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技术论文范例

降水技术论文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1

地基的建设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关乎着整体的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常采用的就是基础灌浆技术。它在地基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给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在运用这项技术时,它要求的施工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场地要要保持防水、抗震,从而使得基础灌浆技术正常运行。本文主要对基础灌浆施工技术以及它在水利工程中如何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促进这项技术不断地发展。

关键词:

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应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水利项目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脚步。但是由于技术和发展时间的限制,导致建筑方的施工难度不断增加。要想在国内找到符合水利项目的地基类型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大多数地基都是为了建筑楼房所设计的,与水利项目的建设不能很好地融合。该项技术的出现正好很大地解决了地基不符的问题。可是前提条件是施工场地的防渗处理要做好,不然很可能降低产生的效果。

1灌浆施工技术的类型

(1)帷幕灌浆技术。所谓的帷幕灌浆技术主要是被运用在上游迎水面的大坝内部,能更好地降低内部的渗透率,使得地更加稳定和牢固。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来选择帷幕灌浆的深度,一般来说,帷幕灌浆都比固结灌浆的深度多很多,有些甚至达到百米以上。但是其缺点是操作难度比其它施工技术难。(2)固结灌浆技术。通常这种技术布置在岩石地质较好的地方,对大坝的基部进行全面的固结灌浆,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如果一些地区的土质不好,且坝体的高度过高,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固结灌浆的难度大。一般灌浆孔的深度大约在5~8米之间,还有小部分的深度可能相对来说会更深一点,大概在15~40米左右,深浅不一的孔在各个层面上相互交错,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基岩的牢固性和抗压性。牢固性是固结灌浆技术最大的特点,它能够使得地基稳固持久。(3)接触灌浆技术。接触灌浆技术就是指用混凝土来联结坝基与两岸之间的缝隙,从而使得坝体更加稳定,能够经受得起大水的冲击。首先,用混凝土钻孔压浆,等到坝体与两岸之间的混凝土达到指定的温度时,再对其施行接触灌浆的步骤。这项技术利用了物理的性质来很好地实现稳固的目标。(4)坝基岩石灌浆技术。坝基岩石灌浆技术最重要的就是操作流程的先后顺序,严格遵守操作的步骤,否则容易导致产生的效果不如预期。第一步,按照科学比例,将胶凝性浆液与流动性浆液混合;第二步,利用灌浆设备将其打入岩层;第三步,待浆液硬化形成结石后,在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加强基岩的防水性能。

2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岩溶地域的主要应用

许多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差甚远,有些甚至达到截然不同的地步。这种情况使得水利工程在施工时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施工主要是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判断为主,先是派技术人员对地形进行勘察,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水利工程的整体设计图。但是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往往实践过程与理论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许多情况都难以预料。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水利项目的建设时,要从多方位地考虑问题。一方面,要按照实际的地域条件来挑选最适合的基础施工技术。另一方面,考虑当地的岩层质量来预测灌浆的深度。通常来说,岩溶地区所采取的施工技术一般分为高压灌浆技术、高压旋喷灌浆技术以及基础灌浆技术。(1)对高压灌浆的研究。高压灌浆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使填充物变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分散。岩溶地区地土质、天气条件本身就不是很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地质条件,使得水利工程的地基能够更加紧密、坚固。如果运用传统的施工技术,渗水的现象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话可能造成坝体倒塌的结果。但是现代的高压灌浆技术能够使土壤凝结成网状,与土壤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减少空隙的存在,从而降低渗流率。(2)对高压旋喷灌浆的研究。许多施工人员对高压旋喷灌浆技术可能不是很了解,它是比较新的一种施工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机械从地表向地下钻一个很深的洞,再将按比例调配好的水泥浆用带有喷嘴的钻机喷到底部,高速旋转的气流先破坏原有土层,再让松散的土层与高温的水泥浆进行混合搅匀,最终形成一个牢固的地基。(3)对基础灌浆的研究。基础灌浆技术对于普通的施工人员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水利项目中有很广泛地应用。这项技术的操作步骤简单,并且产生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当水利项目在浅层岩溶地区施工时,先把原有的泥沙挖出,直至土层看起来相当严实,然后再将混凝土浆液注入其中,使其填充到地表,从而完成对水利项目地基的建造。这种方法不仅实际操作简单,而且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很适合在水利项目中应用。当项目建设在深层岩溶地区时,一般是将泥沙挖净,再利用两种填充物相互挤压,相互反应的化学性质来形成一个坚实的地基。

3应对吸浆量大的水利工程采取的灌注方法

(1)限流方法。在限制的时间内将规定的浆液灌入到岩缝就是限流措施的主要内容。正常情况下,灌浆的速度要达到10~17L/min,这个区间内的速度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有利于砂浆进行有层次的沉淀、凝结。限流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砂浆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与土壤进行凝结,从而达到牢固的效果。(2)降压处理法。降压处理法是指利用降低灌浆压力的方法来减少浆液的流动速率,只要让浆液保持自流的状态即可。降低压力能够让浆液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凝结的过程,但如果岩缝中的温度多低导致浆液不能顺利流入孔中,可以采取适当地加压,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3)多次灌浆法。多次灌浆法是所有方法中最没有技术含量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施工方法。它主要就是对灌浆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每一次灌浆都要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每次灌浆的间隔也要规定在同一个时间段,具体的间隔时间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通常是小于等于8个小时。

