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例6篇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1

朱自清:糟糕的初次亮相

朱自清从来没想过要教书,起初他连基本的教育类的书也没接触过。巧的是,朱自清22岁那年,被推荐到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工作。当年轻的朱自清面对这些同龄的甚至比自己还要大的学生时,顿时手足无措,浑身发抖,只能非常机械地背着教案,根本谈不上组织教学。正如学生回忆的那样:“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学生一提问,朱自清更是手足无措。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

初次亮相如此糟糕,让初出茅庐的朱自清十分尴尬。不久后,他坚决要求辞职。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拿着辞职信去找朱自清,劝留道:“教书是一种艺术,跟学问广博与否是不相干的。”学生们亲切地规劝“小先生”慢慢来,不要着急,并陪同他去观摩其他班级的教学。朱自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确是自己不谙教学方法。以后,朱自清在学校一遇到风波,都是学生替他摆平,处处帮他壮胆。经过两年的历练,朱自清逐渐将自己的文学潜质发挥到了课堂上,不久便迅速成为学生信仰的新人物。到1925年,朱自清因文学上的造诣被特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成为清华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素材解析】1.正视挫折。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天生的成功者。请不要忘了,那些看似非凡的成功人物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有过挫折与曲折的人生经历。

2.执着追求。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一个人能够持久地追求一项自己热爱的事业,必定会有所成就。

【适用方向】经历、财富、磨炼、成功、追求、坚信

沈从文:上课说不出话来

沈从文成长在湘西的大山里,却一直有着闯荡大城市的梦想。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由于备考不充分,沈从文遭遇了失败,他只得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为《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刊物写些文章。后来经徐志摩等人的推荐,年近三十的他,才来到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一名教授低年级文学课的讲师。

初次走进课堂,沈从了充分的准备。可一上讲台,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时,沈从文脑子便一片空白。众目睽睽之下,沈从文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终于开始授课了,沈从文一边急促地讲述,一边在黑板上匆匆地写了些提纲,预定一堂课的内容,只用十多分钟便讲完了。剩下的半节课实在无话可说,陷入了更大的窘迫。万般无奈中,他只好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消息传到学校同事们那里,被当成笑料。胡适闻讯后,竟一笑了之:“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或许正是第一次的失败,让沈从文更加发愤,最后成功地走上了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名校的讲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才离开学校。在十六年的教书生涯中,沈从文不但提携了一大批文学新秀,而且自身的创作也达到顶峰,特别是《边城》的问世,轰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

【素材解析】1.不惧青涩。成长的道路,其实就是生命成熟的过程。谁也免不了因青涩而生出的尴尬,但谁能勇敢面对并从容走过,谁便能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2.执着专一。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一项工作,他必定会有所成就。有时虽不能少年得志,但至少也可以大器晚成。

【适用方向】成功、尴尬、故事、道路、成长、平凡、专一

林清玄:差点放弃梦想

小时候,林清玄便有一个超凡的梦想:当作家!坐在家中写字,等别人给他寄钱。17岁那年,他还真发表了几篇作品。他以为从此可以像作家一样写作,收到源源不断的稿费。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总是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寄钱。可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林清玄写的很多东西不是被委婉地拒绝,就是杳无音信。这使林清玄很沮丧,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放弃当作家的梦想。

有一天,他走进了老师办公室,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一下子都说了出来。老师没有出言安慰,也没有告诉他该怎么办,而是对他说:“有一种毛竹,在它一生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但是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迅速生长。世界上当然不存在魔法,它用五年的时间储蓄了能量,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林清玄若有所思,回去后开始大量阅读,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0岁时,林清玄便推出第一本书《莲花开落》;30岁前,他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他每年出版五六本书,本本畅销。人们问起他的成长经历时,他总是爱说:“我靠的是‘有魔法的毛竹’。”

【素材解析】1.心有梦想。有了梦想,你才会有追求的目标;有了梦想,你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林清玄小时候的梦想看起来有些稚嫩,却成了他成长的力量与源泉。

