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笼养现状和发展趋势思考

蛋鸭笼养现状和发展趋势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蛋鸭饲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蛋鸭产业化的市场需求,蛋鸭的生产模式已经从小规模饲养向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转变。蛋鸭笼养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利用率,减少水体污染,还能有效地预防外来疾病的传播。本文旨在探讨当下我国蛋鸭笼养现状、蛋鸭笼养技术优势、蛋鸭笼养关键技术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其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数字智能健康养殖模式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蛋鸭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蛋鸭;笼养技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蛋鸭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有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1]。蛋鸭养殖是禽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户乐意接受的一个养殖品种。传统的蛋鸭养殖主要以全放牧、半放牧、散养、圈养等模式为主导[2],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蛋鸭笼养模式便应运而生,以其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小、发病率低、养殖效益高等优点将成为我国蛋鸭业实现由数量效益型向低耗、环保、生态、质量、效益一体化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可行性模式。

1概述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蛋鸭养殖和消费国,蛋鸭存栏量近十年稳中有升,稳定在3亿羽左右,年产鸭蛋约600万t,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3-4]。国外蛋鸭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基本没有蛋鸭养殖业[5]。一直以来,我国蛋鸭养殖主要以农户和小型企业等传统饲养模式为主,其管理粗放,生产方式落后,对水资源的依赖和污染严重等弊端较多,严重制约了我国蛋鸭业向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与蛋鸡产业相比,蛋鸭业规模化、集约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由追求产量、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向高产、高效、生态和友好型养殖模式转变是实现我国绿色、环保、健康、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战略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国家和社会对资源占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也对蛋鸭产业提出了新的考验[6]。《“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指出家禽业2025年发展目标为禽肉、禽蛋产量分别稳定在2200万t、3500万t,保持基本自给,家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传统的蛋鸭地面养殖已经无法满足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需求。而蛋鸭笼养具有助力提升畜禽集约化水平、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养殖投入品供应高效安全、加快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必将加快畜禽养殖向高产、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发展。

2蛋鸭笼养技术优势

2.1提高单位面积鸭舍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鸭笼可分为阶梯式和层叠式两种,因其不需要运动场和水面,多以3~5层结构为主。蛋鸭笼养占地面积小,并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据研究,鸭舍的土地利用率较地面平养平均高出2~3倍[7],大大提高了鸭舍的利用效率和饲养管理效率。同时,通过机械化自动投喂、自动清粪、自动集蛋等专业化设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工人管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

2.2促进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

由于传统平养方式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社会行为的约束,加上缺乏集中处理废弃物的能力,导致单位面积养殖废弃物的承载量过大,加剧了粪污对环境的污染[8]。笼养鸭子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所排放的废弃物限于养殖场区,可通过传送带或刮粪板收集,收集后可进行无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危害。据报道,日干采食量为150g的笼养蛋鸭其湿粪年产量约36kg•只-1,对比平养垫料饲养的年产混合粪100~150kg•只-1,既节约了垫料成本,又减少了废弃物处理量[9]。由于笼养鸭粪的及时转出,使鸭舍小环境中粪便减少,蚊虫滋生有限,鸭舍小环境条件较平养、网养鸭舍好。此外,蛋鸭笼养有利于实现清洁生产,减少蛋品污染和破损率。笼养鸭蛋产出后受重力作用沿笼子底网的倾斜角滚到集蛋槽中,不与鸭子直接接触,避免了因为鸭子活动造成的蛋品破损。另外,鸭蛋直接接触的鸭笼底部相对清洁,降低了鸭蛋污染程度,将蛋壳表面的保护膜相对完整的保存,有助于延长鸭蛋的新鲜度和保质期,提升鸭蛋外观,减少蛋制品加工中洗蛋过程,提高了鸭蛋的商品价值。

2.3促进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

蛋鸭笼养技术在疫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地面平养模式,其全封闭的鸭舍区别于露天养殖,有效减少了蛋鸭与外部病原微生物之间接触感染的可能性,尤其与某些飞禽候鸟携带的传染源隔绝,降低了患病的风险[10];其次,笼养蛋鸭由于活动空间固定,免疫可集中进行,既减少了防疫应激,又缩短了防疫时长,使防疫更加彻底有效;笼养全程使蛋鸭不接触粪便,极大地减少了饮水器、食槽被粪便污染的风险,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即使个别蛋鸭发病也能及时控制,蛋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降低5%以上[11]。

2.4提高饲养经济效益

蛋鸭笼养可以实行分餐定量饲喂,既保证了日粮采食的均衡,又限制了活动量,减少运动量和能量消耗。有研究表明,蛋鸭笼养可使饲料转化效率和产蛋率均提高约5%,每只蛋鸭节约饲料消耗6元以上[12]。其次,笼养蛋鸭不易发生抢食现象,采食相对均匀,使鸭群体重均匀度得到改善、开产整齐,并缩短到达产蛋高峰期的时间间隔。

2.5提高种鸭繁殖力,加快育种进程

蛋鸭笼养可以扩大公母配比、提高种鸭繁殖力。在地面平养的自然交配过程中,种鸭的雄雌比一般是1∶5,而笼养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扩大至1∶30~1∶40[13]。饲养的种公鸭大大减少,少养1只公鸭可每年节约大概92kg的饲料[14],不仅可以降低种公鸭的饲养成本,节约鸭舍水电、防疫、人工等费用开支,还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种公鸭的各项优良性能,提高种蛋合格率。在育种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单鸭单笼饲养模式,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控制鸭的交配体系,对种蛋进行逐个编号,此方式便于进行系谱记录[15]。

