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范例6篇

苔丝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真爱,负罪感,忠诚,三重解读,悲剧

在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称得上是最负盛名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苦美丽的少女苔丝失身于本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吉尔·克莱尔,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的故事。在故事中,哈代成功塑造了英国小说史上最具恒久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被评论家称为“自然的宠儿”和“复仇女神”的女性英雄苔丝。本文从苔丝对安吉尔的感情的多重性出发,通过真情、自责和忠诚等方面的三重解读,对苔丝的悲剧性命运做了更好的诠释。

苔丝对安吉尔感情中第二方面是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源于她内心激烈的挣扎——想承认自己失去贞洁的诚实本性和安吉尔所带来的对新生活的渴望产生强烈冲突,她内心波涛汹涌,痛苦万分。与不识字的父母相比,苔丝非常规地接受了教育,那由内而发的高贵不仅在如花美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体现在彬彬有礼和诚实无邪的品质上。19世纪的英国,谨慎、贞洁才是妇道,苔丝深知自己已失,断然不会被人们接受,所以一次次地拒绝了安吉尔;面对不堪回首的过去,她将内心潮涌般的真情锁进牢笼。婚礼当晚,在安吉尔坦白了自己的风流韵事之后,她受到无穷鼓舞,迫不及待地将真相一股脑儿向他吐露。然而,男权至上的时代,安吉尔终究不能摆脱传统贞洁道德观念的束缚,心中的“纯美天使”变成了“堕落女人”,他毅然转身,无情地将她抛弃。生活所迫下,苔丝重返亚雷身边,但内心对亚雷的恨、对安吉尔的情却日渐滋长,谋杀亚雷的环境条件与心里条件日臻成熟,悲剧已无法避免。

对安吉尔的忠诚成了她的精神支柱,重返亚雷身边仅仅是对苦难折磨下的家人进行解救的自我牺牲。所以,当安吉尔痛悔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回来找她时,苔丝毅然用她那无边的爱去包容他,“原谅他悲惨的婚约给她带来的一切”。她英雄般地杀死了亚雷,结束了没有感情的痛苦生活。这里,苔丝已然化身“复仇女神”,返回了自己的真爱;然而,也是在这时,她宣读了自己死刑的执行书,为自己的悲剧人生划上了句号。

因此,苔丝对安吉尔的感情是真爱、负罪与忠诚的复合体。这一复杂多重而又难以捉摸的感情是苔丝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个人性格的综合产物。

参考文献:

[1]MerrynWilliams.APrefacetoHard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5.3.

苔丝读后感范文2

一、孤独的小鸟――苔丝

从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我们可以了解苔丝是一位美丽纯洁、心地善良的农村姑娘,正是因为出身的低微和家境的清贫,她才不得不和富家子弟攀亲,但是非常不幸,她被亚雷・德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而被奸污。在蒙羞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心理受到伤害的苔丝因为忍受不了邻里街坊的风言冷语,所以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奶牛场打工,正是在奶牛场和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偶遇,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后两个人决定结婚。就在两人的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如实地告诉了安琪・克莱尔,然而安琪・克莱尔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还是无法接受,于是决定离家出走去巴西,无情地抛弃了苔丝。苔丝为了这个清贫困难的家庭可以继续存在下去,无奈再次沦为了亚雷・德伯的地下情人。安琪・克莱尔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挣扎以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从巴西回到了奶牛场,希望苔丝可以原谅自己当初的自私。在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绝望之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德伯,这之后和安琪・克莱尔一块儿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快乐时光。这个纯洁善良的女孩最后被以谋杀罪处死了。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尾处,哈代用一种略带讥讽的口吻说道:“‘典刑’最后得到了明证,在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的那个众神世纪对于苔丝一生的戏弄也终于结束了。”苔丝的悲剧生活终于得到了完结,她就像是天空中一只孤独的小鸟,无依无靠,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港湾,所以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苔丝的悲惨命运呢?是什么原因让苔丝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的深渊呢?下面我们就从多个方面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进行探讨。