2.经营梦想。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梦想,但为何有的人的梦想成为泡影,有的人却能够梦想成真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经营梦想。

【适用方向】梦想、奋斗

胡适:被学生问得冒冷汗

1917年,26岁的胡适便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的年轻气盛,让那些岁数同他相差无几甚至更为“年长”的北大学子看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公推“意见领袖”傅斯年去试探一下胡博士,以决定是否让他继续教下去。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学风非常开放,学生如果觉得教授的课未达到理想,可以建议学校解聘。

即将对胡适“开火”的傅斯年,向来以“大炮”“老虎”的绰号著称,还是闹、赶教授的“领头雁”。北大学生可以自由听课,傅斯年便带着试探胡博士的“神圣使命”来到课堂,把胡适问得冷汗直冒,双手都有些颤抖。好在胡适的学问功底深厚,应变能力又极强,非常善于回避对方的锋芒,攻击对方的软肋,很快镇住了场面。傅斯年由此敬佩胡适的学术造诣,很快成为胡适的忠实“粉丝”,从此,这对师徒结下了30年的患难之交,彼此推心置腹又相敬如宾。据说,傅斯年容得下自己的父母被人骂,却绝不容许哪个说胡适的半个不字。若有人攻击胡适,傅斯年便挺身而出,使出惯有的“大炮”风格:“你们不配骂适之先生!”可见,傅斯年是何等崇敬和爱护心仪的老师。尤其抗战胜利后,人们公推傅斯年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而傅斯年却把这等好事让给了远在美国的胡适。

【素材解析】1.真才实学。拥有过硬本领的人,一定不会被生活埋没。胡适的故事,便说明了这个道理。若没有真才实学,给你再大的平台,也无法舞出生命的光彩。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2

关键词:影视赏析;古代文学;教学;审美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内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上主要从文学史和作品选两方面进行。学生们常常为文学史庞大的理论体系,繁多的文学常识,以及不可胜数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从心,消化困难。在教学上,也会明显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学鉴赏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多媒体引入课堂,影视赏析成为了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文学作品并不像空中楼阁般能凭空出现,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际、性格气质相关联外,也深受时代的影响。而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与今天时间跨度很大。作为95后的大学生们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诸方面一无所知的话,根本谈不上对作品的正确理解。而影视赏析能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讲到明初文学,涉及到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宋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曾为太子师,但晚年,孙子被朱元璋杀掉,他也险遭杀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郁而终。刘基诗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而后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因成谜,有说是胡惟庸下毒,有说是朱元璋授意。至于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39岁时,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兼各家之长,但“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

综上,三家命运系于一人———朱元璋。明初诗文三大家的人生命运,是当时文人际遇的缩影。在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下,也难怪明前期文坛萧条。如果在课堂上,仅仅对上述内容作文字讲述,学生们未必能深刻体会当时残酷高压的政治氛围。因此,播放了由胡军、剧雪主演的连续剧《朱元璋》中的一个小片段“刘基之死”,12分钟的播放时间,同学们领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残忍专横,胡惟庸的刁钻阴狠、狂妄无赖,以及晚年刘基的憔悴无奈、绝望焦灼。课堂上同学们受剧情的感染,对刘伯温的遭际唏嘘不已,愤慨同情。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只是文人的一个代表,当时的政治氛围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芜了。再进一步作对比,由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宫,力士脱靴、玄宗调羹、贵妃捧砚。同学们为李白的狂放不羁,高力士的无奈狼狈,玄宗的礼贤下士,杨贵妃的殷勤活泼所感染,笑声不断。那么,将唐玄宗与朱元璋相比较,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到一个时代政治氛围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应着力培养的。鉴赏力是理论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除文字之美还有音乐美、意境美。在课堂上单纯的文字讲解难免乏味,并且诗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影视赏析将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听的歌声相融合,能使诗词意境得以酝酿升华。如赏析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小词俯仰古今,感慨兴亡,令人读之唱叹不已。历史的轮回,人世的沧桑,又见青山斜阳。个人命运与世事沉浮,在秋月春风里摇摆,在浊酒笑谈中徜徉。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了杨慎悲剧性的命运和学富五车的才情。

