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例6篇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1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图,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图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图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 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图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2

一、融入诗境,感悟情境美

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塑造的情境里,在美感的获得中更好地理解内容。

1.展示画面,再现诗境。在教学中,通过画面、音乐等再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里蕴含的美的因素,充分激发起学生对古诗的求知欲望,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之《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通过PPT播放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像,图像上有稀疏的篱笆,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天的尽头,几株新芽初长的绿树枝头隐约还能见到几朵粉红的花朵;最令人注目无疑是大片的菜花地,几只翩翩起舞的黄蝶正与小孩子在嬉戏。鲜亮的画面配以轻快的《牧童短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绘就画面,自创诗境。古人讲究“诗书画乐”四位一体,那么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爱“涂鸦”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来创作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四年级《江南春》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围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去自己创作。抓住“四百八十”这一数词表现出的“多”来自己设计。结果有的学生仿照书上的图画进行了描摹,有的学生想到画好多的和尚,还有的干脆给寺庙标上序号。虽然绘画不尽美观,但自创的诗境同样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联想画面,感悟诗境。诗歌的精妙之处无异于以少胜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通过语言的描绘和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脑海里自我勾画诗歌的画面,达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欣赏之功效。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围绕我按次序报出的几个词语去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接着,我慢慢地报出下列词语“浓绿的青苔上一行深深的屐印,一扇柴门,隐约可见满园的花朵,哦!一个惊喜;一枝红杏”。在慢慢的叙述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样能达到创设意境的功效。

二、多样吟诵,感受音韵美

借用诗词的韵律美来吟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增强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诵形式变换中感受诗歌的含义,体验诗歌的内在美。

1.变换形式读。古诗词的朗读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从朗读的主体上就可以分为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从朗读的方式上又可以分为轻读、默读、大声读、感情读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朗读形式,避免学生对朗读产生厌倦感。

2.带着目的读。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引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游园不值》中读“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可这样引导,“咦,人呢?我都敲几次了,再敲一回吧。”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找到阅读的基调,朗读出的效果也会出乎意料的精彩。

三、深层探析,感知人格美

诗如其人,古人在写诗歌的过程别注意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追求渗透到诗歌里。所以,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象的内容描写,对诗歌的深层内涵进行探析,并借诗知人,感知诗人的人格之美。

1.归并同主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某一首古诗的过程中,有意将同一种主题的诗歌进行归并,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同类诗歌集中的意识。比如写景诗里的写春景,苏教版三、四、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就先后出现了《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五首。教师可将其一一列出,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古诗题材的归类印象,并因此理解古人踏春赏景赞美大自然的主题。

2.对比同主题。在同类主题的诗歌中进行对比,将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比如上述的《江南春》与《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虽然同样写春天的景色,但《江南春》里却带着些许的讽刺和无奈,而《宿新市徐公店》里则满含着作者对那些可爱的孩子的赞美之情。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3.拓展同作者。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增加一定数量的同一作者的同类诗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生平及人格的感知。比如,学习《如梦令》一词的时候,教师先可以列举出李清照另外两类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夏日绝句》,体验她的豪气,一是《声声慢》,体验她的孤独与失落,再对学生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学生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人生际遇与诗词内容的关系。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3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暮春农村景色。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捕蝶美图。

以下是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高宗时进士,官至秘书监。生平主张抗金,性格刚直,遇事敢言。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自成一家,时称杨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活泼、自然。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有

(来源:文章屋网 )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4

蔚为大观的交通方式

我国国土辽阔,地表形态千差万别,使古人旅行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特征,徒步、篮舆、乘车和舟筏等各放异彩。

徒步应是起源最早也最简单的旅行方式,《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可能是最早的徒步旅行记录。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也以徒步开始事业,《战国策・秦策》说他最初“A滕履,负书担囊”,在“挂六国相印”后行旅条件大为改善,“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事实上,古代较大规模的旅行生活大都以步行为主,杜甫诗“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就表达了徒步于高山深涧的艰难。当然,徒步也并非都是苦闷,贾岛《送贺兰上人》的“远道擎空钵,深山塌落花”、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梅尧臣《鲁山山行》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都道出了徒步偶得美景的快乐。

