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例6篇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林黛玉 薛宝钗 创作缘起 薛林性格变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自红楼筑梦以来,对于作者曹雪芹到底是偏向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从来没有定论,各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林黛玉,有人说是薛宝钗。但有句话说得好,“花开并蒂”,好看的花儿并不一枝独秀,若两朵各自灿烂,各有千秋,既展示了相互映衬,又避免了孤芳自赏,有何不可呢?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如姣花,一如纤柳,两个都是曹雪芹歌颂的人物,两个人的品质都为作者欣赏。但是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敏感尖锐,孤标傲世,一个藏愚守拙,恪守礼法;一个率真清纯,任情任性,一个精通世故,不免虚伪;一个倔强刚烈,热肠直性,一个温柔敦厚,热中有冷。“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①。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作者赞赏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他批判的人物,两点是不矛盾的。作者写林黛玉的纯真、聪明,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她爱哭,同时也爱笑,在和大家相聚的日子中,常常会说些笑话博众一乐。她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但绝不向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此外,她虽然表面上柔弱体单,但骨子里却刚烈倔强,《葬花吟》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本质是他对这类人物的欣赏。但同时林黛玉小性、敏感。从周瑞家送宫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访宝玉误被晴雯拒之门外于是伤感悲泣,二更方睡;被指和小戏子长得像,又见宝玉使眼色给湘云便恼了;看到宝玉急切地想见湘云而又从宝钗处来便跟宝玉无理取闹……凡此种种,黛玉被心直口快的湘云评价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这是曹雪芹对这类人物性格的批判。至于林黛玉的多情,在《红楼梦》里,“情”不是一件好东西,它是痛苦的根源,甚至要用生命做代价。生活中,唯有林黛玉这类性格的人才会如此执著于情,为情困,为情恼,反过来又因此把自己性格的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性格本身,就是她痛苦的根源。

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虽然年纪很轻,但这只是作者为了写小说的需要而赋予她的生理年龄,她的心智年龄却是作者的心智年龄。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和有些叛逆的黛玉不同,宝钗都是恪守礼法的。她自己安分守己,遵守妇德。在感情问题上,很难说宝钗不喜欢宝玉,毕竟宝钗也是妙龄少女,且宝玉又是她生活圈子中比较出色的男性,但宝钗的表现是以礼抑情。听见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提起金玉姻缘,她便有意远着宝玉;看到宝玉先进潇湘馆了,她站住想了一想,又折回去了;对于林黛玉的咄咄逼人,她从不正面接招。同时,宝钗精通社会关系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揣摩各种人物的心思。当贾母出钱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戏文,喜欢吃甜烂食品,就投其所好,以博得贾母的欢心。宝钗性情宽厚,通情达理而又善解人意。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对方设计毒打,薛姨妈想诉诸王夫人捉拿柳,宝钗却劝其放弃,免得让人误以为薛家仗势欺人。宝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她理解湘云的苦衷,主动接去了袭人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她体贴苦命的香菱,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主动让香菱到大观园居住。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宝钗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体贴他们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至于宝钗对待金钏的态度常被指为冷漠,其实这不是宝钗的冷漠,而是封建礼教的冷酷。对于薛宝钗来说,仿佛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在她的掌握之中,能够如鱼得水,信手拈来,尤其是对于情、名利和地位,她已经看得很透,也看得很淡,甚至死亡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一切都随缘聚缘分。和这种人在一起,不会被情所迷茫、困惑,不会陷入情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的无情,其实是至情,是平淡如水的情,却又是最牢固的真情。

对《红楼梦》人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必须觉察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文本开篇谈及的“金陵十二钗”册子中对薛林的安排独异,其他各钗都是一人一图一诗,薛林却是二人一图一诗。“薄命司”图册和诗写道:“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也有四句诗道:可怜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其《红楼梦套曲》亦是将薛林二人相提并论。此外,曹雪芹在创作缘起时谈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没也。”可见其目的是为闺阁昭传。另外,对于薛宝钗的人物创作真谛,曹雪芹还在小说原本第一回借石头之口说:“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词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这段议论反映出曹雪芹是非常反感小说创作如才子佳人小说那样中间加入一个卑鄙小人的破坏。他既然无意于写才子佳人小说,自然就不会把薛宝钗塑造成破坏宝黛爱情的小人。事实是,没有爱情的薛宝钗在婚姻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她和林黛玉一样,都是无辜的牺牲品,都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杯)”的缩影。所以说,薛宝钗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情迷、情陷、情觉这几个阶段,这样才能有所升华。