4应对水利工程出现严重漏水情况采取的灌浆施工技术

(1)模袋灌浆法。这项技术主要的优势就是耐磨。其在水利防水工程施工中应用时,先是选用大小合适的模袋,再往里填充水泥砂浆,让模袋与模袋进行挤压,从而将砂浆中蕴含的大量水分去掉,最终模袋要保持其中只有水泥和土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袋中的含浆量,更快地使砂浆凝固。袋中的沙土由于模袋的阻挡也不易流失,可以对漏水的地方起到堵塞的作用,从而解决水利工程的漏水问题。(2)填充配料法。通常作为填充配料的材料有水泥、砂砾以及细碎的石子等等。它们的获取成本低,但同时又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填充配料法在各个施工工程里都是属于十分常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是将多种配料进行混合来进行填充。如果仅仅是用一种配料来填充的话,实际效果会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如:在大坝出现严重漏水时,采用填充配料措施,但是单单用砾石来阻挡,可能对于一时来说能起到作用,但是时间一长,随着水流通过的越多,砾石就会被冲刷得越厉害,致使产生的空隙也就越大,久而久之,大坝的漏水情况只会变本加厉。如果填充物是由水泥、沙子及砾石按比例相互组合,形成一层层的过滤层,不仅可以很好地治理漏水情况,而且对水质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使用填充配料法的时候要对配料的组合进行合理的推敲,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不是盲目地使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对基础灌浆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地应用。所以,基础灌浆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使它能在水利工程中很好的应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加强对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完善其不足之处,施工人员要对基础灌浆技术有深刻的了解,减少它的失误率。相信只要每一个工作人员对它重视起来,基础灌浆技术一定在不久的将来能得到很大的一个提升,从而间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作者:董巍立 单位: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刘瑞荣.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基坑排水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应用

1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地下水或河水会流到基坑中,不利于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施工过程中,会进行一定的基坑排水处理,将基坑内的水分排出,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之后的应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2基坑排水的介绍

2.1基坑的类型

根据地基土质的不同,并结合相关分类规定,可以将其分为2种:弱透水基坑和强透水基坑。对不同的基坑进行排水处理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基坑排水施工前,必须利用手摇钻和挖坑的方式,对不同深度的土质进行收集并检查,为基坑排水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资料,使工作人员掌握基坑土质的详细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基坑的类型,并根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排水方法。而一些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土质分布不是很均匀,不利于工作人员分析基坑的类型。对这类基坑进行施工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使排水效果更佳,为之后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1]。

2.2基坑排水的类型

基坑排水过程中,根据其完成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2种类型。(1)初期排水。这一排水是在基坑挖掘之前进行的,主要包括2部分:①对内部积水进行处理,将挖掘区域的积水全部清理干净,保证基坑挖掘的过程中不受积水的影响;②对外来水进行处理,利用相应的方式将外来水阻隔在基坑挖掘区域的外部,使其不对基坑造成影响。初期排水完成后,不仅可以增强基坑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边坡失衡现象,还能加强基坑的渗透性能,降低渗漏问题出现的概率。(2)再次排水,这种排水是在基坑挖掘后进行的。在基坑挖掘的过程中,会受到雨水、地下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基坑内出现一定的积水,这些积水的存在会对之后的施工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再次排水的方式将其排出,以避免积水对施工造成影响。

3基坑排水的方案

3.1基坑降深要求

由于水利工程是在河水内或河流边建设的,基坑挖掘时,常常会使大量水分进入基坑内部,为基坑的挖掘与之后的施工带来了麻烦。因此,挖掘过程中,为了提高挖掘工作的安全与稳定,通常会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对流水进行阻挡,从而阻止涌水的出现。而进行该项工作环节时,要考虑支护施工降水与基坑降水,保证其在规定的要求内>0.5m,而对于基底而言,深度要更高一些,通常要高于中心线0.5m以上,以使基坑更好地进行排水工作[2]。

3.2降水方案

基坑排水施工技术作为水利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技术,主要存在2种施工技术:明沟降排水法和管井井点降水法。这2种降水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其中,前者的应用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只能应用到降深较小的施工中;而后者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应用到地质条件较差的施工场所,而且对基坑的降深无太大的要求,降深大小均可,但由于前者的操作较为简便,对于降深较小的施工排水时,一般不会利用该种排水方式。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要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

4基坑排水的施工技术的应用

4.1基坑基础施工技术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同的施工场所土质的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粉土最为常见。这种土质的塑性指数较低,颗粒较粗,比表面积较小,黏粒或亲水矿物含量较低,导致其渗水能力较强。如土质中粉土的含量较高时,再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会提高施工中出现流沙问题的概率,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对这种类型土质的基坑进行挖掘时,施工人员要重视上述问题,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其在正常的状态下,避免地下水对土质造成影响,使施工正常地进行下去,加快施工进度。另外,基坑边坡施工时,要适当地将边坡放缓。但是,利用该方法处理基坑时,会增加工程的任务量,提高投入成本,并且会对基坑的性能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之后的施工。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将其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3]。

4.2井管施工技术

利用井管施工技术进行排水时,主要通过钻井工具施工法。首先,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钻井点,并根据井管的外径,选择合理的钻井工具,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中应用的井管外径为45cm,选择的钻井工具外径不低于75cm。然后,利用选择的钻井工具完成钻井操作。在该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坍塌,要用适当的水泥浆进行加固。同时,施工中发现井孔内的泥浆较高时,需降低井管的高度。钻孔完成后,将所有井管下放,这一过程中,先放混凝土底管,再放无砂混凝土管。最后,将井管外部利用玻璃丝缠好,以免遭到破坏,并用砂石将孔隙填充,增加井管的牢固性。

4.3明沟排水施工技术

利用明沟排水施工技术时,首先,施工人员应仔细地对施工场所进行勘察,详细了解施工场所地形和土质等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在挖掘出基坑后,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使积水向着低位处流淌,如不能将积水全部排出,施工人员应在基坑内部选择相应的位置,合理挖掘排水沟,通过排水沟将余水排出。施工人员一般在相应的区域挖掘出适合的排水沟,将余水集中到该区域,利用水泵将其全部排出。而对于挖掘难度较大的位置,需利用等高线分层的原理,将基坑设置成不同的高度,再利用水泵将余水处理[4]。

5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基坑排水技术,这些技术应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工程情况的不同,在保证整个施工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为整个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晓玮.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坑排水技术的应用及实施要点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2):61-62.

【2】刘良华,孙冰,付爱华.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坑排水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162.

