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例6篇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80―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悄然变化,高校传统教育观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需要。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要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的目的。高校学生干部是当代大学生中的骨干精英,具有较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加强对大学生干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抱负远大、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的重大职能,是传播知识、价值和思想的重要阵地。“青马工程”是社会主义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创出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实施“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特殊意义。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坚定的、与时俱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

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培养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大学生骨干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党赋予高校共青团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认识到,实施“青马工程”,是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第三代中国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创业奋斗的丰硕成果。在思想上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2.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团组织的职责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学生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共青团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对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英化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因此高校的团组织必须将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奋斗目标。落实到高校团组织的各项工作之中,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和“青马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总书记指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意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

3.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高科技时代,单纯利用榜样力量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些力不从心。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已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他们对自身的追求、发展考虑的较多,从小就为了未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外语、学唱歌、学乐器,从小就接受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相应的价值引导和道德教育却往往被忽视,在人生理想、价值观上往往充满了困惑和迷茫。即使进入了高校,这种困惑和迷茫仍常存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干部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他们成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异,在学科竞赛等领域有显著成绩,并且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榜样。这样的学生榜样生活在大学生中间,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因此,团组织要注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推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的要求,对于巩固和扩大执政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工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极为重视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在2007年提出实施“青马工程”之后,各高校、团组织也围绕着有效实施“青马工程”进行了宣传学习。通过开设思想理论课、党课、团校等基础性措施,极大地推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形成了诸多成功案例,涌现出不少鲜活素材。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1.缺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衔接的科学规划

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但高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还缺乏具体规划。“实践主要是指以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例如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不仅是对学习理论课程的验证。同时,也是对理论课程的深化,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具有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具体的培养措施,高校教务管理者可以提供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不能提供量化的指标,只是把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一种补充,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表现的重视不够,这最终又会导致实践活动的效果不佳。特别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对马克思深奥的理论没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就会使自己产生信仰的迷失,无法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2.缺乏对实践活动的具体考评机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是对理论的一种检验过程。虽然对社会实践的目标定位是明确的,但是对实践结果却往往难以给出有效地考量,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实践活动。由于是由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与管理,其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目前的检验手段只是用调查报告、经验材料总结等方式来进行,评定的结果多为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团干部j优秀团员和评选创新创业先进分子等,这些表彰和评奖的组织者多为高校相关的领导部门,而具体参与大学生实践的社会组织这一最主要的实践平台却没有机会参与进来,另外,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原则是统计活动的数量,忽略活动的质量,对实践的评价目标主要是工作能力而不是精神面貌。总结目前的评价,只是感性的体验而不是理性认知思考的提升,正是由于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才形成目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积极性不高的窘境。因此,构建科学、有效、可行的定量考评措施,会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特别是会影响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念、观点、立场培养塑造的效果,影响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

3.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划”保障

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参与者,高校发挥的是引导和保障作用,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共同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机制。然而,当前在这个平台上,高校只是发挥了引导作用,缺乏“制度规划”的保障,正是由于高校没有建立社会实践的完善制度规划,才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效不明显。多数高校只是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为一门选修课,没有像必修课那样给予重视,使社会实践课只满足于实施,没有落实到如何实现。这样的定位对实践活动来讲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同,本质上的否定。因此,高校“制度规划”的保障作用难以体现,例如,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缺乏、社会实践资金投入的不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范围的过窄、对社会调查项目的资金支持额度太小、活动的地点平台不稳定等,都显现出在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感。还有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导致高校没有把精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

4.缺乏理性的需求动力

目前,在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组织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态度问题。我国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但在思想上并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图新鲜、拿学分等浅层次的目地,根本没有认识到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个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更没有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所具有的重大深远意义。以某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本科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比例约为5%,硕士研究生不到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思想深处还没有达到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一问题上,需要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积极参与,他们应该意识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他们共同的社会责任,他们在人才引进、人才聘任、人才选拔与培养上都要考虑到社会实践这一事实。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至今,还鲜有组织对大学生实践有深层次的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往往并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理性的动力无论是对实践主体还是客体都应该注重有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利益,坚持有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路线,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在教育方法上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重创新、讲实效,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

