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例6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1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巷

肥沃 麦浪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

3.了解词意,体会情感。(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4.试着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积累了词语,仿写了句子,还背诵了一首毛泽东的词。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持之以恒的积累一定会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2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chuī

lǒnɡ

xíng

c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uàn

le

ǒu

ěr

xiān

héng

lü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划线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①sì

②shì

似的________

相似________

①quān

②juàn

圆圈________

羊圈________

①sǎn

②sàn

闲散________

散步________

①gān

②gǎn

木杆________

笔杆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竿________

稻________

沾________

奏________

痕________

杆________

蹈________

站________

凑________

恨________

4.

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羽毛

________的翅膀

________的花朵

________的细雨

________的赞歌

________的尾巴

________的春天

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的燕子

5.我会查字典填空。

“拂”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拂”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掸(dǎn)去,轻轻擦过;②甩动;③违背,不顺;“吹拂”的“拂”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6.选择括号里恰当的字。

①哥哥终于_____(奏

凑)齐了钱,买了一套演________(奏

凑)乐器。

②目前_____(形

行)势非常严峻,大家必须赶紧_____(形

行)动起来。

③王老师改完试_____(卷

倦)后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他拖着疲_____(卷

倦)的身子回到家。

7.

按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色彩耀眼。________

②轻轻滴擦过或拂过。________

③间或,有时候。________

④水面等起伏波动。________

⑤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小燕子在电线上休憩。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

①柳树发出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奶奶在公园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充值卡。

(1)请你写出四个与“波光粼粼”形式相同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柳树

________的花儿

________的草地

(3)小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不能重复。

________的燕子

________的燕子

________的燕子

三、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________乌黑的羽毛,一________剪刀似的尾巴,一________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乌黑的羽毛,一________剪刀似的尾巴,一________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这个成语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3)文中划线的句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来写,显得多么生动、从中我们体会到这是________的春天。

(4)第二自然段中的“斜”字写出了燕子________的特点,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________,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________姿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猫

虽然小猫很调皮,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尖尖的脑袋上长着两只小耳朵,听到一点小声音,就会竖起来;神气十足的脸上,两只绿宝石般的眼睛不时调皮地眨着,闪闪发亮;它全身的毛洁白无暇,像一层薄雪覆盖在身上。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小猫就会在阳光里滚来滚去,有时它会跟一只苍蝇寻开心;有时,它会跟一只蚂蚁到处走,鼻子离地很近很近……小猫高兴的时候还会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手。

(1)这段话主要讲小猫(

A. 讨人喜欢

B. 调皮

C. 神气十足

D. 高兴

(2)填空

________的脑袋

________的舌头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毛

________小猫

________的脸蛋

(3)用“________”画出中心句。

(4)短文从两方面写小猫讨人喜欢,先写小猫的________讨人喜欢,再写小猫在________时讨人喜欢。

(5)抄下一个比喻句,并填空。

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6)“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小猫就会在阳光里滚来滚去,有时它会跟一只苍蝇寻开心。有时,它会跟一只蚂蚁到处走,鼻子离地很近很近……”此处的省略号说明小猫的一些活动没写出来,请你写一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填空题

1.

伶俐;吹拂;聚拢;形成;倦了;偶尔;纤细;横掠

2.

②;①;①;②;①;②;①;②

3.

竹竿;稻田;沾水;演奏;痕迹;旗杆;舞蹈;站立;拼凑;仇恨

4.【答案】乌黑光亮;俊俏轻快;鲜艳;光彩夺目;春天;活泼机灵;光彩夺目;蓝蓝;剪刀似

5.

扌;5;F;fú;①

6.

凑;奏;形;行;卷;倦

7.【答案】光彩夺目;掠过;偶尔;荡漾;百花争艳

二、语言表达

1.

①光秃秃的柳树悄悄地发出了嫩绿的新芽。②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美丽的公园里悠闲地散步。

2.

(1)喜气洋洋;逃之天天;想入非非;小心翼翼

(2)碧绿;五颜六色;绿油油

(3)可爱;活泼;伶俐

三、现代文阅读

1.

(1)身;双;对

(2)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灿烂无比

(3)花;草;叶;灿烂无比

(4)飞行;快;灵活

2.