当作者徘徊在可爱的黛玉和可敬的宝钗之间时,二人就在曹雪芹的笔下慢慢发生了变化,作者为她们逐渐在寻找一个契合点,同时使其具备现实性和理想性,既为社会所容忍,又是心有爱悦的理想女性。林黛玉从早期的孤高自许,尖酸刻薄,逞才使气,到后来性格逐渐向平和、内敛、深沉的方向发展;她和园中的姐妹关系由紧张变得友好,对薛宝琴甚至显示出长姊的风范。特别是对薛宝钗从充满敌意到衷心感激,二人的矛盾逐渐趋于缓和,以致后来把宝钗当做是能够倾诉衷肠的知己。这些都说明黛玉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作者的人物塑造下)渐渐学会了掩饰真情实感,她的锋芒在减弱,她的忧郁在加深。伴随着林黛玉的成长变化,薛宝钗的形象也在变化着。庚辰本二十二回脂批说,宝钗“天性从礼合节”,说她“从礼合节”十分准确,但没有人会“天性”就是如此的,这必然是受到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所致。从宝钗究责黛玉看《西厢记》与《牡丹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宝钗和黛玉从前是一样的,“也是个淘气的”。特别是对于《西厢记》这样的书,其实宝钗比宝黛二人都读得更早,读得更多,宝钗对这些作品的喜欢和熟练程度绝不亚于宝黛二人,否则不会黛玉一说就听了出来。她从前的这种纯真天性是被封建家族的长辈们改造了,逐渐成为一个封建道德规范的少女。宝钗后来性格的慢慢变化也是基于拥有这种天性。从一开始的“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在封建社会规矩小姐活动很少的情况下,这种普遍印象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的。和宝黛二人生活在同一个大院中,接触多了难免会受到影响,其少女活泼的天性也逐渐在复苏。从“藏愚、守拙”到逐渐显山露水,宝钗也在不断变化着主动性。三十七回成立诗社是她积极主动,特别是在评论惜春画大观园的事时,最活跃的中心人物就是薛宝钗。五十六回驾马车管理大观园的过程中,虽然是被动受命的,薛宝钗却表现出积极负责和不怕得罪人的精神。七十回中,她毫不顾忌地为宝玉充当,还为宝玉的集体作弊出谋划策,这种积极主动地参与,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至于平日里宝钗的言语也会有不少活泼的顽话,特别是对黛玉,有时竟然会上手了。用宝玉的话来说,薛宝钗仍然是颗闪烁着光彩的宝珠,她的许多可爱之处,与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

毋庸赘言,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的变化,为我们对钗黛合一找到了更多的现实可能性。那么,林黛玉是薛宝钗的前半生,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后半生。有了前半生的情误,才有后半生的情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作为给予这两个人物生命的作者,无法说他更喜欢哪个、更偏心于哪个,因为薛宝钗是成熟了的林黛玉,更是他自己的代言人。“情”既不存,何来为情所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今是而昨非,他自谓“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了。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男人,曹雪芹不免会受到影响。他既倾慕于林黛玉,又钟情于薛宝钗,她们是他整个小说的灵魂,也是他穷其一生想要歌颂庇护的才情女子,怎么能说他偏心呢?

其实最爱黛玉的不是贾宝玉,而是曹雪芹。但是面对一个深谙世道、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又有几个男人不为之倾心呢?在曹雪芹心中,最看重的是林黛玉,偏向的却是薛宝钗。

注释:

①②王蒙.双飞翼[M].三联书店,2003,8(342).

③鲁迅.鲁迅全集(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50.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中华书局,2006,1.

[2]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1).

[3]李云云.孤标傲世林黛玉 藏愚守拙薛宝钗[J].名作欣赏·小说论丛.

[4]董建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J].克山师专学报,2003(4).

[5]辛欣.“钗黛合一”的评议[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3.

[6]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二、三、四[J].红楼梦学刊,2006.

