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课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

中共党史课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中共党史课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同时注意丰富和拓展知识。教学和研究适当“并行”“分离”,研究要以求真为主,但授课要以宣传和教育为要。党史课采用专题教学能深入浅出、详略得当,而讨论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要经常掌握学生兴趣所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中共党史课;通识课;通识教育;思政课

当前中共党史课(以下简称党史课)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逐渐认识到党史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意义,能经常探讨党史教学的具体方法,以及研究党史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但是,将党史课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范畴比较鲜见。党史课作为通识课程的初衷是,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只要对党的历史与理论感兴趣,皆可选修,通过获得学分的形式得到学校认可。学生了解了党的历史和理论、思想方面的知识,对增进学生爱国爱党之德育是有益的。

1党史课适合作为通识选修课

1.1党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有意义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的欧美,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将党史课纳入到通识教育序列,是合理可行的选择。党史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良好媒介,党史故事性强、趣味性好,通俗易懂,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和认同,且无论学生将来走向何种岗位、从事什么职业,了解一些党的知识、理论和政策,都是有益的。

1.2党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可行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重视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支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是开设党史课有利的宏观环境。其次,从师资来说,党史课完全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力量,也可以邀请校外研究党史以及具有相关经历的人员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之中。最后,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通识教育是素质提升教育,主要依托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也破除了有人认为开设党史课是意识形态干预、妨碍学生自由发展的嫌疑。学生通过选择一门通识课程,获得学分,得到学校认可,既照顾了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又能增加学分,一举多得。不断增加通识课的比重,也是未来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总体方向。

2党史课的政治敏感性问题

党史课作为一般课程,和其他思政课具有相同特征,但党史内容更为敏感。党史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执政合理性的一个支撑。历史是有“证据”的政治,它比理论问题更为切实和具体,因此也就更为敏感。党史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授课避免随意性

这个基本依据从官方和主流的评价体系来说,就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修改,是集合了全党智慧形成的,是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教师在根据这个基本评价原则基础之上,可进行丰富、拓展和补充。

2.2选用合适的教材

党史教材一般都是中央集中大批优秀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严格推敲之后形成的主流的史学著作,因此,选用优质的教材是最为简单实用的把握好政治方向的方法。对于本科生而言,推荐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这部书。这部书的优势在于篇幅适中、叙事全面精当;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雄浑厚实、客观可信;有历史事实,又有客观公允的评述,史论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之作,是公认的了解中共党史的入门好书。以此书为基础和基调,可向学生拓展介绍和讲解一些知名学者的典型观点,围绕某个问题形成一个“观点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路,启迪智慧和思考。

2.3教学和科研两个并行体系

科研可以自由深入地探讨,教学则须以宣传教育为主。对思政课教学来说,教师如在授课中普遍将自身独创性、超前性的观点应用于教学中去,是不恰当的。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和宣传正确的知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第一位的。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较为狭窄,书本知识居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向大学生传播“正向”的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教师将科研中未定性的、探讨性的观点不加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则有误导学生的可能。限于知识和眼界等局限,许多学生也接受不了,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也会有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模仿,将教师个体性和局部性的认识带到学生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去,不利于学生成长。

3党史课的具体教学实践

现根据自身的党史课教学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希望对同仁有所借鉴和裨益。

3.1专题教学利于详略取舍

从1921年建党至今将近一百年,是党领导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的过程。革命是浓缩的历史,中共党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因此,要讲好党史,要克服“大而全”和“事无巨细”2种片面性。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内容和水平,在内容详略上,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专题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把党史课内容列为如下若干专题:建党、三大起义、红军长征、延安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化运动、、改革开放和党史人物10个专题。专题选择主要做如下考虑:一是专题之选取须是具有开创性或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此选题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能够将前后历史串联起来;三是不回避问题,也要讲一些失误的历史,这些历史虽然敏感和尖锐,但是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增加学生兴趣。

3.2联系时事开展讨论式教学

党史教学的基本职责是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括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理论和方法等。让学生掌握一定党史知识和政治素养,启迪思考,增进学生爱国爱党感情。但如果单从历史视角来讲述,不能联系实际,未免有些单薄和空洞,因此,在课堂讨论之时,完全可以从历史视角来审视当下时事,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例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可以探讨改革开放之伟大意义;在党的“”召开之年,可以讲述它对我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讨论式教学时间久远,是一种古老却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有一种以讨论式教学为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其实质也是一种讨论式教学,它增强了讨论式教学的比重和分量,甚至达到讲授和讨论“对半”“对分”的程度。讨论式教学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要求学。讨论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课堂讨论和发言能考察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能力和水平,是考核学生的有效方法。

3.3甄选教学内容提起学生兴趣

通识课本身即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任选”方式保证了学生以兴趣为导向选择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据问卷调查,在回答“选修党史课的原因”时,“自己感兴趣”占54.9%,“老师讲得好”占22.2%,“能够得学分”占8.5%,“偶然选的”占10.5%,其他为3.9%(问卷对象240人,回收问卷153份)。“兴趣”仍然是学生选修此门课程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考察学生的兴趣所向,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据问卷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事件占49.67%,党史人物26.80%,时事热点21.57%,党史理论0.65%,其他1.31%,这和另外一个学期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在另外一个学期的统计中,选择党史人物的学生占76.75%,13.95%选择历史事件,9.30%选择时事热点(问卷对象60人,回收问卷43份)。这种差异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差异以及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可塑性强,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4结语

中共党史课要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知识,不管是之前的“两课”,还是现在的“思政课”,都是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方针的贯彻。在今天越来越重视党员干部“初心”“使命”意识的大环境之下,党史和革命史又重回人们的视野。将中共党史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既灵活又顺应了政策方向,既顾及学生兴趣又有教育意义,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田克勤.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7):38-41.

[3]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4-11.

[4]耿化敏.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改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24-30.

作者:井方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