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家长寄语范例6篇

二年级家长寄语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1

1、作为家长我很高兴看到孩子的进步,希望这个进步只是一个开始,在新学期能够继续延续,这样才能不负老师的期望。感谢孙老师的鼓励。

2、这学期课外书读的还是比较多的,这在阅读方面进步大。学习上也能自觉点了。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较以前比之,也有进步。希望下学期,新的学年有一个新的开始。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表。特别是语文会有错别字方面,能够有个长足的进步。课外阅读能广泛点,别老捧着历史看。最后一点,希望孩子别任性、性子别急躁,听妈妈把话说完先。

3、这个暑假你长大了很多,懂得了自觉学习,能合理安排时间,有了体育锻炼的意识,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希望你制定计划后能坚持并严格执行,那样你的暑假生活会更精彩。

4、在新的一年里,望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作为家长也会全力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共同努力使学生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2

根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中文发电[2009]9号)和县文明办、教育局、团委、妇联文件要求,关于《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的通知,现就我校签名寄语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要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以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为载体,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

二、活动时间

5月20日至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组织广大未成年人上网面向国旗敬礼签名,抒发感言,表达心声,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未成年人可以个人名义,也可以采取小组、团队、班级或家庭等方式进行签名,同时留言寄语。留言寄语内容要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反映真情实感。

四、活动安排

1、5月20日,学校印发《××中学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实施方案》,并转发县教育局《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处室、各年级认真学习、宣传、动员并实施。

2、自行组织登录中国文明网后,点击“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栏目后,然后敬礼、寄语。

3、活动期间,各年级、各班依据德育处下发的《“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登记表》认真登记,并及时上报团委,部分精彩寄语将在校报上刊登。

4、本次活动纳入班级量化考核,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优秀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深化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具体举措,是推进“迎国庆、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各处室、各年级各班要提高认识,广泛动员,通过组织网上签名寄语,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他们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3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将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把开展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纳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总体计划,统一安排,加强落实。充分发挥团队组织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也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签名寄语活动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在学校团委的安排下,各班级通过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向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宣读寄语,然后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相关信息,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家中进行网上签名寄语。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学生登录中央文明网进行网上签名寄语,在课堂上伴着雄壮的国旗声面向国旗敬礼并签名,留言寄语,抒发感言,表达心声。

三、围绕活动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我校整合现有德育资源,精心设计活动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1、讲文明树新风

引导学生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推行校园文明用语和谐相处,做到知礼仪、重礼节;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各班班主任在活动开始前利用班会课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了活动方案,说明活动的意义,提出具体要求,并组织学生撰写寄语。

3、学校抓住活动有利时机,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活动

(1)组织全体师生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共同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祝福我的祖国,我报效我的祖国,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2)为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感,举行了强我体魄,保卫祖国学生系列活动比赛;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4

根据中央、省、市、区文明委2016年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区教育局、区教育关工委决定今年“十一”期间,继续运用网络阵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将我校开展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7周年为契机,以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为载体,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吸引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引导中小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二、活动时间 9月22日至10月11日

三、组织机构 组长:xxx 成员:各班班主任、xxx

四、活动内容 1、各班利用信息课组织广大未成年人登录中国文明网未成年人频道进行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和开展网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未成年人利用这一平台抒发感言,表达心声,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留言寄语内容要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反映真情实感。各班在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及时上报给团委。

2、各班利用班级图书角和图书室,广泛阅读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培育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七八年级各班办一期《中国梦宜昌梦 你我的梦》为题的黑板报,10月8日前,各班至少上交五篇优秀读书心得文章,学校网站将择优登陆,并通过广播室进行宣传。10月11日课间操,七八年级进行《中国梦 宜昌梦你我的梦》为题的黑板报检查。

3、各班利用好课前一支歌,歌唱爱国歌曲,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并利用好德育课,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班会课,课上可展示学习背诵核心价值观24字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校利用周一晨会进行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五、活动安排

1、9月23日,学校印发《夷陵区实验初中开展“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年级各班认真学习、宣传、动员并实施。

2、活动期间,各班及时记载并借助学校网站宣传班级网上签名寄语开展情况,部分精彩寄语将通过网站和广播播出。

3、10月8日前,各班至少上交五篇优秀读书心得文章(电子稿),学校网站将择优登陆,并通过广播室进行宣传。

4、10月11日课间操,七八年级进行《中国梦宜昌梦 你我的梦》为主题的黑板报检查。

5、10月11日前,各班上交德育课相关图文资料。

6、本次活动纳入班级量化考核,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优秀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开展“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深化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具体举措,是推进“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有力抓手,是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各年级各班要提高认识,广泛动员,通过组织网上签名寄语,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5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18―04