二、多维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一)宿命论和社会论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托马斯・哈代深受悲观主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于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一直是感觉很痛苦和无奈的。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任何一条可以通向幸福的道路,甚至连一条可以避免不幸发生的道路都不存在,人类存在于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矛盾。所以他认为人类所有发生的不幸都不是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反而是被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超乎于自然和人类的一种能量所控制,人类在支配的力量面前是很渺小、束手无策的。正是因为哈代的这种悲观的宿命论思想为自己所创作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人生悲剧奠定了不可避免的发生基调。所以苔丝在这部小说中的命运是规定好的,是宿命中注定要发生的,无论个人作出多大的反抗和奋斗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种悲惨的人生结果是注定了的。

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英国社会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法制为这个人物悲剧命运的发生提供了解说的基础,资产阶级的道德充满了很强的虚伪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绝对的不公平。在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了城市的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向落后的乡村地区进行转移,这就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乡村的人民生活带来了灭绝性的灾难,苔丝的命运正是这一激烈的社会环境转型下的牺牲品。在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一个人一旦处于一种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生存状态,那么这一辈子就注定了被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命运,是宿命,是根本无法摆脱的。所以,在这种意义之上,托马斯・哈代对于苔丝的悲剧命运就鲜明地进行了解释:“善良纯洁的苔丝人生悲剧只是这古老的威塞克斯的地方中和她一样的众多农民的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被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所抛弃和压迫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解读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苔丝悲剧命运是父权社会制度下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也是一个人悲剧命运的必然结局。在当时西方的那种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之中,处于这个社会中绝对统治和支配地位的理所当然的是男性。男性是整个社会的主体构成部分,拥有着绝对的权利,女性则被看成是第二性别,是男性的依附品,是在男性视野之外、没有任何权利的,夫妻之间也根本没有任何平等可言,也是根本就无法实现的。苔丝的人生悲剧就是因为她是一名生活在男权社会制度下的一名柔弱女子,内心纯洁、温柔可爱的一名女性,这是多少资产阶级男性流氓梦寐以求可以捕猎的“猎物”。依据西方当时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来讲,一个女子的就是她自己丈夫的专利品和独有的特权,如果一个女性在婚前就失去了自己的,那就是一种“不纯洁”的象征,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贬低和社会的遗弃。苔丝在婚前失身也是被迫无奈的,但是却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百般指责。行为放荡不羁的亚雷・德伯是一位资产阶级的花花大少,只要看见漂亮的女生就要千方百计将其弄到手,但是对于亚雷・德伯的这种行为,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其进行指责。安琪・克莱尔在和苔丝结婚之前也曾经和“一个成年的妇女有过两天的放荡历史”,但是安琪・克莱尔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不忠”行为感觉到一丝丝的愧疚,并且在自己的新婚之夜要求苔丝原谅他曾经的荒唐行为,在安琪・克莱尔抛弃苔丝前往巴西的时候还打算带着他的情人伊兹・休爱特一块儿私奔,但是安琪・克莱尔的行为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任何的谴责,这就是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的最真实的体现。

苔丝当时家庭的贫困,经济地位的卑微,政治上的农民阶级都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家道的中落是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苔丝父亲的虚荣心极强,一心想着要恢复以前的家族富裕的繁荣景象,苔丝的母亲也一直想要苔丝嫁到豪门去做阔太太,从而缓解自己家庭的资金贫困局面。苔丝也从来都是只为一家人的生活考虑,从来都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苔丝的悲剧命运由自己家中老马的意外死亡拉开了序幕,苔丝感觉自己有责任来负担弟弟妹妹的生活,自己对整个家庭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无奈才向亚雷・德伯这个冒牌的资本家进行求助,然而亚雷・德伯正是利用了苔丝的善良本性将其玷污了。在新婚不久,自己的丈夫安琪・克莱尔也抛弃了她,苔丝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多次拒绝了亚雷・德伯的诱惑勾引,但是在苔丝父亲去世以后,为了给家里人找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苔丝再次做了亚雷・德伯的地下情人,开始了行尸走肉般的麻木生活,此时苔丝的精神世界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三)性格特征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苔丝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她悲剧命运发生的必然性,也就是她性格中的纯洁、善良。无论是从内心还是从外表看,苔丝都是十分纯洁的,人性的善良在苔丝的身上还是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造成了她人生的悲剧,正是因为对于纯洁神圣的爱情婚姻的追求,苔丝在新婚之夜才会义无反顾地告诉了安琪・克莱尔自己的不幸遭遇,因为在苔丝的眼中,自己的婚姻爱情不允许有任何不忠诚和隐瞒的存在。苔丝的人生悲剧就是因为自己对于纯洁神圣爱情的执著追求造成的,她从来不会撒谎,忠诚于自己的爱情,在被安琪・克莱尔遗弃之后,她还是默默地深爱着安琪・克莱尔,甚至心甘情愿做他身旁的一名奴仆,就是为了可以陪伴在他的身旁。更为可悲的是,苔丝为了维护自己丈夫的命运,对于亚雷・德伯的都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心中承受着这个社会对于她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苔丝最终亲手杀死了亚雷・德伯的原因竟然是他侮辱了自己丈夫安琪・克莱尔的人格。苔丝竟然为了自己丈夫的人格杀死了亚雷・德伯,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女人啊!

