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心得体会范例

进修心得体会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1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六章考核与奖惩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班主任档案是奖励班主任和班主任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没有完善准确的班主任工作档案,就无法公正的评价班主任的工作业绩;“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的规定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谁不适合班主任也将无从评价,调离班主任岗位的处罚势必成为感情用事、打击报复等的工具和手段;“班主任工作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的规定更将无法执行。新规定中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明白的传递班主任工作档案重要性的信息,它要求中小学管理班主任的职能部门———政教处必须准确科学公正地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   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的工作档案呢?根据本人在政教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档案。   一、要做定期及时的业绩档案   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可以是一学期,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一周。定期归纳整理班主任在这一阶段的班级管理中各项实绩和量化考核综合成绩时,一定要使班主任明了这一定期,便于班主任重视,在心中形成一个“季节”,这个“季节”,便于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目标。在班级管理中落实这一目标时,容易使师生齐心协力并最终化为班集体积极向上的动力。定期档案要求及时资料。及时统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成果,完成班主任工作的资料,并予以公布,是建立准确档案的前提,只有及时建立档案并公布,才能做到公正的评价班主任工作。同时,这也是科学的。因为及时的统计与公布,便于班主任相互之间找差距补不足,形成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良性氛围,激励班主任的成长,在班级管理中自我加压,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思想、新路子的产生。所以做班主任工作档案不是仅仅为做档案,它更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反映班主任工作情况,使班主任明白自己的工作得失,促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快速健康成长。   二、要做班主任考勤档案   出勤档案是班主任档案资料中最基础性的材料。事实上,不论是哪种用人档案,勤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使是管理手段优秀的班主任,甚至遥控管理班级的老手,他也是非常勤奋的,只是他把功夫用在暗处,把心思放在未雨绸缪,他的“功夫”是以前他作为新班主任辛勤的结晶。班主任出勤材料包括班主任会议出席情况、班会课组织情况、班主任培训到课情况、学校重大活动组织情况、早晚自习到班情况、家访次数、学生谈心次数等等。班主任工作琐碎细小,没有勤就没有绩。勤是班主任工作责任心的温度计,是一个称职班主任最基础的素质。也是《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定》中“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所要求的。   三、做班级常规管理检查档案和荣誉业绩档案   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管理班级能力的具体细致体现,班主任的“能”就在日常班级事务中得到磨炼和提高。班级常规的好坏,是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班风建设工作的外化。班级常规档案主要做教室、宿舍、清洁区等“三地卫生”检查评比档案,学生出勤出操档案以及黑板报等班级文化建设档案。荣誉业绩档案包括班级参加各项比赛评比的名次和奖励。如“卫生流动红旗”“文明班级”、运动会名次、学科竞赛班级等地、专业技能大赛的团体总分等等。荣誉业绩档案是班主任工作能力最活泼生动的说明书。   四、要做班主任业务进修及培训档案   业务进修档案应力求反映一个班主任理论水平的真实情况。《规定》要求“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的学校方可聘用”,即使是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一个老班主任,《规定》第十七条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班主任培养和培训规划,有组织的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这些规定要求我们务必做好班主任培训及业务进修档案。它包括班主任在市、县、校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情况、工作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以及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等等。业务培训与进修档案和常规业绩档案互为补充,基本上反映出一个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实际能力和班主任理论水平的高低,同时也能让主管部门、班主任个人明了其工作的长短之处,确定该班主任在工作实践和理论水平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在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要做其他部门机构及班主任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档案   考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得失,仅凭以上几方面的档案还是不够全面的,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综合考查。最好是每个学期末要征集学校各部门及职能处室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至少要做总务、教务等主要处室对各班主任完成学校相应工作情况的统计。为了更全面、更科学地反映班主任的工作实际情况,还应该征集调查本班学生、任课老师以及同轨班级的班主任对该班主任工作的认可情况。   当然,班主任的自评书面文字材料也是应该有的。我想有了这些,班主任的档案就会充实起来,全面起来,我想也更准确。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但愿班主任工作档案能得到重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随着新规定的出台和绩效工资的实施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肯定。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2

