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例6篇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教师、学生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三者之间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对话,实则就是三种互动。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标实施到现在。互动这个词也渐渐地被各位老师所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却出现了互动片面性。那么怎么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立体互动起来呢?

一、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给予充足时间展开生本互动.

所谓生本互动,即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解释文本的内容,与作品中的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从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那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是见生本互动的重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生活阅历、处事方法、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等的不同,以至想法也各有不同。我们要让他们读出不同的感受。虽然是生本的交流,但这个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这时教师的指导就不容忽视了,教师可以为学生与文本接触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触文本。所以在《凡卡》教学中,我就为这次学生与文本接触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课文写信部分。想一想读到哪你的心被触动了,把你的感受写在边上。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就一定会有成效,学生也一定会有话要说。这对后面的内容的理解才是供保证。

以下是《凡卡》教学片段:

师:读到哪儿你的心被触动了?

生:我读到“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这句话时我觉得凡卡很可怜。他只有爷爷,没有爸爸妈妈,他是个孤儿。而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身边还有很多亲密的朋友,所以我觉得他很可怜。

师:是呀,可怜的凡卡,谁还有补充?

生:“揪、拖、揍、捞、戳”这些动词我看出凡卡在鞋店经常受到虐待,受到折磨。我感到很愤怒。

生:老板娘拿鱼嘴直戳凡卡的脸也让我感到愤怒,他们简直不把凡卡当人看待。

师:有谁在家有过这样的待遇,你帮父母干活还要拿鱼嘴戳你?

生:没有。

生:我从“小崽子”一词可以读出凡卡对鞋店老板一家的痛恨。凡卡挨打是因为给小崽子摇摇篮时不知不觉睡着了。他们的小崽子一哭,他就别想睡觉,所以非常痛恨小崽子。

师:同样是这段话,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愤怒,这是对老板的作法而言的,那从凡卡的角度看,你会不会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凡卡是可怜的,因为他吃不饱,睡不饱,还经常受到老板和其他人的欺辱。

生:这段话让我很心疼凡卡,他就像是老板的出气筒一样,火都可以往他身上发。

师: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去读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去读同一段文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一读凡卡受到挨打、挨饿、挨困的句子。

二、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调控课堂教学,使生生互动有效进行

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即就作品的内容、表达的感情、语言的特色、结构的安排等问题,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去探究解决问题,深入课文的内容。虽然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但是老师应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工作,而决非放任自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找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并在边上写写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再到小组里面去交流。看看自己的想法能否被其他同学所接受,听听其他人的说法。在相互倾听中学生也明白了别人的见解。这都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和研究的立场,开放和多向的思维开放状态,质疑和批评状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生生互动除了小组学习外还要在全班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纠正或补充,有时这一段“争吵”将会是课堂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五自然段:

她敢从成把的火材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按顺序排列小女孩儿心情变化的词语:“惊喜、失望、由于、满足。”同学们对“犹豫”和“失望”的排列并无争议,但“惊喜”和“满足”却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生:我认为是先“满足”后“惊喜”,因为小女孩已经很冷了,火柴划燃后那点微弱的光已使她很满足。后来,出现了一个大火炉,这是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所以她很惊喜。

生:我认为是先“惊喜”后“满足”。因为原先小女孩很冷,也很犹豫,划燃了火柴后,感到温暖,她就觉得小小的火柴怎么会如此温暖呢?后来还幻想到大火炉,就更加满足了。

生:字典中“满足”的意思是:感到已经足够了。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并不贪心,小小的火柴已经让她满足。

生:小女孩不仅仅因为火柴给她带来温暖,让她惊喜,她更为自己的勇敢感到惊喜。而且你注意到没有,文中的两“!”。“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这两个“!”不正是惊喜最有力的说明吗?

