展了以“治理保护辽河建设生态辽宁”为主题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全力打造宣传平台,拓展宣传领域,延伸宣传触角,扩大爱河护河宣传力度,爱护母亲河光荣、破坏母亲河可耻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3结语

自从2010年辽河划区设局以来,辽河实施了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贯彻恢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符合党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总体思路,辽宁省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辽河治理保护进入了新阶段,并将按照《辽宁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美丽河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开展河湖综合治理保护“五大”专项行动,实现“五清、三达标”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美的河湖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孙继昌.河长制———河湖管理与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2):1-6.

林长制条例范文6

一、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情况

(一)深化“林长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

1.压实林长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省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制定《市林长巡林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各级林长巡林工作机制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市级林长共巡林40次,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问题28个。建立林长责任区域森林资源清单制度和林长工作提示告知机制,印发督办函10份。

2.完善“一长两员”源头管理机制。一是继续完善以行政村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源头管理架构,全市共划分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网格39个,每个网格确定1名专职护林员,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二是大力开展专职护林员规范化建设,以市级为单位统一巡护着装(佩戴“护林”)、统一巡护工作(手持扩音喇叭)、统一巡护手册、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奖惩、统一纳入巡护系统监管;三是全面启动专职护林员信息化建设。在管护山场、管护人员、管护工资“三整合”基础上,全面应用巡护信息系统,及时安装巡护系统手持终端APP,开展专职护林员培训班两期。

3.开展“护绿提质2020行动”。扎实开展“护绿提质2020行动”,推动林长制工作取得实效。深入开展2018-2019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整改,组织开展2020年森林督查和自然保护区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问题的查处力度,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大加抓好森林防火,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三年攻坚战”和“保卫战”行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切实提高林业综合治理能力。深入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完成0.27万亩建设任务。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自3月24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整合优化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市整合优化工作方案。我局成立了工作专班,聘请山和林业工程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为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第一时间开展预案编制工作。整个预案编制工作严格遵循上级有关政策精神和技术标准,在收集本底资料和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先后组织了8次不同范围的会议协调和推进预案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意见建议,并与周边接壤地区积极对接,通过反复酝酿,最终完成了《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的编制并报审。5月9日下午,市林业局组织专家对《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进行评审,调整后的预案拟调出面积4200.37公顷,调进1222.47公顷(主要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国家重要湿地)最终形成“三国两省”格局(部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自然公园、星湖湾省级湿地自然公园、鄱阳湖省级江豚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5568.6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6.51%,较整合优化前减少2977.9公顷(44668.5亩),减少了3.9个百分点。

(三)落实造林绿化任务,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一是完成省级下达的造林绿化工作任务。今年我市完成营造林任务5300亩,其中人工造林2200亩,封山育林1000亩,退化林修复2100亩。4月,我市召开了2020年全市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会,将今年的造林任务进行了分解,要求各乡镇政府要全力以赴,及时组织当地村、组农户按照造林技术要求进行造林,截止到5月,已全面完成今年的造林任务。其中涉及全市6个乡镇13个行政村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项目3000亩,全部采用补植补造的形式栽植,目前市已进行验收。二是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除治山场复绿工作,多采用补植补造的形式,对各山场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复绿;三是开展了“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按照有关要求编制了《市“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实施方案》,目前已经申报海会镇海会社区、温泉镇东山村、桃花源村等3个行政村。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在蓼南乡种植蔓荆子300亩,目前市已进行验收。

(四)抓好林业“三防”,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1)查处涉林案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今年的森林资源督查遥感影像变化图斑共86个,面积1277.0581公顷,涉及全市9个乡镇(处)34个行政村。核实细斑113个,其中:建设项目使用林地36个,毁林开垦1个,土地整理7个,林木采伐1个,造林更新16个,灾害因素40个,自然因素2个,调查因素10个。建设项目经审批使用林地5个,未经审批林地31个。今年共查处林政案件42起(其中非法处置疫木案 1 起,失火案6起,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33起  ,滥伐林木案  1起,非法毁坏林木1起),共处理42人,罚款130万元。

