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例6篇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1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梅花;情怀; 品格;高尚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7-02

序言

梅花的品格与气度相融,梅花所代表的精神也正是陆游一生的写照。他的作品意境独出,一新天下人耳目,他笔下的梅花不仅感人,惹人怜爱,更令人由衷地佩服与敬重,无不为屹立严寒、傲霜斗雪的梅花所打动、所激励。正如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言:“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沽粘焉咏一物矣。”道出了陆游咏梅诗词所胜之处,即他成功地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虽九死而不悔的情操。塑造出一种民族的精神之美。

陆游的梅花诗词从始到终格调一直是高昂的。在许多诗中即使有痛苦傍徨,有悲观失望,最后面对钢筋铁骨、高风亮节的梅花,还是唱出昂扬的战歌,充分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这在灾难深重的时代,对一个终生不得志的封建阶级诗人,尤为难能可贵,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学习的。

一、梅花――不屈不挠爱国志士的化身

在陆游爱国诗篇中,有不少直接讽刺、谴责投降派的作品。而在其梅花诗词中,这些投降派则是以“桃李”、“群芳”等面目出现的,二者对比之下,诗人作出了抉择:“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阅尽千苑万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余花岂无好颇色,病在一俗无由贬。”何谓“清真”?诗人曾用拟人的手法作过说明:“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累”。是苏武、屈原的那种热爱祖国、宁折不弯的崇高气操。因此,陆游爱海棠、爱山茶、爱、也爱杏花,却把最高的荣誉给了梅花,夸她是“广寒宫中第一仙”。梅花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梅花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在失意时安慰他,孤独时陪伴他,遭打击时鼓励他,使他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渴望自己也成为迎霜斗雪的梅花,这是对梅花的最高礼赞。实际上,陆游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爱国主义战歌,也确实堪称一曲可歌可泣的梅花颂。

二、梅花――报国无门失路英雄的形象

最能代表这类内容的是《卜算子・咏梅》。“异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纯是诗人自身遭遇的写照。秦桧主和以后,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陶醉于西湖歌舞,早把中原人民置诸脑外,主张抗金的人寥若晨星,陆游的处境十分孤独。由于言词激烈,在知识分子中也常为人奚落。诗人的不幸遭遇通过梅花得到充分表现。如果说早年他在怨恨“春风不管”时还有“护持应有主林神”的希望和“定知滴堕不容久,万解玉尘来聘归。”的期待的话,那么他如今则再也没有任何幻想了。上半阙充满感伤抑郁的悲愤之情。正因为悲和愤是结合在一起的,故陆游的梅花诗词很少单纯表现失意苦闷情绪的,这种因素往往散见在那些言志的诗篇中,而也就常常带有一股激越不平之气。请看《卜算子》的下半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零落,即使成泥,即使作尘,也不改初衷,芳香如故。句句写梅,又句句自状。

在这些诗词中,梅花作为一个报国无门的失路英雄,辗转反侧,进退失据,抒发了陆游壮志不售、人老空谷的那种希望与失望交替、追求与幻灭相续的复杂情思。

三、梅花――诗人倦而思归的寄托

陆游一生颠沛流离,四处宦游,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常有流落江湖之感。诗人的家乡在越州山阴(绍兴),那正是梅花的故乡。陆游集中最早的梅花诗是写于1150―1151年间的《看梅绝句》五首,当时不过二十多岁,却有句说:“梅花有情应记得,可怜如今白发生”,“予亦有白发久矣。”说明诗人与梅花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想必青少年常在家乡寻梅赏梅,故乡的梅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看见梅花就想起了故乡,思念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梅花,梅花与故乡已溶为一体。陆游客居成都时写的梅花诗词最多,可知那里的梅花之盛,而诗人在《涟漪亭赏梅》中却写道:“判为梅花倒玉危,故山幽梦忆疏篱。”月是故乡明,花也是故乡好啊!

