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培训总结范例

扩展培训总结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1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源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供动态、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造虚拟化、生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脱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提供多元、灵活的沟通渠道,有助于促进单向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化、合作化转变,更好地支持学习协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本项目拟从资源体系、平台开发、内容设计以及教师培训4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创业教育学科服务体系。①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与学科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体系;②组织优质专家团队,创新资源建设,提供高品质创新的课程资源;③构造基于混合课堂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习管理的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④通过引入教学模式示范工程,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师研修培训,引导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和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2、资源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广泛、系统的教学工作。创业教育的学习主体处于不同的学校、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创业与行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衔接,这导致创业所涵盖的资源非常广泛。如何促进各种资源的聚合并实现集成共享,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业课程资源体系。在理清创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资源聚合平台,形成共享共建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1)基础资源。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创业教育的核心资源,满足标准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开发完整教学资源系统,包括电子教材、微课程视频、作业、测评、题库、PPT、WIKI、讨论主题、问答、案例集等资源。(2)领域资源。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以专业为背景,发现事业机会,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创业规划。要逐步积累领域创业案例,促进领域创业教育资源的发展。此外要关注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业级别的创业机会、创业案例、创业领域的知识,构建细分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3)公共资源。不断收集创新资源,收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文案,洞悉行业发展的脉搏、提供最新行业案例。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了解创业的前沿信息,提供学生实习、创业竞赛、创业辅导、创业孵化等社会化整合服务。(4)培训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面向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培训资源包括教师培训专用资源、教师授课资源、教学经验分享库、教学研究资源库、教师互动社区。(5)动态资源。引入师生交流共享服务,内容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的课程录像、笔记、创业计划书、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和主题讨论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建立专家开发资源、教师分享资源、学生交流资源、社会参与的动态资源体系。

3、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3.1平台功能

为了开展网络创业教育,本项目团队联合企业研制了创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学科资源管理、教学支持工具、学习社区环境、学习活动管理等功能。系统具有动态可扩展能力,随着创业教育建设的发展,平台在资源、教学工具应用、学习活动、社会协作等方面都可按照需要扩展。创业教育平台由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资源管理系统以学科为单位完成资源的管理、分类、检索、评估、展示等功能。教学工具系统(学习工具、协作工具、评价工具、课程开发工具)包含广泛的学科应用,如资源点播工具、直播互动工具、论坛子系统、答疑子系统、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训、在线创业计划书、学科评估等工具。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由人员管理、课程管理、活动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等组成,为教学提供过程控制,支持程序教学。

3.2教学环境

平台以工具系统为基础,提供4种学习环境,包括:传统课堂、直播课堂、自主学习、互动学习。①传统课堂环境。平台为传统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电子白板、课堂互动、录播工具、课程资源播放器,教师利用资源和工具组织课堂教学;②直播课堂环境。平台为直播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虚拟教室、录播工具、在线测评等工具,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大型公开课等教学;③自主学习环境。平台提供视频点播、文库浏览、虚拟实验室、模拟工具、测评工具等应用,学生根据学习起点、兴趣、适应经验等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进度来学习;④协同学习环境。平台提供社区管理、论坛系统、视频答疑室、问答系统、小组管理等工具,师生可以开展任务协作、问题研讨、在线答疑、内容分享等学习活动。平台支持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4种学习环境,支持灵活的混合教学策略;支持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测评,利用网络技术,师生可以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对学习质量进行过程考核;平台注重收集人机互动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学习分析资源库,发现教学规律,以达到改善教学的目的。

4、创业教育课程实践

4.1资源设计

创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聚集一线优秀教师,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小组,构建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引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混合教学的思想开展教学设计。创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课程自始至终通过讨论展开,课堂学习力求生动活泼;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采取问题导向,把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落到实处。通过资源整合与应用,将案例学习、专家意见等以微课程或插播形式加入课堂讨论,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学组织技术性特征明显,课程呈现方式多样。在《创业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中,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引入了剧情设计,剧情以一组大学生成长经历为背景,反映了大学生的创业生活与成长经历。借助剧情的设计,以大学生的思维为背景,展现了大学生普遍的观点、问题、思维习惯,引出创业认识、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中的各种典型观点和疑惑。课程以剧情发展为主线,引导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导入,学生在对各种观点思辨和问题研讨中提高认知。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微课程,向学生深入透彻地阐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知识点,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展示专家意见,并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4.2教学实施

创业教育平台涵盖3个要素:资源开发、平台支撑、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即如何利用资源,在平台的支持下,结合师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此,创业教育课程专家小组,将模式示范作为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开展教师研修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活动设计关键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

(1)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掌握基本方法。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高度参与和互动的氛围下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堂面授教学包括活动准备、交流互动、总结反思3个环节。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先用相关的图片、PPT或视频动画等创设一个生动的活动情境,勾勒活动所处的大背景,然后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同时提出该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交流互动环节,主要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辅助。互动类型主要为讨论、探究、展示、竞赛和评价;在总结反思环节,课堂活动回归教师主导,围绕前面提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学生一起形成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该活动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归纳;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扩展,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或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下一轮的学习活动。