1.教学内容空洞,较为形式化

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能学到具体的知识,老师的讲解枯燥乏味、单调无趣,这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在课堂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有的教师而过分关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别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没有特点,照本宣科,课堂设计较死板;还有一些教师不按照教学大纲走,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课程,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

2.学生水平有高有低,教学较为被动

根据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一些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已经掌握,与其听课浪费时间还不如玩游戏。还有学生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太难了,根本听不懂,又怕自己盲目练习把电脑弄坏。所以,学生的水平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然而老师并不能脚骨处于两级边缘的学生,这使得老师在教学中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3.学生沉溺网络游戏,不重视学习

一些学生说,在机房,很容易被电脑中的游戏吸引,而且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忽略学习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即使在机房中设置上网限制,学生仍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玩游戏,一旦老师对学生上网疏于管理,就可能出现学生在上课期间成群结队玩网络游戏的局面,完全把学习信息技术抛之脑后。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耳朵计算机水平都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有助于合理分工,本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的局面。这样让本组成员在完成每一项任务时根据本组成员的优势自由分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2.择优选择,培养组长

对于一个学习小组来说,小组长在整个小组中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小组长,应该做到领导、管理整个小组,并能科学地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而且要求小组长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对较高,这样在本组的其他成员遇到问题时可以给予帮助,也有利于督促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小组长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同,本组成员的尊重。

3.择优奖励

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备课,精心安排课堂内容,活跃上课气氛,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表格、演示文稿定形式来让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中选出最好的给予合理的奖励或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老师要促进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学习他人经验

在展示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制作的方法,借鉴好的学习经验,且小组长要与本组成员多交流、多沟通,提高本组成员的集体意识。学生处于相互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老师适当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提出正确的指导,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压力感和恐惧感,进而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5.安排活动,提高兴趣

研究发现,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的感兴趣,才可能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学好。所以,老师不仅要讲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也要试图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么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及时总结,定期反馈

在完成小组的活动之后,每个成员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每个成员可以表达一下对于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写自己活着所在小组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自己或者本组成员是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又有哪些。不要求字数太多,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三、结语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3

有研究报道2007年我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1497人,专职体外循环灌注师占41%,兼职人员包括外科医师约占13%,麻醉医师约占31%,护士约占14%,其他技术人员约占1%,其中医生占55%。因此,目前体外循环灌注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作者单位: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科多数从业人员为非本职,参加医疗工作以后中途开始学习体外循环专业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绝大多数均未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体外循环相关基础知识相对缺乏,日常常规体外循环工作繁重,继续看书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即使有机会进修学习也是间断性的,对于体外循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各家医疗中心开展心脏手术数量也相差较大,约37%的医院年心脏手术量不足50例,受到所在医院开展心脏手术情况的限制,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也亟待提高,而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主要依赖于心脏外科。这些因素均严重影响体外循环专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技术、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疾病救治的需求,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作为体外循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开展。该技术使得体外循环学的工作范畴已拓展到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循环或呼吸骤停等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性治疗,该技术已延伸到传统医学的众多领域。而开展ECMO技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从目前我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状况和体外循环学的长远发展需要考虑,针对体外循环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迫在眉睫。

2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诸多专家也逐渐意识到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

借鉴欧美国家设立专门培养体外循环专业人才的医学院校经验,保障体外循环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各委员以及13家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专家们共同参与下,从2004年开始在徐州医学院招收体外循环学专业医学本科生,以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创建体外循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能够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医疗单位绝大多数为三级甲等医院,人才引进通常均需要博士学位。体外循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医院,只能走医疗技术系列人才路线。身份是技术员,而不是医生,严重影响了体外循环专业毕业生的从业积极性,较多的医疗系学生选择了麻醉专业,而并未继续从事体外循环专业。另外,部分医学生对自己从事体外循环专业也缺乏信心。相关医疗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从体外循环专业人才的特殊性来考虑,降低医院人才引进的门槛,积极鼓励体外循环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立培训基地

体外循环分会已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心脏手术较多的医疗单位,体外循环经验相对丰富的心脏中心,设立了四个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分别为:阜外基地、安贞基地、上海体外循环培训基地和广东体外循环培训基地。主要负责接收全国范围内各家医疗单位选送的欲从事体外循环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术培训工作,通常培训期限为一年。培训期满结束,并通过中国体外循环学会组织的体外循环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颁发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合格证。另外,培训基地也与学习进修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可随时为其提供技术援助。