[7]于昊燕、邢长远.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9(3).

[8]李英然,孙文莲.钗黛合璧 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5).

[9]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2

论文关键词:薛宝钗;人格魅力;当代意义

曹雪芹用毕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作者结合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典型生活环境,艺术再现了众多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受当代青年青睐的还属颇具人格魅力的薛宝钗。本文将着重从薛宝钗的人格魅力和当代青年的真实心态两个方面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薛宝钗的人格魅力

(一)艳冠群芳、不求奢华

无论是小说的直接描绘,还是通过荣府上下人品评的间接描写中,薛宝钗都是金陵十二钗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秉花容月貌、美玉肌肤,她艳冠群芳、别具风流。虽身居豪门,却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求奢华。

(二)天资聪慧、博学宏览

小说的第四回里,在贾雨村与王子腾的谈话过程中,曾提及过聪慧的宝钗“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出十倍。”由此可见,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使她具备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的诗歌创作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如她的《讽和螃蟹咏》被众诗人赞为食螃蟹之绝唱;《咏絮诗临江仙》更展示出她超群的才情和襟怀,让众人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她懂画,在惜春不知如何画大观园的行乐图时,她的一番关于画的言论令所有人信服;她懂医,当薛姨妈被夏金桂气得肝火上逆、左肋作痛,一时等不急医生来看时,她知道叫人买钩藤煎药医治;她懂禅,对南禅之祖弘忍向六祖惠能传衣钵的故事,她能如数家珍;她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识得一般闺阁小姐所不认识的当票。

(三)温顺贤惠、宽容忍让

《红楼梦》中,贾母最后能取中宝钗而舍弃黛玉,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宝钗的心胸豁达。她称赞宝钗“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还把黛玉与宝钗作了比较“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计他宝姐姐有担待、有尽让了。”对于别人的攻击,宝钗大多会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如第三十四回中,宝钗为宝玉挨打之事与哥哥理论,没想到反被哥哥抢白了几句,不免伤心流了一夜的泪。第二天,黛玉见宝钗脸上有哭泣之状,便嘲笑地说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宝钗听后却是“并不回头,一径走了。”诸如此类的还有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宝钗面对黛玉夹枪带棒的攻击,她都“浑然不觉”,忍而不发。宝钗的沉默宽容得到了他人的尊重,最后,和黛玉也“化敌为友”了。

宝钗用理智很好地驾驭情感,以一颗宽容之心坦然面对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正是她的这种宽容大度,为她赢得了很好的人缘。

(四)头脑冷静、虑事周全

宝钗属于典型的理智型个体。她时时、处处约束着自己的言行,遇事能着眼大局,冷静分析,理智对待,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

如薛蟠因行为污浊而遭柳湘莲苦打,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寻拿柳湘莲。宝钗连忙劝解,还笑着提醒薛姨妈“他又不怕妈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第四十七回)”。沉着冷静、是非分明的宝钗只是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便化解在宝钗的只言片语之间了。再如,薛蟠欲外出做买卖,薛姨妈犹豫不决,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

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姨妈之女,反倒似薛家的军师,许多棘手的事情,经过她的冷静点拨都得以妥善解决。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宝钗入贾府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巧妙地揣摩不同个体的需求特点,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娴熟自如地运用各种方法、技巧,艺术地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似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宝钗在长辈们的眼里是个孝顺的孩子。如贾母准备为宝钗置办生日酒席,宝钗因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文戏,爱吃甜烂之食,“便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样孝顺的宝钗老祖母怎能不喜欢。

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她总能体现出长者般的风度,默默地、春风细雨般地感动了很多人,可谓是大观园里的“及时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湘云兴邀海棠社,宝钗代摆螃蟹宴”。极少有儿女情长的湘云也曾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第三十二回)”。

在下人的眼里,宝钗更是位心地善良、聪明能干的小姐。她能体谅下人起早晚睡、终年辛苦的处境,并为他们筹划额外的进益。袭人将其奉若神明,连管理伙食的柳嫂子私下也称赞宝钗是“明白体下的姑娘”。

