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青春,沉醉在极富浓厚的书香中。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当翻开史书,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浓浓的咖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引领你成长;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让你深感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一个个智慧的古代哲学充实你的文学素养……史书的特有的气息散发出中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青春,沉醉在极烈的书香中。阳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当你仰望天空,轻吟古诗词时,你会想到什么?或许你能想起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昂扬锐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漫步古诗词,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吗?

青春,沉醉在淡似水的书香中。阅读小说体味小说的精华。你会体味到保尔柯察金刚强的毅力;体味鲁滨孙顽强的生命力;体味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无私无畏;体味贝多芬改变命运的决心;体味高尔基追求光明的信心……小说平淡,但似水是人精神的源泉。

青春,沉醉在文雅的书香中。品读现代诗文,不禁被它的文雅所感动。冰心的《繁心春水》歌颂自然、赞美母爱、回味童真。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诠释着“雅”的真谛;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再现了书的“雅”,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倒出了他真挚的情感;泰戈尔的著作《飞鸟集》透出世界的真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重温书“雅”的气味……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突破命题桎梏的再尝试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江苏省高考作文历经三级跳,2004至2005年考话题作文,2006至2012年考命题作文,2013年起转而考材料作文。2014年高考命题者依然提供一段材料,让考生自选角度立意、作文。这是扭转命题作文立意偏狭桎梏的再尝试,透露出江苏高考命题人的决心:借助材料作文的平台,极大可能地给予学生施展才情、抒写自我的自由。

材料作文的再升格 2013年的材料由一段探险经历谈起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客体自然,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大爱情怀。而今年的材料作文则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抒写对青春不朽话题的感知,竭力避免全省高三作文教学的跟风态势。可以讲,它给来年高三师生带来的备考信息是扎实开展作文系统训练,不迷恋于套作,不醉心于投机。从材料的呈现角度讲,今年的材料简短一点,便于学生在时间宝贵的考场上迅速把握住关键信息“青春”“不朽”“信念”“天真”“错误”,减少了偏题的机率,增加了立意、选材的时间。

对学生熟知生活的再审视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自然、社会和人生,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必然对“青春”话题熟悉,或者大量阅读过青春主题的文章,或者用各自的喜、怒、哀、乐经历体味着青春的滋味,或者经常在习作中抒发对青春的感悟。多年来,江苏作文一以贯之地洋溢着人文情怀,今年的“青春”“不朽”话题引导学生诉说众多的青春故事,抒发青春情思。众所周知,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作文也具有导向作用。今年的作文就引导考生再审问自己熟知的青春生活,也将引导广大高中学生关注自我、关注青春,用足心思演绎好自己的青春故事。

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再考验 应该讲,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江苏高考作文就表现出一个倾向: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单独命题当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就引导学生就“沉稳”与“灵动”两个具有对立意味的元素展开思索,寻求作文素材;此后,2006年的“人与路”,2012年的“忧与爱”都是采用了直接对立的方式,引导考生开展思辨活动。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和2013年的探险,没有采用将关键元素对立的方式,但无一不蕴含着哲理,需要学生融入思辨活动。就今年的作文而言,命题者就“青春”的“朽”与“不朽”引导考生深入思索,这是对江苏省高考作文注重思辨传统的再延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再考验。

对学生缀文成篇能力的再强化 对于“青春”话题,学生大多比较熟悉。但是在这种熟悉背景下,却隐含诸多陷阱。其中,对于“青春”这个大话题,怎样选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怎样围绕切入点运用适当的手法展开文章……都是容易被众多考生忽略的地方。还记得2008年的“好奇心”,不少考生反映相当好写,但事实上,当年的平庸之作太多,究其原因,学生在对这个熟悉话题的大喜之后的大意,缺少了对文章材料选择、行文的组织等作文加工程序的考究。可以预见,今年的考生能在这种熟悉话题之下写出好作文的不会太多,可能泛泛而谈的文章会有不少。

