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改革探讨

“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特色鲜明、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植物生产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结合应用型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优势和涉农院校特色,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探索“高原特色植物生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社会培养合格的农学应用型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校;植物生产;教学实践;高原特色

学、实验室和田间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产学研联合等诸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提升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意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民族类高等院校特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具有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该课程涉及的植物和作物种类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庞杂,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学生难以对植物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透彻[8]。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自身为教学的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均采用“老师跟着教材讲、学生跟着老师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在传统上被称为“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只有讲课才是传授知识”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将课本知识从开学讲到期末,将每一个知识点“讲得深入、讲得透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个别学生临时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忽略实践的单一讲授形式,一方面使得师生互动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所以课堂氛围十分消极和压抑;另一方面,“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深刻,从而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1.2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教学主体-学生的成绩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成绩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判断[9]。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直观了解教师“植物生产”作为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民族院校以及师范院校农学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是诸多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1]。国家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建设精品课程,明确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专业技能,提升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诸多教学研究人员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多种方式的改革探索[2-4],这些尝试和努力对提高各个高校农学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不同高校之间发展类型、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植物生产课程的预定目标,这是每一名从事植物(作物)课程教师必须直观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新农科对广大涉农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的要求,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建设AI课堂,进一步开展移动教学[5]。推动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科研育人等多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支撑高原地区乡村振兴、涉农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是地方高校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农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为基础,以高原特有的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资源为教学和实践对象,应用技术手段对高原植物进行遗传育种与改良。因此,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高原特色植物(作物)品种和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科学,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7]。目前,“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因为教材和内容老旧、实践操作课程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四川民族学院农学专业在课堂教课程安排、学生参与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质量、水平以及成效,进而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原有的“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价体系有所欠缺,该课程成绩的评分标准主要是根据考勤、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学生提交课后作业上大部分内容是直接抄写教材内容,期末考试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通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直接体现出来。此外,尽管部分教师将实践/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但往往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较低,这使得学生对在田间、实验室开展的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极为有限,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高原地区涉农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程,也是我国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巩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但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旧缺乏,这对于建设应用型高校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因此,必须基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成绩考核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培养具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满足高原或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3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3.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原特色知识体系

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和主要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在着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的植物/作物生产课程有计划地进行前期改革。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知识的前瞻性,课程设置应在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同时,尽可能采用农业部统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本课程教学用书,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基础教学水平与国内一致。此外,由于生物性的农业生产,如植物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区域差异,为了达到为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体现四川民族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保证常规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由于区域性专业课程教材和参考教材的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注重发挥高原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地区特色林草、中藏药资源讲解、实践操作。如,可以提出问题:高等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移动,但植物体的器官在空间可以移动么?如果可以,如何来证明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创新能力。

3.2融合实验实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前沿育种高新技术,开设多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原植物栽培、生产、加工等课程实验。如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不同生长时期的松茸),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了解松茸形态结构,从而不断增强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10]。同时,还可与校外植物生产基地、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基地等形成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实验内容尽可能多地涉及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内容,如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花器官的结构、花期习性以及生长发育观察等。考核方式不能简单以实验报告为准,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严格规范实验程序,实践课程可采取分组互动、提问交流、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内容在理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涉农种植大户、相关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3.3转变课堂角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改教师“一人讲课堂”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群体学堂”,将“讲堂”变为“学堂”,让老师的角色从主讲变为主导,协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充分让大部分同学加入到本堂课的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而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往植物生产课程的教学形式大多以授课为主,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教学中自己所处的角色和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条件下掌握高原植物生产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只有充分提高所授班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切身实际感受到这门课吸引力,才能推动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3.4将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课程有机结合

国家每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大创”)提供科研项目支持,这是不断深化和巩固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式[11]。随着大创项目的深化和实施,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有了长远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为高原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所处高原地区农业面临的急迫问题及技术瓶颈,如技术含量低、加工方式原始等,结合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设置,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授课教师积极宣传和指导学生了解、参与或者申报国家大创项目。此外,还可以建议和指导学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让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在实际生产中分析及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学习,申请大创项目,一方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近2年来,四川民族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共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院级和校级创业或科研孵化项目10余项,发表CSCD论文4篇,前往省内外参与多种科研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综上,将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巩固和提升理论知识,又达到了课程安排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5发挥地域植物资源优势,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高等学校办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具有特色化,这是高校增强自身吸引力以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八大内容当中,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作为重要依据,这正是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视。而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直接和重要表现。高原植物资源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乃至横断山脉地区的生态宝库。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区北部,幅员广袤,生态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多样。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处的横断山区高寒草原为多种高原特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独特而有利气候条件。该地区地理结构复杂,山脉交错,高原野生植物丰富多样,在不同海拔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充分发挥四川民族学院校地域优势,选用本地区特有的、多样的特色植物作为教学材料,如收集州内广泛分布的沙棘,组织学生开展沙棘饮料制作实验(图1),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稀释、过滤、杀菌等操作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4结语

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当地发展的需求为目标。通过对“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培育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思维能力,服务于高原农业发展的目标。在“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所受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断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学习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增强其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极大地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热爱思考,善于总结,积极参与,做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然,“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开展和不断改进。无论是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还是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都要立足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技术的农业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勋 张艳 彭彬 宋思梦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横断山区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培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