【3】薛铖炟,杨心迎.论述基坑排水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296.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1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注重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实际要求,有效提升施工的整体效率,为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

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边坡施工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但一些项目的实际施工无法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存在少挖和多挖的问题,导致施工现场工作很难满足实际要求,无法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中边坡开挖的平整性[1]。另外,施工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边坡施工的有效进行,进而会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施工过程不够规范,导致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受到影响,使基坑的施工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

3新形势下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

3.1土层锚杆施工技术。首先,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明确锚杆施工方案,准确定位锚杆机,并对锚杆进行认真检查,减少不利因素对土层锚杆施工带来的影响;其次,进行钻孔施工时,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标准明确钻孔要求,使用锚杆前,需要仔细检查锚杆的质量问题,针对各项问题进行认真检查和记录;最后,对土层进行锚杆施工时,技术人员应合理选择注浆材料,控制材料的配合比,避免浆液中出现杂物,并采用“边搅拌、边施工”的方式,注满浆液后停止注浆。

3.2钢板桩施工技术。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土层的基本特点引进落地式帷幕施工技术,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设计要求,做好落地式帷幕下卧隔水层的深度设计工作,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技术人员应保证钢板桩的打入深度满足设计要求,提升防水施工质量水平。

3.3基坑监测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仔细监测、测量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形变、保护对象、周边环境等,根据获取的各项数据反映的现场实际变化情况调整施工技术或方案。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通过数据监测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以及项目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对比监测数据和预警值,可以明确深基坑水平、竖向、深层水平等各项位移情况,针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控制,避免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变超出设计限制,减少对周边既有建筑物带来的影响。

4新形势下建筑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策略

4.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在建筑深基坑施工准备阶段,技术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对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明确工程项目的水文地质情况,尤其在地质复杂和存在不良地质条件时,监测过程中需要设置加密勘探点。其次,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工程项目周边的既有道路和建筑物的情况,针对沉降问题提前制订防护方案。

4.2强化施工检测与检查力度。在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准备阶段,设计人员、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施工检测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流程、实际操作进行协调,掌握施工技术操作流程、技术应用标准,由高素质管理人员检查深基坑支护施工情况,还需要规范记录检查结果。在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结构尺寸测量工作,及时记录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变量、位移量和沉降量,利用检测装置针对地下水做好周期性检测,明确地下水检测固定周期,了解地下水真实水位[2]。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人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形变量与位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5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实践

5.1工程实例。某拟建工程1#~12#楼,为17~33层建筑,属于框剪结构,设2层地下室,拟建人防及非人防地下车库为地下1层。基坑开挖面积约48000m2,周长约1088m。通过分析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报告发现,土层地质特征如下:①素填土;②粉质黏土夹粉土;③粉土;④粉质黏土;⑤粉细砂;⑥黏土。在场地勘探过程中,地下水类型是潜水、承压水,上部潜水会对工程项目带来一定影响。

5.2施工管理实践。5.2.1基坑支护。在该工程项目建设中,基坑东侧使用复合土钉支护形式,局部区域采用钻孔灌注桩结构进行挡土;南侧使用放坡支护形式;西侧临近单体地下室区域采用双排钻孔桩结构挡土,剩余区域采用钻孔灌注桩结构进行挡土;北侧区域由于12#楼深大电梯井,实际挖深在9.85~10.85m,采用排桩进行挡土。除此之外,在基坑地下水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选择止水帷幕,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分布密实的粉土,止水帷幕使用双轴深层搅拌桩形成全封闭止水帷幕。5.2.2降排水设计。首先,基坑内部采用管井疏干降水,共布置155口管井,降低坑内地下水位,并采用明沟排水,坑外布置21口水位观测回灌井。其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沿着基坑周边区域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宽度是400mm,深度在300~500mm,排水沟坡度是1%,可以排除雨水、地面流水,避免顶部水流入基坑中,并在基坑周边设置护栏,确保人身安全。最后,在开挖前,需要做好试降水工作,根据降水情况,明确是否需要增补降水井、开挖时间。技术人员针对深基坑工程进行了支护桩顶水平位移、支护桩顶的垂直位移以及围护结构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等监测,该工程所处的场区周边环境复杂、地质条件较差、差异性也较大,工期紧、基坑不规则及施工难度大,但在施工控制上整个基坑能够做到信息化施工,针对基坑工程支护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确保了工程项目基础施工的有效进行,是较成功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但是,针对地质条件、基坑支护工程中基坑变形控制措施、监测警戒值的科学确定以及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仍需进一步研究。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引进更多先进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如土层锚杆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钢板桩施工技术、基坑监测技术,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邢光明.新形势下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安全管理方法研究[J].居舍,2020(1):40-41.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探索

信息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利数据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类信息技术和手段,最大程度挖掘有关水利信息相关资源,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投入,深入研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国家水利信息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相似度高、软件针对性不强、成本高维护难等问题。水利信息各组成部分如降水量、水环境信息等,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水利信息框架,并保证其能有效应用于水利事业各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国内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1.1国内方面。1.1.1关于水利信息网络应用研究。国内研究相关成果。国内水利信息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紧跟现代信息网络和管理技术,在长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陶亮博士于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面向水利信息网格的混合式SOA应用技术研究》[1]中,将水利应用IT结构样式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降低了水利行业应用之间耦合度,大大降低了水利专业和行业应用的复杂性,易于被用户接受和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在水利行业顺利应用GRID(网格)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技术是基于水利行业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信息网格,系统在分布式环境下具有负载均衡和准时的特征。根据不同用户的水利信息需求,选择性应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对模式进行选择与自由切换,这样的系统构建思路有助于解决信息复杂性和环境多变性的问题。1.1.2“水利信息门户”[2]模式。罗军刚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面向水利应用集成的水利信息门户的研究与应用》[2]中设计了“水利信息门户”[2]的模型。该模型系统研究了“水利信息门户”的基本构架组成,阐述了信息门户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该论文专门研究了实现门户的两个标准—WSRP和JSR168,利用该标准建立了一套体系结构和核心关键技术。最后该研究提出了建立水利信息门户的集成方法与途径,对一个水利信息门户的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1.1.3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研究。2011年,甘郝新等人在其论文《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初探》[3]中对水利信息框架也有专门的论述与探讨。甘等人认为,设计水利数据或信息中心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需求分析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进行数据信息中心的搭建。数据机构应分部署架构和数据机构。部署架构是基础设施,是用于支撑数据和应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硬软件系统。应用架构指的是数据中心面向水利各级部门、水利各行业单位以及普通社会用户如何及时提供服务,核心是支持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技术及应用软件平台。最后,作者基于这些构架,设计出了水利数据中心的整体框架。1.1.4其他国内学者研究莫荣强、龚琪慧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支持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框架[4],将大数据概念和相关技术,如分布式存储技术、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和元数据技术应用于水利数据的处理中。设计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架构,包括数据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层次。