事实上,每年高考作文的命制都是具有一定风险但又不得不开展的尝试。既然是尝试,就会有不足;有不足,就需要进行冷思考。

主题的确定有困难 今年的作文材料简洁,表面上看,对于掌握材料内容比较容易;但是考生要尽快确定自己作文的主题却是比较困难。如果仅是演绎一个有关“青春不朽”的故事,这样的作文格调自然不高。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就是走的这条路。如果命题者对“不朽”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说不定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写作灵感。例如,可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着手,积极引导广大考生和在校的高中生加强个人品德的历练,注意个人修养的提升,用青春的热情和坚实的努力为集体、国家建功立业,绽放当代青年的风采。

材料的选择易碰车 命题者应该知道2008年高考作文的不足,当年的“好奇心”使得不少学生没有运用“好奇”的心理选择适宜的作文材料,因为不少学生就简单地演绎了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好奇故事,或者简单地议论好奇心的重要性。“碰车”现象已然出现过,今年再来个熟悉的话题,选材的“碰车”可以想象。当然,“碰车”现象的出现原因众多,语文老师作文选材训练的欠缺或不足固然难逃其咎,高考作文命制习惯的延续何尝不是幕后“凶手”呢?

学生间的差距较大 正因为前面两种原因,生活阅历丰富、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会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而习惯于“三点一线”校园生活的学生则会自然败下阵来。从这个角度讲,苏北、苏中、苏南学生的差距也会加大。有人会讲,这就是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社会、自然。不错,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但是这种地区教育差异带来的差距就应该由农村的学生来承担吗?

高中作文教学的变革值得期待。

笔者以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应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开展思维训练。其实,所有学科带给学生的终身有益的东西就是思维的训练。事实上,高中阶段能够帮助学生重点开展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师少之又少。平时训练时,教师要将思维理性而奇谲的作文推荐给学生,并将范文印发下去,帮助他们分析其优劣。需要重点提醒的是,语文教师要扭转学生轻视议论文写作的不良倾向,不能因为议论文涉及的思维复杂就远离它。实际上,议论文与记叙文之间是有关联点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材料开展立论训练,然后选择新奇观点作为记叙文写作的中心思想,继而选择新鲜素材。

二是多积累新鲜素材。作文素材的新鲜与否,直接决定着作文品位的高低。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以自我为圆心,以自然、生活为圆周,开展广泛的素材积累活动。一有新鲜素材,就需立即积累;每次考试之前,都要重温,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以观察春天为载体,运用创画途径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主题:

依据我校《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这一部级实验课题,确立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低年级配画写话的有效指导促成动态课堂的生成”。

设计理念:

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体系,把适合时节、适合学生写话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准备(课件)与学生自身实践体验、再创造相结合,感受春天景色的美,激发学生表达的意愿。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培养观察力。

2.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并画下与写下自己的发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乐于感受生活,再现生活的能力,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画画与写话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在自己的观察与创画、说话、写话中表达对春天的感受,促成动态课堂的生成。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周末观察春天的校园、小河、公园等并画一幅《春景图》。

2.教师实拍春景及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与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让兴趣成为写话的催化剂

1.播放动漫《春天在哪里》。

2.同桌交流:从歌曲中,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并悄悄告诉同桌。

3.我是成语小富翁:师生共同说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

4.试用一个词联想美丽的春景。

二、走进春天――让交流成为写话的前奏

1.出示课件:播放老师踏春的视频与图片。(老师配下水文)

2.学生展示自己画的《春景图》。

3.小组评画并选出有优秀的作品展示。[评画指标:整洁,色彩感强,有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景、物、人),构思巧妙。]

4.说画。

(1)说自己画得最得意的一处。找一处画得最得意的新发现与大家分享,要求语言能打动别人。(示例:发现了什么样的景物+它想干什么,如:校园里迎春花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开心地看着做游戏的小朋友。)