(六)良好的理家才能

宝钗虽也是个不出闺阁的小姐,但她却有较强的理家才能。不仅协助薛姨妈打理家庭琐事,在王熙凤因小月不能理事时,还受王夫人之请照看园中之事。

当探春欲将园子包给那些老妈妈们时,宝钗敏锐地觉察到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并谈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可谓是计算得很精细,考虑得很周详,确实是“小惠全大体”。众婆子听了她这番言论,都欢喜异常。

如此具有管理才能的宝钗如生活在当代,一定是个优秀的女强人;若处在现代的家庭生活中,一定是位标准的贤妻,家里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二、当代青年为何青睐薛宝钗

薛宝钗之所以受到当代青年的青睐,除了她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外,我们还应从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下青年自身的真实心态来进行分析。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女人的“德、言、容、工”是公认的女子良好教育的传统,薛宝钗则是这一理论的躬行实践者:她勤俭、温柔、体贴、精女工、知掌故、会诗文、雍容典雅、聪明大气、胸襟宽阔……是儒家理想教育培养出来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对于尊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青年来说,薛宝钗这样的女子怎能不为人所喜欢呢? 

(二)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然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们不妨借鉴薛宝钗处理人际关系艺术中的积极因素,如她能适应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人际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敏锐地洞察和细心地体验别人的兴趣与动机,了解他人的真正需要与情感,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满足他人的需要,以创设和谐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所处环境中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才能出色地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三)与当代男青年择偶标准的契合

时下,许多男青年都愿意选择宝钗这类女子作妻子,究其原因,除了宝钗的艳冠群芳,更重要的还是宝钗的“内涵”。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如今的男人们在择偶时,则更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婆是位才女,如宝钗那样满腹才华,这样既可以相夫教子,又可以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现代的男人还更看重对方是否具有上进心和善良心,是否和自己志同道合,两人在一起是否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交往过程中是否会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在这些方面,善解人意、豁达大度的薛宝钗无疑又受到众位男士的关注。

(四)与当代女青年人生信条的一致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3

关键词 薛宝钗 性格 不完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On Xue Baochai's "Unlovable"

XIE Shujie

(College of Astronaut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a long time its image and character traits to be debated. Cao Xueqin, on its surface, he will shape her as a familiar feudal ethics, poetry and accomplishment, but very intelligent educated, dignified character perfect image, in fact, her character also has a narrow, extreme place. From the seemingly perfect character vulnerabilities and defects to proceed, for her "imperfect" to talk about some of his own views and opinions on Xue Baochai's character.

Key words Xue Baochai; character; imperfect

首先来看黛玉对宝钗完全放弃戒心的转折点――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兰言解疑癖”是因为黛玉在行酒令时,由于忘情而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原句,被宝钗记在心里,并就此对黛玉进行说教。着充分彰显了宝钗恪守封建道德的大家闺秀风范,但是这里也显露出了一个隐藏的事实:宝钗将书分为正经和不正经两种,她表面上装出一副封建卫道士的样子,劝黛玉不要因为读了这些不正经的书移了性情,可如若她没有读过这些“不正经”的书,她并不会知道这些句子出自《西厢》和《牡丹》。

其次来看薛宝钗行事圆滑的外衣之下暗藏的损人利己――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扑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历来薛宝钗都以行事圆滑著称,引得荣宁二府上下交口称赞。但是薛宝钗的“会做人”是她表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的显性特征,实际上,一旦涉及到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性格中的潜在意识便会主宰她毫不犹豫地通过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是她性格素质中的一个隐形方面。“滴翠亭杨妃扑彩蝶”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在滴翠亭,宝钗无意中听到了小红要坠儿替她和贾芸私传信物。后来因听见坠儿说要把子推开以免有人在外面偷听,宝钗躲闪不及,便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而且还镇定自若地向小红和坠儿问她们把黛玉藏在哪儿了。宝钗成功地表演了一场生动的独角戏,通过这出戏,她需要小红和坠儿认定一个事实――刚刚黛玉很可能听到了你们的对话,我什么都没听到。

