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花开作文范例6篇

心中花开作文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正在悄悄绽放的花,有顽强的、无闻的、和陪伴的花,而花就是内心里的医生、也是家人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在我心中的花不需要眼泪来做甘露,不需要陪伴来解闷,因为它是坚强的。我的背后让我想的我还有它,它还在陪着我呢

记得又一次,我的友情背叛了我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痛啊。我无外乎就是很在乎友情,谁能懂我的感受呢?我只有找到我的闺蜜让她陪着我,刚要掉眼泪的时候,在我心中的那朵花好像有吸力把我的眼泪又吸了回去。也许,我应该要学会坚强,我还有心中的那朵花她是不会背叛我的,我们是一体的。

我的坚强之花。我的生命之花!

现在的我不会像以前一样了总知道哭泣现在我要勇敢的面对未来。我要和我心中的那朵花一起面对人生。

山东泰安肥城市湖屯初级中学初一:张艳清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2

她生活在泥土里,渴望看到广阔的天空,闪亮的星星,她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自己,而变得美丽。

一天,一条蚯蚓钻进泥土里,他听见了她的愿望,便嘲笑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你以为你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破土而出吗?这石缝里没有水,没有阳光,你就别做白日梦啦!”说罢,蚯蚓一副智者的样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于是,她一点一点地生长,等待着冲破泥土。

她的邻居玫瑰,却嘲讽她:“别白费力气了,就算你冲破泥土又怎么样,你还是一朵又丑又笨的野罢了,何必浪费力气呢,而我就不同,有高贵的血统,人人见了我,都夸奖我。”

她没有理会玫瑰,只是拼命生长。

终于有一天,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胀,十分难受,但她忍受着,并使劲冲破泥土,终于,她冲破了泥土。她头上、脸上全是泥垢,于是,她甩了甩脑袋,把头上、脸上你泥土都甩掉了,她揉了揉眼睛,被广阔的天空、闪亮的星星——这个全新的世界迷住了,但她并没有就此满足。

她望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心中像是盈满了山一样坚不可摧的信念,她怀着坚定的信念,拼命生长。

一天,上次嘲笑她的蚯蚓来到了石缝的泥土里,当他看到野从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吓一大跳,他不敢相信,一颗在石缝底下的泥土里的种子,居然能冲破泥土!

她的邻居玫瑰在数天后也冲破了泥土,玫瑰还是那样的骄傲,她满脸惊讶,眼睛睁大:“嘿,我说我的邻居呀,你怎么冒出来了,你怎么不听我说呢?”

她没有理会玫瑰。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3

【关键词】开心麻花;台词;喜剧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52-01

一、多元化、地域特色喜剧的兴起

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把它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内容。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下,众多的文艺类团体蓬勃发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人们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国内的艺术市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特色。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时弊的现象予以嘲笑,对向上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在现阶段国内诸多喜剧形式中,开心麻花所推出来的舞台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无数年轻人高度喜爱开心麻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1]。它是智慧盘点年度事件+精彩动人故事+幽默表演风格,以丰富的表演形式,质朴的表演风格,幽默的语言将观众拉进了喜剧作品中,共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主题内涵等。

二、开心麻花创作特点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与以往的喜剧创作有所不同,它有着属于自身团体的喜剧创作模式和特点,这也正是属于开心麻花的“开心麻花现象”[2]。

(一)开心麻花创作风格及其形式

开心麻花创立了“贺岁舞台剧”,有集时事元素的《乌龙山伯爵》、温暖融欢笑的《夏洛特烦恼》、纯爆笑喜剧《旋转卡门》、人生错位的《李茶的姑妈》等等,“贺岁舞台剧”带给观众无限欢乐。“贺岁舞台剧”是开心麻花独创,以幽默智慧的爆笑舞台剧风格见长,从2003年的首部贺岁舞台剧《想吃开心麻花现给你拧》,到2009年演出100余场无间断的《索马里海盗》,再到让人有哭有笑的温暖喜剧《夏洛特烦恼》等,开心麻花已经成为民营舞台剧的领军品牌[3]。与此同时,开心麻花建立了“戏剧+”的演出模式,在喜剧话剧获得了市场认可后,又推出了更多的内容,如音乐剧、网络剧、影视剧,将喜剧元素融入到多个内容中,创作了多个丰富幽默的喜剧作品。