2.6有利于寒冷地区发展养鸭业

受气候和水资源的限制,我国蛋鸭饲养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等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像寒冷的北方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北方蛋鸭业的发展[16]。地面平养因难以调控舍内外的气候环境,使蛋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极大限制了蛋鸭生产潜力的发挥,而笼养蛋鸭由于小气候环境可控,可有效克服外界不良环境气候条件(如严寒)的影响。卢立志等[17]研究发现,北方笼养组除500d龄产蛋数和产蛋重略低于南方平养组外,其他性能指标均优于平养组。

2.7有利于蛋鸭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先进养殖模式采用蛋鸭笼养方式,主要包括鸭舍选址布局、笼具设计、禽舍环境数字化控制设施等硬件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技术措施[18]。针对当前畜禽养殖业现状,着力于研究解决现有养殖方式的环境污染问题,变污染源为可再生利用资源,研究并集成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可供不同养殖场户选择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集约化养殖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时,将改变目前养殖业落后的生产现状,提高畜禽业的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畜禽产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对于改善民生、实现畜禽产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3关键技术

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原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历时8a攻关,成功选育出世界首个三系配套的高产青壳抗逆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具有种质可控、产蛋量高、青壳率稳定、开产日龄早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青睐。下面以笼养国绍Ⅰ号为例,探讨其饲养技术要点。

3.1鸭舍设备

笼具选择。笼具是根据单笼饲养量而专门定制的,推荐采用直径0.2cm的镀锌铁丝喷塑,单笼大小为38cm×32cm×35cm,每笼可饲养2羽绍鸭。饲喂和饮水方式。采用塑料制作的料槽,考虑到蛋鸭采食习惯和鸭嘴饮水问题,应适当加高近端料槽边沿和调整饮水位置,饮水采用专用饮水乳头,每个单笼1个,乳头与地面保持45°。通风方式。夏季采用负压通风的方式,利用通风设备与风机水帘,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蛋鸭产蛋的最佳温度为15~25℃。

3.2饲养管理

控制体重。为了使鸭群发挥最佳的产蛋性能,在9~12周左右进行限饲,每鸭每天只饲喂0.100~0.125kg,每天一顿吃完,可以再饲喂一些青绿饲料充饥,要求产蛋期平均体重控制在1.4kg左右,变异系数≤15%。上笼管理。青年鸭于75~80d龄即可进行上笼饲养,上笼时,选择晴好天气,在气温适宜的白天进行。刚上笼鸭表现很不安宁,会惊群,此时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其他人员出入,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减少应激反应。饲料更换。蛋鸭开产后即可更换为产蛋料,换料要有3d的过渡期,即第1天更换1/3新料,第2天更换1/2新料,第3天更换2/3新料,第4天全部更换为新料。科学补光。因蛋鸭的性腺发育和排卵受到光照长期积累的影响,因此要进行科学的补光,补光以每天20min的方式渐进增加,直到延长到每天15~16h为止,补光强度以5~10lx为宜。

3.3疫病防控

对鸭群定期进行主要疫病及相关抗体检测,育成鸭驱虫一次,产蛋鸭春秋驱虫各一次。按免疫计划做好免疫工作。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

3.4加强卫生管理

做好日常卫生的清洁工作,温度、湿度、卫生等环境条件应适宜鸭群健康生长和生产,禁喂霉变腐败有毒饲料,及时消毒并扑杀鸭场的蝇、蚊、老鼠等有害动物,粪便、污物和病死鸭及时作无害化处理。

4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的蛋鸭产业发展将会是机遇与挑战并行的。蛋鸭笼养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基础设施、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完善我国蛋鸭养殖所用的养殖设施,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集中研发养殖控制技术,一切环境监测管理和饲料、饮水、药物投喂均为自动化[19]。标准化技术。国内缺乏统一的饲养标准,多以地方标准为主,未来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还需开展养殖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完善蛋鸭笼具的生产规范标准,例如适于各品种蛋鸭笼养的标准结构、精准化饲料配制以及标准化环境布置等。基础管理。我国畜禽产业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养殖过程中发病率和污染率较高就说明了这一点。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不重视对养殖品种进行分种分类区分养殖;盲目育种,忽略品种选择,难以保障养殖安全可靠性;环境控制落后,不使用养殖辅助产品改善畜禽生长环境,导致畜禽病菌滋生。综合素质。侧重人类生存发展与畜牧养殖相协调,形成健康养殖和防疫主体责任意识,注重养殖技术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从根本上体现健康养殖的概念。改善人力短缺。畜禽业面临着严重人员短缺的问题,行业进步则需要不断地引入人才,但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殖,因此严重制约了养殖行业的前进与发展,应用整体管理化的笼养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实现工厂化生产,才能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简而言之,无论是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约成本方面,还是在提高效率与产能、优化管理与育种方面,要想实现养殖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开展对养殖笼具以及其他配套技术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5小结

蛋鸭笼养是对传统蛋鸭养殖模式的技术革新,将是蛋鸭业实现规模化由数量效益型向低耗、环保、生态、质量、效益为一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笼养蛋鸭不仅可以提高产蛋率和料蛋比,降低蛋壳破损率,还对蛋品质影响不大。未来5~10a蛋鸭笼养技术终将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作者:陈斌丹 张科杰 李柳萌 赵广民 周玉岚 董健锋 寿旭东 邹永杰 马建军 杨华 单位: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国伟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诸暨市畜牧兽医所 浙江农艺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