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例6篇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1

江河没有大海的汹涌澎湃,却有蜿蜒流转的气韵;小草没有青松的高大挺拔,却有绿意勃勃的柔韧;星星没有月亮的皎洁明亮,却有熠熠生辉的闪烁。世间万物,各有千秋,不必慨叹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风景这边独好。

人有十指,长短不齐,谁优谁劣,众说纷纭。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才会协调合作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能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筷子,却不能用它们掏耳朵。就像擅长短跑的兔子,不让其发挥特长,而去学游泳,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抑其天性,反害其发展。

人亦如此。古今中外,名人志士,谁是十全十美的人?但他们的弱点,却不使他们身上的光芒黯淡,却令其流芳百世。

那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只是一介草莽,并无文韬武略,大智大谋,身份低微,却能振臂一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反暴秦,被载史册,流芳百世。他凭的是一颗敢于反抗的心,为天下百姓之苦而呼,一颗济天下苍生的赤心,发挥自己所能所长,手拿锄头等农具,也要与秦精锐部队对抗,这种仪情义骨成其为王,令太史公为其作传,颂其义举伟迹,令后世人所称颂。

如果陈胜当时只是一味认为自己是个耕田的下人,毫无优点、长处,恐怕只会没于乡间阡陌,不会有一展鸿鹄之志的壮举,历史便少了一段灿烂光辉的篇章。

还有那投笔从戎的班超,成就西域出使的传奇;那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成就文学一枝独秀,他们都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发挥特长,因此而注目于所长之处,风景这边独好,演绎出别样但灿烂的人生。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2

痛饮黄龙的岳武穆,青史留名的文天祥,诗文并茂的坡,是璀璨夺目的人文风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集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太白诗,是深邃奥妙的精神风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卧虎藏龙。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深不可测的精神风景,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但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不要“云深不知处”,而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傲泰山之雄、庐山之险、峨嵋之秀,欺沧海横流、百川到海,敢于挑战自我,呼喊出自己沉稳而有力、铿锵而优美的心声:我就是一道风景线。

文种足智,难逃尸横刀下;韩信多谋,难免祸起未央;子胥善哉,难逃引颈刀下;屈原忠贞,难免尸沉汩罗;岳武穆智勇双全,可叹怀才不遇。他们的悲惨遭遇,使人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怅惘,虽然功败垂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它向世界展示了经验教训。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武乡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子房学富五车,文韬武略。长坂坡上赵子龙一杆银枪杀得曹兵胆战心惊,当阳桥前张翼德一声怒吼嘘得北寇丢魂丧胆;上方谷中诸葛亮一把火惊得司马懿手足无措,鱼腹浦旁武乡侯一堆石迷得陆伯言头晕目眩。他们的功成名就使人有一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

落红是一道风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3

西湖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没有漓江水的静、清、绿;也没有黄河的气势磅礴。它以它独特的韵味独步天下。

春天的西湖最美的要属柳浪闻莺了。春雨过后大地上冒出新芽,柳树抽出嫩绿的芽儿,金丝桃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在纤纤柳条的掩盖下,显得格外动人。正如诗人所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仅春天的西湖美,夏天的西湖也毫不逊色。夏天荷花开了,铺满了整个湖面,挨挨挤挤。微风一吹,她们像一个个披着俏丽彩衣的少女在风中摇曳。她们有的是一个小小的花骨朵,有的只开了几片花瓣,有的已经完全开了,为游客们绽开了笑脸。(*^__^*) 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乘着船来到西湖中央,西湖水波荡漾泛起一道道水纹,放眼望去,西湖的景色会更令你神往。顽皮的鱼儿有时也会蹦出水面,和你打打招呼。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每到冬天,整个西湖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中,断桥也盖上了皑皑白雪。当阳光来临,朝阳一面的雪被融化了,令一面的雪则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断桥好像断了一般。断桥因此而得名。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4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她)自己的风景线,有人喜欢春天的五彩斑斓,有人却喜欢炎炎地夏日,喝着下午茶去聆听知了的声音,有人却喜欢在高楼上眺望那金黄的稻田享受着微凉的秋风,有人甚至喜欢冬天那皑皑白雪中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做冰雕。

