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作文范例6篇

牡丹花作文

牡丹花作文范文1

牡丹花是我的一副代表作,他曾经获过广州省少儿书画大赛一等奖,还在澳门、香港、台湾这些地方展览过。如今,妈妈把它装表好,挂在了大厅呢!

这幅画是我6岁时画的,是与杨之光大画家画的呢!牡丹花的颜色鲜艳无比,仿佛是刚才刚绽放的鲜艳的花朵呢!五朵大小一般的牡丹花就像翩翩起舞的牡丹仙子。一如现在是花开的好日子,花繁叶茂。花心是红色的,花瓣是粉红色的,花旁用绿色点一点,当作是树叶,衬托着花的美丽,花和叶不可能把画面添满,所以我用了一些较浅的颜色在周边画了画,有淡蓝、浅黄、微微的咖啡色描绘出了树枝,画的背面用了些黑色涂满了,正面就呈现出了黑色,像是晚上。公公评价这幅画说:“好啊,非常好!就像现代派,抽象派。”客人来我们家看到这画,也连连叫好。

艺术品有很多种,而我就是喜欢画,因为画是一种美,画中能表达一种心意,画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呢!

六年级:mason1031

牡丹花作文范文2

春天,天气暧洋洋的,公园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有牡丹花、杜鹃花、迎春花......,最美的是牡丹花,它引来了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小鸟、蜜蜂,小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杜鹃花羡慕地说:这牡丹多美啊!花瓣儿婀娜多姿,象绸缎似的,要是有能工巧匠把它绣下来,那真是一幅美丽的工艺品。路过的人也都说牡丹是花中之王。

这样一来,牡丹花就骄傲起来,它看见墙角的一棵梅花树,那树上的花和叶都干枯了,飘落下来。牡丹花骄傲的对梅花说:“哈哈,瞧你的模样,连地上的小草都比你好看多了,我可不想和你这样丑的树在一起住,你赶快走吧。”梅花树说:“我们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都是来美化环境的,各有各的长处,只是生长的季节不同。”“嘿,就凭你也敢和我斗嘴。”牡丹花说。梅花树无奈地摇了摇树枝,低下了头。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美好的春季、夏季、秋季都过去了,寒冷的冬季来了。

寒风呼呼地吹,牡丹花被冻得浑身发抖,但梅花树还是昂首挺胸,开出了雪白的、火红的、淡黄的小花,清香扑鼻,花香招来一群小朋友,他们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词来:“墙角数枝梅,凌空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牡丹羞愧地低下了头,它知道自己错了。

牡丹花作文范文3

牡丹花是洛阳最美丽的花,它在洛阳繁殖。

我喜欢牡丹,它富丽堂皇,代表高贵。它的颜色各种各样,有胡红,玫瑰红,紫色的……在众多的牡丹里我喜欢绿牡丹,它穿着一身绿衣服,花和枝叶融合在一起,都快分不清,哪是枝哪是叶。

一阵风吹来,娇艳的牡丹害羞低下了头。花瓣坠落了下来,风把花瓣吹走了,吹到了更远的地方了。

在牡丹园一片花海,散发出淡淡清香,让人闻起来很轻松。

你们春天来我们的洛阳,别忘了看看牡丹。

牡丹花作文范文4

观赏牡丹花

春天到了,百花盛开,有金灿灿的迎春花,红艳艳的杜鹃花,粉嘟嘟的桃花,雪白雪白的梨花——但我最喜欢的是那千姿百态,富贵妖娆的牡丹了。

去年4月的一天,爸爸带我到洛阳国花园去看牡丹花。一走进牡丹园,我立即就被千枝吐蕊的牡丹花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高处俯视,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令人流连忘返。远远望去,那一畦畦牡丹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走进花丛,只见它们有的迎风怒放、有的刚刚绽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含羞的小姑娘躲在叶子背后,露出半张笑脸。我走到一株白色牡丹花旁,只见那层次分明的花瓣儿,缓缓张开,如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恍若白衣仙女下凡。我又来到一株红色的牡丹花旁,只见它盛开得像五月的石榴花喷红吐焰,红光耀眼。爸爸告诉我,古代就有很多赞美牡丹的诗句,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均千古流传。

关于牡丹,还有一个传说呢:一年冬天,皇帝武则天在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写了一首五言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 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年年盛开,人们纷纷来此观赏。

我爱牡丹花,爱她为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更爱她蔑视权贵勇于抗争的精神!