宝钗在荣宁二府里面一向以行事谨慎著称,她为了保全自己,不给自己惹麻烦,这样做很容易被理解。按照薛宝钗缜密的心思和机警的反应速度,她完全可以编造一个小红和坠儿都不认识的自己房里的人,因为芒种为花神饯别的仪式是女孩儿们都要参加的,宝钗房内的用人出现在滴翠亭附近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她这么做恰恰是因为,宝黛爱情是宝钗登上“宝儿奶奶”宝座的最大绊脚石。在宝钗的潜意识里面,黛玉就是她的敌人,因此到了紧要的关头,她在下意识中便出卖了黛玉。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证一个是宝钗为了将黛玉拉到自己的阵营而表现出来的慈善心肠;一个是宝钗为了保全自己而陷害黛玉。主角都是宝钗,隐藏的人物都是林黛玉。宝黛爱情的牢不可破,让宝钗在潜意识里面才会把黛玉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她通过各种行动来对宝黛的爱情进行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并且不断奠定自己“宝二奶奶”的身份和地位。在宝玉面前,黛玉是“林妹妹”,而薛宝钗是“宝姐姐”,对一个男性来说,“姐姐”和“妹妹”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男性通常会极为反感被自己喜欢的异性当成弟弟来看待的,因此仅从称呼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对于宝玉来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她要想在宝玉心中埋下自己爱情的种子,必须通过一系列事件来逐步完成。

于是便先是发生了“看玉”一事。“金锁需要宝玉方能配”这件事情在薛家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薛家来贾府之后,宝钗就借宝玉前来探病的机会主动要求看他的通灵宝玉,还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念了两遍。她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在宝玉那里“建个档案”:让宝玉知道实际上我薛宝钗才是那个可以和你相配的人,而且这是命中注定了的事情。薛姨妈曾经向王夫人提起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王夫人本身就信奉这些缘分佛法之类的东西,对这种说法肯定是深信不疑,而且长期以来宝钗在贾府的表现使其认定了宝钗的儿媳妇身份。到了端午时节,元春给贾府赐物,众姐妹之间只有宝钗和宝玉有相同的红香麝串,这也表现出了贵妃对宝钗身份的暗示与认定。

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先后两次探望,还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有……”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高潮,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之一,从此宝玉在大观园较少受到父亲的管制。在宝玉挨打一事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卷入其中,且心态各异。后来宝钗听说宝玉挨打跟哥哥有关,回去还同哥哥生了不小的气,结果差点被薛蟠说破心中秘密,气怔了到房里哭了一夜。作为一个成年女性,宝钗当然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没有错,可是她在明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宝黛爱情牢不可破的情况下还一心钻营,要在这份爱情里面加入自己的影子,要让自己不断地离“宝二奶奶”的位子更近,这就是宝钗的“不可爱”之处了。她为了取得这个位置不断苦心经营,直接导致了宝黛爱情最终的破灭和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宝钗还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贾府里的权威人物――贾母和王夫人。宝钗为了讨好贾母,在她的十五岁生日时,点贾母喜欢的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使得贾母更加欢悦。为了取悦宝玉,她又给宝玉念了一曲《寄生草》,以此证明她所点的戏不仅排场好,而且辞藻更妙,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宝玉认定这出戏好,而且同时还认定宝姐姐无书不知。她内心明白王夫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为了讨好王夫人,她又可以牺牲宝玉。某次王夫人向宝玉问黛玉的病有没有好,宝玉要用三百六十两银子为黛玉配药,王夫人不信,宝玉请宝钗替他作证。宝钗见王夫人无意给黛玉配药,就摇着手笑说自己没听见不知道。在金钏挨打投井之后,作为间接凶手,王夫人心里面负罪感十分重。可是宝钗没有表示出一分怜悯,还急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而且还说自己觉得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在井边坐着或是在井旁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为了讨好王夫人,可以到一种冷血的地步,在她看来,金钏的命也就仅仅值几两银子。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4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性格

        一、处事淡然,做事无情

        比如金钏儿的死:

        王夫人为头等大丫头金钏儿的死有些心疼,宝钗知道后就赶过来进行了一番巧妙的劝慰。王夫人说:金钏把我的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出去,原想过几天就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听后很会说话,她知道王夫人经常吃斋、信佛,劝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玩,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叹道,话虽然如此,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要老念念于此。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她切实安慰了姨妈,让王夫人不但不用不安,而且还认为自己是慈善的。但金钏儿的死,在宝钗眼里,如同一缕青烟一样轻飘,多给几两发送银子就足够了,可见她的无情。