(2)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2019-2020年度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治“保卫战”工作要求,各地全面开展除治工作,疫木清理和处置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在三月底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另外,对秀峰、观音桥、太乙村的古树名木及需要特别保护的松树进行打孔注药,共计10281株,有效保护景区松林安全。本次秋季普查调查显示,2020-2021年度全市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约11.4007万亩,枯死松树株数约40.1695万株。目前,我市本轮除治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推进,已完成数据调查、方案制订、会议动员部署以及除治业务知识培训等各项工作,除治工作已全面启动,采取晴天将疫木伐倒拢堆,雨天在不发生森林火灾的情况下进行焚烧的方式进行,各地监管人员基本能到岗到位,指挥部办公室每周对除治工作进行督导并通报,截止目前,已清理枯死松树约5.13万余株,清理面积达3.3万亩,预计该项工作在春节前完成。

在大力推进疫木除治的同时加强检疫执法,对各乡镇木材加工点、苗圃、采伐疫木等地进行拉网式的摸底调查,下发宣传单,签订承诺书,印发松材线虫病宣传手册5000份,印制《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条例》、《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张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的通告》《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通告》各1000份,签订承诺书30份,制作固定宣传牌35块,出动宣传车2辆,出动执法人员154人次。2020年,共办理非法加工疫木案3起,非法运输疫木案一起,共处罚金额5.1万元,没收松疫木50吨。

另外,根据春防工作安排,今年4月份开展了松毛虫和银杏大蚕蛾防治,购置4000个白僵菌高效粉炮和1吨噻虫啉在常发区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压实防火责任,确保防火安全

今年,林业局与应急管理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春防期间森林防灭火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森林防火文件,组织召开七次有关责任单位及乡镇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会;开展了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开展了全市林管员、千米巡山员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活动,新建环重点区域生物防火林带900多亩。今年我市继续荣获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县”称号。

(4)加强林地林木保护,抓好资源源头管控

一是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管理。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19.35万亩。所有公益林都落实了管护责任,面积落实到了山头,档案规范齐全。2019年度公益林补偿资金335.6551万元已全部下拨至各有关乡镇场,2020年度公益林补偿资金正在下发之中。二是加强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市林长办下发了《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通知》(庐林长办字〔2020〕17号)文件,在林地征占初核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35号令,杜绝未批先占或多占少批等违法行为,不随意变更林地权属或改变林地用途,坚持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对批准征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全程监督。今年完成了横塘新盛捷尾矿项目、星子融兴石材厂项目、温泉镇高铁新区干线等9个项目林地审批。当前正在全力服务做好蛟塘镇蛋鸡养殖项目、市殡仪馆与人文纪念园项目用地报批工作。

(5)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湿地候鸟保护

一是加大湿地候鸟保护宣传力度。到沿湖乡镇、村发放各类宣传单、册共计80000余份,到沿湖小学开展保护候鸟湿地主题系列活动,树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共计10块,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广泛开展专题宣传教育。二是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本年度城乡共组织开展清网检查30余次,自然保护区、市监、森林公安等部门多次对市场、餐馆进行检查,道路设卡15次,遏制破坏和猎捕候鸟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湖区网络监控系统。我市利用湿地补贴项目资金在沿湖建设越冬候鸟和湿地监测监控系统,加强湿地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管理科学化。今年,我市继续荣获2019-2020年度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县。

(五)抓好疫源疫病防控,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措施

一是强化市场监管。持续的开展野外巡护值守和疫情监控,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盗猎和交易及占用、破坏湿地行为,发放《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严格禁止野生动物进入交易市场,一经发现,严厉打击。二是广泛宣传引导。向全市广大发放以及在集贸市场、交通要道等重点区域张贴《拒食野生动物倡议书》,积极发动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倡导健康饮食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抓好源头管理。组织各乡镇对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场、野外栖息地、林业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等场所进行监测防控。督查养殖户的隔离、卫生、消毒等工作,传达了全国人大党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四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妥善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根据有关要求对全市范围内驯养野生动物的驯养户进行全面摸排。以“帮助养殖户及时止损,转产转型”为目的,按照“政府主导、自愿申请、分类施策、科学处置”的原则,鼓励养殖户在扶持资金到位之前,申请先行处置在养野生动物,以减少自身损失。