牡丹花作文范文5

关键词:牡丹 文化

古人有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古以来,牡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作为富有、高贵、美丽的象征。古时,我国的文人骚客好以物自比,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牡丹作为花中最为美好的代表,就成为各个时代中被文人骚客用以自比的代表。通过对我国各个时代的文献的考察,从唐代以来,牡丹作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钟爱的花卉种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的宋代,其越发的被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文人骚客,在抒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时,从不吝惜文墨,故,牡丹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底蕴。

一.宋代文化与牡丹情结

1.宋代地域文化中的牡丹

洛阳地处我国黄河中下游,属温带区域,极为适合牡丹的种植,且在李唐时期,其作为当时的京都,所以成为我国的种牡丹、赏牡丹的圣地,到了宋展到高峰时期。在宋词当中,有陆游的“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红总胜流。憔悴剑南人不管,问渠情味似侬不?”也有欧阳修的“更值牡丹开欲遍,酴压架清香散。”其中,不难看出各个文人对牡丹深深的爱恋之情。经过唐朝几百年的培育,宋代时的牡丹花的种类已极为繁多的了,尤其是品牡丹的圣地洛阳,这里几乎囊括了我国大江南北所有品种的牡丹,“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就形象的描述了洛阳牡丹品种数量繁多。通过对宋词的研读,那时的牡丹已不仅仅是作为上层建筑的领导阶层才能够赏玩的花种,牡丹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成为老百姓们共同赏玩的花种。

2.宋代诗词文化中的牡丹

牡丹作为宋代所有阶层的人民所喜爱的花种,诗词当中不乏出现诗人词客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牡丹的喜爱之意。如果你仔细研读宋代的诗词,你就会发现,宋代的文人骚客大多喜欢牡丹,栽植牡丹并且精心呵护,在赏玩牡丹时也总是会歌咏赞美牡丹。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有“更值牡丹开欲遍,醉醚压架清香散”,用牡丹的高尚品质来自比,表达自己对高尚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宋代进士寇准曾被皇帝要求为牡丹赋上一曲,其张口就来,“培终得近天家,有芳名出众花。香遽暖风飘御座,叶笼清霭衬明霞。”词人用牡丹的高贵来衬托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的地位,亦用牡丹表达了自己因被皇帝钦点而兴奋不已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牡丹亲植锦堂前,回首光阴二十年”这句诗表达了词人因酷爱牡丹亲自在锦堂前栽植牡丹,随着光阴的流逝而独爱牡丹,表达出对牡丹深深的喜爱之情。栽植牡丹,需要对牡丹进行精心的呵护,及时锄去杂草,以使牡丹有好的花枝。在宋代文人中,对牡丹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对牡丹的赏玩,还有在牡丹栽植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

3.宋代潮流文化与牡丹

宋代无论是诗人骚客,亦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达官贵族,其皆是爱牡丹之人,他们不仅喜爱赏玩牡丹,而且喜欢栽植牡丹,牡丹,在宋代就犹如如今的流行音乐一般,被人们广为传颂。与此同时,人们也酷爱种植牡丹,种植牡丹,需要对牡丹进行悉心的呵护,捉虫,锄草,修剪,以使牡丹长势良好,如此一来,本就美的不可方物的牡丹成为了花中之王。人民在酷爱牡丹的同时,其不仅仅只是会去赏玩牡丹,在赏玩之时,其亦会反省自身,使自己的情操越发的高尚,由此一来,赏牡丹,咏牡丹就成为了宋代不分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潮流文化。

