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培训范例6篇

软实力培训

软实力培训范文1

培训机构软件人才人才培养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中、高端人才是其关注并强烈需求的焦点,但是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大多数人力资本依旧是处于“金字塔”低端,从事规范化软件编程工作。杨荣(2011)和吴健康等(2011)等学者从软件服务外包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良性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道路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赵航涛等(2011)探索出“政产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总之,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模式及方向滞后,忽视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造成相关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急缺,并且人才的质量品质以及结构层次均依旧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有效发展的瓶颈。因此,站在培训机构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升我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层次,实现高附加值的目的,最终能有效促进该产业持续、健康与永续发展。

一、培训机构视角下软件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在国外,根据软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软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无论是在专业技术还是在职业素养上,可以做到培养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培训低端与高端软件人才;而在我国,软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低端人才的培养。与学历教育相比,培训机构作为软件机构深造的摇篮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根据市场与岗位需求决定专业与课程

在合理的市场经济运作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软件培训机构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目标市场的热岗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使培训学员的学习具备较强目的性;课程设置完全基于岗位需求,培训课程中包含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完整与及时更新。

2.教学过程连接紧密且效率高

培训机构的教学时间短,教学过程高度集中,课程安排细致,连贯性强且重点突出。一般均是上午学习理论,下午上机实践,保证实践到当天所学全部知识,在短期内能有效提高学员的知识与技能。

3.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较高

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学历一般要求不高,却十分看重其专业素质与能力。比如很多大型机构对于讲师的要求一般至少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与项目开发案例,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把最实用的技能传递给学员。

4.专业日语培训

有的学员进入到培训机构就是为了提高日语能力,其中包括日语基础与软件外包专业日语。培训机构通过专门设置针对于对日软件外包日语课程培训,并进行日语实训项目,来提高学员日语能力。

二、培训机构视角下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专业培训机构学习和借鉴。因此,需要对日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1.培训层次细分,目标要明确到位

我国软件培训机构对于学员入学门槛设置比较低,学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不一致,采取相同的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员不具备相对竞争力,更不符合企业所需。由于不同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承接项目不同,会有不同方面的专业性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兴趣与个性,有针对性的对所培训的课程进行划分,比如有针对扫盲培训的,有针对基础培训的,还有针对不同软件领域专业人士培训的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价值。北大青鸟IT教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就对不同学员进行了不同的定位教学,如有启蒙培训、学士后培训等,还包括不同领域如金融类软件、电子信息类软件等的培训,相对较准确培养了适应所需企业人才。

2.重视素质培养与质量监控

与我国软件培训机构相比,印度的NIIT机构更加注重学员的团队合作、逻辑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并且NIIT的全部课程通过了国际标准的ISO9001质量认证和SEI-CMM5级最高级别的知识解决方案业务认证,因而其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能够较好适应各个层次人才要求。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学员情商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过程,锻炼学员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对学员进行CMM3及更高级别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培训培养,了解目前对日软件外包行业常用的国际规范标准,重点强调培养学院的软件计划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等能力。

3.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及培训机构实现协同合作

先进的培训课程及强大的师资力量是目前软件外包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第三方软件培训机构本身是产业化运作下的结果,应与社会上很多知名软件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协议,将企业的操作流程植入平时教学,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形成技能培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模式。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北大青鸟就与南京高新区、江苏软件园及上海、无锡等多家软件外包企业签订了培训就业协议,很好地结合了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项目、市场优势,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适用于企业的人才,还为培训机构带来先进培训方式。

此外,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培训机构合作自办培训机构,如大连华信、东软、软通动力等就成立培训中心以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内人才流失率,还有效吸引了外部精英人才加入。其中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就与日本日立系统服务公司、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机构,采用先进的教材和对日实战开发项目,学员毕业后可以直接承担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项目。因此,应该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与师资,并结合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现状,进行适应该产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011.

