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例6篇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

个人信息 工号 姓名 状态 性别 民族 籍贯 身份证号码 出生年月日 年龄 最高学历 毕业时间 所学专业 毕业学校 婚姻状况 家庭住址 联系方式 紧急联系人 联系电话 10000 阿汤 离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35949 财务会计 武汉电子工业学校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张三   10001 陈虹 在职 女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1998.4 机加工 计算机信息管理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李四   10002 周冬雨 在职 女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中专 2000.6 无线电 武汉电子工业学校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王五   10003 叶旋 离职 女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2004.7 机电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夜校)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赵六   10004 王宝强 在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1997.8 企业管理 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陈其   10005 甄子丹 在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中专 2006.6 无线电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马云   10006 周杰伦 离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中专 2002.7 无线电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马化腾   10007 浦巴甲 在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2002.6 应用电子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赵忠祥   10008 韩庚 在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2004.7 应用电子 武汉职院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李俊   10009 黄渤 在职 男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大专 2004.6 电信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李军   10010 张柏芝 在职 女 汉族 湖北武汉   0000-00-19 #VALUE! 本科 2003.6 电子信息工程(自考) 华中科技大学 已婚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金三大道   王思   文档下载《员工信息查询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冷链物流专业 人才培养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及其在武汉的发展状况

1.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概况。随着武汉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们对低温食品,如牛奶、速冻水饺、速冻水产甚至速冻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中转站,大量食物储存在汉,为保证食品质量、提高存储时间,亟需建立完整、高效的冷链体系。市场的需求使得武汉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在武汉从事冷链产业的较大企业主要有:武汉市白沙洲冷链食品市场,该市场拥有20万吨超大规模的冷库,其中一期6万吨为低温库,用于储藏猪马牛羊、河鲜、冰鲜,二期为6万吨常温库,以及8万吨的低温库;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与武汉万吨冷储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

3.武汉冷链物流专门人才情况。由武汉市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看,武汉地区地理位置方便,九省通衢,冷库数量不断增加,低温储存能力不断增强,冷链物流在武汉的高速发展要求大量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能够输送到企业。然而武汉的各大高职院校大多是将制冷和物流分开设置,鲜有设置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或方向,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

二、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1.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专门的冷链物流人才应是通过学习,掌握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操作流程、相关标准、装备设施等,能根据不同食品、不同物流环节的需要,合理运用技术、管理等手段,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相关管理、运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面向流通领域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本地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2.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探讨。冷链物流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包含物流管理的知识、制冷技术的知识、食品科学等。在物流管理知识方面,需对基本的物流包装、装载、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进行全面了解;在制冷技术方面,需要掌握制冷原理、制冷机组的选择、操作要求、常见故障的排除、制冷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等;在食品科学方面,需要掌握食品的成分构成、腐败机理、冷冻保鲜措施、简单的食品检测技术等。

为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及掌握上述知识、技能,需合理的选定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定应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活动)中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按下表设定:

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制冷技术为基础,先在制冷技术的保障的基础上再才是冷冻、冷藏物品的流通,这符合事务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如果脱离制冷技术,冷冻物品连最基本的流通条件都达不到,则不可能有冷链物流。

3.冷链物流实践教学探讨。要使高职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应用能力,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为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应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业见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做到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实践到工程实践的渐进,使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接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根据上述思想,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按下表构成:

4.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可行性。冷链物流专业开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制冷技术作基础,只有在制冷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建立和发展冷链物流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物流教育以来,截止2010年我国已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专门针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教育仍十分少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绝大多数都是缺乏制冷技术专业作支撑。而反之,将制冷技术做基础,辅以物流管理相关课程来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则有成功的可能。例如,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冷链物流方向)。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正是以此理念做指导,正积极的准备以省级重点专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基础,来建立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并希望使其能在武汉的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芬.武汉高职冷链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2期

[2]刘广海,谢如鹤,屈睿瑰.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第10期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产业;人才需求;土建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35-03

湖北省建筑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如武汉、黄冈、孝感、新州、团风等区域。以武汉为中心城市,与其他8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武汉城市圈建设,为湖北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对全省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建筑业已成为武汉城市圈支柱产业,面对建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土建类专业应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建筑产业人才需求。