1.认清实践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青马工程”是为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开展的培养模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得到提高。国内各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按照团中央的要求来进行的,其中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广阔空间,是大学生提高德育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同于其他教育,它应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依据历史事实与现状做出判断,得到结论,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自我求知能力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高校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在高校成长中形成创新思维、主动意识、奉献精神,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构建实践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的考评机制

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需要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检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效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各个部门、院系之间、党团部门重要的现实课题。尤其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不仅需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服务性与主动性,更要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从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等方面人手。借鉴管理学中的绩效指标法,设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发挥长效机制中的考评机制,积极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认定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效机制中的考评机制。高校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应积极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宣传工具,积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前期的宣传动员和活动中的跟踪服务,将社会实践活动后期的成果收集、整理和展示等活动与考评机制结合,检验考评机制的实效性。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3.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和奖励的动力机制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长效考评机制的构建,是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客观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尤其是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

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深入基层、积极思考,切实服务的目的,就要依靠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客观、公正的考评。需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评价网络。使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考评构建起系统而又严格的评价网络,充分调动评价网络信息的流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结果具有透明、客观、公正性,发挥各种奖励措施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激励作用,无论是精神层次还是物质层面的奖励,都要保证奖励的激发作用,尤其是精神层次的奖励更是激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在动力的重要措施,国家、社会对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肯定,就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价值的最中肯的赞誉。

4.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创新机制

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件新事物,难免会犯错。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这种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需要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提倡与加强。提倡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权威思想的怀疑与思考,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中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与服务性,这种蕴含在实践行为中的创新精神可以更好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实践价值的鼓励。显然,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高校应当建立规范的导师指导制度,鼓励导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榜样,鼓励大学生向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同学学习,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提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积极争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启动“青马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大学生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措施落到实处。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第三代中国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创业奋斗的丰硕成果,在大学生群体中造就一批“政治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2):40-45.

[2]甄志勇,高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构与价值呈现[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7(4):58―60.

[3]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4]彭忠益,王俊杰,许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基

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2):

15―19.

[5]周洵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实现途径[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9):27―28.

[6]白建民,方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34-37.

[7]严玲红.对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教

育与职业,2008(2):38―39.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

“青马工程”由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得名而来。2007年1O月团中央正式启动“青马工程”,并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根据《纲要》内容,各地高校基层团组织纷纷响应团中央号召,为加快和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而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措施。“青马工程”作为当前高校共青团抓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培养大学生骨干的一项示范工程,要求各大院校以及院系团委在自觉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局性的同时,需配合好省、市团委和学校团委对此项目能够扎实有效顺利地开展,争取将其落到实处。

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的优秀青年学生就是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谁拥有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我们党始终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投向青年中最活跃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着力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诉求。团中央2008年底在全国高校一万名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发现,在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中,常态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况下的集中爆发、极端化表达的特征也日益明显,面对现实问题存在的疑惑、问题也不少。

三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职责。团的十六大确认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2 实施“青马工程”的目标

“青马工程”面向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大学生骨干主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各级各类学生及社团干部及在文体学科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事教学推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中展开。[1]为尽快实现目标,在提高工程培养对象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决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可采取教育培训为辅,实践锻炼为主,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念,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先进思想和创新观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大学生骨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案中所占人数比例最多,培养任务也最重。按照《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总体规划,全国将构建部级、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学生干部培养的工作格局,各居所位,各司所职。由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的“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会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培养和集中培训,建立相应的导师辅导、学籍管理、评价考核等机制。同时,各省级团委、学联也会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集中培训。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1.3 实施“青马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党政官员、专家学者等游走于各大院校,专门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二是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社区、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民宿体验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有更深的了解,期间也可以与民众产生互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求更好地融入社会,更早地适应社会。