而后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该剧正是用这首词作为主题曲。宏阔的江面,波涛滚滚,裹挟着白色的浪花一往无前,一位位历史英雄在江水中呈现又随波逝去。配着昂扬的鼓乐声,低沉浑厚的男中音。画面、配乐、歌声相融合,一下子把那千年以前的峥嵘岁月拉到眼前,课堂上同学们仿佛也沉浸入那动荡澎湃的历史激流中去。这种感性的体验,不是文字、语言所能替代。再如赏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以至情血泪写成绝妙好辞,恨水东逝的愁绝化作横无涯际的江水,愁绪滚滚,不可穷尽。在讲解李煜生平后,播出连续剧《李后主与赵匡胤》的片尾曲,正是由费玉清演唱的这首《虞美人》。哀婉凄美的旋律,演绎着亡国之君的血泪深悲,诚如法国谬塞所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三、培养写作能力和技法

当前,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是积累不够;二是没掌握相应的写作技法;三是没有审美标准。在古代文学课堂中除了理论和文字的灌输外,影视赏析能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的,立体的,生动的文学素材。如在讲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播放相关视频。视频首先展示了滕王阁的景致、规模、气魄。再讲解王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物生平,使学生对《滕王阁序》中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讲解和影视材料的结合,给学生带来一场包涵着景物之美,音乐之美,文字之美的综合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从中汲取多种写作素养。关于写作技法方面的培养,很难说教条化的理论,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启示。影视材料一方面可以给人具体的,感性的触动;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渲染、对比、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安排等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如在讲《史记》人物塑造时,播放《汉武大帝》中的一个片段。家宴上,窦太后疼爱小儿子梁王刘武,欲让汉景帝立约,兄终弟及。

汉景帝不好当面推脱,说了句“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可这违背了汉朝祖制父子相传,以及汉景帝本人的意愿。窦婴马上出来打圆场,“陛下,喝多了”,一句话给景帝解了围。这样的一个小片段将窦太后的专横和对小儿子偏爱的情感倾向;汉景帝的窘迫无奈和窦婴的机智圆滑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视频,将《史记》文字中的历史人物,鲜活生动地搬到学生眼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性格秉性能给学生以具体感性的印象,那么,对司马迁人物刻画的手法,会有更深刻的领略和掌握。学生写作时,常常会为不知自己写的好坏,而产生困扰。究其根源是他们心中没有审美标准。当标准缺失了,无论千言万语,也没有旨归。除了文学理论给出的文字性的标准外,学生似乎很难去具体把握和衡量。那么就从自我感受入手:第一层次是感官的触动;第二层次是情感的触动;第三层次是心灵哲思的触动。有了这样具体的标准就好衡量自己的文字了。

如在对比晏几道、秦观和李煜词。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秦观的“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通过相关视频的展示,三位爱做伤心句的词人,其文字对读者感发的深浅立现。晏几道词意象:落花,微雨,一人,双燕,明月,彩云等整体画面给人是离愁别绪,追思苦忆。秦观词呈现的则是落红遍地、心魂摧抑的绝望。而视频表现李煜词则是风雨暗涛,无边无际。以上三位词人的文字对人的感发触动,明显分为三个层次。学生通过具体感受,能够准确把握文学的审美标准,那么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审美中完善人格修养