开心麻花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大部分取材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并用其夸张的表演手法将其展现出来,这也成为了“开心麻花”式的选题特点,平民化的路线带给观众更为直观、亲切的感受。搭建的喜剧电影平台,正是能够通过平常百姓家发生的小事情、小人物的故事、社会时事等题材,叙述他们发生的一切命运、遇到的不公,以此让人们在欢笑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反思。

(二)开心麻花喜剧中的台词创作

台词是戏剧表演的主要语言形式,同时在喜剧表演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喜剧表演是一N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台词在喜剧表演中承载着传达情感、表达人物性格的重要任务[4]。那么,在一部喜剧作品中,台词的一度创作是由编剧进行的,演员则可以通过台词技巧进行台词的二度创作,运用台词的口语化、性格化、诗性等特征,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诠释。

三、开心麻花喜剧创作对教学的启发

开心麻花式的喜剧作品,正是通过生活中一个个丰富的小人物展现了社会中不同的层面。小人物的命运,似乎也正是生活中的某一个我的缩影。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能够牵动我们的情感。

而对于开心麻花式的喜剧幽默,台词的创作正是通过对人物全面的解读,深入透彻地了解了人物,才能更好地去用语言诠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剧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必须依靠人物的台词来完成,并在戏剧有限的时空里进行二度创作。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由于现如今的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很少能够真正体验到剧中角色的生活,仅仅只能在剧中规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搬硬套的表演,表演的模仿痕迹过重,也就无法能够全面地诠释出人物的形象。

台词不像书面文学那样概而言之,而是把一个个人物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台词也正是根据角色的出身、年龄、教养、经历、职业和所处的背景条件,来把握人物的语言特征。面对喜剧作品,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台词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台词的几种基本特征和形式外,更多的是要切身融入到所要创作的作品角色中,感受人物本身所蕴涵的精神魅力,以此精神魅力去感染更多的观众。正如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一样,在不失喜剧性中呈现批判性。

参考文献:

[1]潘晓曦.开心麻花的启示[J].鸭绿江,2015.

[2]金思.从“开心麻花”运营模式看民营剧团发展[J].经营管理,2016.

[3]李春.《夏洛特烦恼》:“开心麻花”的味道[J].当代电影,2015(11).

[4]姚春红.戏剧表演词的节奏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2.

作者简介: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4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花鼓灯 保护体系

人类走进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极竞争经济逐步转入经济、文化两极竞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竞争将更趋激烈和具有决定性。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相继做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等重要观点逐步深入人心。整个文化工作当然也包括花鼓灯的保护赢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因此,花鼓灯艺术保护体系的建设对花鼓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1 花鼓灯保护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

(1)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的代表,中国汉族民间歌舞的典范,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保护好这样一个始终以中国农耕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的文化形式,不仅是花鼓灯本身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个汉族民间歌舞保护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2)花鼓灯现实的生存环境已经到濒临消亡的边缘。主要体现在花鼓灯原生态环境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人文和自然环境正在被改变;花鼓灯传承人老化和贫困化,这些“国宝”保留的“最后技艺”濒临失传;花鼓灯普及度弱化,传承面临断层;花鼓灯艺术特征淡化或被同化,“原汁原味”的优质基因正在遗失;保护的意识淡化,保护工作滞后,也正在加速花鼓灯的自生自灭。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2004年国家启动民族民间保护工程之初,我们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临时性的措施,而是保护中华民族精神植被,提高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将带来文化格局的重大改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机遇。谁能先行一步,有所作为,就会率先受惠于国家保护政策,率先摆脱生存的困境,率先在城市发展中赢得有利位置。