[2]吴健康,周娟.软件服务外包环境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

软实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24-03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强调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双方的合作融合,引入实训机制,形成以“3+1”模式为框架、产学一体化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把在企业培养的1年时间分散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2.目的是形成“工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培养过程,建立“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系统、科学的工程项目概念。

3.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3]。

4.每学年根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请合作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来校开设相关技术讲座,并选择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选派师资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再集中到合作企业进行强化训练。该专业学生4学年期间的实践活动简表如下表1。

通过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3+1”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按学期逐步推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使其观念及早融入社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认识与理解[4],逐步形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

三、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高校、企业双方合作融合,将实训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以JAVA专业实训为例,我们的实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在企业项目经理和学院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实训中的具体项目,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始终[5],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应用锻炼,进一步了解标准软件开发过程与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锻炼其团队协作精神。

1.实训内容和阶段。我们的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实训为基础实训,一般以基础性的、业务简单的项目为案例,训练重点放在编码实现上。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一般由合作企业从其案例库中选择其之前实践过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内容涵盖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强化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两个阶段的实训都贯穿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项目评审等阶段,但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技术储备,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调试方法和技术[6]。以JAVA实训为例,在技术储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各类项目文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了解行业前沿应用状况和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体实训的内容和阶段如下图1所示。

通过项目的实战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通过完成案例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和项目评审过程的实践,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2.实训目标。我们的实训目标按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实现的分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第一个阶段的校内短期实训:该阶段属于基础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单元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管理和ISO体系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软件开发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提高学员对自己编写的软件的测试和调试能力,修正和增强学员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的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引入新的Web标准、HTML5、CSS3、Canva、SVG等,为学生将来进入互联网或移动开发领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技术储备。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下表2所示。

(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市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集中于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失衡[8]。因此,我们通过校企融合,整合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年度请合作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为同学们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同学们逐步对大型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验软件开发的工作氛围,逐渐树立基本的职业观念,以便到毕业时,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岗位,提升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3)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实践,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的工程经历和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经验,了解大中型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提高教师实际工程研发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使专业教师得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前做好师资储备。

此外,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还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四、结语

大学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在层次上来说应该是中高级的,他们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由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实践的机会,而且所教授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和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历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校企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

[2]张广泉,杨季文.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3]张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5,(8):137-139.

[4]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8-130,160.

[5]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6]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7-148.

软实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实训体系;应用型软件人才;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一直是许多应用型高校努力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也成为了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东软信息学院通过对社会需求以及对在校学生的现状分析,探索出一条建设实训体系的培养道路,并已经进行了多年实践,在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现状分析

高校的毕业生要符合社会上的用人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毕业生的社会价值,也才能间接地体现出高校的办学价值,这也正是东软信息学院所一直追求的办学理念――“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但是,现实中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用人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的脱节现象,下面就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

1.1用人单位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作为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理所应当希望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够适应工作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具有新员工技能,包括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了解软件开发的工程以及能力,并具备快速形成的基础;

(2) 具有一定的经验,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最好参与国实际项目的开发;

(3) 清楚新员工的定位,从初级软件工程师开始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应当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初级软件工程师的层面。

通过对软件行业企业的招聘启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初级软件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之间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软件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系统软件架构及界面的设计,完成软件开发的进一步设计(模块级设计);

(2) 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领导编码人员编码;

(3) 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负责编程过程中较难问题的解决;

(4) 对系统的整体把握能力,能够进行代码的集成。

而对于初级软件工程师,企业的要求多集中在两个能力上,那就是:

(1) 阅读、理解文档的能力,能够理解详细的设计报告;

(2) 代码开发和调试的能力,能够根据详细设计进行编码和调试。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如果定位在初级软件工程师的层面,培养要求并不是很高。

1.2高校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现状

高校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主要定位在在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更多知识,毕业后能立刻就业,并能满足日后工作及发展的需要。这样,从培养计划上来看,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理论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一方面为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 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 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主要传授给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用到的知识,是直接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在校期间学习了软件开发中所需要的多方面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在实际企业的软、硬件开发环境中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没有完整体会过软件开发流程,缺乏实际参与软件工程项目的经验,也缺乏对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进入企业后,缺乏快速学习的能力,不能快速掌握企业的岗位技能。因此,高校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并不是完全匹配,关键在于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1.3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现状脱节的原因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在刚刚离开校门时并没有完全符合软件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会在新员工入职后进行就业培训,这也似乎成为了业内约定俗成的做法,但确实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那么,为什么高校不能培养出直接可以适应企业用人岗位的人才呢?