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情况

2020年,市林业局党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纪委、监委及市委组织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落实“两个责任”为具体抓手,深入贯彻党章和“两条例一准则”有关要求,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局党风廉政和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林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一是强化学习,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充分利用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学习强国APP、干部网络学院等学习平台,深入学习有关从严治党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以及中央和省市委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不断夯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二是精心谋划,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研究制定《林业局党组主体责任清单、“第一责任人”责任清单、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和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严密防范,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岗位责任清单,通过专题会议和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廉政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各部门根据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明确廉政风险排查的目标效果,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效地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特别是在重点项目、财务资金监管,涉林案件查处等高风险工作中,不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实现问题早发现、早整改,避免小事变大,做到防微杜渐。 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凡涉及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主动向纪委监察组报告请示,必要时请监察人员全程参与监督指导,切实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二)党建“三化”工作情况

局党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标对表《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按照“四个方面定标准,六个方面立规范”的具体要求,全力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

一是组织设置标准化。经批准设立中共市林业局机关总支委员会,现有党员38人。下设机关支部委员会和老干支部委员会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数分别为15人和23人。二是领导班子建设标准化。各党支部书记1名、委员2名。机关支部书记由局办公室负责人兼任,另配备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兼职党务干部,协助支部书记开展日常工作。党支部按照年度学习培训计划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研讨,学习内容以党的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以及系列讲话精神为主,另外兼顾林业业务知识培训。三是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高标准打造党员活动室,做到了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四是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按照“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今年已向组织部申报党员发展计划3名。党员教育管理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学习强国APP、机关党员微信群、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进一步激发党员学习热情。每位党员都安排了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及贫困户,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及扶贫解困工作,每年春节、端午等重要节日都会开展集中走访慰问,提供生活物资帮助,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五是组织活动规范化。严格落实“”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做到常规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多次开展以造林绿化、助推油茶产业发展、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保护青山绿水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助推林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六是运行机制规范化。局党组班子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履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需要进行会议决定的事项,各位班子成员首先征求股室人员意见,形成初步意见报办公室汇总,办公室根据各线汇总情况报党组书记,确定召开会议时间,会议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必要时先向纪委监察组请示或报告会议结果。积极推进社区帮扶共建,帮扶庐阳社区多次开展环境治理、治安宣传及扶贫解困等工作,支持社区工作经费2万元。七是服务群众规范化。建立林业产业发展服务机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开展困难群众扶贫解困的同时,重点开展油茶种植指导帮扶活动。另外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无偿献血、交通秩序维护等工作。八是工作任务规范化,年初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项,各班子成员为责任人,明确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限,进行项目化管理。九是党建责任规范化。局党组落实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机关党组织落实直接责任,党组织书记落实好“直接责任人”职责。

(三)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局党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工作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林业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定期召开由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参加的党理论学习活动,抓好中心组学习,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局党组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4次,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24次,利用干部职工大会集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10余次。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代表讲党课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思想基础,提升党性修养。二是注重舆情引导,抓好网络监管。严格执行信息审核制度和网络传播行为的“八个严禁”,把控舆情,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对微信群等网络信息内容的检测,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引导全场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干部职工在网络上自觉规范言论,注重宣传正能量,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三是加强了我局对外宣传工作,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扫黑除恶、“双提升”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提出的“两山论”,林业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调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于市而言是一个最为重大的课题。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仅山体而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多块牌子,原住居民、基本农田等与保护地的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我市的保护地面积超过总国土面积的一半,远超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可以利用开发建设的空间非常小,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市林地指标限额全年只有270亩,早已用完,今年已使用将近800亩,西牯岭动还需要使用林地将近2500亩,报批难度极大。市的成立,山上山下通道的打通,面临的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主要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以及国家公益林和一、二级保护林地,审批难度很大,严重制约山上山下融合发展大计。

2、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部分地方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乱征滥占林(湿)地、乱砍滥伐和毁林开垦现象屡禁不止,一些自然保护地违规建设现象难以杜绝。从2020年森林督查情况看,全市建设项目未经审批违法使用林地31起,违法率高达86%。尤其涉及集体公益性的项目建设不主动报批,毁林修公墓、建祖厅、修道路、农民建房问题突出,个别地方还出现借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名义乱砍滥伐其他林木现象。

3、林长责任履职不到位。一是乡村两级部分林长对林长制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研究不透,甚至认为林长制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情,由林业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协同推进和齐抓共管不到位,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二是“一长两员”前端“探头”作用未发挥成效。目前专职护林员在巡护信息系统的运用上还仅是做到使用率达标,在破坏森林资源事件发生报告率上未见成效。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现象主要还是来自国家林草原下发的森林督查遥感判图,未能够做到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4、法治宣传工作开展不够深入。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制宣传力度离法制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群众在法律法规的认知上还存在许多盲区,生态保护的法律意识尚未上升到应有的层次,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还任重道远,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打防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下步工作计划及有关建议

