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例6篇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1

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才能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接续奋斗的百年历程与启示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以宏大的历史观,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党史的本质特征,深刻阐明了党的百年史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党的百年史是一个接续奋斗、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锚定民族复兴的目标,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奋进,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革命、建设、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接续不断、阶梯式递进、不断向着民族复兴胜利迈进的历史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前提。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党带领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党领导人民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经过艰苦奋斗,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尽管经过了曲折和起伏,经济发展总体上看是相当快的,从1953年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带领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围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方位实行对外开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国内外形势新特点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百年接续奋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有优势和品格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牺牲奉献、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有优势和品格。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建党之初,党就制定了自己的最高纲领:“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时,共产党人也深刻认识到,党的最高纲领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不等于说共产主义可以一蹴而就,离开党在每个具体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抽象地空洞地谈论共产主义,就如同空中楼阁,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同时,毛泽东又把党的最高纲领同最低纲领联系起来,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接续奋斗,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坚持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条件,既提出比较大的战略安排,又相应地通过制定阶段性目标来落实这些战略安排。党成立之初,在科学分析中国性质的基础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党在革命时期总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又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先后制定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党的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党的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安排,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事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和领导经验。

坚持积淀传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党的百年接续奋斗,是既继承前人,又开拓创新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后一时期是前一时期的历史演进和必然趋势,是递进发展、有机统一的,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共同目标都是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奠定了强大政治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正是由于长期接续奋斗打下了牢固基础,才有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百年接续奋斗,其中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体现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的生动历史图景。

坚持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百年接续奋斗是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先进政党不断强化历史担当、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党一刻没有放松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建党初期与一些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斗争,到反对各种“左”倾和右倾错误;从延安整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到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党在革命性锻造中一次又一次实现“凤凰涅槃”,打造和锤炼出过硬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之所以能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在勇于自我革命中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天地。

从百年接续奋斗中汲取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深刻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的百年历程,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深刻启示。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实现复兴伟业、持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百年奋斗中,为实现民族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干,一项历史任务接着一项历史任务去完成,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历史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今天,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立足新时代,要把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推向前进,必须大力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战略高度把握历史大势,进行科学预判和谋划,才能看得远,走得远。实现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判断力,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的发展变化,科学预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前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总是高瞻远瞩,对历史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科学预见。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安排,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战略预判和谋划,善于观大势、乘时势,牢牢把握了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根据不同的历史方位适时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才能不断端正航向、胜利远航。一百年来,我们党总是立足所处的历史方位,适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妥善应对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了一整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后,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这是百年接续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基本工作方法。

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行稳致远、走向未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升华认识,并用之指导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前进的。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才能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立足新时代,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信念而矢志不渝、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凝聚着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品质。百年已成过往,新征程的接力正在进行。新时代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方向;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2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1.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效果好。

2.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

3.引导学生记忆纲要。让学生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学生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对××世纪中期前后,×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此外,教师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教师应该在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会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中要害。我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学生若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如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错误。教师平日应多强调,潜移默化,这样学生就会有历史的目光。

2.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3.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否则学生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认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又如,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有:“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学生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马克思的意思是强调英国、法国革命的重大影响。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学生要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与影响和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再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了民族危机,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如此,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2.一题多用,即把一个题当几个题用。例如:(选择题)19世纪晚期,郑观应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摇?摇 )

A.《变法通议》 B.《盛世危言》

C.《革命军》D.《孔子改制考》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3

【关键词】学习态度;立足基础;精讲多练

学生学科成绩的好与差,很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如何。学科成绩好我认为第一是充分信任老师,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起步比较早,学生较早进入状态,作为文科历史,就是学生早做打算,学校早操作分文理班。所以根据我校的做法和我的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文科一般是女生多,男生少。一般情况下,除个别男生历史知识面较广外,女生的历史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备课时尽可能的补充与每一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习题评讲课外,我基本上每一节课都制作ppt,特别注意补充与内容有地图、图片、诗歌、对联等等;其中地图的运用尤其重要,学历史必须要掌握地图,才能培养历史的空间感,才能更形象立体地把握历史。而我班的学生基本上是东西南北不分,中国外国不清,为此,我的第一次历史作业是地理填图题―中国省区和世界大洲大洋图。

在讲课时我也尽可能地细致入微,我们的学生你课上少交代一句都不行,比如说在讲渡江战役的时候,我选用了渡江战役示意图,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结果后来练习里题目问“百万雄狮过大江”里的大江是哪条河?答黄河的答金沙江的居然有七、八个人;还有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选了歌曲《松花江上》,那次我们校长去听了课,下课后问学生关内关外的关是什么关,学生也一无所知。

当然,课堂上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了解和记忆。

二、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的三轮复习,我把重点放在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上,复习时尤其注意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从整体到部分,从阶段到单元再到每一课,力图让学生首先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历史,再从微观去认识历史,我将每一课的知识体系放在课件的前面,方便学生掌握,利用早读课进行默写,默写要求我注重的是体系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考纲下来后,我按考纲要求将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型,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一轮下来大部分学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二轮复习在讲专题时,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回顾,在每一专题的自编讲义前将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完成,课上主要是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换个角度复习基础知识,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课堂效果不明显,但起码保证了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重温。