三是志愿服务。要求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志愿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公益服务,可从校园内出发,继而渗透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参加扶危济困、政策宣传、文艺演出、支教支医等活动,逐渐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骨干提供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五是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选取一个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辅助指导下,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之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看待事物的思辨力。

2 实施“青马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青马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潜藏的的问题逐渐浮出台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形式创新程度不够

“青马工程”在内容上体现不出较大的创新力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没有创新就无法迈进,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展。全球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急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局势,对“青马工程”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2]此外,我们要在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们的特点,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发现,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较为全面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并能够认识到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

2.2 培养氛围体现不出高水平

“青马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既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教育,也不是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就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它需要以全校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高度重视与合作做后盾。当前,我国在很多高校已经启动“青马工程”方案,但过多都基于形式,不能真正认识到“青马工程”的重要性,抑或工程建设的实施开展未能采取更为有效科学的策略。上述情况使得“青马工程”的培养格局还达不到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实现“青马工程”的目标。现在很多高校的“青马工程”在内容上空洞贫乏、在形式更谈不上创新大胆,毫无特色可言,针对学生培养的专项预案也没有落到实处,放到台面上。这样的氛围对“青马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较大。[3]

2.3 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工作者对于“青马工程”方案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功起着决定性因素。教育工作者包括了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广大共青团干部等。他们的工作职能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差异。目前,很多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合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投入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氛围中。多数教育工作者仍不能改进刻板落后的教育方式,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开发极其不利,甚至很多教育者自身从思想上对“青马工程”就没有重视起来。综合表明,要想促进“青马工程”顺利开展与实施,必须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并能够真正认识理解“青马工程”的涵义。

2.4 大学生政治信仰及价值观念呈多元化

大学时代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接收新鲜事物,展示自身才华的广阔平台。但是大学生仍然处于人生的学习阶段,还未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的真正了解可以称得上是“零状态”,因此在对人对事等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持久性。他们往往处在两面夹击的局面,一方面接受着新鲜事物与新时代信息化浪潮所涌现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也在文明冲突与碰撞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不和谐现象的冲击中摇摆不定。他们在面临世界发展多样化的同时,体现更多的可能是困惑、不安与迷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集体主义价值观抛之脑后,直奔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还有一些大学生逐渐偏向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短期化的价值目标、自我化的价值主体。种种这些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在行进的同时跟进思想跃变的步伐,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并改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

3 加强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途径

3.1 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前期与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更多政策、经费、师资方面的支持,争取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相关保障性文件,把对大学生骨干的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推荐、使用结合起来,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战略体系中去。

3.2 进一步强化跟踪机制,做好学员的分散教学和结业后的培养工作

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绝大部分课程要由学员在非集中阶段完成。而学员半年的培养结束后,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继续跟踪培养,给他们提供一个继续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3]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找准分散教学的一般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使之与学员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做好日常监督和考核工作,督促学员保障足够的自学项目和时间,确保分散教学的实效;三是加快我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养工程网站的建设,开通“在线教学”、“校友会”、“学员论坛”等网上学习、交流、联络的功能频道,使其作为分散教学、联络校友的重要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加强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工作者要恪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操守、乐观的人生姿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而这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仅来源于自我完善,也在于对学生无私的奉献和关爱。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党性认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特质、能力特质、心理特质和知识特质,与大学生骨干互学共进。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随时影响着培养对象。从某种程度而言,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一本绝好的现身培养素材,往往他们每一次的模范表现就相当于一堂堂生动有力的教育课。这就进一步决定了教育者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更要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做到“授业传道”同步进行,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用自身特有的潜质魅力一点点、一步步感染、影响身边的学生。[4]

3.4 在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及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单单是让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规律,而是更要关注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秉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理念,时刻关注大学生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因而,我们在培养工程实施期间,要牢牢把握好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群体特征很好地结合这一主线,重视和鼓励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4]总而言之,“青马工程”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全面考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走向,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培养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把握总书记关于青年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党的青年工作思想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来开展青年大学生骨干培养;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学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发展趋势,用改革的成果说话,用发展的事实说话,大力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灌输和渗透三大核心内容;要继续在学院党政的坚强领导下,提高认识,发挥院团委的组织、人才优势,同时加强学习,搞好建设,不断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党的青年大学生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军.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2]黄敏.加强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J].青少年导刊,2007,(12).

