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室护士总结范例6篇

注射室护士总结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1

关键词:双人核对制度 门诊注射差错 门诊注射流程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32-01

医院的门诊注射室是一个患者十分集中,患者的周转比较快,涉及病情面比较广,工作量比较大,工作程序比较繁杂,工作人员更换比较频繁的医院科室,也是医院出现差错事故的高发科室[1]。为了可以更好的杜绝发生门诊注射差错事故,本院对门诊注射的全过程制定双人核对制度,并形成门诊注射流水线的程序进行详细的规定,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双人核对制度执行前3个月和执行后3个月的时间内,门诊注射的所有临床注射情况资料,对门诊注射中出现的各类差错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

1.2 方法。要设立一个专门进行收药、查对的窗口当第一名护士接到患者递过来的病历和药物时,第一护士要先查对患者的病历和药物以及填输液记录卡等资料,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安排患者对号入座的指定位置或者进入观察室等候进行注射[2]。如果出现医嘱的内容有误或者含糊不清的情况,第一护士应该及时向医生询问并提出质疑,明白或者得到医生的更正补充后再继续执行。检查药品性状和有效期以及总剂量等信息与输液的天数是否相一直,如果出现不符的情况第一护士要及时与药房取得联系,进行调换,如果同时进行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同时的注射是,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让患者到皮试窗口先做皮试,已做过敏试验的患者进行连续注射的,要询问上次使用易过敏的药物时间是否超过了二十四小时,特别是当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超过了二十四小时或者青霉素类药物更换其他新批号的时候,需要让患者重新做过敏试验[3]。对药物的配制到注射有第二名护士负责,第二名护士当接过第一位护士已经查对后的患者病历以及药物时,要进行第二次的详细查对,按患者的病历内容把患者的药物名称抄写到属于患者的液体瓶或者袋上,并且填写好输液记录卡,使用塑料板将患者的输液记录卡夹好,按照医嘱,使用药物的性质,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基本情况,配制好药物,并在输液记录卡上标写好患者的序号,然后推着治疗车到患者的跟前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观察患者的注射情况,没有问题后离开。

2 结果

在双人核对制度执行前3个月门诊注射室的注射差错为0.012%,执行后3个月的时间内门诊注射室的注射差错为0%。

3 体会

在门诊进行发药和注射时,如果患者提出疑问,要及时的进行检查,经核对无误后再执行。在输液瓶内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使用的药名和剂量,并留下使用过的安瓿,经另一名护士核对好后方可使用[3]。要严格的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本文在双人核对制度执行前3个月门诊注射室的注射差错为0.012%,执行后3个月的时间内门诊注射室的注射差错为0%。如果在门诊注射时出现加错药物,给患者打错针,以及输液瓶出现裂纹或者输液的液体内有一些异物,需要做皮试的药物,没有做皮试或者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没有重新再次做皮试就对患者进行用药的,不正确的执行医嘱等行为,都是违反双人核对制度的行为,均是不认真执行的执行双人核查流程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可见,双人核查制度的遵守在门诊注射的工作中的重要性。要通过教育不断的提高门诊注射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随着医院医疗体制的改革推进,本院会定期的组织门诊注射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门诊注射差错事故,结合实际门诊注射差错的事例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的经验教训,以引起门诊注射人员的高度重视。让门诊注射人员人员熟练的掌握门诊注射操作技术以及专业性知识,及时的补充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门诊注射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规范门诊注射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端正其工作态度,要做到在工作时的一丝不苟,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总之,门诊注射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双人核对制度进行正确的门诊注射操作,规范服务,排除可能引起门诊注射差错的事故隐患,有效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袁碧,区正红,余昭兰,双人核对制度在预防门诊注射差错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1):54—55

[2] 刘耐荣,双人核对输液法降低儿科病房输液差错发生率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21):3559—3560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2

【摘要】目的:通过对门诊注射室病人就诊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病人的满意度情况,为提高门诊注射室病人就诊满意度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门诊注射室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就诊的6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注射室的病人对服务态度、环境卫生、健康宣传程度的满意度较高,对输液等待时间、护士穿刺技术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3.4±0.6)和(3.6±0.4)。女性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复诊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初次就诊的患者,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其满意度较低。结论:

