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论文

父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论文

一、问题提出: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的紧迫性

留守儿童被迫与父亲长期分离,在成长过程中未能直接感受父亲的影响,未能接受到父亲教育,对留守儿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性格上,男孩性格“女性化”,女孩沉默寡言;心理上,对外界缺乏安全感,胆怯怕事,心灵闭锁;情绪上,急躁冲动、喜怒无常、感情冷漠;学习上,成绩较差,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父性教育缺失不仅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成年之后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而且还容易引起盗窃、抢劫、对社会不满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已经产生大量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极少。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激增以及呈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要重视留守儿童研究,更要重视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研究。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何种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解决父性教育缺失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广东省西部地区县级市———罗定市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据2012年罗定市妇联统计数据,罗定市留守儿童的人数已经超过2万多人,其中14周岁以下有1万多人。在广东,罗定市的留守儿童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选取罗定市4所小学和2所初中发放问卷,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填写,共派发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父亲在家的占43.48%(其中在本地工作为33.15%,待业在家为10.33%),父亲在外地工作的占52.45%,即在被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无法接受父性教育。二是访谈法,对校长、老师、家长和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留守儿童相关情况。通过对罗定市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体掌握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而且还对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为解决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问题提出有益建议。

二、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情绪、成绩、纪律性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性格影响

父母均在家的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占55.28%,而父亲不在家的儿童则只有36.85%认为自己性格外向,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男生而言,在外向性方面,父亲在家的男生或父亲不在家的男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就女生来看,父性教育缺失对其外向性格的形成则造成很大的影响。父亲不在家的女生只有11.36%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亲在家的女生有29.31%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性教育缺失造成女生形成不同程度悲观、内向的性格。

(二)心理影响

父亲不在家,儿童的“安全感”缺失,更容易产生害怕、担心、惶恐的心理,这对留守儿童造成较大心理伤害。在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中,超过60%的女生安全感弱或一般,属于安全感偏低的表现;接近一半的男生安全感弱或一般。

(三)情绪影响

根据对教师、家长以及校长的访谈得知,父亲不在家的女生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自信,父亲不在家的男生容易表现出自制力差、责任心不强。究其原因,父亲无论在体格或者心理上一般来说都比较坚强,无形之中能带给儿童安心与稳定的感觉。而父亲常年不在家,让儿童身心都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没有父亲特殊的强有力的安慰,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与紧张情绪。

(四)学业影响

调查显示,父性教育缺失对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较为复杂:虽然留守儿童成绩优良的比例与完整家庭儿童相差无几,但留守儿童中的差生比例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占9.47%,略低于非留守儿童的11.11%;但良好的占26.32%,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34.07%;而中等、不及格分数段二者无明显差异;及格分数段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由于有父母亲在家监督学习,会更认真学习;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的监督,或者要承担一定的家务而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调查还发现,父性教育缺失对男女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优秀、良好分数段,留守儿童男生人数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及格线和及格线以下的留守儿童的男生人数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于女生而言,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较小,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这说明,父亲不在家对男生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对女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小。这可能因为男生自觉性不够强,而女生自觉性较强,较早熟,能够体会到在外工作的父亲的艰辛,所以会比同龄儿童更加懂得发愤图强,好好学习以求回报父母。通过调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父性教育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父亲对小孩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发挥,这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第二,父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和情绪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对女生的影响更为显著,父性教育缺失的女生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不自信等;第三,父性教育缺失对男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业和纪律方面,父性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此外,父性教育缺失的男生容易表现出自制力差、责任心不强。

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

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具有多重负面影响,把握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解决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途径。

(一)父亲在位理论

父亲在位理论是21世纪以来由克兰珀(Krampe)和牛顿(Newton)提出的解释父子关系的新理论,该理论对于分析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父亲在位理论是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父亲,“父亲在位”特指父亲在儿童心目中的位置,即“心理父亲在位”。儿童拥有高品质的父亲在位,实际上就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儿童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但高品质的父亲在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四大方面,每一方面因素又受到多种子因素影响(见图4):(1)内心的父亲。儿童内心的父亲如何,受到对父亲的感知、内化的父亲体验、父亲形象的影响。(2)儿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其因素包括对父亲的情感、对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对父母婚姻的感知、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3)相关成员的影响。包括父亲与自己父亲的关系、母亲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以及其他人都对小孩的父亲在位产生影响。(4)有关父亲的信念。不同文化、宗教背景下对于父亲的形象界定不同,进而对儿童的父亲在位产生影响。父亲在位理论是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因素的选取源自于西方国家特有的土壤,研究结论显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然而,父亲在位理论揭示高品质父亲在位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分析我国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二)父性教育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作用机制