到最后,我也没能把答案统一下来,因为答案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已经在这争议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三、发挥教师主体地作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三者之间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但这种互动不是你问我答,也不是你说我做,而是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更是融洽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提升的。这种对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也不是大会堂里的做报告,而是一种积极获取有用信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2

要想让学生学会你所教的知识并且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让学生有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所教的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会,记得快而且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装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装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由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在变更求新中激发学习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讲课讲得使学生失去了兴趣,寻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应当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三)要让学生唱主角,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鼓励他们争取下一次的机会,答错了,应及时引导找出找准正确的答案。锻炼学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教给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指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例如,运用衬托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杨万里诗中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足见衬托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其重要。(1)次要人物形象能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回国前急切的盼望于勒的到来,当真正见到于勒时就一味的撤离“禁地”而若瑟夫则不同,他不为父母的做法所左右,而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与父母的异常表现和作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王原坚的《七根火柴》叙写了无名战士为保全七根火柴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的革命事迹,文中七根火柴的火柴头成了无名战士忠诚于党的红心的象征,它所燃起的熊熊大火给革命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通过写火柴头和熊熊篝火烘托了无名战士形象的高大。(3)经“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如杨朔的散文《海市》,作者描绘了一幅海市蜃楼的幻景图,影影绰绰若有若无。它实而不见,转瞬即逝,惚恍迷离,变幻莫测。其实醉翁之意不在海市而在用虚幻的海市衬托真实的――长山列岛,它比起那飘缈的幻想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的多。通过衬托作者着力表现了故乡渔民的美好生活,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衬托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事件伟大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把握衬托的作用,把做课内的阅读转化为做课外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俗话说“手”是人的第二面孔善于运笔的作者不再直接描绘命运的好坏,而是通过“第二面孔”的描写反映人的生活,折射人的命运,展现人的性格。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了少年闰土的手是红活圆实的,同时也写了开裂的像松树皮的中年闰土的手,两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里悲剧性的命运,从而反映了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这一主题。阿累在《一面》中写到了鲁迅竹枝似的手表现了他为了党的革命事业累坏了自己的身体,凸现了革命斗争中人物的精神风采。通过以上两例主要让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典型细节描写这种写法。使学生变分析课内情节转化成会分析同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段的能力。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对语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求教师要有真正驾驭课堂的能力,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起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特殊功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优化的语言环境和有针对性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例如《孔已己》这一文章的主题揭露读书人的病苦,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答案不一,孔已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获得的启示,小说中人们对待像孔已己一样命苦的人这样冷漠是不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如果这样理解才能把握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又给我国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又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胜任高科技发展中的工作,才能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的同时总结经验,并把经验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3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蒙。

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儿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

阅读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说说题目《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给“我”凑足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父亲的哪些言行令“我”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一个句子,仔细品味加点词语的妙处。

(1)“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请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这种心理活动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写在下面。(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 李雪梅设计)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4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男孩为了一便士卖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为了急着送还先生的零钱而被马车撞了,悲惨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动感人,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适于朗读训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设计特色】

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可怜,感悟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出示了“美丽、金钱、机智、诚信、荣誉、健康”等词语,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朋友,如果现在只允许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朋友伴随你的一生,你喜欢那一位?”学生情绪很高涨,说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和理由,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见一个外国的小朋友,他叫小珊迪,(板书:小珊迪)认识了他之后,就会知道答案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惑去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书,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小珊迪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小珊迪是个的孩子。学生交流了初读后的感受,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为两点(教师板书):小珊迪有着苦难的童年(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纯洁、善良、诚实、守信)。

【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也许读过之后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教师在导入激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便会潜心阅读,这样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感受可怜

教师让学生读读课文:“把课文中表现小珊迪可怜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读,想想你是怎样感受到这一点的,带着自己的体会再动情地读几遍。”学生先自由阅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让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然后再集体交流。

(1)“(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从“瘦瘦的小脸”一词体会到小珊迪经常吃不饱。

从“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体会到小珊迪也非常寒冷。

(2)教学片断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为了他不在纠缠,我打算买一盒。小珊迪为了卖掉一盒火柴,像乞丐一样跟着“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纠缠。

师:知道这词的意思吗?

生:(不作声)

师:你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字都有绞丝旁。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缠绕在一起。

师:课文中指什么?