1.2国外方面。1.2.1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IM智能灌溉系统。西方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程度高,APSRU(澳大利亚国家农业产量研究机构)对其国内农业亟需的灌溉技术开发出了APSIM(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一组互相独立的功能模块,如管理、生物和环境等独立模块共同收集信息数据,再通过引擎(通讯框架)来整合链接,将配水效率提高到90%。澳大利亚水利信息化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水利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成果先进。1.2.2荷兰政府“数字三角洲”项目。荷兰55%居民受到洪水威胁,政府投入122亿美元的研究项目“数字三角洲”已顺利完成。该项目利用水利系统所产生的大数据,寻求各种能够发掘新型及旧有数据有效价值的架构,简化这些有价值信息的分享机制,建立一套由IBM提供数据源的集体式注册机制,有效地帮助当局预测自然灾害和组织水利管理。1.2.3美国数据共享网络平台。美国国内的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天气局(NWS)和国家大气数据中心(NWCC),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共享和水利数据。美国基于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的政策,已经建成非常成熟的部级数据共享网络平台USGS网站,很好地服务于各行业,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也走在世界前列。此外欧洲也有EEA、ETC/WTR、EIONET等相应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

2促进中国水利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水利信息化具体讲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和数据技术对水利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传输,并整合利用,是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序化和提升的过程[5],可以大大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讲,水利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1水利信息化是国家的战略规划。“水环境污染“、“干旱缺水”、“洪涝灾害”这三个重大水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各国社会与民生发展。我国是一个大国。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及其流域的水患及其他各种形式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每年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数亿计损失。为加强水资源利用,造福人民,国家水利部把水利信息建设作为治水的基础工程,纳入了水利事业发展的“十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切实调整管水治水思路,从工程水利的思路转到资源水利的思想,用信息资源的战略思维去管好治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实现水利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前提和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信息冗余、过载等现象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因而建设系统化水利信息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2.2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利事业关系公众的利益,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水利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的数据管理门户或平台向公众推送传递水利信息,向社会及时服务,协助工农业生产,维护公共安全,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和公平。

2.3水利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协调国民经济发展。水资源是不光是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最大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大计,也是协调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工具。治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事业,水利信息化,农业才能信息化,这也是全产业现代化的前提。

2.4水利信息系统建设能有效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水利信息化的成果之一就是实现水利信息的共享和系统化,这样做可以把特定区域、行业的信息连接成块,实现知识、人力、信息、方法、方式、理念、制度等资源的互通,提高水利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利行政部门的运行成本。

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的初步设想

水利信息是水利事业各项活动存和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降水量信息、汛旱情信息、水质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化就是将水利事业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数据加以归类和序化,以供人们有效检索与利用。水利信息系统就是水利信息序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构建水利信息系统就是将各类水利信息有效合理组织、统筹、规划、设计和安排,以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

3.1正确区分水利信息相关的各类概念。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准确区分和定义水利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是大概念,所有表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现象都可以称信息,其范围最广。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符号、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情报则是相对于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内,对其有用的信息。以往关于水利信息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混淆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区分它们,在概念使用上常常对其进行通用。事实上,水利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是相当复杂的,一定要严格区分,谨慎使用概念。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只有区分清楚水利信息、水利数据和情报的异同,才能为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要从信息本质和特征出发,并结合信息、数据和情报等几个概念的异同点,正确阐述水利信息的具体含义并明确其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如水旱情、降水量、水利工程等信息,明确这些信息的来源、特征和用途。严格区分水利信息、水利数据、水利情报等相近的概念。

3.2信息系统框架的建立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成熟的水利信息系统推出与应用是水利信息化的外在表现和最终成果,因此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手段。从构建水利信息系统的框架入手,是实现水利信息分的必经途径。信息框架是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信息,水利系统信息框架就是利用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技术对水利相关的数据、情报等信息进行有效地设计和安排,其基本逻辑框架包括基础支撑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基础工作、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其次再理顺水利信息框架各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往往重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的开发,但水利相关信息却是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如果没有整体的信息资源规划战略,则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用性和效率必然打折扣。所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即信息框架的建设,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基础工程之一。

3.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及评价。信息系统框架构建完成后,就是建立针对性的信息系统或数据库,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需要使用者或相关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对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的要做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包括系统总体感受,各功能模块的便利性以及数据提供的准确性等。其次,在评价中要阐述系统框架的构成和具体内容,框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等。分析水利信息框架在建设水利数据共享平台的意义,分析其在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4结论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沙特;工程管理;施工技术;高效;控制点

1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麦麦高铁桥梁项目位于沙特阿拉伯,该国既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代表[1]。沙特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庞大,国内绝大多数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均由外国企业承包[2],因此,属于成熟规范性市场的范畴。沙特麦麦高铁桥梁项目是连接伊斯兰教两个圣城麦加到麦地那的高速铁路,途径沙特第一大港口城市吉达,该线路全长450.25km,设计最高时速360km,是世界首条穿越沙漠地带的时速最高的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

1.2施工标准

麦麦高铁作为沙特工程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工程技术主要采用欧洲标准,特别是控制质量严格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检查验收包括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材料的购买、工程本身、模板脚手架系统、劳保用品的质量、工作生活区域的安全卫生等。

2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条件

沙特是热带沙漠气候,气温较高,秋季伴随沙尘暴,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及技术工人在现场作业,混凝土高温易开裂。降水比较急促,集中在自然年年底和年初,由于城市降水排水系统不健全,往往会导致交通瘫痪,施工现场漫水。

2.2物资方面

沙特建材市场主要是卖方市场,监理认可批复的供货商及厂家数量有限,建材会出现短期断货的现象,导致因材料到货延迟,工程滞后。

2.3审批验收

沙特项目工程监理审批验收十分严格,每一步工序都要经过监理审批,同时,在张拉灌浆、浇筑混凝土等特殊工序时,监理要现场参与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且监理人员调动流动性较大,每一步工序都要附上已通过的对应的验收单,重复性工作普遍。