骑乘是徒步的高阶形式,其最早出于军事需要,《孙膑兵法・八阵》说“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古人骑乘的工具也较多元,马、牛、驴、骡、骆驼等皆有。行旅诗文中“驴”出现频率较高,八仙中的张果老就倒骑驴。最早骑驴的是阮籍,史载他“骑驴到郡”,即从今河南洛阳骑驴到山东东平县上任,若按里程算,其“驴”行长近千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骑驴三一载,旅食京华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鸣”和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也都是古代骑驴的明证。

古人乘车的历史十分悠久,人文始祖黄帝又名“轩辕”,就与行车关系密切。秦汉时,巨商大贾们 “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拥有“马车百乘,牛车千两”更是财富实力的象征。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燕姬翠袖颜如玉,自按辕条驾骆驼”,就描写了一位绝色女子驾着骆驼拉的车穿行于元大都繁华街头的景象。

乘坐轿子的历史亦较久远,传说大禹治水就曾使用过多种交通工具,他“路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h”,其中“h”就是早期轿子的一种。三国时韦昭解释说“h,木器,如今舆床,人举以行也”,后来h因为多用竹子制作而称为“篮舆”。明代《三才图会》中有篮舆图,附文说“陶元亮(即陶渊明)有脚疾,每有游历,使其门生与其子舁以篮舆”。篮舆形状像竹篮,乘者坐于篮中,使二人抬之。宋代秦观在《龙井题名记》提到“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廖,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也’”,宋代陈与义的《初识茶花》也有“伊扎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但轿子或篮舆毕竟是耗费人力且特定阶层的旅行工具,又不适宜于长途旅行,故古代旅行选择的不多。

此外,我国境内大江大河繁多,所谓“游江河者托于船,至远道者托于乘”。在江河上旅行最早的交通工具为“筏”,筏是用竹木等物编制而成的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由于制作简单、造价低廉,曾长期被运用于水路旅行,杜甫有“无数涪江筏,鸣镒芊⑹薄钡氖句。随着技术的改进,比筏更宽大舒适的舟和船诞生了,人们很快发现乘舟水行比乘车路行有更大的优越性,毕竟顺风顺水不仅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体验如鸟一般飞翔的快速;而且又不耽误沿途风景,正所谓“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苦中作乐的旅途生活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安土重迁,主动外出行旅还是少数,所以诗人贾岛感叹说“世难那堪恨旅游”。由于古代的旅行多为艰险劳累所摧折,多为相思离绪所牵萦,多为悲辛愁怨所压抑,旅行的人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就难以迈出豪健的步履,更谈不上完成漫漫征途。所以,古人形成了一整套行旅文化体系,通过激发旅行本身的乐趣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旅行前的送别

折柳是古代送别友人的重要仪式,六朝《三辅黄图》中记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为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位于长安向东的重要交通要道上,人们在这里送别亲友,并用柳枝来象征千里相系的离别之情。于是李白在《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更有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正因为“折柳”已成为引发旅行人深切思乡之情的敏感文化符号,民间也出现了以“折杨柳”命名的流行曲调,其内容是诉说旅行伤别之情的。

家园忘却酒为乡,弦管笙歌消客愁――旅行中的精神生活

观察古人的旅行生活,自然会注意到他们以酒为旅行之伴的传统习俗:如曹丕在《善哉行》中说“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李白就写下“目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杜甫也写下“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旅行与酒的诗句。除了酒之外,管弦丝竹之乐则是另外一个慰籍旅行古人的精神食粮,有所谓“家童解弦管,骑从携杯杓。时向春风前,歇鞍开一酌”;客舍酒家又有以女乐酬客的传统,旅行之人于是可以仰饮狂歌,暂时斩断思乡的愁苦,忘却旅途的艰辛。岑参的《邯郸客舍歌》便书写了这样的情怀:“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旅行中的文化生活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是古代旅行中人们抒发胸选⒔涣髑楦械囊恢中问剑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 “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就描写了行旅中为此情此景感怀而题壁赋诗的情景,当然题壁赋诗是文化巨匠的特权,城镇酒肆的老板甚至专门留粉墙一面供大师们题咏。白居易贬官南下时,在沿途驿馆得见友人元稹往日旧题,感触良深,于是作了著名的《蓝桥驿站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他行至武关以南,又读到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诗句,感叹路途虽同而时光迥异,诗句尚存而山花凋谢,于是写到“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门,榴花不见见君诗”。这种你来我往式的题壁很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社交媒体留言贴,洋洋大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情趣和内涵。通过题咏、题壁,使得旅行的悲欢都能够由此得以展示,使得跨时空的友情得以延续,也使得千年后的人们能够重温这些古代旅行文化中的精髓。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旅行中的接风文化

