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技术论文范例6篇

建模技术论文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1

技术特点:(1)实行设计的标准化威信(Vision)模块建筑体系是即将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成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标准化“六面体空间模块”,设计流程达到标准化,但户型结构灵活多样,不受外立面形状限制。(2)实现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威信(Vision)空间模块都是由一系列的二维平面构件构成,通过模块组装制造工厂的先进生产装配线以及严格的生产和质量监控系统,把所有二维构件组装成一个个空间模块。(3)实现现场施工装配化威信(Vision)模块建筑体系是在工厂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建筑模块运至工地现场拼装。(4)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威信(Vision)空间模块在工厂制造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设备设施、卫生器具以及家具等安装。

主要优势:(1)工业化程度彻底:主体部分85%以上的建筑体包括精装修都在工厂完成。(2)可以建高层建筑:可以建造楼层较高的建筑,性价比最高的市场为100米以下精装修住宅,适用于主流的住宅市场。(3)钢混结构:可以灵活地与传统的混凝土现浇的建造方式结合使用,解决大跨度空间的建造需要;广泛适用于住宅、办公楼、酒店等,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精装修住宅市场更是主打市场。(4)异型模块:可以利用异形模块的方式解决户型和外立面个性化设计的需要。(5)建筑质量高:环保节能隔音等指标达到欧洲A级(世界顶级)标准,安全、环保,节能,功能齐全;抗震,抗灾难性能强。建筑质量高,建筑设计寿命70年。(6)环保节能: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节约混凝土80%以上;现场施工节电70%,节水70%,钢材节约15%以上,现场建筑物垃圾减少85%,95%的建筑废物料回收利用。(7)性价比高:建造价格有竞争优势。模块式住宅建筑的综合造价较传统建造方式有较强的竞争力;精装修程度越高,模块建造技术越能体现性价比方面的优越性。(8)专利技术成熟:公司有包括国际发明专利在内的多项专利,专有技术包括从设计到制造、搭建、验收的系统环节,企业管理和持续研发国际接轨;从设计、制造、搭建到验收的完整的建造体系,占领行业制高点。(9)建造速度快:施工周期减少约50%,仅用传统建筑方式的一半工期;多、快、好、省。为一般建造方式无法比拟。(10)实践经验丰富:在工地像搭积木一样搭建住房;拥有钢混模块结构世界1、2、3高楼和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大道5号等行业里程碑地位的建筑;在爱尔兰和英国,除了一般商品房、酒店、学生公寓外,有大量政府福利房开发的业绩,国际成熟技术。

2模块建筑体系建造流程

(1)模块工程设计;(2)模块原材料采购;(3)模块建筑体系的基础及核心筒浇筑施工;(4)模块加工制造;(5)模块运输;(6)模块现场组装;(7)模块建筑的竣工验收。

3新技术的重大意义

(1)建筑产业是最大的产业之一,加之配套的建材业和服务业、模块城市综合体概念,该项目的辐射性非常大,哪怕只占有百分之几的市场,就有千亿、万亿的产值。(2)聚集效应:配套建材、物流、产业工人培训、金融配套服务等建筑产业链研发聚集效应。(3)市场需求量数据:以英国为例,工业化住宅占建筑的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每年正以70%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而这个比例在中国还不到1%,但是正在以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和速度迅猛发展。(4)国内首创:该技术体系在工业化住宅领域工业化率最高。(5)技术领先:该技术在世界上具有行业制高点地位。(6)开创一个产业:在新技术体系下的商业模式适合完全可以按照模块新城的概念来设计与规划,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整体发展。(7)业务发展辐射性和增长型强:建筑市场空间巨大,配套建材、物流、产业工人培训、金融配套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同步凝聚,其成功运作将迅速带动成千亿、万亿的工业化住宅产业的发展。(8)涉及国标:是从设计到制造、搭建到验收的完整的建造体系,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建筑模式。将成为中国钢结构组装式住宅国家标准的重要体系依据。(9)项目起点高:该项目在住建部科技委、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江苏省住建厅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直接参与指导、重点孵化下实施。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国家住宅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中国一流的专业机构及其核心高管直接参与。(10)核心竞争力:在住宅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的瓶颈是没有结构体系的支撑,都是在传统的工艺上附加新材料和技术。公司目前拥有的技术体系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特点,占领行业制高点,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4发展形势