(2)课后教学设计。在线学习主要包括课程公告、资源下载、教学视频、课外知识、实时协作、主题研讨、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几个模块。通过课程公告模块和电子邮件系统可以远程向学生课程通知,提醒学生做好活动准备。资源下载模块主要提供教学课件和学习工具的下载服务,方便学生补充课堂笔记和搭建必要的软件环境。教学视频模块主要供学生回顾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课外知识模块主要为解决学生知识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并加以扩展的课外知识。主题研讨模块提供师生就某些主题进行离线交流的空间,主要通过论坛模式实现。实时协作模块主要为学生课堂上或课后的小组协作提供一个共享资源和在线交流的场所,通常可以借助班级群组来实现基本功能。作品展示模块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堂活动成果或平时作业的场所,用以交流和相互学习借鉴。互动评价模块既可以进行学生内部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又可以进行平时作业的互评,以获取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馈。在线学习是课堂面授教学的良好支持,同时它又受课堂面授教学进度的限制,为课堂面授教学所主导,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在线平台较适合远程进行以下的活动:资源分享和消息,让学生随时随地下载到上课课件和需要安装的软件,随时了解教师最新的课程安排以便做好下一课堂活动的准备;提供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回顾和复习相关知识点;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课堂上没有时间涉及的简单知识点,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堂以外扩展知识。而对于实时协作、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活动,可以尽量放在课堂上开展,但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或课堂时间不允许时,这些活动可以适当在线开展。

5、结语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PBL问题引导式;教学改革

0引言

电子通信类专业教学中,“移动通信”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移动通信”理论知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能力。“移动通信”课程特点突出:①基础理论知识高度抽象、知识点繁多;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理解工程应用。大量的专业理论复杂难懂,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教学难度大[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移动通信”现代课堂的需要,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助力学生投入课程积极思考[2-3]。为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改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面向一流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课程教学改革质量。

1“移动通信”教学现状

(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需要,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笔者所在课题组的重点改革方向。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低[4]。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6]。课题组认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不同的设计思路,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课题组选择以PBL基于问题的引导式方法为课程设计的精髓。

(2)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需要扩大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以PBL基于问题引导式方法完成课程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学生的互动参与过程,而目前的课时安排未能与课程容量相匹配。在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涉及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较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新系统级的概念和原理,还要引导学生回顾前期的基础课程知识,不断将“移动通信”课程中的零碎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工作过程等。然而,“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在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未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与课程教学内容量不匹配,导致“移动通信”教学出现课时分配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很难详细深入地讲解移动通信技术要点,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过于表面化地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7]。

(3)“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方式不够多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运用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或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由于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的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依然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教师在运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4)传统教学班级人数过多,而且通常合班教学,教学班人数达到60~100人,难以开展个性化互动式教学。结合“移动通信”课程特点,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经常需要以PBL分组的形式讨论设计,所以在课程教学的班级人数规模上需要缩小。尽量小班化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活动。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师讲出来”到“学生说出来”,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传统的讲授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直接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是省略了学生思考环节。而引导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自行总结出知识点。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8]。在使用PBL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PBL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培养的手段。就像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教育方法和生活哲学本来就不可分。课题组希望通过“移动通信”课程,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有益方法[9]。让学生说出来的问题引导式学习需要学生全过程参与,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完成教师的课前任务,分组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整理结论上传线上超星教学平台PBL教学板块。课中将课前分组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展开课堂讨论。课堂环节可开展上台展示、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课后,在线上超星教学平台上传该堂课知识点相关扩展视频、扩展阅读,扩展知识,完成课后章节小测试。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3“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施

(1)PBL教学方法的引入。开展对PBL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学习,将自由探索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2018年课题组负责人赴荷兰进行PBL教学方法的学习。本次学习活动以教学与创新为主题,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学习期间,课题组负责人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与荷兰高校学者深度交流,围绕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回国后将PBL教学方法引入课堂。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课题组每次课前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以驱动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寻找答案、总结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自由探索。

(2)职业生涯引导的加入。2019年,课题组参加高校生涯课程培训,帮助课题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

(3)BOPPPS教学模式的导入。2020年,课题组在ISW教学技能工作坊高级研修班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进一步在教学设计中导入BOPPPS教学模式,逐步落实教学设计6个要素: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BOPPPS教学模式帮助课题组围绕学习目标,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完整性。

(4)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2021年,课题组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逐步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移动通信”课程逐步形成了问题引导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风格,以PBL教学方法为精髓、以BOPPPS模式为骨架的课程设计风格。

4“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特点

4.1创新教学方法

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引入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案例分析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课后扩展阅读、扩展视频,了解行业动态,加深实用的理解。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有关的实际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设计学习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规模和难度的项目,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学习意识。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为学生增加“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教学视频,增加相关知识点,开阔视频,扩展文献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移动通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直观地学习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实践方法,才能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4.2合理安排课程组织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深入浅出的原则讲授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推导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探索和学习空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强调移动通信基本特点、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中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课内外时间。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重点优化,高效且合理地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使课前、课中、课后时间有效结合,活动内容合理分配。同时,“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展趋势,教师要积极分析目前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脱离实际工程,以实际课堂教学为指引,构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优化,提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