旅行抵达终点时,民间有接风的礼仪,作为旅行过程的结束。考虑到旅途中最累的是双脚,所以宋代以后,民间把慰劳旅客称为“软脚”,本意是让旅行之人疲惫的双脚得以休息,随后又具有用饮食慰劳款待的意义。这种提法到清代仍在使用,如诗人赵翼诗“一尊软脚筵,不觉成久坐”,厉鹗诗句“冷食正宜供软脚,几年相见更华颠”等。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叫法为“接风”或“洗尘”。汉武帝《郊祭歌》想象神仙旅行“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意思是神仙在旅行出发前要先下雨,防止旅途尘土飞扬,这也就成为洗尘民俗的由来。洗尘有时也被称为“洗泥”,就是洗净旅行中沾染的尘泥。杜甫有诗“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与洗尘的陆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风最初出现是“风”作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帆船客运开始兴起的年代,也就是说接风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风俗,“接风”一词的最早出现,在《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第一折有“张千,便于我搬将来,打扫书房,着孩儿那里安歇,便安排酒肴,与孩儿接风”的表述。

丰富多元的后勤补给

经历一个阶段的艰苦跋涉,行旅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条件以除却饥渴劳累、恢复体力,并顺利找到下一站的通事或向导。美食与安宿,不仅是下一个阶段行程的加油站和补给站,甚至也影响到行旅者的行旅心态。如贾岛《冬夜》所写“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简直就是行旅者的噩梦。不过,古代有着相对健全的食宿供给体系,人们出行前也会做扎实的准备以免“乞于途”的尴尬。

旅行饮食

早期的旅馆、客舍被称为“逆旅”。《左传・僖公二年》有这样的内容“今虢为不通,保于逆旅”。唐杜预解释说“逆旅,客舍也”,其中“舍”字从“舌”,可能因为逆旅中有提供饮食。《周礼・地官・遗人》曾有这样的制度规定:“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所谓“委”和“积”都是为了提供旅行饮食而准备的更丰富的物质储备,“庐”则是为了迎接旅人而专门建设的屋舍。可见上古时期旅行住宿类的设施设备还是相对齐全的。但庐舍只是供给有身份地位的公务人员或特定阶层人使用的,“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边”,一般的旅行人士往往自身携带干燥、轻便、不易腐坏的食品以备旅行之用。宋代楼钥《跋从子所藏书画》中便写到“问(旅行人)所携,前则草履,后则干粮”。

一般民间自行开设供中低层旅行者休息的逆旅,大都还提供些简单的食品。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即兴》中写到:“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当然各地逆旅也向旅行者提供酒,《水浒传》中武松过景阳冈前就在小酒馆豪饮十八碗酒。《喻世明言》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也写到旅行途中遇到酒店的场景:“离了东京,十里长亭,五里短亭,逶迤而进。一路上,但见村前竹篱,庄后茅舍。村醪相透瓷缸,浊酒满盛瓦瓮。架上麻衣,昨日芒郎留下当;酒帘大字,乡中学究醉时书。”

旅途中在客店进食休息,称作“打尖”。关于“打尖”说法的来历,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这样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晓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为‘尖’也。谨按《翠花巡幸》,谓中顿为‘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火’字而误传为‘尖’也。”也有将住店进食称为“下程”,如陆游《杭头晚兴》诗中描述“野店风霜m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

那么,旅店的伙食如何呢?陆游在诗作《十一月上七蔬饭骡岭小店》写到自己在山中旅店享用“蔬饭”的情形:“新粳炊饭白胜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竞登盘,瓦钵毡巾俱不俗。晓途微雨压征尘,午店清泉带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老来畏酒厌刍豢,却喜今朝食无肉。尚嫌车马苦縻人,会入青云骑白鹿。”山中小店的饮食虽然朴素,但是似乎满足了旅行者简单管饱的要求,但由于古代旅店饮食不可能做到今天严格的饮食标准,所以“村醅酸薄陈山果,旅饭萧条嚼冻齑”(陆游《客怀》),陈年的水果和味如嚼蜡的饭菜也只能将就着吃。

