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论文范例6篇

七年级政治论文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1

[关键词]村级民主治理;“七字诀”工作模式;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5 ― 03

在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集体经营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农民与新农村一起动起来,是农村基层建设面临的一大难点问题。湖北省沙洋县探索的“七字诀”工作模式具体指“谈、问、议、管、办、督、评”,是群众谈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民主管事、高效办事、跟踪督事、公开评事这“七事”制度的高度概括。沙洋县针对村务公开上搞“笼统”和避重就轻、村级管理中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在“三资”处置中暗箱操作以躲避监督等问题,在寿庙村提出的“七字诀”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村级民主治理工作模式,通过前期示范带动后逐步在沙洋县内全面推广。2009年12月,沙洋县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民主管理“七事”制度的实施意见》,还将“七字诀”具体细化为《村民主恳谈制度》、《村两委干部问事制度》、《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程序》、《村民主理财八字合章制度》等17项工作制度,并制定了“七字诀”工作法流程图,村民可以从流程图上直观地了解自己在该工作模式中应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使村民自治得到有序开展,同时还将“七字诀”涉及的相关制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编印成《沙洋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小册子,下发至278个村(社区),指导村级民主治理工作。本文以寿庙村这一典型个案为基础进行深入探析。

一 、“七字诀”工作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首先,模式简单、概括、全面、易行。该模式将繁琐的、全面的七事制度简要的概括为七个字,非常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村干部和群众都觉得通俗易懂,容易记住。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涉及民主治理的方方面面,可操作性强。它既能让称职的村干部都有能力按其要求来贯彻执行并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使他们更容易和更方便快捷地与村干部沟通交流,及时向村两委反映他们遇到的问题,亦有利于群众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真正发挥民主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模式逻辑性强,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个步骤都是民主治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群众谈事”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与村干部直接对话的平台。将每个月5号明确规定为民主恳谈日,同时也是党员学习日,无论是党员还是村干部都要聚集到一起学习,因而是一个很好的群众向干部反映问题以及干部了解群众生活的的契机。借助这个机会来收集民意,既节约了时间,也减少了成本。“干部问事”提倡干部的主动性,主动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关心他们遇到的问题,悉心听取民意,聆听他们的心声;主动关心群众,让他们深刻的感受到村干部对村中事务的热情。“问事制度”要求村干部做到“把事情问清、把原因摸清、把群众要求理清”。村干部按照责任分工,分别联系村民小组、党员和困难群众,主动问事,开展结对帮扶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村干部人均一册问事本,做好问事记录,定期交流和检查,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集中议事”集中体现了村级民主管理。一个村的事情由少数人来决定,那不叫民主。村中集体的事务如果能够在广大村民的参与下进行,那么这项事务肯定会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民主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出来了。“民主管事”让村民不仅参与到村级事务中,而且让他们自己来管理,非常好地践行了村民自治的精神与内涵。让村民来管理村中的事务,并行使监督权,进一步体现了民主,践行了村民自治。“高效办事”认为光民主不行,还要有效率。当然效率的民主嵌入需要有效监督的配合。监督了还要进行总结反思,因此最后一事即“公开评事”。由党员代表进行评议,特别是民主测评,村两委干部每半年向党员群众代表做一次述职述廉。这对提高服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七事”制度将村中事务精炼为一个闭合环上的七个结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构建了一套全面、完整、概括、可行、实用、有逻辑性的封闭循环的一个村级民主治理工作模式。

第三,以群众为中心,处处为民着想。“七字诀”处处体现民意,以群众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事事关心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群众谈事”,为群众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干部问事”,干部主动关心群众的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集中议事”,尊重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参与到村级民主治理的各项公共事务中来,让群众有真正的发言权。“民主管事”,让群众来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真正的当家作主,共同治理好村庄的各项事务。这些都极大的发挥了群众的智慧,让群众广泛的参与到村庄事务的治理当中,体现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打破了村干部说了算的陋习。强调村庄民主治理中村民的主体性地位,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村庄事务的治理中,从而焕发了村级民主治理的生命力。

二、“七字诀”工作模式的运行绩效

首先,村民参与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热情提高。访谈得知,寿庙村每次召开村民大会,参与村干部选举的人数都超过了仍居住在家的村民总数的80%以上。该村村民2480人,外出打工村民有700-800人,仍居住在家的村民1000多人,每次参加选举投票的选举人数都能超过一千人。这一数据足以体现该村村民对参与民主治理的热情。在民主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村民参与到村庄事务的管理中,真正享有民利。如民主理财方面,规定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为民主理财日,村组每张财务凭证必须经8个理财小组成员分别盖上“民”、“主”、“理”、“财”、“同”、“意”、“开”、“支”印章后,方可到镇农村“双代管”中心审核入账。这样村民就能实质性参与到村级财务的管理与监督中,清楚知道村里集体资产的收支,让群众心理都有一个明白账。仅2009年村民主理财小组就审减8张条据,为集体减少不必要开支2670元,村民们高兴地说“只要是理财小组盖了章的,我们一百个放心”。

