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化语文阅读课程建构探究

情趣化语文阅读课程建构探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儿童的视角去观照和发掘,才能顺应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迎合他们的学习心态,让其生发出应有的情趣和魅力,进而真正喜爱并逐步亲近语文。立足阅读教学,在儿童文化视野下探究建构情趣化语文阅读课程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化视野;情趣化阅读课程;建构与反思

理论与实践表明,由于心智发育、学识见闻、生活体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在不同的生长年龄具有不同的文化视野。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在相应文化视野下去开发课程和教学实践,才能切实有效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现课程效益和活动效应。小学生生性好奇,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正因如此,启蒙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应当立足于儿童文化视野,从儿童认知心理与其可持续发展来定位和思考,这样才能让课程实施更具适切性和价值内涵。笔者立足于儿童语文阅读教学,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究后取得了初步成功,现从“情趣化阅读课程建构”角度对此作简要阐述。

一、打破文本视界,让阅读课程富有儿童生活质感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是母语学科,“社会生活”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源头活水,更是儿童加强体验的“必需品”和增进认知的“活力素”。换句话说,儿童对于生活和自然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天然情结,让儿童学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就是在帮助他们实现精神世界的回归。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组织并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与生活有效对接。这不仅是语文教学“人性化关怀”的实质要求,还有利于促进儿童更好地“学用结合”,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生活质感。

(一)要让阅读走进儿童生活。只有将语文教学投放在生活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进行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进而达成阅读目标和活动效果。以《题西林壁》为例,在教学前两句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分别呈现庐山“横岭侧峰”以及“远近高低”的不同情景,并联系生活事例教育学生———要尽可能全面观察与系统思考,否则就容易片面。在教学后两句时,笔者再次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教育学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从而把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二)要让阅读充满生活想象。缺乏想象力的阅读学习,既是残缺不全的,又会缺乏情趣和韵味。比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课文结句提问:“听从小鸟建议跳出井口后,青蛙会看到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充满快乐。

二、加强活动体验,努力让阅读课程富有儿童游戏乐趣

众所周知,学生不仅是唯一的学习主体,还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根本因素。有鉴于此,各类课程教学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体验”,无论形式多么丰富,过程多么精彩,都很难收到实效。对儿童来说,爱玩游戏不仅是天性,还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形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游戏”元素,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

(一)让儿童在角色体验中领悟阅读深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故事性、情趣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非常适合小学生通过“课本剧”形式来开展快乐体验活动,从中获得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益。以《坐井观天》为例,这篇课文情境性很强,如果仅凭“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角色互动进行对话与体验,效果又会不同。比如,小鸟在说“飞了一百多里”时会是什么动作、神情和语气?青蛙在回答小鸟时又是如何傲慢与不屑?所有这些,学生虽然会有不同的演绎,却都能通过游戏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

(二)让儿童在竞技中释放冲动和热情。比如,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和小学生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讲故事、主题演讲或专题辩讨等活动,这既可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深化阅读效果,又能不断放大“以赛促读”的良好效应。

三、善于植入艺术元素,努力让阅读课程富有儿童语言色彩

语文属于语言文化现象,然而从广义来看,语文同样是一种情感艺术现象。这种“情感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无论何人、何事、何时,学习语言文化必须在一定的氛围和语境中涵养与滋润,这样才能催生与之相应的潜质和秉性。不仅如此,作为一种应用性广、适用性强的语言类学科,语文自带“艺术流量”,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忽略或淡化语文中的“艺术元素”,是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行为。尤其是在启蒙教学阶段,教师“以艺术激活艺术”非常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用外来“艺术”来激活语文“艺术”呢?

(一)善于铺陈艺术情境,让儿童表达本色自然。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了“和风翻树叶”“狂风吹森林”、小雨“淅淅沥沥”、暴雨“哗啦哗啦”、小鸟“叽叽喳喳”、蝈蝈“嘬嘬嘬嘬”等声音和图景……这让学生通过“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静和优美。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描绘更多的“大自然声音”。在描绘过程中,学生不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更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很多美妙而神奇的声音。

(二)丰富体态语言,让儿童畅快表达。体态语言具有信息沟通和暗示激励的作用,往往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解析过程中,不仅自我表情丰富,还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如高兴时的“眉飞色舞”,焦急时的“搓手顿足”,激昂时的“昂首挺胸”,等等。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致和热情,让他们进入“自我与本真”学习状态。

四、善于体现喜恶情绪,努力让阅读课程富有儿童审美意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来自于他们的本真天性,在与审美对象(即阅读内容)的应有交往过程中,他们自然会通过增进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来创造一种“属于自己、适应自己、发展自己”的意义和空间,由此也会形成发自内心的审美和愉悦之感。这种现象对于儿童发展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一)走进儿童世界,赋予审美趣味。“成人有成人的美丑与好坏,学生有学生的美丑与好坏。”儿童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侧重于事物本身有没有“趣味性”。有鉴于此,要想引发儿童的价值判断或审美意识,就要让他们自然生成对事物的实际认知。以《风筝》为例,“风筝”本是学生熟悉之物,但称之为“幸福鸟”就有了陌生感。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风筝带来的“幸福感”,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文中所说——“亲手做风筝”和“亲自放风筝”,实际感受并体悟“幸福鸟”带来的快乐。这种审美与追求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心灵震颤。

(二)呈现形象美,赋予儿童审美愉悦感。比如《少年中国说(节选)》具有文言性质,属于既难教又难学的课文。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皇皇”等图景显现出来,让学生不仅看到眼前的气势和雄伟,更能看到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五、善于实施读写互动,努力让阅读课程富有儿童乐学信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把阅读与习作指导割裂开来,变相加大了教学负担和学习难度,直接导致了读写活动的“一高三低”现象———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运行。尤其是在语文启蒙学习阶段,上述这种“各自为教”的做法,难免会让学生在读写学习之初就患上阅读难、习作难的心理恐慌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阅读与习作教学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在“读写互动”中把儿童逐步引向“善读乐写”的良性发展之路。一是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通过“批注式阅读”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二是通过喜闻乐见的“相机补白”读写活动,不断放大良好教学效应。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小诗后两句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笔者在教学中以“为什么‘无处寻’”为主题,让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想一想”以及相互之间的“说一说”“写一写”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加深阅读学习的深度体验,而且有利于不断增强儿童读写互动的兴趣和信念。三是根据阅读内容和小学生发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读书心得展评,开展与之相应的阅读与习作比赛。这不仅能把儿童阅读活动不断地推向深入,而且有利于增进读写活动的良性互动,让“悦读之花”常年开放,日益娇艳。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情趣化语文阅读课程体系的有效建构,应当始终根植于儿童的生活视野和生命文化。我们坚信,这必将成为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引领方向。

参考文献:

[1]云海英.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2018(6).

[2]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8(32).

[3]彭小虎,徐燕燕.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7(18).

[4]李燕飞,黄燕如.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2017(11).

作者:李悦新 单位: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