1、进一步深化林长制建设。严格执行林长巡林制度,全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切实提升林长制信息化水平,实现林长制工作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继续加强管护山场、管护人员、管护资金“三整合”力度,推动专职护林员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打通林业“最后一公里”,夯实林长制根基。

2、加大乡镇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赋予乡镇(街道)首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的通知》(赣府发[2020]11号)文件精神,乡镇认领了原由林业局实施的盗、滥伐林木以及对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开垦、采石、采砂、采土等违法行为的处罚等5项行政处罚权力事项。由于机构改革(森林公安转隶、林业工作站下放乡镇),现在基层林业局面临执法人员少、执法难的实际情况,亟需加强乡镇林业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形成“专职护林员-乡镇监管员-乡镇林业执法队伍”最少环节最快反应的发现、报告、处理链,从而真正达到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提升全民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以新《森林法》全面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参与保护森林、造林绿化的意识,同时普法、执法双管齐下,严厉打击滥伐、乱占、滥捕、毁损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我市的绿水青山。

4、做好林地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服务工作

进一步规范林地使用管理,严禁未批先占,批少占多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高铁新区、沙山项目、西轱岭开发,横塘、华林采矿项目以及各乡镇“一乡一园”等项目建设,做好林地使用预审、报批工作。

5、做好造林绿化后续管理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今年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绿化项目出成效。二是认真抓好我市2021年的造林项目的申报和计划落实。三是采取各项措施抓好历年来工程项目管理。进一步做好自查,为明年补植补造摸好底。

6、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是抓好防火监测站(台)的维护,确保信息畅通;二是对重点造林地块,有计划、按要求开挖防火线,加大投入着力做好环区域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三是对重点地区的公路两侧和人为活动频繁地带的林下可燃物进行清除四是抓好森林防灭火业务培训。

7、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一是确保在2021年3月底前完成年度枯死松树除治任务;二是对古树名木、重要区域或路段等需要重点保护的松树优势木实施打孔注药保护;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松材线虫病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和相关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控意识和防治技能。四是提高对涉木企业检查执法频次,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收购、运输、经营、加工疫木等行为。

8、加强湿地保护,落实好湿地生态补偿

   实施2019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年底前全面完成验收审计。完成2020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农作物的核查工作及方案的编制。积极争取湿地奖补资金、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补助资金等,健全管理体系。结合我市湿地管理的需要,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湿地管护公益岗位,助力精准扶贫,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形式。

林长制条例范文7

“十三五”以来,县水利局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以及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方针,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县防汛抗旱形势较为平稳,未发生重大灾情险情,县、乡防指切实按照上级防指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了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二)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1、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2016-2020年期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个,分别为县龙安河(中田、樟溪)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2017)、潭溪乡防洪工程(2018)及黎滩河系统整治工程(2020),项目批复投资26050.3万元,综合治理河道长159.496km,保护人口5.5万人,保护耕地4.47万亩。

2、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局共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42个:其中17年6个项目、18年16个项目、19年20个项目,总投资共3168.4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21万元、省级资金747万元。共涉及4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6个,共解决4.155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受益贫困户872户人口3944人。

3、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016年争取上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资金1900万元,项目涉及何源、中田、龙安、熊村、德胜5个乡镇34个行政村,建成塘坝3座、水陂39处、泵站1座、渠道整治98公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万余亩,项目区受益农户年人均增收47.04元。

(三)加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河道管理。2016年以来,不断强化河道管理,全力打击非法采砂,组织开展专项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执法行动,于2018年成立了赣抚建材有限公司对全县河道砂石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并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成立了县采砂办,组织开展专项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执法行动,有效维护了全县的水事秩序。

2、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2016至2020年期间,省水利厅未安排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下达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42km2。县积极鼓励林草部门参加治理水土流失,总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3.53km2,超额完成治理任务。