5“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与提升

5.1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10]。过程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40%。过程评价包含实践环节的实验成绩30%和覆盖全过程的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在学习通中进行实时记录。学习通记录过程评价成绩组成,如图1所示。

5.2评教结果

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评教情况逐年上升。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满意度得到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反馈良好,评教情况逐年上升。

6结语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消防通信;三级组网;灭火救援;教育培训

消防现场通信对于各种灭火救援现场的指挥行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现场通信网络的建立对于火场信息采集,指挥体系建立,灭火救援战斗分析及进攻决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现场指挥员对于消防现场通信网络的了解及应用水平决定了每一次灭火救援战斗的最终结果,也对消防基层指挥员的培训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消防队伍体制改革,消防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全国消防指挥员教育培训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基层指挥员的培养补充渠道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指挥员成长途径分为三类:第一为北京消防救援学院所进行的全日制本科教育培训;第二为公务员社招进入消防救援队伍,通过短期培训成为基层指挥员;第三:定期对现有指挥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升其业务素质。面对全新的晋升培训体系,现有的消防通信教育培训就存在了重大的问题。

1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转制的进行及指挥员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升,消防通信教育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的教育培训对象为部队生长干部,均为高中学历,且理论基础较差,学习也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吸收,转制以后所面临的培训对象均为优秀高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或者是具有相当时长基层任职经历的指挥员,因此,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新招录全日制大学生经历过正规高考,且成绩均为一本线以上,具有扎实的数理功底,不同于之前的培训对象,之前的培训中理论讲解对于他们而言过于肤浅。但该类学员没有消防员经历,对基本的消防现场通信实际操作缺乏了解,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2)公务员社招对象有过一段时间的基层消防员工作经历,对于消防现场通信具有实操经验,但是这部分对象均为高中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只知道怎么应用,缺乏对装备理论知识的了解,面对突发故障及装备扩展应用缺乏应对能力。同时思维意识还停留在消防员的层面,缺乏对大局的把握,容易将自己当作通信网络中的终端节点,而不能承担起连接各终端的中枢作用。(3)现有指挥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理论支撑,能够很好地扩展应用现有装备,面对突发故障。也能具备大局思维,思考网络扩展及覆盖应用,但是由于习惯于应用固定装备网络,造成对新装备新组网方式具有抵触情绪,不习惯使用新型网络,优势也同时成为劣势。

2如何解决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1)面对新招录全日制大学生缺乏基层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基层消防通信训练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完成理论授课之后进行分组实操训练。以消防通信三级组网为例,我们对参训人员进行划分,分别以前方指挥员、通信员、消防站指挥员、战斗班长等角色加入整个现场通信网络,分别模拟日后所担任的职务,让参训对象能够实际操作装备,同时感受一名现场指挥员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使其能够提前适应,调整心态,更好地掌握消防现场通信网络的应用。(2)公务员社招对象理论基础差,缺乏指挥员的大局观,我们在理论授课中就要着重强调作为指挥员的大局观,以全面的视角看待整个通信网络的构建,增加理论知识部分的课程内容,侧重于装备操作讲解,避免过于复杂的理化原理。同时,在细微处做文章,为各通信装备配备详细的操作手册及故障排查手册,这样能够在火场这种紧迫的环境下使操作人员从容地进行装备组网和故障排查,提升通信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可靠性。(3)对于现有指挥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来说,他们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装备实际操作能力,所缺乏的是对于新型装备的熟悉和各种极端条件下设备使用的操作经验。例如:大规模的水灾或洪涝灾害现场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域,这些水域对于无线电波传递会产生极大影响,大大降低现有设备通信距离和效果;又例如在某些乡村和野外,需要使用市电长距离供电时,距离过远会造成电能损耗,从而影响供电电压,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现有装备的正常工作会造成巨大影响,笔者曾经就遇到过卫星通信指挥车动中通在接市电的时候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进行故障排查几个小时均未发现问题,最后由于打印机工作不正常才检测电压情况,最后放弃市电采用发电机供电,动中通才恢复正常。因此,对于现有指挥员应当在平时的实战中多采集实战资料,同时在教育培训中模拟多种极端情况,以增强其实战经验。

3结语

总之,随着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消防监督管理业务工作和灭火救援战斗中,移动的信息通信交换需求日益迫切。消防队伍在灭火救援指挥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和跨区域调度、实现灭火救援现场指挥与消防指挥中心的实时信息通信、灭火救援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支持、消防车辆动态管理、消防图像通信等环节对于消防现场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对基层指挥员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及消防现场通信组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专门的干部培训机构,以后我们面对的挑战也越发艰巨,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才能面对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格的消防干部教育培训要求,从而满足现代职业化消防发展方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自云.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计算机教学