2 花鼓灯保护体系的总体思路

舞蹈生态学认为,舞蹈与环境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对舞蹈本体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自然环境也起着作用。依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花鼓灯的保护应不仅限于其固有形态的保护,更要对与其生成、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因素——人文与自然环境实行整体性、原生性的和可持续性的保护。为此我们创新的提出了“保护花鼓灯自然形态、自然生态、实现优质基因自然传承”的总体思路。并据此提出了构建以建设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包括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素)为核心层、专业性保护机制为内层、政策法律机制为保护层的机制体系框架。力求整体、可持续性地保护花鼓灯原生态,力图对花鼓灯进行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抢救和保护,力争使花鼓灯保护工作成为政府统一意志和老百姓的自觉行动,从而使花鼓灯保护工作不以领导的好恶、人员的更迭、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 花鼓灯保护体系的构思和预期目标

(1)花鼓灯是原生性广场艺术,它的源头在淮河两岸的农村。对花鼓灯的原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就是要把它置于农民中间,保持它的即兴性和自娱特征,把艺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复合体统筹加以考虑。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花鼓灯生态保护村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并把它置于整个花鼓灯保护的核心。通过恢复花鼓灯民俗环境,保持花鼓灯生态相沿;通过恢复花鼓灯民俗内涵,包括认定花鼓灯文化空间和民俗活动,稳定花鼓灯艺人与“文化空间”的感情联系,使花鼓灯在周期性原生环境中得到展示,保护花鼓灯形态相袭;通过恢复民俗传承渠道,主要是建立自然传承链,保持花鼓灯基因相传;同时通过建立花鼓灯博物馆,保护记忆相续。

(2)建设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点。如果说花鼓灯本体是躯体,专业性保护就是它的内层和肌肤,它保护和体现了花鼓灯的特色。因此引进和落实专业性工作机制,构建包括专家的科学咨询和理论指导的专家工作机制,评估--改进--提高,推动花鼓灯保护水平呈螺旋式上升的评估机制,通过进修、深造等多种途径培养从事花鼓灯田间保护和推广的人才培养机制,倡导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友好型、同步型的开发机制,可以更好地遵循规律,加快进程,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3)由于花鼓灯保护涉及到人的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政府通过主导立法、规划、投入和目标管理,构建包括文化发展战略机制、规划机制、投入机制和法律机制在内的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层,把花鼓灯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保护规划、建立起明确量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法制、目标责任体系,可以凸现政府对文化保护的持久决心,加快“物化”保护成果,使花鼓灯保护更具刚性,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建设,我们又创新地提出5年内努力在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恢复原生态花鼓灯的基本活动场景,与花鼓灯活动相关联的基本民俗活动内容,形成保护花鼓灯的基本民众群体。10年内在花鼓灯播布区建成10个保护村,落实“三千双百工程”(培养1000个兰花、1000个鼓架子、1000个锣鼓班子,100个花鼓灯班子, 100个花鼓灯艺人)的任务,认定60个流派传承人(20个“鼓架子”、20个“兰花”、20个鼓手),50个家庭实行三代传承。经过不懈努力,重现淮河两岸“千班锣鼓百班灯”,玩灯成为播布区内的民俗和风尚;让淮河地区特有的古老文化传统和原生的民间艺术有一个合理的文化生存空间和一个符合当今文化生态规律的状态。在农村,民间庆丰收、婚丧嫁娶,大家围坐田间村头或河坝围堤,依情依景抵灯、赛歌、打锣鼓尽兴而归。在社区,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社区居民男女老少不分阶层、职业自发开展抵灯活动,实现民俗舞蹈的活态传承,完成农耕文化走向社区的进程。同时通过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建设,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4 花鼓灯保护体系的创新点

(1)建设数字化中国花鼓灯博物馆。运用高科技3D技术来保护传承花鼓灯艺术,建设数字化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将花鼓灯的动作、音乐、仪式、小型舞蹈全部用数字化方式整合解析,既完整保护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又为学习传承花鼓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范本,纠正补充个体传承存在的缺陷差异,可以较全面完整准确的保存花鼓灯艺术主体元素的风貌,使之永久地不以人的去世而得到长久保存。

