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文道结合路径

小议语文教学文道结合路径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死刑教育应寓于知识教学之中,两者不能脱节或架空。每门课都可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具体手段出发,才能“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收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作为以提升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目标管理之一的语文教学则更应注重“人”的因素。最早提倡语文教学艺术的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经提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蔡元培先生则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内容则是军国主义(即体育)当占百分之十,实例主义(即智育)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强调德育渗透于语文教育。“五四”运动的先驱,语文教育改革的旗手鲁迅先生也提出了“首在立人”的教育观。这些,都为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怎样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语文教学发挥“立人”的效用呢?

首先,从分析评价作品人物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自省反思中分清是非正误,在触动学生心灵之处,点上一二句话,使其加深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讲《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刘兰芝婆婆的人物性格之后,学生对其“专断独行、蛮横”的封建家长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无法理解以婆婆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到底是如何逼迫刘兰芝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焦母究竟为什么要辞退刘兰芝?”学生联系前面对刘兰芝形象的分析,一致认为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那么问题就出在焦母身上!稍作思考后,有个别学生脱口而出:嫉妒!真是一针见血。虽然,她只是凭着生活经验给她的一种直觉而作的判断,但确实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我先肯定了她的积极思考,然后向同学们将讲解了古代“七出”中的“不事舅姑”这一条,再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礼较的毒害性,并联系周围事例,谈谈对“嫉妒心”的看法。在讨论,多数学生对焦母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很大的愤怒,措词也比较激烈,他们从焦母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焦母”。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嫉妒心是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应把这种不良倾向转化为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超越别人应采取提高自己的正确手段,而不应以诋毁别人、压制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样,不但完成教学任务,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这种方法最适合用在小说教学当中,关键在于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时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其次,抓住文眼、诗眼、句眼,挖掘文章思想内容。一篇优秀的作品,是由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凝练精辟的句子构成的。语文教学只有将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讲准,讲深、讲活。才能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讲述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一文时,要学生理解“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一国民劣根性,我首先抓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一句中的“极容易”和“万分喜欢”这两个关键词说明中国历史乱世较之于治世时期更长,导致百姓只奢望做一个治世中的奴隶。再回想近几年由“格格热”而盛行的宫廷电视剧中“皇上吉祥”、“格格吉祥”、“奴才遵命”、“奴才该死”等颇具“时代特色”的台词,让学生认识到皇帝的话就是圣旨,掌握着每个人的生死大权。由此推导出这种国民劣根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对此产生憎恶之情,并从此对比中体会到当今社会的民主。此外,教材中很多思想内容是相通的,新旧课文之间可以互相联系。譬如,前面所批判的“奴性人格”无非就是要求做人要有尊严、有人格,这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有一定的联系。我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一些事迹,让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再把李白的这种傲视权贵的性格和“奴性人格”作对比,为避免学生理解上出现因偏激而产生的误差,再引进《沁园春•雪》里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作比较,使学生彻底理解了什么是人格、国格,该“折腰”是“折腰”,该“昂首”时“昂首”。

再次,利用作文课,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来认识思想问题。在对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一道题目是问学生最喜欢、最崇拜的人是谁?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并不是我猜想中的“明星”族中的一员,他们填的竟然是:自己。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时常感到学生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记得有一年元旦文艺晚会我们班拟定排一个舞蹈,就有学生口口声声地问我:“我参加了舞蹈排练,为班集体争了光,我有什么好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在作文课上,我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布置作文。在作文批阅时,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学生的文章有理有据,摆正了“自我”与“集体”的正确位置,论述辩证而较全面,尤其那位提出这一问题学生更是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认识。作文讲评课上,我先肯定了大家文章中体现出的“人格”,后肯定了“文格”,并简要讲述了两者的关系。后来,在对“韩寒现象”这一议题的讨论上,大家肯定了韩寒身上可取的地方,同时,趁热打铁对“不折被子”、“不打扫寝室卫生”这些学生自以为是“小题大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并成文,在授以为文之法的同时,导以为人之道,明理正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结合美育教育,通过情感的熏陶来进行,这一点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已作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行做到,也即教师本身要具有高格调、高品位的道德素养。有人把教师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称为构成教师“灵魂”的双要素,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是“道教”的前提。

作者:童丽娟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