一、高职计算机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是指截取生活或其他领域中有意义的事件,案例通常包括四个要素:典型事件,复杂情境,问题表示和解决方案。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基于案例教学指导原则。指导中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教育目标阅读示例,鼓励职业学生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加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内容方面,案例教学扩展了基础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计算机知识,并使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回忆。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有效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例行实验活动进行专业技能的积累,增强使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入实用的“案例培训”方法,与日常的基本计算机教育相结合,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也是计算机教师需要关注和采用课堂教学方法的伟大成果。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各大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增加了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培训课程,突出了“案例培训法”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并建立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并且也能活跃教室里的气氛。无论是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描述还是计算机实验室的操作,都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配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利用实践集成和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二、计算机案列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计算机案例教学的运用方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注重案例设计。为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充分利用案例培训方法,必须注意培训案例的设计,并且培训案例的设计质量只会直接影响高职计算机应用培训的有效性。这也将影响职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他们设计的案例内容应注重教学案例的设计,以满足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教育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就这一点而言,在设计案例的内容时,教师不应只专注于讲座的内容,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案例的内容,以便将案例的内容应用于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基础教学。同时,教师需要了解职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技能,并实施学习方法设计,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学习投入,使职业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完成案例设计的教师应根据部分设计的内容进行案例培训,并采用问题介绍的方法来诱导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加深他们的知识和理解。此外,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把高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基础计算机教学课程进行相关的讨论。这种讨论探索问题所激发兴趣的模式将有助于培养职业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教师,应尊重和鼓励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营造和谐、舒适和公平的教室氛围为目的,以实现高职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并从基础课堂学习促进职业学习水平的进步。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课时,若想使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可以得到发挥,老师必须注意案例内容的正确设计,然后向教室中的学生提问,例如计算机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的?让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地翻阅,让学生自主提出实现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揭示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二)开展案例活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着诸多途径,例如研究讨论和场景再现。在这方面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案例活动,以充分展示案例教育的作用,并不断提高职业学生在案例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使职业学生参与实践。为了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更多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将特定的有趣元素纳入案例活动,以便高中生对参与案例活动感兴趣。使学生愿意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期间不断吸收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法通常分为两部分:“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技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计划。这样可以确保将计算机示例真正整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例如,随着基础计算机课程的引入,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先了解有关教科书的理论知识,逐步通过教科书的实践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自主扩展训练,即在完成课堂基本任务的同时,做扩展和提升活动,探究更高难度的计算机操作,提高自己的学习节奏。选择适当的案例,无论是课堂培训还是实验,都是“案例培训方法”的核心。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课堂教育,并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实例和互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养成计算机行为习惯。

(三)探究案例内容。在教授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合理的案例介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案例的内容,而职业学生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他们取得进步。促进职业学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使职业学生能够从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基础课堂学习中受益。此外,通过鼓励职业学生探索案例,有助于提高职业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学习技能,促进职业学生的长期发展,使职业学生将来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工作并解决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以体现其价值,同时增加了公司的利益。例如,在上课《多媒体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应注意案例教育方法的使用,并指导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案例的内容。因此,高职学生可以加深对“基础多媒体”的理解。有效理解和掌握“基础”课的知识要点可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重视案例总结。在课堂教学后,案例总结尤其重要,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理解,并继续改进他们的教育计划。它有助于更好地执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案例培训。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优化案例培训的内容。同时,有必要积极研究针对该问题的预防方案,以使将来不再发生同一问题。此外,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应将其展现给学生们,以供学生观看。这样,高职学生就可以积极地以了解他人的长处并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力。这种方法还可以调动高职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基础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基础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立丽,宋薇,李文婧.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8):26-27.

[2]许卉芬.高职Office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118-119.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背景;中职;德育教师;能力提升

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现阶段,大多数中职德育教学依旧保留着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自我灌输,缺乏积极引导,阐述了太多抽象道理,却并没有积极开展实践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却直接忽视了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导致学生渐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使得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明显降低。

(二)教师存在认识误区,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部分教师觉得信息化教学就是多媒体教学,只需要将德育课程内容转换成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即可。但是,实际上多媒体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部分,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促使学生培养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旦教师只是把知识转移到多媒体上进行一味地展示,并灌输给学生,那么德育课程教学又将会再次陷入枯燥中去。其次,一些教师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与课程,导致课件内容集中,照搬照抄教材内容,缺少图片与声像等各种多元化内容。还有少数教师过于重视课件表面形象,没有切实准确地反映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而直接对实际教学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再加上,部分教师紧追课件授课,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反映与课堂氛围。缺乏良好的信息化意识,造成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上不到位,无法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优势,导致教学依旧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上,缺少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导致课堂教学能力明显下降。再次,少数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软件方面,明显力不从心。而开展信息化德育教学与利用网络寻找教学资源之间息息相关。

二、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师的能力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相关内容,具有知识面广和综合性强等优势。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为教师搜集、整理和共享教学资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利用社会热点与生活案例,扩展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实现理论知识的生动化和具体化。另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深入开展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开拓视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方法

多媒体课件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条件,但是课件的美观与华丽并不是最重要的,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引发学生共鸣,将知识转换成切身感受与追求,才是最关键的。所以,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利用导入方式,以生动直观的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关注德育课程内容。同时,还要掌握好节奏,防止由于多媒体的频繁演示,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应适当结合板书等传统方式,强调重难点环节。另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时总结多媒体演示,积极引领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深入探索。