[3]李祖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和团干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探索,2007,(6).

[4]王健.浅谈团组织工作的创新[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8).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73-02

当前,关于传统文化演绎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评《三国》、讲老庄等,重新用现代的角度和通俗化形式进行表达,大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而马克思主义通过喜闻乐见形式传播的则很少,而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传播形式多样化,比如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三四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更是赢得了许多人的心,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他用生动的笔调、浅显地的例子,把当时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上了革命的道路。笔者查询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萧灼基的《马克思主义传》不错,包括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重印的《大众哲学》。其实要写一本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难度还是挺大的,首先你要对马克思的全部学说非常了解,其次要用生动通俗的中国式语言来表达,最好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蓬勃向上;国内,“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于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以学校为舞台,对青年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例如以北京大学为阵地,、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与此同时,主编了《新青年》之《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一系列文章,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是,在遥远、古老的东方一群先进的青年人把救亡图存和追求真理结合在了一起,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并把她作为一种为之献身的信仰。

之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在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沉重打击,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也受到了影响,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如此之高,相主义国家存在诸多问题等等。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正值壮年,处于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社会主义则从最初的理论的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总体算来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放在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河中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深信不疑,坚定信心。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青马工程”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只凭着自己的粗浅认识,认为关心国家大事、喜欢“两课教育”就是热爱马克思主义。这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是真诚的,但这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也可以信仰某种宗教等意识形态,信念非常不稳定。还有一些同学并不确定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们清楚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所以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2012年,广东团省委、省学联在全国选取了12所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的高校,作为广东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示范院校,结合推进团的制度创新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集中力量探索和打造成熟的大学生“青马工程”培养模式,在学员的选拔上创造了“双推”“双考”的选拔模式;在培养体系方面探索了“双教”“双师”培养机制;学习机制方面建设了“双网”“双学”学习模式;在学员社会实践体制方面,实行“双兼”和“双调”特色项目;对学员的评价建立了“双代”“双评”制度。组织举办省级大学生“青马工程”集训班,并不断总结、检验和完善大学生“青马工程”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希望向各高校全面推广大学生“青马工程”的标准化模式,每年在全省124所高校培养万名“青马”学员。同时,广东省团委、广东省高校联合会、三及第集团共建了青马教育频道和青马联盟,免费提供精品课程,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认识并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许多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创新程度不够,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没有结合现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来展开培养工程建设,对如何创新出更多的培养新形式缺乏变革和思考。没有形成高水平的培养氛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是简单的教育,更不是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就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它需要全校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高度重视与合作。当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但很多都基本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性,或者没有采取更有效科学的措施去展开工程建设。以上这些情况,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格局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现在很多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内容贫乏、形式粗放简单,既没有特色鲜明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没有针对学生培养的专项预案,更多的是务虚,而不是务实。这种氛围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中国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单一、内容程式化,刻板的内容加上陈旧的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通常和枯燥、无聊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上尤为明显,我们需要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其在学生中的传播和影响力,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人生观。

三、金融危机与中国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代化和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资本主义每遭受一次危机,都会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便是如此,危机迅速使人想起了马克思。

而且我们发现经济危机通常有四个阶段:爆发期、萧条期、恢复期和繁荣期。当前,从全世界来看,应该仍然处于经济危机的萧条期,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当前资本社会固有的矛盾。同时我们看到,这次的金融危机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相比,并不再仅仅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全球化金融危机。人类共同面临一个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理性分析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设想是科学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那种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失败了”的断言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能只是在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危机时才想到马克思,才重读马克思。我们虽然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方法,但不能对西方人士“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抱有太大希望。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不可能重新“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复兴也不可能自动到来。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一“老祖宗”确实丢不得,丢了就会丧失根本。但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这次金融危机,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无疑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给发展马克思主义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也就是说,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长期沿袭的“单向度”说教模式,课程缺乏创新,民办院校和传统院校所用教材和授课模式一模一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中只注重知识论内容的合理性论证,在传情达意方面缺乏人类心灵的启迪与唤醒,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思想迷茫、价值迷失和信仰缺位。