三、结 语

苔丝作为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哈代一直把她看成是最纯洁的女性,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作为这部小说的题词:“对于你这个深受重伤的名字,我们真是无比的同情!所以我将用我最坚实的肩膀为你撑开一片属于你的蓝天,给你一个可以栖息的天堂!”对于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哈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既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的一种公开挑衅,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因为种种历史的原因,哈下的女性还都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也说明了哈代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郑冬临.苔丝: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解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2] 张达威.从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出发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大家,2011(17).

[3] 刘参.苔丝成长为女性的心路历程――苔丝悲剧的心理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4] 李月萍.《德伯家的苔丝》――哈代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

苔丝读后感范文3

【论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伟大,最具 艺术 魅力的作品。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出色的现实主义描写,同时小说中比比皆是的象征主艾手法也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哈代通过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作者很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为他的作品营造一定的寓意性效果。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象征艺术的九大方面:动物象征,植物象征,颜色象征,地名象征,等等。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笔。他的小说大都以他的故乡为人物活动和情节 发展 的 自然 背景。在小说中他通过许多含蓄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现其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唤起读者的共鸣。对于“象征”的解释正如梁宗岱先生概括的那样:“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抓永恒……”哈代把他自己无形的感受寄寓于有形的人物、事物当中,构成了意象,使之不但有具体的形象特征,还有丰富的内涵,并深隐了作者许多难以言述的意念。这正是象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功能。研读《苔丝》,读者不难发现哈代是深谙此中要义的,他对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说是丝丝人扣而又了无痕迹。 

我们可以把《苔丝》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为几类来研究: 

一、人名象征 

苔丝的姓氏是德贝菲尔(durbey-ifeld)。“dur"是durable(持久的)开头的三个字母,它暗示了苔丝坚韧的性格;“ifdd,,(田地)则意味着这个生长在威塞克斯土地上的乡村少女洋溢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大自然女儿的优秀品德。而苔丝祖先的名字佩根(意为教徒)表明了她的叛逆性。亚雷这一冒牌的本家,原本姓斯托克(stoke大吃,狼吞虎咽),暗示了他的贪婪。苔丝深爱的人安琪·克莱尔(angelclare)的名字安琪(angel天使),姓克莱尔cla~e(clear)有清除之意,不仅形近,发音亦为相近。这个男主人公既不纯洁无瑕(曾在伦敦与一女子鬼混),更不是苔丝的护花使者。起错名字的安琪在苔丝饱受创伤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他抛弃了新婚妻子,把无辜善良的女孩推向了深渊。 

二、地名象征 

苔丝出生在马洛特(maxlott),由mar(毁灭)和lot(命运)构成,这象征性地说明了苔丝悲惨的命运。在塔尔塞勃牛奶场,苔丝和克莱尔热烈地相爱了。塔尔勃塞(talbotheys)暗藏着tale(童话)和both(成双成对)两个词,这意味着在那个地方苔丝将拥有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三、动物象征 

动物是哈代最喜欢用的意象,而他对鸟又情有独钟,鸟的意象贯穿于整部小说。哈代认为世界上无论是谁,尽管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是笼中鸟,谁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在《苔丝》这部小说中,鸟的意象自始至终都与苔丝的命运紧密相连。每当她遭遇危难时刻,鸟都会出现在她身边。 

