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例6篇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

难点: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教学手段:运用flas、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教师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如下:

材料1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事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2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它们(香料)能使在没有冷藏设备下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和其他食物更为可口。

引自A.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

材料3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时应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也是根本原因。而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是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在分析经济根源时,可与上一节内容联系起来,即: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利用课件讲解。讲解时可根据情况由学生讲述的有关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的轶事。

3、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商业革命”的两方面的含义。讲解“价格革命”时,应指出从美洲搜刮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后,造成钱多货物少的局面,结果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商业和商品制造的人必然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发财;传统的封建贵族地主,因为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的地租收入,物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因此他们的力量受到削弱。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都不会因为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市场而有明显的增加,因此,面对物价上涨的局面,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和“西班牙的殖民侵略”问题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并由学生将两国殖民活动的情况设计成表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自扩张的主要方向与所控制的航线的关系,并指出葡萄牙由于国小、经济落后。它所侵略的对象是文化发达的国家,所以决定了其扩张的特点不是全境占领,而是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等方式掠夺财富。西班牙则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

2、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出示阅读材料:

材料1“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2小西班牙岛(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一块殖民地)是基督促(指欧洲殖民者)最先登上并消灭士著人的地方。他们也最先使这个岛遭受破坏和没有人烟。他们开始先劫夺印第安人的妻子和小孩,以便靠这些人的劳动来过活,并把不幸者用血汗获得的东西吃光。他们不满足于印第安人给他们的东西……一个基督徒一天里消耗的就足够维持三家和十口人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殖民者)打赌和争论能不能一刀把人切成两半,或者用战斧能不能一下把头砍下或把腹脏剖开。他们从母亲怀里夺下婴儿,把脑袋往石头上撞。或者把他们抛入河里……

材料3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主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4(有关殖民者殖民活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料分析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资本积累”(详细内容参见“难点的突破”)

小结:

利用图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关系并不成熟的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的航海运动?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层层设疑,适时启发、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2

我们都知道让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远比被动学习来得快乐,效果也更好,但在课堂中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学生以主体,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调动兴趣

“亲其师,重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教学前,不妨旁征博引,联系古往今来的历史大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上的课堂充满期待。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相关的故事很多,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好望角”和“太平洋”名称的由来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悬念,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

第二,做好预习,设计问题

教师要预习在学生之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帮他们导出一个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前后的知识联系,整理出前沿和后续,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也可尝试留着由学生自己来思考和联系。每课都有重点和难点,重点要能突出,难点则要考虑怎样才能分析透彻。所谓的难点,主要指学生对此内容不熟悉,缺少认识,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件或学案补充一些材料,通过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加深认识。对于一些历史名词或专业术语也需要解释清楚。《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是前承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后接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本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难点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去理解?这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创设历史背景置身其中,假设他们分别是发现者一方和土著人一方,思考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加深体会,再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巩固认识。本课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名词,如“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这些都可以在预习的学案中给学生适当的解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每节课的基本结构类似,无非都由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原因),内容(包括过程)以及结果(或意义影响)等几部分组成,这是一个模式,但每节课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独有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就必须给它突出表现出来。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发生的背景相对别课来得丰富一些,包括了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直接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等等。我们在学案上把本课的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设计,层层引导,帮学生理出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问题细一些,了解就多一些。等学生熟悉了这样的模式,有时也可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三、方法指导,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就是展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指导学生读透课本内容,按惯有的模式归纳内容,尝试自己提取重点与难点,并尝试解决。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疑问,并针对知识与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可以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畅所欲言。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时也可以自编自导,再现历史场景,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又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如前面所说,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认识与理解。每个知识内容都要关注它的时代大背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由此还可概括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分组讨论、辩论,或者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建议想怎样上,只要不跑了主题,达到学习的初衷,偶尔也不妨一试,在师生互动中摸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归纳总结,得出认识

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他们对本课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再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和他们的理解梳理知识,让他们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构建和补充,对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或解释,本课内容就基本可以掌握了,此后就是课后通过题目练习、知识运用来巩固知识点。

五、肯定赞赏,准备下次

每个班级必然存在学生的差异,有性格差异也有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个别学生的参与,而是要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投入进来。有的学生性格内敛,也许他心里也有想法和答案,但他不善于主动回答,这就要注意发掘,看到这类学生欲言又止,却很期待地看着你,就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主动一些。不管学生回答得对与否,都要适当地肯定他们的一些表现,其实历史很多问题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不同角度的理解。当学生们在一节课里得到肯定与赞赏,他们就会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接下来就是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了。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3