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个阵地不时有各种思想进来,比如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宗教总是给人以虚幻的感觉,而通常虚幻的总是美好的,在当前这个浮躁和躁动的年份,人们特别渴望内心的一种宁静,如果真能让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像20世纪初一样对马克思主义信任又信仰,重新构建起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而这一切最要紧的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在于形式和方法,其中通俗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新一代的大学生。

我们希望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的内容少一些,枯燥刻板的内容少一些,这样可以让社会各个阶层都接受,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整合社会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社会话语体系已经不能被各个阶层都接受,要让主流的官方话语体系进入民间话语体系,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学生。这样同学们会对马克思主义充满热情,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信仰!

参考文献:

[1]秦宣.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9).

[2]王康.当代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4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对“青马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将“青马工程”与学校维稳工作紧密结合,探索“青马工程”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方法,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学院建设,整合培养资源,优化考核机制”为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青马工程”的长效培养机制,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学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

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青马工程”的顶层设计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骨干。这一群体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综合素质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分子,是学校和广大同学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未来领导者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对象,也是学校维稳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为此,学校制定“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紧扣“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培养目标,建立校、院两级培养体系,成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建设“青马工程”主题网站和建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以理论培训、高端论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为主载体,形成一套长效培养机制。

(二)大力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学校率先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以下简称“青马”学院)。学院由校党委副书记任院长,成立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及外事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院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相关重要工作进行指导,团委负责学院日常事务。学院下设培养规划工作组、理论培训工作组、实践锻炼工作组、活动创办工作组、对外交流工作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网站和CIS工作组等七个工作组,负责对学生骨干的成长进行具体规划和指导。在学校“青马”学院的影响辐射下,各学院也纷纷建立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地和组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本学院各类学生骨干的培养。

(三)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青马”学院发挥学校学科综合、师资力量雄厚和社会联系丰富等优势,狠抓导师队伍建设。组建了“专业导师团”和“成长导师团”队伍。学院聘请以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为主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导师团”,聘请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授、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成长导师团”,以校内为主、校外兼顾、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规模适中的开放式“青马工程”两支导师队伍。由导师团根据校院两级培养对象的需求进行理论培训、课题研究以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从实践中寻找努力方向。[1]

(四)建设“青马工程”主题互动平台网站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最易接触且最易接受的事物,要适应信息时代青年的思维和行为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运用。“青马”学院为适应网络学习的新形势,提高学习效率、加大学习成果交流,在互动平台建设上,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综合性、开放性网站,将主题教育网站和“青马”学院网站进行整合建设和开发。网站点击次数已近10万余次,已成为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强有力的一个辐射源。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青马”学院加强网络队伍建设,还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管理队伍。

(五)制定标准化考核机制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实行学院(或学园、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学校(校级“青马”学院)培养两阶式,注重与学生组织和各级基层党团组织的双重联系,经过院级(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并考核优秀的培养对象获得举荐机会参加校级培养。总体培养分为院级(或校级学生组织)培养阶段(初阶段,1年)———校级培养阶段(重点阶段,1年)———动态跟踪培养(长期)三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对每一阶段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青马”学院在指导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考核机制,使“青马工程”各个培养模块能够整体联动起来,进而全面反映学生骨干学习成效。学院注重跟踪培养,把接受校院两级、三个层次培养的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技术平台,开发建立“培养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种子库”除反映校院两级“青马”学员日常学习记录外,另一重要的功能就是动态反映培养对象的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优秀学生骨干电子信息档案。