(三)构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

中职德育教育要求学生既要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还要求学生认识并改造自我,形成健康人格,以此进一步适应市场与企业的技术人才要求。网络技术尤其是微信等社交软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提供了更多平台,将德育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切实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搭建讨论组,以此为载体,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实施跟踪、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对市场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详细分析,并向学生传递最新动态,以此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扩展实践教学内容。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中职德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就职之前进行培训,主要包括技术知识与职业技能,而在职教师培训,则主要设计各项技能的实践应用综合能力。需要对教师的职前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意识,以此从根源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素质。中职院校应该以教师具体情况为基础,开设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课程,从而为教师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信息化能力。

2.进一步筹划信息多元化资源

中职院校在规划信息资源投入时,还需要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信息化师资队伍营造较好的氛围。在整合信息资源时,将微课教师与网络教师等信息化实训平台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深化资源应用。想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督促教师积极参与一体化教学理论研究实践工作。

3.全面有机整合教师培训内容

根据教师具体状况,对其个体差异与需求进行综合考量,有效开展培训工作,优化培训内容,有效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教师自身特性与需求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既有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6

案例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提高参训人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一支案例教学师资队伍,规范案例编撰及教学流程,建设案例库等,是税务干部院校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税务干部培训;案例教学;教学方式创新

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方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是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新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三十条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案例教学比重,2015年前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案例课程占能力培训课程的比例不低于30%。《全国税务系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提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应加强研究式教学,加大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比重,开展专项培训和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因人施教,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效果。第三十六条要求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将税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编写成案例,应用于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教员应用相关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引导学员对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以提高学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提高参训人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某税务干部学校近年来推进案例教学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旨在总结出一套适合税务干部院校需要的具有操作性的案例教学基准和流程,为兄弟院校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参照。

一、案例的选取及编撰

实施案例教学,除了有掌握了案例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巧妇”外,还要有巧妇可炊之米。这里的“米”就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编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能否成功。

(一)教学案例的选题

案例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编撰的用于引发讨论、训练技能,帮助学员深化理解知识、掌握分析工具、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的选题应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符合培训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案例编撰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案例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的是真实事件,描述的是真人、真事,人物的姓名和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不呈现或者以虚拟的形式呈现,但是绝对不能臆造。

2、典型性原则。案例选题应有代表性,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最新经验和典型经验。案例是以记叙的方式呈现出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事件的典型性不在于它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共同经验”,而在于它所反映的情景带有普遍性。一个好的案例能引发学员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具有反思性特点的案例容易唤起学员的回忆,便于学员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3、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编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的目标,案例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理论与税收工作实践的结合,能用于培训教学。要针对不同班次、不同层级、不同地域选用不同的案例,即使是同一个案例,其切入的角度也应有所差异。

4、广延性原则。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按一定结构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事件的描述应当具体化,要突出细节。因为细节是开展案例分析的信息源,透过对信息源的梳理可引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才能充分地展开。因此,案例素材要完整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给出的材料应有足够信息使读者从中可以分析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案例才能将学员思维带入到现实的场景之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全心身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之中。

5、引领性原则。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在其中,众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信息、诉求和冲突以千变万化的方式混杂在一起,反映管理活动的案例也必然是复合性的和非结构化的。因此,教学案例要体现税务工作中具有前导性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样的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员的参与激情,又能为学员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借鉴和指引。

(三)教学案例的分类及要素

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维度看,可以将教学案例分为技能类案例和决策类案例两个大类。教学案例的内容千差万别,格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应符合教学案例编写的一般规范,结构必须完整。

1、技能类案例的要素。技能类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以案学术,主要用于训练学员掌握较为复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通过操作练习,促进学员举一反三,掌握工作规程、提高工作能力。其要素包括:(1)案例编写者、适用对象和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时长及版权说明。(2)案例正文:案例名称、背景信息、案例内容、面对的问题、判断或练习所需的辅助素材和数据等,篇幅一般在4000字左右。2、决策类案例的要素。决策类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以案悟道,主要用于呈现复杂、疑难的工作情境,通过课堂研讨,帮助学员观大势、懂全局、知本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矛盾、提出解决方案,达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其要素包括:(1)案例编写者、适用对象和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时长及版权说明;(2)案例正文:案例名称、背景信息、对做法及过程的客观描述、面对的问题与决策困境、对决策成效的归纳总结、分析与启示、思考题、附件(相关理论知识:参考文献、拓展阅读和相关链接)。可配插图片、图表,以增强阅读的直观性,采用的数据应为国家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篇幅一般在6000字左右。另外,除发放给学员教学案例外,还应编撰供教员使用的教学手册。教学手册的要素主要包括案例摘要、课前准备、适用对象、教学目标、课堂讨论问题、要点分析、课堂教学流程、后续情况、参考书目等。教学案例应充分展示作者的相关研究积累。作者应将自己与本案例相关的研究内容(分析框架、方法研究、理论发现或案例研究成果)纳入教学手册中,以清单形式列出。

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流程及规范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些教学活动的不同组合,自然形成多种不同的流程及规范。

(一)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

1、案例导入。教员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应把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流程向学员讲清楚,使学员对案例教学有所认知,为学员参与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个别化解读。学员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中的信息源进行解剖,以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重在个别化与差异性,思维越发散越好。这一过程一般安排学员在课前完成。