一、精心制作和引进复制有关科学发展观题材的电视教材,保证足够的教育资源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市共组织拍摄和播放有关活动的新闻和新闻专题片150多条(集);录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和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彭京宜教授到我市所作的专题讲座,并录制成vcd下发到各有关单位;共引进了《重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讲座》《领导干部大讲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球关注下的中国“两会”》等30集、总时长500多分钟的科学发展观电视专题片和电视讲座,并购置空光盘利用vcd复制系统复制了1500套教材下发到相关单位组织播放收看,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电视教材。

二、利用电教播放站点组织广大党员播放收看电视教材

97个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利用本单位的“两机一室”(电视机、vcd机、电教室)积极组织党员收看电视片。有些单位更新了陈旧的电视机和vcd机,保证了播放的效果。活动期间,及时把有关的电视教材发到各有关单位,要求组织播放收看,做好播放记录。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利用电教手段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党员收看电视教材。许多单位和党员都反映,看电视教材比听报告、念文件、看资料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组织播放收看电视片380场次,收看人数达2万多人次。

三、在三亚广播电视台开辟活动专栏

在三亚广播电视台开辟活动专栏节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亚又好又快发展],及时拍摄和播出我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动态、评论、经验做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扩大活动的影响。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该栏目做到天天有报道、日日有声音,已播出专栏节目60多期,信息150条。该专栏还根据活动开展的阶段情况开辟了[‘一把手’讲重点、谈体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小专栏,及时报道了我市开展实践活动的特色。

四、利用网络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4

未料预想竟然成真。今春,四川省泸州市医生陈建民,于3月20日14时起,准备挑战饥饿极限49天,公开与美国人叫起了板,“擂台”就搭在四川省雅安市的碧峰峡谷上面。记者带着好奇心,于4月8日到碧峰峡对挑战者作了专访。

陈建民挑战饥饿极限之举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有为之叫好者,有为之担心者,有置疑其意义者,更有谓之为“炒作”者。对此,陈建民及其妻子赵佳并不回避,赵佳说:“完全没有商业参与是不可能的,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你不可能让人家企业白给你办事而不获取任何利益,即使活动是为了科学实验。”赵佳认为,对于这次活动的商业行为,与其称为“商业炒作”,不如说是“商业互动”。陈建民通过商业行为达到了挑战极限、扩大中医影响的目的,而主办企业及当地政府通过商业行为拉动了经济、提高了旅游区知名度,可谓“双赢”。陈建民强调说:“我想给人类灾难生存学提供比较完整的数据和经验。我每天都记录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我为这次绝食已做了30多年的准备。”记者也询问了一些游客的感受,除了觉得是商业行为、娱乐活动外,也认为有公证部门的监督,有医学界的介入,有布控严谨的环境,公开、公正、透明,还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生命科学实验!

环境设计安全透明

挑战活动选择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碧峰峡大峡谷中。四根高高的铁架将一个八卦形玻璃房托向空中,距谷底约30米,人员上下须借助于吊车帮助,“辟谷”挑战者陈建民便生活在其中。玻璃房距风景区的攀沿公路垂直距离约30余米,人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陈在房间中的活动。挑战活动采用类似科学实验的“双盲”原则:挑战者“入住”前,由雅安市公证处的公证人员、质疑者和媒体对玻璃房及陈的一切生活用品逐一进行了检查,并由公证人员签字公布;陈建民入住时,又有公证人员陪同和媒体记者随行;最后,再由公证员为玻璃房门贴上封条。陈建民在房中靠喝普通水度过挑战的49天。陈的饮用水水源被锁在距玻璃房十多米的另一高塔上,饮用水通过一根塑料管道流向陈的玻璃房中,开启水源的钥匙由公证人员掌控,既便于监督,又保证了活动的安全和透明。16平方米的八卦房内,铺有一张床垫,供陈建民休息用;还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台灯和若干书籍。为生活方便,玻璃房内安装一个3平方米的浴室和一个马桶,均用半透明布帘拦腰围住,人进去后头依然露在外面,既保护了陈的个人隐私,又不影响“全天候监控”。为使挑战活动高度公开和透明,室内装有360度的摄像头和照明设备,陈建民在房中的一举一动,可以被外边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更配有专门的网络转播设备,供各地网民观看。中国联通专门在碧峰峡谷底架起两台移动转播设备,陈建民可通过固定和手提电话对外联络。此外,玻璃房内还安了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和一个温度计。