2.4二次经营

沙特建筑市场虽然成熟,但是项目的二次经营获利困难。

3项目管理关键点及施工技巧

3.1项目管理关键点

3.1.1项目内部管理

1)严格执行工程材料以及劳保用品等需要监理批复后方能入场的规定,所以为了降低成本,保证材料按时供应,应在项目前期,让不同厂家及供货商配合,尽可能多地提交同类产品的资格审核文件,加大监理方材料许可清单的种类。2)针对于沙特是卖方市场,物资提前预定,跟供货方签订供货合同,规避送货滞后的风险,做好物资计划表以及资金计划表。3)由于沙特机械设备市场保险制度完善的特点,应为大型机械设备配置全险,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4)由于监理方要求会比较严格,且监理更换后,需要及时重新提交过往的工程资料,为保证施工现场工序连续进行,后期二次经营以及历史遗留的变更索赔顺利解决,需要档案部对收发文进行归档,并保存好原件,保证能够及时提供工程支撑文件。

3.1.2商务技巧

1)如遇到现场与合同约定的不符时,需要第一时间发送邮件,同时,纸质文件递交后,要将接收确认件存档,为后期变更索赔工作提供有利证据。2)现场工程师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编写更新日施工计划、周施工计划、月施工计划等,并定期发送给业主。宏观上为项目工期考虑,如实际实施进度与施工计划发生偏差,需要分析原因,如果是业主的原因,需要做记录存档,及时向业主发送邮件,为今后的变更索赔提供证据。3)如遇突发雨季,造成大型设备损失,立即向业主和保险公司进行双索赔。

3.2施工技巧

1)高温天气施工时,混凝土表面易开裂,所以一般采用夜间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混凝土出仓温度保持在28℃,且混凝土搅拌车不能长距离运输,且时间不能超过30min,泵送混凝土速度不能超过50m3/h,浇筑方法为水平分层,分层厚度控制为约30cm[3]。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涂抹养护剂,并使用塑料膜进行覆盖。2)雨季来临之前,在基坑周边准备好沙包袋,以防大量降水流入基坑。3)国际工程实施中,安全工作为重中之重,通知监理检查所有结构部位时,首先确保验收通道及验收平台的安全性。4)监理检查结构物时,现场工程师通知相关木工工长、钢筋工工长、瓦工工长陪同监理一起检查,如遇监理提出需要整改的地方,当面及时解决,保证当天验收通过,如期进行打灰。5)沙特吉达是港口城市,地下水分较多,易发生沉降,桥梁工程关键在于接缝部位的处理[4],为了避免独立基础沉降影响接缝部位,通常采用地基标高下30cm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理。6)国际工程承包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十分严格,项目部在开工之前就应该对水质进行检测,在项目运行期间,环保部门会不定期抽查水质,以确保项目没有对周围环境进行污染。环保费用没有明确的费用值,一般约占项目合同额的0.5%[5]。7)在混凝土浇筑时,向搅拌站要混凝土时要做到每次少要混凝土,多次要混凝土靠补方来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避免混凝土订单超量,造成浪费。8)现场工程师陪同监理检查的项目主要是:钢筋的数量、钢筋的搭接长度、保护层、模板、坐标以及标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层,由于钢筋工在下料以及绑扎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保护层过大,需要加筋减小保护层,造成钢筋的浪费,所以需要时刻提醒钢筋工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下料和绑扎,从而控制成本。9)现场用到的建筑材料,如灌浆水泥、泵送剂、养护剂、涂料、植筋胶、止水带等,需要把验收通过文件提前提交给监理,避免监理因此发出停工的指令。10)对于现场出现临时变更或者突发情况时,做好施工日志以及拍照存档,规避责任,同时,为今后的变更索赔提供有力证据。

4结语

通过对工程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及施工技术总结,大大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控制项目成本,有利于项目的二次经营创收。同时,高效专业的施工经验也可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对我国建筑公司占领国际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广大.中国企业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J].国际观察,2013(2):59-65.

【2】包澄章.中国在沙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风险及应对[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4):74-89.

【3】辜亮.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铁路桥梁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7):151-155.

【4】李新鹏.道桥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5):159-163.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水利院校;寒区水利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

寒区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指温度低且固体降水在总降水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其面积可达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因此针对寒区(寒区现象)的水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黑龙江大学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处于典型的寒区地带,是一所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高校,尤其在水利领域,寒区水利(以下简称寒水)概论类课程已成为本科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授课对象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研究生助教制度作为高校本科生扩招与高校师资力量短缺之间矛盾的产物,首次创造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寒水概论类课程不仅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同时该课程内容也可能是助课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之一[2]。针对寒水概论类课程的研究生助教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对上课本科学生、助教研究生所产生的不同方面影响。

一、目标选定与方法的选择

寒水概论类课程具有特色鲜明、浅显易懂、涉及面广等优点,适合刚入学的新生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为日后的学习及科研做好铺垫。针对本科生、助教研究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效果为主要分析目标,总结结论,为寒水概论类课程助教模式的应用提供依据,积累经验。面向本科生采用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的课程效果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课程基础情况、课程习题、学习小组、助教总体评价以及需要改进的共5个模块,调查问卷以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习题、助教总体评价为主体,包括16道单项选择题及1道简答题。针对助课研究生,以总结反思为主要分析方式。

二、实例分析

(一)寒水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实例

课程名称为“寒区水资源概论”,授课班级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20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两个班级共57名学生,助教研究生为非本校本科学生的黑大2018级硕士新生,参考教材为戴长雷编著的《寒区水科学概论》。研究生助教工作以美化PPT课件、习题整理、习题批改为主要工作内容,班级以小组监督形式进行学习,两班各5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助课研究生在整理习题时,对习题进行批改,在表现优异同学的卷面上写一些鼓励的话,对习题成绩进行分等级记录,将习题情况统计后反馈给授课教师及学生,便于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期末结课时作为课堂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绘图、描图是寒水概论类课程所独特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被动灌输教学方式不同,助课研究生提前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整理成一张小图,上课时教师讲、学生记笔记,通过指导本科学生用硫酸纸描图进行知识点巩固,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课后,助课研究生将全部课程学习资料以章节为单位整理成考试复习资料传给学生,方便复习备考。