在资源日益稀缺、处处倡导环保节能的当今世界,模块建筑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政策大力鼓励和扶持的方向。总理指出: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进程的加快,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建筑业,发展模式仍然较为粗放,各级政府正在纷纷寻找出路:梳理技术、抓示范、创模式、摸索管理思路和办法。中国政府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了《绿色行动方案》,主要内容为:方案要求:政府投资建筑等自2014年起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将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方案要求: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全寿命期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案主要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方案要求: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和稽察,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同时要求推行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5绿建产业新城

“绿建产业新城”:模块建筑就好像是个航空母舰,联合产业链从原材料深加工-建材-建造-配套服务-工业/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打造,适合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工人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如同钢城、汽车城、模块建筑工业城,将是中国经济开发区的一个朝阳模式,务实而创新,可复制性强,招商更加围绕主线平台,目标明确、优势明显。模块建筑将是比汽车制造还要大的产业,是朝阳模式产业,务实而创新,可复制性强,“主题工业新城市”规划更加规模与合理。今后甚至可以整合钢铁、重大装备等过剩产业。住宅工业化,是建筑行业的梦想,城镇化是时代的脚步,用住宅工业化的手段进行新城镇化建设是历史的大车轮,是一个很系统的策划,任何一个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和一级政府都推动困难,但是社会的巨大需求正在镇江这片热土上把大家凝聚起来,拉开了模块建筑这场历史大戏的帷幕。

6全国首个模块建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镇江港南路保障房项目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现代教学技术 整合 模式

一、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

“在一般的理解中,我们往往把现代教学技术理解为与视听设备、远程教育设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于计算机的软件、课件等相关的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与教育相关的、可以对信息的创造、记录、传递、再现、搜寻、修改和模拟的各种技术”。[1]这也是本文中所讨论的“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另外,本文中的“现代教学技术”只局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电子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超媒体、信息技术等,所以本文中的“教学技术”就是特指“现代教学技术”,对这二者不做严格区分。

二、目前关于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研究

(一)“阶段――层次”模式

这种模式考虑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同时根据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来划分。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和余胜泉博士根据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把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三个阶段依次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2]华东师范大学的曾祥霖和张绍文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及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同,将教学技术整合划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和深层次整合。浅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中,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理论依据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这是一种线性的分类方法,凸显的是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阶段性,整合的程度和层次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低程度浅层次整合表现在把教学技术作为简单的呈现或交流工具等机械地应用于教学中,高程度深层次整合表现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种分类方法比较详细,能够涵盖大多数情况下的技术整合模式,但是它考虑维度相对单一,忽视了教学技术和其他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水平――学习类型”二维模式

祝智庭教授把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分类分为四种:低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低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高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和高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这四种类型在支持改革的过程中是可以按照图1中箭头的方向动态的改变,是一种连续的策略过程。其中低技术主要指录像带、录音带、e-mail、本地资源等技术手段,高技术主要指视频会议、基于Web的资源、多媒体软件、聊天室、数字画板等技术;被动型学习指学生在传统的直接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投入型学习指学生在革新的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的学习。[4]

图1 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这种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考虑了技术水平和学习形态两个维度,尤其是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更是恰当地描述了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为我们从多维度建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开拓了思路,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言,这种分类实质上也只是考虑了一个有意义的维度而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确实有利于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但技术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本身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如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Clark坚持学媒无关说,即学习结果和媒体类型无关,认为只要该媒体能够实现教学所需的功能,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更多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不能忽视不同媒体对教学效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不能忽视对媒体的继续研究。实际上,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而在我国,有条件开展教学技术实验的实验学校的技术支持水平差别并不大。就本文而言,我希望构建一种更能代表目前技术整合模式的分类框架。

(三)LTC框架

LTC(Looking at Technology in Context,LTC)框架是美国学者John Bransford、Susan Goldman和Ted Hasselbring提出的一种透过背景认识技术的框架。他们分别从学习理论背景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背景来认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何把技术整合到教育实践中。其中学习理论背景包括三个变量:传递模式、建构主义下的部分教学时间、建构主义下的全部教学时间;教育实践背景也包括三个变量:人为控制的实验室、自然环境下的单个教室或学校、相互关联的教室、学校和社区。[5]

图2 LTC框架:一种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背景下认识技术的框架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背景下构建出LTC框架,该框架包括9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代表了目前存在的某一类型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该模式对环境的引入为我们认识技术提供了新的角度,极具参考价值。但是我认为,有关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的分类法不足够合理。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一,而传递模式只是一种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以用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两种模式来包括所有技术整合的理论背景欠妥。另外,教学发展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长久,其间经历过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的理论等,它们在很多情况下仍然作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基础,绝对不可以忽略掉。

