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烧结 余热利用 济钢国际 烧结发电

1前言

钢铁生产过程中,烧结工序的能耗约占冶金总能耗的12%,仅次于炼铁工序。钢铁工业烧结厂余热资源有三个:一是烧结机大烟道烟气余热,所含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15%-20%左右;二是冷却机废气余热,冷却机废气温度在100℃-400℃之间,其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28%-35%。三是排矿端废气余热,排矿端废气粉尘含量较高,且温度波动较大,由于受技术及设备的限制,现阶段该系统烟气余热未进行收集及利用。

可见,仅冷却机废气和烧结机烟气的显热就占烧结过程全部热支出的5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数据,2013年底全国钢铁业烧结机台数在1300台以上。因此烧结余热利用潜力巨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工作原理

收集烧结冷却机的中低温烟气送往余热锅炉,结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用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来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做功发电。

3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研发

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制定了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行业标准(YB/T 4254-2012),根据多年的工程设计及实际生产经验对烧结工序余热余能的利用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和研究,其主要技术研究成果如下:

(1)2010年经过一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对烧结工序热能模型的研究解决了确定烧结矿温度的基本方法并对影响冷却机热量收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烧结余热利用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2)2010年开发了钢铁厂余热余能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将钢铁厂余热余能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及评估,研究出了一种将烧结、炼钢、轧钢余热余能进行综合利用的专利技术,该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并在张钢进行了成功的应用,投产后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2011年烧结烟气脱硫与烧结大烟道烟气余热利用的技术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及实际生产得出了不同烧结脱硫方式所对应的大烟道烟气余热利用型式,其研究成果已在天津荣钢和江苏镔鑫特钢成功的进行了应用。

(4)2011年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烧结工序能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准确的得出了烧结热收入及热支出各项所占的比例,并从热收入和热支出两个方面总结出了提高烧结余热利用和降低工序能耗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的技术和手段。

(5)2012年进行了新型烟气导流烟罩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已实施烧结余热利用工程的调查和分析,创新的设计了新型导流烟罩专利技术,新型导流烟罩使烟罩内烟气的速度场及流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及烟气余热的收集,其技术已在多个工程上成功的进行了运用。

(6)2013年新型环保型环冷机技术研究,为了最大化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通过不断的实践及总结设计一种新型环保型环冷机,该类型环冷机有效降低了漏风率及设备故障率,并且其热能利用效率在传统环冷机的基础上能提高20%,该技术已得到了成功运用。该技术主要特点:1)可伸缩链条技术;2)防跑偏立辊技术;3)环冷机热矿偏析布料技术;4)环冷机台车厚料层冷却技术;5)新型环冷机台车上、下密封技术;6)环冷机取热面积增加技术;7)新型环冷机台车保温技术;8)新型环冷机烟罩取热技术;

(7)2014年提高烧结矿冷却废气余热回收的利用的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环冷机平料装置专利技术,满足了在烧结机产量波动的的情况下都能充分利用废气余热的要求,其技术已在重钢运用成功。

(8)2014年烧结机故障及开停机对烧结余热利用和烧结脱硫的影响及处理技术,鉴于烧结机故障及开停机对烧结余热利用和烧结脱硫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大量的现场实践及理论正在研究一套处理该类事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4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特点

(1)系统密封:采用新型密封材料,加强冷却机底部密封和烟罩处密封,能有效减低漏风率提高烟气温度和流量,其中《可调节耐磨弹性密封装置》已申请专利,专利号200920030161.X。新建烧结机可采用济钢国际自主研发的新型环保型环冷机,其设备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达到总漏风率小于10%。

(2)强制交换:对热介质进行强制性热交换,将鼓入的冷风有意识的前移增加一冷却区的配风,并控制二冷区的配风,在不影响烧结矿冷却的前提下,将热交换过程前移。

(3)烟气收集:烟气收集技术采用新型收集烟罩和烟气分配技术。新型收集烟罩采用三维仿真模型进行设计,烟罩型式既能最大化的收集烟气,又能防止大颗粒粉尘进入锅炉。烟气分配技术对烟罩和风箱均进行了合理的分区,优化了热烟气的参数,提高了锅炉的余热利用率。其中《一种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导流烟罩》已申请专利,专利号:ZL 201320773340.9。

(4)双压锅炉:1)采用一体化除氧器,简化流程,降低投资;余热锅炉采用自然循环,提高装置可用率,减少设备和厂用电消耗;2)双压输出,能量梯级利用;3)采用在线脉冲吹灰,确保锅炉性能,保证锅炉产量足、阻力小、风机电耗小。