第二,村民的民主监督力度加强。民主监督是民主治理的前提和保障。集中议事、民主管事、跟踪督事、公开评事,不仅使村务公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还加大了群众对村务的监督力度。每次的村级重大事务都会事先召开村委会、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然后召开群众大会,不漏一个环节,确保了村务公开的实施。2008年,该村5组在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后将组级林场进行分户管理,收回资金1.2万元用来改善组级公路。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有3名村民代表参与监督村两委与石料厂就用料规格和价格的商议。工程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和村民验收同意签字后交村理财小组审批。这些程序使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

第三,村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实行“七字诀”工作模式以来,寿庙村基层民主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村民遇到的各种问题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倾注在勤劳致富上,整体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村里的养殖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养殖农户户平均增收3万元左右。其中,养猪专业户近百户,年生猪出栏近万头,年创经济收入300多万元。村中的龙虾养殖、猪鱼立体养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种植业方面,也由过去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到金针菇种植等,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第四,村庄更加和谐稳定。寿庙村实行“七字诀”工作模式以后,该模式的内涵与理念已深深嵌入到干部和村民的心中,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治安发案率由以前的高发案率转为无发案率,并且近5年无一例案件发生。该模式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与干部沟通的平台。村民有事找干部,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能够让干部充分履行他们的责任,因而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该村的干部秉着“七字诀”工作模式的理念,积极主动为群众办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关心群众的生活,主动了解民情,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从而使村庄更加和谐稳定。

第五,干群关系改善,村民满意度提升。通过干部问事,村两委成员秉着用心做事、多办实事、善办好事的宗旨,实行干部责任分工,包组、包农户,经常联系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困难群众,主动向群众问事,定期走访群众,集中询问,定点联系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干群关系不断改善,村民满意度亦不断提升。村干部每人都有一本问事本,做好问事记录,定期交流和检查,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该村七组群众郭家洪因老伴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养女又不在身边,自己患病住院后,村支书多次上门看望,并向镇合管办和民政办及时反应情况,亲自帮助办理住院手续,解决了医药费用,让郭家洪一家感激不尽。

三、“七字诀”工作模式的政策启示

“七字诀”工作模式是民主治理的一个新思路,为民主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纯粹理论的创新有时候是很难的,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有其价值。该村级民主治理实践创新的政策启示如下:

首先,要不断推进政治制度化和制度运行标准化,为村级民主治理提供保障。按照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在一个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的政治体系中,民众可以通过各种制度化渠道参与政治和表达利益诉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从而有效地保证政治稳定。相反在制度化程度较低的政治体系中,政府的统治能力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能为民众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更不能容纳和疏导体制外的政治参与,民众的上访和暴力抵抗必然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扩大,而政治参与的无序扩大必然会带来政治不稳定。〔1〕制度运行标准化亦会影响村级民主治理的有序发展。“七字诀”工作模式提出以后,相关的配套制度逐步完善,使其生存基础越来越牢固,整个模式也朝着系统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这也是其强大生命力必不可少的养分。制度建设不但保证了村级民主治理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也保障了村级民主治理成果的群众检验和共享,提升其对社会公平的增益度。

第二,要加强干群对话交流平台建设,为村级民主治理建构骨架。民主治理需要良好的、畅通的沟通平台这一基础性骨架。沟通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使社会有机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从而达到相互协调,使社会矛盾通过一种融洽的方式得以解决,减少摩擦和对抗,从而减少社会前进的阻力。〔2〕唯有沟通使一个群体共同思维、观察与行动。〔3〕构建一个对话沟通的平台,能够促进干部与群众之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彼此的了解与互动,减少干群矛盾,更好的化解危机与冲突,促进村庄的和谐发展。缺少持续的、通用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就意味着在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方面所用的时间会更长。〔4〕“七字诀”工作模式通过“民主恳谈日”这一沟通平台,为村民和干部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来遵守,简单易行,却贵在制度化、标准化的坚持。

第三,要培育村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村级民主治理输送新鲜血液。群众是民主治理必不可少的,并且支持着民主治理的发展,就像新鲜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角落,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让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治理,不仅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有利于达成地方共识,提高村庄凝聚力和战斗力。给群众发言权,公开的讨论有利于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群体之间的沟通。群众的积极参与增进了他们对公共事务以及民主的理解,有利于消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减少了他们的不满情绪。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因此,积极鼓励公民的政治参与,将是贯穿中国所有政治改革的一条主线。〔5〕并不是说一个更强调参与的体制本身就能够祛除我们社会里所有的不公平,而是说低度参与和社会不公平是如此的相互蕴涵,一个更公平的、更人道的社会需要一种更强调参与的政治体制。〔6〕民主的核心就是自治原则,自治原则要求全体公民都有权参与公共事务。〔7〕“七字诀”工作模式非常注重群众的参与,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给予群众充分的话语权,让群众参与民主治理,收集群众的智慧,让群众来监督,这一点对村级民主治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要提高效率,彰显民主治理的活力。提高民主治理过程中的办事效率不仅能够大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同时也能实现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治理的价值目标。尽管在民主治理中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民主与效率难以统一、相互冲突、难以兼得,属于“二元悖反关系”。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兴起后效率至上的弊端日益显现。有效率的民主才能充分显示其活力和生命力,而效率亦可从民主中寻获支持。〔8〕越来越多的学者也用实证案例证明了在治理中民主与效率是可以统一的、协调的。“七字诀”工作模式将提高效率放在了重要位置,其取得的成效也显示了效率对村级民主治理的价值,有利于确保村级民主治理的可持续。