古代文学作为主干课程,有许多同学希望课堂内容更扎实一些,为将来考研做准备。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古代文学课堂,不能上成考研培训班的模式,即纯应试类型。古代文学中有大美,应当摒弃功利性,从审美的角度切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创造美。而影视赏析能以直观感性的形式传递精神能量,灌输理想信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身修养,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如在讲《西游记》,播放了《取经归来》这首歌曲的MV,画面上回顾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的艰难坎坷。处处是妖魔鬼怪、风霜雨雪。歌曲相和“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此时,再联系到同学们的学业,求学何尝不是在取经呢?一路上难免坎坷,但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绝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也是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讲课之余,向他们讲一些有益身心,修为励志的知识,有时比多讲一个专业考点更有意义。如何摆正求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如何在遇到挫折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示学生在苦恼忧烦、自暴自弃时,何不向往圣先哲们寻求智慧?如浏览经典对启迪心智很有帮助,如果觉得书籍文本不好理解,就看看电影《了凡四训》,动漫版《心经》、《道德经》、《菜根谭》、《庄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影视资料以最生动的形式,最浅显的语言为你讲解人生智慧。如电影《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以自己生平亲力亲为的事迹,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5]的道理。结合儒、道、释三家思想阐释命运的真相,立身向善,慎独立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积善改过等等。

同学们若能汲取其智慧,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潜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当然,影视赏析在课堂上也有弊端,应加以研判与引导:一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课堂影视播放,易入喧宾夺主窘境。影视赏析不能取代讲解讨论和思考提问。如果过度依赖影视,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形,影响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所以,要严控赏析的内容和时间。二是力戒一味娱乐休闲。学生们经常厌倦课堂理论的灌输,一旦播放影视资料,就会格外高兴,把课堂当电影院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播放的同时要多加提示讲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看,有欣赏地看。三是相关影视内容与文学史料经常有相矛盾或有差异的地方,这一点,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是是非非,扬清击浊。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上海:中华书局,1983:1472.

[2]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5.

[4]江春水.李煜《浪淘沙令》赏析[J].现代中学生,1990(8):7.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迁移能力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迁移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问一如十”、“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理论加以解释。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已有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迁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迁移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概括能力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掩盖在纷繁复杂的外表下。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生活实质的,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概括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春》一文,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是一曲“春的赞歌”,这一主题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风景表现出来。如果仅凭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未能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几处风景制成图画,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图画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的活动”,因而缺少了“春”那份鲜活的神韵。朱自清不但在每幅画面中都有人的活动,还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推进到了作品前面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阅读记叙文,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提炼出文章主旨;阅读杂文,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领会作者的见解和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进而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阅读说明文,通过对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介绍,概括其特征,进而理解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等。

二、培养迁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联想力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阅读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展开联想。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逾淮为枳》)两句,如果把“地方”“其实”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其实”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另外,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及时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说明文《晋祠》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学生如果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具体的景点还是写事物的原理?”明确了这是介绍晋祠这一景点,再进一步引导:“写具体的景点一般以什么为顺序?”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介绍具体的景点一般以空间为顺序”,那么他们对“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的顺序就明确了。至于《晋祠》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晋祠》的语言特别优美,不同于一般的平实说明文,学生自己会想到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是平实的,一是生动的。

三、培养迁移能力的最终是培养分析类化能力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4

关键词:环境;虚心;循序渐进;熟读;体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42-01

朱熹,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从事教育和著作四十余年。朱熹认为“指引者,师之功也。”他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他深刻而精辟的见解,由其门人归结为“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的精神内涵对当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居敬持志

居敬是指读书须收敛此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意思是说,读书时不仅要口到、眼到,关键在于要心到,心思要收敛到学习中,做到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如何才能让学生居敬持志,坐得稳,收敛住心,尽量做到专静纯一,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能调控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一堂课的好坏,开课至关重要。对小学生来说,注意力的集中,学习兴趣的建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大声唱歌、读古诗、讲名人名言、说笑话或是进行课前谈话等,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精力从课外吸引到课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利用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要想学生专注于学习中,课堂就应该富有魅力,以抓住学生注意力。现代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音频、视频文件,给学生创造舒适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专心读书。比如在《观潮》一课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媒体一边播潮来时的声像图片,一边读潮来时的课文,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正是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地教学方式,它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设的情景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今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要让孩子在合作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在合作学习中制定规则,强调分工合作,进行引导监督。

