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践行生活教育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谈践行生活教育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摘要:地理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与实际生产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人文性。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学内容与生活缺少关联,学生就不可避免会感到枯燥。现代教育要求教学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积极响应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文章从多方面分析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打造高效地理课堂的意义和策略,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策略

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地理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可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使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应用价值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进行全面研究后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石,构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也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所以,在生活中受教育,是人生始终都要坚持的一件事,我们要以社会为学校,向生活学习,学习与生活、学校、社会相关联的知识。为此,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通过“做”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本人就是生活教育理论的践行者,他不仅将生活教育理论当作改造中国教育、改造社会的出路,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尊重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能力。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理念相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关注的是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1]。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财富和生产力。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作为自然学科的地理课程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可行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终身受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为了契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在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人口、资源、环境有关的生活化内容。生活教育理论因为与《课程标准》理念一致,在学生创造力、实践力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也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素材、生活化的方法,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更有意义。

二、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人们生活必需品与生活环境均与地理有关,如河流、大海、四季变化、地形、地图、旅游景点、地震、人口问题、自然资源、聚落与居民、天气情况等,上述均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其中,地域性在于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分布,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差异,有效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变化规律;综合性指的是地理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以学好地理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2]。地理教学想要回归生活,教师就要挖掘教材涵盖的生活地理内容,归纳总结后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例如,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三要素后可能会记得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然而应用于实践时,却出现“不会应用”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画出学校或家乡的平面图。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会确定方向和比例尺,再记录相关数据,最后画出平面图。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记忆和有效应用地图三要素知识,更要在此过程中学会绘图与读图。上述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维持探究知识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土地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调查所在家乡土地减少现状与原因,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如何应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从传统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再如,在教学多变天气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学当日的天气情况进行交流,同时引入“草船借箭”的故事,归纳总结故事中和天气有关的词汇,基于此构建天气的相关概念,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明确表达天气状况的符号。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畅谈对寒潮、暴雨、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感受,相互讨论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以及其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最后总结正确的预防措施。上述教学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能够体验和感悟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强化深入分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法,让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并非教师为学生单向传输知识,而是师生、生生认知与情感等多方面的互动。毫无疑问,教师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初中地理学科倡导应用生活教育理论。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为学生灌输知识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即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在具体操作和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在教学“珠江三角洲”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首先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同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珠江三角洲图片,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识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接着,再为学生呈现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前店后厂”生产模式,让学生多渠道了解该地区的相关知识。在探究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和地理教师提供的资料探究“中国具有辽阔的土地,为何要选择珠江三角洲作为经济改革开放地区?”经探究后学生发现规律,珠江三角洲之所以成为经济改革开放地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其中“天时”即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的开放政策;“地利”即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有着十分便利的海路条件;“人和”即该地区有大量侨乡,劳动力极其丰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从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中能获得哪些经验?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围绕知识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与表达,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总结归纳答案,明确地理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其次是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引下阅读、思考、探究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并基于此形成理性知识,深化对所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地理教师所选案例需紧贴学生生活。例如,在教学“北方和南方地区”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查阅北京与杭州两个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比两个城市气候、河流、地形、交通、生产、人文、传统民居等方面的差异,明确北方与南方的地区差异。上述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解析生活案例中理解地理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教学属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个学段的地理教学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知识已经系统化,而且教学覆盖面较广,许多内容已经超出学生日常接触和能够理解的范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以地理教学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所反映的地理规律、原理,为学生进行高层次学习、社会实践和应用地理知识打好基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虽然在地理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可能会因为地理知识相对琐碎无法深入理解,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经典案例,结合生活现象,或者在具体情境下从生活视角讲述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规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的本质特征[3]。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原理与生活实际建立直接联系。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气温、天气的概念和组成要素,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在导入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见一些同学早上来的时候穿了厚外套,现在已经脱掉了。今天早上大家出门时,温度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大家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气温’‘天气’这两个词。那么,什么是气温?什么叫天气?‘晨凉午热,冬寒夏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哪些属于气温变化,哪些属于天气变化?”这样借助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讲述气温变化的特点和气温曲线图绘制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常用的测量气温的仪器和方法有哪些,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同时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内容,如人们在家是如何测量温度的,一些专业的机构(如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温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有哪些,等等。这样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互动。

(四)重视生活实践,让学生关注生活

实践是获取知识、锻炼能力、验证理论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能力,但是很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而缺少历练很容易让学生步入“高分低能”的怪圈。初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让地理教学目标切实落地。在地理实践中,学生应是研究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这也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真谛[4]。例如,在教学“中国地理差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北方小组、南方小组、西北小组及青藏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合作,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访问以及与地理教师交流等多种渠道,归纳总结四大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特点、人文特征等,最后在班级范围内相互交流研究实践活动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践类作业,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父母一起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各处的风俗人情、南北方差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地理知识,实现让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

结语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而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学习载体和工具。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初中地理教学和改革提供了契机。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将生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使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和感悟地理学科实用性,拓宽学习视野,强化创造力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陈舒毓 单位: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