(2)添画。允许你借别人的新发现来充实自己的画面。

(3)说自己整张的画。

三、我手写我心――以文绘春

师:最有能耐和最值得奖励的是把依照图画说的话记录下来。

四、评改为写话添彩

1.自读自评。用愉快的心情把自己的写话美美地读上两遍并修改。

2.小组交换,按“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的思路评说。

3.推荐优秀代表作品宣读。师生合作评议。

板书设计:

配画写话――春景图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一、教材中生动的口语情景

低年段的教材富有童趣、文质兼美。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说写训练的素材。教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适时地进行适量的说写训练。

低年段教材《识字》较多,《识字》中的词语,配合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意用上一些词语串联成一段话。如: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中《识字一》,有一串词语:“春节、饺子、拜年”,学生看着图,这样说道:“春节来了,家家户户都包饺子,互相拜年,说着吉利的话!”《识字三》中有这样一串词语:“骆驼、笔架、象鼻”,学生看到插图便理解了这三个词语都是山峰名(根据山峰形状来命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道:“桂林的山峰真美,有骆驼峰,有笔架峰,还有象鼻峰……形状各不相同。”

低年段课文中童话、寓言故事较多,如:国标本苏教版第三册《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这些寓言故事都蕴涵着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者完全可以拓展教材,创设情境,进行续编故事。如:“青蛙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大海是怎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狼向小羊扑去,小羊结果怎样?”;“乌鸦嘴里的肉被骗走以后,故事又会怎样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还给自己写的短文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其实,学生的潜力是要靠老师去深入挖掘与激发的,尤其是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

低段语文书的每一单元的练习中都有“口语交际”一栏,这些都是训练学生说写的良好素材。“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根据图意,用自己的话,完整、有序的把事情说明白。教者在训练时应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设身处地的感觉,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强烈欲望。

二、课堂中和谐的口语情景

别看平时学生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完,可是,真要让他们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各自的思想,他们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话就被同学嗤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克服这中心理障碍,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心,保护口语交际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敢于说话,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让全体学生有这样的信心:课堂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够说好话,能够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水平。其次,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要理解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不足,少批评,多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坚信:“口语交际我能行!”最后,“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教师应该是学生真诚的听众,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课堂中,一个学生在说话时,要求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在口语交际时出现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甚至说错话时,不嘲笑,不挖苦,避免学生形成口语交际时的胆怯心理,而要予以及时的补充和善意的帮助,积极配合,让说话的学生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口语交际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说话,鼓励学生学会合作,让和谐与合作的春风吹拂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生活中活泼的口语情景

1.媒体情境

春游后,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春天在哪里》一课,在组织口语交际前,给学生播放精心编制的课件——“美丽的春天”,即学生春游时找春天的情景,创设直观场景,为学生说话提供素材。“你找到春天了吗”?“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口语交际:“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柳枝上的嫩芽。”“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浅绿浅绿的小草。”“春天是温暖的太阳。”“春天是孩子们的笑脸。”……以景助说,让同学们乐此不疲。

2.实例情境

“三八”妇女节到了,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在妇女节这一天,把自己在家里为妈妈、奶奶等服务的事记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课堂上,因为是有准备的,加上做的又是平时不多做的好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说的积极性高,内容也充实。

3.表演情境

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尽量多想办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以课文为蓝本,精心设计、组织课堂表演,提高学生的说话乐趣,活跃课堂口语交际的气氛。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在学生朗读成诵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课文。首先分三人小组自行排演,分别扮演狡猾的狐狸、乌鸦妈妈,另一位读旁白。教师巡视,各小组自荐、推荐几组进行汇报表演。通过小组排演、汇报表演,不但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说”,也为学生展示口语能力提供了平台,更为理解课文“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的主题,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创造了条件。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教材;写话;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到“写作”或者“写话”,许多学生就会眉心紧锁,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那作为教学者的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感觉到习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呢?那就得从写话入手。学生会写话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作文了。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年级写话训练既是对“识字与写字”目标的检验,也是对“阅读目标”的提升。

如何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依托内容丰富的教材,由浅入深,逐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通过加强词句的训练,让学生会写;通过延伸课文主题内涵,激发自主写话兴趣,让学生主动写、愿意写;通过拓展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表达的完整性;通过赏析诗歌等手段,优化学生写话的语言文字。