在他乡遇到梅花,像是见到故乡来的亲人,总要倾吐自己飘零的痛苦和思乡的深情: “唾余相与颇同调,身客剑南家在刻。凄凉万里无归日,萧飒二毛衰有渐。”“相逢万里各羁旅,不待猿啼已断魂。”诗中的梅花与诗人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如今同是天涯沦落人,异地相逢,只有“剩欲禅前说故乡”了。“老谙世事宁多叹,身自人间一转蓬。”风波险恶的游宦经历,使陆游对功名越来越感到厌倦,因而对家乡的思念就愈加强烈。“零落梅花不自由,断肠容易付东流。与人又作经年别,问月应知此夜愁。已是狂风卷平野,更禁横笛起危楼。何时小雪山阴路,处处寻香系钓舟”。山阴路上的梅花,在这里不仅象征故乡,而已含有归隐之意了。“时至当敛退,勿受晓角催。安知桃李辈,于子无嫌猜?”此处明确指出了自己思归的原因是畏谗惧害。向来封建大夫在功名失意时,往往想起田园和山林,理想得不到实现,不愿同流合污,又限于阶级和时代的束缚,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隐逸就是最好的归宿了。“梅花如高人,枯槁道愈尊。君看在空谷,岂比倚市门”。把梅花作为隐居空谷的高人来赞扬,就表现出陆游对这种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伯夷、叔齐和巢父、许由都是有名的隐士。陆游将自己最敬重的梅花与他们并论,可见是有心学习他们的。

四、梅花――放翁抒写情怀的凭依

除上述之外,陆游的梅花诗词中还有一些题为梅花,诗中的主人公却不是梅花的作品,梅花只是诗人抒写情怀的凭依。

报国无门的苦闷,使得陆游不拘礼法、耽于狂放了。他企图在酒中忘怀,在梅前解脱。 “老子舞时不用拍,梅花乱插乌巾香。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后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梅花在诗中只是一个道具,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她正如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秋兰既是诗人挥斥幽愤的表现,又是其高尚品格的象征。所以是不可替代的。这便是放翁为何不头插杏花、为桃李颠狂的原因。

陆游是一个爱国主义战士,但主要是个诗人。他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爱自然。从他的梅花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丰富的生活情趣。这里有寻梅的殷切,探梅的真诚,看梅的盛况,赏梅的自得,也有忆梅的深情和种梅的乐趣。“为爱名花抵死狂。”陆游是古代爱菊诗人之一,还被唤作“海棠颠”,其诗词语及花类便有百种之多,百卉之中又最爱梅花:“从来遇酒千钟少,此外评花四海空。”蜀地名花擅古今,成都的梅花更是天下闻名,合江园的芳华楼,城西的青羊宫到流花溪都是一片梅花的香雪海。梅开时节,盛况空前,合江园甚至“自初开,监官日报府,报至开五分。则府主来宴,游人亦竞集。”陆游梅花诗中不少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锦城梅花海,十里香不断。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江郊车马满斜晖,争趁南城未阖扉。要识梅花无尽藏,人人襟袖带香归”。可以想见成都是怎样的热闹,诗人是怎样的洒脱。

通过梅花,放翁还表现了自己对梅花诗的看法:“梅花如高人,妙在一丘壑。林通语虽工,竟未脱缠缚。”林通的梅花诗历来被视为梅诗魁首,其实他最负盛名的《梅花》和《山园小梅》除个别句子外,全篇俗野不堪,即使名句,也只是描摹香影,只重外形描绘而没有写出精神本质。陆游在此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再评价,指出其弊在于刻意求工,做茧自缚。这就体现出他自己“自然平淡”的创作主张,“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放翁还认为,人品决定诗品,只有具有梅花那样高洁的精神境界,才能写出好的梅花诗来。梅花与陆游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几乎都有联系。谈到几首好诗,看见晶莹的白雪,甚至连他对爱人唐婉的回忆,也总是与梅花在一起的。这真是报国亦梅花,退隐亦梅花,思乡亦梅花,怀人亦梅花,横亦梅花,竖亦梅花,梅花便是诗人,诗人便是梅花。这段动人的姻缘确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