        二、稳重平和,恭顺体谅

        1、贾母让宝钗点戏

        贾母让宝钗点戏,问她爱吃什么。书中写道:“宝钗深知年迈之人,喜欢热闹戏,爱吃甜烂食物,于是照说了,贾母果然更加喜欢。”让她点一出戏,她点的是《西游记》,后来又让她点,她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惹得从不忍心让女孩子生气的宝玉直抱怨:“你只好点这些热闹戏。”宝钗不但懂得揣摩老太太的心理,她也有办法让宝玉也喜欢这戏。她说,你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就是不知戏了。这出戏的节奏韵律都是好的,里面的一首《寄生草》辞藻极妙。宝玉就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念道:“慢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果然好词。

        2、史湘云海棠诗社做东

        史湘云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在三十七回,湘云偶然兴起,说要做东邀一起海棠诗社。她就没有想自己从小没有了父母,在家只能听叔叔婶子的,花钱做不得主。 

宝钗就跟她商量说:“单请做诗的姐妹,别人看着不太好。虽然只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方便,又要不得罪了人,方大家有趣。在家你又做不得主,又要你婶子抱怨你了。依我的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她们家田上出的好肥螃蟹,前儿送了些来。这里从老太太起,连园子里的人,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普通一请,等她们散了,咱们再作诗。我再要几篓极大的螃蟹,取几坛好酒,摆几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宝钗又怕伤她自尊,又说:“你可别多心想着是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好叫她们办去。”湘云自是心服口服,感动不已。

       三、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1、行酒令时黛玉的诗句

        在四十回大家团团围坐行酒令时要求说一句诗和一句现成话,黛玉说了两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是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在那个对女子限制繁多的时代,大家闺秀不能看这个,更不能当众说出来。别人对黛玉的话都没有在意,而宝钗是很在意了。宝钗当时的反应是,扭头看了黛玉一眼,没言语,但记在心里。就她们两个的时候,宝钗玩笑似地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都说的是什么!看黛玉蒙了,没有了平时的伶俐尖刻,宝钗就拉她坐下,款款给她讲大道理:我们女孩子啊,不要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乱了心性。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如不识字的好。既然识了字,该看正经书。看些杂书,乱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女孩子的正经事还是针线纺织,这才是正理。黛玉感动宝钗没有当众揭穿她,给她难看。

        2、对薛蟠和赵姨娘的周到

        宝钗对自己的哥哥也不护短,而是深明大义。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以后,薛姨妈着急地要下人们找柳湘莲报复,宝钗就说:他们喝酒,酒后翻脸是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显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说得薛姨妈消了火气。宝钗对人见人烦的赵姨娘也是礼节有加。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很多的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宝钗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们。

        宝钗性格温柔大方,周到得体,柔韧而有弹性。她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是温良恭让的典范。

参考文献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5

一、宝玉性格的两极——“痴”与“悟”

解读贾宝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痴”,即他的“似傻如狂”;“悟”,即最后的“悬崖撒手”。这两种性格是贾宝玉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也是他的常态。他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世界万物时的一种“特异功能”——“时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还有一种是他在处理与众女性的关系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他对众女性的关心关爱。归结起来,因为他是“情痴”,他的“感情之深,思虑之深,悲哀之深,直觉与预感之深”。而贾宝玉之“悟”,是一种“情悟”,世间各种感情的悟道——“历尽一番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终归来说,宝玉的“痴”与“悟”都源自于“情”,所以,把握贾宝玉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塑造和理解人物非常重要。

二、黛钗人格的兼美——“灵性”与“理性”

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谈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从涂瀛的概括中,我们可以找到分析钗黛二人在性格时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关键点——薛宝钗的“理性”与林黛玉的“灵性”。

薛宝钗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可以概括为“三心”:识心、私心和冷心。

第八十四回中贾母就说“宝丫头那样的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能体现宝钗之“识”就体现在她在对待长辈,即贾府当权者们的态度上绝对是顾全大体。

宝钗的私心是和她的冷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宝钗在开导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问题上就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高鹗对宝钗这一性格特点延续了曹雪芹的态度。