(5)汽轮机组:采用饱和蒸汽补汽,更高效安全补入低参数蒸汽,增加电力输出;采用凝结水加热器,最大限度利用余热。

(6)生产操作:根据烧结生产现状,制定既能满足烧结生产又能兼顾烧结余热利用的操作方案。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热能动力高技能人才高职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是建设富裕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电力、铝业、制糖、钢铁、化工、林浆纸、锰业、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仅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热能动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当地相关企业的调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尽快培养造就一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

一、广西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未来的发展需求来看,广西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建设却仍然存在下面问题。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广西要实现经济起飞,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工业,推进工业化是带动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很多企业已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低技能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目前广西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缺口。根据《广西人才开发目录》,未来几年,预计广西重点产业每年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2000名。

2.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比例明显偏低。调查表明,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仅占该类技术工人总量的5.9%,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必须在15%以上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良好的生产力循环系统。相比较而言,差距明显。按照广西《广西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持证技术工人总数比例达10%以上,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年龄、学历上。据对相关企业调查,年龄在35岁以下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27%,45岁以上的占45%。高技能人才面临断层的危险,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退休,许多企业一线将面临阵前缺良将、后继无能人的窘境。在学历构成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技师占29%,大专学历占9%。大量低学历技能人才难以满足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以及在年龄、学历上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严重制约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二、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职业教育培养总量小。“十五”时期,广西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与广西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热能动力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还比较少。

2.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没有完全体现就业导向,尤其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特色。教学多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多数院校贴近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训教学形态单一,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造成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不够。

3.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由于经济发展对热能动力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造成了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调查所涉及的相关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对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1.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人才培养要按区域经济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制度和体制上创新,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广西在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中提出了重点力发展电力、铝业、制糖、钢铁、化工、林浆纸、锰业、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形成支柱产业集群。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面向以上行业、背靠重点企业,根据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对人才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培养方向,打造“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案。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岗位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安排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现职业能力化,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能操作水平高、职业素质良好等特点。

3.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建设“双师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任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举措都是无效的。建立一支结构优化、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双师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又要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实行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相关能源动力企业见习和挂职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以提高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积极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改变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践基地。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训练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学建设的重点。职业院校应以相关行业和企业为依托,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基地,如依托重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通过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紧跟行业和企业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这对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新晨

参考文献: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39-02

一、项目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电力的发展,电网规模和单机容量迅速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发电企业要清洁、高效、安全的生产,对机组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

高职高专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要服务企业是电力建设公司、火力发电厂、核能及新能源发电企业等。该专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电机组运行方向和发电机组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方向,主要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安装、运行、维护、检修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现在发电企业中主要生产岗位人员多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专科生因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倍受发电企业欢迎,只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科学生在发电企业主要岗位就业机会仍然很大。但由于发电厂运行、安装与检修岗位要求高技术人员,专科生仍将是在大型电站就业的最低学历。所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专业群仍应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档次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深化,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行“双证书”制度。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立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强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知名度。

二、项目具体改革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本项目的具体改革内容是:改革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火力发电仿真培训基地,完善并向学生开放技能鉴定室,深化“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师资力量显著增强,涌现一批名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科研教研工作取得突破;把我校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2.本项目改革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借助企业办学的(学校隶属国网公司)平台,围绕热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课岗结合”的“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大体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3个“一致”:生产现场与仿真实训设备一致,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企业评价与课程评价一致,形成了“课―岗―证”融通的“双证书”保障机制。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力争通过2年的建设,建成有突出电力行业特征的专业教学优势和特色、较强人才培养水平的品牌专业。2014年8月完成了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与全面规划,建立了项目实施保障制度,确定了项目建设组成员与任务分解,各项任务全面按照计划开始推进。2015年5月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总结,修订了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继续推进各项建设任务。2016年5月按时完成所有建设内容,并对整个建设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完成的建设内容有:①建立了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课程体系。③校企共建了专业核心课程。④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全面推行了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改造了传统教学模式;紧贴现场实际,将企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价方法引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发电机组仿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⑤经过几年的建设,2015年1月,本专业即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建设团队的荣誉称号。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了真实与仿真实训环境。近两年加大火电厂仿真培训中心投入力度,建成5套不同型号的火力发电机组仿真机,满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火电仿真培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新建汽轮机状态检修实训室,使本专业发电设备检修实训提高一个层次;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机制;加强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⑦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与服务功能;大力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活动。

四、项目的成果和效果

1.主要成果。①完善“校企合作、课岗结合”的“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力行业考核体系与职业能力培训,围绕行业“双证书”制度,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立体化教材,实施工学结合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②取得一批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果。项目完成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应取得一批成果。届时将完成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制专业核心课程8门,建成网络课程6门。在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建设共享型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教材建设方面,完成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3部、项目制电力规划教材5部。③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引领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基层顶岗锻炼、培训学习、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相应电力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多种措施,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水平高、具备承担较高水平技术研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带动专业教学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建成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团队。④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高专热动类专业教学基地。项目完成后,将建成拥有5套不同类型火力发电仿真机的仿真培训基地,推进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实训项目开发,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四位一体的专业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以火电厂运行与检修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教学、科研需要,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高专热动类专业教学培训基地。