二.牡丹情结对文化底蕴的影响

1.花开富贵,美艳昌盛

古人有云:“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每个时代的人们皆是向往富贵繁荣之人,牡丹花在众多的花卉种类当中,其意为富贵祥瑞,面对美丽大方的牡丹,诗人们更是尽情的吟咏,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宋代的牡丹已成为文人骚客们的社交媒介,他们赋诗作对,饮酒高歌,总是有着牡丹花的陪伴。在宋代的诗词当中,不乏诗人为向往富贵繁荣,或是希冀国家日渐昌盛而歌咏牡丹,尤其在宋代出现双头牡丹时,当时的诗人皆为之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牡丹在诗词当中出现的频率明显要高出一截,在之后的诗词当中,甚至出现了三头牡丹的身影,皆是表达了人们对富贵繁荣,祥瑞昌盛的向往之情,花开富贵,美艳昌盛。

2.花之贵族,心之所向

古时,每一种花卉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牡丹花属芍药科植物,其色泽艳丽,种类繁多,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其寓意着尊贵,富有,这就难免使人们引起其对高贵的向往。宋代南方经济文化水平高度发达,达官显贵皆在南方定居,而北方与南方恰好相反,北方年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难以正常生活。这样的社会现状造成了人民对安居乐业,富贵安逸的生活更加的向往,于是象征着富贵昌盛的牡丹花就成为了人们的最爱的花卉。牡丹成为了人们寄托对富贵昌盛的愿望的物品,人民都赞美她,歌颂她花之贵族,心之所向。

3.花之品性,文人楷模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诗人们作诗大多讲究托物言志,诗当中的牡丹或是忧愁,或是高雅,或是欢快,其皆是表达了诗人的处事态度和为人原则。例如宋代的诗人寇准的“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长安亿洛阳”,表达了作者因被贬长安而郁郁不得志,看着牡丹花,听着商女的歌声,不由得思念起来洛阳的繁华和美丽;穆修的《雨中牡丹》“黄金期胜赏,三月破夥肌忌巫娥雨,摧残洛苑香。怨啼甄后玉,寒出贵妃汤。掩敛无聊极,谁来替断肠。”表达了作者在雨中欣赏牡丹之时,不由得想起了杨贵妃的凄凉故事,充满了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希冀和胆怯。几乎每首诗中的牡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赏花的人的性格不同,所以诗中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美丽的花却一定有着高尚的品格,花之品性,文人楷模。

三.宋代文人的牡丹情节

1.边塞诗人与牡丹

宋代的北方连年战争不断,有不少诗人因官场失意而被贬北方谪守边疆,故,就有了边塞诗人这一称呼。边塞的生活条件恶劣,不比中原的繁华,且还要提防边疆的战事,诗人本就是文人出身,原来的生活负担较轻,哪能受得了这苦,致使诗人不得不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希冀国家安定兴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感。牡丹作为花中最美好的一种,且是中原文人皆喜爱的花种,其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边塞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媒介,无数的边塞诗人赞美牡丹花的美好,或是充满希望,或是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或是求见伯乐之情。

2.仕途坦荡的诗人与牡丹

宋代的南方与北方处于两个极端,南方的经济高度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无忧无虑,汴京周围皆是各种商业场所和娱乐场所,无论是初入官场的毛头小子,亦或是官场上呼风唤雨的达官显贵,在顺风顺水之时,总是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放浪形骸之外的情感。牡丹在南方确实处处可见,在当时也有“牡丹花会”,吸引着各种文人骚客接踵而至,他们赞美牡丹花的美丽,以牡丹自比,向往着自己以后能够时时刻刻都如今日一般,春风得意。如宋代诗人陈襄的“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访牡丹。颜色只留春别后,精神宁似日前看。雨馀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宝檀。只恐明年开更好,不知谁与并栏干。”其就表达了作者在春风得意之时,赏牡丹花,表达了自己对自己仕途一片坦荡的欣慰和希冀自己能够岁岁有今日,年年有今朝的情感。