(1)A

(2)尖尖;粗糙;绿宝石般;洁白无暇;调皮;神气十足

(3)虽然小猫很调皮,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

(4)外貌;太阳出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3

教材分析:

《古利和古拉》这一绘本故事是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作品。田鼠古利和古拉善善良可爱、无忧无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吃的 吃好吃的”,他们们在森林里烤蛋糕,和朋友们一起分享,那热闹欢快的场面迷住了无数小读者。这个故事充满了孩童的真趣趣,简单的快乐中洋溢着家庭的温暖,蕴涵着对生活的热爱。清新宁静的乡野气息,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还有古利和古拉所吟唱的动人歌谣,都成为代代读者心中永恒的记忆与感动。 学情分析:

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阅读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绘本读物。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快乐,但学生缺少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锻炼,所以有时阅读绘本的收获有限。所以,本节课特设计了鼓励学生观察画面,猜想故事发展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更大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图文结合获取信息,在初步读懂图文信息后,大胆猜想故事情节,发展想象力。

2.学生通过打节奏、分角色等形式朗读古利和古拉的对话,能够说出人物之间关系是亲密、和谐的。

3.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感受想象的美妙,体验自己创编绘本的乐趣。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猜想情节。 教学难点:画一画,写一写,创编绘本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封面,引发兴趣 1.出示封面。

2.观察封面,猜一猜:谁是古利?谁是古拉?并说清理由 继续观察封面,再猜:古利和古拉要去什么地方,做什么? 3.师小结

【设计意图:低年级阅读绘本从封面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封面, 关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二、走进故事,图文结合,展开猜想,练习表达 (-)猜想 情节一:发现鸡蛋

1.田鼠古利和古拉提着篮子来到树林里。他们一边走一边唱。出示歌谣,生自由读歌谣,师范读歌谣谣(快节奏,打节拍),学生齐读歌谣。

2古利和古拉来到树林里会捡到什么呢?指生猜。出示图片,认识橡子和栗子。指导朗读,读好对话。

3.师继续讲故事:他们一边说着一边走,忽然……哎呀,路中间有个好大好大的什么呢?学生猜想

4.出示图画,揭晓答案。出示古利和古拉商量的对话,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情节二:运鸡蛋

1.出示图画和文字:学生观察图画,读读文字,看看古利和和古拉都想了什么办法把鸡蛋弄回去?想一想,还能有什么办法? 2.师叙述故事,揭晓办法。

【设计意图:1.主要运用猜想策略,一猜“捡些什么”,二猜“好大好大的什么”,三猜“用了什么办法把鸡蛋弄回去”,既推动了故事的讲述,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2.捕捉古利和古拉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轻松有爱的关系,为后面的创编写话做铺垫。】 (二)表达 情节三:做蛋糕

1.师讲述故事,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说话训练:古力和古拉一边做,一边说什么 2.师继续讲故事,分角色合作再读歌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小细节,在对话练读的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观察细节 情节四:吃蛋糕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发现、寻找的乐趣,这与绘本传递出的轻松愉悦有爱的氛围相契合。】 三、创编绘本

1.猜猜看,古利和古拉用蛋壳做了什么?生说,师适时板画。 2.创设情境:古拉和古利又会说些什么?指生说一说。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创编绘本。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创意读写,正是引导学生去创作那个高高在上的单单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同时深化学生的想象力。】 四、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4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4、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旧教材第一册(下)介绍了一种玩具frisby,新教材换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乐),porridge(粥,稀饭),dumpling(水饺),tofu(豆腐)等新词。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册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10单元,则通过一个虚构的摇滚乐队(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绍了音乐、旅行等内容,这适合现在崇尚现代音乐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单元,利用有关动物园的话题,操练有关提建议的话题,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请勿投喂动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让我们定在九点半)等。第12单元,谈论世界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气温状况。第二册(下)第28单元,把著名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剧目搬上了教材,实在是别出心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 memory 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 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 we heard Samaranch said “Beijing”, we jumped up and shouted“ We have 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 you use plastic bags, you mustn’t throw them 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 at the 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 2 Ask and 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 little, hardly, 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 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 morning,Susan not agree,in meeting all 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 been 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 I return the history boo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 I give the history book bac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 … 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 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 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 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5

为此,我们自2005年起,以真问题解决为抓手,持续探索重构回归真实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针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一是让老师们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在备课组内达成研究意向;二是循因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实证问题解决的策略;三是将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手册,促进其在校内分享。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研新范式。

虽然探究的冲动与生俱来,贯穿人的一生,但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也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教师的研究,它一定是基于敏感的发现并分析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M管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可是一提到研究,他们又觉得找不到问题。即便有,也会不断地质疑:“我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吗?”“我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这些问题别人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们总是觉得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宏大的,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倡导老师们做小课题研究,把自己课堂里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让老师们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发现规律、创新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我们倡导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是因为课题组老师研究的问题常常也是备课组老师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思辨、课堂观察等方式的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能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也能促进团队的专业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构建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见表1)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新学年之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以此来解决问题,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

教科室问题库文件夹中的问题有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要尽可能协调组长的兴趣和组员的兴趣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达成共识?以2014年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为例,研究的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为问题筛选聚焦会,根据2013学年“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中收集的11个问题(包括写字、拼音、写话教学等),经分类、讨论,达成研究方向共识,将写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为调查准备会,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