生:小珊迪缠住“我们”不放,要我们买他的火柴。

(研读四次“求”,进一步感悟小珊迪的可怜。)

师:(整体出示四次“求”的句子):同学们,请你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如果你是那位先生的话就会发现小珊迪的四次“求”有变化。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小珊迪的四次“求”)

生:我觉得小珊迪的要求越来越低。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先是1便士只能买1盒火柴,后来是1便士可以买2盒火柴。

(师板书:1-1――1-2)

师:你能把这变化读出来吗?

(生读,指名读,齐读)

生:我觉得他的态度越来越恳切,因为他开始只是求,后来是请求,最后是乞求。

(师板书:求――请求――乞求)

师:几个“求”的区别你知道吗?

生:乞求不是一般的求,而是像乞丐一样地求。

师:你能把小珊迪的态度变化读出来吗?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知道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生:他饿,他需要钱买吃的。

生:他冷,他需要钱买衣服穿。

【教师抓住关键词语“纠缠”,烛照了这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通过让学生观察四句话的变化,鼓励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由“请求”与“乞求”的含义比较,情味比较的认知活动,到朗读体验情感展示了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小珊迪“纠缠”“我”的心态及原因,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活动。】

2、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1)教师深情地引入:“为了找还那几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腿,不幸死去。老师心里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这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也许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这钱吗?学生默读思考,划出有关词句仔细体会,然后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小珊迪现在想花这1便士,他最想干什么?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最终明白小珊迪的1便士根本买不到什么东西。】

(3)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动情地引导:小珊迪这1便士可真干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把手中的11便士加在一起,或许还能办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可小珊迪却将这11便士急急地送还,怕先生久等了,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当小珊迪被送回家里后,他是怎样嘱咐小利比把剩下的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的?”(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5分钟后,指名几组全班交流)学生答案举例:

小珊迪(奄奄一息)地说:“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被马车撞了,这儿剩下的4个便士,你……你去还给住在旅馆里的那位先生……”

小利比(流着泪伤心)地说:“可是,珊迪,我们很需要钱……”

小珊迪(有气无力)地说:“不,利比,那位先生还在等着我去还他零钱呢!”

小利比(捂着肚子)说:“珊迪,我肚子实在饿极了,我想去买点吃的。”

小珊迪(难过)地说:“利比,我们虽然穷,但我们要诚实,不能做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小利比(不情愿)地说:“那好吧。”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明确小珊迪临死前还不忘嘱咐小利比把剩下的4便士找还给先生。学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走进了文本,触摸了小珊迪的内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内心便会由然而生对小珊迪的敬佩之情。】

(4)教师说:“正因为这样,先生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出示:“当我想到孩子他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指名几人感情朗读后)出示:当我想到孩子他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在这个探究的情境中,学生围绕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由内心的体验出发,在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识共享共进,智得以启迪,情得以激发,这样既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内涵,触摸了小珊迪的心灵,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延伸表达,抒发感情

在充分感悟了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之后,教师深情地对学生说:“小珊迪很穷,他很需要钱,这样的孩子可怜吗?(生答:可怜)但他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守信用、惟利是图的人,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答:可敬)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答:不会)不会,永远不会!那我们就给小珊迪画张像,把他留下来好吗?(生答:好!)然后我让学生思考你想画一个怎样的小珊迪,也可以想想如果画小珊迪的肖像你用什么颜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五分钟后交流反馈,有如下教学片段:

生:我想画小珊迪的外貌,一头蓬乱的头发,很长又很脏,瘦瘦的小脸,蜡黄的,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又很单薄。

师:你为什么想到了这些内容,你想表达什么?

生:他的脸很瘦,蜡黄的,说明他很穷,常常吃不饱。他没钱买衣服,而且根本没心思去注重自己的仪表,所以头发也很乱。

生:我想表现小珊迪的可怜,我画的内容是小珊迪被马车撞后的场面,马车远去了,小珊迪躺在地上,双腿血淋林的,痛晕过去了。因为我觉得这时候的小珊迪最可怜。

生:我选小珊迪被抬回家后躺在一张破床上和小利比说话的场面,我觉得这场面最令人心酸了。

生:我选黑色来画,因为小珊迪的很脏。

生:我也用黑色,小珊迪被马车撞了,马车却不管他,说明那个时代很黑暗。

生:我用白色。

师:(很意外)为什么?