结束语

今天,咏物诗仍是诗歌的一大领域。我们的诗人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和气魄,唱出了时代的战歌。单就梅花诗词而言,、郭沫若、赵朴初等人的作品已显示了前人从未有过的气象,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更是无人能道,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中国诗坛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经过风雨的一代在迷惘、反思、探索中崛起,咏物诗内涵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人在小鸟小花小草中一味表现悲观厌世、冷淡生活的颓废情绪,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返归自然”,唱 “自我”的咏叹调,心目中没有时代,没有人民,没有责任。这种渺小、卑微之情,既不能给人美感,又不能给人思想和力量,低沉灰暗,甚至庸俗无聊。这样的诗不美,这样的情也不美。

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威武雄壮的历史性大进军,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个事业去追求逃避现实的“复归自然”和目无一切地表现“自我”,都是歧途。诗歌是时代的、人民的,咏物诗在新的时代也应有新的发展、新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中(影印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6.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3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4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麇公、雪堂等,别号空青子、白石山樵,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自幼聪颖过人,才情四溢。通经史诸子百家之说,古文、诗词兼工,精于鉴别书画;与同时期的书画大家董其昌既为同乡,又在画法和理论上志趣相投,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晚年居于佘山,朝廷屡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陈诗文书画兼工,山水师法宋元,笔墨简朴清逸,多水墨云山,追求生拙空远的情趣。翰墨丹青之外,尤致力于书画理论著述,有《明书画史》、《书画金汤》、《眉公秘笈》、《陈眉公全集》等行世。他最擅长画梅,一生画梅无数,千姿百态,多册页小幅,并配有多首题画诗,图诗并茂,相得益彰。《图绘宝鉴・续纂・卷一》中对之评价:“善写水墨梅花,即其制创,无不堪垂后世也。”传世的多件梅花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陈继儒的《梅花图(八开)》册,就是陈氏诗画结合、情趣横生的代表作品。此册已著录于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八卷。

此《梅花图》册共计八开,纸本设色,每开纵60厘米,横40厘米。其中梅花图、题诗页每页纵30厘米,横20厘米。每开以一画一跋分列左右,右侧为画,或纸本水墨,或纸本设色;左侧以草书题诗,均书于金笺纸上。作者撷取了梅的八种不同姿态,分别描绘成八幅梅花小像,书有八首题画诗,诗意画情相向而对,相映生辉,雅然成趣。

第一开绘一幅墨梅图(图1),只见一株苍劲的老梅从画右角斜生而出,老干一长一短,顶端仿佛被霜风截去,分出两股枝桠,枝干遒曲铁骨,呈反“S”形弯曲回环地向上延伸,展现出老梅不屈的精神。老干上又长出新枝,朵朵梅花俏立枝头,竞相绽放,令人感受到一股正在怒发的生命和力量。树干分出的枝桠似乎不甘示弱,紧挨主干向上生长,数朵梅花傲立枝头,与高处的梅花遥遥相对,似乎在媲美争芳。作者以水墨画梅,干勒湿晕,墨色淡多浓少,深浅自然,老干新枝,苍古润厚。枝头梅花,浑然天成,充满写意神韵。与画相对,有作者草书七绝诗一首:“山复山兮梅复梅,每逢花处便衔杯。即教风雨应无恨,一日看花一百回。”落款“陈继儒”。用笔洒脱不羁,结字饱满丰润,一气呵成,宛若龙蛇奔腾,有苏(轼)、米(芾)书法笔意。诗意契合图画,“梅复梅”三字,更是诠释了一树两枝梅花争艳的画意,表达了作者“一日看花一百回”也不厌倦的怡然心境。跋后钤有白文篆书“眉公”、“陈继儒印”二方印。这也是此八开册上唯一钤盖的印鉴,字体圆劲秀逸,文雅疏宕。