一、加强词与句的训练,夯实写话基础

低年级学生词汇量较贫乏,学生容易出现句子干瘪无味等问题。写句子时,学生习惯用最简短的话来回答问题。如“浪花——海面上有很多浪花。”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长此以往教师若不能及时引导类似作答的句子,将会滞后学生写话能力,并形成白开水似的写话思维习惯。如何指导学生走出误区将句子写具体、写丰富,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色彩、加动作变丰富。我告诉学生,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优美和有意思的。它们有表情、有动作、有颜色、有感情。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要多用用这些词儿。例如,“浪花——海面上有很多浪花”给它加上颜色——“浪花——海面上有一朵朵蓝色的浪花。”还能给“浪花”加上动作词——“风一吹,海面上翻滚着蓝色的浪花。”再形象些——“海面上翻滚着蓝色的浪花,像一个个跳着舞的蓝色精灵。”经过层层递进的引导,句子不断丰满,学生也爱写了。

二是激发想象、打开思路,让生活场景再现。例如,你什么时候帮助过别人,是怎样做的?帮了别人后心情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求学生在写句子时脑海中就要出现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这样的句子才会丰盈富有生命力。

三是激活灵感、教会表达。课文里有这样的描写“春雨落在——洒在——滴在——飘在——”同样意思如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开心”还可以怎样表达?“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经常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学生写句子才会真正变得简单轻松,才会喜欢写句子。

二、延伸课文主题内涵,激发自主写话兴趣

教材中有的童话故事没有固定结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讨论气氛热烈的机会,将讨论引导到对课文主题内涵的延伸上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如在《纪念》一文中,结尾“是谁栽的花呢?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刺猬在一旁甜甜地笑了”。这里的结尾暗示了花是小刺猬栽的,但结尾并没有直接点出而是让大家去意会。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是谁栽的花?在经过热烈讨论形成共识后,我又及时地提出了“你会用哪一种方式去纪念?是像小熊、小猴、小兔他们在亭子上刻字留念呢,还是应该像小刺猬一样种花,美化环境呢”这一命题。将学生引导到美化和保护环境,再组织学生开展“写保护环境标语”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写出“小草有情,请勿践踏”、“伸出小手,让校园更美丽”、“爱护公物就像爱护我们的朋友”等标语,按照鼓励为主的原则,我在课堂上对这些标语进行了及时的评价,效果喜人。

三、拓展想象空间,提高表达的完整性

有些教材由于篇幅字数问题,所以将一些故事情节写得简洁,只用一句话概括描述,实际其中隐藏着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进行补白。如《池塘边的叫声》一文中,每天傍晚,池塘边就响起了“呱呱”的叫声,那是青蛙在给小鱼讲岸上的故事呢。一句话就概括了青蛙所讲的故事,所以,我抓住这一点积极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进行补白,设计了练习写话的句式,给学生作铺垫。青蛙对小鱼讲到: ;小鱼对青蛙讲到: 。然后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了四个组,一、二组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鱼,三、四组充当评委和记录。在课堂上让青蛙组和小鱼组互相讲述岸上发生的故事以及水里发生的故事,由第三组按照每个故事的精彩程度,按照好、一般、不好进行评价。第四组则按照前面几组的叙述和评价情况将精彩的故事记录下来。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组织,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四溅。

四、赏析诗歌,进一步优化语言文字

教材中也有许多诗歌,语言美、情趣美、意境美、情感美,假如我们的写话教学能适时适地地引入诗歌,让诗在琅琅书声及师生会心的微笑里自由地翩飞,那么我们的写话教学将会迸发出生命的色彩。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诗歌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诗时,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与孩子们的生活很贴切,所描述的春天就在孩子们身边,所以在教学孩子仿写诗歌时,我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哪里发现春天了,仿照诗歌的语言与形式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编进诗歌中。有的孩子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春天的手,