据老师们观察,好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以2014年9月入学的一(1)班为例,全班41人,符合握笔姿势标准的只有3人(见表2)。

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握笔低的现象,到底有多低,我们进行了跟踪测查(见表3)。

上表告诉我们,一(1)班共41人,平均握笔高度为1.9厘米。其中最低的是1.0厘米,最高的是3.2厘米。不足2厘米的有18人,超过3厘米的只有2人。那么,按规定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教写字姿势的时候,常常用“三个一”来教,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前与书桌距离一拳,手指(握笔)与笔尖距离一寸。一寸约3.3厘米,这样来说,这个班除两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存在着握笔过低的问题。

第三次为汇总分析会,各班调查情况与一(1)班大致相似,于是,课题组最后把“一年级学生不良握笔姿势成因分析与矫正”作为研究课题。

问题即课题,发现并澄清自身的问题后,立项为课题,就要设想方案,循因设计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实证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寻招”,即寻找招数。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们构建了两个机制: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寻招”机制;二是付诸实践,构建了“磨招”机制。

1.“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

引导老师们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类似于选题后的方案设计,但比方案设计更为简便,指向也更为明确。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 之后将“三招”填入《问题解决“招数”表》(见表4),交由集体讨论。

如四年级语文组研究的课题为《克服思维定式,促进习作选材多样化的策略探索》。在此认识定位上,确定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内容上的多样,其次是立意上的多样,再次是达到每个个体的多样选材。经集体研讨后在招数上确定了“三招”:一是材“源”上,在积累中派生,包括“巧设情境创素材”和“火眼金睛积素材”。二是材“料”上,在梳理中引爆,包括以点带面,在图示联想中引爆;创设话题,在畅所欲言中引爆;创设情境,在激励竞争中引爆。三是材“质”上,在选择中提升。

2.“磨招”机制,指向行动改进的策略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两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招数研磨的流程图为“三次研讨、二次上课”(见图1)。

在磨招过程中,我们强调基于实证,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作业检测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六年级课堂“从对话走向交流”课题研究时,我们运用了如下观察量表(见表5)。

又如五年级批注式阅读课题,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抽样统计与分析。40份学生做的批注材料中,共批注106处。针对文本内容类批注的占79%,针对写作方法类批注的占8%,疑问类批注的占13%;首尾段落的批注比中间段落的批注多,其中第2~4自然段的批注合计只有21处。由此可见,学生的批注与阅读思考没有很好地结合,批注指导需要示范引路。

长期以来,在教研成果表达的要求上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尊重,缺乏对一线教师需求的了解。一味地拔高要求,一味地迎合专家路线,研究报告刻板冗繁,做的人怕写,学的人不愿读,常常为应付、为评奖东拼西凑,完成后便束之高阁,再无用处,极少传承。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应用,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果表达和旨在实践跟进的成果交接。其中,教学手册便是我们学校教研成果呈现和交接的一种方式。教学手册是指教师教学的指导手册,分专题式、备课式和历程式。

专题式教学手册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根据研究所得的成果,提出专门的教学建议。如《低段易错字调查与提前干预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手册为《低段易错字提前干预教学手册》。该手册第一部分为易错字形成的原因和分类,第二部分是一、二年级易错字及错因分析,如表6。

第三部分是易错字提前干预案例。如“夜幕降临”的“临”字,学生容易写错右下部分,教学时建议教师采用形象想象法。“夜幕降临”是指太阳下山要睡觉了,所以“临”字的右下角为躺着的“日”字,既形象又好记。

备课式教学手册把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到备课资料中,形成教案或学案,供老师们备课和教学时参考。如四年级语文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观察单的中年级单元习作教学手册》,以下为该手册第五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指导方案:

【习作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出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教材解读】中年级习作教材共安排了两次观察日记,四上第二单元要求写连续观察日记,而本次习作却无“连续观察”要求。本单元学习期间,《科学》教材内容正好是观察蜗牛,这次观察活动可分两次练笔:第一,集体观察同一种动物;第二,分散观察感兴趣的小动物。

【操作过程】

第一步,集体观察蜗牛

1.明确记录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蜗牛的同时,想一想:蜗牛壳让你觉得像什么?你伸出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办法让蜗牛动起来?蜗牛动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2.同伴交流观察内容,不断充实细节。

3.再次观察蜗牛,修正、补充第一次观察所得。

4.独立习作。

【优秀习作】

历程式教学手册采用叙事的方式,按研究的历程,把如何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招数应用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效果如何,一步步地揭示给老师们看,让老师们了解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应用招数的信心。历程式教学手册既是教学的指导手册,也是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教学手册形成之后的交接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学年我们会组织全校语文备课组召开研究成果会,介绍研发的《教学手册》,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学期初,新备课组产生后,我们会安排一对一的成果交接,将研究成果转化后的教学手册交接给新备课组。教学手册的交接,不仅在于实践中应用成果,更倡导深化研究。如六年级组《基于预学单的学情诊断与教学跟进》研究成果手册交接后,新的备课组提出了《基于小样本检测的学情研判和教学跟进》的研究。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6