【关键词】门诊注射室;病人;满意度;护理;医院

门诊注射室是医院的门户和窗口,门诊注射时的工作好坏,病人的就诊满意度高低,与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密切相关[1]。为了解门诊注射室病人的满意度情况,提高病人就诊满意度,我们对我院门诊注射室的病人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门诊注射室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就诊的6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并排除年龄过小、语言障碍,无法回答问题的患者。男性372人,女性308人。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39.1±1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3人,高中或中专265人,大专198人,本科及以上144人。首次就诊的有287人,复诊的有393人。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门诊注射室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共6项,包括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输液等待时间、护士穿刺技术、输液时护理人员巡视、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输液室环境卫生情况,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方法,即将各项满意度评价指标分为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这5个等级,将5个等级依次评分为1,2,3,4,5分。累计发放问卷680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全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659份,有效回收率为96.9%。

1.3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均数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P

2结果

2.1门诊注射室的病人满意度情况:门诊注射室的病人对服务态度、环境卫生、健康宣传程度的满意度较高,均在4.8分以上。患者对输液等待时间、护士穿刺技术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3.4±0.6)和(3.6±0.4)。见表1。

2.2不同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由表2可知,女性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P

3讨论

3.1实行弹性排班,提高病人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是衡量一个医院质量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2],本研究对门诊注射室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输液等待时间感到最不满意。注射室是门诊就诊的最后环节,患者在整个就诊过程中感受到不满,如感到等待时间过长,逐渐累积起来,就容易产生烦躁的心态,产生护患矛盾[3]。因此我们调整输液时的布局,将输液区分为成人输液区和儿童输液区,并增加输液椅的数量。针对每天上午治疗人数较多的现状,我们实行弹性排班制,在每天高峰时期确保安排足够的人数,确保工作持续井然有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以免患者因此引起不满[4]。

3.2 输液叫号制,改善输液室次序:门诊注射室患者人数较多,不乏同名同姓或同音姓名的患者,在环境比较吵杂时,患者可能听错名字,如护理人员不注意核对患者名字,就有可能用错药物。药物品种繁多,同一种药物有商品名、化学名等,若不仔细核对药名,也有可能引起用药错误。我们引入注射室加号制度,由接诊护士给患者发放唯一的输液号,患者得到输液号后在输液椅上休息等候。轮到患者输液时由输液护士叫号,仔细核查药方、姓名、年龄,发现处方有问题应及时处理。

3.3提高护理技术,避免护患纠纷:门诊注射室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量大,工作琐碎繁杂,护理人员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精神紧张,因此注射室发生护理差错的可能性较[5]。本研究结果中,患者对部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不满意,希望进针能够一次性成功。我们发现一次性进针不成功的护理人员多为年轻护士,经验缺乏,遇到儿童静脉较细,穿刺难度较大的情况时容易紧张,缺乏自信。因此我们首先要求年轻护士加强业务技术练习,提高一次性进针的成功率。其次在排班上注意老中青护士的协调安排,由年老的护理人员带年轻人,帮助年轻的护理人员增加自信心和技术。当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时,应更换护理人员,以避免引起护患纠纷。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患者更容易表示不满的情绪,经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对护理细节更为重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对环境清洁的要求等均较高,而有时候无法得到满足,故产生不满的情绪。尤其是女性家长带小孩来输液时,当小孩感到疼痛而哭喊时,家长就更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责怪护理人员技术不精,若护理人员与之争辩,则更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因此我们在对待所有患者时都必须有“三心”,即耐心、关心、爱心,要充分理解患者的难处,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不与患者争嘴,对小孩输液应努力做到一针成功,避免过多次数扎针引起家长的不满。