二、虚心涵泳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朱熹的一席话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一字一句平心静气去读,不能先入为主、牵强附会,不能随意杜撰,强使书上之意合乎自己的意思。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读课文,字字句句须落到实处,对文章既有整体把握又有细部解读,能静心体会作者深意,深入文本了解字句含义,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学不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绎玩味。”“读书须有次序,就二书言,读通一书,再读另一书;就一书而言,则篇章文字,首尾次第,未通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读书要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面的问题没搞清楚时,就不要急于学后面的内容,一个地方没理解、领会,就不要急于学别的地方的内容。读书若不循序渐进,很容易出现好高鹜远,盲目进取,落下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现在的学生,由于学科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往往就会求速效,急于求成,对于未理解、未领会、来不及消化吸收的知识,采取一掠而过、走马观花的方式,结果欲速则不达,基础不实,框架不牢,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熟读精思

朱熹曾说:“读书千遍,其意自见。”读书,的确需要读,尤其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学生去读,而且是反复的读。在多读的过程中,慢慢去领会、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就会展现在读者的头脑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引导者,多留给学生一些读课文的时间,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品味文章。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若教师过多的进行讲解、分析,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可配上音乐和春光图片,让学生反复地读,对有些段落最好能要求学生背诵,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结合自身经历,慢慢地融入“春”的意境之中。

教育学生读书要做到眼里看着,口里念着,心里想着,主动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时不认真思考,仔细理解,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精思。

五、切己体察

朱熹提倡“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读者,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自身上以手自指,推究。”意思是说,对于圣人贤人的话、书上的知识,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求证、体验、推究,才能有所收获。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5

2.热闹喧嚣之中的落寞空虚寂寥背后的相思——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另一种解读王勇

3.文本鉴赏法吴永福

4.对高效率语文教学的再认识——走出追求高效课堂的误区马原

5.初探文本解读的层面阅读与鉴赏(教研) 穆春华

6.高效课堂,让学习变"苦"为"乐"陆云芳

7.浅谈如何创设和谐美的语文课堂环境沈红丽

8.让语文课堂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高海云

9.精心导入引"生"入胜邢菊芳

10.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郭静

11.充分利用学校微机房,促进城郊学校语文教学公平吴银红

1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吴玉霞

13.多元激励助学生后继学习陈高产

14.文言文教学应该用"两条腿"走路巫小才

15.换位体验激活思维——谈"换位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欣

16.细品精读教散文成晓燕

17.提高初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步尝试江秀川

18.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顾绍竹

19.指导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许映琴

20.浅谈品读教学的艺术化董家峰

21.插上"声""情"之翅,飞向文学殿堂陆桂珍

22.巧用策略,从"阅"读到"悦"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小谈柴清川

23.有效课外阅读"四个一"韩莉梅

24.关系微妙,境界不同——解读《红楼梦·宝玉挨打》之二沈林昌

25.一腔碧血洒热土——有感于刘和珍君尹业强

26.浅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情感的表达孔娟

27.《景泰蓝的制作》个性解读宗茂

28.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诗歌的理趣季建飞

29.叶雁酒月:古代羁旅思乡诗的四大意象王新华

30.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王维山水诗的鉴赏陈晓英

31.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情感奔放——浅析杜甫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张晨