三、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高校稳定工作上的成效

(一)把握培养对象的群体特征,加大稳定意识培养,进一步夯实学校稳定工作的思想基础浙江大学“青马工程”以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为重点,立足国家、社会发展和青年需要,不断深化对“青马工程”体系的认识,正确引领青年人科学规划自身发展,构建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鲜明的青年骨干培养体系,加强学生骨干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骨干队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独特作用,为夯实学校维稳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学院编写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读本》,将《浙江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作为规定读物,组织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等专题理论培训,通过聘请知名教授专题理论培训、学员集中学习、课后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员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时事讨论会,进一步验证理论学习,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几年来,共印发1000多本理论读本,开展了140余场专题理论培训,学员完成理论学习心得近800篇,影响、辐射4万余名学生。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和创新培养机制,进一步稳固学校稳定工作的组织基础浙江大学“青马工程”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将学生工作实际与青年学生时代特征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素质拓展相结合,以增强先锋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为重点,通过专题报告、互动参与、素质拓展、学员展示、参观调研、交流讨论、社会实践等途径,追求高品位,注重实效性。将学生骨干个体培养与增进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相结合,推动个人稳健发展与团队跨越式发展的统一,从而探索一套彰显时代特点、深具浙江大学特色、富于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学生骨干培养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固学校稳定工作的组织基础。学院从开发、引进到管理、利用,全方位入手,实现资源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巩固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打造“大学院”概念,努力将校内各个系统的培养对象集结起来,从空间、时间、内容等各个方面实现不同院系、组织培养对象的整体培训。重视评估考核环节,激活竞争激励、优化榜样激励、引导自我激励,认真分析考核结果并反馈到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去,使培养效果落到实处。校院两级“青马”学院成立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青年中传播和接受规律研究———以浙江大学“青马工程”为例、大学生村官、农民及农民工权利保障情况、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情况,共立项各级课题62项,完成调研报告454份,开展各类实践、对外交流活动350多次,2000多名学员顺利结业,400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活动。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广大青年学生紧紧追随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高校校园中持续形成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热潮。团中央、全国学联先后举办了全国高校学生学习《邓小平文选》座谈会、学习“*”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加“两课”、业余党团校学习,通过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新的理论学习热潮正在高校学生中兴起。相信通过这次汇报交流会,将激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学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党的*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他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努力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为广大青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各级共青团组织将从今年起,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今天这个会同时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会。刚才,军科同志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下面,我就团组织和大学生如何共同实施好这项工程谈几点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共青团组织要把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我们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的章程也写明“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共青团必须把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自己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建团85年来,一批又一批先进青年正是在团组织这个大熔炉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青年的特点,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年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为党赢得青年的光荣职责始终没有变,也不能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要进一步加强;要求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团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重大现实课题和长期战略任务,把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只有这样,共青团组织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共青团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青年学生要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学理论呢?因为不学习理论我们就很难认识现在,把握未来。改革开放到明年就30年了,国内外都公认,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30年。这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超过9%,远高于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年,我国GDP达20.94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年的13.3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并已接近排名第三的德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制造”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党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理论,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过去的成就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今后我们国家的发展,仍然要靠这些理论的指导。我们不学习理论,行吗?显然不行。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党中央提出,要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算起来,也就是30年左右的时间。这又一个30年,正是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30年。要担负起这样一个重任,当代大学生就必须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优势,比如,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开阔,观念更开放,接触和掌握新的信息更快捷,等等。这是我们那一代大学生自叹不如的。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同学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方面。扬其所长、补其不足,才能更好地成长进步。谈到不足,我觉得最突出的一点,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缺乏了解,对国情民情缺少认知,缺少社会经验,因此最需要补的是实践这一课。从大处讲,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是因为对实践了解不够;从切身利益看,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输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上。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作为了解国情民意的平台,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主题,是当前最大的实践。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投身这一伟大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文化的广阔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自觉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要从身边做起,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自觉维护校园稳定,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更好地成长进步。