2.3科室内部的继续教育

我国目前仅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具有独立的体外循环科,科室人员可以定期进行科内业务水平学习,进行临床经验交流。目前,北京安贞医院主要是以早会的形式进行,参加人员主要是本科室人员、进修医师、临床见习和实习医学生等,每周一次,每次持续约30min。科室每人分配不同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体外循环相关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学科进展等问题开展,并强调学习形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积极鼓励灌注师将临床实践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全科群体群智,共同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逐渐使灌注流程标准化和统一化,尽可能减少体外循环临床工作中的变异性,提高灌注质量。

2.4定期举办学习班或学术会议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在这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已成功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体外循环相关技术学习班,内容不仅涉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等方面,而且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仪器和设备。北京安贞医院每2年举办一次五洲心血管病国际会议,自2012年在体外循环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下,会议增设体外循环与机械循环辅助论坛部分,内容涉及体外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ECMO和心室辅助装置相关理论与操作技术等内容,均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近年来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福建、山东和武汉等地的体外循环分会也成功举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大大方便了体外循环同行们的交流与学习。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体外循环从业人员,尽可能的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习和交流,以了解体外循环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更新知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目前对体外循环专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形式和内容深度仍显不足,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尝试开展新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形式,积极提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另外,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应不断深化,如对体外循环日常工作期间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及其处理培训也应常态化,这方面内容可采用模拟培训方式进行。

3继续教育与培训新方向

欧美国家对于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开始较早,且已较为规范。美国体外循环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体外循环灌注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早在1963年就成立第一个体外循环灌注培训机构,随后1968年在俄亥俄州大学开始正式大学教育的体外循环灌注师培训课程。此后,美国心血管灌注委员会制定了灌注师年度审核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国家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成功的经验,明确继续教育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式,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效果的考核机制,积极促进我国体外循环事业的长远发展。

3.1明确目标

近年来体外循环灌注质量一直是国内外体外循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本届体外循环分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权威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水平评估系统和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来控制体外循环工作质量。而标准化、规范化的体外循环相关操作与处理是提高灌注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体外循环专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标准化体外循环操作流程,减少体外循环期间人为产生的各种变异,以安全实施体外循环工作为基本前提,尽可能提高灌注质量。从质量和数量上培养合格的体外循环专业人才,满足我国心脏外科飞速发展所需。笔者建议体外循环专业人员在进行每次操作时,务必做到完善术前患者相关资料检查单、仔细检查灌注装置应用情况、详细进行灌注记录,确保体外循环工作的有序进行。

3.2积极开辟新途径

对于经济欠佳的医疗单位,可以鼓励灌注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以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缓解在职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在网络上进行答题,交流和讨论,查阅资料,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等,提升知识层次。因此,灌注师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这一途径,根据体外循环专业人员的职能特点,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安排适宜的网络教学。

3.3完善考核机制

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外循环专业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外循环灌注师继续教育标准化流程与形式,如有可能同期实行学分制教育培训,并建立定期、定量考核机制。进一步做好灌注师资格认证与定期考核工作,尽快提高我国体外循环学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职业化体外循环专业人才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体外循环临床工作。

4总结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4

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在培养护理实用型人才及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升师资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医护专业人才的载体。妇产科护理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此门课程离不开实验教学。通过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可以为临床护理实习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对如何提升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1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护理人才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二胎的开放,而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卫生学校在培养护理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其所培养出来的护理学生应是用人单位需求比较旺的,急需性的、护理技能娴熟的“实用型”人才[1]。所以,实验教学的目标要定位在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应用型的护士与助产士,因而实验室教学的目标应该以“能胜任常规的临床工作”为核心。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积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妇产科护理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化,开展综合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综合护理技能,进而满足社会需求。