第五,要加强监督,保障民主治理高效运行。民主监督是为了防止个别利益危害整体利益,维护村庄正常治理秩序,实现有效的村务管理而对村庄公共权力实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整和控制措施 〔9〕。有力的监督是民主治理发展的保障。“七字诀”工作模式通过跟踪督事、公开评事来加大民主治理的监督力度,保障民主治理创新实践的顺利完成。只有做好监督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以及社会的认同,群众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民主治理的事务中去,群众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升,促进民主治理的工作也能得以改进,民主治理的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总之,有力的监督保证了村级民主治理工作模式的高效运行,使制度规定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真正有效地发挥民主治理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39.

〔2〕 包心鉴.论社会沟通与政治沟通〔J〕.江西社会科学,1990,(01):132.

〔3〕 Karl W. Deutsch.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77.

〔4〕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G.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0.

〔5〕 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J〕.新华文摘,2007,(22).

〔6〕 C. 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mes of LiberalDemocrac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94.

〔7〕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06.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宋真宗 文武七条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24-01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这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非常重视历史,他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当政者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反腐败是历史上一个永不泯灭的话题。但真正要论反腐的高手,宋真宗可谓当之无愧。宋真宗在位的25年,改变了朱元璋的依靠酷刑的暴力式反腐,而是出台了治心、治本的约束官员行为的制度。通过制度反腐,形成了官员从政立德的行为习惯,达到了“制度管人管灵魂”的目的。

一、《文武七条》出台的背景、内容

1.《文武七条》出台的背景

公元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但宋真宗当政后,宋朝面对诸多考验,地震频发、辽朝入侵、在面对战争问题上官员意见的不统一。宋真宗力挽狂澜,御驾亲征,在战争局势有利于北宋的情况下果断休战,同意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宋辽之间的战事。追求和平的宋真宗深知和平来的不易,为了巩固统治,促进发展,他抓住了生产力中最能到的要素,他抓住了关键少数,把官员的日常行为框进制度的笼子是宋真宗的核心举措。

2.《文武七条》的主要内容

宋真宗不仅是一名皇帝,他还是一位诗人,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他改变了以往疾风暴雨式的通过酷刑、严惩的手段进行反腐的思路,他琢磨的能真正触动人的灵魂,不但治标,更治本的制度安排。他认为“清心”、“修德”才是廉政的源头,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二、《文武七条》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文武七条》的主要特点

作为约束官员行为的准则,《文武七条》的特点之一是不拘泥于细节,宏观性。它没有从官员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制定细致入微的量化规定,要求较为宽泛。特点之二是侧重道德约束,重教化。在这七条内容中,“静心”和“修德”是核心,是根本,通过道德层面的教化实现“奉公”、“务实”、“明察”的目标。特点之三是内容覆盖面广,效用高。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员,这七条规定教会了每个人怎么做官、做什么样的官,看似缺乏详细条款的准则却能约束到为官执政的细枝末叶。特点之四是符合老百姓利益,有群众立场。“明察”、“勤课”收益的对象都是底层的老百姓,在阶级社会中这种代表老百姓利益的为民之策定能得到广大农民阶级的拥护,进而使制度更具生命力。

2.《文武七条》颁布的影响

宋真宗的《文武七条》颁布后,配合施行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渎职惩处制度、职务回避制度等一系列“组合拳”,使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的宋王朝。名传后世的清官包拯就是产生在宋真宗统治的时代,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宋真宗廉政建设的成效。同时,反腐倡廉的举措使北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现了经济繁庶、民族团结、科技进步、国力强盛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历史上难得的小康社会,史称“咸平之治”。

三、《文武七条》对我们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我们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借鉴历史经验,才能使我们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加强思想建党,坚定信仰信念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2]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95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更是党的十以来管党治党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党的十以来,更是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都说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近几年,我们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基,在实践中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这样的活动应该经常性开展,才能久久为功。

2.抓制度建党,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

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向内发力、同时发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制度治党是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建设领域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是依靠制度解决管党治党常态化的问题。2013年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明确提出到建h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以来,中央积极回应从严治党的需要,将抓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相结合,着力用制度治党、管党、治吏。宋真宗靠“文武七条”与其他相关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咸平之治”。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八项规定”,并在党内立法、重拳反腐、巡视监督、失职问责、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准则。在管党治党的实践中,党的制度建设应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革新,体现时代性与操作性,真正使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将法治思维、制度准则融入每一名党员的血骨和灵魂。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管党治党方针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宋真宗主张明察,要求各级官员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作为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人民立场更多应该体现在所有党员的工作实际中,只有时时刻刻心中装着人民群众的疾苦,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才能切实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前瞻性,不但要满足群众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到群众未来的需要。