四、青年学生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没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整体进步,个人也就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我们讲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优势,是与之前的大学生比,如果与时展的要求比,那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我们所处的时展很快,现在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几年前都难以想象。比如十年前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就算是一项特长,现在几乎成了一项基本技能,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往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对大学生成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60-8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每出口一台DVD机,都要向跨国公司交纳超过10美元的专利费,而有的企业生产一台DVD机的利润只有一两美元。要改变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的状况,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加倍努力。再比如,过去经济类一直是热门专业,现在我们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许多社会发展领域很可能成为新的热门专业,对大家的综合能力也会有新的要求,等等。要适应这样的更高要求,就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炼就过硬的素质本领。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青年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成才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青年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思想品德的锤炼;既要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健康,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摆上重要日程,采取具体措施,加大推进力度,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要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方式。我们的理论武装工作有时候效果不好,不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因为学生不愿学,而是因为方式方法有问题。理论武装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中,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要在坚持普遍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大学生骨干的培训力度,针对重点学生群体进行有计划的持续培养。这次培训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要充分发挥高校业余党团校、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己开展学习研究。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以团属网站为主要依托、能够广泛吸引和影响青年学生的强大网络阵地,使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更加生动有效。二是要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共青团的特点和优势是实践育人。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动员和组织更多的青年学生到农村、社区、厂矿等生产建设一线参加政策宣讲、科技服务、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组织青年学生更多地参与各种国际交流和与港澳台交流,帮助他们开阔眼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要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共青团是青年群众组织,在任何时候都要竭诚服务青年。要深入学生当中,认真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针对大学生中迫切需要关心的就业创业、经济困难、心理健康等问题,尽心竭力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要逐步建立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激励、使用和举荐等机制,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导向,促进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涌现。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两学一做;党团联动;骨干培养

高等院校是共青团员以及青年干部最为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知识分子和思想潮流碰撞的摇篮。高校党组织承载着党建带团建的重要使命,更是使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干部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树立明确方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道重要课题。因此,党团联动势在必行。那么,在高校当如何着手实施党团联动呢?2016年,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笔者认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并扩充其外延,倡导广大青年团员“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优秀团员,争做合格党员”,把“两学一做”嵌入高校“青马工程”,是高校党团联动的重点。

一、高校学生学习“两学一做”+“青马工程”现状分析

党的十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是我们党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团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广大青年群众的培养,在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在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了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将“两学一做”嵌入高校“青马工程’’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同时更好的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高校党员以及青年团干部的政治素养等。

然而国内将“两学一做”引入“青马工程”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匮乏或者说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更好推进“两学一做”嵌入高校“青马工程”,我们对下沙地区的各高校150名在校大学生100名大学生党员以及50名青年团学骨干作为样本,发放问卷,了解被调查对象对“青马工程”及“两学一做”的知晓度信息,并收集关于“两学一做”如何与“青马工程”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1.学生知晓程度、学习途径以及对目前学习培训的评价。

本次调查以学生干部(70.37%)为主要群体,但也涉及普通同学(29.63%)。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主要以共青团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也有涉及高校党员以及预备党员(如图1)。客观上来讲,广大学生干部其中包括高校青年党团干部,广大团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如图2),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对于“两学一做”和“青马工程”有一定了解,或者在学校有学习过,或者自己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仍有超五成学生群体不太了解具体内容。

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如图3),大多数学生群体认可高校开展党团培训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质量,但仍然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群体认为学习内容空泛,实际效果不如意。同时,通过多项选择的问卷方式,学生给出自己认为目前学习培训存在的问题(如图4)。

2.学生对学习培训期待的个人收获和积极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的多项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W生对“两学一做”和“青马工程”的培训学习有正确积极地认识(如图5)。同时我们认为了解学习培训对象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很重要,在问卷调查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积极建议(如图6)。

二、充分认识“两学一做”内涵外延,推动高校党团联动

根据调查资料,学生对于“两学一做”和“青马工程”知晓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超过五成的同学对这部分的学习非常薄弱,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理论学习,并且要加大学习的力度。