3、思维碰撞。以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学员对自己的个别化解读予以表达,通过思维碰撞,拓宽思路,产生新观点。小组研讨时,让每一名学员有机会发言,这时学员所作的发言不需要系统完整,但要有自己的见解。

4、集中交流。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就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集中交流陈述观点意在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问题及决策的理解。

5、整合提升。教员应该对学员的陈述与交流进行整合,整合并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案例分析本来就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答。教员所要做的就是将学员的观点进行归并,理出几条比较清晰的线索来,将学员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其从中获得启迪,实现理论上的提升。培训学员来自实践一线,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工作自有其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为案例教学注入了动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集体的不同组织形式,学员的思维也经历了从个别化的主观思维到多元化的群体思维再到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之旅,伴随这一流程,学员的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案例教学各阶段的基本规范

1、学员课前准备阶段的要求。提前将案例材料及教学实施方案发给学员,要求学员认真阅读,并查阅必要的相关信息,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之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员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员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这一步骤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如果学员在这个阶段准备不充分的话,会影响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2、小组研讨阶段的要求。根据学员的地域、年龄、性别、学历、职位等因素,将学员划分为10人左右组成的几个研讨小组,明确小组长负责组织研讨。小组成员的构成应尽可能差异化,因为差异化是思维碰撞的基础和前提。各小组的研讨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员不应该进行干涉。各组认真做好记录,并综述小组观点。

3、全班集中交流阶段的要求。全体学员集中,由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这一过程为学员集中交流思想的过程,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的,教员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教员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引导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研讨,将学员的注意力聚集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4、总结阶段的要求。全班集中交流完成之后,教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以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这时的总结可以是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及经验,也可以是总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员还可以让学员以白板纸或PPT等展现自己的总结,这样学员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员对学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同时表达自己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看法。但点评的重点不是讲标准答案,关键是看研讨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让学员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决策的经历和感悟。

(三)案例教学的用时分布

1、技能类案例,教员引导说明和总结补正可分别占10%与20%左右的时间,其余时间主要用于学员练习。

2、决策类案例,教员引导说明不超过10%的时间,学员分组开展研讨、提交解决方案占40%左右的时间,各组陈述解决方案占30%的时间,教员点评占20%左右的时间。

三、教学案例库建设及管理的几个问题

为了推进案例的研发和案例教学的应用,税务干部院校应开展教学案例库建设。

(一)教学案例的研发

案例研发实行个人研发和团队研发相结合,鼓励团队研发,特别是与税务实际工作者共同研发。案例研发是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教职工研发培训教学亟需的各种教学案例。重大案例的研发列入学校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实行招投标和立结项研发。除了自行组织案例研发外,案例库也可以通过对外采购或交换等方式来充实。

(二)入库案例的评审

学校定期开展入库案例评审。申报参评的案例必须是编写人员运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创新等手段研发的,并已在培训教学中使用过不少于一个教学单元,且第一作者是本校教职工。入库案例的评审程序为:研发人(团队)申请、教研部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不少于五人的相应学科专家评审小组,对所提交的案例进行试讲性评审。评审合格的案例进入案例库。

(三)入库案例的管理

入库的教学案例,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研发人优先使用,其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并负有保密责任。案例研发者对入库案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弄虚作假行为,撤销入库资格,并承担相应责任。学校对每个入库案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用于研发人员的图书资料、调研差旅、咨询、劳务和研究成果发表等开支。教学案例的研发和评审组织及案例库的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作者:余跃进 单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5-10-19(6).

[2]史美兰.案例式教学在干部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EB/OL].

[3]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郄少健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志明,刘炳香.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王名.中国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徐春夏.国内外领导人才培训机构教学模式之比较———以美国哈佛、法国埃纳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例[A].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7.159—169.

[7]肖文涛.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8]常健.公共管理领导科学艺术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修;现状剖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取得明显成效

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主要是通过教育部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暑期社会实践、哲社骨干教师培训、学术会议和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进行,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活动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性日益明确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求通过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出,组织骨干教师研修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政治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并且规定教师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革命圣地进行学习考察”是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骨干教师国内社会考察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还提出,要“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通过以上文件可以发现,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提升,对实践研修途径的认识逐渐扩展。从对教师实践研修的一般性规定,到明确规定教师应重点考察的代表性地区,进而到设立实践研修基地并将考察规范化、制度化,再到开辟教师基层任职等多种实践锻炼途径,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价值和意义认识的深化。

(二)多层次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有序展开

2005年《意见》中指出,“、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进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有序展开,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也以此为载体稳步进行。2013年,全国首批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在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也积极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开展多形式的实践研修。社会实践研修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层面。

(三)实践研修的参与教师群体逐渐扩展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规定,每年暑期组织200~30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重要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西部地区等进行社会考察。各地各高校也依托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广泛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考察。此外,国家还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组织开展了专项研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在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条件下提出要设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要求“各地各高校五年内组织思政课教师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实践研学”。在实际研修过程中,通过教育部培训途径参加社会实践研修的教师逐年增多,参与范围从教育部制定的部分院校向各省市自主分配名额扩展,参与院校从普通本科高校向高职高专倾斜,参与教师级别从高职称、领导干部向普通教师延伸。此外,2005年以后六部委也开始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培训省内哲社骨干教师,其中就有大量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培训、研修。