(2)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创新的提出了“保护花鼓灯自然形态、自然生态、实现优质基因自然传承”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三层环状的保护模型。形成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体系支撑、还有强力支点的较为完整的花鼓灯保护框架体系。

(3)创新了花鼓灯保护模式,提出并实践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概念,人、自然和人文环境三大要素在一个复合体内同步得到保护,文化空间、灯班子、传习所、博物馆等同步得到建设。同时把花鼓灯保护置于农民中间,农村之中,文化保护由农民参加和评判,文化保护成果由农民分享,从而使文化保护成为地方政府的责任,成为农民自己的份内事。花鼓灯保护和传承也就有了强大的内在支持力和持久动力。

(4)创新性地提出了花鼓灯保护的“三千双百”工程。根据不同的空间和群体,完善、延伸和创新了花鼓灯传承链。我们在花鼓灯生态保护村鼓励拜师学艺,实现家庭传承;在花鼓灯播布区的中小学开展花鼓灯进课堂传承;在社区开展以推广和普及为主要内容的“三千双百”工程,开创了全民跳花鼓灯、全社会传承花鼓灯的先河,从而完成农耕文化生存空间的社会转型;同时在专业艺术团体进行集体传承。

(5)创新性地引进了专业性保护机制。成立花鼓灯保护专家委员会,对花鼓灯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加强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依靠专家的科学咨询、前沿理论指导和业务支持,加速理论创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先后四次召开花鼓灯保护高端学术研讨会,评估花鼓灯保护工作,集中专家的智慧,不断推进花鼓灯保护的理论创新,并产生了研究成果。

(6)创新了文化空间的内容。文化空间是时空载体和周期性的展示平台,更是广大民众感受民俗文化,认知和传承文化精神和文化记忆的契机。文化空间的恢复和认定对花鼓灯这样民众性广场歌舞艺术具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意义。为此认定农历3月28涂山禹王庙会为花鼓灯在农村的文化空间,认定正月十五为花鼓灯在社区的文化空间。并在这一天开展抵灯、赛灯、灯歌比赛,以及举办篝火晚会、放河灯等民俗活动,彰显花鼓灯愉悦集体、凝聚人心、和谐乡里、祈求幸福的文化内涵。

5 花鼓灯保护体系应用取得的效果

花鼓灯保护体系的架构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边实践边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它的实践基地就是冯嘴子村。

嘴子村是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一个自然村。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花鼓灯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在地域组合上的高度一致,为建设花鼓生态保护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规划中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总规模为2.67平方公里,由核心区、次核心区和保护区三部分组成。核心区是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建设的中心,主要恢复传统艺人居住、打谷场、篝火玩灯场、祭祀场及原生态村落环境,建设陈列馆、传习所、农耕文化展示区;次核心区由现有的民居村落组成,并对其中不符合淮河流域民居风格的房屋进行拆建,保持风格上的统一性,同时在村落周边构建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按照新老分开的原则建设的农民新村和原生态的涂山、天河自然景观组成。在规划上,农民新村由民俗产品一条街、农林生态园与次核心区相连,建筑风格与与核心区相适应。几年来,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实践着花鼓灯保护理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花鼓灯原生态得到了较好保护。近几年来,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建设玩灯场、艺人居所、陈列馆、传习所等建筑,恢复了周边生态环境,花鼓灯班子保持经常性活动和传承,已成为农民玩灯的重要场所。

(2)家族祖传式的传承链得以建立。以保持花鼓灯所表现的农耕文化特征的血缘性、族群性和家庭传承的特点,对灯歌、舞蹈、锣鼓演奏和工艺品制作技艺开展祖传式活体传承。每年给予老艺人生活补助,对老艺人带徒给予奖励;鼓励年轻人拜师学艺,对被授予市级以上传承人给予补贴。这一措施改善了艺人的生活,激活了传承。