3、持续深化河长制工作。“十三五”期间,以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于2016年底正式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按照选取一个乡、一条河为试点的要求,在厚村乡、资福河开展了“河长制”工作试点;2017年提出以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河长制升级版,河长制工作框架基本形成;2018年又提出打造升级版示范工程,巩固提升河湖长制;2019年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总遵循,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二、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我县汛情相对比较平稳,未发生重大灾情。汛期,全县防汛形势总体相对平稳,水库运行安全,未发生较大的山洪地质灾害。截止到目前,我县出现了一次强降雨过程,启动防汛Ⅳ级防汛应急响应,县防总全面落实应急响应的各项措施,县乡防办及时预警,坚持提前转移制度,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1.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县龙安河(中田、樟溪)段防洪护岸工程(樟溪段)已全部完工,并完成分部工程验收,县龙安河(中田、樟溪)段防洪护岸工程(中田段)完成95%,潭溪乡防洪工程已全部完工。黎滩河“一河两岸”景观坝工程于今年4月完成工程完工验收。黎滩河系统整治工程已于2020年4月27日由省水利厅下达批复,批复总投资为21448.18万元。目前,其中12个标段已开工,预计2021年3月底完工。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19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上级安排资金773万元。解决贫困人口1086人,工程总受益人口22593人。工程已全面完工。

3.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2020年,我县被列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第二批整体推进县。制定了《县整体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体推进任务报告书》《小型灌区及末级渠系水价测算分析报告》。已编制《县农业供用水计量体系规划报告》。

(三)加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强河道管理。全力以打击非法采砂、河道清障为执法重点,组织开展专项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执法行动,维护全县良好的水事秩序。一是水政执法大队通过巡查等方式,对全县非法采砂塘口下达46次“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处罚非法采砂、运砂案件27起,罚款2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1110.4元,有效确保县赣抚公司顺利开展河道采砂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2020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主题和各项普法活动,发放300余份节水、护水宣传资料;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设置、取水许可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按照水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职权征收水资源费和有关规费,对拒不交纳的取水户走行政处罚程序,后期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一是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受理水土保持方案16家,审查16家,批复16家。二是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力度,重点监督检查工业园区、新城区、矿山及公路和砖瓦厂等的水土流失,共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通知书49份。三是加快县2020年省部级下发的水土保持遥感疑似违法违规项目复核工作, 9月中旬县2020年省级和部级下发的26个图斑已全部复核完成。四是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疑似违法违规项目整改工作,截止目前部级违法违规项目80家已全部完成整改;省级违法违规项目12家,已完成整改到位5家。五是规范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对应该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生产建设单位下发缴纳补偿费通知书,足额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79.776万元。六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兄弟单位参与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原有的治理模式,以封山育林为主治理水土流失。截止目前,累计完成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62km2。

(四)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一是开展深化黎河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消灭V类水及劣V类水专项行动。县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专委会制定了《县深化黎河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消灭劣Ⅴ类水和劣Ⅴ类水专项行动攻坚方案》,明确了专项行动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工作举措。2020年全年未发现存在水质下降隐患情况,专项整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中。二是认真开展各级河长巡河工作。按照《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条例》,县级河长巡河达到每季度1次,乡级河长巡河达到每月1次,村级河长巡河达到每周1次。三是开展“清河”行动。各级“河长”积极参与区域河流清淤治理、河岸栽草植树、护岸改造,有效美化绿化了河道周边环境。四是加强河长履职尽职监督。通过河长制信息监管平台的信息化监控管理举措,推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改善河湖水质和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五是2020年河湖划界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六是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完成《县小水电清理整改“一站一策”工作方案》,我县小水电站清理整改电站共57座,其中退出类4座,整改类53座。目前已全部完成县级联合销号验收。

(五)补齐工作短板,夯实脱贫基础。

1.挂牌督战,强化指导。根据赣水农水字〔2020〕6号文件《省水利厅 省扶贫办公室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大排查和动态清零的通知》《县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强化指导工作方案》有关精神,紧盯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工作要求,聚焦全县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制定了《县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强化指导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督战对象、督战内容、督战方式,通过挂牌督战和强化指导,补齐工作短板,夯实脱贫基础,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以决战决胜之势奋力夺取水利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让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2.全面排查,解决问题。对全县15个乡镇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拉网式大排查,发现部分贫困户水量不足,用水混浊,个别贫困户无水问题。为全面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经县政府决定特安排318.3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的饮水问题,项目涉及到14个乡镇67个项目,目前所有工程均已完工。

3.聚焦问题,狠抓整改。制定了《县水利局举一反三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整改内容,建了整改台账,落实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逐一销号处理。