鸟是威塞克斯最常见的小动物,作者用它作为象征意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情感。它总是与苔丝的心情相连。当精神得到康复,动身去塔尔勃塞时:“在每一声鸟儿的啭呜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这里面透射着一个被侮辱者对新生活的向往。痛失贞操的那个夜晚,狩猎林中的一切被黑暗和寂静所笼罩,地面枯叶上酣然沉睡的是即将被邪恶亵渎的纯洁少女,在树上则有“正在安详温柔地做着最后一个睡梦”的鸟。此处鸟成了苔丝的化身。这里读者应该不难理解作者常以鸟的遭际与苔丝的命运相互印证的巧妙安排。苔丝新婚后立即被丈夫无情的抛弃,回家住了几个月,由于家庭贫困,处于对家庭的强烈责任心,她不得不再一次离开家乡外出求助,在路上被人欺负,想想自己的处境,她满腔悲愤,她钻进一片丛林把树叶聚成一堆,做成窝爬进去睡觉。早上醒来后苔丝发现许多垂死的鸟,这些鸟中了猎人的枪弹,已经死去或是垂死挣扎。目睹鸟的痛苦,苔丝联想了到自己的悲惨命运,为了让小鸟尽快摆脱痛苦,她出于善良的愿望,一只一只把它们都弄死。鸟的痛苦是人世间的残酷和冷漠造成的,它们是苔丝在世上受到欺凌的象征,鸟的死象征着苔丝痛苦的一生也将随着死亡的到来而结束,同时也暗示着苔丝最后将亲手埋葬自己的爱情和生命。 

四、植物象征 

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以作为象征,即思想的承载物。”作者通常运用笔下的意象为作品说话。在《苔丝》中,哈代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来作比喻,或用作象征体,使作品的主题在得以深化的同时增强了诗意。其中对植物意象的选取可谓匠心独具。 

在描写苔丝超凡脱俗的美时作者抓住了其嘴唇的美丽用足了笔墨。作者以牡丹为喻来突出其唇之美:“充满灵性的牡丹般的嘴唇”。牡丹在欧洲被认为是赞美诗中的“无刺的玫瑰”。这种花在基督教的象征传统里是天堂女王马利亚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贞洁。联系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其象征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玫瑰这一意象也频繁出现。有时作为喻体,如描写苔丝的双手在洁白凝乳的衬托下,“好象是粉红色的玫瑰”。又如在小说另一处,它又作为伴随意象出现:描写苔丝胸前戴着玫瑰,帽子上插着玫瑰,篮子中装满的还是玫瑰。纯洁美丽的女孩与娇艳绚丽的花朵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作者对于女主人公的赞美之情溢于笔端。 

五、场景象征 

场景是作者对人物周围环境进行的想象性描绘,从而营造一种氛围。像哈代其他“性格与环境”小说一样,着重描写环境如何影响人物性格的意图在《苔丝》中也有体现。 

布莱摩是个美丽的山谷,土地肥沃,“田野永不枯黄,泉水永不干涸”。如诗如画的乡村养育了美丽的姑娘。然而布莱克摩又是大山环抱小山,深谷环绕浅谷的闭塞之地。对苔丝而言布莱克摩便是整个世界。所以当涉世未深的她走出山谷,与外面的“文明社会”接触时,必然格格不入,最后成为该社会的牺牲品。 

纯瑞脊是苔丝人生旅程的第一站。春夏之交的六月初,苔丝离开故乡,来到德伯府上帮工。这所宅府“差不多是崭新一一它的颜色也是深红的”“叫四周围一片柔和浅淡的景色一衬托,看着好象一丛石腊红一样”。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德伯府与周围的乡村环境完全不协调,德伯府的主人亚雷·德伯喜欢寻欢作乐,美丽天真的少女苔丝来这里工作无异于羊入虎口,这不祥的预感被红色的德伯府这一意象大大加强。 