(二)对本科生的影响

大一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从一个紧张的学习环境中突然转到一个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能及时以理想的学习状态迎接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的课程学习没有清晰的目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小组互相监督的学习方式很早就已经出现,但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具有更加实际性的意义[3]。课前下发助课研究生准备好的习题资料,课上由教师带领完成,下课统一上交并由助课研究生进行整理、批改。绘图、描图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效果最佳,教师讲解课程知识点后,学生进行手绘,将水文地理知识标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用彩色笔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部分渲染,加强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20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班57名同学全部通过“寒区水资源概论”的期末考试,并有28名同学取得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相比往届寒水概论必修课有数人挂科的情况,学生考试通过率得到有效提升。课程结课后,以调查问卷方式分析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50份,进行数据整理。在助教模式下,学生对课程基本情况掌握程度良好,只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清楚重点章节、重要知识点等课程信息。助课研究生课前整理好本节课习题资料,授课教师课上讲解,学生当堂完成,下课及时上交,研究生对习题进行批改,对于此种模式77%的学生认为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2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和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感觉,及时批改作业、分等级记录成绩对于学生上课状态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调查问卷整理分析,86%的学生认为每堂课进行习题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统计发现,学生认为习题资料质量较好,86%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覆盖所学知识,成为寒水课程重要的学习资料。对于课堂小组学习的模式,78%的学生认为分组学习更有助于学习知识,同时也有22%的学生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学习。黑龙江大学水势协会于2018年11月举办“踏浪寒水,扬帆远洋”第三届黑龙江大学寒区水文地理知识竞赛,参赛学生以水利相关专业本科生为主,调查问卷分析得知,2018级水文两个班的部分学生参加比赛,与大二、大三高年级学生同台竞技,成功通过初赛、复赛,并进入决赛,最终获奖的8名同学中,有5名同学为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研究生助教的协助能够激发学生对寒区水利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对助课研究生的影响

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以锻炼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主,为即将到来的选题方向选择做好准备,并做出2±1个方向的选题规划。地域特色明显的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寒区水利工程为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寒水概论相关知识不仅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样也是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4]。对于一年级研究生来说,及时、系统的学习寒区水文地理知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对日后的科研、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非本校本科学生考入研究生的外校学生更为重要,系统的学习寒区水资源概论知识对日后的选题非常关键;寒水概论类课程内容较为简单,易于掌握;同时,在本科生的带动下,激发助教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自身学习技能,学习使用AutoCAD、Photoshop、ArcGIS等绘图软件,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相比于没有经历过助教的研究生,更能提高自身细心程度、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积累专业知识,有助于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乃至工作。在研究生助课的同时,能够锻炼研究生组织协调能力、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助课研究生作为教师与授课学生之间的桥梁,在与教师、课代表交流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完成助课安排,上课学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能增强助课研究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与成就感。最终得到全方面提升助课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结果[5]。通过寒区水资源概论的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寒区水文地理知识基础。尤其以东北松嫩流域片、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以及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相关的水文地理知识学习最为深入。在寒区水文地理知识为背景的条件下,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相关的研究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可能选题方向。

三、结论

1.对比往届没有助教的寒区水资源概论课程,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上课本科学生参加寒水知识竞赛并获奖,很好完成平时课堂习题,说明学生能牢固掌握课程基本知识。2.整理课程相关资料的同时,提高助教研究生Au-toCAD、Photoshop、ArcGIS等绘图软件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全面系统学习寒区水文地理知识,积累专业知识,可能成为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3.寒水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模式效果理想,减轻授课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助课研究生在整个过程中能更全面、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有助于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助教模式在学生、教师、助教研究生三者间起到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越.研究生助教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7,(8).

[2]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3]李姝,王经洋,王敏,等.研究生助教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

[4]段俊霞,潘建屯.研究生助教:如何能有效“教”与“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城市;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

明挖城市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实际应用过程中也相对复杂,在整个维护结构设计环节有必要全面且细致的进行地址参数分析,而后再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本文主要针对盐城三期快速路网工程隧道施工支护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隧道施工难点

城市桥梁施工面临着众多困难因素,例如在隧道长达3000m的位置施工,即可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因周围的建筑或地质比较复杂、电力设备、通信线路以及地下管线比较复杂的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拆迁问题,三点迁改的数量太大,隧道的埋深过浅、一次性的浇筑用具太多等,这些或多或少的会对城市建设造成一定影响。有些街区的交通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协调和管理。有的基坑段距离存在比较重要的建筑物,这也会引起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风险,所以要采取加固措施;另外,明挖的基坑深度相对较大,进行作业的空间也就相对狭窄,进而导致地质层中砂层和水给基坑支护增加难度。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建筑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城市隧道工程的建设直接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并且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状况。最近几年来人们提高了对于明挖城市隧道项目以及施工质量方面的要求,基于这一发展形势,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提高了对于明挖城市隧道施工项目效果及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视,随着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施工单位所肩负的施工压力也更为沉重,在此发展形势下,更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完善与技术更新。下图1为深基坑支护施工图。

2应对城市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难点的解决方案

2.1围护和开挖深基坑

围护深基坑的主要方法包括放坡开挖技术、型钢支护技术、连续墙支护技术、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土钉墙支护技术、锚杆支护技术以及混凝土和钢结构支撑支护技术。因隧道工程的环境相对复杂,所以不同的地段以及周边环境等的不同,选择使用的基坑围护方法亦不同[2]。如环境极度复杂,则可采用锚索支护技术、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以及钢结构支护技术结合的方法,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软弱淤泥地层以及高层建筑较多的区域;如果地质条件以黄土、粉土、弱胶结砂土、粘性土以及杂填土为主,则可选用土钉墙支护技术,以保证周边的建筑群能进行妥善的拆迁;地表多杂填土,5m以下深度的地方是软弱淤泥地层,则可采取钻孔桩和钢支撑的支护方式。

2.2基坑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的要求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土钉成孔的直径不得小于120mm,注浆的过程中要保证全段,可使净水泥净浆,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试验室要做好优选喷射混凝土和现场的配合与控制,正式施工前要做好试喷的工作,合格后在进行喷射,规定好喷射大板,并做好检验;喷射混凝土的过程中不得连续两次进行,为保证搭接方便,下部300cm处不喷射,保持45度鞋面形状;为保证施工稳定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和支护要做好配合工作[3],开始之后则要立即土钉施工,保证工作面的暴露时间夏雨24小时;及时检查混凝土的厚度,不满足时进行填补;不可使用回弹料替代喷射料。