【关键词】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策略

一、让呈现形式“巧妙自然”

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生字的呈现方式自然、简约,并且紧密结合文本,不露痕迹地自然流淌,要真正做到教育无痕,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随题识字

【案例】苏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猜了很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什么呀?生:动物。

师:这些动物又小又可爱,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生:小动物。

师: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写,第三个字没教过,左边是?生:牛字旁。

师:真准确!牛做部首一横变成提。右边这个字呢?生:勿。

师:请勿打扰的勿,这两部分合起来还读“wù”,齐读这三个字。生:小动物。

师:今天,这三个小动物就要陪着我们一起学习。

【分析】教“物”这个生字时就像和学生在聊天,自然巧妙地引出本课课题所要讲述的主人公“小动物”,从而引出生字“物”,既认识了本课的一个生字又自然巧妙地引出了所要讲述的一个重点,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看似无法,法在其中,“无招胜有招”。

2.情境识字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这段话里新出现的认读字就是“鞭、宁、铺”,学生在重点读“鞭”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事先制好的教具(鞭子)拿出来,“啪啪”甩两下,学生会被鞭声吸引,感到好奇,在兴趣的激发下,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鞭”这个字,先观察“鞭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再提问为什么是“革”字旁,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识字过程中,学生不仅形象化地记住了“鞭子”,而且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识字效果显著。

【案例】“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秋游》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生字。“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如何让学生对“喊”这个字印象深刻呢?老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是你,会向着蓝天喊什么?”学生顿时情绪高昂,“秋天真美啊!“”秋天,我要把你永远留在心中!”喊得多响亮啊!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白“喊”时要用“口”,所以“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热打铁,指导书写,让学生记得更牢。学生置身秋游的情境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喊”的声音响亮,内容多样。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字,学会了运用。

【分析】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随文识字可以使学生对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有比较清楚深刻的认识,把识记生字新词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加速了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二、让识字内容“丰厚肥沃”

1.随文记形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教学片断:

师: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乌鸦一起找水?

生:愿意!

师:(出示字卡)瞧,这就是“找”,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师: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能做做动作吗?

生:捉、打、拍……(做动作)

【分析】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把教学和实践紧密相连,使孩子拥有学习汉字的热情,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虽然这一教学环节很简单,但学生能够把动词演出来,并且还了解了字理,扩充了识字量,因此,这样的识字方法比较高效。

2.随文解义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多”字,引读“我长得多高啊!”时提问,“你能把‘多’字换掉吗?意思不变!”学生的思路这时就被打开了:“我长得真高啊!”“我长得太高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还给学生补充了一些:“我长得特别高!”“我长得十分高!”经过这样的一“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多”这个副词的含义。

【分析】学习生字还要能体会字的意思,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难度的,随文解义,需要教师找准突破点,并巧妙适时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阶梯,让学生能循着阶梯渐渐深入,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三、让巩固环节“扎实有效”

1.词卡(串)认读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今天的课我们学到这,让我们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记一记藏在词语里的生字,每个人在心里读一读,会了吗?开火车。(出示词串)

第一排词语:商量,暖和,哥哥,刮起来,接着(轻声)

第二排词语: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过冬方法)

第三排词语:第二年,明年,来年(近义词)

【分析】随文识字学得是否扎实有效,需要通过集中认字巩固识字效果。此外,也可以将生字新词做成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再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字,从而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实践证明,随文识字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学得更高效。

2.编写儿歌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看,老师把三个小动物的过冬方式编成了一首儿歌,谁能帮这些生字找到家?

出示:刮、商、物、量、钻、藏

秋风( ),天气凉。

小动物,过冬忙。

好朋友,聚( )。

青蛙哥,( )泥洞。

小燕子,飞南方。

蜜蜂妹,蜂巢( )。

【分析】此片段是通^编写儿歌认读生字,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当然,巩固生字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手段和方法进行巩固,如摘苹果、找朋友、配配对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巩固识字。

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让“随文识字”充分发挥“随文”的魅力,可以让孩子的识字变得轻松,与集中识字相比,随文识字降低了学习难度,真正做到了“识字悄无痕”,这样的教学方法,让识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既快乐又轻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波:趣味识字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2]朱莉:“随文识字”:回归阅读原生态[J],写作与阅读教学,2006年第4期.

[3]黄新艳:让随文识字也能形散神聚[J],教书育人,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