碧峰峡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常年雨量充盈,造就了一所美丽和谐的生态家园,建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为雅安万贯集团碧峰峡有限公司管理。这里还有一个大熊猫生态园,整个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疑为陈先生的“辟谷”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可是,偏巧这些天来,景区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阳光从八卦房四周的透明玻璃射入,室内温度已达28℃,有点干热难耐。“辟谷”者认为,人在密闭的空调室内,有碍于和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于健康不利,因而陈先生还从未开启过空调。为缓解房内干热,有关方面已在玻璃房顶上用钢管吊起了遮阳大棚。应该说,对“辟谷”环境的选择和设计,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

挑战活动有目共睹

记者在现场通过电话采访陈建民后得知,他“辟谷”期间的作息安排,与平日无大区别,看书、听广播、吐纳呼吸、静坐按摩、锻炼身体、写日记、接受咨询,还可与朋友们聊天,一点也不寂寞。他说,由于在家工作时,晚上也常有病人求诊,睡不安稳,到这里后可以一觉睡到早晨,像是在休假。

目前陈先生的作息活动大体已成规律:早上5点钟醒来后,先做些按摩健身活动,再进行吐纳呼吸和运动锻炼,接着便看书、写日记,接待全国各地媒体的电话采访,与风景区内的游客打招呼,并接受他们的咨询,一直活动到11点半;11点半到下午1点半,为闭目养神时间;1点半至3点午休;下午3点至5点半,大体又要重复上午那些活动项目;5点半至7点半,再闭目养神两个小时;7点半至9点,在休息中再次接受咨询、采访,及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大约晚上10点、11点后睡觉。差不多每天要接听百多个电话。陈先生说,很高兴大家这样关注此事,我对挑战成功充满了信心。

“也有人对您的挑战持怀疑态度,如司马南先生就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闹剧’和‘作秀’,并认为有‘做假’嫌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记者问。陈建民说:的确有不少人提出过质疑,也有“反伪斗士”提这种问题。我对“闹剧”之名,无法理解且不能接受。自己的绝食表演是在一个完全公正、公开、透明且全方位监督下进行的,室内有摄像头监控,全天24小时网上直播,有现场游客、公证处的监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司马南用经验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活动,这次他找错了打假对象,希望对此项活动心存疑虑的人士前来见证。彼此给对方一个说法,也给天下人一个说法。我只希望能对国家灾难生存学的研究有所帮助,对自身也是一次挑战,与‘作秀’无关。‘绝食’后第13天,我接受了体检,除电解质和血糖略为偏低外,其余生化指标全部正常。我是医生,知道血糖和电解质均略偏低的内在含义,说明我的脂肪与糖之间的转化功能比常人要强,也证明了我在绝食期间确无‘偷嘴’行为。”

挑战初衷志在科研

记者在与陈建民通话中追问了他的挑战活动初衷。陈建民回答说:他从网上看到大卫的挑战极限记录后,认为这不仅是一次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也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挑战。大卫绝食主要是靠着事前通过饮食在体内加强储备能量的办法,而我们则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靠心理调节,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靠中医养生术,如经络按摩、吐纳术等保持身体健康。不管怎样,挑战饥饿对于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对此仍有争议,但我认为通过挑战饥饿极限,对探讨灾难情况下的生存,对灾难生存学的研究会有所帮助,对自身也是一次挑战,这与“作秀”无关。

记者问:你的“辟谷”体验是从何时开始的?最长的“辟谷”有多少天?陈先生说:他有过多次的“辟谷”体验,都是在正常工作中进行的。第一次在1987年,“辟谷”12天,受那次的启发,以后又有过多次“辟谷”经历,直到1999年。“辟谷”时间从12天、20几天、30几天到81天都有。

我最大的关注点在于灾难生存,比如遇到地震、塌方后,如何利用水,调整心理状态,延缓生命,等待救援,而不是一般的“辟谷”。

又问:陈先生现在每日的饮水量是多少?陈答:担任这次挑战活动的医学顾问是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按医学顾问的建议我每天饮水总量在3500毫升左右,共分6次饮用,大体上每次的饮水量相对固定。他特别补充指出,他饮用的是普通水,未加任何东西,游客和怀疑者可随时检查。

