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产业化模式解决教育信息技术建设

借助产业化模式解决教育信息技术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教育技术在学校不断翻新。但出乎意料的是本应是信息化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却没有像预想中一样热情。究其原因是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与教师的实际使用严重失衡,新的技术手段已成为教师新的负担。但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总能得到有效解决。

一、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2000年以前,教学还停留在用粉笔、黑板板书的状态,教师的备课重点在如何将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用课堂语言和板书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备课形式以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为主;上课形式以师生对话、课堂板书为主;教师课后的主要工作是批改作业,个别辅导。2000年前后,学校开启信息化教学,有些教师对新事物比较敏感,通过学习制作课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丰富。随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出在听评课、教学评优等活动中使用课件的要求,制作课件就成了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制作课件不再是教师的一种自由选择,而是一种任务型劳动。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观念性冲击,也为教师获取教学信息带来了一些便捷,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教师发现这种便捷也增加了教学任务量,这也最终转化成了学生的负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空中课堂的兴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学习如何录制课堂实录以及教学直播。教师既要适应新的教学形态,又要当网上“警察”,在虚拟空间监督学生。在先学后教理念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编制学案、录制微课、布置线上作业,还要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因此,教师有了新的角色、新的任务。

二、还原事实,探求问题的背后

从20多年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发展来看,每一项新的技术、新的手段的出现无疑都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手段更适切、教育目标更精准。但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似乎曲折多了些,前进的步伐慢了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与在社会生产、医疗技术等发展较快的领域相比相对落后。在“智能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这也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教育管理者积极部署和升级信息化软硬件的真实动因。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最后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总是这场对话的发起者。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让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任务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和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呢?制作课件、录制微课占据了教师一半以上的精力,他们还有多少精力用于学习不断迭代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使用就会缺少体验,就看不到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巨大潜力。如果新技术带给教师的是不断加重的负担,损耗的是教师使用的积极性,那这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技术功能的荒废,呈现出“建”和“用”的巨大矛盾。更为遗憾的是很多积极的部署者看不到使用者的负担以及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不断加深着本已存在的矛盾。

三、“行业分工”才是破解之道

难道这一矛盾真的无解吗?许多学校为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着眼于教学评价,考查教师使用设备的次数和时长,提高信息技术在考核和绩效上的占比。想要破解矛盾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为这些措施是迫使教师被动地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设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那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没有出现在医疗卫生行业?让我们来做一个学校教育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对比。疾病的诊断最初是由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听诊”来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诞生了医用X光机、超声波诊断仪等电子医疗仪器设备,将疾病诊断提高到微察秋毫的水平。医生为了精确诊断需要更先进的电子医疗仪器设备,而操作电子医疗仪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医院招聘了相关仪器的技术操作人员,医生与技术操作人员专人专职、分工明确。反观学校教学,备课的是教师,做课件的是教师,编写习题的是教师,录制视频的是教师,反馈总结的还是教师……所有这些工作都由教师一人完成,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校长并不关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足矣;学生和家长也不关心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只要教得好就足矣。这是信息技术在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破解它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即教育分工。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一支教学服务队伍,教师先提出需求,教学服务队伍进行初步制作,教师再提出修改意见,教学服务队伍通过自己的专业化手段再进行修改。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曾经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两个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也就是说制作教育信息化产品是教师分内的事情,这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我想早期的医疗诊断和检查也都是由医生一个人完成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制度也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的。那为什么教育行业不经尝试就断言它不能分工呢?二是认为作为基层教育的管理者,校长不可能要求上级招聘教学服务人员,也不可能将现有教师再分类,区分谁是教学人员,谁是教学服务人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可教学分工的必要性,但认为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我认为做最好的教育是我们的使命,完善教学措施和手段是我们的职责,作为管理者不应被动地接受事实,而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前学校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校长不仅要组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操心物资采买、资料印刷、绿化卫生等后勤工作,现在不也都由第三方帮助解决了吗?第三方能够解决学校整体工作的后勤问题,为什么不能由第三方解决教学工作的“后勤”问题?社会上并不缺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也不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要想解决教育分工问题完全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教师节约出来的精力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本身。

四、结语

原本引入信息技术是为了方便学校信息、下达任务,但这些“方便”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工作与任务;原本是为了方便教师布置作业,方便学生反馈信息,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的日益提高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变革。管理跟不上,信息产品越多,人的任务和负担也就越重。借助产业化模式进行行业分工,提供教学“后勤”服务,也许是解决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和使用之间矛盾的最佳方式。

作者:李继冶 单位:济南高新区发展保障部教育体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