甘肃是中国西北内陆一个经济欠发达且多民族聚集的农业省份,共有55个民族成分,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分布全省的5个民族自治县。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布点多、容量小、分布散、效益低,一方面亟待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又利用不足、闲置浪费。人民群众对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办学现象极不满意。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给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困难,民族地区教育成为甘肃省教育发展的短板。

为了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随后在2004年公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这一工程的推行,加速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迅猛发展。

甘肃省紧跟国家方针政策,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本方针,坚持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四个集中”原则,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形式从马背小学、帐篷小学、隔日制小学、半日制小学、早晚班和巡回讲学以及牧读小学等多形式的简易办学模式,逐步进入由家长陪读、学校周边借读到比较规范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模式,寄宿制学校油然而生,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乃至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主要办学形式。

事实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现阶段民族地区最理想、最有效的办学形式,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成效与亮点

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和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突破。它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规范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体制,逐步满足了农牧民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需要。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快、教育面貌变化良好、农牧民群众享受和接受教育实惠增多的崭新时期。

1. 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多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国际援助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省财政对民族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寄宿制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地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城区和乡镇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解决了寄宿生生活补助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确保了牧区、边远山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10年,21个民族县全部实现“两基”后,截至2014年,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发展到377所,寄宿制初中发展到136所;民族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1%,巩固率为75.45%,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51%,巩固率为75.45%;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数由2005 年的18万人增加到28万人,增长率为55%。同时,民族地区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仪器设备、实验室、多媒体(信息技术)远程教学等设备配备上,尽管民族地区学校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与2005年相比,已有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 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各地为农牧民孩子提供了系统规范完整的教育,大力改进了薄弱学校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的生活观念、行为养成、卫生习惯、学习方式和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改善,推进了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差异缩小的进度。教师队伍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5年至2014年,相关指标均有大幅增长: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专任教师由9894人增长至约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7.89%增长为98.84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3.50%增长为99.11%,接近全省目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77%、初中为99.22%的水平。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为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全力办好寄宿制学校的热情也在不断增强。寄宿制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注重强化了质量内涵建设,以管理和规范出效益。在生活环境方面,首抓24小时安全责任保障;二抓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三抓学生饮食生活保障;四抓娱乐活动设施保障;五抓宿舍照明采暖保障;六抓生活教师素质保障。在教学环境方面,一是强化师资,整合队伍,提高水平,依能设岗,体现“五心”(爱心、耐心、热心、诚心、恒心);二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创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校规模效应;三是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驾驭教育资源应用的能力,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内容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使偏僻、闭塞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社区环境方面,利用集中办学优势,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教育差距,发挥寄宿制学校传播知识、弘扬文明、和谐稳定的中心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家长带社区,影响和鼓舞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民族繁荣的信心,使其成为甘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衡量依据。

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尽管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不断增长的学生寄宿就学需求和追求“上好学”的愿望愈加强烈,按教育部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标准化条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费保障、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提升优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 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部分寄宿制学校是从走读学校过渡而来,不是按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学校的宿舍、食堂、操场尚未达到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少数学校因宿舍紧张,部分师生在校外住宿,存在管理隐患。部分学校的住宿容纳能力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与学校的容纳能力未能达成一致。少数学校食堂面积不足,容量有限,食品质量需要加强监管。部分学校配套设施不尽完善,有的学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铺,有些厕所缺少蹲位,少数学校盥洗设施较差,冬季取暖设备需要更换或保修。尤其是民族地区个别县、乡基层的寄宿制学校条件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2. 寄宿制学校专职队伍建设滞后

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问题突出,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具备较高素质的生活教师,加之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门卫、保安和校医缺乏,学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医疗健康都由专任教师负责。教师疲于应付寄宿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精力被分散,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寄宿制学校办学性质属24小时全天候责任单位,人群接触频繁密集,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校医和医务室,学生就医条件较差,容易发生常见病、传染病和意外伤害事件。随着寄宿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大,行为习惯参差不齐,造成安全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此外,寄宿制学校在家校沟通、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开展、低龄留守儿童的亲情求助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缺乏人力和制度保障而普遍比较薄弱,管理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乏力