正常情况下,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能够进行身体互动和面对面交流,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成长,形成健全的心理性格。儿童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留守儿童父亲缺位不仅是物理上的缺位,更意味着教育上缺位,这种缺位导致多种负面效果产生。负面效果产生包括一系列中间环节。父亲缺位最直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不能与父亲进行身体互动,例如喂养、洗澡、握手、拥抱、亲吻、共同用餐、游戏等,同时也不能与父亲进行面对面交流,比如有喜悦的事情与父亲分享,有心事向父亲诉说,有疑问、困难向父亲求助。在儿童与父亲的互动中,儿童会潜移默化地学习父亲善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特质,学会与人分享、向人诉说,释放心理压力,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这个学习“楷模”,心理对外开放程度普遍低于其他儿童,习惯性地将各种心事藏于心中,逐渐形成内向性格和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同时,由于缺少父亲的豪放、阳刚、勇敢的形象作为模仿,使得留守儿童男孩性格容易趋向“女性化”,表现出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缺乏男性所应具有的勇敢、果断之气;留守儿童女孩则普遍表现出性格懦弱,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亲的身体互动与交流,将导致其对父亲感知比较模糊,比如父亲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应该承担何种责任,父子关系应当是怎么样的等缺少正确的认识,日长月久,在情感上就会对父亲表现冷漠态度,对父亲的感觉更多是权威、敬畏,甚至演变成生活中的过客。这样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由于没有学习到父亲身上所肩负的责任,留守儿童长大之后,对家庭缺少相应的责任感,对社会和他人亦缺少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父子关系冷漠疏远,留守儿童无法学习到父亲的沉稳气质,容易出现紧张焦虑,遇事急躁冲动。父亲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对父母婚姻状况缺乏直观认识,不清楚父亲在父母婚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亦难以知道父亲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不仅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掌握处理婚姻关系的方法,而且缺乏婚姻中的责任感。同时,父亲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对于父亲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缺乏了解,比如父亲与其父母关系、父亲与其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等,对于父亲如何处理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难以知晓。留守儿童在家庭成员人际关系方面无法接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日后步入社会,由于缺少人际沟通方法,在与人交流沟通中存在不少困难,缺乏合作精神,同时还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少担当,缺少社会责任感。父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成绩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儿童的管教上,父亲通常倾向于严格,而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则非常慈爱宽容。由于父亲管教缺位,留守儿童出现学习问题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出现不交作业、不遵守课堂纪律、早恋、逃学等违反学校规定的问题,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在罗定市的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在遵守学校规定上的表现普遍不如其他同龄儿童,学习成绩也比其他儿童差。父亲缺位还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成长。临床医生观察的表明,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无论是在身高、体重、还是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而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更高。在婴儿时期,父亲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及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儿童以强烈的大肌肉活动刺激,从而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发育。随着儿童的成长,父亲与儿童的户外活动也增加,这些活动对儿童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无法与父亲进行肢体运动游戏,无法与父亲进行户外活动,长期由母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大部分时间在屋子里,身体锻炼和活动非常少。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受到明显影响,身体素质远不如同龄儿童。

四、解决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途径

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看似范围比较窄,领域比较小,但实际上它的牵涉面非常广,不但是留守儿童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有学者从社会角度,主张通过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来解决包括父性教育缺失在内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据父亲在位理论,以及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的分析结论,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解决途径的核心在于父亲角色从“缺位”实现“回位”;如果不能够回位,则需要寻找“父亲替代者”,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

(一)父亲角色“回位”

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是母亲所不能代替的,当儿童与父亲共同居住时,心理父亲在位更容易发展。在经济原因允许情况下,父亲尽可能把留守儿童接到城里,与其一起居住,承担教育责任。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那么父亲要利用假期经常回家,看望和陪伴儿童,使儿童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存在,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儿童从父亲言行中学习成长。如果不能够经常回家,那么要积极通过电话、互联网、写信等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对儿童进行教育,实现父亲角色回位,使得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在罗定市调查发现,某中学一位学生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对其几乎不管教,该学生在学业和纪律上的表现都令老师和家人头疼。但自从老师将其在校情况反映给父亲,并让学生父亲通过经常打电话和回家进行教育、督促后,该学生不论在学习成绩还是纪律上都有很大的改善。

(二)家庭成员“补位”

儿童与父亲共同居住时,容易获得高品质的父亲在位。然而,“和母亲居住在一起的孩子以及其他家庭结构中的孩子也显现出了心理父亲在位”。当父亲不能够对儿童实施教育时,可以通过“父亲替代者”,使儿童的父性教育得到补偿。母亲通常是一位很重要的替代者,母亲可以把自己对父亲为家庭所做的一切的感激之情传达给儿童,把父亲在外勤劳工作情况传递给儿童,使儿童不会因为父亲不在家而产生对父亲的冷漠感情,以促进儿童性格心理健康成长。同时,母亲尽可能地提高父亲对家庭和婚姻的满意度,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对儿童的教养中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不可忽视的替代者,尤其是儿童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更是如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可以将他们与父亲的良好关系传递给儿童,将父亲的各种事情讲给儿童听,使儿童对父亲产生好感,以培养儿童的健康性格和心理。

(三)农村学校通过各种努力弥补父性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承担着直接教育儿童的责任,通过建立完善的父性教育体系,弥补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的缺失。比如招收更大比例的男性教师,由他们作为“父亲替代者”,弥补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专门各种开设亲子课程,邀请留守儿童父亲参加;或者学校加强与留守儿童父亲沟通,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纪律等各种表现及时传达给在城市务工的父亲,让父亲掌握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对儿童进行教育、开导、督促,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王达梅 魏满霞 李秀河 周晓敏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