1.夯实理论基础,紧扣规章制度、系列讲话抓学习。

一是学习规章制度。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团章同样是管团治团的总章程,要让和团章成为广大党员与团员立身处事的道德标尺,同时划清纪律红线,上到党员干部,下至基层团员,要牢固树立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的思想底线,加强对组织和干部的严教育、严管理、严监督。二是学系列讲话。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李廷宪,郭超,2010)。要求广大党员、团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杜兰晓,吕媛嫒,2008)。高校党组织是带领共青团搞好思想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后盾,只有规章制度逐字逐句读,把系列讲话一点一滴悟,把培养广大青年党员和团员深学、深研、深悟,将规章制度牢记于心,把讲话精神外化于行,才能确保紧握团组织的政治发展方向,紧跟党组织的步伐,确保党团建设在政治觉悟、思想感悟和文化高度上保持一致,增强党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夯实实践教学,成为优秀团员,争做合格党员。

如果说规章制度偏重理论规约,实践教学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要使学生骨干具有较强的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必须通过社会观察,掌握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张文彬,2015)。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并指出党员干部“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四点要求。在教育、监督团组织情况的基础下,党组织有意识把选拔青年团员入党纳入党组织建设的范围内,把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的首选,提高团员的思想作风和积极性,明确榜样的力量,为党组织提供更加活力、新鲜的新生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团组织作为党组织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要以党员带动团员,团员带动青年,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党团的理论大厦。在学习中要坚持带着实践问题学、针对实际问题改,要对照规章制度、先辈先进、工作标杆,时刻自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要坚持把能力培养和实践提升贯穿于党团联动的全过程,培养青年从团员时期开始树立“立足本职、做好比表率、挺身而出”的思想观念,在工作和学习上潜心专业技能,认真调查研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在生活和活动上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推诿,不逃避,不后退。

三、构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系,探究其嵌入“青马工程”路径

调研的资料显示,高校大学生对“两学一做”和“青马工程”的学习培训,一方面是不足的,另一方面学生对其有着积极地认识,并且给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值得我们在今后开展此类学习中借鉴。综合这些内容,我们提出“两学一做”嵌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新路径。

1.借鉴方法,提升意识。借鉴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开展理论教育是将“两学一做’嵌入“青马工程”的意识形态需要。

高校团组织作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其重要使命。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高校青年团员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的现象(韩豫,何军,2011)。因此,如何加深高校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团的信任之感和信赖之情是开展“青马工程”的重点难点。现我党的组织生活形式主要为“”,即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将党的组织生活形式互通于团组织,发挥团支部、团小组及团校的组织作用,以学促知,深化对团章的信仰教育,全面深入系统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广大青年团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学习模范,实践创新。学习优秀党员事迹提升团干部班子素质是将“两学一做”嵌入“青马工程”的实践创新需要。

优秀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其先进模范事迹对于青年团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优秀党员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实务经验,是弥补高校青年团员缺乏自身社会经验不足的重要资源。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团结和教育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抓好团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进一步创新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更好适应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发展和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新要求、新趋势。团干部作为团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其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团委发展的好坏。以知促行,抓学习、强素质,发挥团干部在团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带动全体团员学习优秀党员事迹,做优秀团员,争做合格党员。

3.以党带团,提升活力。抓好党建带团建增强团组织活力是将“两学一做”嵌入“青马工程”的时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从严治党的政治方针常抓不懈,从严治团的艰巨任务也是迫在眉睫,增强团干部、团员和基层团组织活力成为题中之意。而团干部作风与形象直接影响着广大青年对党团认识的支持与信任,因此,加强团干部培养从而凝聚团员共识和提高基层团组织活力成为高校团建工程重中之重(杨忠学,2008)。党是主导者、影响者和带领者,团是被领导者、受影响者和跟随者,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工作,着力加强团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夯实团建工作基A,充分发挥团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打实地抓好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工作,把从严治团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

4.党员标准,提升自我。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争做一名优秀团干部是将“两学一做”嵌入“青马工程”的自我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