(3)玩灯成为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民俗和风尚。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农民开始以玩灯为乐,灯班子表演已趋于经常化。几十年未见的娶媳妇、嫁新娘、迎送尊贵客人请灯班子跳花鼓灯、唱灯歌的民俗悄然兴起;冯嘴子花鼓灯班子开始跨区域 “跑码头”进行流动性演出;丧葬、清明祭祖也请灯班子,所谓“带着花鼓灯西归”的现象又重现村头。

(4)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建设初具效益。如今的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基地、韩国木浦大学文化交流基地。花鼓灯第一村灯班子被、文化部授予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先后参加了2006年央视的“中国民歌民舞盛典”、2007年正月初五央视《东西南北过大年》全国直播、2008年央视春节歌舞晚会、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的演出等。几年来,这个灯班子获得了安徽省花鼓灯会一等奖,央视秧歌比赛第一名,首届中国秧歌节一等奖。广大农民已经开始享受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荣耀。

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成功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冯嘴子保护模式在花鼓灯播布区被广泛学习、传播和复制,带动了花鼓灯播布区的保护工作。席家沟、常坟、包集3个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正在蚌埠市怀远县(花鼓灯另一个重要播布区)规划建设。淮南市凤台县陈巷村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已经初具规模。冯嘴子保护模式的理念与经验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5

关键词:宋朝 梅花诗词 梅花意象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人在梅花欣赏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痴迷程度,梅花的一些著名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影响到元明清时期,以致现在梅花诗词、画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和人格象征意义在宋朝真正成熟、定型,梅花诗词成为最能体现宋代文人文化心态和人生意趣的一类作品。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本文从宋代描绘梅花的诗词入手,说说宋朝梅花文化的意蕴及主要象征意义。

梅花雪中独开,清冷淡雅,本身又具美人姿态,自古便有“霜美人”、“冷美人”之类的称号,宋以前的文人爱将梅花比作玉人、美人、仙子等;宋人也继承了这一意义,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把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香脸半开娇旖旎”。另外,宋代之前有折梅赠远的习俗,宋人继承了这一习俗。王安石曾写有《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欲寄一枝梅花给远方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更是折梅寄远的佳作。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而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的品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与文人内心期望的优雅、高洁品格,与他们修身治国即便失意也超然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所以,梅花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梅妻鹤子”的林逋(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千古绝唱。

北宋中期,梅花的“君子”意象进一步传承发展,苏轼写了42首关于梅花的诗,成为北宋咏梅花第一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这些诗展现了苏轼内心清逸孤高的性格志趣,更寄寓了他不甘与世委蛇的高洁品质与情怀。王安石著名的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严寒中独开,借梅花象征坚持操守,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君子。李少云《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

南宋半壁江山已失,朝廷却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姜夔一类爱国文人志士,空有满腔把报国志,但面对国家大势,却无能为力,个人仕途也灰暗一片,又受了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文人渴望过一种清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至此,梅花又发展出了另一个象征意义――隐者高士。南宋杨无咎(1097-1171)《柳梢青》三:“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写梅花幽静淡泊,生在“茅舍疏篱”,与“淡烟寒月”为伴;杨无咎自号“清夷长者”,多次辞谢朝廷征召,终身隐逸,他笔下的梅花正是自己的写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有宋一代,梅花意象主要象征有四:一象征美人、仙子;二表情达意,传达对远方朋友、家乡的怀念;三象征君子;四象征隐者、高士,这四个象征意义在很多咏梅作品中是同时存在,相互融通的。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就描绘了梅花的外在“鲜妍皎”,“若风中仙”,又写了梅花在“穷冬万木立枯死”的恶劣环境下,“玉艳独发凌清寒”的坚毅品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士们在欣赏梅花美丽外表之外,植梅、观梅、画梅、咏梅,甚至妻梅,更多是借梅抒发人生情怀,把自己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梅花中,借梅花彰显自身高洁品质。因此,宋代开始,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