从寄宿制学校的成本构成分析来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会降低总体办学成本。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新增办学成本还没有出处,加之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需求。寄宿制学校内部运行体系庞大,办学成本高,仅学校水、电、暖支出就约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而且住校的学生越多,学校的经费压力就越大;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越多,运转经费成本就越高。设备维修费用不足和专职教师工资无法按时发放的资金缺口,也是部分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展望与思考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了规模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长期面临的重要难题,促进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民族地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但是如何将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推上新的高度,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1. 抬高低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民族地区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越大,教育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就越明显。而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整体中的短板,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并逐年增加;财政部门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改部门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核算规模偏小学校的运行成本。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和音体美器材跟不上发展等困难,配备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智能语音系统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尽快改善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环境,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投入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尽早与县城学校同步发展。

此外,还要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编制,配备艺术类专业教师、专职医护、生活教师和保安。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人数,核定学校后勤从业人员编制,根据编制把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教辅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工队伍。重点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当把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定期开办“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把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放宽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2. 关注弱势,尽快实现教育公平

我省寄宿制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普及面还未能达到100%,部分民族自治州县仅达84%,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生活补助水平还不高,学校紧抠补助费办伙食,学生伙食标准偏低,就餐质量保障不足。因此,民族地区要认真落实中央、我省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单列专款,专款专用。完善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家长拿一点,学校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政府可根据学校寄宿学生在校人数对食堂进行专项补贴,扩大营养餐范围,以提高学生的饮食质量,减轻学校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合理布局,切实优化城乡结构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既包括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的均衡,也包括师资水平等软件方面的均衡,这是教育公平和公正在新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按照我省“四个集中”的原则,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人口流动及教育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系统地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城乡及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差别的核心要素是民族农牧区及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农村、牧区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通过集中了乡镇优质资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以“资源不动学生动”的方式选择集中就学,保证学生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条件下的优质教育、生活保障和能力培养,同时,释放出农牧民家庭的生产力,加快其脱贫步伐;对于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和接受学前教育的低龄儿童,以“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方式选择就近上学,在学区中心学校的带领支持下,通过撤销边远小规模学校建制并保留必要教学点(幼儿园)的“撤校不撤点,一校带多点”运行模式,使人财物和责权利集为一体,保证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在学区内实行联片管理-联片走教-联片教研-联片督导的“一体化办学”机制,不断地保持和激励乡村教师昂扬向上的教学激情。这既能保障低龄孩子成长关键时期亲情不缺失,及时得到身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又能运用流动的师资和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送达边远教学点(幼儿园)的孩子身边。

4. 科学指导,稳步落实办学标准

首先,依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科学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寄宿制学校建设须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规划,认真落实。其次,根据寄宿制学校规模逐步扩建、新建、改建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厕所等,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当前亟待落实的重要任务。第三,创新学校管理,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加快谋划的关键环节。要侧重学生的年龄和成长特点,力争达到每100名学生配备1名生活教师,并建立定期巡视和专人联系制度。

5. 以人为本,强力提升学校品质

(1)关注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安全防范责任。一要充分做好学生入学心理辅导,并加以及时的亲情抚慰,配合轻松的集体生活,这样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因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培养寄宿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二要建立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关爱档案,实行个案帮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三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学校全天候24小时安全,做到领导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事故24小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将之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定期采取“拉网式”方式对寄宿制学校开展以“防破坏、防火灾、防事故、防爆炸、防垮(坍)塌、防传染、防中毒”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排查,做到不留“死角”。

(2)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寄宿制学校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环境;二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持学生身心健康,面向全体,一校一“品”,一人一“技”,为学生的强健体魄创造运动与健康环境;三要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师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立足艺术修养,实现全体快乐和幸福,创造师生审美与养成环境;四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培育学生健康、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创造科学与文化环境;五要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幽默”, 创造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与能力的环境。

(3)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内涵与品质,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学校品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体现责任的综合展现,是从办学观念到办学理念再到办学意识,最终形成办学思想的认识过程,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政府教育“四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是校长领导、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习“三大能力”的汇聚体,是“为了所有孩子”面向全体以示公平和“为了每个孩子”彰显个性以示公正的教育态度,它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强健体魄、审美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育人活力,是学校课堂品质、校园品质、环境(社会与家长)品质的整体反映,是华夏文化、陇原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综合展示。寄宿制学校应合理安排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为寄宿生提供场地和设施,以及配备充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的基础上,积极为寄宿学生开设各种相关的娱乐活动,帮助寄宿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带动社会、学校、家庭素养的整体提升。