一、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1月31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高达56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创历史新高,跃居中部第一,跻身全国前6名,成为提升全省经济总量的强大引擎。面临世界性经济寒流,湖北省建筑业迎难而上,闯入“5000亿俱乐部”,2011年实现增加值1280.72亿,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达28.9%,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武汉城市圈2011年建筑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围绕打造建筑强省的发展目标,通过做强规模企业和做大产业集群“双轮驱动”,武汉市不断优化建筑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培育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建筑产业集群,加快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按照“湖北省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武汉城市圈建筑业产值十二五期末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建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的调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筑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急需高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但目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业高技能型人才比例较低,企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相对较少,低端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占很大部分,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凸显了技术人员老化、高技能人才年龄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人才质量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中,高职以上的建筑专业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8.48%,见表1,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6.2%。这已经成为制约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从表1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对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明显,在2008、2009两年建筑产业的硕士以上、大学本科、高职高专三类从业人员中,高职高专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后,随着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对高职高专层次的人员还将有更大需求。

根据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规模、从业人数及《湖北省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线性预测的方法,预计到2016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160万人以上,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而目前只有18.48%,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在18万人以上,平均每年人才需求量在3.6万左右。

基于对目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状况和从业人员数量、结构的调研分析,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第一,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3]。第二,对建筑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第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逐渐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合理性。据不完全统计,建筑企业单位对本科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占44%,对专科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占48%,对中专层次毕业生需求占8%。第四,专业需求的热点集中在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化、给排水工程、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见图1。从历年情况分析,十大热门专业需求人数占行业对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总量的80%以上。第五,需求紧缺的专业显现。2011年湖北省建筑行业相对紧缺的专业有建筑学、工程测量、城市道路、市政工程、公路与桥梁等。

二、武汉城市圈高职土建类专业发展对策

当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数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土建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土建类专业群的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湖北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尤其要对接武汉城市圈建筑设计行业,开设建筑设计类专业,培养建筑设计高技能人才;对接武汉城市圈建筑施工行业,开设土建施工类专业,培养建筑施工高技能人才;对接武汉城市圈工程管理行业,开设工程管理类专业,培养建筑工程管理、造价、监理高技能人才。

(二)探索建立职教集团,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成立职教集团,以相关产业及对应专业为纽带,主动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和作用,优先向合作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要求,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

(三)校企共建专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依据人才需求,合作举办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开办专业可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制度来实施管理。高职院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合作构建新课程体系。

(四)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场地,努力营造与生产现场一致的教学环境,将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通,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情感培养纳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人生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友兵,等.面向湖北汽车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5):47-49.

[2]祁静,孙玉红.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3):18-19,91.

[3]钟汉华.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3):17-22.

Demands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Talents in Wuhan Urban Circ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Yong

(East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anggang Hubei 438000,China)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4

Wuha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Based on Kruskal-Wallis ANOVA

YU Yan

(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For the study of Wuhan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non-English majors, this paper collected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Contest 2014 preliminary results, first through the icon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Kruskal-Wallis ANOVA test principles, and using the test method of diverse data that is part of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e level of English non-English majors Wuhan raised conjecture.

Key words Kruskal-Wallis ANOVA; box plot; juncti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0 引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据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近8亿,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另有一大批原本的非英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跟国际市场快速融合,英语早已普及化,大众化,大大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语言使用面貌。中国在近几十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我们在很多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技术,不可能单靠自己搞研究,必须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而学习的必要前提便是要掌握世界通用技术交流语言――英语。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旨在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发广大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文为研究武汉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以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成绩为参考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

1 数据收集和简单处理

为研究武汉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全国英语竞赛初赛成绩中完全随机抽取50个样本,按学校分为4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4人、12人、9人、15人,具体成绩如表1,比较这四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为更清楚地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做出箱线图,如图1。

图1 四大高校样本成绩箱线图

由箱线图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四大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位数均在80分上下,华中农业大学的最低分小于60分,而其他三所大学最低分在60分左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高分大于110分,而其他两所大学最高分在100分左右,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四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

2 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

考虑到数据取自完全随机设计,本文先把多个样本混合起来求秩,再按样本组求秩和。但是各个处理的观测数可能不同,因此可以比较各个处理之间的平均秩差异,从而达到比较的目的。

表1 四大高校样本成绩比较表

假设检验问题为: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相同;: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同。

统计分析: = [ + + + ]?#?+1) = 1.194976

= = 1.1956656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两型社会;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高新区成为了试验区中的试验区,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高新区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望,为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1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无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高新区管委会,都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模与质量,是产学研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8年底,注册企业达到12784家,经营活跃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达到72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达到720家。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推动和引导,科技型企业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例如,凯迪电力、华中数控、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研发并产业化了大批新产品或新技术.

高新区汇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始终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主要集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电子、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转化优势;武汉大学在本地转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测绘、化学化工、水电利设备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在机电、汽车、材料等专业转化能力较强;华中农业大学的主要优势集中在畜牧、养殖、生物等专业方面.