3.4注意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有的护理人员主动性不够,只注意完成工作,忽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不能满足患者的迫切需求。患者大多对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不熟悉,当他向护理人员询问得不到及时准确的答复,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就可能引发纠纷。我们改进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口头交流、宣传画、宣传手册、电视视频示教等多种方式宣传注射室的注意事项,使健康教育的内容落实于实处。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反应,要求患者输液时切忌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告知患者擅自离开输液室的安全隐患。我们发现,首次就诊的患者其满意度显著偏低,这与首次就诊的患者对我们医院门诊输液的流程不清楚有关。初诊患者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及时的输液,在劳累之后就更容易产生不耐烦、易怒等情绪,责怪医护人员管理不善[6]。因此建议可安排专人在前台负责病人的协调引领,尤其对于新来门诊输液的患者,由引导员亲自指引其完成缴费、取药、输液等手续,并将输液室操作流程及各科室的标牌置于醒目的位置,以免患者明确下一步做什么,让患者感到安心、放心,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赢得患者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病人对输液室的满意度状况,从中发现了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对提高门诊注射室的病人就诊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差错,减少护患纠纷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爱珠.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的管理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9):710.

[2] 谷波,成翼娟,张骏.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量表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17-19.

[3] 陈雪飞.多部门合作提高门急诊输液室护士岗位满意度[J].黑龙江医药,2009,22(5):773-774.

[4] 敖瑞兰,蒋小芳,谢菊香.对门诊输液室座位进行编号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1):3329-3330.

[5] 闫洪凤,孔杰,崔化英,等.呼唤应答法减少护理查对工作中差错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84.

[6] 文美月,黄玉娟.门诊患者对急诊注射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2):311-313.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3

关键词:品管圈;改善;治疗环境;应用

品管圈亦称持续质量改进,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的组织。其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并进行讨论,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1]。品管圈活动来源于日本,是一组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中国质量管理中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集中组织成员之间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我院门诊注射室针对环境嘈杂烦乱这一问题,确立了改善护理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组圈 2013年6月,我院门诊注射室6名护理人员自发组圈,成立品管圈,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大专5名,中专1名。召开会议1~2次/月,1~2h/次,由1名高年资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确定"玉兰花"为圈名,其寓意是6位护士就像一朵6片花瓣的玉兰花,共同协作,团结互助,向一致的目标(整洁,安全)奋进,并制作了圈微。

1.2选题 首先,每个圈员分析2013年1月~6月注射室护理缺陷和质量检查等资料,提出护理工作中急需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2]识别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认为改善护理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得分最高而被列为主题。

1.3要因分析 根据评价法进行评价,共6人参与,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认为管理流程不完善,护士专业技能缺乏,信心不足,患儿不配合为主要问题点。见图1。

1.4制定对策并实施 统一思想,小组召开会议,积极讨论,一切以改善治疗护理环境为目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采用PDCA循环。

1.4.1合理划分区域,责任落实到人,采用定位,定量的方法进行,抛弃不需要的东西或放回仓库,创造良好,清洁的输液环境及氛围。监督员进行1次/w随机检查环境整洁度。

1.4.2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加强操作技能培训,观看他人操作或录像,提高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总结经验,避免不熟练的技术和盲目的穿刺。

1.4.3面对哭闹不配合的患儿要耐心的引导,学习并掌握患儿的心理护理沟通方面的技巧,小儿输液室播放一些小孩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和一些轻松的儿童音乐,转移小孩对疼痛的注意力。对年长患儿可通过哄抱等亲密接触,对其进行鼓励表扬,对婴儿可采用逗引的方法,消除恐惧心理,起到有效的安抚作用,减少了哭闹,躁动等不配合行为。

1.4.4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稳定,穿刺失败时对家长过激语言学会克制自己,冷静对待,穿刺难度大的患儿可放到最后或请其他护士帮助。

2 效果评价

2.1有形成果 改善前中后数据。根据评价法进行评价,共6人参与,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见表1。

2.2无形成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愉悦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通过定期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个体自信心,责任感。见表2、图2。

3 总结

品管圈活动近年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小组内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已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3],从而提升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邢文英.QC小组基础教程[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25.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4