一年四季的风景都有它那独特的美。就像人和物一样,都有他们独特的地方。而我最喜欢的风景不是那一年四季的颜色或景色的美,而是在我坐下来休息时,看到别人脸上挂着那幸福快乐的微笑,每当我定格在那些笑脸中洋溢的幸福,自己的心里面也少许有些温暖。

在社区里,当看到小孩子们嬉戏玩耍时的笑脸,我回忆起我童年时的样子与那些快乐时光,当阳光照在那些小孩子天真的脸上,感觉这是最美的风景,他们笑,自己也不自觉地笑了。躺在绿油油的草坪下,向四处注视着,老人们在畅谈着他们年轻时候的快乐往事,在他们欢笑地笑脸中,那些饱满地皱纹中有谁能知道他们所经历地风风雨雨后的喜悦地感受呢?但此时,他们用岁月去诉说那时的酸甜苦辣,在一张张充满慈祥地笑脸也为这单调的草坪里也增添了不少的沿途风景线,用手去定格上,哇!真的很美。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地风景线,有时候我们只有知道风景秀丽的山河那才是最壮观的风景,只有惟妙惟肖地人工塑雕才叫好看,叫做艺术品,不,其实,生活中一双手,一双粗糙的手也会令人惊叹。一片蓝天,一张笑脸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这边的风景独好!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5

关键词:平罗八景 八景诗 平罗纪略

一、八景的起源及宁夏八景概述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八景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也是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从而“八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被赋予很多的意义而形成其独有的价值。

很多学者普遍认同“八景”文化的来源是北宋的“潇湘八景图”,根据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十七书画》中提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①。自此以后浓缩各地风物名胜的人文“八景”应运而生,沿袭不绝。每有八景成立,必先有定名诗,而后设点勒石,邀请文人唱和,墨客挥毫而作,代表地方八景的冠名也就传世了。

宁夏地区的八景多收录在地方志之中,并且以八景为题所赋的诗也收录在其中,如《乾隆宁夏府志》②中收录的宁夏八景及宁夏八景诗;《嘉靖万历固原州志》中收录的固原八景以及刘继铭、金希声、韩国栋等人所题的固原八景诗。除此之外还有广武、韦州、灵州、中卫、平远、海城等地的“八景”及八景诗均在各地的地方志书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宁夏八景的丰富性和八景文化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平罗八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平罗八景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保存得特别完整。以下对平罗和平罗八景诗作简单介绍:

(一)平罗地理概貌

今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清雍正三年置平罗县,从此该县开始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在《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平罗的沿革历史“自古无城。国朝永乐初建,只有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拔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因居人繁庶,展筑新城。正德六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镇城迤北地方皆领之”,对于其地理描述为“贺兰背于西北,黄河面于东南”。③浙江归安人徐宝字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道光八年两次任平罗知县,在任上他编修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纪略》。在《平罗纪略》中可以知道平罗的名称的变革――“平罗”古称“平虏”,据《平罗纪略》中记载“明设五路七卫,灵州与武平虏三所”“雍正三年改平罗县” ④31在《平罗纪略q序》中记载:“平虏一隅左黄河右贺兰” ④1就大致勾勒出了平罗的地理形势。在《平罗纪略・卷一》中对平罗方域的记载为“平虏城广一百里,袤一百三十里,东至黄河一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镇远关九十里,南至洪广堡六十里”,由此可清楚了解平罗的历史地理概况。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在徐保字修订的《平罗纪略》中确定了平罗”八景”:西园翰墨、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北寺清泉、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古雪。在《平罗纪略》中还收录了蒋延禄依咏题所赋写景诗8首。于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的张梯完成了《增续平罗纪略》的编修。在《增续平罗纪略》中他改动了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将平罗”八景”定为:官桥烟柳、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佛寺泉香、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夏雪。并且在《增续平罗纪略》中收录他本人所赋的八景诗8首,同时还收录了王以晋、郭鸿熙所赋的八景诗各八首。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平罗八景诗共有32首。

