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微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一、微时代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特征体现

1.信息的宣传面广、普及性强、传播性快

微媒体本身的信息特征,使得在学风建设中教、学、管三方的信息都能较快得被校园里的大众所知晓。如,从教的层面来举例,课本或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可能就只是看过这本书或者课堂上的学生才知道,但是经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介后,短时间内认识这一知识点的人数便可以倍数增加,并且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效果明显。再比如,学生管理方了一则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息,传统方式可能需要逐班或年级集体会议进行通知,但是在微时代,辅导员的一条微博、一则微信,就足以让几乎所有的学院学生都知道,甚至是全校。

2.执行的途径多样化、参与性高、监督性强

随着微媒体在校园中的愈来愈普遍,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也在走向打破传统、不断创新的多途径局面。微媒体通过其通俗化、丰富的语言,使得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愿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并且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又因为微媒体传播速度的极其迅速,学风建设的点点滴滴都能被暴露在整个社会中且受到评议,所以对于学风建设中的任何一方都存在着监督和被监督。

3.效果的示范性强、可学性高、起效快

学风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举措,不管大小,不管是来自哪一方,在微时代都能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例如南京某大学的“考研宿舍”,一经微媒体推广,全校及其他高校的学生都相互知晓,且被树为日常考研动员的典型案例,无疑对高校的学风推进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在学风建设中的诸多创新举措,若能经过微媒体的宣传,其可学性会大大提高。如江苏某高校采取课堂交出手机的形式维持课堂纪律,正因为微媒体赋予其较强的可学性,此举之后被多校相继模仿,效果甚好。

二、微时代学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微时代学风建设存在的机遇

(1)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调动和体现。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风形成的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微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而是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其中。在微媒体的环境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在微信、微博、人人网等传播媒介中分享、转载和学习自己认同的信息,发表自己的任何想法和观念,学生的自由度、平等性大大得到提高。这种充分自主的选择和参与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主动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去,从而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2)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相互认可。微时代为学风建设创造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活跃、平等、互动显得尤为明显。学生和老师可以开展“主贴—跟贴”式的主题讨论或学习,内容可以是日常的知识学习,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在教与学中遇到的矛盾或问题,甚至是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在这样的讨论情景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促进教与学在思想上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平时羞于或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老师的关注。总而言之,这样的互动,为学风建设建立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3)丰富的载体拓宽学风建设的平台。学风建设中,传统的载体是班级、专业。而微时代所能够带来的则是更为丰富的建设载体,如班级的人人主页、QQ群、飞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PU,形式多样,对于当代学习能力强、自主性要求更高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载体相对来说则更容易走进他们的视野并被使用。从教师的层面,他们可以借助这些载体课程知识点、解答学生随时随地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层面,可以通过这些载体接受、传递信息,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从管理者的层面,考勤不再是一张纸、管理条例也不再是好几页的文字、学生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办公室面对面的交流。应该说,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风建设带来了许多微平台,机遇甚好。

(4)教学管的联动模式形成聚合效应。学风建设上从根本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管理者是督导和协导。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网络平台,三方均能够参与其中,其信息的交流具有交叉性和频繁性,只要其中任何一方某个观点,其他两方都会迅速知晓,再经过管理方的正确引导及不断发帖、跟帖式的认同讨论,结果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聚合、扩散,从而形成教学管三管齐下的聚合效应,最终形成教师爱岗敬业、学生求学奋进、管理愈发成熟的校园学习风气。

2.微时代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1)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面临挑战。微媒体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特点上,它的出现,改变着大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较大的冲击:校园里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课堂上都有学生克制不住自己,微聊、观看微小说和微视频、浏览网页等各种现象都有;宿舍中网络也是无处不在,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等都将经受微时代的强大冲击,但凡自制力差、判断力弱的学生,都容易在学习上出现问题,还有可能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其“遭殃”。

(2)学风建设工作的传统载体岌岌可危。传统的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集中教育、制度规范、示范教育等面对面、可控性强的方法来进行的。然而微时代背景下,受现有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等因素影响,学风建设利用传统载体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或者说是效果不大。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学生的特点也随时代变化,在如今94、95后充斥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学风建设载体已渐渐不被大学生们所重视,学生更愿意去关注微媒体环境中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幅图片。因此,依靠微时代的影响力,及时创新学风建设的载体,抓住学风建设的制高点,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3)学风建设工作的预见性面临挑战。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扁平化特点,信息传播失去传统的由上而下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体现在时间上的传播更加快速快捷。所有登录网络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同时空间限制逐步被打开。尤其是在微博中,一旦某个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产生认识偏差,并影响其“跟随者”的观念和言行时,瞬时间很容易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学风建设的预见性提出一定挑战,迫使学生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强的预见性。