[关键词] PDCA;注射室护理;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60-03

门诊注射室担负着整个医院门诊注射的全部任务,每天接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素质以及生活环境的患者[1]。患者人数多,病种复杂,流动性较大,且护患之间相处时间较短,多数护理人员不在编,工作压力大,极易发生护患纠纷,而影响了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对医院的社会声誉极为不利[2]。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提高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研究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了PDCA循环护理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注射室进行注射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12~69岁,平均(43.02±6.87)岁;将本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9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与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2~69岁,平均(44.11±7.96)岁;观察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13~67岁,平均(42.09±6.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即:①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应保持和蔼的态度及礼貌待人;②保持室内卫生清洁及空气流通;③在候诊中,经常巡视患者,并及时地对其病情变化加以观察;④按照挂号的先后顺序进行就诊,对于老、弱、残及重症患者则应优先就诊;⑤患者在进行就诊之前和就诊中,应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构建PDCA循环下进行护理,具体护理对策为。

1.2.1 计划(Plan) 门诊注射室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护理工作加以掌握与了解,然后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门诊注射室护理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步骤。在该过程中,要分别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然后再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护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特别是输液时间比较长以及输液天数比较多的患者,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且确保制定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所能接受。

1.2.2 实施(Do) 当护理干预方案制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让方案得到实施。在护理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召开护士座谈会,让护理工作人员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并使其认识到护理实施方案对患者治疗康复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应该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技术的提升,注重护理细节,让患者感受到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再次,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实施,且对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仔细地记录,如果护理方案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地进行修正,并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度地调整。

1.2.3 检查(Check) 及时地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以确保彻底及到位的检查。在此过程中,检查人员应该严格地遵照检查的流程以及具体要求进行检查,决不可放弃任意一个流程。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倾听患者的心声及反馈情况。此外,还应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量化评定。

1.2.4 处理(Action) 门诊注射室应该针对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检查过程中如若发现问题,患者的满意度及意见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分析,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制定具体的处理对策,并注意将处理方案及处理结果融入至下一轮的PDCA循环管理过程之中。

1.3 调查方法

为了获取准确的调查结果,该院门诊注射室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为于门诊进行就诊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190份,有效回收1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4%。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技术以及医院门诊注射室的环境等。此外,还针对患者进行护理知识问卷调查,以评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护理知识调查问卷共计10个题目,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满分(即100分)定为“优秀”,80~100分为“良好”,60~80分为“中等”,60分为“达标”,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知识掌握度。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数据由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分析

除了“护士热情接待”之外,两组其余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知识掌握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门诊是医院面对社会的重要窗口,在社会发展迅速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不能仅仅强调护士打针的基本技术,而且还应该重视学会及掌握同患者沟通的技巧,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赢得患者,才能赢得整个医疗市场[3-4]。

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PDCA循环管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即: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由认识到再实践。护理人员对于门诊注射室的护理工作也存在着上述过程。所以,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门诊注射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不仅可以很好地实现对门诊注射室的有效管理,还可以有效提升门诊注射室的科学管理水平[5]。

门诊注射室将PDCA循环模式用于门诊注射护理工作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更新其护理观念,还大大改变了护理工作的方式[5]。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及护理方法之间的联系,而且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注射室护理质量,使得患者病情可迅速恢复,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6-7]。

两组患者对“护士热情接待”的满意度均较高(对照组为90.00%,观察组为9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该研究认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均进行了热情地接待,而且还对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热情接待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满意度均较高。而观察组患者对其他项目(包括护士接药后仔细核对、护士进行用药指导、护士技术操作水平、护士热情帮助解决困难、护士“三查七对”到位、护士主动巡视、护士输液前解释以及输液环境)方面的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认为,观察组采用的PDCA循环护理模式,不断地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反复地实施,因此,观察组患者对上述项目的满意度要显著提高。该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基本一致[8]。见表1。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知识掌握达标率要显著低于观察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常规护理对健康宣教的力度不足,而PDCA循环护理模式更加注重健康知识宣教。见表2。

综上,将PDCA循环下对注射室患者提供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增加了其对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应加以推广及普及。

[参考文献]

[1] 林翠芳. PDCA在助产士实习生带教中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202-203.

[2] 关芬霞,敖小芹. 实施PDCA提高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满意度[J].当代护士,2013,3(11):178-179.

[3] 刘宝凤.基于PDCA 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的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56-257.

[4] 朱玉霞,王汝雯,吴亚丽,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成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1):46-47.

[5] 任定玉.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9):128-129.

[6] 黄金姣,梁金清,李春莲,等. 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67-268.