参考文献

[1]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6

松花石,通化市特有的地理文脉,已在地下沉睡了7亿年。松花砚,通化市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曾作为国宝被清皇室珍爱多年,后因诸种原因长期封禁销声匿迹近200年。在地下沉睡多年的松花石如何重被发现,又如何华丽转身为远销海内外的松花砚?是谁让松花砚涅桨重生,大放异彩?而松花砚在当代社会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在中国四大名砚的光环之外,作为后起之秀的松花砚如何突出重围?一块石头的命运,通化的传奇缩影。白山黑水孕育出松花砚

通化,秀美山城,松花江的支流浑江穿越市中心,为这座美丽的城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山绿水为天生丽质的通化披上了大自然赐予的七彩衣。在通化人的心里,家乡本就是一幅山水画。

2011年6月7日早上7点35分,记者到达通化。晨曦中的通化静悄悄,一层薄雾在山间缭绕。闻名全国的吉林修正药业通化市制药有限公司安静地伫立在青山脚下。通化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美誉。

“中国松花砚之乡”这一文化标志在通化的称谓一年有余。但是松花砚享受着吉林省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不能比拟的荣誉。通化人具有强烈的松花砚情怀,于是他们为松花砚创作了小说《大清国宝松花石砚》,并且整理出版民间故事集《传奇松花石》,美丽的石头会唱歌,承载起通化厚重的历史文化。

白山黑水天地精华孕育出了温润如玉的石头――松花石。在清代,松花石被皇家选中,被精心琢磨成松花砚,从此成为帝王的最爱,金贵万分,独领。大清王朝起家于长白山区,奇丽的松花石也仅仅分布在长白山。清初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记载,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末。松花石产于关东苦寒之地,当地人原本多用作磨刀石,很少为外人所知。清官御制松花石砚盛于康雍乾三朝。清康熙帝慧眼识宝,用以雕制清官御砚,并撰写了《松花石砚谱》:“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累累,质坚而温,色绿而莹,纹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并在松花石双凤砚背面御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松花砚雕刻了清王朝的强盛与衰微,奢华与血泪。清朝覆灭了,松花砚也随之被掩埋在一个旧王朝的残垣断壁里,渐渐鲜为人知。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中心王纯信教授解释:松花砚的原材料松花石的产地长白山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康熙三十年,康熙帝指令内务府造办处外朝武英殿专设松花石砚作,成立了开采松花石的专司衙门,并降旨将松花石产地长白山区严密封禁,而存世的清代松花砚多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馆藏,民间收藏极少。因此,松花砚销声匿迹长达近200年。寻找松花石就像朝圣

1978年,通化人并不知道松花石就在他们脚底下。提供给他们松花石线索的居然是一位日本砚台经销商。而追寻松花石,则是通化市工艺美术厂一段难以:忘却的沧桑记忆。

1977年早春的一个清晨,通化市美术厂的副厂长张有发隔窗望着浑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领导班子成员中唯有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如何扩大石刻产品的出口,开发新产品,壮大美术工艺厂的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就在此时,吉林省外贸公司经理刘彦德传来了一条决定工艺美术厂未来命运的信息:经营砚台的日本老板透露,长白山有一种石头可以制砚,这种砚台据说还是清代的御用砚。

工厂领导分头行动,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找到了“松花石”的蛛丝马迹。《吉林通志》记载:“松花石出混同江砥石山。”他们进一步查阅资料,证实“混同江”即“浑江”。老厂长张有发认为,砥石山很可能就在浑江岸边。

一条信息成就了通化工艺美术厂。一个尘封近200年的秘密随即破解。

于是,寻找松花石成为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的头等大事。以张有发为首的挖掘小组自1978年春开始,沿着浑江两岸不断寻找松花石,“走过风霜雨雪,踏遍沟沟坡坡”,就像踏上了朝圣之旅,又像一场寻宝探险。