从高校的层面上来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一般都是执行3~4年一个周期,而IT行业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课程的更新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而且,高校中也鲜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对软件开发的流程、规范等也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企业中实际的工程往往都是庞大的项目,很难融入课堂教学,即使是已经开发过的项目,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实践,增加工程体验。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实际的项目往往都有着工程项目质量、工期、保密性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限制使得企业不可能允许在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实施中不具备一定工程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说,对于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似乎是个累赘,不能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

正是由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希望高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仅仅通过简单的校企联合不易实现,需要另辟蹊径。

2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东软信息学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自行建设实训体系的人才培养之路。

2.1强调动手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1][2]

我院通过对应用型软件人才核心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应用型软件人才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而其中工程实践能力又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我院加大了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比例,大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是:以毕业实践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整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课堂实践、实践学期和毕业实践,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点、线、面的关系,彼此呼应,如图1所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课堂实践包括随堂实践、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实战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目的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教学目的,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每一学年的实践学期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知识点进行融合,实践的目的是对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分为概念实习和技能实习,以相对完整的项目以“线”的形式贯穿相关课程,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毕业实践,包括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像“面”覆盖大学前三年所学核心课程。在项目实训阶段,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采用企业式的管理模式,力图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无缝链接。项目实训的延伸和扩展就成为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使学生再得到深入的训练。

由此可见,项目实训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所在,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大力进行探索和实践。

2.2成立实训中心,构建项目实训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项目实训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保证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实训中心与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职责具体包括:

(1) 跟踪、研究行业主流应用技术,针对企业岗位技能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体系。

(2) 标准化实训模式包括材、案、统一实训项目、统一文档模板、统一评价考核标准等;

(3) 完成对教师的实训,培养工程师型教师;

(4) 建设实训平台,辅助教师完成实训教学,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交流的场所。

(5) 承接协力项目,组织教师对项目的竞标,管理学生开发团队。

目前,我院的实训中心已经成为了大连市的实训基地之一,不但组织院内学生参加实训,还承担了其他高校的学生实训任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3建设实训体系,具体实施项目实训[3]

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企业可用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训中心建设起一套实训体系,整个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1) 实训平台

东软实训平台是为实训教学实施及监控实训过程、保障实训质量而开发的一个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学习任务的管理、实训项目的管理、项目阶段的监控、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分析等,是实训教学的支持平台。

学生可通过平台获取参考资料、帮助文档、课件,查看任务,提交工作成果等;实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监控各教学环节、分配任务、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等,方便指导学生实训,减轻教学压力;管理者可通过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学员的实训情况,图3所示为平台对学生实训项目开发进度的跟踪与统计,图4所示为平台对实训教师工作量的统计。

(2) 实训教学资源包

实训分为JAVA、嵌入式、.NET、系统维护和网站设计五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实训教学资源包中都包含了实训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包括实训预备知识复习资料、辅助实训项目开发的参考资料、实训项目开发前的练习项目及源代码、实训项目文档及参考源代码、开发工具软件及视频课件、项目管理与实训开发服务器、项目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师用课件与讲义、项目实训教学安排、实训项目开发计划、项目实训考核方式、考试系统及题库等所有实训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所需要用到的资源。

(3) 实训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法

实训教学的组织流程如图5所示。总体说来,是将参加实训的学生经实训前测试后按照综合能力编组,每个项目组30人,由一名实训教师指导;每个项目组再分3个小组,每组10人,每个小组一套系统,按照开发计划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任务分配以功能模块为单位,每位开发人员均负

责系统中一个或多个模块的开发。

在实训中用到的组织管理文档包括实训教师手册及教学安排表、实训申请与跟踪表、实训反馈调查表、项目管理规范、工作日报模板、学员日常管理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跟踪日报等。