2.3施工基坑降水

如果施工现场的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则要采取坑外降水的方式,同时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井管降水,确保建筑设施安全,此时降水的深度不得小于桩底1米,可按照情况进行梅花状布置施工。

3深基坑支护技术类型

3.1排桩支护

排桩支护主要指的是通过助列式间隔布置的方式进行钻孔灌注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挡土结构。柱列式间隔布置要求桩与桩之间的布置形式更加密切,并且提高维护结构的刚度,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可靠、更加严密,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排桩变形的问题,若在软土区域施工那么则要提前做好软土地基的处理,而后再用水泥进行浙江搅拌,提高区域范围内的抗力,避免结构出现变形等问题。

3.2钢板桩支护

钢板桩主要有钳口等共同构成,钢板砖的连接可以有效构筑钢板桩墙,主要用来挡水或挡土,它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在施工规模小以及工程量少的情况下应用较为广泛。钢板桩施工同样存在弊端[4],比如,可以引起地基变形以及噪声污染,将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在深度较大的隧道深基坑坑支护施工环节此支护措施的应用需要重点控制,并且它的使用也易受到限制,要求相关施工人员做好系统化的设置,防止出现变形等多项问题,若基坑之后深度超过7米那么不可采用此支护方式。

4项目实施环节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与控制

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技术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相对关键的环节当属初步设计,设计方案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在设计阶段相关设计人员掌握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后再做好技术设计与规范,尽可能使得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尽可能使得设计目标与实际工程施工更加统一,从而令设计目标与技术应用方法处于协调的状态[5]。明挖城市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技术的应用需求,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加以管理,从而保证施工进度按计划开展,并且也有可符合合同控制的要求,达到质量控制的标准,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质量控制体系,利于日后技术的管理与控制。要求深基坑技术应用过程中本着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原则,制定对应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同时还需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包括基坑周边的复杂环境以及基坑深度等多项因素,选择可行性较高的施工方案,同时也要加强技术管理与施工管理。实践操作环节需要结合工程规模以及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物构筑布局,再参照基坑工程的安全系数以及稳定系数、抗滑移系数等等,尽可能使得支护结构尺寸达到隧道工程的施工标准,若过程中出现施工误差那么也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避免出现支护结构变形等诸多问题[6]。此外,需结合区域范围内的水文条件与地质条件选择最为适宜的支护结构,保证构筑物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可减少对于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6]。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明挖城市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有关业内人士带来借鉴与参考,尽可能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规避不必要的工程事故,保证施工进度,最终为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赖金星,田冲冲,邱军领等.明挖隧道深基坑受力与变形的现场测试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5,26(4):1-6.

[2]唐玲玉,谢翡.天河机场明挖隧道深基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7,19(2):200,206.

[3]成怡冲,张挺钧,郑翔等.软土地区明挖隧道施工引起周边建筑沉降的预测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10):62-66.

[4]丁海潮,杨俊,王承山等.某过江隧道深基坑工程重要管线保护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4,43(13):89-93.

[5]王祥秋,蔡斌,刘文添等.软土地层明挖隧道渗流-卸荷耦合力学特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5,35(5):16-19.

[6]李向阳.铁路临边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6,31(20):186,188.

[7]黄兆琦.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J].江西建材,2016(9):152-153.

[8]王生林.明挖隧道支护设计方案优化[J].交通世界,2019(17):85-86.

[9]葛方方.明挖法隧道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5(16):167.

降水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云南;公路工程;地理环境;病害

一、研究背景

云南省公路的已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逐渐增多,公路工程质量、行车安全已成为公路建设的重点。而公路工程是一种线形结构,从修建起便与周围的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云南公路建设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环境下的公路工程会表现出不同的工程病害。国内一些学者对公路工程病害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柏松平研究了云南山区公路地质病害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公路选线原则[1];徐雨晴、何吉成综述了国内气候变化对公路交通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2];刘汝明,柏松平通过对云南9个地州市的19条公路的调查,研究了193条泥石流沟的分布特征、爆发特征及对公路工程的病害[3];骆银辉等人以云南高陡斜坡崩塌的发育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4]。目前,国内外尚未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研究云南地理环境因素与公路工程病害的关系,故对此问题进行,可为云南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地形地貌与公路工程病害

云南省平均海拔2,000m左右,海拔高度差异大,地形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在高原、山地间分布着许多小型盆地(俗称“坝子”),还存在一些喀斯特地貌。由于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导致各地貌自然差异很大,所遇到的公路病害问题也大不相同。

1.山地

云南省山地海拔较高,起伏较大,沟谷较深。根据地理位置和相对高度,可以把云南省山地分为横断山北部峡谷区、横断山南部中山区、横断山西南部中山区、滇东北中山区、滇中南中山区几个大致区域。山地由于地貌有边坡存在,一些山体岩体较为破碎,风化程度较为强烈,容易发生一些崩塌、落石和滑坡现象。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公路,由于温度低和水的原因,路基路面还会发生冻胀、翻浆和路面湿滑等病害。

2.盆地(坝子)

“坝子”是云南省对小型盆地的一种称谓。云南坝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区:滇中湖盆区、滇西宽谷盆地区、西双版纳河谷盆地区。云南有些坝子形成以后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坝子内公路沿线会有大量的软土和淤泥分布,在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及车辆震动的作用下,由于软土和淤泥地基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会加剧路基沉降。还有一些坝子是由江河冲积、沉积形成的,整体承载力较差,将会导致路基失稳破坏。

3.喀斯特地貌(岩溶)

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岩溶)主要分布在元江以北的滇东片区以及滇西保山至沧源片区,类型主要有石林、落水洞、溶沟、钟乳石、漏斗、溶洞等。这些不良的岩溶地貌,给公路工程带来不同的病害问题。溶沟、漏斗、石林、石芽等类似地质环境造成基岩起伏较大,会导致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最终影响公路结构的安全。若路基下有落水洞、溶洞,在车辆荷载反复震动和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则可能会导致路基变形和塌陷。若路基底部处于岩溶积水区,岩溶水会浸泡、侵蚀软化路基基础,长期反复作用下会造成路基填料流失,使路基产生塌陷或滑动,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三、岩土类型对公路工程的病害