[7] 田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88-2889.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5

一、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

护士作为白衣天使,首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对于一名护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接种护士要求有安全接种意识,掌握注射的基本知识,操作熟练有序,注意细心、耐心、专心,严格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总结接种预防实践经验,是严防差错事故发生的必备条件。

二、接种人员(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护士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接种人员(护士)工作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之一。护士的业务素质提高是预防水平提高的基础,通过鼓励和支持各位护士人员参加护理学历考试和进修学习等多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专业技术的不足,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应急能力。培养护士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完善自己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护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上树立起“与接种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把满足接种者与监护者的需要,提高其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及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

三、加强接种人员(护士)预防接种注射的培训

预防接种(注射)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肌肉注射四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后三种,还有一个口服途径。疫苗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和类毒素三种,根据各种疫苗的作用机理要求,针对接种室的工作特点,各位护士应能精确配制疫苗剂量,不同的疫苗采取不同的接种方法,方法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预防效果和产生不良后果,因而应严格培训。

四、 耐心询问接种者情况,掌握接种的禁忌症,遇到紧急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种前需问清健康状况,告知受接种者和监护者各种疫苗的接种对象,作用与用途不良反应与禁忌症,如有皮疹、腹泻、发热、咳嗽等症状和体征,不给予接种,以免疫苗不良反应加重原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造成受接种者与监护者的误解。接种后应留观二十分钟,观察注射部位状况,有无疫苗液的外渗,注射部位的肿胀、疼痛、出血等。接种者若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提示发生了异常晕针反应,此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并让接种者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必要时可针刺入人中、合谷穴,一般即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仍不恢复正常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次。

五、培养良好的操作技能

注射时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接种技巧,因小儿不配合注意做到三快(进针快、推液快、拔针快)一按压,其它接种者两快一慢(进针快、推液慢、拔针快)一按压,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眼两分钟,防止苗液外渗,影响效果。极少数特殊接种者因损伤浅表毛细血管出血,行动不便者应积极主动为其按压,直到注射部位无渗液、停止出血为止。

六、建立良好职业形象

医护人员是被接种者首先接触的人,应注重着装,衣帽要整洁,热情礼貌,给被接种者及监护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注射过程中护士应注意举止轻柔稳重,工作忙而不乱,态度和蔼,说话温和谨慎,用心去赢得理解和尊重。

七、掌握交流和沟通技巧

交流时态度温和、理解、大方,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科学、生动、安慰性的语言。注意沟通技巧,耐心向被接种者及监护人讲解一类疫苗(国家免费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有价疫苗)的免疫程序及接种情况,以免造成被接种者和监护人的不理解,带来负面影响,切忌产生争吵。护士应学会怎样与被接种者和监护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预关系,如何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拥有高素质、高水平、技术精湛的护士队伍是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

总之,护士工作规范化不仅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就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使护士提高责任心,认真制订操作措施并加以实施,提高被接种者与监护者的满意度,还能使新的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提高护士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2] 郭风炎. 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29~232

注射室护士总结范文6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输液室;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0-02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3]在输液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1 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

1.1 管理层的风险因素

1.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没有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

1.1.2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不足,频繁的日、夜班交替使护士处于紧张的身心疲惫状态,生理、心理压力增大,超负荷工作状态又使护士角色行为冲突;过度的工作和劳累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1.1.3 输液室病人密度大,医生注射处方不规范,环境嘈杂,病人和家人同名同姓或者字音相同,护士呼叫时患者容易出现错误应答,有些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注射单上,希望尽快输液治疗,故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造成张冠李戴而发生错误。

1.2 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因素

1.2.1 法律意识较淡薄 在工作中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护理操作中,缺乏对自身的约束,主观臆断,追求速度,随意性强,慎独精神差,违规操作却茫然不知。

1.2.2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执行医嘱后没有及时签名或履行好告知义务。

1.2.3 服务态度差或方式不当 对患者及家属生、冷、硬或不恰当的语言伤害对方,对患者的反复询问不耐烦、不体谅,表现为懒于解释或说话不注意语气、方式,使对方难以接受。

1.2.4 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巡视不严密 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而配错药、打错针、加错药;巡视不到位,如接瓶不及时、输液速度过快、输液药物外漏致肢体、头皮肿胀等。