2.4建立教师实训机制,实施教师实训

在实训的具体实施中,实训指导教师的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使教师能够满足指导实训的条件,要先对教师进行项目实训,增加工程经验。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教师实训机制,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大规模,体系化项目实训;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规模,案例化项目实训;并且教师能够参加实际合同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高项目设计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通过实训,完整的学习和体验了工程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对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对教学计划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认识,对承担的专业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日后的授课扩宽了思路;并且引发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也增强了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的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工程师型教师,有能力开展对学生的实训教学。

工程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目前已经参加过项目实训的教师已逾百人,其中50%以上的教师具有指导两个以上方向实训的能力,教师的指导水平显著增强。

3高质量就业,彰显实训显著效果

学生通过实训,可以达到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 对软件工程项目有了完整的理解;

(2) 在类似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结合实际应用项目,融会贯通了学校所学知识;

(3) 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流程,体会了软件开发过程,强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系统网络构建技

能,提高编码熟练度及调试技巧,增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4) 掌握了编程思想、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及开发工具的使用,积累工作经验;

(5) 培养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6) 有信心和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独立工程项目开发;

(7) 进入企业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具备了快速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项目实训后,通过大量的编程,对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了。图6所示为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实训平台所统计的每个人开发模块的修改次数及代码行数。由图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的代码量都在5000行以上,这对于一个不能接触到企业实际项目的在校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积累。

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2008届共有500余名学生参加了项目实训,截至目前为止,就业率已经达到95%以上,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了70%,这对于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之后的就业市场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目前2008届毕业生已经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从目前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经过了的项目实训之后的本届毕业生的满意率已经超过了90%,我们还将进一步跟踪调查。

4结论

总之,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所走出的建设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道路,实践证明能够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很好的保障,无论从教师、学生还是社会,都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董玮. 引入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4).

软实力培训范文4

关键词: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对日软件外包

中图分类号:TP3-4

我校软件学院经过几年教学改革实践,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面向软件外包人才需求,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明确方向、工程实践、服务东北亚”为指导,构建了“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突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1]。

1 构建“2.5+0.5+1”模式

我校软件学院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的本科生,前2.5年以在校内学习为主,三年级下学期(0.5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学习,四年级(1年)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2.5+0.5+1”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2.5+0.5+1”模式示意图

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软件学院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实践、工程认识、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项目案例库5个方面。

2.1 基础实践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日语会话、日语写作等实践环节。

2.2 工程认识

工程认识层次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

2.3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层次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IT日语实习、企业工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2.4 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层次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以及课外进行的素质拓展、科技制作、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

2.5 项目案例库

项目案例库对工程认识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目前,我校软件学院所具有的案例库(Java方向)主要有: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日文)、人事管理系统(日文)、实训管理系统(中文)、计算机教研室精品网站(中文)、大连市政府外文网站(日文)、大连市政府新闻系统(中文)、日语能力考试模拟系统(日文)。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图

3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建立多个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不同实习阶段有不同的实习内容,能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完善实训基地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目前我校与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IT知名企业签订了共同培养方案,致力于利用地区优势和外语学校优势,打造东北亚软件人才培养的摇篮。

3.1 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出 “基础厚、能力强、外语好”的新型软件外包人才。

3.2 教学安排

依托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或者校内实训基地授课,指导学生在模拟企业或真实企业中,完成1-2个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任务。

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按照既定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或实习教学计划,与毕设阶段的培养结合,具体的培养计划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校外实训培养计划

学年 企业教学安排 时间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建议企业 备注

6

学期 软件工程初步能力培养实训 4周 主要通过一个真实需求的软件项目,使学生在团队开发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 以真实企业应用软件系统为对象,实践软件工程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软件工程过程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7

学期 软件工程实战能力培养实训 12周 主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软件开发知识的培养;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的培养;按角色组织软件开发的实践。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提交完整的软件开发文档(日文)。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企业为主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工程实践能力。

第7

-

8

学期 毕业论文(设计) 12周 以软件行业应用为背景,以文档编写和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为考核内容,强化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开发一个软件工程项目。除提供一个实际运行的真实系统实现一个模拟系统外,还必须提供规范化的主要文档(日文)。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自我学习为主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 “校企互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建议[2]