生:我想用白色来表现小珊迪那颗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想法真好,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这个主题?

生:红色。

生:我认为金色,因为小珊迪的精神是最可敬的,而金色可以表现精神在闪烁,在放光芒。

……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等不同方法去和文本对话,把学生引向了又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给小珊迪画张像”这一适度的开放性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抒发了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使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因此,教师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师要多设计富有情趣的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课后主要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1、积极、主动、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音、影等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感悟“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中来,以读书感悟,观察联想、思辨探索、讨论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 绽放精彩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青睐。多媒体能够把声音、画面、文字、图示等艺术地融为一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无声为有声,降低学生语文学习难度,创新传统说教模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倡导合作学习、自主交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媒体情境,唤起学习动机

1.1故事导入,激发活力。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听的,在导入语文新课时,教师要把语文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中,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紧扣学生心弦,使小学生处于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播放故事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语文的欲望。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双手和头脑,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课堂导入的生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上课伊始,教师问学生想听故事吗,孩子们兴致极高,睁大眼睛,等待老师讲故事。这时课件展示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爆竹声中叫喊:“火柴,卖火柴啦!”这时,教师再满怀深情地讲到:“在旧历的大年夜,天气特别寒冷。家家户户都坐在火炉旁吃着香喷喷的烤鹅,烤鹅的肚子里还填满了梅子,人们唠着家常,品着美酒,欢欢喜喜地过大年。大街上一个穿着破烂、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有气无力地叫喊:‘火柴,卖火柴啦!’一整夜也没人出来买她一根火柴,小女孩没吃一点东西。第二天早上,过路的人们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墙角,手上还握着一把火柴。”教师伴随着低缓的音乐讲完了故事,学生认真地听着,没有一个人不集中精力。这时,不知哪位同学说了句:“老师,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啊?她为什么不回家呢?”一连串的质疑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急于想知道结果。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多媒体辅助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课堂充满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一抹生机。

1.2音乐渲染,尽情想象。

音乐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纯真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美妙的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借助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氛围中,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奠定情感基调,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能让学生的左右脑进行沟通,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就运用课件播放下雪的情景:寒风凛冽,大雪呼啸,一会儿工夫,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全白了。突然响起《小雪花》的音乐,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群小动物姗姗而来。看看都谁来了,他们不畏严寒,到雪地里干什么?这是一群小画家,他们在雪地上尽情地画着优美的图画,小动物的心中也有美丽的世界,一起看看小动物画家的精彩图画吧!请同学们到文中找找吧,试着读一读课文。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都画了什么画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利用音乐渲染情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令人心驰神往,提高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更好地感受文本和理解课文创造条件。在欢快乐曲的感染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收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

2.营造媒体氛围,演绎精彩课堂

2.1自主探究,返璞归真。

多媒体把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打破时空限制,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自主探究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元日》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孩子们穿着新衣,脸上露出笑容,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欢度除夕。桌子上摆满了鱼、肉、菜和热气腾腾的饺子。运用动画展现空中礼花绽放的美景,好一派“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热闹场面,学生自主探究诗意,积极动脑思考,对文本印象深刻,受到美的熏陶,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返璞归真,变“苦学”为“乐学”。

2.2朗读品味,张扬个性。

朗读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朗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一种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中有看得见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需要学生自己品味优美的文字,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浓浓的自豪感。通过品读,张扬学生学习个性。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时,要教学生读好四种不同形态的鱼,感受西沙群岛鱼的美丽及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曲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文,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从中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内在美。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的乐园,给学生插上信息的翅膀,翱翔于语文天空。

参考文献:

[1]吕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0(S1).

[2]黄倍倍.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08).