3.抑郁不得志的诗人与牡丹

生而为人,人生当中难免有诸多不如意,诗人也是如此,无论是官场失意,亦或是情场失意,人们总是难免唏嘘,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当诗人面对诸多不如意时,诗人总是借助诗词歌赋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情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愁闷之情。如宋代诗人张至的《题姚氏三头牡丹》“姚黄容易雒阳观,吾土姚花洗眼看。一抹胭脂匀作艳,千窠蜀锦合成团。春风应笑香心乱,晓日那伤片影单。好为太平图绝瑞,却愁难下彩毫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应邀到好友姚黄家欣赏三头牡丹,其笔下的牡丹虽然颜色艳丽,但却有着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表达了自己的仕途不如意,看着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却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四.结语

宋代是每一个文人最想穿越过去的时代,那时的文人皆文采斐然,文学高度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就成为了每一位诗人争相歌咏的对象。牡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有的表达了词人对自己的高尚品格的约束之情,也有忧国忧民的愁闷情感。宋代文化与牡丹之g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大多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追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领.浅析宋代陶瓷牡丹纹饰的文化符号性[J].佛山陶瓷,2016,(03):60-62.

[2]李光生.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成书特色和文化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15,(03):27-30.

[3]洪树华.宋代诗词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3-39.

[4]付梅.论洛阳牡丹及其文化意义[J].阅江学刊,2011,(06):91-99.

牡丹花作文范文6

[关键词]牡丹;唐代;栽培技术

牡丹最初只有野生品种,唐代开始被大量人工栽培,出现了许多专为观赏而选育的牡丹品种,并掀起一股牡丹热潮。牡丹也在唐人的栽培之下,变得越发娇艳动人。

一、花名

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牡丹本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1]”唐代“牡丹”和“木芍药”仍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药,开元时,宫中及民间竞尚之,今品极多也。[2]”唐代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3]”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4]”到宋代时人们才大多说牡丹而不再提木芍药。这乃是牡丹经过培育,呈现出超过芍药的巨大观赏价值后的结果。

至于牡丹品种名,《青琐高议・骊山记》载唐玄宗时:“有献牡丹者,谓之杨家红,乃卫尉卿杨勉家花也。……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青锁高议》是宋代刘斧编撰的笔记体小说。唐朝牡丹盛行,宫廷民间广泛栽培,吟咏记述甚多,却没有在唐人记录中见到关于品种名的记载。结合前人对《青琐高议》的考证,推测《青琐高议》中品名可能不确,或者即使有,也可能是对某一株或某一丛牡丹的命名,不一定是专门针对某个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的品种名。但五代陶谷《清异录》载:“洛阳大内临芳殿乃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卯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雪紫’等名是也。[6]”说明至少迟至五代已出现了专门的品种名,即牡丹经过培育已经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

二、花色

唐代牡丹颜色丰富多彩,深浅不一,富于变化,如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7]”段成式《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8]”史料中提到最多的颜色是红、白、紫。红牡丹如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白牡丹如王贞白《白牡丹》:“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紫牡丹如元稹《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9]”等等。唐代史料中罕见黄牡丹的记载,只《青琐高议・骊山记》有:“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但上文已说,《青琐高议》所记尚待考证。不过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有:“花品姚黄冠洛阳,巴中春早羡孤芳。[9]”姚黄即千瓣黄牡丹,因出于姚氏,故称“姚黄”,所以至少迟至五代时已经出现了有“牡丹之王”美誉的著名黄牡丹品种姚黄,那么推测唐代有黄牡丹也是合理的。

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栽培牡丹品种源自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凤丹、卵叶牡丹和矮牡丹五个野生种之间的杂交[10]。但是自然界中不同品种的牡丹不会聚集生长,那么推测是因为唐人喜爱牡丹,于是把不同品种的野生牡丹引入庭院栽培,为在自然状态下互不相遇的野生种创造了相遇并发生天然杂交的机会。五个野生种牡丹的花色都较为简单。通过对这些原种的驯化栽培以及种间杂交、品种间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牡丹,出现了唐代牡丹花色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三、花型