历史可以照进现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汲取营养,才能保证我们少走弯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新发展和新运用》.红旗文稿.2016年11月

[2]《系列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3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

制定了全年理论学习计划,不断健全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加强对区委理论中心组和乡镇(街道)党(工)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的指导与督查,推动中心组学习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今年以来,区委理论中心组认真组织学习了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纪委“八项禁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市委“六靠”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为专题的共6次。各乡镇(街道)理论中心组也按规定积极主动地组织学习。在学习当中,我们注重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我们还规定各级理论中心组学习要有计划地安排,各个成员每次学习要有笔记和学习心得,规定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每年参加市(区)以上的理论培训班不少于两次,努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今年我区收上各类论文550多篇,推荐发表了53篇,其中在部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2篇,省级16篇、市级43篇。

(二)深入开展舆论宣传工作

一是主题宣传重点突出。今年以来,我区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原则,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集中力量打好如“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治区党代会、市委“六靠”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会一节”等重大报道战役,在全市乃至广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使各项主题宣传更深入,一年来在乡村、城镇主要路口悬挂各类宣传横幅近1700多条,大小标语11万多条,宣传栏出版1000多版。

二是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贯彻落实市委“六靠”发展思路和迎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区在电台、日报、电视台分别对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专题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了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环境,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应,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我们充分发挥与人民广播电办节目的优势,组织大量的新闻稿件在电台播放,截止目前,已播出稿件160多篇,取得良好的新闻效果。今年11月份,我区组织文艺下乡巡回演出宣传十七大精神,在广西电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人民电台、市电视台、日报做了报道,产生强烈影响。据统计,到目前,我区在各级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共计1550多篇,其中中央级50多篇,省级近400篇,市级1100多篇。

三是社会宣传丰富多彩。在乡村,我们充分利用春节、三月

三、“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日文娱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进行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安排,从而使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三月三,我们在大丰镇举行了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进一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使我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从11月12日开始,组织了文艺队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使十七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学校,我们通过上形势教育课、放电影片,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校成为教书育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佳场所。为了使宣传氛围更活跃,先后组织12次市、区级业余歌舞团、28次乡村文艺队在圩镇中心举办文艺宣传活动。举办了端午节龙舟赛、篮球赛等重大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的外部形象,为推进全区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是基层宣传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我们十分重视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在五月份,我们举办了全区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不断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们积极创造机会,加强通讯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增强通讯队伍的团队精神。目前,已涌现了一批新闻基础知识扎实、政治觉悟性强、新闻敏感度高的通讯员队伍。

五是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扎实开展。在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中,我们从“抓早、抓实、抓重点、抓关键”入手,切实做好发行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领导、任务、责任、经费、督查”五个到位,从而促使发行工作顺利开展,做到发行数量稳中有升。

(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我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管理规范到位,服务优质配套,居民文明和睦,环境整洁优美,文化丰富健康,秩序安全优良”为抓手,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小区、文明庭院等创建活动。二是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活动。以质量、诚信、守法、服务、文明为主要内容,我们深入开展诚信文明企业、诚信文明商店、诚信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同时在中和高中、新城四中等学校以文艺晚会、书画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做诚信学生活动。在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中,我部与文化、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辖区的音像书店进行了大清查,收缴各类盗版光碟7000多张,盗版书15000多册。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对一部分硬件进行了更新和添置,村屯级文化中心户也等到了建设,桥圩新仁村、大竹新民村等村屯文化中心户建设社会反映良好。

四是积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为了充分发挥我区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我们先后组织了15次大规模清洁卫生活动,共出动11万多人(次),清理淤泥、垃圾2万担,整治卫生死角25处。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按照“关键在落实、关键在领导”的要求,强化德育教育意识,夯实德育基础,着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科学教育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地建设。为了让未成年人能在良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对文化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在学校进行了“平安创建”活动。同时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逐渐把道德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在新城四中、城东小学等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学习“八荣八耻”活动。这些举措,有效地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区委和上级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抓得还不够紧不够深,特别是对乡镇(街道)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指导督促力度还不够;乡镇(街道)、部门领导的宣传意识不够强,宣传经费紧缺,宣传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不多等等,所有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工作思路

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面完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推动港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理论工作。

(1)制定好理论中心组全年的理论学习计划和全年的干部理论学习计划并督促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2)组织一次以上的理论文章征文比赛,并把优秀论文编辑成册,指导全区理论学习工作。

(3)邀请知名理论学者到我区上两次以上的理论课。

(4)继续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活动。

2、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1)以构建和谐新区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文明城区的内容,推进我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2)做好年终“三文明”考核工作。