高新区汇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高新区始终按照市场经济思路推动科研院所加快成果产业化、院所企业化,加速释放科研院所的科技能量。其中,邮科院、化学所、生物所、高压所等20家科研院所实现了以研发为主的事业单位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的转化;中核武汉核动力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

1.2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高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

(1)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新区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组建了“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行业核心企业建立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了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

(2)孵化器逐步专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新区开创专业化孵化器发展道路,完善了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孵化器的建设,逐渐建成或正在建设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光电子企业孵化器7个专业孵化器。截至2009年7月,高新区的孵化面积达90万m2,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4].

(3)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成长链的关键环节。高新区已形成校园周边、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孵化网络。尤其是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的建设,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截至2008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68家,累计毕业企业85家.

(4)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高新区在改善投融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①扶持和促进企业上市,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②发展风险投资,已建立了华工创投、东湖创投、光谷创投、武大创新、创业者中心等7家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了汇丰控股公司、IDG创业投资基金、Intel等境外创业投资机构;③完善了产权交易平台。中国(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创非上市公司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截至2008年年底,为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武汉安能、江通动画、银泰科技、绿世界环保等28家公司融资35笔,总资金超6亿元];④促进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例如,光谷基金与华夏银行签定协议,形成“贷款+担保+投资”的投融资新型融资模式,为中小城市企业提供超过1亿元的融资支持.

(5)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推陈出新。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国光谷创新奖,鼓励科技成果的股权化、资本化。例如,在红光高清NVD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和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650万元,占股比例达27%.

(6)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高新区已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才1300余人,创办520多家企业,涉及200多项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经营。2009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关于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3551”人才计划的暂行办法》,得到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和响应.

(7)产学研联动机制初步形成。高新区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光电国家实验室、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的建设,加强了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动,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1.3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

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多种富有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

(1)松散型合作。即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区内企业已建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例如,楚天激光聘请中科院姚建铨院士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聘请国内外一批知名激光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创新型企业的典范.

(2)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即高校、科研院所依靠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大学科技园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和科研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数控、天喻信息、达梦数据库,武汉大学的武大弘元、武大吉奥、武汉立得空间,武汉理工大学的南华高速、理工光科、港迪电气、理工光学等。华烁科技、中冶南方、烽火科技等则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3)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为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高新区建设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共建的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拉动了产学研集成。其中,2002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东湖高新集团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产学研各方共建企业推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武汉大学开发的“OSMAR-S型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选择凡谷电子公司作为实现雷达产业化的合作伙伴.

(4)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和产业资源,以联盟的方式提升整合能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软件外包产业联盟、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光纤到户(FTTH)联盟、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这些联盟的成效已开始显现.

(5)“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高新区采取资源集聚战略,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其中,光电国家实验室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717所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大学牵头,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凯迪电力等单位组建.

1.4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初具雏形

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开始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1)谋求全球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目前,高新区内的产学研主体已开始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例如,长飞光纤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的Farley和Laserlab,通过集成创新研制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和高性能激光切割机.

(2)吸引跨国公司到高新区建设技术中心。例如,微软技术中心、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创新技术体验中心、EDS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等.

(3)聘请国外专家。例如,光电国家实验室聘请了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布立顿·强斯博士,成立了“布立顿·强斯生物医学光学研究中心”;凯迪电力聘请世界著名干法脱硫专家孜默担任技术顾问,引进了7位经验丰富的德国、波兰等国家的脱硫技术专家.

(4)举办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例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留学生创业会以及光谷国际论坛等.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1)从联合创新走向创新集群。高新区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工科技、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凯迪电力、中冶南方、楚天激光。2001—2008年,高新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部级创新项目320多项,开发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尤其是烽火科技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长飞光纤的“光纤链路测试方法”,均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由区内企业牵头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始走向联合创新。这标志着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已朝市场化、长期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2)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社会财富。产学研结合的浪潮日渐高涨,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被产业化,转化成社会财富。例如,由国家光电实验室研发改进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研制成功,武汉全真LCOS大屏幕投影仪产品试生产.

(3)部级示范基地纷纷落户。高新区已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也先后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全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和“武汉·中国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落户都是官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成效.

2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发展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集中突现如下:

2.1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

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依然以论文或著作、研究项目及教学成果为依据。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正逐步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科技人员创办公司越来越多,例如,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886家,其中近20%的企业由高校或高校教师创办。但是,武汉高校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产业相比,在数量、规模、产业实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关注的焦点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

目前,区内企业在创新上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属于自创。据湖北省统计局2007年的《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湖北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占71.9%,独立完成的工艺创新占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的合作完成的[9].