野生牡丹都是单瓣牡丹,即花瓣一至三轮,雌雄蕊正常、结实力强的形态。重瓣是相对单瓣而言的,表现为花瓣、花轮数量增加,或花瓣面积增大等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花朵的观赏性[11]。重瓣牡丹在唐代广受喜爱。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12]”《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8]”“叶”就是花瓣,“一朵千叶”,“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这些都是重瓣花的特点。其中“重台花者”应指的是台阁花型的牡丹。台阁花就是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重叠生长,是高度重瓣化的花。

实际上重瓣是花朵发育异常的表现。因为重瓣通常由花蕊瓣化形成,产生重瓣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由于花蕊瓣化,花瓣挤占花蕊位置,会影响授粉,不利于繁殖。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一性状。重瓣花是由于审美需要,经人工栽培、杂交选育出来的。一般情况下,重瓣程度越高,结实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则丧失了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须靠人工帮助,进行无性繁殖,如嫁接、分株、扦插、压条等[11,13]。实际上早在西晋时已经出现了具有重瓣特性的莲花[14]。唐代也有对重瓣莲花的记载,如唐代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中《重台芙蓉赋并序》有:“吴兴郡南白O亭,有重台芙蓉,本生于长城章后旧居之侧……[15]”唐代李绅、皮日休、陆龟蒙、李建勋也有关于“重台莲”的诗[9]。那么既然有重瓣莲花的先例,唐代掌握人工培育重瓣牡丹的技术就不足为奇了。

四、花香

唐代牡丹不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己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16]”这就是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唐代文人雅士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韦庄《白牡丹》云:“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唐彦谦《牡丹》:“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李山甫《牡丹》:“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薛能《牡丹四首》:“迥秀应无妒,奇香称有仙。”《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9]”皮日休《牡丹》更有“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6]”这些诗不只表现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异香,比兰草、蕙草还要香,是人间第一香。

但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却是如评剧《花为媒》里的一句唱词:“牡丹本是百花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17]”植物园里各种艳丽夺目的牡丹也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绝没有唐诗中所说的那么浓郁强烈。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人为造成的。花香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和抵御草食动物进食形成的一种进化适应性,对许多植物的生殖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浓郁程度往往与花朵开放的持续时间成负相关[18]。所以在花卉选育过程中,为提高牡丹的视觉欣赏性,使花期更长、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艳等,导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变,发生了变异,使得花香浓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测唐代牡丹应该确实是芳香浓郁的,但随着从唐朝开始历代对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觉欣赏性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五、移植技术

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云:“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m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7]”唐代牡丹能广泛传播,与牡丹的移植技术是分不开的。花卉移植需要适宜的季节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提供适宜的移植环境,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若移植不成功可能无法存活,或者移植后不开花。唐代牡丹的移植已经比较常见。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9]”都提到了牡丹的移植。而且白居易的诗中更提到了移植技术。“上张幄幕庇”既防雨遮阳,又能保持一定的温度,“旁织巴篱护”起到防风保护作用,“水洒复泥封”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这些做法可以让牡丹“移来色如故”。除此唐代牡丹的跨地区远距离移植也普遍存在。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7]”宋朝李P《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唐白居易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栏门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六也载有五代时“秦州董城村院有红牡丹一株,所植年代深远,(伪蜀主之舅)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历九折七盘、望云九井、大小漫天、隘狭悬险之路方致焉。乃植于新第,因请少主临幸。[19]”牡丹移植距离如此之远,离开土壤时间如此之久,尚可成活。以上说明唐代牡丹的移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牡丹在全国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

六、主要培育者

1、世俗农艺师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关于郭橐驼的记载:“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0]”郭橐驼生卒不详,可能与柳宗元同时或稍早。他擅长种树,不仅种植移植成活率高,而且长得硕茂容易结实。郭橐驼所著《种树书》也记载了嫁接牡丹、栽培牡丹、插花、催花的方法[21]。但也有版本认为《种树书》是托名唐代郭橐驼,而实为明代俞宗本编著。除此,《龙城录・宋单父种牡丹》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22]”《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但有些学者对此存疑。不过,无论《种树书》是否郭橐驼所撰,《龙城录》是否柳宗元所写,唐代栽培牡丹能够获得如此发展,一定离不开具有高超牡丹栽培技艺的农艺师们的功劳。