(3)筹集资金在乡村和街道主要路口设立文明宣传栏。

(4)有计划地引导创建不少于3个的自治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

(5)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几个大型文艺活动

(6)抓好精品创作,推出一部以上文艺精品参加自治区级以上的大奖评选。

(7)加强业余歌舞团的建设,挖掘培养本地优秀文艺人才。

(8)抓好重点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做到稳中有升,确保全面完成的发行任务。

3、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1)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2)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活动,为提高反腐倡廉成效营造良好气氛。

(3)继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

(4)继续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六靠”发展思路。

(5)组织一台喜迎奥运的文艺演出,加强迎奥运庆奥运的社会宣传力度。

(6)加强新闻通讯员的培养与发展,组织各类活动增加通讯员之间交流,增强港北通讯员凝聚力与团队精神。

(7)加强各乡镇(街道)、部门的宣传意识,使各项工作都有宣传策划,提高新闻报道率,促进各项工作。

(8)策划组织多个大型工作、典型工作的宣传活动,争取在自治区级以上的新闻媒体有报道。

(9)继续抓好在《广西日报》的新闻报道。新晨

(10)继续加大在广西电台的新闻报道力度。

(11)继续完善新闻信息报送网络。

4、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在学校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2)继续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使网吧管理步入正规化的管理轨道,杜绝违规经营,真正让未成人远离网吧。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4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必能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

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更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它本应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只存在74年就灭亡了?它为什么失去了生命力?

苏联共产党从1917年夺取革命胜利到1991年自动解散、社会主义大厦土崩瓦解,只经历了七十四年。苏共一向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尽管它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它最终黯然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严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缺少科学指导,就缺少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是以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必须要拥有资本主义开创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人阶级实力才能建设成功。俄国是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才发展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在1917年特殊历史条件下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理应依靠工农政权经历更长过渡时期,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壮大工人阶级队伍,彻底清除封建主义余毒,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是从1929年起苏共领导人却急于用行政手段和群众运动消灭资本主义,加速农业集体化,到1936年宣布建成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这是背离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的。

这个特殊规律,依我研究心得可概括为四点:①首先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彻底清除封建主义余毒,不仅限于经济关系(如消灭地主贵族阶级土地私有制,改造小农经济),还包括上层建筑(如消灭君主专制、官僚特权制、等级制,克服大民族主义等)。②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方面,吸收其多种文明成果。③不能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要尽快提高生产力总量,提高国民文化、文明素质。④更不能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加强共产主义教育。

我认为苏联到1936年只是建成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长期存在三大矛盾:第一,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第二,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大俄罗斯主义同各族人民的矛盾。苏共领导人长期认识不到又无力解决这三大矛盾,所以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社会主义制度亡命。只有全面、深刻认识苏联模式根本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病,并且切实克服这些弊病,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集中体现在他于1956-1957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重要文章中。但是由于从1957年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转向“左”的方向,后来又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探索未能付诸实践。随后,我国实践的社会主义比苏联模式更加严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1978年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溯源,比较系统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始。其主要之点就是:强调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对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科技、文教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对外由闭关锁国改变为全方位开放,由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确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有益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制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所以它具有强大生命力。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了精辟论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续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科学发展观究竟有哪些理论创新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民为本,以人民大众为本,以包括你、我、他(她)在内的所有个人为本,要关心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工作、生活、学习、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阶级出身、阶级成分为本的传统观念。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依靠全体人民大众,要使人人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使人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全体人民大众的福祉,要使人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发展的成果要归全体人民大众共享,而不是只归少数富豪和权贵分享。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阐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最根本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根本动力。苏联曾经以工农为本,动员亿万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光辉业绩。可惜苏联共产党从上世纪30年代起培植了党政军高薪官僚集团,到50年代初斯大林后期,其工资待遇已经与低薪者相差50多倍,到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后期,又扩大到相差100多倍,权贵们除高薪外还享有住宅、特种供应等诸多特权。正是这种以官为本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到90年代初,最终被苏联人民群众抛弃了。

可见,以人为本是针对克服以官为本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病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官本位”的现象在当今中国还明显存在。只要狠下决心从体制改革入手,切实消除官本位,真正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能充分调动十几亿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能极大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主要是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往通常是讲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单独列为一个方面,我认为这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社会建设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自治能力,促使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可以说,社会建设的成就最突出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我曾经用四句话对社会主义作出顾名思义的阐释。我认为社会主义理应是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靠社会出主义,由社会显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旨在以整个社会进步为目的,社会主义正是为了要使整个社会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社会主义要靠全社会人人出主意,从而集中为系统的“主义”,社会主义要由整个社会面貌的真正不断改善来显示其优越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长期不重视社会建设,由国家垄断包办一切,社会缺少活力,发展缺少全面协调可持续,偏重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忽视民生问题,而且忽视民意,只靠少数精英出主意,只靠严密控制的媒体片面虚假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创新,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它必能极大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里所讲的统筹兼顾,最值得重视的是在统筹兼顾国内各个方面的发展中,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绝不能只顾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而破坏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文件中论述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也就是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并举。事隔二十年之后,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文件中进而增添了“政治文明”的新内容。现在十七大再继续创新,增加了“生态文明”。这表明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在不断扩展和深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四位一体齐头并进,并驾齐驱,就必能把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目前,建设生态文明是特别紧迫的当务之急,因为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急于追求生产增长已经使生态环境破坏得很严重,而且有的地方出于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拒不向人民透露真实情况,甚至还阻挠、打击媒体揭发,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恶果。我们千万不能忘记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轻视生态文明,早就知道这个核电站技术不过硬,工程不过关,迟早会出问题,然而,不及早采取措施。核爆炸发生后又封锁消息,不及时疏散附近居民,事隔四天之后,由于西方早已披露才被迫公布,结果造成20万人先后死亡。这个悲惨事件使苏共和苏联政府大失民心。难怪有人认为苏联不是灭亡于1991年12月25日,而是丧命于1986年4月26日这一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以说是苏联的恶性自杀行为,非常值得我们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深刻汲取教训!