(4)强化民族地区教育特色,彰显民族寄宿制学校特点。加强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到基础教育全过程,加强双语教学整体运用功能的全面开发,借助信息化现代智能语音系统及功能设施和内地示范性普通高中民族班招生培养导向,开拓民族学生上综合类和技能性大学非民族学科专业的渠道,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输送更多的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带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针对甘肃少数民族州县开展双语教学但双语教材始终不足的现状,要注重系统、全面、规范的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供给部门建设,丰富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改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传统且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突出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地域鲜明、教学高效、全面开放、融通和谐、以优培优的民族地区教育特色。

6. 协同多方,合力开展教育评价

二年级家长寄语范文6

一、创设条件,让家长到校陪读,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我们深知,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教师的爱心无法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现在,大多家长周一把孩子送进学校,周五才接回家居住,一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天,有的家长双休日还在务工,学生和家长相处的时间很短暂,自然就感情生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学校层面上设计了校园开放月(周、日)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园,和孩子一起活动,通过“三进、三看、三提高”等形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三进”,即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让家长走进教室,观摩课堂。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掌握孩子的学习现状,让孩子感受亲情关怀的温暖。让家长走进宿舍,体验生活。家长通过与孩子一同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体验孩子的集体生活,感受孩子的卫生习惯,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比孩子有父母陪伴与无父母陪伴的不同,让家长深入认识亲情带给孩子的幸福感是无法替代的,从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让家长走进食堂,品尝饭菜。通过让家长到学生食堂就餐,品尝学校食堂饭菜,了解学校的餐饮管理情况,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让孩子感受家长陪伴的温暖,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亲情关系。“三看”,即看学校、看孩子、看教师。看学校办学,参与管理学生;看学生学习、生活,使家长真实地看到自己孩子在班上、课堂上的表现;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与孩子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三提高”,即提高认识、促进亲情、提高效益。通过家长入校“三进三看”,切实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度,增强家长亲情教育的责任感。

针对一些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我们邀请家长来校住校陪读。我们专门在学生公寓楼开辟了“亲子屋”,让家长和孩子同居一室,以方便家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餐厅开辟了“亲子餐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就餐,矫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教室设置了“亲子书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在宿舍还专门提供了亲子床位,让同宿舍的学生家长轮流来校晚上与孩子同住,一方面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孩子起管理约束作用。

二、强化责任,让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点燃学生的亲情之火

一是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的寄宿生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创新管理育人模式,盘活寄宿制学校管理资源,构建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力求使寄宿生管理教育工作有新的突破。二是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无论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生活指导教师、安全保卫人员等,都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责任,让他们切实扮演好两种角色:既要管理教育好学生,还要关心呵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贴心人。从而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三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如性格孤僻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等,学校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要建好专门的档案,指定专人对其进行心理抚慰,跟踪调试,积极矫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影响下,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挖掘资源,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拨亮学生亲情的明灯

寄宿制过早地让孩子远离父母,导致亲情缺失。学校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注重亲情教育,弥补不足。学校要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情操。要利用好寄宿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校外实践、观光踏青等,提高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丰富寄宿生的情感生活。

一是Y合学科特征进行情感教育,如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亲情”单元,语文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礼物》、《奶奶最喜欢的玲儿》、《妈妈的葡萄》等课的学习,让学生勾画亲情描写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亲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又如学习初中七年级语文课《背影》、《慈母情深》等“亲情歌咏”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说父母、话父母、写亲情活动,捕捉孩子心灵深处的亲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让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有感性上升为理性。还如教授小学二年级思品上册――“浓浓的亲情”这一课,教师可通过视频,展示亲人对孩子的关爱,然后让孩子根据情景谈感受,如:“介绍一下你的家人”,回答“你的家人是怎样关爱你的”,“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从而增进孩子与亲人的感情。二是结合节日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时,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做贺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唱一首歌等,让孩子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通过家庭亲情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三是搭建平台,开展家庭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亲人的重要,亲情的不可缺失。如学校通过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节目、亲子趣味游戏、亲子读书、家庭包饺子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和同学的竞争中体验家长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四、创新方式,让多媒体手段,拉近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距离

虽然寄宿制学校隔断了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家校双方搭建平台,让孩子通过微信、校讯通平台等渠道让孩子和家长沟通,从而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时时处处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综上所述,虽然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教师的爱无法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但只要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就会弥补学生因激素造成的亲情缺失,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