32.浅谈诗词中的美育袁贤河

33.春愁难释韶光易逝——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牟新苹

34.对农村中学落实新课程改革措施的体会与思考翁淑芳

35.浅谈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王雅敏

36.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王中跃

37.写出个性写活人物蒋志广

38.创设情境激趣作文何跃彪

39.阅读与鉴赏(教研) 让语文味重回语文课堂孙建春

40.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点滴曾莉

41.让有效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王世琴

42.初中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初探徐玉珍

43.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精神的几点思考夏小勤

44.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感想唐敏

45.创设高中语文氛围的小方法高曙燕

46.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一科姚瑞萍

47.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陈燕

48."周记"在教学管理中的功用解玉玲

49.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激趣吴炳林

50.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冒小阳

5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陈玉琴

52.准确定位要求教学说理性课文李寿芹

53.明概念,析语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王针桂

54.《三峡》之所写和作者之辨高叶辉

1.浅谈旅游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孙良同,倪素梅

2.超脱现实的高歌呐喊与回归生活的坦然苦笑——李白与苏轼豪放之区别李华香

3.谈联想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顾世菊

4.浅议古典诗词赏鉴的方法——读《千秋一寸心》有感赵飞华

5.古诗词——情感教育之"源头活水"任健

6."可怜"一词在古诗文中的运用摭谈孔令旭

7.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张长友

8.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刘春燕

9.谈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刘曙光

10.学会咬文嚼字品读语言滋味伞海艳

11.关于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理想课堂的几点思考汤洋

12.用音乐扮靓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丁秀娟

13.生态教学的点滴思考高曙燕

14.高效课堂:情感激荡的溪流胡美娟

15.论大众文化对乡村初中生文学阅读的冲击及对策蔡向红,龚郑勇

16.平行研究启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黄建玉

17.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徐曼宇

18.学生阅读问题查因阅读与鉴赏(教研) 朱永道

19.中职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曹海娟

20.凸显主体放飞想象——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思维成晓燕

21.我的课堂谁做主——论阅读教学对话中话语权的迷失昝娟娟

22.小故事,大世界——浅谈低年级绘本阅读姜春霞

23."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潘翠霞

24.文本分析法吴永福

25.薛宝钗性格浅谈周HttP://

26.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杨春魁

27.常读常新——魅力恒远的《朝花夕拾》陈云戈

28.《囚绿记》: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曹刚

29.诗化的散文精美的语言——谈《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美陈海霞

30.用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作文生活化陈启友

31.用语文实践活动触动学生的写作情思李海林

32.作文的源头活水——练笔陈守龙

33.借鉴《背影》写感人文章杨振亚

34.在课文阅读中学习作文张开梅

35.我眼中的语文有效教学王斌

36.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后感李玉兰

37.我们的思考:如何杜绝书写"龙飞凤舞"陈彩虹

38.语文课堂呼唤纯真颜娟

39.践行课改,增强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黄春秀

40.小议语文课堂"热闹"中的寂静张丽敏

41.对《荷塘月色》中几处修改的教学设想张昌军

42.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王祝映

43.为何宴游才"始得"彭宇松

44.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浅谈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张茹青

45.个性化作业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徐淑静

46.浅谈小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康华

47.浅析苏北县城小语教学积弊与对策朱咸华

48.我的"策略"——《日月潭》案例反思孙亚英

49.多元评价精彩无限——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穆惠

50.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感——《范进中举》教学思考季旭君

1.姓名——理解人物卑微人生的切入点——鲁迅小说阅读例谈徐曼宇

2.浅谈朱自清散文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董正锋

3.《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李军梅

4.《台阶》:生命的诗意和生活的沉重彭明凯

5.悲天悯人的痛,锥心彻骨的恨——《哀江南》的情感赏析樊学英

6.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郑露露

7.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初探杨薇

8.以美去突越语文教材之爱情樊笼郑素萍

9.阅读与鉴赏(教研) 语文课,寻"美"之旅裴友军

10.用"成就感"点燃学习激情汪江来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6

2.成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陈澜,吴春燕,ChenLan,WuChunyan

3.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质量的实践探索张娜,朱斌,沈伟,蔡峪笛,ZhangNa,ZhuBin,ShenWei,CaiYudi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赵旻,陈郑军,夏学会,ZhaoMin,ChenZhengjun,XiaXuehui

5.创办高职学院的省级电大办学资源整合的经济学分析李国渝,LiGuoyu

6.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李慧玲,王卫平,LiHuiling,WangWeiping

7.略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李建强,李武亚,LiJianqiang,LiWuya

8.韩贞自然思想研究张树俊,ZhangShujun

9.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分析平黎文,唐艳玲,PingLiwen,TangYanling