(4)学风建设工作者的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和个性化微生活方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老师的传统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不论是任课老师还是学生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接受新鲜事物,积极主动适应微时代新媒体,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困惑,通过微博、微信等时时接触到各种信息,及时更新、变换教育方式和内容,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微时代学风建设的路径思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制度的规范化、追求工作的精细化,建设微时代的高水平大学的优良学风,不失为新时期微媒体背景下学风建设的一条新路径: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学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微时代的学风建设中,首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选择合适的某种微媒体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注册在其中,并尝试做一些轮流性的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如针对某一门课的学习,教师在课下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的微信平台,定期设立讨论的课题,由学生轮流来进行主导性的讨论发言,这种线上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课堂上的拘谨,发掘更多学生自己的想法。当然,课堂发言、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分类分组的微媒体方式进行操作,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得参与到这种学习氛围中去。其次,学校在教学、科研等上面的政策和决定可以做一些透明化,让学生有知情权,并且能够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讨论,甚至是与领导有“线上线下”的双线互动,这样也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增强主体意识,真正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高校中现在也有比如公共的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但是利用度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继续抓好这个渠道,将关乎学生们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甚至是对于学生的处分文件,都可以在这些媒介中宣传,吸引同学们对此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学校越来越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外界影响中反省自己、改善自己。

2.强调制度的规范化,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

对于任课老师来说,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准时出席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老师可以通过每周在微平台公布名单、曝光课堂不守纪律的照片等形式对其给予惩罚、对周围其他同学给予警示。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线分组的形式,对每次在课上发言和提问的同学可以累计“点赞”,并将此与最终成绩挂钩。或者可以通过微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们分组自己上来分享知识点,总而言之,一定要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生干部主题微会议”、“班级微平台月评选”等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日常课堂考勤,包括学生上课不带书、笔、本,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甚至可以将学生上课睡觉、玩游戏的照片直接在微博、微信中予以公示,实行“微平台周公示”制度,对上述学生予以警示提醒;学生干部及党员是学生管理者最直接的抓手,故从这部分学生干部入手,结合微媒体的新形势,开展“学生干部主题微会议”、“班级微平台月评选”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动积极性,更能引导更多的同学在新媒体环境中适应学习新方式、不断提升自我。

3.追求工作的精细化,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依托微媒体的优势,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做好精细化的工作,竭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传统的宿舍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小宿舍为单位,以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一个宿舍的同学们要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但是各个宿舍之间的交流和竞争都较为薄弱,故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还是难以拔升。而在微时代,完全可以利用微型媒介将各个宿舍乃至整栋宿舍楼的同学集结到一起,通过建立“宿舍微平台”进行形式各样的学习、评比活动,有竞争就会有成绩,这样的模式相较于传统宿舍建设来说,应该更有效率、更受学生欢迎。宿舍之外更多的就是课堂,任课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微媒体的网络优势,将生硬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电子知识,相信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如在课题教学中穿插使用微语录、播放微视频,既可提高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又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除此之外,校园的公共区域和教室周边地区可以设置联网的电子显示设备,建立专题分区板块,如“光荣榜微公示”、“违纪名单实时滚动”、“微学”等主题,以全面公开学生的先进优秀事迹及违纪处理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严谨而有序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

微时代,不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者,拥有完整时间越来越少,工作、学习时间日益被切割成零碎化、片段化,所以可以建立多种组织微平台,全方位地使学生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将学生们使用度较高的几个微平台进行锁定,把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比如专业活动、竞赛等可通过人人网开展,而制度规范条例等则可尝试利用微博进行传播。多种微平台的设置,可以逐渐填充学生们本来被网络娱乐所占据的时间,促使学生们把兴趣回归大学学习上去。学风建设,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希望在微时代的积极驱动下,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充分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共同为校园的学习风气画上完美的音符。

作者:黄琴琴 眭国荣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