三、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原则

第一,要既能尽可能地涵盖出现过的各种教学技术整合的情况,又能反映目前教学技术整合的现状。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程序教学,然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实验;在学习理论上也大致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变化。从现状来看,理论上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技术整合模式研究为焦点的,而具体实践中则是以教为中心的技术整合模式居多。本着这个原则,我认为要科学地选择不同的维度来构建模式,尽可能地使其涵盖全面且反映现实。

第二,要能指导教师如何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理论的最重要价值之一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每一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相互之间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是一个整体中具有互补关系的组成部分。整个模式所依据的背景和技术本身之间是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个背景的概念也是明确的,并且可以用确定性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维度分析

首先,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明显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早期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被应用到课堂中,而没有带来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变化,其功能多停留在呈现、传递而已,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并没有改变。后期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改变教学结构,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所以现状是:一方面,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不断受到批评,但是它延续了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广大的一线教师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加之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专家学者们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所以直到现在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班级授课、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在我国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又被极力倡导,甚至出现极端建构主义的误区,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要超过实践中的应用。所以,近20年来,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变化。

其次,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教学环境的改变。从赫尔巴特提倡班级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就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单独的教室。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技术实验跨越了空间距离,技术使得教学可以在不同的教室、学校或地区之间进行,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社区”,或者说是“虚拟教室”,这种空间上的跨越又可能引起教学策略、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环境上的变化也是我分析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一个维度。

(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环境”二维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首先,从教学设计的理论这一维度讲,技术整合模式包含两个变量:以教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其次,从技术应用于实践的环境这一维度讲,也包含两个变量: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其中,封闭的环境是指教学技术实验是在封闭的单个教室中进行的,比如可以是普通教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开放的环境是指教学是在通过技术手段相互联系起来的两个或者多个教室、学校、地区或者国家之间进行,比如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起来的多功能教室、远程教学等。

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把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用表1表示。

表1 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表

分析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这二个维度的组合下,教学实验中技术整合的模式可以有四种:以学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1B1)、以教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2B1)、以学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1B2)、以教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2B2)。

这四种模式不仅概括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的不同类型,而且表明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教学技术促进着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和环境的“扩展”,同时教学设计理论和环境也影响着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方式的改变。

四种技术整合模式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模式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事实上,所谓教无定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多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所以鲜有老师纯粹是建构主义者或是传统教学的维护者。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绝对中心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极端建构主义必然也是站不住脚的。本文既无意于把某一种模式与其他模式割裂开来,又无意于倾向于哪一种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是连续的教学策略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四种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学技术推动着教育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99.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3]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仿真理论 仿真技术 仿真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目前,有的高校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系统仿真的教学。

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可多次重用的优点,是利用模型对系统进行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技术。

现代仿真技术的发展是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计算机技术则为仿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计算机仿真在仿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仿真学科的理论体系

1.相似理论

相似理论是研究事物之间相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仿真科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定义、相似定理、相似类型和相似方法。

2.模型论

模型论是以各应用领域内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符合仿真应用要求的、通用的、各领域专用的各种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3.仿真系统理论

研究和论述构建符合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理论和技术。包括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构成,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其公共关键技术,仿真系统的研制和运用仿真系统的规范、标准等。

4.仿真方法论

结合各应用领域的不同要求,研究仿真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定量仿真方法和理论、面向对象仿真方法;智能仿真方法等。

5.仿真的可信性理论

表述仿真过程及结果评价、控制的概念和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仿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相似性理论和方法,研究提高仿真可信性的各种方法、技术和规范。

6.仿真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理论

论述仿真运行实验设计、仿真管理、仿真过程的可视化、仿真及其结果综合分析的理论。

二、几种主要的仿真技术

1. 仿真建模

仿真建模是一门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的技术。建模活动是在忽略次要因素及不可测量变量的基础上,用物理或数学的方法对实际系统进行描述,从而获得实际系统的简化或近似反映。

2.面向对象的仿真

面向对象仿真是当前仿真研究领域中最引人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面向对象仿真就是将面向对象的方法应用到计算机仿真领域中,以产生面向对象的仿真系统。

3.智能仿真

智能仿真是把以知识为核心、人类思维行为作背景的智能技术引入整个建模与仿真过程,构造智能仿真平台。智能仿真技术的开发途径是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集成化。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即所谓的智能化仿真;仿真模型中知识的表达。