1.2.5 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1.3 给药的风险因素

1.3.1 药房的因素 药房发错药,护士未认真核对药物引起配药的错误及给药的错误。

1.3.2 药品种类因素 药品多,新药多,一药多名,一种药物多种剂型,护士对新药知识信息了解不够,无法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1.3.3 药物的皮试因素需做过敏试验药物多,护士无法掌握,有时医生忘记开皮试或医生开免试病人并没有做皮试,护士注射时未及时询问皮试情况。

1.4 患者家属方面的风险因素

1.4.1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拒绝护理人员的安排及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4.2 患者的自身素质 由于部分病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出现过激行为,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

2 护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2.1 重视护理风险管理

2.1.1 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建立各个环节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了解护理风险的现状, 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分析、总结,制订了输液室“意外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明确护理风险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风险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实施规范化管理。

2.1.2 制定科学、动态、弹性的排班制,工作繁重时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增加病人高峰期的上班人数。制定应急状况下输液室护理人员调配方案,全科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2.2 树立质量控制观念和增强法制意识

2.2.1 组织对常规制度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的学习,对科室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 强化意识,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2.2 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明确各自的质控点,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 建立检查、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及时杜绝护理风险。

2.2.3 制订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每位护士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2.3 提高整体素质

2.3.1 鼓励年轻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及继续再教育如自考和夜大等,为护士营造学习氛围同时还要求护士掌握新药的名称,剂量,性质,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口头考核强化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2.3.2 制定层级培训计划,由高年资的护士对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培训,采取新老搭配的排班制度同时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药物过敏反应及输液反应的抢救流程,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

2.3.3 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3.4 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和谐的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亲切交流、耐心解释;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者对医院、科室的意见、建议,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分析、反馈、改进以完善输液室的工作。

2.3.5 加强责任心,严密巡视输液,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药物外漏、滴速改变、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2.3.6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改进输液流程,在输液过程中层层严格把关

2.4.1 输液室病人多全年每日平均500多人次,排队时间长,流动性大,无固定床位号,为避免出现给错药,挂错瓶等差错事故发生,我们科从2005年开始引进的先进的电脑叫号系统,电脑排号单为两联,一联交病人,一联放置于病人的小药筐内,电脑叫号后病人凭所持的电脑号进行输液,避免了姓名相同而发生的错误及减少了病人的排队现象。

2.4.2 输液接药时护士要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询问病人有否做皮试及有药物过敏史,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如有疑问,护士亲自与有关医师或药房取得联系。

2.4.3 输液配药时护士要及时准确为病人配制液体,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将电脑号写与药物瓶签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配药后经第二人核对。

2.4.4 输液注射时护士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核对病人的电脑号与输液瓶签上及所配药物筐内的电脑号是否相符;询问病人有否做过皮试及有无药物过敏史,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在核对病人姓名时要说:“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确认无误后给病人注射,调节输液速度;嘱咐病人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随意离开输液厅,并且不要自行拔针,告知病人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呼叫护士。

2.4.5 在巡回时护士要主动观察病人的病情、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穿刺部位的肢体是否肿胀、液体是否通畅等,发现液体有渗出注射部位有肿胀要立即处理并告知病人注意事项,酌情报告医生处理。

2.4.6 接瓶时根据病人注射证核对姓名、药名、剂量与所配药物瓶签上是否相符,询问病人的姓名及已经输完几瓶;接瓶后调节输液速度,再一次核对病人的姓名、药物、剂量、用法。嘱咐病人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并告知病人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呼叫护士。

2.4.7 给病人拔针前询问病人的姓名,核对病人注射证上的姓名、药名、剂量,查看是否完成本次输液;嘱咐病人按压注射部位5~10分钟后方可松开并离院,儿童要特别注意嘱咐家属,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2.5 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

2.5.1 设立缺陷登记本,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

2.5.2 对自带药品来本院注射时与患者签订医患协议书。

2.5.3 告知时要注意语言艺术,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3 体会 护理风险贯穿整个护理操作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进行输液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原则及三查七对制度,加强法制观念,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通过不断识别现存和潜在的风险,采取多方位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了护理差错、纠纷、投诉的发生率,确保了输液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