4.1 走出去,请进来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实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

“走出去”是要求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培训,与企业一同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整体结构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请进来”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等单位合作教育的机制,聘请或引进软件外包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或毕业设计指导,开设有关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办法的课程或讲座。

4.2 “校企互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要以对日软件外包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校企互动”是教育适应区域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软件外包企业需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我校软件学院利用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计算机+日语强化”专业,并为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的对日软件外包人才,毕业生分配率连年达99%以上。

4.3 日语教育要以校内教育为核心

日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在校内的几年里,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

4.4 校企双方要互惠互利

“校企互动”使学校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也得到了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水平。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人才、技术、培训、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解决了企业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徐蓼芫.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34-135.

[2]谢文达,张宗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3(2):110-111.

作者简介:陈恒(1982.10-),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软实力培训范文5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卓越工程师;软件工程;工程训练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启动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是国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贯彻《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提高软件工程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还不是卓越工程师,只是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夯实了基础。高校应该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应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来思考。卓越工程师不仅是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也不仅是解决问题能力强,而是具备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成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这是高校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1]。

二、研究假说

(一)卓越软件工程师能力及素质要求

基于网络搜索软件工程师招聘信息调研,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描述和技能要求关键词进行收集排序,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聘经历归进行档整理。经过市场需求与应聘两方的相互对比印证,分析提炼出当前软件行业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软件工程专业的素质培养结构。

2.1 软件工程师专业能力要求

能够参与项目需求分析,研究项目技术细节;根据新项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配,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根据需要及时修改、完善软件;根据公司要求规范,编写相应的技术文档;编制项目文档、记录质量测试结果;研究项目技术细节,完成项目初始至终结的全部技术跟踪协调工作;根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解完成软件编码工作,配合进行软件测试工作;参与客户沟通、项目需求调研分析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2.2 软件工程师素质能力要求

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文档编写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书面表达严谨、规范;关注细节,能主动思考,逻辑能力强,敬业进取;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的掌握新技术;身体素质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及创造力,敢于接受压力和挑战,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攻关。

软件工程师素质培养结构如如表1所示。

三、软件工程训练教学

软件工程训练教学是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软件工程意识,培养实践编程能力和软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软件学院建立孵化园和创新基地两个软件工程实训中心,模拟软件企业环境,招聘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和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进入,组织优秀学生建立项目团队。在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环境中进行软件工程训练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实地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软件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软件生命周期理论、提高动手编程能力、增强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软件创新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长期的项目基础训练。通过系统全面的软件工程实践,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编程动手能力。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编程技能训练之后,增加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按照软件公司团队开发形式,组织开发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队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然后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分阶段迭代开发实现,创作出有创意的软件产品。学生的创新设计项目训练后,集体评价讨论设计制作的产品,增强学生自我创作的信心,激发和培养软件创新的欲望。软件学院的孵化园和创新基地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在国内省内软件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创新训练效果显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软件工程实践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打下工程基础。通过软件工程实践训练教学,促进专业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结合,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卓越软件工程师标准课程的制定,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推进实施校内外的软件工程训练,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要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主要以掌握工程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以全面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现代工程教育和软件行业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使之融入软件工程师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朱雪莲.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1.24:10-12

软实力培训范文6

关键词:企业规模人力资源人才结构培训

近年来,我国软件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一些软件大国如美国、日本和后起之秀印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正规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软件业属内向型,主要是国内市场,而国外市场份额较小,且是先国内后国外。《2002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公报》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全国软件企业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出口创汇仅15亿美元,占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

第二,我国软件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产品是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基于系统平台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对于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防范病毒、黑客攻击的查/杀工具软件,而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则极少。如Linux,虽然已进入企业级应用,但也只是在服务器领域里取得了进步。

第三,软件企业规模较小。《2002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公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4700家各类软件公司,其中,50人以下的企业占67%左右,50~200人的占26%左右,10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则非常少。

第四,软件企业正规化程度差距较大。我国具有CMM认证的企业为数极少,且通过CMM认证的最高级别仅为四级,如深圳华为公司。而全印度取得软件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有40余家,有的企业还同时拥有ISO9000、希格玛等国际认证。