第二开(图2)绘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梅花图。此图一改第一开中梅树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规律,而是独出心裁,在画之左上方绘一蜿蜒下垂的梅枝,其下侧绘以一株矮矮的、向上的新梅,两株梅树上下相视,花朵对开,似有尽倾芳华、唯我独美之意。枝干劲健挺拔,铁骨铮铮,用笔简率谨饬而不失法度。光秃秃的枝条上,新蕾点点,一朵朵大大小小的白梅傲立枝头,有的含苞待放,娇羞可人;有的迎风怒放,风华正茂。梅枝旁有婀娜柳丝轻拂,柳叶青绿,生机盎然,与梅树一静一动,让人感受到凛冽的寒风中,已弥漫出一缕春天的气息。观画可见,作者对梅及其周边环境的观察细致入微,以新生之柳,来映衬梅之“宁耐岁寒,不以盛衰改”的精神秉性。左侧草书七绝诗一首:“种梅三万六千顷,月泼花光香更发。自古英雄多负心,也应难负梅花月。”诗句清新雅致,渗透出一种豪迈之气。句句语意含蓄,与画意息息相关,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种梅自娱的淡泊心态。

第三开(图3)绘的是红梅水仙图。画面上不见梅树根部,只截取了梅树的两枝,辅以一丛青绿的水仙和数朵绚烂的水仙花。只见梅树分开为大小两根枝桠,呈左右相对向上生长,左边的为梅树的分枝,只有右边主干的三分之一左右,枝条虽然远没有主干粗壮,但亦有数朵红梅吐蕾绽发,分外妖娆。主干部分弯曲着伸向画面顶端,中间又分出数根小枝,花团锦簇,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风姿绰约。一丛水仙簇拥着梅树,在风中轻摇腰肢,显出万般风情。数朵洁白如棉的水仙花,尽管在寒风的摧残下枝叶泛黄,茎干弯折,但花瓣上仿佛还有来不及融化的积雪,散发出一缕诗意的清香。左侧草书七绝一首:“少年雪里能调马,蹀躞寺门路上沙。只有老夫无气力,小舟随路看梅花。”诗画紧密相连,将人生行将年迈垂暮、但依然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心态袒露无疑。北宋苏轼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陈继儒与东坡居士晚年心境若合符节。此画想象丰富,对比鲜明,以怒放的红梅暗指诗中的“少年”,朝气蓬勃;水仙素有“长寿花”之称,诗中作者以“老夫”自比,暗喻弯折的水仙,虽然不耐凛冽的严寒,但依然充满顽强的活力。虽然画上没有落款绘制时间,但通过诗意以及老辣稳健的画风推断,此册当为陈继儒晚年作品。