旅行住宿

长距离旅行必须中途歇宿,《周礼》“野庐氏”这一官职就负责交通线路及庐舍的建设,“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后人考证,“比”是“校”,也就是考察监理;“宿息”,是指“庐”一类旅行宾客晚间停留歇宿以及白天暂时休息的处所。此外,对于旅行中途歇息来说,“井”可以提供饮水的便利,“树”可以遮蔽骄阳和风雨。可见古时的旅店或住宿建设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设施设备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全面。

当然,古代旅行住宿的形式也比较多。《穆天子传》卷一说,周穆王北行,到达可能位于山西平定的盘石,当晚“载立不舍”,也就是说,侍从人员都随车露宿,不再另设营帐。实在找不到庐舍,只有借宿,暂借别人或者宗教场所以作休息。旅行家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就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如他在《游雁荡山日记》中写到“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最简单的住宿方式当然要数“露宿”,所谓“风餐露宿”“露营野炊”都是这个意思。而乘坐舟船,休息大都于舱中,清代诗人黄景仁“水声到枕今何时”“扁舟梦断五更冷”都是关于乘舟旅行住宿的真实写照。

除了政府官办的驿站、庐舍外,古代民间也兴建了大量的旅店,相对于官办旅店“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的情形,民间旅店总是要靠“房宿饭钱”营利的,所以政府对于民间旅店的经营并非十分鼓励,原因是“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旅店、客舍后来大都通称为“店”,例如杜甫诗句“过客经须愁出入,野店山桥送马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杨万里《不寐》诗“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仆夫催去程”。旅店的工作人员则大都被称为“店小二”,旅店的管事人员多被称作“店都知”。

旅行向导(导游)

在信息闭塞和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向导就成为古代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向导多为熟悉线路的本地人,主要工作负责引路指路,一般也并非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在向导或者导游未成为职业之前,人人都可能成为向导。尽管历史中没有向导专题,然而向导曾真实的在旅行历史中存在过,且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5

关键词:吟诵;古诗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74-01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文人集中抒写他们人生阅历与情怀,喜怒哀乐的常用文体,并且写诗过程中极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形成一种与内容十分协调的韵律,因此相对于其他的文体,更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诗歌从中国上古时代起就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艺术形式。《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说,诗歌是歌唱的,而这种歌唱又是配着音乐的,乐谱里的声音高低是依照歌词的高低的,这是对诗歌和声律关系的最早的阐述。而歌诗又是上古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形式,因此古人之于诗,大都采取“歌”与“诵”这两种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关系。由于古诗是音乐性的语言,这种由独特的韵律所构成的独特的音乐美,使得古典诗歌中的许多作品,需要通过吟诵才能充分地领略到它的韵味美和艺术美。

在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中优秀篇章往往以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题材为后世所传唱。如描绘祖国壮丽河山,抒写豪迈心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有的歌颂人间亲情和真挚友谊,畅享天伦之乐;有激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堪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艺术结晶。古典诗歌是我们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材。小学古诗教学实质是鉴赏美的过程,如何充分发挥吟诵在古诗教学当中的作用,对启蒙和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殿堂以及学生审美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吟诵的内涵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曾经拥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文化中,属于个人性的吟诵是陶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审美体验,而作为教育手段的吟诵则不光是独自的美学体验,而是得到跨越时空的同感。在古代,从孩童时代的蒙学教育开始,就习惯地沿用着吟诵的学习和读书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提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吟,即吟诵。古人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积累,吟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源远流长的“吟诵”传统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遭遇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忽视,因此有必要来重新探析吟诵在当今的教学中的作用,以便引起重视。

二、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意境是诗人通过各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吟诵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自己和学生“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杜牧的《山行》是首游览秋山的名作,首联在吟诵时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中,面对着在山间弯弯曲曲,延伸到山巅的石径,随同诗人踏上山行之路。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处”是去声,吟诵时发音较重,引发学生们想象“白云深处”的场景,然后清晰而明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这时学生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不禁惊叹、欣喜。在整首诗的教学中,教者通过吟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联想等功能,使他们在领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心旷神怡,同教者一起置身和陶醉于诗境之中,并能激发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增强想象能力。