4.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在综合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学科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通过建立模型,对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本质的描述,并在计算机上实现。

5.分布仿真技术

分布仿真技术作为仿真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它在高层体系结构上(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建立了一个在广泛的应用领域内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各种仿真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和重用的框架及规范。HLA的基本思想就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开发及实现系统不同层次和粒度的对象模型,来获得仿真部件和仿真系统高层次上的互操作性与可重用性。

三、仿真的一般步骤

仿真过程的三个主要活动是“系统建模”、“仿真建模”、“仿真实验”,而联系这些活动的要素是“系统”、“模型”、“计算机”。其中:系统是研究的对象,模型是系统的抽象,仿真是通过对模型进行实验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要对一个系统或对象实施计算机仿真,首先必须把握系统的基本特征,抓住主要的因素,引入必要的参量,提出合理的假设,进行科学的抽象,分析各参量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数学工具,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仿真建模的过程是在已有的一些先验知识的基础上,试探地写出研究对象所满足的或近似满足的数学规律,再结合实际的研究目的,对猜测性的数学关系进行反复修改和优化,从而得到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学模型。

四、仿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仿真技术来自于军事领域,但它不仅用于军事领域,在许多非军事领域也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军事领域中的训练仿真;商业领域中的商业活动预测、决策、规划、评估;工业领域中的工业系统规划、研制、评估及模拟训练;农业领域中的农业系统规划、研制、评估,灾情预报、环境保护;在交通领域中的驾驶模拟训练和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医学领域中的临床诊断及医用图像识别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仿真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中更深更广的应用也促进了仿真技术的进步。分布仿真技术作为仿真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在“仿真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战略性技术”这一观点上已达成了共识。21世纪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连兴:仿真技术与软件[M].北京:国防国业出版社,2006

[2]康凤举:现代仿真技术与应用[M].北京:国防国业出版社,2006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CDIO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46-02

CDIO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参考产品、过程或系统的设计运转过程,为工程教育构建科学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将实践应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应用CDIO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明确CDIO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结合社会需求和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要点应当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有能力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类学科型课程的教学,普遍采用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者结合的教学方式,这并不能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且在中后期的教学中,由于没有明确定位学生的工作方向和能力需求,无法展开有效的针对性培养措施,同时,对于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很难做到平衡处理。这就导致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良好关联,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应用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结合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根据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构建教学模式,有效应用教学措施,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具备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人才,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2 基于CDIO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基于CDIO构建专业教学模式可分成两个部分。

其一,对于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在过去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常常直接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案,但是高职院校教学周期短,如果过多的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就会导致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能力培养,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各方面的问题,无法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体系时,需要注意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时间安排,尽量做到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保证时间的充分利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注意紧密结合实践与理论。要想将学生培养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CDIO模式,需要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专业知识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实践教学,在调剂单调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深化知识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知识应用,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调整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盲目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这无疑会导致理论教学的不完善,学生在理论基础未打牢的情况下,很难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无法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当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融合学生在后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专业教学中工程型平台的建立。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建立科学的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还要为学建立工程型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需要改变课程安排,在CDIO模式下,以往的多课程同步教学的方式是不适用的,应当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按照不同课程的联系进行教学顺序的安排,做到知识的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建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建立工程型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学习进度,选择相应平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知识掌握熟练度,锻炼专业技能的灵活应用。对于工程型平台的建立,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增设科技创新论坛,举办电子科技大赛,举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这些平台的过程中,充分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场所、网络部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选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综合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程型平台。

3 基于CDIO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措施

第一,应用CDIO模式,结合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CDIO模式中,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是将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引入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工程实践教学理念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定位不再是教师负责教授知识,学生负责学习知识,而是将教师定位成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而学生则作为工程项目中的工作人员,两者共同努力,完成工程项目。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熟练应用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时主要有三个工作方向,分别是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维护与管理以及网络工程建设和系统集成。这三个工作方向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进行全面培养,应用工程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在《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应用CDIO工程实践教学,可以把学生信息系统的设计作为教学实例,同时关联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自身的职业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划分教学分区。教学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模拟实践以及思维殿堂等教学措施,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意识、实践能力。