[3]刘玉春.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09(13).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6

在时代大潮面前,普通人,到底该何以自处?常有人问,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开始,逃难、游击战之后,中原大地相继沦陷,迎来了虚幻的和平。农家还得耕作,商家也得开业――不单纯是为了一个虚幻的繁荣,而是,很简单的:我不卖,你吃什么。我不买,你吃什么。学生还要上学,虽然谁也不知道学来做什么。沦陷区无学可上,大学西迁至四川、云南等地,而流亡中的学生则集中在安徽、甘肃、陕西等地。1941年,就在这种背景下,16岁的王鼎钧离开山东老家,先到达安徽阜阳,后又跟随学校西迁至陕南安康――他从此再没见过母亲。

在父母身边时,读书是很自然的事。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早饭是热的,书包整理得好好的。独自在外求学,举目无亲,他却经常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为了光耀门楣吗?战火中,祖宅已被炮弹炸得七零八落。叔伯兄弟去打日本鬼子,数年没有音信。家之不存,门楣何在?

为中华崛起?70年后的脑残电视剧会说:“8年抗战开始了。”当时,谁也不知道战争能不能结束,几时结束,结束后世界是什么格局,中国还存不存在。

为了自己的未来?死亡就在他们身边,饥饿、缺医少药、意外伤亡、不长眼的炮弹……今天不知明天事,一切未来的都可能永远不来。读书这种纯投资、收获期却非常遥远的事,还值得干吗?

没有答案。有些人罢课、罢考、闹。但还有一些人,王鼎钧一直记得。

西迁路上,年纪较小的学生,一路踉踉跄跄地打着瞌睡,不得不把自己拴在前面同学的书包带上。书包带上还系着课本,半睡半醒地看着。

进冬了,陕南虽暖,但那是与大东北比,其实照样北风凛冽,积雪白头。学生们都得上山砍柴,扛着几十斤的柴火往学校赶,一个个从身边走过,只见柴禾不见人――且慢,还听见低低的ABCD。竟有学生,在这种身背柴担,冷得嘴都张不开的情况下,在背英语。

更不用说每天早上,学生们一边在林中田地跑跑跳跳地御寒,一边还在大声地背诗背英语背化学元素表。这些山东腔、河南腔、四声铿锵的英文法文,会跟他们一辈子。

事过境迁后才懂:这些学生,是聪明的。

战争是极端情形,极端情形总难贯穿始终。和平,得来再晚,总会来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总需要工程师、医生、老师……而只要你在战争中苟活下来,回到日常生活中后,你还得用这些手艺来挣钱。

包括王鼎钧自己。抗战结束后,他决定不再求学。他一直喜欢阅读,攒了一肚子没用的知识,现在发现,可以用来写副刊写专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称为方块作家。小方块,多少有点轻侮之意,内容小,不值得长篇大论,格局也小,影响不了江山社稷。但没关系,他就这样,一直写到了90华诞。

70多年前的问题,在他晚年的四卷本回忆里,给出答案。他感佩在战火中激流勇进、甚至献出生命的青年学子,但更多的人,要活到战后。

社会残酷,社会不看你曾经在上个阶段做过什么,社会只看在这个阶段来临的时候,你准备了什么:是文凭,是好体力、好人脉,抑或一肚子死记硬背来的知识。好情商、强逆商,都是实践出真知,问题就是:谁给你这个实践的机会?一张文凭也许最管用。

你积聚了大量与老师游击战的经验?哪个行业、哪种生活需要这种经验?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想象力如果不能进入某种知识体系,实在派不上用处。你能言善辩?如果你不去学法律,怎么也是浪费……

才华必须与知识拉钩,必须通过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砖一瓦,才是有用的。

王鼎钧终于懂了父母当年送他万里求学的心意,而这,已经是回报。

我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正遇到中国改革如火如荼,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许多人说:大学生在为小学生打工。难免有人心潮浮动,去南方下海;也有人矢志不渝,苦坐冷板凳;还有人五心不定,快考试前下点功夫,寒暑假又跑去乱打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