三、“十四五”工作总体考虑

(一)总体要求及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以完善工程体系为基础,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为核心,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和水平,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着力完善水利监管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水利行业监管体系,全面促进我县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拟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防洪抗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湖治理、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估算投资10多亿元,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县域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深化水利改革工作,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推动水权改革,建立健全基层用水管水体系,以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发展;同时强化河湖治理和水政监察执法工作,加大水利法制建设和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为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三)重大举措

1.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保障县乡水安全,继续把水利作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争取国家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河库治理骨干工程的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县乡水安全保障能力。

2.着力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着力打造生态水利。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求,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对农村沟渠与排水系统进行建设和整治。

四、2021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一)加快完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备安装与维护的速度,切实做好2021年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二)加快完成黎滩河系统整治工程验收工作。

林长制条例范文8

一、2019年以来工作总结

(一)狠抓落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实行“党委决策、政府操作、人大督导、政协督促、全员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2019年,开展了“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三大攻势,梳理发现各类问题120个,现已完成104个问题整改,剩下16个问题已完成阶段性整改正按计划推进。

二是项目资金。2019年以来,区本级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0%。安排扶贫项目资金2144.5万,实施42个扶贫项目建设,现已完成36个,剩下6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大大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政策落实。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全面开展贫困户饮水普查工作,安排资金80万元对疑似不达标用水贫困户69户,进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了全部贫困户喝上安全放心水。同时,深入推进61个自然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全区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四是两业扶贫。深入推进“两业”扶贫,大力推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组建农民产业合作社32家,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4个,安排资金1084万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612.5万元;全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53人,实现就业580人,就业率达89%。全区“两业”扶贫贫困人口受益面以及光伏扶贫贫困村覆盖率均实现100%。

五是感恩行动。以建设“爱心超市”为主抓手,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约束机制,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扭转“等靠要懒”思想。全区现已建成7家“爱心超市”,各镇、处“爱心超市”仍在有序推进中,11月底将完成30家“爱心超市”建设。同时,大力宣传优秀的扶贫案例和人物,营造积极向上的的社会扶贫环境。

六是咬定目标。到目前,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3户1650人,已累计实现596户1308人脱贫,剩余贫困群众203户445人,5个省定贫困村和1个市定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6%降至1.14%,在全市率先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扶贫考核排名第一方阵。

(二)多措并举,全面加快秀美乡村建设步伐。

一是新农村点整治扎实推进。2019年,我区共申报并批复了新农村建设村点35个(其中省级点27个、自建点8个)涉及19个村组。现各新农村建设点已全面启动,开工率达到100%。截止目前,按照“七改三网”建设要求,已完成村内支道8公里;修建排水沟或铺设下水管道16公里;拆除住房、猪牛栏舍、旱厕等各类建筑共计240间、拆除面积7885平方米,环境整治4500平方米。已完成工程量的95%。年底,全区新农村建设完成率将达到100%。

二是“四精”发展理念得到落实。全面开展全省生态宜居美丽县区创建工作,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建设理念为导向,融合新农村建设、秀美乡村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立了一套区级总览、镇级主体、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罗亭镇老105国道(罗亭段),截止目前,集镇打造已基本完工,正在对景观节点进行建设。

三是美丽乡村精美呈现。2019年,我区以民宿产业相结合,重点打造招贤镇乌井上堡自然村、梅岭镇立新徐家自然村、太平镇合水分场雷港自然等三个精品民宿村庄。截止目前,所有精品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总工程量约90%。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的原则,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全区共申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已基本完工。

五是“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在全市率先出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计划新建改建公厕32座(新建31座、改建1座),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32座新(改)建公厕,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00%。

六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完成2018年建设任务,经第三方验收评审后已完成1914余万元的建设资金拨付。目前,2019年51个拟建村点项目(新建村点21个,升级改造点30个),已完工39个,在建点12个。

七是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我区罗亭镇和太平镇列入特色小镇建设,共申报项目3个(其中罗亭镇申报1个,太平镇申报2个),预计总投资6200万元。截止目前,太平镇红泮公路和旅游公厕建设已全面完成,正在进行评审阶段;罗亭镇南昌绿谷湾里罗亭段秀美乡村试点线项目集镇沿线已基本完工。