第五,软件企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国的大多数软件公司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缺少较规范的软件过程监控、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等。

这其中影响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有经济体制问题,也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如政府对软件企业的投入、指导和各种优惠政策,教育体制和社会教育机构对软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软件企业内部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软件人才问题,以下将着重讨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构建软件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

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万人,其中高学历人才的比重较大,研究生共43208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本科生共19615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3%;大专生共9943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

现阶段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为“抛物线型”,说明软件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是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丰富经验与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管理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则是从事软件编程等基础工作的软件程序员、软件配置员和软件操作员即“软件蓝领”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竞争能力差的一个因素是产品成本太高,质量欠佳,这也是软件企业难以形成产业化的重要原因。现在一个学软件的研究生月薪在1万元以上,一个大学本科生月薪在2000~6000元之间,这样高的代价必然给软件企业带来产品的高成本,使企业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所以,降低软件企业劳动力的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把企业办大办强的当务之急。

由于软件企业规模都非常小,因此分工不可能特别细。然而软件产业规模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软件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形成规模,软件人才分工也会细化。细化便于科学化管理及降低成本,即便于利用不同层次的人才结构,有效合理安排使用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我国软件企业中,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程序员数量居多,他们从事简单的编码工作,一方面使得软件的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他们作为系统分析员,管理经验和知识技能还有欠缺,不能够胜任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影响软件企业本身的发展。一些软件企业提出“非研究生不进”,对低层次“软件蓝领”人才不屑一顾,这实际上造成了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因为分工细化后的软件产业恰恰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编码工作的软件工人。

理想的软件人才结构构成应该是“金字塔”型。处于顶层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项目高级管理人才以及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设计的系统分析员,这部分人将决定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我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金字塔”中间的“中端”软件人才是高级程序员,他们是我国当前软件人才存量的主体。最后,我国还需要大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员,这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所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完成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合理科学的人才匹配既可以做到人尽其用,又能使高级软件设计人员得到解脱,投身到更多的软件开发、设计工作之中,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

二、加强软件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软件企业中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在微电子性价比18个月、软件9个月就要更新换代的今天,软件企业必须与院校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获取最新、最实用和最前沿的软件动态信息,与时俱进,让企业员工掌握最新的软件行业发展动态,以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不同时期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需要

基础编程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完成一个个基础程序模块的编制,而不同软件公司在不同时期,软件产品也不一样,每个基础程序模块所需要的知识和编程语言也不尽相同。软件企业中的程序员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还必须进行培训,补充新知识,以适应IT行业的发展。

3.软件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

软件企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过程都基本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通过学历教育或职业培训,学员掌握了软件编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入软件企业,在初级的职位上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和在职短期培训,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成为中高级软件工程师;通过参加更高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水平,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

软件企业为确保自身处于质量——成本坐标系上的最佳位置,就必须形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基础程序员”的合理化人才结构。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培训,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职工队伍。

三、软件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的方式和途径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软件人才培训方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是我国目前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社会上各种非学历软件人才培训项目则是层出不穷,对传统软件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差异较大,各有优点和不足,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培训需求。

1.高级软件人才培训有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工程硕士方式、第二学士学位方式和其他专业学生转向软件专业方式,其培养对象主要是一些有软件开发经验、需要继续深造的软件人才。定位于技术教育的学历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周期较长,费用较大。

2.中层软件开发骨干培训主要依靠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在职培训。规范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在职培训,由于和软件企业有着良好的沟通,所以能够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可根据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向,周期较短,费用较低。

3.低层软件技术工人培训主要培养软件技术工人,可以通过社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种途径进行。由于基础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是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注重于动手能力,需要在实际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中得以锻炼,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可以大量培养低层软件技术工人。

4.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的软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培训教育机构来提高现有人员的水平,不断充实研发队伍,为企业发展储备能量。这些培训机构的教材大多来源于企业本身,教师也都从企业中来,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项目经验,课程则针对企业需求进行设计,因此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上一篇灭鼠好方法

下一篇感动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