记者问:你为这次挑战活动作了些什么准备?陈说:事前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我是医生,有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辟谷”前并没有预先增加体重,只是曾在合江县原始森林的岩居中静养,一面静养休息,一面看书学习,从思想和理论上作准备,饮食一直保持着清淡,所以进玻璃房前后体重没有变化。

记者在与陈先生的通话过程中,感到他逻辑思维敏捷,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似乎健康状况良好。便问他本人感觉如何。

陈先生说:“辟谷”以来各方面感觉都很正常,有一天,碧峰峡来的游客很多,大家情绪热烈,围在玻璃房附近,不断地朝我做出必胜的手势,口里高呼“陈大夫,雄起!”。我也被感染了,即兴为大家打了一套拳,下来后才感到“辟谷”期还是应少做大运动。“辟谷”到第13天时,雅安市人民医院进入玻璃房对我进行了首次全方位体检,还抽了血。这次体检是由院长姚有贵博士带头组成的6人专家组,在市公证处人员的现场监督见证下进行的。共进行了20多项身体功能检查,结束后姚院长当即向游客作了宣布:“陈建民的体温为36.4摄氏度,体重61公斤(进入表演房当日为69公斤),脉搏96次/分,面色红润,双肺呼吸均匀,意识清晰,反应能力正常……”现场顿时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雅安市人民医院又公布了血样、尿样的化验结果:除电解质和血糖略为偏低外,其余生化指标全部正常。我也通过麦克风对室外游客及媒体致词表示:我将利用中国中医养生文化,尽量延长生存周期。随后,公证人员发表了公证书,称:“此次体能检测,无做假行为。整个活动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记者问:陈先生如何看待“辟谷”13天,体重下降了16斤的现象,这是否属于正常?

陈先生说:体重减了8公斤有客观原因,前些天碧峰峡多雨天阴,气温偏低,尤其到晚间只有几度,身体消耗的能量多了些;我过去几次“辟谷”也是前期体重下降厉害些,中后期下降要缓得多;不但我有这方面的体验,不少资料记载其他人也有这方面的反应。我的体重底限是100斤,只要在100斤左右都能支撑,而且最低也只能降到这个数。最后陈先生强调说:别看现在我瘦了16斤,可是精力充沛,精神很好,现在我一天要工作10来个小时。

记者询问陈先生如何解释“辟谷”的机理,有无考虑推广“辟谷”技术。陈先生表示,“辟谷”机理的探讨将留待以后进行,也许要在多方面专家协同下共同来完成。作为一种假说,他赞成钱学森教授关于“大宇宙”和“小宇宙”的说法,即把人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的“小宇宙”来看,随时要与自然界的“大宇宙”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至于推广“辟谷”养生,由于个人的体质差异,不宜大面积普及。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历史课堂 精彩 精炼 精辟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高职的学生对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趣,使得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笔者对高职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反思,得出了高职历史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那就是精彩、精炼、精辟。

一、精彩

任何一堂课都要尽力做到是精彩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比传统教学采用更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图片、视频、Flash,讨论、活动、探究……但千万不能走极端,仅仅走“形式”看“热闹”是行不通的,合理的设计、整合,才会让课堂充满生气。

(一)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精彩的开始应是导入适宜。精彩的开头就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就能吸引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突破口。精彩的开头方式颇多,有激情式(如讲述《邓小平理论》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在雄壮的歌声中导入新课,意味深长。)、质疑式(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先让学生畅谈对日本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学生纷纷谈及日本侵华的诸多事件。此时我话锋一转,问:“日本为什么能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一系列的侵华事件?”带着此问题让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讨论式、问答式、情境式,等等。每一种方式都应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和实施。

(二)精心设计课堂体系内容。

现行的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充实,图文并茂,课文上大字、小字、提示、引文、表格、图画说明、注解以及数量不少的地图和插图,所提供的那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一一点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当“播音员”,必须重新处理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在处理教材时应把着力点放到孰取孰舍、如何剪裁上,到底如何取舍呢?我认为要害在于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并且注意知识的层次性。重点抓住了,重点知识就要重点地讲外,就要根据大字的叙述,利用有关的小字、地图插图、原始资料来详细讲。除了重点知识重点地讲外,其余大字,还要按照是否要把知识点分出层次,或概括地讲,或一带而过地讲,至于大字所未曾涉及的,很多都可以略而不讲。