六、颜色象征 

苔丝读后感范文4

非聚焦型又称为零度聚焦,叙述者>人物。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不受时空的限制,任意从一个事件或位置移向另一个事件或位置,仿佛像一个万能的上帝,控制着人物的活动。内聚焦型,叙述者=人物,就是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每个事件都严格地遵从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叙述者只描述人物从外部接收的信息和可能引发的心理活动,而对旁观者仅凭接触去猜臆其思想感情。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又可细分为:固定内聚焦型(单一人物几个事件)、不定内聚集型(几个人物几个事件)、多重内聚焦型(几个人物单一事件)。外聚焦型,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不仅不全知,而且比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只能复制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无法探寻人物的内心和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问世一个多世纪以来,依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与哈代巧妙地转换于多种叙事视角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热奈特的非聚焦型叙事视角、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和多重内聚焦型叙事视角与《苔丝》文本相结合,挖掘到哈代独特的“编辑者全知”型叙事视角、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和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

一、“编辑者全知”型叙事视角

在《苔丝》中,哈代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而揭露各种深刻的社会矛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哈代用“上帝的眼睛”描绘了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增强了小说整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其次,文本中大量出现的工业社会的产物,表明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农民大批失业、土地大量流失、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生活堪忧。尤其是作家叙述到资本家阶级统治下的残酷的劳动剥削时,唤起了读者对苔丝深陷恶劣处境的同情。

作为“全知编辑者”,哈代既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环境、情节和人物内心之外,还可以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议论人物的种种遭遇。当苔丝在夜幕笼罩的森林被亚雷欺负后,哈代十分愤慨,对社会的邪恶不公提出大胆抗议,对传统的宗教道德进行大胆的挑战。小说并没有对这罪恶的一幕作详细描述,但是通过哈代的谴责,读者可以了解所发生的一切对女主人公的巨大影响。洁白如雪的苔丝被附上“粗野的图案”,好似命运的安排,无法避免,也许苔丝的伟大祖先们用过同样的手段玷污过下层妇女,但将“前因”报应到后人身上,显然不合情理,这真是连“善于思辨的哲学家也无法讲清的道理”。

二、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

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是指叙事的责任由文本中某个特定人物承担,其采用内部聚焦的方式,感受、观察、思考,读者通过其言语行为和思想意识评判相关人物和事件。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不仅可以展示出故事的逼真性,而且可以在叙事中故意设置悬念,如被描绘者的职业、家境、身世等,让读者从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中去揣测被描绘者。例如,苔丝看到亚雷时,是这样描写的:

“这时候一个人从帐篷里走了出来。这是一个高个子青年,抽着香烟。这个人皮肤黝黑,嘴唇红润光滑,但厚重得又不像样子,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却留着两撇整齐的胡子,须尖向上翘着。”

本段采用了苔丝的内部眼光来审视事物,尤其是“一个身影”与“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青年”凸显了这种有限型叙事视角的特点。苔丝不知道来者究竟是谁,因而她先看到“一个身影”而后看到高个儿青年。读者也会好奇这个人到底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和这家人有什么关系? 他会给苔丝带来什么? 苔丝以其独特的视角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神秘感。

三、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

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使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转换,“与立体主义绘画中从正面、背面、侧面等角度画某一物体的技法相似,人们将从多种叙事中了解到故事的丰富性和歧义性”。

苔丝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苔丝;人物描写;绘画艺术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创作于1891年,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经典作品。他描述了资本主义对原始的农村经济的入侵和吞噬。威塞克斯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转化成工人阶级,只有为资产阶级劳动才能谋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苔丝的农村姑娘,由于贫穷她被迫攀附了一个富有的家族。这个家族的少爷阿历克是个的好色之徒,了苔丝。经历了生活的折磨后,苔丝在奶牛场打工时遇到真爱安琪儿。新婚之夜在互相坦白时安琪儿得知苔丝的过去,也离开了苔丝。为了生存,苔丝被迫又回到阿历克的身边。不久安琪儿悔恨自己的冷酷无情,从国外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阿历克,鼓起勇气杀了他。苔丝最终被处以绞刑,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一、作者哈代与绘画的渊源