2努力提升师资质量

师资质量的优劣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为提升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质量,则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中职卫生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是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而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往往缺乏临床经验及具体的岗位实践的经验,护理技能比较缺少,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难免会“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的质量[2]。为此,中职卫生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安排机会让教师在实际的岗位中锻炼,注重引导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属于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平台。如果实验室设备简陋,那么会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也会阻碍实验教学的发展。为此,可以为妇产科实验室适当购加现代化的多种医学模型,比如胚胎发育的模型、新生儿的模型以及产前检查孕妇腹部4步触诊仿真模型、孕妇难产仿真模型、妇科检查的相关训练仿真模型以及计划生育的相关模型等仿真模型。通过这些仿真模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如见其人”,进而获得逼真的训练[3]。也要完善各种妇产科医疗器械,比如人工流产吸引器与阴窥器等常见的妇产科的医疗器械,让学生在模拟产房与标准妇产科的操作室中实施实验教学,让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4改革教学方法

4.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对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的目标给予明确,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实验课的学习目的,指导学生明白实验课之前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及步骤进行实验,需要怎样的人文关怀等等。开展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既要教有目标,也要学有目标,让教与学能够在既定的目标中进行。为了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目标,则可以求学生在实验开展之前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在课中则进行反复实践训练,在课后则要及时做好实验总结,这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4.2教师要注重课堂质量

实验课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并认真做好相关的“预实验”工作,将实验课当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应该提前前准备好相关的解决方案。在课前,则要确保实验设备性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实验的用物需要准备充分;在课中则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示教时间,使得学生具有充分的训练时间及空间,并在实验课过程中注意加强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操作动作;在实验室的课后要给予及时总结归纳,并注意要详细归纳实验要点[4]。

4.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对于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关键。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的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愈高,则实验课的学习效率肯定愈佳。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模拟临床诊疗与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仿真练习”,可以得到逼真的实战操作训练[5]。例如,开展“新生儿沐浴”这个护理实验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新生儿的仿真模型,一边给新生儿模型进行“真沐浴”,一边讲解操作要领。显然,运用这种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高度重视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付姣 单位:衡水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等.护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16-218.

[2]彭美娣,崔秋霞,陈宏林,等.生理驱动型仿真模型在创伤性休克护理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4-6.

[3]杨桦,郑玉.妇产科教学中将循证医学融入PBL教学中的启发[J].中国医刊,2013,48(11):99-100.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5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是由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思想性质所决定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教师作为启蒙者,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此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感,要时刻依据教育教学法规的要求,积极工作,认真分析领会课改新精神、新理念,尽心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知识素质

渊博的知识积累是语文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掌握扎实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其他学科如哲学、政治、历史、物理等的相关知识,对社会地理、自然现象、世界形势、生活潮流乃至传统文化也要有一些基本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充电,处处学习,真正做到学识渊博,为人师表。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教学能力

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首先包括备课能力,它是课前准备的关键能力,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其次是上课能力,上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的重心;此外,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还要求教师具备活动课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创新能力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效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阐述创新概念,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对策

(一)积极自主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激活了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以新教育理念武装课堂。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以适应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注重相互交流,积累专业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和习惯特征,它是教师一生的财富,是形成自身教学特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基础,对自身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同事间的经验交流,就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构建展示平台,培养提升自我才华

语文教师自我才华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我学识和才华的展示。语文教师可在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办公开课,邀请领导和其他教师参与,在授课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在工作之余,可开展教师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备课展示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将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供他人欣赏,展现自身魅力。同时,可定期与其他学校联合开展“语文教师交流学习活动”,将本校的教育成就与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展示自身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等,并积极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完善自身。

(四)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课程培训。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现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理论、师德提升等各方面的培训,强化自身素质,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积极参加常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整体素质

(1)积极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公共课全员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2)积极参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培训活动,全面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引领带动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提高素质。(3)积极参加高等院校组织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使学历层次逐年提高。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1)以学校为本,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引导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2)针对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和提高。

3.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提升语文教师专业水平

(1)以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干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成果展示、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2)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积极参与城乡联动、骨干先行的活动,引导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4.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6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7

1尚匠心———职业精神的养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是对编辑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目标3方面的完美统一,可以从知业、乐业、勤业和精业四重维度体现出来。

1.1知业

所谓知业,是指青年编辑能深切体会编辑职业的社会价值,对编辑事业的职责和身份要有高度认知。要培养工匠精神,知业是前提,对自己职业的无知是无法培养对编辑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的。

1.2乐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做到知业是不够的,还要在知业中去寻找自己对编辑职业的乐趣。只有乐业,才舍得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才能在编辑职业的从业中得到内心的充实。