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第四种文明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最初是渔猎和采集文明,它经历了几百万年。大约一万年前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形成农业文明。大约二百多年前开始第二次产业革命,形成工业文明。近年来开始第三次产业革命,将要形成生态文明,它要使农业、工业都生态化,还要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使人类社会达到更高的文明形态。当前只要统筹兼顾,四个文明尤其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就必将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第四,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紧接着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进而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就把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思想与其战略目标紧密结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这次在十七大文件中,对于如何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达到社会和谐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且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奋斗目标写进了新的总纲部分。不仅如此,在中还写明: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要“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即是说,十七大所揭示的科学发展观,对内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要推动和谐世界,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内外双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来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夺取政权后,要经过较长过渡时期,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逐步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资本家阶级、消除阶级对立,只有结束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时,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胜利、在各国都消灭了阶级对立之时才可能建设和谐世界。1936年苏联在生产力欠发达的条件下加速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后,曾经自认为苏联社会“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见《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也就是说呈现出和谐社会的图景。实际上当时苏联是采取高压手段,惩罚、消灭一切敢于发表不同政见者,社会内在矛盾异常深刻。苏联还长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抗、争霸方针。

从1991年苏联剧变中汲取教训,我们党现在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非公有经济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条件下就敢于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依法治国的方法尽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还敢于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条件下,善于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长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际法和各种多边协议、双边协议,既合作又竞争,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将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这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确实是继续创新。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理论正由于它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当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生机勃勃的活力,必能证明科学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二、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的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首先强调科学,而且异常重视民主。所谓民主,简而言之就是在民,这是区别于在君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另一种国家政治制度。不能简单地说,民主共和制度一定比君主专制制度优越,这两种政治制度各适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君主专制制度适用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民主共和制度适用于商品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古希腊、古罗马因处于爱琴海、地中海沿岸,商品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所以首创了民主共和制度。只有到近现代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商品市场经济获得大发展之时,民主共和制度才成为较为普遍的国家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要继承并超越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理应是民主共和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民主共和国与君主专制国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区别有三点。君主专制国实行君主个人集权制、皇位终身制与指定继承制,民主共和国实行权力制约制、职务任期制与选举接班制。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工农在革命中创造的苏维埃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维埃本是俄文cobet这个普通名词的音译,意为会议。1905年、1917年产生的工农代表会议,取代了西方那种议会和俄国立宪会议,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后来不仅是立法机关,而且还拥有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列宁作为党的最高领袖只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即国家元首先后由加米涅夫、斯德尔德洛夫、加里宁担任,1918年春设国家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托洛茨基任军委主席,1922年4月3日十一届一中全会设总书记,由斯大林担任,旨在实行党政分开,总书记是党中央书记处首脑,专管党的工作,不在政府兼职。可是俄国沙皇君主专制有370年的传统(1547-1917年),专制主义渗透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来了。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以总书记名义独揽全党大权,到1941年进而兼政府总理(人民委员会主席,后来改名为部长会议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从1922年任总书记到1953年逝世,任职31年之久,1952年实际上指定曾任他秘书的马林科夫为接班人)。斯大林还破坏党内民主,把列宁坚持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变成每隔二、三、四年甚至相隔十三年之久才召开一次,把中央政治局这个中央常设三机构之一变为全党最高权力机关,把党内很多与他持有不同政治理论观点者作为阶级敌人加以肉体消灭,把本来有党内民主的苏联共产党变为个人专制政党。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在30年代大清洗中滥杀、滥关300多万党政军高级干部。斯大林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作法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广泛、深远影响。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缺少社会主义民主,所以最后被迫转到资本主义民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历史经验,于1979年3月31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2002年党的十六大文件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多年来我国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比之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更进一步,更高一筹,更加重视民主。1987年十三大就提出以党内民主来推进人民民主,2002年十六大又重申这一点。近五年来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均有所前进。现在十七大文件表明我们党对民主的认识更深化了,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