三轮复习分阶段进行了中外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热点,最后还留了一周半时间回归课本,根据考纲编写读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重温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水到渠成,以不变应万变。

三、精编精讲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1)由于是新教材,没有现成的试卷和习题可用,为此我搜集了近十年各地高考题和本地区去年的模拟考题,自编同步练习,单元练习,让学生多接触各地高考题型,外省的试题一般比较深、难,理论性强,本地的试题较新颖、灵活,时代感强。各类考题多接触,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视野,培养解题的悟性和感觉。

(2)练习的批改和评讲也很重要。如果课堂侧重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而练习则侧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由于高考的评分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层次,而不是采点得分,即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答题只知道简单罗列知识点是行不通的,答题思路不对不能拿到高分,这往往是许多学生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却考分不高的重要因素。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4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 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 “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1662年郑成功。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串联中外历史知识,形成“大历史观”。(拓展广度)

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巴黎和会与、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复习 复习策略

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键是教师要运用积极高效的复习策略,在如何抓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纲”即《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历史真题,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其立足点依然是考查教材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历史常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学生基础。抓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前提。部分同学认为开卷考试无非就是翻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也要有一定的课本知识积累,只有熟悉教材,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板块、单元、知识点逐条逐项地复习教材。该死记的要死记,该理解的要理解,该综合运用的要综合运用,绝对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切记: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活学活用。 “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关键。

二、横纵联系,综合归纳

历史复习,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注意把握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对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能力渗透和知识迁移,形成互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出历史知识网络。横向联系就是教师要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中外历史事件串联复习,由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纵向联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复习就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题要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两岸关系、西部大开发、朝鲜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中日关系等问题,加强政史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寻找“热门”, “知古通今”

所谓“热门”,就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当前热点命题,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战争与和平等。具体到2013年重大事件:主席访问非洲、两岸关系的发展、问题等大事。在复习中要利用这些热点问题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6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课题立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与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566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广袤的俄罗斯社会,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社会思潮及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感受俄罗斯人民的苦与乐。该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积累其文化底蕴,开拓其视野、丰富词汇及表达方式。

俄罗斯文学课程的重要作用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内容要囊括俄罗斯社会各方面、各阶层;思想上要表现出社会的思潮和发展趋势;所选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应有代表性,也许,这里有不是一流的作家,不是一流的作品,然而,却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应注意的问题

1.1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的依据不充分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多是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目的多注重学生对俄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通过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来感悟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或特色。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为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自2001年5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2003年3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俄罗斯文学常识题在俄语专业四级考试、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随着“考研热”、“考博热”的盛行,俄罗斯文学课与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研、考博越发密切相联。为此,俄罗斯文学课程教材的编纂除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外,还要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以适应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对接。此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高校普遍注重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还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例如,商务、旅游俄语专业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要多选用反映两国经贸活动及国家经贸政策的文学作品。而有考研意愿的同学,更应选择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赏析。

1.2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范围小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的对象多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现在,由于各高校普遍注重就业率,以致本科阶段论文答辩和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有所提前。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课的开设时间应为大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整体把握俄罗斯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主要作家、经典作品,学生可以尽早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尽早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结合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考研复习进行积淀和预热。

1.3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语言单一

以往的俄罗斯文学教材要么是俄文书写,要么是中文书写,笔者认为,一味学习俄文文学教材,对低年级学生和零起点学生来说,有些偏难;一味学习汉语的文学教材,又不利于学生树立俄语思维。而中、俄文对照教材的应运而生,在某些程度上能解决文学教材语言单一的问题。

1.4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入选作家颇多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对俄罗斯文学史的全貌描述详尽、整体把握各流派的创作特点及作家写作风格,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透彻、深入,所选作家颇多。然而,由于各高校俄罗斯文学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对文学教材中所列的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无暇通读和体味。笔者建议,俄罗斯文学教材应选择主要流派的主要作家进行撰写即可。

2解决的对策

2.1现编教材的语言要反映当代俄语的发展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动态的,进入21世纪,由于俄罗斯社会的动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对俄罗斯社会的根本性影响,特别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俄语,其变化更新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现代的俄语已经出现许多新特点,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写要紧跟俄罗斯社会语言的发展脉搏,要体现出俄语语言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现象。让学生学到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俄语。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思想上,各种哲学思想、各种文学流派、各种,五彩纷呈。学生要想全面地了解俄罗斯社会就必须要阅读反映俄罗斯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的文章。为此,教材的编写者要及时地跟踪俄罗斯社会、抓住和梳理俄罗斯社会有形的、无形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使之体现在所编写的教材之中。

2.2现编教材的内容要包含俄罗斯主要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

现编教材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通晓俄罗斯的历史,所以,在编写俄罗斯文学教材时,一定要把历史和语言结合起来。通过学历史,从而学语言;学语言,就是掌握历史。由于受学生的现有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时间的限制,文学教材不可能囊括俄罗斯社会的全部历史,只能重点体现主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2.3现编教材的内容尽量多地体现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