第二,应用CDIO模式,采取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快速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和工作技能。采取互动教学,教师可以分饰两角,既能给学生设定工作要求,又能解答学生相应技术问题。例如,在《网络故障检测与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实验机房,将之模拟成工作场所。教师需要首先将课程内容中网络故障的典型种类罗列出来,针对不同故障,分别设计教学案例。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模拟工作人员,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网络故障问题,对于案例中难度较大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在模拟案例的处理过程中,熟悉网络故障检测与分析的实际步骤,锻炼学生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应用CDIO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意义。应用CDIO模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他专业范畴的有用知识。网页设计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以及文化创意思维,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修关于图像处理和动画设计的课程,不但能够让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得到一定的提高,还能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例如,在《网页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应用CDIO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工程项目元素,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项目中,合理进行任务安排,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网页设计的学习。从单页面设计到多页面设计,再到网页设计,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融入对学生文化创意思维的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四,应用CDIO模式,通过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通常是不够的,需要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高中的学习中也缺乏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所以,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CDIO模式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团队,制定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连丽如,在《网页设计》的教学中,网页设计任务操作复杂,一般是无法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应用CDIO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团队,每个团队作为一个模拟的公司,需要完成设计自己公司网站的任务。同时,教师还能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公司背景,让学生根据设定设计网站,学生团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公司的各方面情况,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4 总结

在CDIO模式下,对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校应当改进教学理念,结合教学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科学的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型平台,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清平.CEC-CDIO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2):23-24.

[2] 徐娜.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与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软件导刊,2012,11(9):27-28.

[3] 陈祥章.CDIO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45-46.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实践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为严格,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才能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也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评价的意义

(一)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准确掌握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发现选拔人才、晋升奖励等工作的依据,也可从团队协作的角度调整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对象等,以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二)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技术人员能够从各个具体的指标得分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在改善工作满意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的理论依据

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涉及个人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要素的综合概念,有的是定性指标,有的是定量指标,评价起来相对复杂。1965 年,美国控制理论专家扎德创立了模糊数学,并首次提出了“模糊性”和“模糊集合隶属函数”的概念,把被评价对象以及反映它的模糊观念作为一定的集合,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通过相关运算和变换,对模糊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定量评价模糊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本文拟采用此模型研究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应用模糊合成原理,对边界不清、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评价因素实现量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既定的各个登记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形式上为一个模糊向量,而不是一个点值,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通过最大隶属度、加权平均原则或模糊向量单值化原则来确定被评对象的优劣等级。具体的评价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Step1: 建立评价指标集。

Step2: 建立评语集。

Step3: 层次分析法(AHP)求得相对应的权重向量,确定权重分配集。

Step4: 进行单因素评价,构建判断隶属矩阵。

Step5:合成权重分配集和隶属矩阵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表示被评价对象从整体上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Step6:评价结果的单值化处理。将评语集中各因素赋予具体数值,得到最终评判结果。

三、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一)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1、个人基本素质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储备、人际沟通、团队协作、服从性和个人性格等。

2、个人专业技能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知识储备、实验设备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技能、计算机与外语技能和指导学生能力等。

3、工作态度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服务态度主要包括:责任感、纪律性、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快速掌握使用新设备能力和接收处理信息能力等。

4、工作业绩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完成的工作量(含教学工作量和辅助实验工作量)、工作质量、科研学术成果(含著作、论文、专利发明等)、获奖处分和所指导学生的成果等。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1、确定因素集及其权重分配集。根据上文中“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集,即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为第一层次因素集,其下列各指标为第二层次因素集。在确定因素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德尔非法, 即通过向学校相关领导、专家和实验室员工发放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后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分配集。

2、建立评语集。本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采用优、良、中、差四个标准作为评价的等级分,对应的分值为 4、3、2、1。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数据,获得具体的指标值, 采用隶属函数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对指标进行分析, 构建评价矩阵。

4、多级模糊评价。首先根据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分别对一级因素进行一级模糊评价,得到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得分;然后根据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对该技术人员的综合满意度进行二级模糊评价,得出其满意度综合得分。

5、本文通过对我校艺术类实验室14位技术人员(含正式职工、聘用制员工等)分别进行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总体满意度大多处于3.5-4.5分范围内,属于基本满意。

(2)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学历(1.5分)、职称(1.9分)、创新能力(2.0分)、计算机与外语技能(2.5分)和科研学术成果(2.5分)。

(3)对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基本素质(3.0)、个人工作技能(3.5)、工作业绩(4.1)和工作态度(4.8)。

四、提升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发展平台

学校应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对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影响,出台相应政策,提供相关的科研、晋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鼓励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加强学历进修和职称评聘,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二)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得分较低的因素更多是在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因此,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自身发展以及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通过革新自我观念、加强自我学习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实验设备更新以及艺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8):114-115.

建模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