公路建设会穿越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类型,不同岩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成因等和岩土形成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导致不同的公路病害问题。

1.岩石

岩石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它的质量决定着公路工程的质量。公路工程经过软质岩石地区容易产生滑坡、落石、崩塌等地质灾害。若路基建设在软质岩地基上,加上软质岩受潮软化,承载力会降低,会引起地基局部破坏和较大基础变形。在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硫酸盐类岩石等)等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可能会出现路基塌陷和不均匀沉降,岩溶水腐蚀混凝土等公路地质病害。在膨胀岩地区,可能出现路基滑坡及胀缩变形。

2.土

云南省土壤类型繁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都与土壤有直接的关系,工程性质好的土壤对工程的危害性小,工程性质较差的土壤对工程的危害性较大。

(1)软土

软土主要分布在云南山区的沟谷地带、高原坝子和湖泊周边。软土强度低,压缩性强。由于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软土受力压缩,沉降变形大,可能导致路基路面沉陷,引起道路不平整、路面开裂;软土强度低容易出现滑塌等道路病害。

(2)膨胀土

膨胀土主要以昆明、昭通、曲靖、蒙自、建水等盆地最为集中。在公路边坡开挖使深部膨胀土暴露,大气的干湿循环可能引起膨胀土的反复收缩和膨胀,抗剪强度逐渐降低,在重力或雨水冲刷作用下,会引起浅层土体滑塌。在路堤填筑过程中,若膨胀土保湿性不好,含水率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路堤边部坍塌和路面翻浆冒泥、沉陷和隆起等病害。

(3)红黏土

红黏土是云南中东部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一般以山区地带居多。红黏土由于天然含水率较高、孔隙比较大,在湿热交替的条件下,裂缝较为发育,使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降低了土体的强度,会严重影响公路边坡的稳定性。红黏土中常有石芽、溶沟、土洞等存在,容易导致路基的较大沉陷和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不平整和开裂变形,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黄土

黄土主要分布在曲靖地区东南部、文山州东南部、红河州南部、西双版纳等地区。在公路工程中,尤其是路堑路基,黄土边坡遇水膨胀,干燥后又收缩,反复作用下形成裂缝,降低土体的整体稳定性,在受到雨水冲刷时,容易造成滑坡。黄土受水浸湿,充填在土颗粒间的可溶性盐类物质遇水溶解,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导致强度降低,在行车荷载和路基自重的作用下,产生下沉,导致路基路面沉陷。

(5)冻土

冻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东北地区。一条公路可能经过短暂性冻土带、季节性冻土带和长年冻土带,由于反复的冻结和融化,使得土壤和岩层的力学性能下降,会引起路基路面的冻胀和融沉。长时间处于冻结状态,一些土壤或岩层中的水分凝结成冰,使其脆性增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现象,造成路面破坏。

四、气候影响对公路工程的病害

1.温度

根据温度的差异和纬度地带性大致可以把云南省划分为高寒气候区(滇东北、滇西北高寒山区)、温带区(滇中地区)、热带区和亚热带区(滇南、滇西南、滇东南地区)。在高寒气候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发生冻胀和融沉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容易导致温缩裂缝;在温带区,虽然属于四季如春型,但气温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路面产生膨胀和收缩,导致路面开裂,加重路面的水损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常年温度高,会使沥青路面产生推挤、车辙、拥包等病害,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会产生边角裂缝和板块翘凸。

2.降水

云南省降水分布不均,根据降水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滇南多雨区(如金平、绿春、江城、河口等)、滇西南多雨区(如西盟、沧源、芒市、盈江等)、滇西北多雨区(怒江州北部等地)、滇东罗平多雨区,这些地区降水量大,容易引起路基路面的翻浆冒泥、塌陷;诱发公路边坡滑坡;降低沥青路面的粘结力,使路面出现槽坑、鼓包、推挤等;还会造成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等病害问题。云南北部金沙江河谷少雨区(楚雄州北部、大理州东部和东南部等)和云南南部元江中上游河谷少雨区(元江谷地的中上游地区),虽然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少,但河谷沿线气温较高,容易使公路路面产生干缩裂缝。在滇西北少雨区(德钦、香格里拉一带),由于海拔较高导致此地区温度较低,容易使公路产生冻胀和融沉病害。

五、地质条件

云南地壳运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地质情况,给公路建设和维护带来复杂性和危害性。

1.地表水与地下水

云南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特别是在四个多雨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在多雨区地表水径流量大,雨水会冲刷公路边坡,使其滑塌;在寒冷地区则可能会出现冻胀和融沉病害;地表水会使路面湿滑,危害公路行车安全。云南地下水又可分为三大类: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河谷两岸及山麓边缘,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滇东及滇西的中甸—大理、保山—耿马等地,裂隙水集中分布在滇中大姚—新平、石屏—易门地区及滇西的维西—思茅地区等地,主要引起地基软化、路基下沉、边坡滑塌等病害。

2.断裂活动地区

云南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走向以南北向及近南北向为主,其次是西北走向和东北走向。在断裂活动中,地表形态发生很大变化,许多老断裂复活,新断裂产生,会对公路工程产生病害问题。由于云南气候环境、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导致地质灾害比较频繁。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地震、崩塌等,具有分布面积广、多发性和持续性、强度大等特点。地质灾害可能产生的公路工程病害见表2。

六、结语

云南省地理环境复杂、差异大,导致公路工程的病害复杂多样,研究云南地理环境与公路病害的关系,可以为公路工程的选线、结构构造的设计和工程维护提供可靠依据。由于云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在一篇论文中不可能详细论述地理环境与公路病害的关系,需要对地理环境与公路病害的关系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划分,以对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进行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降低工程的建设维护费,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柏松平.山区公路地质病害机理与技术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徐雨晴,何吉成.气候变化对公路交通的影响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6,(39):1-8.

[3]刘汝明,柏松平.云南公路的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5,(9):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