1.3勤业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业就是对工作的不懈怠,孜孜不倦,尽心为业。勤业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勤业,才能把事业做好,才能使事业成功。

1.4精业

精业是工匠精神的归宿和升华,是干好编辑工作的关键。精业就是对编辑工作充满热情,精益求精,率先垂范。在勤业中追求精业是一个人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勤业代表着工作的付出,精业代表着付出后的结果。

2事匠艺———职业技能的修炼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伟大的工匠总是追求细节的完美,专注于产品的精雕细琢,让匠艺炉火纯青[7]。期刊编辑既要能超越文章的提纲挈领,也要能直面文字的细枝末节,方才是编辑内功的体现。因此,青年编辑要加强职业技能的修炼,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匠”。

2.1学习法律法规、编辑规范

作为稿件政治方向的把关人,青年编辑应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出版行业的法律法规,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青年编辑工作中应特别留意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如地图中关于领土、海域的标记,不碰政治的红线。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编辑学,非“科班”出身。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集中系统的学习,有利于青年编辑掌握编辑理论和熟悉编辑流程,促进青年编辑完成其他角色(学生、科研工作者)到编辑角色的转变。青年编辑接受新知识速度快,可塑性强。编辑部可以给青年编辑安排一名资深编辑,对其进行“传帮带”。资深编辑具有丰富的编校经验,青年编辑通过观摩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工作质量,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资深编辑传授编辑知识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编辑的职业精神,宣传期刊编辑为他人做嫁衣的工匠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好作风,增强编辑部的凝聚力。近年来,各种青年编辑技能大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迄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笔者参加了两届大赛,学习了先进的办刊理念,提高了编辑业务水平。

2.2加强专业学习,紧跟学科前沿

青年编辑不仅要把好稿件的政治方向关,还要把好稿件的学术质量关。由于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很强,这对青年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积极参加行业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平台,青年编辑一方面可以了解行业内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参会的专家建立联系,主动向他们约稿。我刊编辑部通过承办中国力学大会、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等学术会议,约请了一批高质量稿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其次要关注同行业的国内外优秀期刊。青年编辑应该关注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出版现状和创新点,取长补短,学习中外期刊先进的办刊理念,了解行业动态,熟悉研究方向和专家团队[9]。再次可以继续攻读学位。学位进修有助于青年编辑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对稿件的鉴别能力,拉近与专家和编委的距离。鉴于目前青年编辑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编辑部应该鼓励青年编辑继续攻读学位,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提升。

2.3顺应时代潮流,掌握新兴技术

媒体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青年编辑应努力掌握新兴技术,为科技期刊的转型服务。为此,青年编辑不仅要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审稿、、编校和出版等,还要能够运用数字化手段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化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工作新常态。我刊编辑部的邮件精准推送、期刊独立网站的设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与运营等,无一不渗透着青年编辑的智慧。经统计,我刊编辑部邮件精准推送2000多次,网站访问量上百万次,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超过1500,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做匠人———职业生涯的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编辑要对平时的工作进行思考,深入总结,厚积而薄发,做“编辑匠”,实现职业生涯的升华。

3.1撰写编辑学论文、申报科研课题

写作是青年编辑成才的一条好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还可以让青年编辑静下心来工作学习。青年编辑只有对工作中的细节进行思考,深入总结,才能撰写出优秀的编辑学论文。同时,通过自己当作者,理解作者撰写文章的不易,就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换位思考,更好地为作者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的工作总结和撰写的编辑学论文,青年编辑可以主动申请科研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研究择优支持项目、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基金项目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基金课题研究等。

3.2争当复合型编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界限被打破,这种情况下,单一技术的编辑人员难以适应跨媒体融合的任务[10]。新媒体时代需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多媒体转换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而青年编辑,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天生具有新媒体基因,在媒体融合时代,借助新媒体的“东风”,争当复合型人才。

进修心得体会范文8

1科学化

“科学化”意味着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广告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培养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广告设计师。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2多元化

“多元化”是指复合型、综合化的培养格局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狭隘的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力图融合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理念,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具有广阔视野的专业教学体系。

3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广告设计教学要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挑战,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达到与时俱进。