2.项目实施(应用)范围。本项目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能方向实施,也可供动力工程系其他专业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参考。

3.项目受益学生数。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或其他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每年预计300人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建成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先进、人才定位准确、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团队优秀的特色专业,为同类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届时将形成以下明显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工学结合”构建了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和重构了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校企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校企双向合作更加紧密。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一、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部门在总结平阴县和长清县崮山镇开通的全国首家“农机服务热线”和商河县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检和作法,把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科技服务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措施和手段,拓宽,服务内容和范围,做到人员到位、服务到位、技术到位服务,市及市内六个县(市)区全部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热线电话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督,又推出了农业科技服务联系卡和服务咨询记录薄制度,使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农民亲切的称农业科技服务热线为:“咱们庄户人的11o’”。

二、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随着“三下乡”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特别是我们农业部门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的需求,仅靠赶几次科技大集,发放几份科技资料,办几次科技培训班这些传统的形式,远远不够,必须为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一条随需即来的科技信息服务渠道,这就是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这既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造福于民的重要途径,因此都非常重视,一是市局成立了热线领导小组,李吉乾局长为组长,王可敏副局长为副组长,设立了热线总值班室,值班室设在科教处,由王可敏副局长分管,科教处、农业处两名处长具体负责统一调度指挥,每天安排专家和工作人员值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各县(市)区热线与市热线联网,形成了上下配合连动的热线服务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跟踪服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咨询回执制度等,以此督促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工作的开展。二是市局聘请了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省农机局、省海洋与水产厅的8位专家、教授为顾问,对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予以指导解决,并定期为热线人员授课充电,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领导小组,监督指导工作;四是都挂牌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办公室,设立了专线电话,组成各有关业务站参加的咨询队伍;五是建立全方位、全天候(星期六、星期日均有值班人员)的咨询服务制度,做到了人员到位,服务到位,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2,服务内容广泛,采取的方法多。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太阳能 光热电站 电力设计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036-02

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的预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20%,目前风力和光伏发电面临困境,弃风、弃光现象比较严重。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光伏和风力发电有本质区别,通过把光转成热,储热环节再转成电,储热环节可以参与电网的一次、二次调频,品质和火电一样,而且调峰能力比火电更高,这是太阳能热发电的最大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是实现我国能源替代和碳减排战略目标的需要,利用西部地区广漠和戈壁加快建设,促进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显著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 概述

太阳能热发电,也叫聚焦型太阳能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光热发电是战略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未来重要的清洁替代能源。

2016年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价格[2016]1881号的关于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日前国家能源局《关于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通知》,首批批准20个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总容量1 349 MW。太阳能热发电事业迎来政策春风,即将开启全新发展篇章。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将累计投产5GW以上。与此同时,光热电站是集资本、技术、人力三密集型的大型工程,国内尚无正式投入运营的商业化光热电站,总承包一体化建设经验欠缺,且按照国家能源局要求2018年12月31日以前全部投运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含4 h以上储热功能)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含税),给光热电站建O带来了巨大压力,对公司光热一体化工程EPC提出了较高要求。

2 公司光热一体化工程EPC的现状

(1)设计方面。

公司仅参与国内槽式光热电站前期可研等方面设计研究,对全厂系统拟定、土建基础设计、导热油管路设计、熔盐储热防凝保护系统设计等光热电站设计核心均无实际设计经验,且公司面对井喷的光热市场,没有专门的光热设计和组织协调机构,光热项目优先开展缺乏组织保证,并且人员分散,一岗多责,质量和进度保证困难。

(2)施工方面。

①常规岛部分。公司先后承担国内外总承包任务60余项,合同额超过1 000亿元,初步建成以高端咨询、勘察设计、施工、采购与物流、监理、运维等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整体服务为一体的全业务链工程公司。在常规火电、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等总承包业务上施工经验丰富,制度流程完善,协调组织能力突出,总承包管理优势明显。国内现阶段光热电站建设规模基本为100 MW及以下,且公司能够高标准完成光热电站常规岛部分建设。

②太阳岛部分。槽式光热项目核心部分为集热部分,约占电站投资约40%。集热部分集热器元件(SCE)的安装需要较高的精度,对施工单位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并需要相关专业仪器配合校核,施工和安装工作量大,技术工种多,多工种交叉作业程序大,对焊接水平要求高,国内大部分施工单位无相关施工经验,集热器现场组装及多回路安装、反射镜质量及安装工艺控制、转向跟踪装置及控制系统的安装、导热油循环及防凝系统安装、集热场导热油温度、压力调节系统安装、导热油泵安装等核心安装技术现阶段不掌握。