三、平罗八景诗探析

据《平罗纪略》和《增续平罗纪略》记载,创作平罗八景诗的诗人共有四位: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下面对这四位诗人的八景诗进行探析:

(一)蒋延禄八景组诗

蒋延禄,清代平罗县文人,他所作的平罗八景诗是最早收录在平罗的地方志《平罗纪略》之中的,所赋的八景诗是以两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也就是最早的平罗八景为题的。蒋延禄所写的八景诗以平罗八景为描写对象,简约精炼。如蒋延禄所作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贺兰古雪》一诗:

天外一峰划远痕,雪山亘古照边屯。

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

《平罗纪略》称:“贺兰山四时多雪。” ④38“贺兰古雪”之一说是因为贺兰山处于西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常年积雪,构成一幅独特的雪山美景,所以将其定为平罗八景之一。在蒋延禄的《贺兰古雪》一诗中用“雪山亘古照边屯”一句既写出了贺兰山的突出特点,又写出了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简明扼要且表达准确。“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一句更是用了独特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贺兰山的雪。这首诗表现出的是蒋延禄独特的写作特色:简约。这样的风格在其他八景诗中也有体现: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边墙晚照》:

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

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

平罗八景之一“边墙晚照”中的“边墙”指的是平罗县城以北5公里处,明嘉靖十年筑的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

蒋延禄用“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写边墙周围的景色:边墙周围柳陌河静静流淌,古来征戍之客在这一带防守边疆。两句诗简约但表意明确,既写出了边墙周围的景色,又表现出了边墙的历史价值。而后两句诗“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则表达自己的情感:挥鞭骑马驻足在斜阳里,为的是多看几眼边墙周围的红叶。一个“贪”就展现的是自己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这首八景诗简约而生动,既写景又写情,是蒋延禄平罗八景组诗中的上乘之作。

(二)张梯平罗八景组诗

张梯,字颐园,河南鹿邑人,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张梯在《续增平罗纪略中》收录了自己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的八景诗。

张梯所赋的八景诗文采盎然,不仅仅注重对景物的描写,还注重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他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杰阁层阴》: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

春秋灌献人o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紫阁雕甍耸几层,窗开四面晓霞蒸。

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

在这里“杰阁”指的是文昌阁。据《平罗纪略》载:“文昌阁临唐徕渠,携}凭轩,然意远。” ④通过志书的记载,文昌阁是文化底蕴很深的所在,所以自然此地就成了读书人的天堂。在张梯的八景诗《杰阁层阴》中表达得就十分清楚:“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既表达了平罗人杰地灵,也看出儒生对这样一个文化圣地的向往。在这首诗的尾联张梯用“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后生的期望和鼓励,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张梯的八景诗创作,以八景为题,并不是一味地具体细致描绘八景,而是将八景作为背景或一种承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自己情感意志的体现。如在《虎洞归云》一诗中就用“愧我不同云出岫,遍施霖雨慰苍生”这样的诗句,表现诗人忧民情怀和为百姓着想的迫切心情,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中国文人历来所有的一种担当。

(三)王以晋平罗八景组

王以晋,陕西咸宁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任宁夏平罗训导。王以晋的八景诗有一部分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适、怡然自乐的感受,一种美好清幽的环境带给人心灵的释放和回归自然的本真。如《官桥烟柳》一诗:

桥槛檐楹照水新①,两行杨柳画中春。

莺鸣玉g蛙鸣鼓②,早晚迎人又送人。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笔下的“桥槛”、“檐楹”“杨柳”“水”给人以灵动之感,用玉g里吹奏出来的音乐来形容“莺鸣”,用“蛙鼓鸣”借写悠闲自适及环境荒旷,独特的比喻,对人感官上的一种唤醒,显得诗人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诗人倾心于山水,但是依旧荡不尽一片“尘心”。王以晋所作的平罗八景诗与蒋延禄、张梯相比,在思想上显得更加的深沉。王以晋的诗作体现着一种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也表达着文人身上固有的一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忧天下之忧的情怀。如《马营远树》一诗:

难辨唐家与宋家,旧时壁垒委黄沙。

不知多少英雄血,散向长林化晚霞。

马营,即哨马营。哨马营作为战时的军事建筑,多年后已难以辨明它是何时存在过的,旧时的壁垒也已经被黄沙所淹没,战场厮杀,多少的英雄血洒于疆场之上,已化成长林边的一缕晚霞。面对古时所遗留下的残迹,以物是人非,带给人一种怆然之感。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就用“秦劳民力竭民财,万里空留赤土堆”这样的诗句表达诗人对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低位,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军事建筑到头来只留黄土一堆的讽刺,可以看出作为一代文人的王以晋心忧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

(四)郭鸿熙平罗八景组诗

郭鸿熙,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宁夏平罗县知县,他所赋的八景诗是以张梯所定的平罗八景为题的。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如在《磴口春帆》一诗中写:

春生磴口绿波多,为挂轻帆一叶过。

回忆赭湖风景好,水云乡里听渔歌。

仅选取黄河水道中的一叶扁舟,展开联想和想象,给人展现了一片美好的景象。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写:

锋镝销F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

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郭鸿熙除了以激动的心情写逝去的历史,还热情地歌颂了长城脚下村民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和边塞的美丽风光。

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通常选择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吟诵,并未进行全方位的描绘,但是仅仅是小处就让人感到妙趣横生,以点盖面,让人体会到景色独有的特点。在诗人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诗人大多是乐观明朗的情绪,即使是怀古,也未让人感到愁苦,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恬淡自然的情绪。

平罗八景产生于清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得很快,并且八景是也表现出“多产”的状态,究其历史原因是在明清时期,八景文化发展比较兴盛,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志景必有八”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文人也有了借此题赋诗的习惯,而平罗八景诗就是这样的文化现象的产物。

平罗八景作为宁夏地区的八景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罗八景为题创作的数量的领先:共有四位诗人依题而赋诗计32首。平罗八景的选取以高标准的审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为前提的,在平罗八景的选取中表现出的有“贺兰夏雪”的奇异之美,也有“官桥烟柳”的柔情万种;“马营远树”体现的是宁夏地区作为重镇边防的特点,“边墙晚照”体现的又是一种战争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的独特的美感;“北寺清泉”展现静谧而悠闲的放松与心灵的舒缓,“西园翰墨”展现的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浓重的书卷的气息。并且在平罗八景中多历代文人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雪”、“柳树”“夕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平罗八景诗的发展自然就是繁荣的了。其次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诗的诗人均为在平罗当地生活的文人或者参与修定志书的官员,他们在对平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题诗,自然而然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上的厚重感。再者,文人以八景为题赋诗是时代潮流,平罗此地却是如此之多,就映射出了平罗在清代是一个汇集人才的地方,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地方。

注释

① 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86-187.

② (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陈明猷,校注.乾隆宁夏府志[M].1992,21:797-874.

③ (明)王,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7.

④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31页

参考文献

[1] 朱靖宇.八景的源流[J].北京观察.1994(8).

[2] 申月华.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景观研究.2009(1):75.

[3] 范宗兴,吴晓红,霍丽娜,王玉琴.志与宁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黄河文明的绿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 (清)张梯.续增平罗纪略[M].宁夏教育出版社,2003.