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柳树,

柳树张开嫩绿的小手。

春天的手掠过大海,

大海唱起了欢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大山,

大山换上了翠绿的新衣。

春天的手,

温暖轻柔。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我的心头。

孩子通过对大自然细心的观察,真实地写出了春天的变化。多么感人的一首诗歌啊!这不但是在记录孩子的生活,更深深地隐含着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以春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学生圈点,勾画,批注,写疑;时间约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老师除了一开始给学生只言片语的学法指导外,就不再说话、走动了,真正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

学生质疑(教师要求逐节发问,并要求一生发问,全体学生作好标记,教师自己也作标记):

①第1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不可以改为“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把“母亲”写在前面不是更能体现我们(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对母亲的爱吗?

②第2、3节并不是直接写“散步”的,那么可不可以删去呢?

③第4节写景有什么作用?

④第5节第一句话是“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一家人为什么要走得这般有序?这是不是“我”的有意安排?

⑤第6节最后一句话是“我说:‘走大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可不可以将句号改为叹号?

⑥第7节第二句话(“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可不可以改为“……那里有菜花、桑树和鱼塘”?

⑦第8节第二句话“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中的“背起了儿子”可不可以改为“抱起了儿子”?

⑧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既然母亲很瘦、不算重,儿子幼小、也轻,那么“我”和妻子为何还要走得这么“仔细”?

二、收,领学生走进预设解决问题

预设内容:与学生一道,讨论本文记叙6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1)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事件:散步。起因: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心情又很糟。经过:陪。结果:母亲笑了……

(3)时间:初春的一天。

(4)地点:南方的某个田野。

全文大意:南方初春的一天,我和妻儿陪着身体不好、心情又很糟的年迈母亲去田野散心,结果,母亲笑了……

注意,“起因”“陪伴”一类词语必须出现,即概括进去的人物要有客有主,要能体现“一家人”对母亲的爱。

以上用时约5分钟。接下来,请学生把问题带入要素或大意中思考,很快就说开了(版面有限,仅选录几个问题的讨论):

师:谁先说说时间和地点,即南方初春的田野,看看它能让你们想起前面的哪个问题?

生:我想到了课文第4节、第③个问题。散步,为什么一定要选在初春的田野?我想,一是初春的田野干活的人少,静,好散心;二是初春的田野草泛青了,树(田间大路旁)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看到此景,母亲必会生情:经过了漫漫寒冷的冬季,草“活”了,树“活”了,田里的水也“活”了,那么我呢,我也要好好活着;活着,――真好!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找到活下来的信心!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读第4节)

师: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还能让你们想起别的问题吗?

生:我想到了课文最后一节、第⑧个问题。因为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土地解冻,嫩草长出,这时候田里的路,必定很湿滑。如果是小路,因为狭窄就更难走。如果还要背上一个人,那就难上难了,弄不好,背上的人还会翻下来,落入水中。年老有病的母亲是经不住这一摔的,年幼稚嫩的儿子也是经不住这一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妻子一定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原因,尽管母亲不重、儿子也轻,但它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高度责任。生命大于一切!

(说后,让学生们朗读该节课文)

师:再来说说事件的“起因”。想起了哪个问题?

生:第2、3节,第②个问题。这两节虽然都没有直接写“散步”,但都交代了散步的缘由。第2节是说,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所以才应该多出去走走,多活动活动筋骨,多呼吸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这样对身体有好处。第3节则是从母亲“心情”的角度说的。不少老人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冬季里相继去世,这对母亲的心理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下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该轮到我!”母亲一定会这么想。作者也一定这么想,不然,他是不会竭力要劝母亲出去走走的。况且,母亲那糟糕的心情还会影响到她的病情。――冬天,一个容易犯病的季节,特别是那些老人。“我的母亲”虽然“熬”过了“这一冬”,但她不能不想:接下来的又一个冬季,还不知熬得过熬不过呦!这样,他能不赶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初春),就带着母亲出去走走?

……

师:以上,我们根据文章的要素及大意解决了七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问题⑦,它不属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样体现出了一种爱。谁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