我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包括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多党合作的党际民主三个方面。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十七大有很多新提法、新举措。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利。2005年1月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十七大进一步发展了“党员主体论”,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利,推进党务分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肯定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肯定全体党员是党的主人翁,即党内应当由全体党员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机关应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充分听取全体党员的意见,经常接受全体党员的监督,这是党内民主的根本原则。规定党员享有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检举权、表决权、选举权、罢免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辩权、保留意见权等等,任何一级党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十七大特别在改善选举制度方面采取新举措: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产生候选人。这些都是党内民主的进步。

二、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代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按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建理论,党代会理应实行年会制,以体现党的权力中心。1956年我党规定实行年会制加常任制。可惜1969年九大改定为五年制,即要每隔五年才召开一次党代会。从1980年起我就建议恢复规定。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党代表任期制,使党代表在闭会后还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利。海南省已采取党代表列席省委会的做法。十七大还决定在县、市级继续进行年会制与党任制试点,实际上20年前已开始在浙江省椒江县开始试点,后来江苏、四川等省都已试点,效果很好。今后将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创新形式,规范秩序,为全面推行年会制和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但愿十能恢复代表大会年会制与常任制,那将是党内民主迈大步、大发展。现在中央全会起了党代会年会制作用。中央委员会本来只是党代会执行机关,不能与党代会并列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或领导机关。

三、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的制度。政治局是中央委员会核心机构,并不是比中央委员会高一级的权力机关,它理应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中央监督。可是以往这一点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并没有真正实行。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首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是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这表明党中央权力结构的归属问题得到实际解决。十七大通过的新第27条明文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样就能使党的权力结构从上到下都理顺了。

四、实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采取票决制。从表决制到票决制,一字之差,表明党内民主的重大进步。2002年7月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已决定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十六大以来已扩大到决策方面也实行票决制,十七大明确规定实行票决制,这为党的科学、民主决策和选拔干部提供了制度保证。以往采用表决制时,往往是举手表决,而不是无记名投票表决。这样就使得在第一、二把手表态后,其他委员难以或不敢表示不同意见,只好勉强举手,随声附和。以致一些地方有这种说法:“第一把手绝对真理,第二把手相对真理,第三把手以下只好服从真理。”这样在真理面前就不是人人平等。所以一些地方时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下级就重大决策或人事安排作出决定报上级后又有人向上级反映不同意见。票决制使民主集中制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得到保证。十七大还提出要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制度,完善对干部的考核和巡视制度,这些都是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

五、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江苏、四川等地方乡镇以至县市常委换届已采取公推直选党委书记或党委会成员的做法。有的用“两票制”,先在群众中试选,再在党内直选,或“两推一选”,由党外群众和党员两方面推荐候选人名单,再进行直选。如果再进一步做到在差额选举中进行公开竞选,那样民主选举制度就会更完善。即使在乡镇基层级群众对候选人较为了解,选民也要在听取候选人发表竞选讲话后作出选择。

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十七大也有新认识、新举措。主要也有以下五点。

一、十七大不仅响亮地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而且对人民民主的内涵有新的提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是新提法。人民有知情权,政务就要实行公开,现在出版有《中国人大》、《国务院公报》等报刊,让人民知道人大与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如何进行。人民参与国家大事有多种方式。表达权就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现在还增加了网络自由权。

二、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际上这里讲到了三权关系问题,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但是我们既有三权相互制约,又有三权统一和相互协调,这比西方单纯三权制约更优越。决策权在人大、执行权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监督权在人大,也在人民群众,司法权在检察院和法院。我国的“一府两院”都由人大产生并向人大负责,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又受人民监督。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往缺点是未解决好党政关系,要改变以党代政的传统体制,改善党的领导,党要由从上而下直接领导转变为从中深入间接领导,即由党选派到人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去体现、贯彻党的领导,使人大和政府能独立发挥作用。

三、改进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我国选举法已修改多次,已逐步增加农村人口代表的比例,但是还有很大差距。苏联1936年第三部宪法已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秘密选举,即苏联消除城乡工农选举人口比例差别只经过19年时间的过渡,从原先城市人口2.5万、农村人口12.5万选出一个代表,即从一比五变为城乡完全平等。我国已建国50多年,应该尽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七大还提出要“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就是要使人大代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四、改进政协制度。政协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前后有变化,1954年第一部宪法实行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之后政协变为统一战线组织。十七大提出“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我认为这里说的“把政协纳入决策程序”最为重要,这样,政协就不再是光“拍手”(群众中流行这种说法:“党挥手、政府动手、人大举手、政协拍手”)。我认为政协要朝着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的方向发展,告别其提议与决议不具有法律效力,改变其只供党的领导人参考的现状,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五、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村民自治广泛实施之后,乡镇基层政权以至县市级政权已在江苏、四川等省试行公推直选乡镇长、县市长。在实践中,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差额选举已取得经验,还要进一步开展竞选。不必担心在差额竞选中共产党会失掉领导权。目前可先采取候选人必须是共产党员的做法。1940年延安选举边区参议员已开始共产党员之间展开竞选,那时公推出三位著名共产党员即徐特立、周扬、郭化若为候选人,最后郭化若将军当选。事隔60多年后,我们应创造条件开展党员之间竞选。