(四)教师综合素质在研修过程中得到提升

实践研修的过程既是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国情再教育的过程,又是一次教师自我钻研学习的过程。考察后,教师们都表示无论是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还是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其中,徐展刚教师评价到,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人为烈士的坚定信念、革命意志所感动,并且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借鉴和参考”[1]。河南大学教师张兴茂总结到,这次培训不但让他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足了”[2],而且也让他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传统的深刻教育,进而提高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矛盾分析

当前,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思政课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院校、教师自身的特性不同,现有的实践研修同教师提升需求、教学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实践研修频率与教师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从教育部到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参加社会实践研修,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获得研修的频率和层次上都存在一定区别。据统计,“5年的研修工作,使全国5%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所部属高校有近2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研修,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3]。2015年,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拓宽培训载体和途径,扩大培训规模,共培训教师2000人次”[4]。根据2019年前下发的轮训文件来看,教育部每5年开展一次轮训的人数在2000人左右,占全国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哲社骨干教师培训中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参加了轮训。这些数字的确体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学教材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广大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来说,这仍显得有些不足。10年来,有的教师可能是第一次参加教育部或者六部委组织的研修培训,有的教师仅仅参加一次,更多教师的实践研修机会可能只存在于学术会议举行的现场教学环节甚至学校自己举行的实践研修,高层次的研修机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仍难得一遇。

(二)实践研修的制度规定同学校客观情况之间存在矛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将思政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列为二级指标,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中规定,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各地高校也要组织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考察区域包括改革开放前沿、贫困落后地区、工农业生产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赴国外学习考察。但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研修却受到所在学校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所在地区的研修资源状况、校领导的支持程度、思政建设经费的拨付状况、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工作的安排等。有些院校由于经费充足、领导支持,研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有些院校的实践研修却只能以本地资源为主,教师到外省市进行实践考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国外研修更是难以想象。在考察内容上,受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多的只能到贫困落后地区、革命历史纪念地考察,到改革开放前沿、工商业发达地区的考察活动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旅游参观行为而被禁止,很多高校赴国外的实践考察更无法实现。

(三)实践研修深度实践研修深度、广度同理论研究力度之间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抽象理论的讲解,还是课内外学生的论文撰写、辩论研讨、自主研究、社会调查或社会考察,都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乃至生活阅历都将对教学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高校在聘用人才时学历、职称、学术成果已经成为考查的必要项目,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其社会实践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甚至对工作地区的社情、民情的了解程度都有所欠缺,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播给学生的有效性。而在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过去侧重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用书的编写、教学方式和形式的创新、精彩一课的展示,相关部门设立的课题项目也多以理论探究为主,但是关于实践研修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进行研究的课题却相对较少。

(四)研修效果考评同研修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研修,一般包括自学原著、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交流、社会考察、撰写总结等环节。其中社会考察环节会组织教师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四川地震恢复重建地区进行考察,针对研修活动内容还会要求教师写一份考察报告,结束后会通过问卷对活动的组织进行评价。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之后,考察报告更多只能表现参与研修的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受到的情感冲击,而对于实践研修的目的是否实现,教师的情感震撼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技能改进的相互关系却很难体现,实践研修效果缺乏可量化的考评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提升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的研知水平、对中国国情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都对其能否讲好一门课、讲透一门课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应该在现有教师需求、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做进一步提升。

(一)细化制度规定细化制度规定,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在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细化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的具体规范,建立同教育部文件要求相配套的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院校积极主动地对标完成相关任务。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中,应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研修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让其能够自主根据教育部规定、思政课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实践研修地点、内容、形式,真正将实践研修同课程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加大实践研修的力度和覆盖面

在继续加大教育部、六部委培训力度外,应增加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积极开发省级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院校利用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社会实践研修,增加研修频率和机会;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各实践研修基地的联系,鼓励院校自主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开展研修活动;切实建立高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动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到其他领域锻炼、学习,多途径了解国情、省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

(三)深化实践研修的内容和程度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研修中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教育者、宣讲者。研修活动既要注意了解红色资源的基本史实、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应该注重对于资源背后的深层原因、奉献精神形成的氛围机制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既利用精神资源讲好故事、以情动人,又能讲透道理,以理服人,以故事吸引人,以理论信服人,教会学生自觉思考、自我判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四)明确实践研修主题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多以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为载体进行,其局限在于时间短、项目多,考察教师和考察对象之间甚至考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且表象化,很难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实践研修开展前明确主题,教师自主准备或者研修基地提供相关资料,确保教师快速融入研修环境、组建研究团队,设立同研修对象相关的小课题,利用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开展。例如,井冈山大学在组织实践研修的过程中,就运用研究性教学理念,“把‘答案’变成‘问题’,并在对‘问题’的追问中不断构建教学新方法”[5],将井冈山红色资源的研究、革命精神的传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开发多种研修资源开发多种研修资源,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扩展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智慧化校园;监理方法;过程控制