[7] (明)杨经,纂辑.(明)刘敏宽,纂次.嘉靖万历固原州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8] 张廷银.西北地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5).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范文6

北宋中期以前,山水画在构图上多为上留天、下留地的全景式构图,内容繁密,注重对自然界的整体把握与描绘。而马远的山水画则多取某一局部景观。《格古要录》曾评论其山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决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夏圭的山水画风格与马远极为相似,不同的是近景多偏在一边。所以后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作品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大川,虽寥寥一角,隐隐半边,但却给人以意味深长,境界完整的感觉。

“边角山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北宋惠崇、赵令穰等人的小景山水,虽在取景上还保持全景方式,但多取平远小景,精致优雅,趣味盎然。南宋初期,李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局部取景,如《清溪渔隐图》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全景方式。但还未有只取一角、半边的构图。到南宋光宗、宁宗时,马远、夏圭师法李唐,并把李唐的局部取景发展到一个新意境,从而开创了“边角山水”,并使之成为南宋山水画中典型的院体风格。

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受一定时期的艺术传统、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边角山水”也不例外。

首先,“边角山水”是北宋以来在绘画上追求真实、精细之风的必然产物。

北宋统治者继西蜀、南唐之后建立了更为完备的美术创作机构――翰林书画院,而且在绘画风格上也延续其谨细严密之风。虽此前此后的画坛不乏写实的画家,但像宋代那样将写实发展为一个时代风尚的却极为罕见。正如邓椿在《画继》中记载:“画院盖一时风尚,专以形似。”这种绘画之风自然会影响到山水画。山水画家们对大自然景象严谨细致的安排,完整客观的描绘,真可谓“巨障高壁,多多益北”,“铺天盖地,丰盛错综”。出现了李成、范宽、关同、郭熙等大家,他们在全景山水方面创造了后人难以攀越的艺术高峰。

任何一种画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不创新就会出现流弊。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家一直延续前期的艺术风格,而无创新。全景式山水内容丰富,气势宏大,但要想把其中某一物象刻画得极为细致入微,却很难做到。原因在于:其一,由于画面取景繁密丰满,每个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就极为有限,从而限制了刻画的精细程度;其二,画家必须有效的照顾到各个景物之间的整体关系,如一味的刻画某一物象,就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边角山水”的构图方式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幅画选择有限的景物,对它们再着意经营,苦心孤诣。如此,景物虽少,刻画却反而更加精巧。如马远的《水图》十二段,通过对各种水势的细致观察,对水的不同情态和不同环境气候下所引起的变化,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水的静谧、鼓怒、迂回、盘旋、汹涌、激荡、跳跃等动态,无不惟妙惟肖。尤其是其中的《云舒浪卷》只取一朵浪花进行刻画,波浪起伏,将一朵浪花高高托起,飞溅出的水滴在空中飞扬、升腾,极为传神。夏圭的《西湖柳艇图》也只是写柳堤湖舍,远处寥寥几人,却整齐严谨。《续书画题跋记》中评价夏圭的作品:“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王履也曾评价马远、夏圭“精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韵,无猥暗蒙尘之格。”这种对物象的高度具体刻画,在全景式山水中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文人画的构图方式也对“边角山水”的形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人画亦称“士大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大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陈衡恪认为文入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主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宋朝重文治,优待各种文化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其庞大的文化阶层,全国上下一片“郁郁乎文哉”的气象。发端于唐代的文入画在这种浓郁的文化环境下获得了长足发展。

虽然从五代开始院体画和文人画在风格上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但当权者不仅未对文人画表示排斥,而且爱护有加。如徐熙的“落墨花”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宋太宗称赞徐熙的《石榴图》“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米氏山水”作为一种文人墨戏,受到宋代帝王的喜爱。而且苏轼和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与一些宫廷画家交往密切,一些画院画师的画也常得到他们的题诗称赞。苏轼之子苏过直接继承父亲的枯木竹石传统,宋徽宗曾特意派人把他接进宫中画枯木竹石。赵伯驹、赵伯骗虽属院体画家,但其作品也有明显的文人画特点。南宋的梁楷,虽为宫廷画家,但其风格更接近文人画,以至于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将其列为文人画家。由此看来,文人画和宫廷画的相互影响由来已久。在这种氛围中,马远、夏圭也必然会受到文入画的影响。

