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论文

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论文

一、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生态链相配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环保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框架下,2008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宏大构想:在江西省的规划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并划分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生态高效及循环农业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如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一切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中。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区域利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知名度及其在环境资源上的不可替性,建设以湖为纽带、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协调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使区域在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鄱阳湖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模式

出口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为主,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鄱阳湖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

江西的生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

2.3立法不够重视。

国家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立法对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重视不够。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都有待完善。

2.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该地区出口的产品经常遭遇国外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

2.5国内环保标准较低。

较低的环保标准无法阻止西方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环鄱阳湖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环保建设的力度还贸易普遍得到共识,对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主题的鄱阳湖来说,环保标准的降低将不仅仅有利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污染的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对鄱阳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污染物排放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建设的策略及对策

1、搭建绿色生态平台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

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实施东部地区与江西在资本、科技、人才一、信息、物流、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合作。特别要注重联合长三角实力派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2、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流域资源丰富,环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特色产业在集聚的同时,发展成支柱产业,形成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的亮点。可以通过统筹环湖城市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同时江西鄱阳湖区域范围还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山江湖工程”创造的有益经验,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乐平市有部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整合的态势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湖泊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客气质量上乘。而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依托鄱阳湖、利用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示范基地将会有助于提高鄱阳湖旅游经济的腾飞。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当前鄱阳湖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的先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设鄱阳湖一个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发展交通体系、旅游节点城镇体系、旅游多维开发体系、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持体系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六大体系,重点实施“鄱湖游轮观光休闲线”、“环鄱国际极品旅游圈”、“环鄱湿地候鸟观光科考点”、“赣西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抚州自然生态体验休闲地”、“赣鄱风情大型文娱节目”等十大项目开发工程。此外,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周边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周边农村往生态旅游的建设力度,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使得示范区内民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物质得到更大的改善。

3、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

鄱阳湖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已经与鄱阳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鄱阳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对其进行传统农业的生态改造,使得农业生产能实现标准化进行。同时,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系列“湖、鸟、渔”生态旅游产品。当然,鄱阳湖环围大展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江西这个区域空间,还需要密切注意生产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与长三角等市场的需求紧跟。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消费环节着眼构建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比如,可以发展冬季种植我国南方一项传统的“养地”经验的绿肥紫云英,这是新形势下稻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冬季绿肥,对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种植冬季绿肥之外,还可种植夏、秋季绿肥,其对农田节能减排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以出众的绿色农业产品及特色农业品种、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品质吸引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发展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利用渔业排污减排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对鄱阳湖来说,鄱阳湖区域范围内的水系要保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存状态,才可以谈生态经济建设。只有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空气优质才能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采用渔业进行排污减排的方式来达到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产区和有重要影响的“鱼米之乡”。因此,可以利用副业——养殖渔业发展,同时结合本土化的农产品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一体化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鄱阳湖来说,养殖渔业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减排作用(消耗氮和磷)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调节水体营养、能量代谢的重要技术手段。发展鄱阳湖渔业及水产业是解决人类食物来源、满足人们不同的食品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调节鄱阳湖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放牧式的渔业,投资少,成本低,不需要消耗能源物质。周围群山环绕且植被丰富的鄱阳湖未出现“水华”现象,保持着山清水秀,保护了水环境,发展了渔业,为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当地人民创造了财富。低成本,高收益,养殖产品安全,质量高,为库区人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养殖渔业能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值得深入推广。

三、结语

总之,在维持环鄱阳湖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特别对生态经济的建设。同时,政府在政策上应适度倾斜,促使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能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