“一定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是张有发在寻找松花石的艰辛道路上秉承的信念。1979年深秋,他和供销科的科长张云福在通化境内的梅集铁道线二道江长胜村附近的仙人洞发现了类似“松花石”的岩石。1980年早春,他们又在通化境内大安乡的别鸪洞采集到了温润如玉的石块。经北京权威文物鉴定专家的鉴定,这两块石头就是松花石。“这个重要的发现为中国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当时的文物专家如是评价。1980年5月,“松花石砚鉴赏会”在北京召开,得到80多位著名金石鉴赏家、书画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肯定和赞赏。

从此,通化市工艺美术厂与松花砚融为一体。它就像一个母亲用温暖的母爱守护着松花砚,看着松花砚一步步成长,被人接受和喜爱。

但前路漫漫,生死未卜。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一项事业,可能会毁于一旦。2007年,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因经营不善,误入迷径。松花砚就像折翼的天使,从蔚蓝的天空坠落到黑暗的荒野上,路途渺茫。

百年老厂的重生

“对松花砚很有感情,2007年,我们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的生产和经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看到工厂和松花砚就这么萧条下去,心里非常难受。”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厂长宋文采对记者说道。4年前,他经历了一场思想较量和内心的挣扎,已经退休的他被厂职工投票选举重新出任了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厂长。当时,宋文采还在家里经营一个木雕厂,为重振松花砚昔日的辉煌,他关闭了木雕厂,一心一意扑在松花砚这个艰难的事业上。温文尔雅的他现年已经69岁,不抽烟不喝酒,心态很乐观,慈祥的微笑总是挂在脸上。

201 1年3月,宋文采又多了两个头衔:吉林省旅游商品委员会成立,他被推荐选为副会长;通化市工艺美术协会成立,他又当选为首任会长。2011年6月7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忙碌着筹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和通化市首届松花石产品设计、雕刻技艺大奖赛。忙里忙外的他事情似乎总是做不完。

在记者的要求下,宋文采驱车带领我们来到了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走近工艺美术厂,记者看到的是一座美食城。“工艺美术厂就在这座楼的六层。老厂的遗址早就没有了。”宋文采表情凝重地说道。

通化工艺美术厂的老厂现被开发为高楼大厦,4500平方米的老厂化为云烟,成为通化的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美食城。2000年,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搬到了美食城的六楼。走出工厂大门便是美食广场,美味佳肴尽现眼底。一座百年老厂淹没在繁华闹市区的大楼里。宋文采内心沉重,感慨万千,他觉得对不起老 厂长张有发。

从2008年开始,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厂在宋文采和全体员工的治理下扭转危机。2008年,

“松花石砚――重放异彩三十年”庆典为松花砚作了历史回顾。宋文采找到当年参与寻找松花石的在世退休领导和工人,大家回顾艰苦历程,总结这三十年的沧桑历史,凝聚人心。彼时全国各地正在轰轰烈烈搞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典,松花砚映照了通化一个时代的发展。

2009年,松花砚被评为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松花砚之乡”称号。2011年3月,通化市松花石(砚)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11年6月份,工艺美术厂的工人工资由2007年的平均工资600元涨到了2000多元。美术厂还在郊区增加了一个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分厂。松花砚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拯救松花砚

2008年,宋文采做了一件让全厂职工铭记于心的大事,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上任之后,宋文采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着手解决通化市工艺美术厂以及松花砚存在的发展问题。看似儒雅的他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在宋文采任新厂长之前,松花砚制作技艺已经被一个个体作坊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通过了各级专家和审批单位的评审,只是还未公布。这对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新老员工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年老厂长张有发带领工厂的职工寻找松花石的历史白纸黑字,记载在册。在通化普通人看来,申报松花砚雕刻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应该更有资格。

“偏偏有些人就要违背事实真相,将一个团队的成果据为己有。”宋文采对记者表示。他相信历史是公正的,确然,2009年6月,吉林省文化厅批准: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松花砚雕刻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非经过不知难,困难留在宋文采的心里,他像一个斗士,精力充沛,仍在苦苦思索松花砚的发展之路。