(三)调优结构,全面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引导鼓励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都市现代农业。依托我区绿色生态优势,整合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奖补茶叶、果业、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生态农业项目。截止目前,全区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117家,建成茶园面积7300余亩,年产量达到55吨左右;创建了37个规模以上特色果业基地,种植面积3700余亩,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我区传统产业,进一步调优结构,种植面积达20000亩;其它高效经济作物,如商品蔬菜、中药材等面积呈逐年上升态势,种植面积700余亩,其中蔬菜年产量达到3000吨。同时,强力推进“一乡一园”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工作,现代农业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到目前,我区创建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6家,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家;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南昌林恩实业)、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

二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培育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已创建了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1家(全省仅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家、省级四星级农家乐1家(碧德馨实业)。到目前,全区共有农家乐经营户230余户,初步形成了招贤乌井、?上,太平湾头、狮子峰等片区农家乐集群。2019年申报省级精品示范园区、休闲美丽乡村、十佳农庄、省级农家乐各1家,休闲旅游线路1条。同时举办了郁金香花展、油菜赏花节、梅岭桑葚采摘节、蟠桃采摘节、杨梅采摘节、蓝莓采摘节等一系列休闲农业节庆活动,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三是绿色有机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全区优秀农产品企业中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对获得省市奖补资金的“三品一标”企业,区财政给予对半奖励。同时根据省、市精神,对辖区范围内“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业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依法取得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证照的种子、农药、兽药和饲料单位进行核准,将5家“三品一标”企业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符合要求的23家单位纳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档案。

四是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近6000万启动实施了太平镇九龙溪田园综合体、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太平镇九龙溪田园综合体联动推进民宿产业、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发展,在全市率先建成“农文旅+特色小镇”的田园综合体,节假日游人如织、人气火爆。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田园综合体依托田园风光,强力推进“农文旅+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今年3月,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举办的“南昌市第二届郁金香节”系列活动,央视一天三次在黄金时段进行报道,“鲜花小镇”知名度在全国打响。

五是南昌绿谷湾里版块。策应全省将南昌绿谷打造成中国绿谷战略,我区依托梅岭山脉、观察水库、溪霞水库等山水资源,实施南昌绿谷(罗亭段)湾里版块建设,投资3900万元对005县道(罗亭段)沿线进行重点打造。目前,整个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

(四)加大保护,全面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

2019年以来,全区河湖长制工作一如既往地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水岸共治、协调联动,进一步强化河湖保护、管理与治理力度,真正逐步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我区重点做好了“五个积极”:

一是积极开展条例宣传。以全省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暨第一届“江西省河湖保护活动周”宣传活动为契机,通过拉横幅、摆展板、LED宣传等方式宣传发放《江西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单行本1500余本,联合湾里路跑协会开展了“大美湾里我的家,河湖保护靠大家”路跑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积极推进河长履职。充分运用好“河湖长制信息平台”巡查打卡,截止目前,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巡查打卡994人次,并做到了及时发现并推进解决河湖漂浮垃圾、河岸堆放杂物等问题,营造了河湖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三是积极开展巡查督办。区河长办根据《河(湖)长制区级会议制度等五项制度》(湾府办字〔2018〕148号)要求,积极开展巡查督办,下达影响中堡水、乌沙河、前湖水、禹港水、新茶岭水库等水系环境问题整改通知单14份,印发乌沙河、前湖水等水系综合整治调度会议纪要3份,推动解决涉及河湖环境问题20余个。

四是积极抓好专项行动。包括“清河行动”“河湖整治提升工程”两方面。切实抓好了2019年“清河行动”问题清单上报工作,报送涉及农村河湖管理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整治、持续加大河湖水域治安整治工作力度。

五是积极巩固消灭劣Ⅴ类水成果。针对2019年2月断面出现Ⅴ水情况,区河长办主任召开了乌沙河沿线水环境治理工作现场调度会,进一步推进解决了影响水质恶化的不确定性因素,理清了各责任单位具体职责,并抓好长效整治。

(五)其他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有关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主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送科技下乡、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标语、挂图、悬挂横幅、编制宣传手册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和方法,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目前,我区共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资料近3000余册。与农资经营单位和种植户等签订责任书,同时设立了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电话,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完成市局下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28批次,完成农业农村部抽检3批次,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2.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完成人员转隶和工作衔接过渡。3月份完成粮食机构改革工作,粮食工作归口区农业农村局管理。二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制订《南昌市2019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方案》,督促我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我区2019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考核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做好粮食政务服务事项、粮食监督事项等网上录入工作。对粮食收购资格进行核查,换发《粮食收购许可证》2个,允许准入粮食收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