在党际民主方面,十七大指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派合作共事,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2007年已选拔两名党外干部: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与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长和卫生部长,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党外干部担任正部级干部。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必能得到更大发展。

苏联东欧失败源于缺少科学与民主,所以社会主义丧命夭折。科学与民主不可分割,科学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能繁荣昌盛,民主只有以科学为指导才能硕果累累。民主还需要以法治为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我们党自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强调的长期执政、永葆执政青春活力的三大法宝。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情;中国共产党;基本认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60-02

建国后前几年,我们党对国情的认识,总体上正确。从1957年到1978年,党对国情的认识较为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国情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这种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深化。

1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

1.1 1949年的《共同纲领》对国情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共同纲领》还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所形成的一部人民建国纲领,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从此开辟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崭新时代。

1.2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对国情的认识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当时阶段的中心任务。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了调整工商业的方针政策,并把这项工作做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要条件之一。经过多次调整,我们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给予了应有的扶助和支持,充分发挥了它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对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作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3 1954年的宪法对国情的认识

1954年9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人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成果,而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五四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它是一部以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过渡时期的宪法,反映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反映着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特点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的结果。

2 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

基本国情的认识

2.1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起始阶段的认识

(1)1956年对国情的认识。

1956年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是说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己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同时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己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首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关于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在理论上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因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的认识。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要在揭露和解决矛盾中前进,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方法。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针,提出了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些思想,是中共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2.2 三年时期的认识

1958年到1960年,在我国历史上习惯称为“”的年代。发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在二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共上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同时,会议根据的提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二次会议以后,对于在和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村工作的视察,着手纠正已经认识到的错误。由于当时我们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对“三面红旗”仍然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所以我们的纠“左”努力,虽然认识逐步有所深入,但总的都是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要矛盾。所以,形势没有根本好转,同时也出现了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复。

2.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认识

我国在1961年至1965年间,对国民经济实施了连续五年的调整,这次调整使陷入困境的国民经济得到很快的复苏,与此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中共中央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中共中央决定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到1965年,各项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我国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基本趋于协调,工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这次调整虽然有力地调整了不合理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实现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没有为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潜伏着结构性失调的因素。”

2.4 发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认识

“”,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中,从“左”的观点出发,对国内外阶级关系和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1966年发生的“”,正如1958年发生的3年“”时期的失误一样,主要是把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向所谓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乃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等“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期间的认识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走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同时,它还“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二大确定的方针和任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的充实和发展”,“它们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它们为以后我们党制定出更加正确而切合实际的方针和路线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3.2 十三大到十七大期间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现代化建设要“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党的十四大仍然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且我国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提出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的更深刻的阐述,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六大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继续指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3 十七大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了。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贡献。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决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我党对我国当代国情的准确把握。

参考文献

[1]韩振亮.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1).

[2]莫旭麟.科学发展观对国情理论的新贡献\[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耿化敏.回归与超越:中共十二大报告的理论创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04).

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6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紧扣“推进新基础教育进程”这一主题,贯穿“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精神,按照“抓学习、抓规范、抓特色”这一思路,坚持“抓班子、带队伍、重建设、闯新路”的方针,继续巩固并不断深化两支队伍建设,依法治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以“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我们党支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抓好“双学”工作。一是学习理解十七大报告,及形势任务教育,二是对于干部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倡导教育创新,以实际行动落实十七大精神。

政治理论学习要按照局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十七大报告,深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宣传新,帮助广大教职工全面准确地掌握十七大精神。

业务理论学习和培训,要提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以《新基础教育》《走进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读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等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使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深化新课程改革。

向广大教职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组织广大教师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区情、校情”,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坚持单周政治学习制度,学习做到勤督促,常检查,多评比,鼓励学习先进。

2、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目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强学校的管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实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聘用制,为推进新基础教育做贡献,在工作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保证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3、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教育“形象工程”活动。

在广大教职工中深入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注意发现和培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尽快适应新基础教育的实施。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创新活动,为职工当骨干做拔尖教师创造条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发挥优势,改进作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抓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干部的示范作用。

要加强班子自身的学习,坚持党员学习制度,深入学习政治理论,并做到学以致用。学校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工作中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干部监督工作制度”和“干部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和考核,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班子成员要主动沟通,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争创“好班子”。

2、抓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强化党性观念。

我校党员占据了教工总数的比例虽然较小,部分党员也存在着发挥作用不明显,也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需急待解决。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我们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带领全体教师推进新基础教育活动,培养党员教学骨干,使全体党员在教育教学中冲锋在前,起模范作用。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鼓舞引导青年团员将加入党组织作为政治生命中追求的目标,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已,争取早日成为中共党员。今年要对两位预备党员考察,年底要确定新的发展对象。

(三)开展创“党建特色”活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1、建立创建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党员干部“创建先进党支部”的责任。

2、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使每位党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率先垂范、奋发有为、团结协作、务实求效、课改先导、群体共建”。

3、围绕“五个好”目标,开展创建系列活动:“五个好”目标是: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套好制度、一种好作风、一项好业绩。

(四)发挥工、团组织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