(三)精心设计课堂结语。

一场精彩的演出,必须有好戏来压轴;一堂成功的好课,善始还需善终。压轴好戏能够赢来满堂喝彩,留下余音绕梁;精美的结尾能够探微见源,画龙点睛,为一堂成功的课锦上添花。

课堂结尾的做法也不能千课一面,可以是总括大意;可以是画龙点睛,余音绕梁;也可以是探微寻源,更上一层楼;还可以是意犹未尽,留下一串悬念。

二、精炼

精彩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将所有的现代教育形式和手段统统搬上,全面展示,搞得每一节课总是时间不够,或者是匆匆讲完,而应反思在课堂设计方面是不是过于冗杂,在精心设计的同时还要讲求精炼,讲求时效。

(一)历史课堂语言要精炼。

历史课堂语言要在准确、客观的基础上,务求明白、简练、干净。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重点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包括重复的语言都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二)课堂提问适度。

为了达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可采用“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教学方式,那首先就要优化问题设计。根据高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使之新颖独到,起到发一问则动全文的功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以是明确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是循循善诱、有启发性的诱导式提问;也可以是由易到难,有层次性的层层设疑。重要的是课堂提问要持之有"度",即要别具慧眼,选择新颖的提问角度,又要实事求是,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把握适宜的提问难度。同时,要因"课"制宜,不要由原来的“满堂灌”走进“满堂问”的极端,应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密度,使历史课堂提问科学精彩,有效有趣,在学生喜欢的课堂气氛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补充资料要适量。

补充新资料要遵循一个原则:不论是为了讲好重点,或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补充内容以具体形象为准,而不要增加新的头绪,要适量,不能可有可无,浪费课堂容量和时间。一定要能说明问题,这也是课堂内容设计中精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它有人物的动态,有事件的情节,有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历史课上讲课,应该尽量反映历史的这一固有的特点:有的地方可以补充一些细节,有的地方可以铺开一个场面,有的地方可以叙述一个故事,有的地方甚至声音容貌,穿戴服饰,都应该加以描绘。

充实和补充,大多数的情况下指的就是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动态、情节和过程,通过教学的活动把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实和补充,仍旧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是另生枝节,增添或者改变教材的内容。

反之,如果补充了它,成为肿瘤,就歪曲了目的,冲淡了重点,远离了教材,纵然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也必须割爱。

(四)挖掘深度适中。

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深的知识点,超越了高职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范围,教师要浅化教材,减轻难度。当然这样可以浓缩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寓论于史,多讲一点具体史实,少讲一点抽象理论,把理论和概念融于史实之中;又如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知其一,不必知其二,可以蜻蜒点水,点到为止,可以暂时模糊,不求甚解。

三、精辟

一堂好的历史课仅有精彩、精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精益求精――要精辟。

(一)讲清教材中的精辟结论。

让学生理解教材精辟之所在就要在备课时,尤其在讲课时要注意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

有的地方,教材里一两句简短的结论,却是一大段历史史实最精辟的概括。有的地方甚至字斟句酌,一个字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含意。如战国时期扁鹊“采用”四诊法治病,用“采用”而不用“发明”、“创造”或“最先采用”;如越王勾践“尝胆”而不“卧薪”;秦始皇灭六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长长的课文中始终不用“统一中国”、“统一全国”的字样,……教科书推敲这些字词的用法,不都深藏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吗?

(二)引用“精辟的语句”,让学生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历史课堂语言应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是中国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映,学生只有了解这个真理,才能在行动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当对此理解得完整深透,如果对这一真理只是概念式的说教,或者自身受到某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对此不以为然,那么,他的语言,语调和语气就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实践告诉我们,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我们可以适当选择,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闪光语言。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自然色彩;艺术

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该是结束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则进入了一个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组装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盟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安吉洛·西奥堤教授的作品正是这一时代的体现,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史前的原始风格,他认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参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长满植被的土堆,还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过他的设计,原先杂乱无章的废墟,变成了别出心裁,具有艺术情调的绿郁葱葱的休息胜地。其目的就是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类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种感情。