刘续中着力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这是刘续在塑造薛宝钗时不同于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方。可以说前两者将薛宝钗定义为是没有爱情的,她的私心可以与私利划等号。但刘心武却把这种私心理解为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尤其是在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坐灯前,柔肠百结,思绪缱绻”;“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

林黛玉的灵性同样可以用三心来概括:“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和“士子之心”,三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源于她“师心”——“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林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宝玉也同样深深爱着黛玉,可谓“黛知宝心,宝知黛心”。他们之间的喜爱是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的。

林黛玉的诗人之心常常是和她的士子之心一起表现的。比如高续里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高山流水”暗含着黛玉和宝玉“知音难遇”。“有诸内必行诸外”,黛玉的诗心和士心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刘续中,黛玉略显呆板、做作。黛玉的诗心更是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很多地方都显得牵强。黛玉只是作为一个干巴巴的符号存在,无论是她的语言还是行为都显不出她应有的灵性,过分地注重她的符号作用,反而将这个人物诗意灵动的一面抹去了,就是将林黛玉性格中最核心的一面忽略了,只剩下一个死的形象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薛宝钗的世俗之美、传统之美;林黛玉的灵性之美、动态之美。她们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两种美所延伸出来的。高续基本上延续了这两种美的表现,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林黛玉也谈起了经世致用。而刘续在把握这两个人物性格时出现了偏差,有时宝姐姐像林妹妹似的,林妹妹像史湘云似的,这是典型人物塑造上的大忌。从整体来说,高续的钗黛像钗黛,刘续的钗黛离真正的钗黛还有一定距离。

三、王熙凤的放诞——“才”与“欲”

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有意的将两者作比较,他们在性格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才”与“欲”。王熙凤很好地展现了统治阶级权术家的特质——“权术机变”,同时也暴露出野心家的残忍贪婪——“杀伐决断”。

王熙凤的“才”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闲,帮凶,三者往往难以兼得。在《红楼梦》里,兼而得之的唯有王熙凤一个人。”而她的“欲”着重体现在贪欲和权力欲两方面。

高续中对王熙凤性格的描写有她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是随着贾府势力一步步衰微下来而造成的,也是她本人“机关算尽”所导致的。但她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威,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

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却是淡了很多。原著中凤姐绝对是一个“重”角色,这个重,不单是指她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指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刘续的王熙凤很难与原著人物衔接起来,也没有遵循一个人物变化应有的规律。比如,在刘续中,荣府银库总管吴新登卷逃匿藏了,疑似与凤姐放贷一事有关,于是贾琏呵斥凤姐,凤姐反“不敢作声”。

对于典型人物特征的“明确性”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性格上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多方面之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性格才明确。”而刘续在一开始王熙凤像变了一个人,她的才干和野心都在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毫无建树中突然隐去,这种近乎突变的性格让读者很难接受,也不符合这个人物应有的性格变化规律,难以和前八十回衔接起来。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6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复杂多变的人物。正因为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让后人对《红楼梦》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更加推崇。也许只有哈姆雷特能与之媲美。因其成功,至今仍使研究者很难简单地描述其性格特征:是好是坏、莫衷一是。让你说不清又道不明,既爱又厌。

也许是红楼里的“奇花”,也许是大观园里的“异草”。

薛宝钗自始自终超然的镇静,让她几乎很难体现出少女的某些特征。她的完美让人觉得美得不真实、美得很遥远,甚至有点隔膜。尽管她入大观园时不过十三四岁,到了结婚嫁宝玉也不过是二十一二岁的样子。但她的早熟与城府完全体现出成人化特征:她上下圆通,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一些丫头使女们,都称夸她,“性情宽厚”,“脸一直笑迎着”。 其容貌“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脸若银盘,眼若水杏。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任是无情也动人”。虽不同于林妹妹的柔弱之美,但也是冰雪玉脂、丰满圆润的雍容华贵之美,自有一段风流,其文采也与黛玉不差伯仲。正因如此,宝钗似乎更合乎传统人的要求、眼光。况其本人也曾希望入宫走元春的道路,后进了大观园也不再想此路,宝玉便成了其唯一的选择,恐怕也是最理想的退路了,当然比之最理想的状态都是退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宝钗对宝玉的倾心,说白了,功利性是渗入其中,因而其对宝玉的爱再深也是有水分的,终是隔一层的。她所以能做得如此理智,如此超然,怕此也不失为一个原因,她的一步步争取是有计划性非出纯感情性的嫉妒。黛玉之所以做不到此,虽有性格原因,但很明显的一点是林妹妹的爱的更深更真更痴更迷。在加上其家庭背景使之很敏感多疑,甚至有很深的自卑感隐匿在“很自卑”中,她没有父母在身边,终身大事没人给自己作主,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争取贾宝玉的爱,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正因其爱,她对周围的一切人都有戒心,怀有敌意,连史湘云有个与宝玉相同的麒麟她也远远地防着,心怕他们会玩到一块儿。她对宝玉的使性子更显出其真爱与可人的一面。她太在意宝玉,宝玉成她的唯一的精神寄托。