哈代是一个具有艺术审美的文学家,这与他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1840年,哈代生在英国南部农村多赛特郡,那里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风光。树林里长满了茂盛的参天大树,浓密的灌木和野草掩映着古老的大树桩,蝴蝶飞舞,鸟儿鸣叫。哈代年幼时住的是草顶的小屋,周围野花遍地、绿草如茵。这种美丽的自然风光陶冶了哈代诗人的气质和艺术家的审美。生活在这种宁静幽美的环境中,与自然亲密的接触,铸就了哈代对于光和色彩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哈代绘画般的艺术眼光不仅来自于童年的田园生活,而且与后天的艺术熏陶和个人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哈代是一个努力好学的人,虽然只受过六年的学校教学,但坚持自学。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对绘画艺术也有浓厚的兴趣。哈代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是亚瑟.布鲁姆菲尔德,他不仅是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还是一位优秀的水彩画家,在他的引导下哈代接触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绘画。在与众多绘画艺术家朋友的接触和浸染中,哈代培养了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光,使他的小说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绘画特色。哈代对绘画的了解不只停留在兴趣的层面上,他一度停下小说创作,学习绘画知识。哈代曾四次造访意大利,去接受艺术的熏陶。哈代对著名的画派和画家颇有了解,在他的作品里多次直接使用绘画术语。哈代还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画风吸纳到作品中,用于塑造人物、表现心里或者是营造环境。