宋代文入画是以苏轼(1036年―1101年)、文同(1018年―1079年)、米芾(1051年―1107年)、扬补之(1097年―1169年)等为代表的绘画流派。文人画家们对简约的构图有着明显的嗜好。他们主要以梅、兰、竹、石等为刻画对象,自由抒发胸怀,传达一种文人情趣。如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只取一怪石,旁边一木一竹;文同的《墨竹图》也只选取一枝倒垂的竹子进行精致刻画;南宋杨补之的《墨梅》亦取一枝或几枝梅花构成画面;米芾的山水师法董源,却在构图上更趋于精练。

文人画的构图方式无疑给马远、夏圭提供了一种极为直观的借鉴模式。他们在保存院体画精细刻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文人画构图简约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图方式――边角山水。

如马远的《梅石溪凫图》中,画面上方垂下几株梅花,争相绽放,红白相间,春意盎然。梅枝婉蜒曲折,占据了画面的左上方。《雪图》中远处的一抹雪山,横跨画面上方。再看扬补之的《梅雪图卷》,一丛梅枝从画外伸出,枝上白雪覆盖,参差错落的垂下,荒寒萧索。其构图方式与前两幅画中梅枝与远山的构图颇为近似,都是安排在在画面的一边。在马远的《雪滩双鹭图》中,左上角垂下的梅枝与文同《墨竹图》中的竹枝构图方式也具有相似之处,皆是从画面的一角伸出。马远《水图》――云舒浪卷中,只在画面中央只选取飞溅的浪花,海浪将散碎的浪花抛向空中,对每一个水滴均进行精细刻画,周围不着一景。而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画面中央也只是选取一石一木,枯木虬曲上扬,斜伸向天空,怪石空灵萧散,左侧露出一丛细竹。两者皆是在画面中央安排刻画对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人画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空白的运用上。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叶扁舟漂浮在水上,四周的空白,不着一笔,充分地表现出江面上的苍茫气 象。夏圭的《山水四段》中的《渔笛清幽》也是如此,江边礁石旁晒有渔网,渔舟中有人在吹笛,周围大片空白表现了江南辽阔无限、山水一色的明净风光。再看文同的另一幅《墨竹图》中,两枝纤弱的竹子斜穿整个画面,竹叶随风飞舞,疏密有序,剩余的大片空白中,只有画面左侧提有“文同”二字。类似这种对空白的巧妙处理,也见于其他文入画家的作品中。由此可以看出,文入画对“边角山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马远、夏圭作为宫廷画家,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以愉悦帝王为目的,即宫廷的审美趣味决定着画院画家的风尚。正如邓椿《画继》中记载:“图画院四方应试者源源而来,多有不合而去者。盖一时风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图轴两下,命中贵押送院,以示学人,仍责军令状,以防遗坠渍污。故一时作者,咸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其后宝篆宫成,绘事皆出画院。上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领命思”。这里所说的“法度”,就是指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

宋室南迁后,虽只剩半壁江山,政治局面动荡不安,但绘画艺术的繁荣却不亚于北宋。高宗(1127年―1162年)不仅自己工书擅画,而且在位36年“访求名画,不遗余力,展玩摹拓不少怠”,开设画院,招揽画家。到光宗、宁宗时,由于宋金对峙以成定局,江南局势趋于稳定,故小朝廷里歌舞升平,安逸享乐的情绪又高涨起来。高宗时重建的画院此时达到全盛时期。南宋统治者饱受战争的磨难,即使在相对安定时期,亦日日担心战火重新燃起。这时的皇宫贵族“收复失地”的心思早已荡然无存,只求保住这安乐一隅,苟且偷生。这种心态也同样反映在审美情趣上,他们厌倦了北宋时期山水画中气势雄强的高川大山,转而开始追求清秀雅丽、工整精致的山水风格。