2.2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

跨“产学研”平台的产业联盟是现阶段高新区推进产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新区的众多产业技术联盟,由高校或企业牵头,由研究机构、企业,甚至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组成(如表1所示)。但是,高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时间比较短,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的初级阶段,需要经历“联系、联合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六部委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且,随着产业联盟的逐步推进,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可能引发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造成联盟的终止。因此,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整合有效资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2.3在汉高校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高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可进行产业化运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落后于其科研能力。尤其是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向本地企业转化的比率比较低,由武汉地区企业承接的项目不足20%[8],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例如,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总额大约在3~4亿元,其中涉及到武汉本地及武汉周边地区的项目转化总额只有大约5000万元,仅占转化总量的25%左右[2]。武汉大学2006年以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形式实施具有发明专利的项目13项,武汉企业承接的项目只有2项[8]。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它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存在类似现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大部分是江浙、广东等外省企业,与省内企业的合作反而比较少.

例如,武汉大学2002—2006年通过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68项,其中与武汉企业合作开发的专利技术项目不足10%,华中科技大学2002—2006年与武汉企业也只有29项专利技术合作开发项目.

2.4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

高新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大多局限在本地区,以整合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为主,在积极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方面,外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各部委所属单位的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来东湖高新区实施转化的很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东湖高新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引入国外科研力量,包括与国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等。例如,与法国政府联合建设P4实验室,华工科技收购澳大利亚切割系统公司,凯迪电力高薪聘用外国专家。但是,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地区性过于明显,未能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难以融入国际性创新网络.

3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结合产学研发展趋势和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3.1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重要运用,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正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明确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结合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制定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以规划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引领产学研工作纵深发展.

3.2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产学研合作不能局限于区内、国内。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外延边界,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化道路,是高新区成功嵌入国际性创新网络,逐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推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联盟的不断发展,利用现有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国际合作网络,以“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开展产学研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化.

[NextPage]

3.3吸引和促进区内外产学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世界一流科技园发展的经验证明: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来推动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依靠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实施产业与科技的对接。以高新区优化的产业结构,积极与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学科链实现对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借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外乃至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根据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高新区建立转化基地,借用外省的科技能力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3.4以产学研平台吸引和留住科技领军人才

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人才,使用好人才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综合环境,从而使人才从愿意有为到可有作为,从希望发挥到能够施展。例如,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邮科院等科研院所,凯迪电力、长飞光纤等创新型企业,以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部级实验室为平台,引进和留住海外科技领军人才.

3.5借助“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

高新区创建“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应该说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自主创新体制和优化产业布局是武汉城市圈作为“新特区”的重要试验内容,东湖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则成为试验区中的试验区.

正如李健[10]教授所说“两型社会离不开两型经济,两型经济离不开两型产业,两型产业离不开两型技术”,两型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新区在优势产业上已具有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为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部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武汉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汇报[R].2009-2-20.

[2]武汉市产学研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产学研工作发展报告[R].2006-11.

[3]夏亚民,陈丽娜.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07(2):80-84.

[4]王宏斌,陈捷.武汉东湖高新区玩转资本市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7-08.

[5]何亚斌.关于产权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汇报[R].

2009-3-27.

[6]夏斐,李宏.武汉吹响“人才集结号”[N].光明日报,2009-03-02.

[7]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极目楚天论光谷[EB/OL]./,2008-06-19.

[8]董宏伟.武汉市教育部直属院校专利转化情况调查./,2008-01-14.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6

秦在东教授,1957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社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桂林工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大理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应用心理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顾问、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创新学会副会长、武汉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社区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1991年7月至1993年7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系高访学者和客座教授,与国际知名学者汤姆・伯恩斯博士合作“社会管理与道德管理”研究,与国际著名应用心理学家布莱赫曼博士合作“跨文化社会心理机理”研究;1994年7月应邀出席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3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做大会主题发言;1999年9月至2000年5月,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系、地理系、商学院访问教授,进行中美跨文化社会管理考察与比较研究。

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参加教育部基教司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担任《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制订组牵头人,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制订组核心喊员。自1982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讲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经济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课程。先后独立承担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和文化部专项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武汉市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十二项。

主持编写了《山东省曲阜市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先后担任过武汉广场、中商集团、中百集团、武烟集团、武汉钢铁公司、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湖北第二建筑公司、湖北省地税局、武汉市公交集团、武汉市邮政局、武汉市洪山区地税局、武汉市汉阳区国税局、武汉市武昌检察院、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体育中心、湖北剧院等三十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首席策划人。

主要学术著作有:《现代企业管理新方略》、《企业激励方略》、《企业劳动道德培养技巧》、《企业制胜新策略》(丛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等。发表各类学术(含理论性)文章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