第四开(图4)绘一幅墨梅竹叶图。画面布局较满,留白极少,但繁而不乱。作者别出心裁,从画面中部靠近左侧的地方开始布景,绘一株苍劲老梅,树干撑破画面顶部,从上垂下一段梅枝,枝尖夸张地垂临画底。枝上梅花朵朵,傲霜斗雪,尽管没有五彩斑斓的色彩,但已是暗香浮动,有如元代画家王冕《墨梅》所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使梅之高风亮节的精神写照一览无余。梅干之下,一枝嫩竹从画面左侧斜斜伸出,枝节细而劲健,竹叶宽大饱满,形状似箭,与竹枝的纤细形成鲜明的反差。临空垂下的梅枝,不知是否为别的梅树上的枝条,使人浮想联翩。梅树的干、枝、花都以淡墨勾勒,竹叶施以浓墨,墨色丰富,层次分明,一虚一实,浓淡对比十分强烈,令画面产生了浓郁的艺术效果。画左侧题草书七绝一首:“远见松边雀款扉,到来衔住薜萝衣。鹤声未了琴声发,催得梅花冻欲飞。”初看其诗,有些语句似乎并不与画意相连,如松树和鸟雀,在画面上并未出现,倒是多了一竿新竹。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画面上有了竹、梅,作者让所缺的松树在诗句中出现,构成诗与画的水融,可见作者独具的匠心,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五开(图5)绘一幅设色竹梅图。该图以梅为主题,辅以数竿新篁。只见一株老梅从画面右下角斜伸而出,主干粗壮遒曲,老梅新枝上,朵朵白梅竞相开放。也许是不许此梅独领,画面左侧及其后侧各有一株相邻的梅树,也伸过斜斜梅枝,绽放红梅朵朵,与老梅上的梅花重叠相依,梅花龙影,红白缤纷,仿佛群芳毕至,争奇斗妍。老梅树下,数竿新篁破土而出,枝叶青翠欲滴,迎风婆娑。作者以粗笔绘梅树树干,潇洒流畅而不失法度;以细笔勾勒梅枝,点染梅花,工笔致密,连花蕾上的芯须都纤毫毕现,于大气中见严谨,收放自如,气格高雅,自然和谐,于浑厚中凸显朴茂真率。老梅与新篁,辅以竹叶,一老一新,既有生命的新生,又有沧桑的劲美,显示出竹秀虚怀节、梅红迎春早的清新气象。画左侧草书七绝一首:“先生杖履故闲闲,每到花时懒出山。纵使出山常送客,不离香雪几回湾。”书法端凝紧炼,灵动隽永,充满盎然意趣。诗句充满山林野逸之乐,将一位山野隐士因爱梅,而懒得出山的闲适心境刻划得淋漓尽致。

第六开(图6)绘一幅设色茶梅图。此画构图较为简练,只见茶树、梅树各一株。画面上的梅树弯曲回环得十分夸张,根部与茶树毗邻,二者的根系紧密相连,宛若一对情趣相投的孪生兄弟。梅树的主干与枝干均以双钩法勾勒而成,由于运用了点皴技法,使得曲弯的地方显得棱角分明。清劲的细枝上,朵朵梅花疏落有致,或花朵紧裹,含苞待放;或嫩梅初发,含羞带娇;或尽情舒展,芳华绝代。花色白中泛绿,格调高雅。一株矮矮的茶树紧挨梅树生长,枝干同样以双钩法绘就,繁茂的枝叶间,捧出三朵美丽的茶花。一朵在画面下方的红茶花与白梅花紧挨在一起,各展芳菲;高处的两朵茶花一大一小,比例反差极大,而且以一片绿叶遮住小茶花的大部分芳容,使之呈现出一种“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神态,更衬托出茶枝尖处茶花的雍容华贵。画面动感十足,虽不见寒风之形,但通过片片落英,带给人们霜风刺骨寒意生的联想。梅树与茶树,高低辉映,繁花似锦灿若霞,茶香中渗透着梅花馥郁的芬芳。画左侧草书七绝题:“东西崦曲有人家,种剩梅花复种茶。茶坞落英堆满寸,怪来茶味是梅花。”诗意紧扣画面主题,通过诗句来展示画上隐去的村舍人家,诗画相接,好一幅乡村人家植梅种茶的写生图跃然纸上,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

第七开(图7)绘的亦是一幅墨梅图。构图简单巧妙,以中上部为展示空间,下部留白,与前几幅大为不同,显得有些平中见奇。只见画面右上角的梅树分别向左伸展,其中一枝向下盘曲,到了中部又回环而上,与另一根枝干遥遥相对。另一枝梅则挺然傲立,上部遒曲的枝干有些夸张变形,更显梅树千奇百状的自然形态,将梅树的劲节灵气、凌寒傲骨的品性表现得生动传神。枝干看似涉笔草草,随手挥就,勾花亦看似简率,实则暗藏章法,韵致横生,潇洒流畅。两竿梅树一近一远,其明暗向背的处理,虚实相间的墨色,枯湿并用的效果,使画面显得秀润生动,意态萧散。对陈继儒墨色的运用,挚友董其昌推崇备至,在其《容台集》写到:“眉公(陈继儒)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画左侧草书七绝题:“浮浮花发枝头艳,忽忽香催水面来。莫怨梅花尽情落,几人看到十分开。”诗句语带双关,充满禅理,以梅花的开谢盛衰,来比喻人生的荣华与衰败,读来发人深思,从中可以找到几许领悟。