二、人物描写中的绘画特色

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成功的景物描写,英国农村的绿野风光在哈代的笔下让我们一览无遗。本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人物描写,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外貌、性格特点。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各个独有的特点,特色鲜明。哈代运用了大量绘画手法刻画人物外貌、诠释人物性格和传达人物内心。(一)以印象派手法刻画人物外貌小说中对于苔丝外貌和神情的文字描写极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人物外貌描写是采用肖像画法,直接描写人物的脸型、肤色、眼睛、嘴巴等特征。哈代在描写人物时不仅采用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借鉴了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哈代通常用反衬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通常把人物神采奕奕的肤色和亮丽的服装色彩衬托在暗色的背景中,这种手法使人物跃然纸上,犹如一座浮雕突现眼前。作者曾将苔丝形容为“一尊玉石浮雕”,使人物有很强的立体感。哈代在描写人物外貌特征时注重从轮廓、曲线、色彩方面着手,同时还注意捕捉人物的眼神,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在描述少年时代的苔丝时,作者写到我们可以从她的面部想象到她二十岁是的模样,从她嘴角的曲线上偶然看到她五岁时的样子。嘴角的曲线这样细致入微的个人特征也逃不过哈代敏锐的观察力,被他用来展现人物特色。哈代还很注重对人物眼睛、嘴、皮肤和神情的刻画,他把苔丝的眼睛比作钻石,何等美丽、珍贵。哈代把苔丝的嘴比作是“含着白雪的玫瑰”,把皮肤比作是“缎子”,用“王家的气派”来描写她的气质。哈代用现实中具体可以感知的物品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让读者可以容易的联想出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印象派画家认为在强弱不同的光照下景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很注重对光和色的使用。哈代在描写苔丝时并没有直接地去勾勒身体的轮廓,而是注重描绘人物在强光或微光下给人的整体感觉和印象,用画面的形式展现人物的神韵。哈代使用不同的色彩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达到艺术的效果。在小说中,在描写苔丝挤奶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此时她正这样挤着老美人,太阳正巧照在挤奶的一面,直射着她穿着粉红色长袍的身形、白色的遮阳女帽和她的侧面面影,仿佛是用母牛的黄褐色做背景的一尊玉石浮雕……”(第132页)在描写苔丝眼神时,哈代用蓝色、灰色、紫罗兰色来形容她眼睛里发出的光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三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奇幻而又高贵的感觉,足以表现出哈代美丽而高贵的内心。与苔丝初次见面,安琪儿认为苔丝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异常现象和一种令人温暖的玫瑰色幻影。用色彩来代替对一个人的印象,印证了印象画派的风格,以宏观的感受表现细致的情感。作者借鉴印象派的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使人物的形象突出,传神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物的感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以色彩诠释人物性格小说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苔丝、阿历克和安琪儿,哈代没有直接的去评价他们的性格,而是借用不同颜色的词语来暗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将色彩和象征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内在性格的冲突外化为视觉上的色彩冲突。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哈代在小说中多处用这个颜色来诠释苔丝的性格。苔丝一出场就是以一个白衣少女的形象,与一群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参加当地乡村的聚会,十分美丽。原文是这样写的:“她那灵动的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却给她的颜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她在头发上系了一条红色的带子——在整个白袍队伍中她是唯一有这样鲜艳装饰的人。”(第10页)白色衣裙显示出她美丽、圣洁,而头上的“红色”也显示出她热爱生活、生机勃勃的性格,就像他在安琪儿的眼里是“含着白雪的玫瑰”一样,美丽可人。苔丝纯洁、活泼的形象就在红白色彩的点染中灵动起来。苔丝和安琪儿相爱的时候,哈代这样写到:“她那双永远闪动的瞳仁深处,那儿闪耀着蓝色、灰色、紫罗兰色的光。”(第151页)蓝色代表女性的颜色,也象征着忠诚;紫色则代表着高贵,苔丝虽然家道败落,但祖上却是贵族;灰色代表着不被喜爱、恐怖残忍和死亡,也预示着苔丝最终杀死了阿历克。这三种颜色将一个忠诚、高贵但又暴力因子的女性形象展示出来了。和苔丝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就是阿历克,他是恶魔的化身。如果我们用白色来形容苔丝的性格,那么黑色就是阿历克。德国作家爱娃•海勒在《色彩的文化》一书中认为黑色代表着保守和无政府主义、肮脏和卑鄙、死亡和结束等。哈代在小说中以“黑色”来诠释阿历克这个反面人物的性格。“此人肤色近于黝黑,嘴唇虽然红润光滑,却肥厚不成样子,年龄虽不过二十三四,却已蓄了两撇修得整整齐齐的黑色髭须,须尖向上翘着,这人轮廓虽然带着几分野蛮,她的面庞和灵活大胆的眼神里却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第31页)黑色的皮肤,黑色的胡须和野蛮的轮廓,把一个资产阶级那种无情、虚伪、狰狞的面目勾勒的十分形象。苔丝每次去阿历克的庄园都是穿着白色的衣裙,几乎次次都要受到阿历克的侮辱。苔丝由于贫困,不得不去攀附这个远房亲戚,最终只能是悲剧的结局。白色是一个最容易受污染的颜色,和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个雾色朦胧的夜晚在深黑树林里阿历克强迫了身着白色单衣的苔丝,这是黑色对白色的污染。苔丝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安琪儿,他出生于一个温文尔雅的中产阶级家庭。安琪儿和阿历克共同造成了苔丝悲剧的命运,一个抛弃了她,一个侮辱了她。安琪儿与阿历克的性格完全不同,哈代也运用了不同的色彩来诠释他的性格。原文是这样写的:“那胡须从靠近面颊处的浅麦桔色逐渐变深,到末端变成了温暖的褐色。他在挤奶时围的麻布围腰下穿了一件深色棉制天鹅绒夹克衫,一条灯芯绒裤子,扎着绑腿,还有一件浆硬过的白衬衫”。(第100页)安琪儿出生在一个信仰宗教的中产阶级家庭,却愿意和农民打成一片,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按照家人的安排去工作和生活。在调遣色彩上,哈代既没有用单纯的白也没有用单纯的黑,而是用了温暖、渐变的色彩。安琪儿是一个多变性格的人,他外表温和,总是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和纯洁善良的苔丝是天生的一对。哈代用浅麦桔色、褐色描写他的胡须,代表他渐变的性格。褐色代表着隐秘的情人、纯粹与愚蠢,“他是保守、男性、权力及残忍的色彩。”

三、结语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通过绘画艺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哈代通过印象派手法刻画人物外貌,人物如一座座浮雕展现在读者面前;借助色彩,生动地诠释了人物性格;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人物内心世界。借助绘画手法来进行人物描写,增添了文字的表现力,加深了作品的悲剧内涵。绘画艺术的使用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个性,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爱娃•海勒(德).色彩的文化[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刘川.论哈代小说形式技巧的形成及意义[D].南京:南京大学,2012.

苔丝读后感范文6

第一次读《德伯家的苔丝》还是在高中时,记得那是一本刻画女性内情感的动人小说,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他的人,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如今重读《苔丝》,我同样为主人公的命运而不平,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苔丝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少女,最终却作为被害者被送上了绞架。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苔丝的悲剧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

上一篇电磁铁教案

下一篇农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