李唐(约1066年-1150年左右)的山水画风格体现了南宋宫廷的审美趣味。李唐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画院的,后来成为高宗时期极受推崇的宫廷画家,高宗曾在李唐的《长夏江寺图》上题词,曰:“李唐可比李思训。”南宋画院的山水画家大都向李唐学习,其中以马远、夏圭的成就最高。有关马、夏师法李唐的记载很多。“夏圭师李唐,更加简率。”“马远……画师李唐,攻山水、人物、花鸟,独步画院。”“马远师李唐,下笔严整。”“马远画师李唐,笔数整齐。”从作品中更能看出他们的渊源关系。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在构图上作了大胆取舍,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取景方式。画中的树只画其根,不见其梢。坡石之间一湾溪水,婉蜒流向远方,溪上一座小桥,笔简神全。桥旁树木掩映下的茅草屋,结构严谨。画面右侧一片苍茫水色,一叶小舟停泊在岸边,以老翁站在舟头向江中t望。这种局部取景方式在马远、夏圭的作品中都经常看到。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选景方式几乎如出一辙,只是画幅更长,内容更多。开卷为溪山,烟雾迷蒙,继而见丛林,林间有山庄,稍过即见开阔江面,有客舟泊岸,远处有渔船。隔江浓雾,隐约间见有城池。继而见近景悬崖巨石,接着是崇山,岭路险峻,设有石栏,通往幽谷。出山边检山水一色,靠山边有长桥,桥上有两人对话,极得清远之意。桥的左边通路处有茅屋,有人在搬物。过山树荫下有山店,又有竹篱茅舍,稍过便出村,则是烟波浩渺,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意。此后又是崇山,茂林叠翠,山间有楼阁,有幽亭,出山便是清溪。溪边巨石间架有木桥,一老人正拄杖而行,过桥沿溪前进,便见山村。柴门内有毛驴,进村古木参天,中有茅棚水阁。在看马远的《舟乘人物图》,画面右侧一块巨石伸出,苍劲有力。中间一片浩渺江水,只有一叶扁舟飘然其上,舟上两人,船家奋力摇桨,客人正在转头赏景。左侧大小两枝松枝从画外伸出。近景岸边一丛芦苇,在风中飘摇,远山只露其顶,山体弥漫在烟雾中。

马远、夏圭继承李唐的局部取景并将其推向高峰,以边角取景开创了一派清丽雅逸的构图风格。从而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马远、夏圭在宫廷享有极高的声誉。马远绘画作品上的题字多为宁宗与皇后杨氏所书。《图画宝鉴》中称赞马远“种种臻妙,院中人独步也”,称赞夏圭“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山水画发展到马远、夏圭,全景山水的统治地位开始让位于“边角山水”。

另外,理学中的“理一分殊”和“以小观大”的思想又为“边角山水”的形成提供了哲理依据。

理学始于中唐,发展于北宋,完备于南宋。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它作为宋代的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理一分殊”是最能体现理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它的基本含义是:世界万物千差万别,但都本于天理,即“万物出于一理”。程颐在《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相同,虑思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朱熹对“理一分殊”的阐述更加完善,认为“万殊便是那一本,一本便是那万殊”。即通一事之理,即可通天下之理。由此可知,一木一石即可体现大自然全部的秘妙:一汪静水便能让人体会到苍茫湖海之势;一座小亭,能招来天地无限生意。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拳石有春秋,其空灵激荡可以展现世界的无限绚烂。

在这种“以小观大”思想影响下,北宋末年开始出现小景山水,到南宋就获得迅速发展,直至“边角山水”出现。“小宇宙”表现“大宇宙”的境界也达到极致。如夏圭的《遥岭烟霭图》,在一片烟雾弥漫中,丛树模糊,远山如影,水阁临江,小桥横跨,意境悠远。马远的《梅石溪凫图》为一角取景,大块山石,一片水滩,一群水鸭游戏于水中,梅花怒放,枝蔓伸展,一片小景便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盎然生机,《晨雪山旅图》亦是取山的一角,几只梅花,山路间一老翁与两只小毛驴,每个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极富情趣,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夏圭的《松溪泛舟图》也是如此,前景只取儿株松树,中景一片扁舟,几个游人悠然乘于其中,远景一片浩渺江水,景简神全,有限的物象传达出无限的意韵。试观他们的“边角山水”,无一不完美的体现出这种“以小观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