③储热岛部分。光热电站的熔盐储能系统能维持电站持续运行,从而提供稳定的基荷电能。作为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目前全球掌握该项技术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例如:美国、西班牙、丹麦、德国。

(3)调试方面。

光热电站经过预移交测试后,开始分区域/系统进行冷态调试,包括基本系统冷态调试、导热油系统冷态调试、集热场区域冷态调试、水/水蒸气循环冷态调试,汽轮发电机组冷态调试;然后再进行集热场聚焦阳光升温,导热油系统升温,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储热系统储热,最后到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来进行全厂热态调试。调试过程复杂、工作量大、时间长,无成熟的光热电站规程规范进行参考,国内主要火电调试单位无光热电站工程的调试经验,通过国内自主培训还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海外成熟专家团队的培训。调试经验及人员的缺失是制约公司进军光热电站建设的主要障碍。

(4)采购方面。

光热发电项目在国内尚未开始大规模商业应用,国内光热企业相关产品几乎无应用于成熟光热电站的业绩,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为实现光热电站的各项性能指标,仍需要采购国外进口产品。国外进口产品多存在技术垄断等问题,对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带来难度,采用邀请招标(要求3家及以上合格供应商投标)的采购方式较难实现,多数特殊设备采购需要采用单一采购或者竞谈方式进行。

(5)运维方面。

对光热技术、工艺系统及设备性能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光热发电项目尚在示范阶段,尚无运行维护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行业标准。

3 公司层面光热业务一体化工程的指导和协调机制

(1)突出设计为龙头带动作用,掌握槽式光热发电领域核心技术。

组建公司光热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光热发电重大和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和系统集成研发、技术标准编制等工作,达到掌握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及完整产业链结构的目标,持续推进光热业务技术进展。

(2)积累光热施工经验,打造技术过硬队伍。

①太阳岛部分。通过引进国外SBP等公司成熟的集热器授权,实现光热支架设计本地化,确保组装技术、装配工艺、调试技术等的先进性,与龙腾等国内技术领先企业合作,确保设备出力性能,跟踪控制系统整合,与ABB、施耐德公司合作,确保技术成熟,协调解决设计、施工和安装等技术层面与现场施工的匹配问题,为该公司后续市场开拓奠定坚实基础。

②储能岛部分。储能是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目前最理想的就是采用熔融盐储能,全球掌握该项技术的只有欧美少数几个国家,通过邀请国外具有储能系统集成设计经验的设计公司,如:IDOM、INGETEAM等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借鉴国内石油化工系统总承包建设经验,公司内部成立专业团队,从设计、施工、采购等诸多方面系统研究,达到短时间内掌握光热项目储能岛系统。

③常规岛部分。继续发挥公司相关总承包建设经验优势,高标准完成光热电站常规岛部分建设。

(3)建设自身调试、运维平台,实现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引进国外专业工程公司技术支持、指导等多种合作模式,帮助公司运维平台积累光热项目调试经验及相应资质的获得,在初步掌握槽式光热项目日光场的热效能、单条环路的输出温度、3年内的热输出衰减量、可利用率、总额定功率等验收内容基础上,形成槽式光热项目调试大纲、验收规程规范等成果性基础技术文件,完成平台专业人才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储备工作。

(4)提升采购能力,降低电站建设成本。

针对太阳能光热电站项目,成立完整的光热采购团队,在询价、议价、合同谈判、设备监造、催交催运等方面运用自身的采购平台及优势,保证项目建设工期需求,降低采买价格,实现光热电站建设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但自身具有系统复杂、占地大、厂址外部资源关联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c,需要及时调整机构、组织资源完成技术升级和业务转型,提升光热一体化的能力,实现光热电站建设全方位资源整合,共同迎接机遇挑战,以便快速有序开展好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昕,范海涛.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发展现状[J].能源环境,2012(5):95-105.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工程;专业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一些探讨。

二、国内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概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最初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并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间,该专业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进步伐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这种“专业单一”、“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国以来所急需的建设专业人才。经过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上,还是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最初所设的专业已有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完整规范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专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齐全的人才培养系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越来越暴露出先天性不足。

三、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培养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知识面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术型人才。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介绍(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提出了如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掌握该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基本的操作技能,能从事暖通空调工程的安装施工、系统调试、运行管理、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有: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工学基础、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小型制冷装置、暖通空调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供热通风检修实训、工程项目设计实训、制冷空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这一目标更加强调面向基层,面向施工和运行管理单位,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更能清楚地反映高校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上的办学特色。

四、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要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注重研究、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要求,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态势。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按照实验技能、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三个层次构建实践训练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的项目和学时,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3.坚持产学服务结合

在制订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与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专业顾问委员会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行业和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可以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推动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锻炼提高。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贴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