第八开(图8)绘一幅湖畔墨梅图。此图下实上虚,构图巧妙。其墨色趋于浅淡,清气满纸。画面上,一株粗壮的老梅从岸边伸向湖中,一根梅枝从主干上长出,亭亭玉立,像一个窈窕娇柔的美人。梅树上下,十余朵腊梅点缀其间,冷艳娇媚。一丛翠竹长在梅树边,阔大茂密的竹叶簇拥着老梅。湖面微波荡漾,倒映出梅树、梅花以及竹叶的婆娑倩影,给人以清寂静美之感。画左侧草书七绝题:“小阁开帘面面湖,湖光不动水微波。桥西十里梅花路,好趁新晴放白骡。”诗句活泼生动,其中的小阁、石桥、白骡在画幅上均不见踪影,却由诗句点出,恍若背景,毫不影响诗句对画意的阐释。吟咏此诗,细细品画,不难发现这幅构图疏朗、幽清冷艳的湖畔梅花图景,就像一帧黑白照片,已被定格在小阁中那凭窗想象的视线里,从而探寻到小阁主人面对眼前这片湖畔梅花美景,心里正计划踏着“十里梅花路”,“好趁新晴放白骡”的一种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之情。明代文人画家多崇尚山野林泉的隐逸生活,追求一种人格的恬淡与宁静,这种思想被体现在他们的绘画构思上,就有了许多充满野逸情趣的作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陈继儒饱读诗书,志存高远。但生活的嘉靖、万历时期,正是明代官僚党派之间斗争最为激烈、尖锐、复杂的年代。时皇帝久居深宫,朝纲松弛,边事不宁,内乱滋生。许多正派的有识之士,或被冤杀,或被谪迁,或闲居遁世,明柞大厦岌岌可危。或许是害怕党争纷纭,避免卷入政治漩涡,未足而立之年的陈继儒即选择了抛弃功名,“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壮年之后,他更是绝意科举,对朝廷的征召屡屡以疾相辞,选择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他在编书著述、写诗绘画中,坚持操守,砥砺名节,亦塑造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诚如明末书画家黄道周给崇祯皇帝上疏中所言:“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隐居的陈继儒崇尚松、竹、梅的品行,筑室于家乡东佘山,广植松、杉,移植上百株古梅,与梅相伴,过着“一日看花一百回”的平淡而闲适的生活。他一生写下以梅花为主题的诗作多首,尤其是以梅为素材的题画诗,无不风格俊朗,隽拔清爽,书风潇洒,寄托了一位文人画家“自古英雄多负心,也应难负梅花月”的独特情怀。他笔下的梅花多姿多彩,富有生气,与他平日的爱梅之情感、观梅之细致、品梅之入味是分不开的。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5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

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6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读:

我与友人同游黄鹤楼,听到楼上正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让人感到格外凄凉。想到当年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贵的谗毁,被贬官长沙;而我也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而加之“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离京都是越来越远了。今天在楼上西望长安。已是万里迢迢,又哪能见到?那笛声悠悠,仿佛让我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诗写他登楼听笛,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受害的愤懑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诗的首句就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对迁谪的不满,同时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诗的最后一句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迎寒而开的。景象虽美,但难免给人以寒意,这正是诗人此时冷落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独特。本诗虽写听笛之感。但未按闻笛生情的常规来写。而是先写有情,后写闻笛声,第二句借“西望”的典型动作描写。表达了怀念京都之情和“望”而“不见”之苦:第三句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意境。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痕。

想一想:

这首诗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