“我们的工人都是很优秀的工人,我们应该将松花砚的制作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并把松花砚的生产发展壮大。我个人是很有信心的。”宋文采对记者说道。在他眼里,松花砚发展之困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文化产业的高度思考着松花砚的未来。通化市美术工艺厂和个体经营者应该如何做?各自该承担哪些责任?一个名副其实的松花砚之乡应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目前,在通化市有200多家个体作坊在制作松花砚,这些制作者都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滥采松花石现象严重。“凡是有松花石的地方,就有滥采现象。而好的石料却没有做出好的松花砚。”宋文采眉头微蹙,连连叹惜。

销售市场的无序和恶性竞争让宋文采一直颇为头痛。质地和工艺几近相同的砚台,有的能卖3000多元,有的却只卖500多元。“个体经营者考虑的可能仅仅是个人的生存问题,而工艺美术厂要考虑的则是通化松花砚的未来发展。作为松花砚制作技艺的申报和保护单位,我们当仁不让地担起了责任。”宋文采对记者说道。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松花石开采的管理。此外,还应提高全体员工的艺术水准和设计理念。据记者了解,通化工艺美术厂现已同通化师范学院和通化职业教育中心联合办学培养人才。而他最终的目标就是,整合好松花砚的制作生产资源,形成集团化经营与发展。

“要发展松花砚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宋文采说道。2011年3月,新成立的通化市工艺美术学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制定松花砚的行规,比如制定质量标准、鉴赏标准、价格标准等行规,以期规范混乱的松花砚市场。

在宋文采的雄心壮志里,他要培养一支技艺超群的工艺美术师团队。“以人兴业,以人创业”一直是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秉承的理念。此外,他以广东端砚每年10亿元的销售额为超越目标,“将来松花砚的年产值得赶上端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松花砚产品已远销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通化市政府也积极采取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措施来扶持松花砚的发展。

工艺美术师的砚台人生

张国江是国家轻工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的“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找到松花石后,他成为第一批复原松花砚制作技艺的工艺美术师。他凭借着悟性,对松花砚制作技艺由陌生到熟练,从中年步入老年。时光荏苒三十年,退休后,他还是闲不下来,又返聘到工艺美术厂。“我痴迷这个,很有感情,放不下来。跟松花砚在一起,感觉心里踏实。”不善言辞的张国江对记者说道。

在张国江看来,1997年是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最为辉煌的一年,香港回归,工艺美术厂制作的松花紫荆情系根砚,被吉林省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而礼品的设计者就是张国江。作品反映了东北的风土人情,砚台上的花纹有东北虎、梅花鹿、仙鹤、长白山天池等东北风土名物。紫荆情系根砚为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当时,中央电视台、《大公报》、《吉林日报》等媒体纷纷聚焦松花砚。

在松花砚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张国江的内心也经历了手工制作和电动工具制作的矛盾冲突。就像一个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必须接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他有困惑,“电动工具提高了效率,但肯定比不上手工制作出来的松花砚。手的感觉是有灵气的,现代化技术会磨掉传统的精髓。”厂长宋文采作了一个比较:一个手工一天能制作一个小砚台,而制作同样的砚台,电动工具可以制作出5台。这也是这个百年老厂不得不痛苦面对的问题,作为吉林省松花砚的生产基地,既要发展壮大松花砚产业,又要传承传统。

记者了解到,通化市美术工艺厂的产品既有仿清代的松花砚,也有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砚台。张国江说他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要创新,但更要把优秀的传统发扬光大。”

张国江大量吸收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并研读有关石雕、玉雕等雕刻技艺的书籍。这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现在他的老年生活仍然与松花砚朝夕相处。“时展很快,离开松花砚一段时间,我就会落后。”张国江憨厚地笑道。他不是一个厚古薄今的老者,更像一个充满力量的青年,不断吸取时代的气息。他的目标仍然是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品。儿子大专毕业后跟着张国江学习松花砚雕刻技艺,父子齐上阵,他感到很幸福。

松花砚不止是砚台

砚台与书法,唇亡齿寒。这是一个时代的隐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困顿。

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在我国中小学校教育里,书法教育却形同虚设。而从中国学习了书法的日本,却把书法作为“国魂”教育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