其次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通过意象来抒情,而意象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欣赏诗歌,需要读者与诗人产生感情碰撞,从诗文的具体描写中捕捉意象,进而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硫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6

2.基于战略视角的高职院校目标管理研究刘亚,LiuYa

3.创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业设计尝试"教、学、做"一体化姜莉,JiangLi

4.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严辉华

5."拟剧理论"之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倪荣彪,牛文经,NiRongbiao,NiuWenjing

6.基于"资源-客源"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以珠三角地区为例郭丽,章家恩,GuoLi,ZhangJiaen

7.论城河景区布局与景点设计张树俊,ZhangShujun

8.廊坊市乡村旅游地农民教育初探杨凤霞

9.北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刘洪,LiuHong

10.城市居民公园休闲行为特征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城市公园为例徐秀玉,XuXiuyu

11.景点更名对旅游品牌营销影响的思考郭琨

12.30而立,真正的开放大学——电大开放教育卢军江,赵江艳,LuJunjiang,ZhaoJiangyan

13.英语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刁曼云,DiaoManyun

14.探析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胡月阳,张宁,李艳

15."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姚飞飞

16.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设计张百川,常月梅,张义勇

17.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鲍富元

18.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饭店服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芬杏娟

19.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危机及应对唐颖,TangYing

20.关于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肖斌

21.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郭海霞,GuoHaixia

22.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张华,刘婷

23.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立综述高艳华,刘国义,郝岩君,张艳娥

24.论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生存之道胡明媛,宁静

25.华北最大食用菌产业基地发展调研报告池景存,刘海顺,王晓玲

26.公路箱梁桥的预制和安装施工王小冬,WangXiaodong

27.和谐与求和谐:从《诗经》到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杨青芝

28.浅谈品牌塑造中的情感因素窦强超,DuoQiangchao

29.距离产生美——《诗经·秦风·蒹葭》的审美生成李涛

30.浅谈提高个人音乐素养的途径及重要性王国霞,WangGuoxia

31.我国失业问题的教学探讨鲁英纳,高艳丰,LuYingna,GaoYanfeng

32.儒相匡衡与西汉宣元之际的儒法转捩唐元,张静

33.我眼中莎士比亚笔下疯癫的哈姆雷特胡哲,刘雅婧,HuZhe,LiuYajing

34.争创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亟待打造城市精神——承德"品牌城市打造"研究(之二)赵非,ZhaoFei

35.外八庙馆藏铜镀金宗喀巴像白涅,BaiNie

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旅游酒店教育顶岗实习为例刘阳炼,LiuYanglian

2.工学结合的两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佳环,郭盛晖,LiuJiahuan,GuoShenghui

3.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忠涛

4.浅谈旅游翻译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许勉君,XuMianjun

5.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整合思路刘燕婷,暖

6.浅析旅游企业的"CS"营销战略王懿,WangYi

7.旅游表演学:理论基础、内涵与内容及其实践朱江勇

8.河北省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付晓雯,刘文超,FuXiaowen,LiuWenchao

9.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功能亟待重视——湖南红色资源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问卷调查分析伍慧玲

10.后奥运时展浙江省体育节事旅游的研究常冬冬,ChangDongdong

11.从熵视角看古镇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以贺州市黄姚古镇为例韦祖庆,冯雪梅,WeiZuqing,FengXuemei

12.南阳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研究张付芝

13.交际教学法在饭店英语教学的应用刘爽,王文轩,LiuShang,WangWenxuan

14.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集体主义观念张健,郭晓静

15.浅析体育课教学中合理应用组织教学的重要性李巍HttP://

16.论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王剑,刘成军,WangJian,LiuChengjun

17.记忆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梅傲雪,MeiAoxue

18.浅论中国的粮食危机及其应对举措张艳,刘雯,ZhangYan,LiuWen

19.C2C网店营销新策略——博客代言人苏靖

20.古今周转观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徐汉峰,徐达

21.行政事业单位费用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冀玉春

22.通货膨胀及人民币升值并存的现象及原因分析魏丽莹,WeiLiying

23.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电子病历的设计与实现马建伟

24.玉米与玉竹间作产量与效益初探孙鹏,王珍珊,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