1工程概况

该项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了3套网络,办公网络,智能网络和测试网络。其中办公网和智能化网共用一套物理设备,进行逻辑隔离,组成校园网;考务专网与校园网进行物理隔离,校园网通过网络安全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考务专网与上级考试院对接。本工程智慧化校园主要图纸设计有: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室录播系统、校园安保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校园信息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片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弱电集成管道系统、机房工程、云教室、数字校园管理平台、智能校园集成可视化系统、消费监控系统等。

2校园智能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智能系统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2)校园智能系统子系统与土木工程、装饰、其他机电系统、校园智能系统之间存在一系列相关的协作与协调。(3)业主单位、设备供应商、管道和设备安装单位以及系统承包商之间的监督单位的协调和监督。(4)许多完成文档不涉及系统集成、软件和设备参数设置的核心。校园智能系统项目建设过程应涉及检测机构,有利于整个项目实施的严谨性和标准化;有利于把质量问题控制在初期;有利于各种系统建设的顺利协调。(5)对于具有高安全性要求的关键业务系统,通常不会严格证明系统的风险分析。一些安全漏洞要求用户支持相应的管理措施,承包商没有给用户足够的解释。(6)用户需要在IT设备的标准配置中添加附件时,供应商向用户提供的设备通常会有差异,会损害用户的利益。(7)隐蔽工程或预埋系统(如各类布线产品等),选用的产品或设备的功能与性能指标都适度超前,成本增加。(8)非嵌入式或隐藏式开放式设备(如交换机)应基于当前的学校管理和应用要求。选择具有成本效益的设备,并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预留。

3监理工作的方法及应对措施

为了现场动态控制质量节点,加强施工单位“三检系统”(即自检,互检,全时检查)的管理,在关键流程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质量控制,例如:建设开始建立模型管道布线工程、模型控制箱,牢固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原则,增强质量意识,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3.1施工准备阶段(事前)控制

(1)组织监理人员岗前培训,学习熟悉工程监理合同,施工合同和与该项目相关的其他合同;学习与该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则以及强制性规定;并组织安全专业知识评估,合格后才能就业。(2)检查提交建筑单位审查的各类文件,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施工计划、分包单位资质、施工机械和工具、施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等,提交书面评论意见并建立注册账户。(3)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图纸进行预检,重点关注各行业的对接,总结施工单位的评审意见,并向施工管理单位报告,由设计单位答复。参与(组织)施工图设计和图纸审查,并监督施工单位认真执行设计文件。(4)实施工程材料进入检验验收制度,重点是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见证取样和拆包检验。有必要检查并接受全面覆盖并完成项目,并确保各种材料的质量达到100%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5)现场检查工作通过检查,侧站和平行检查进行。下达监理通知单,并监督其整改到位,形成闭环质量控制管理。(6)隐蔽工程应严格实施隐蔽工程验收申请制度。(7)智能建筑工程系统安装后,主管将通过边站方法跟踪系统调试和测试工作,对问题和不合格系统进行监督和纠正,直到重新测试合格。在此基础上,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委托的项目体系应配合验收,并审核检验结果的符合性。(8)监督和检查每个检验批的检验和批准文件的完整性和完整性,子项目施工检验控制和各系统的调试检验报告。并协助施工方完成验收工作。(9)验收完成后,主管根据工程材料的归档要求收集和组织文件、材料、目录、登记和档案,及时转交施工方备案。

3.2施工阶段(事中)控制

3.2.1所有材料的检验和取样

(1)国家监察委员会审查了相关的质量认证文件,如建筑单位提供的制造商资质、质量保证证书、证书和检验报告。当能够满足项目需求时,组织者,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物资人员将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严格检查材料,设备品牌,数量等是否与报告的数据一致。检查进料的外观质量,做好现场见证抽样检验,通过测试后,即可同意使用项目建议部分。如果试验不合格,应责令施工单位清理出口并报告有关书面文件和录像资料。(2)验收。随机检验和重新试验后,现场的电缆、监控设备、广播设备和其他材料均符合设计和规范,并投入使用。

3.2.2技术复核情况

每个过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将自检并通过检查。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管道、预埋管道和设备的设计位置和高程进行技术审查。通过审核后,进入下一个流程。如有偏差,施工单位要进行现场调整、整改和完工。

3.2.3隐蔽验收情况

在预埋之前,所有电线、电缆管道和电缆都经过自检。隐蔽的验收数据应报告监督部门、业主的现场代表、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施工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经验收合格,同意隐蔽;验收不合格,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当场监督整改。

4竣工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

(1)根据批准的工程技术文件,施工完毕;(2)完成调试及自检,并出具系统自检记录;(3)子项目的质量合格并被接受,并子项目的质量验收记录;(4)完成系统试运行并发出测试运行报告;(5)系统合格,系统测试记录;(6)完成技术培训,并出具培训记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验收应采用子系统、分阶段、多层次、首次分布式和集中验收的方式。整个系统验收按照施工和调试运行阶段分为单个设备验收和子系统功能验收。第三方测试和验收系统已在五个级别完成并被接受。业主组织专家以及设计、监督、安装单位完成验收。

5结语

整个智慧化校园系统设计从以人为本、功能实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维修方便、可扩展等方面考虑,完全满足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使整个智能校园系统工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合理控制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GB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