2、寺院僧人

除了世俗农艺师,寺院僧人也对培育牡丹做出了重大贡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兴善寺素师院,牡丹色绝佳,元和末,―枝花合欢。[8]”,慈恩寺“寺中柿树、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8]”宋代王谠《唐语林》也记载了慈恩寺有一丛殷红牡丹,是一位老僧用20年时间栽培的。栽在小院中从不视人,偶有一次引朝士数人观赏,反复嘱咐不要泄露,却最终还是被几个少年用金三十两、蜀茶二斤,强行挖掘换走[23]。除此,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徐凝《题开元寺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李商隐的《僧院牡丹》,陈标《僧院牡丹》,吴融《僧舍白牡丹二首》等诗也都说明了唐代寺院大量栽培牡丹的事实[9]。这些记载中有的明确说明了寺院牡丹是某位僧人栽培的。而只有少数僧人的名字被记载下来,其他为培育牡丹做出贡献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僧人则更是数量众多,培育牡丹可谓用心良苦,如唐代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所说:“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9]”

寺院牡丹兴盛,除了出于僧人们对牡丹的喜爱,还因为寺院生活相比世俗生活更为安闲。牡丹是木本,培育一株出色的牡丹需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世俗之人除了专门以此为生的农艺师少有人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僧人们则有时间和处所的方便。除此,唐代牡丹因受世人追捧,价格甚高。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柳浑《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张又新《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9]”这些都说明牡丹市价相当高。而唐代寺院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也使寺院比一般人家更有能力购买和栽培牡丹。

七、促进牡丹栽培技术进步的社会文化原因

首先,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动乱,到唐代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展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这样的国家,给予唐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们外向张扬、蓬勃豪迈、昂扬进取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他们注重浓艳丽彩、热烈辉煌、富丽雍容的审美取向。为了能够培育出符合自己审美喜好的牡丹,移植、杂交、嫁接、催花等牡丹栽培技术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培育的牡丹的颜色从简单朝着色彩缤纷,浓郁艳丽的方向变化,牡丹的花型也朝着花瓣日益增多转变,体现一种层层叠叠的雍容之美。经唐人之手,牡丹姿容越发端庄、花型越发丰盈,色彩越发艳丽,无不契合唐人的审美趋向。

除此,受到从皇宫到民间的热烈追捧,牡丹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昂贵的价格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空间。在唐人求富的心理驱动下,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牡丹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去培育能符合市场需求,迎合审美取向的牡丹,也使牡丹的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不仅世俗农艺师积极培育牡丹,各个寺院也主动追求牡丹带来的经济收益,竞相培育自己的特色牡丹。

综上所述,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这些进步不光是由唐代农业发展引起的,还受到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造就了唐代牡丹“国色天香”的雍容华美和“花中之王”的高贵地位,与唐代大气磅礴、雄视天下的气质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唐)李浚.松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丁如明等校点.唐五记小说大观 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宋)刘斧.青琐高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傅云龙,吴可主编.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唐人文集 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Shi-Liang Zhou, Xin-Hui Zou, Zhi-Qin Zhou, et al. Multiple species of wild tree peonies gave rise to the ‘king of flowers’,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4 (281).

[11]赵印泉,刘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4).

[12](唐)苏鹗.杜阳杂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李嘉珏,张西方,赵孝庆,等.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4]亓军红.我国古代荷的种植及其经济文化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

[15](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吴祖光.吴祖光选集 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孔滢,孙明,潘会堂,等.花香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2).

[19](宋)李P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唐)柳宗元.唐宋名家文集 柳宗元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1](唐)郭橐驼.种树书 附农桑撮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记小说大观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上一篇变形记作文

下一篇打雪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