安吉洛·西奥堤教授说,画家是用笔来绘画,而他是用植被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些植被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美最丰富的色彩。他的艺术行为给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带来了清洁、带来了美丽、带来了艺术,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1.2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和理论已日趋完善,但各国的设计家对新形态、新技术是使用材质和处理手法的发展,自然韵律也就是从材质和处理手法上更直接地运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时下,“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时装、饮食都已成为先例,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也同样开辟途径。四川美术学院装璜环艺系的一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实例,他们用竹筒包装了调料,用木盒包装了山货,竹皮编成小篓包装了大枣,给人一种亲切的自然美。

2肌理美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肌理,书面语言原指生物体表面,皮肤羽毛纹理而言。飞禽走兽斑斓美丽的皮毛,花草树木的花纹、年轮等天然纹理。

2.1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纹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实已被人类发现,并运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及民间艺术出现拍打泥坯成型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条状、点状肌理,这种无意的制作,却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丝绸、民间的编织物、玉器、金银器皿等实用品色彩纷呈的人工肌理美,无处不在美化人类生活。到了近代,随着艺术观念更新,石木纹理、刀法凿痕、水印油渍、喷滴熏灸等艺术肌理早已突破了“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这些形式各异的工艺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肌理的包装设计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独特意义

肌理美作为一种形式美,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如:即产品形象、商品特色、销售地区、消费对象、设计定位为出发点,或选取自然肌理,或设计人工肌理,这都应由设计者对产品研究调查后来决定。

包装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运用正好与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装中巧妙运用,是删繁就简、快捷精练地传达信息的促销手段,其中以群体出现的展示商标(或标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强烈的装饰效果,深刻的记忆力、冲击力,为创名牌创造了条件。如今充满各个大小商店的悬挂pop广告,整体上看重复出现的文字,商标产生一种肌理,使人们增强了对产品的印象,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不是单纯附于造型表面的饰物。明快质朴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号、名称,肌理本身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远观、色调和谐统一。对主题:有红花靠绿叶扶持之功;近观,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朴,简练明快平常的包装产生“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效果。

被誉为日本现代玻璃工艺先驱者的藤田乔平,设计的一个首饰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品。从一个小小的盒面,让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纳百川的气势,更感到浮动藻类形成的那种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装画面上的空间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调整形象、主次空间层次、色彩关系,一扫过去盲目地在画面上堆砌形象干扰视觉的弊病。

(4)肌理美与肌理效果本身蕴藏的秩序,匀称、韵律、节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奇险之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蕴藏着独特的性格”(罗丹)。人工肌理、设计肌理反映出的音乐美、几何学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装设计的现代感。诸如亚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恰当而巧妙地设计肌理,运用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会净化包装画面摈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琐碎与零乱,获得包装物体形象的一次开花。

3自然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经验直接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觉,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贵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妆品上;灵感来自于蓝天、大海、蓝色宁静、清爽、冰凉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药品及冷冻食品上。

4自然韵律的运用

4.1品牌上自然气息的流露

关于饰品的包装,包括头饰、胸饰、钮扣等,取名“氏族”,一来代表其品种多,二来让人感到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气息。

4.2肌理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饰品多数都被搁置在小塑料袋中,简单的放在一起,与其价值很不相符,于是选用了盒饰,提高了其自身价值。盒子用纯天然木质结构,用其木纹的自然肌理,传达饰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结构,用人工木纹肌理做其装饰纹样,配以深褐色底盖,再加上银色装饰,使得沉稳、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标志,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出了主题。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那份精巧,会让人对产品产生无尽的联想,你一定挡不住它的诱惑!

4.3色彩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黄色在自然界中包装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种光感,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洁和充满希望的印象。皇室的运用加强了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祥的感觉。在设计中为了达到一种朴实、丰厚、自然的效果,也为了配合那种纯天然的木质肌理便采用了黄色做基调,再加上具有高级感的黑色(文字和标志)以及优雅的银色做点缀,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4.4材质上

时下正流行粗粮细做,受其启发,选用纯天然产物——高粱杆制作了一组中高档装饰品包装。用大针将其固定在镂空的泡沫板上,外表包装自然,内在饰品典雅,体现了自然韵律的独特之美。天然、人工木纹肌理和大自然的产物(色彩、材质)相结合,构成一系列中高档饰品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