10.公司环境责任语境下的环境税——以法经济学为视角范婷婷,FanTingting

11.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人口特质变迁黄永红,HuangYonghong

12.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马林林,MaLinlin

13.论社会资本和话语权汪浩,李媛媛,WangHao,LiYuanyuan

14.试论邹韬奋《经历》等自传的传记学价值孟晖,MengHui

15.穆木天"纯诗"理论述评胡西波,HuXibo

16.功用诗学映照下的莎士比亚第66首十四行诗唐霞,TangXia

17.重庆方言中的例外字探究周骥,高廉平,ZhouJi,GaoLianping

18.以扬雄《方言》为依据的汉代方言分区研究综述魏锦,WeiJin

19.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英语翻译反思武喆,WuZhe

1.论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电大教育发展余善云,YuShanyun

2.略论改进和完善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安存江,AnCunjiang

3.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途径探析袁晨华,赵宁,YuanChenhua,ZhaoNing

4.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郭亚红,GuoYahong

5.论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批判马俊峰,MaJunfeng

6.略论南北经学之对立与融合黄丽媛,HuangLiyuan

7.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王浩斌,WangHaobin

8.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若干问题研究李国辉,陈国富,LiGuohui,ChenGuofu

9.加强三峡库区移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侯海燕,张科,HouHaiyan,ZhangKe

10.试论破产重整中银行担保债权的限制与保护朱明阳,ZhuMingyang

11.浅论刑罚的本质刘畅,LiuChang

12.法律推理中对于逻辑的误解及其原因周毅,ZhouYi

1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任相梅,RenXiangmei

14.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朱文华,ZhuWenhua

15."审美意识形态论"合法性的历史生成张默然,ZhangMoran

16."恶魔式"话语叙事与女性命运言说——以《杀夫》、《金锁记》为例仲米磊,ZhongMilei

17.论苏轼对婉约词的雅化陈宁,ChenNing

18.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施维,ShiWei

19.功能依赖与族性情结:农村宗族续谱活动的社会学解读——基于湖北W村的个案研究王娟,萧洪恩,WangJuan,XiaoHongen

20.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理论及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刘丽婷,颜文靖,LiuLiting,YanWenjing

1.双重模式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余善云,张海深,任华英

2.MIT的开放式课程建设及其启示李桦

3.和谐理念指引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邓春芝

4.基于"行动导向"的酒店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王嘉,彭丽

5.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确认与刑事法治的建构胡江

6.罗杰斯科学发现思想评述詹伟鸿

7.浅论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彭国廪

8.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再实践思路牟萍,刘洪波

9.论农村"新失业群体"——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张克政,马玉堂

10.OECD国家多年期预算探析张洪浩

11.生态补偿政策与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吴星,徐德富

12.交互式宽带薪酬模式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应用——以HG公司为例陈科,方华

13.略论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肖会琼

14.试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构建曲丹,牛海波

15.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李尚奎

16.关于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声明

17.浅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郭颖

18.当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以余华、格非的创作为视角赵树军

19.刘勰"声律论"探微李轶婷

20.论艺术传播的特征夏宁博

1.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研究李国渝,许康,江涛,卢跃生,LiGuoyu,XuKang,JiangTao,LuYuesheng

2.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王自贵,郑艳,WangZigui,ZhengYan

3.浅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周磊,ZhouLei

4.论教学模式要素的一致性关系朱肖川,ZhuXiaochuan

5.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张唯佳,ZhangWeijia

6.邓小平党内和谐思想探究文斌,WenBin

7.论生活伦理同一性在宋代何以确立李慧玲,LiHuiling

8.符号:本体、沟通与超越马丹,萧洪恩,MaDan,XiaoHong'en

9.当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陈光军,ChenGuangjun

10.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初探刘京焕,岳晓,万柯,LiuJinghuan,YueXiao,WanKe

11.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新思路谭长红,TanChanghong

12.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焦伟杰,JiaoWeijie

13.先秦"情"涵义研究樊祯祯,FanZhenzhen

14.《百合花》中的女性潜意识吴其南,李智娟,WuQinan,LiZhijuan

15.论清代"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曾文峰,杨仲坚,ZengWenfeng,YangZhongjian

16.语言知识与语言习得陈萍,田芳,ChenPing,Tia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