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能力计量经济学能力分析

多维能力计量经济学能力分析

摘要:

《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某大学J学院为例,结合多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从“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两个方面分析了J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衔接,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多维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能力提升

一引言

随着理论研究的繁荣,数据资料的齐备,计算工具的创新等因素的推动,计量经济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日臻丰富完善的新兴交叉科学。1998年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各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明确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类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具有交叉性、前沿性以及实证性等特点[1],一直是贵州某大学经济类的核心课程,学校及学院层面对该课程的教改问题十分重视,但与国内知名高校经济类学科比较,该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学生多维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贵州某大学J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际,剖析了制约该课程发展的梗塞因素,以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脱节

学生之所以感到计量经济学难学,关键在于该课程要求预先储备的知识太多。而且这些前期知识涵盖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具有明显的多维特征。具体而言,这些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如果这些预备知识的某一部分缺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的过程中直接失去兴趣甚至信心。另一方面,该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衔接脱节或者缺失的情况。比如说部分专业存在着先导课程缺失,如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还有部分专业的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一学期,颠倒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起不到先导的作用。实际上,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高级阶段的课程,都是按照先低层次后高层次,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不同阶段课程的合理衔接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忽略了这个衔接直接带来先天不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二)缺乏明确目标,逻辑梳理不够

当前,困扰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仅仅是为了考试,显然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标缺乏正确认识。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没有理解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那么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学习兴趣不浓,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数量化是计量经济学区别于其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特征。而计量经济学正是这种数量化形态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支柱[2]。其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十分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应用等内容,而计量经济学都具备这些特征。此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分布缺乏逻辑上的认知,比如说什么是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等假设条件与一元线性回归,到多元线性回归,到联立方程模型等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系统化的梳理,知识点之间碎片化严重。

(三)学时设置偏少,重点把握不当

当前,高校课时的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J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由之前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加之扣减掉法定节假日,校内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占用的情况,实际平均课时不足44学时。课时的减少对任课教师而言直接形成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时间减少但教学内容却无法减少,还是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最终的结果是上课速度加快,许多需要精讲的内容只能讲个大概,同时也压缩了上机实践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由于任课教师数量偏多,J学院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数量为4人,不同教师对计量经济学的重点内容缺乏统一认识,比如说有的老师重理论教学轻上机实践,有的老师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内涵,还有的老师重传统教学轻案例教学等,对该门课程的讲授重点把握不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整体认知。

(四)缺乏长远规划,团队建设缺失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相关课程,计量经济学集理论学习、上机操作与问题解决于一体,是一门涉及到诸多内容的复杂交叉学科[3]。长期以来,由于J学院缺乏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等相关专业教师的队伍支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缺少学科发展的引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教学团队,更缺乏该学科以及课程发展的长远规划,很难理清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使从时间安排上确定了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也难从具体的内容安排上确定讲授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课程群建设的缺失,忽略了计量经济学的多维特征,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仅局限在强调单门课程质量,没有突破课程边界,没有创新课程组织方式,消除具有逻辑关系的课程之间的时间错位,内容脱节,信息不对称等制度上的缺陷。

三多维能力目标下优化计量经济学教改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培养方案,课程衔接流畅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目标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科发展的培养方案是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4]。当前,J学院应该以新一轮教学培养方案制定为契机,全面理清计量经济学先导课程,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量统计、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授课时间。具体而言,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计量经济学与先导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考虑先导课程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需要邀请包括教师,学生,教务科等在内的组织和个人参加制定培养方案的座谈会,结合课程特点,瞄准学生需求,从而理顺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相关课程衔接。

(二)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内容碎片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明确可以帮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这样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针对该门课程正确的学习观。实际上,按照课堂教学和上机时间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目标,同时强调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的问题导向。通过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讨论多维能力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即对计量经济模型讲解的广度,深度,发展方向进行定位,避免因授课教师风格不同,偏好不同等原因导致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同时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有序,合理,高效的运行。

(三)延长教学时长,把握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计量经济学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如学生不愿意或者很难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对授课教师的依赖性强,上机实践报告内容多,提炼问题的难度系数大,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要长于其他传统课程的教学,最好能恢复到72学时。此外,还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包括QQ群,微信,以及专题网站在内等在线手段,通过课外时间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录制教学过程的视频资料,尝试翻转课堂在计量经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按照课程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四)加强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课程,计量经济学具有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竞争优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满足差异化培养目标等重要作用。当前,以教学团队以及课程群方式为新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J学院应该顺应这种趋势,通过建设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打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壁垒,信息壁垒以及知识壁垒,一改过去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以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打破课程之间的边界,理顺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逻辑关系,有助于借助团队模式实现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推导、上机操作、模型创新、问题解决、论文撰写5个方面能力[5]。通过教学团队以及课程群的综合建设,打破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客观上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际上,提升计量经济教学质量是涉及到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如何学习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但还涉及到教材建设,软件操作以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今后在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作者:汪磊 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聂红隆,沈又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4):119-124.

[2]朱成全,刘丽艳.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J].经济学家,2013,(4):5-12.

[3]尹向飞.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4]染江艺.问题驱导式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北J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5]楼永.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