公正地说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劝导,让其读书追求功名利禄,也是有一片苦心的。宝钗无从选择,宝玉只有一个,现在也只有慢慢地改造他,让他更接近自己的要求。故而在她劝宝玉读书宝玉当即表现不乐意转身出去搞得她十分尴尬的情况下,她只是在心里叹气,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掩饰过去。她是无奈的,封建女性除了接受又有何办法呢?丫头们倒是能看出她的好来,认为她才是当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比之那刁钻尖刻的林姑娘可是天地分别,“这幸是宝姑娘,若是那林姑娘不知又要闹成个什么样子呢。”宝钗这方面的素质确实超过了林黛玉,况也不能不说圆滑乖巧,确实讨人喜欢。在贾母为宝姑娘过生日时,宝钗点戏、点商品无不是出于迎合贾母的想法、喜好入手:老年人牙口不好,甜的、烂的上。这点林黛玉恐怕就做不到,况很多时候宝钗表现出来的宽厚也是很实在,很周到的。每次薛蟠回来带的东西礼物,她总是上上下下都送个遍,丫头老妈子也没漏过,对林黛玉还特别照顾。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也是在诗社上顺口说出其要做东,宝钗马上劝其:“你一个月才几个钱,不必将来为之借债作难。”别人喜欢宝钗是无法抗拒的。

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在宝玉挨打之后表现得十分突出:她马上过去探望,坐在床边看着宝玉,不免有些心疼、伤心,说:“别说是下人看了心疼,连我们……”没说完,便满脸通红地羞涩地用手绕着衣角……在其兄长拒绝承认是因他而使宝玉挨打时,宝钗不信。激起其兄顺口一句:“你喜欢他,要嫁给他,当然要帮他说话,向着他……”宝钗气得一直在房里哭了一宿,清晨起来满眼通红,尖刻的林黛玉见了,便故意说:“就是哭两桶泪,也不能少他一点疼……”

现在来谈谈宝钗的另一面——冷恨。尤其是触及她利益的时候,立刻反唇相讥。一次,宝钗、黛玉、宝玉三人在一起,宝钗说天太热满身汗得难受,宝玉开玩笑说其像杨玉环胖人才怕热,这下激恼了宝钗,反了一句:“我可没有杨国忠这样的兄弟!”黛玉在旁边得意地笑,过了好一会儿,说到唱什么戏,宝钗说是李逵向宋江赔不是,宝玉马上说宝姐姐怎么连负荆请罪都给忘了,宝钗马上说:“也不知是我忘了还是你们忘了。”

王夫人因为金钏的事情深感愧疚﹑不安,认为是自己白白害死金钏,宝钗看王夫人却冷静地说:“也别太自责了,说不定金钏自己挨了骂到外边玩掉到井里去了。纵是如此,不过是一个丫头,多送几两银子他们便感恩戴德了。”冷狠如此。再如尤三姐之死,柳湘莲出家,连薛蟠都大为伤心,而宝钗却冷冷地说了句:“也许对她是个好归宿。”全部小说里表现宝钗少女天性可爱的一出戏是“宝钗扑蝶”,可结果也一样做成了假装追赶黛玉,让人怀恨黛玉去了。“这宝姑娘听去了倒也罢了,林姑娘听去,可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呢。”宝钗灵机一动,却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转嫁给了黛玉,使本就开罪下人的林黛玉更加受人怀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