4国际化

“国际化”是指广告设计教学需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理念,达到与国际接轨。现在高校一方面每年都在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考察,另一方面也常常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进行交流和讲学,还通过引入一些国外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来提高国际化的程度。

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学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逐渐脱胎转型的。现在虽然早已打破了一直沿用的工艺美术教育方式,跳出了培养美术人才的局限性,但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刻板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单一、缺乏商业市场研究等等,这些不足都暴露出广告设计教学中存在的滞后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院系的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形同虚设,课程设置混乱,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需求脱节。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类招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低,有的学生是为了升学走捷径而报考艺术专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质量。广告设计作品需要很好地融合理性、感性、美学和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渊博的社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创造力,并且对文化、艺术、哲学及美学都有较好的理解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对于造就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并举电脑、手绘训练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广告设计来说几乎是一次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设计能力,也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巨大挑战。它改变了广告设计的生产方式,丰富了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培育了人们“数字美学”的欣赏趣味。软件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广告设计的时间,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但是电脑设备与设计软件更新迅速,促使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停地学习,才能掌握和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电脑作为辅助和完善设计的工具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电脑使人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也部分取代了设计手绘造型能力的训练,而手绘能力则是培养学生设计原创性最为重要的手段。当前的学生都有过分依赖电脑技术的倾向,这也是导致学生的原创性弱化和想象力缺失的原因。原创性是评价设计水平的最重要的尺度,缺少了原创性,设计的个性便无从谈起。电脑无法代替设计者自身的思考,严格的操作程序却影响了艺术创新思维的发挥。手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思想和趣味在手的运行过程中才表现得最为贴切和生动,这对设计思维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广告设计创意阶段需要手绘草图,正稿阶段可使用电脑提高设计效率。因此,电脑技术的熟练和手绘技术的发达,两者在广告设计课程训练当中缺一不可。不可片面强调电脑技术,而忽视手绘的艺术原创思维训练价值。

3扩大选修课比例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适当地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和培养。选修课可以是商业、人文、艺术、管理、策划、营销、实战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的内容。丰富的选修课可以扩充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广告设计院系也可以从社会上选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设计师来校承担设计实践类的选修课程,使得选修课程的模块设置更富灵活性和实效性。

4加强针对市场研究

广告设计教学需要响应市场的需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要推动学生走到市场经济中,通过实践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对市场的研究意识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当中去,针对现实的市场需要培养人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承接一些设计项目,使教学结合市场,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市场的距离。

5探索最佳教学方式

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已经为人们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的信息平台。只要敲击键盘就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知识,学习的途径已经不仅局限在学校。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灌输知识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只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院系还需要通过精心组织学术讲座和参观考察,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培育专业精神和社会理想。

6提高专业教师素质

教学改革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才能。现在广告设计教育的师资十分年轻化,青年教师从校园到校园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实践,教给学生的大多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实际生产环节中的知识,有点纸上谈兵。再者,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与市场实践长期脱离,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了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做兼职或进修,或者推动教师参与国内外专业、行业和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了解前沿的知识和信息等。例如: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每年选派广告方面的师资到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集团去进行培训学习。

7强化学生社会实践

广告设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才有可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火花。社会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社会实践机会和锻炼实习条件,院系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借助社会资源补充课堂教学不足。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还可鼓励学生参赛、投标,参与实际广告设计的全过程。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更有利于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

三、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建议

广告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改革更新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性、功利性和随意性。本人认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紧随市场需要

广告设计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得比较紧密,常常随着市场的起伏而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广告设计院系的教学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行业的变化,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广告设计院系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训练系统知识

当代社会高度的分工,非常强调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广告设计院系的毕业生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经验表明,在广告设计教学上强化艺术人文的熏陶与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和熟练的专业技巧。学生们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完善、合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3更新教育理念

如今,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广告设计的教育模式早已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变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观念。当代的教育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4强化办学特色

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根据人才就业情况,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办学特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宽松的环境、丰富的信息、激励的机制和先进的模式。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优势,努力建构自身特有的专业师资、教学力量和学术资源,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出一些具有时代精神、行业特色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因此,广告设计院系需要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实践训练,优化整合课程,通过砍掉陈旧的老课、增加实用的新课、将零散课组合集中、补充选修课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