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例6篇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1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大事,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及格言等也应该完整,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现在讲的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等也没有丢)。本人思索了几年,得出一些总结以供参考。

    奥运五环旗帜:

    1、世上五大洲(五环),蓝色的天空及海洋所环保(可喻为天上五星、世上五洲、自然五行、动物五官、五脏、五指、五味、五颜、五福及人种等物质归类,奥妙无穷);

    2、五环相聚(可喻为团结、进步、和平、发展与稳定);

    3、五环循环(可喻为物质守恒,按一定规律物质循环,木火土金水);

    4、五环同心(可喻为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

    5、五环定位(可喻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2

    论文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和平,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集体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了大学生爱国奉献和集体主义观念,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德意识和公平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充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奥林匹克运动也就无法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推进,不仅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观念?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利用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开发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奥林匹克思想,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的贡献 

 

1.1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 

和平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的追求目标相一致?目前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外交成为国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 

 

1.2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的高峰,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顽强拼搏的体育赛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或是在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中,努力实现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甚至绝大多数运动员明知希望渺茫,仍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 

 

1.3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 

“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公平竞争的精神原则下,让世界人民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寻求一种互相了解?友善待人?平等交流?团结共进的文化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寓意人类的团结?友谊与和平,她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类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是人性本质的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是对人类本质的特有表现,它表现为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禁止“兴奋剂”,统一规则,维护裁判公正,就是体育运动追求“真”的体现;“善”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与无国界化,它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的影响,远离政治的奥运创始原则,并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友善待人?增进友谊?追求和平的理想环境,其表现为人类向往和追求“善”意的终极关怀;“美”不仅表现为集体竞技的和谐美?个人竞技的竞技美,而且表现了人类对完美的精神的追求?奥运赛场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只有强者?没有弱者的拼搏精神,正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2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2.1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2.2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3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魂反映理想主义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4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反映出人类的道德与追求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fair play),是一种人道礼让的平等精神?其意义之一,是寻求一种奥林匹克赛场在条件相同状态下公正?公平的竞赛;其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实现无种族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虽然,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存在着许多违背体育道德的不公正因素,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却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永远追求? 

 

3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而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3.1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做贡献?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主动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3.2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号召人们在思想上要达到一个新境界,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克服障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借用奥林匹克“格言”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应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去,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遇到什么阻力?障碍?艰险,都要拥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 

 

3.3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精神在不断增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民主与法制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因此,矫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偏差,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4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要使学生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使学生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

学活动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6. 

[2] 何振梁.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学,1997,17(1):7-11. 

[3] 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3

2008年1月1日,经达马本人授权,《奥林匹克宣言》的中、英、法文版选择在北京向世界首次亮相,手稿复印件也开始在中国各城市巡展。

5月19日,《奥林匹克宣言》国际论坛的现场十分热闹。这也是在顾拜旦发表“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演讲116周年、国际奥委会公布《奥林匹克宣言》14年后,第一个以《奥林匹克宣言》为主题的国际论坛。

弗朗索瓦・达马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此时奥运火炬巴黎受阻事件刚过去不久,会后在媒体问及他如何看待这起事件时,达马微笑着说:“法国人民是友好的,《奥林匹克宣言》来到中国,同样是为和平而来。”

■“我很高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奥林匹克――和平,对已经从事外交政治分析工作长达35年的达马来说,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词。“现代政治的根源在于对历史的分析,顾拜旦很早就做到了这点。这也是我寻找《奥林匹克宣言》的出发点。”达马认为,奥运会可以成为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一种外交形式,这也是当年顾拜旦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中国,达马首先接受到的信息是:这里有一群和他具有相同理念的人。这个来自国际论坛上的发现让年迈的达马异常兴奋。“没来中国之前,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是神秘。”而现在,他感觉中国很亲切。

“我很喜欢中国,因为这里的人很热情。”达马说,他几乎去过所有的奥运会举办城市,中国人是他见过的最热情的。

在决定把《奥林匹克宣言》的首次公开权放在中国时,达马还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很高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在北京这样说。

■美妙的探险历程

达马出生于一个联姻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的千年贵族之家,世袭侯爵。 “《奥林匹克宣言》使我走上了一次美妙的探险历程。”从1990年开始动手寻找这份手稿到2008年在北京公开,弗朗索瓦・达马对这其中的波折颇多感慨。

1892年11月25日的晚上,巴黎索邦大学大礼堂,29岁的法国男爵顾拜旦在台上慷慨陈词。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这个演讲不过是一次一小时的消遣,而历史却选择它作为现代奥运史的起点。

顾拜旦的演讲虽然饱含激情,但当时的法兰西正处在复仇主义的战争狂热中,他提出追求和平的理念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奥林匹克宣言》未能正式刊发,很快被湮没,不知去向。

达马最终在日内瓦找到这份手稿。1994年,该手稿经过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确认为《奥林匹克宣言》。顾拜旦这篇开创性的演讲稿终于重现天日。

“它是一件历史文物,在黑暗中,所有人都没见过它。突然有一束光照射下来,所有人都看到了。”达马说,那束光就是北京奥运会。

■奥运是世界的

达马是法国人,由法国人发现的《奥林匹克宣言》在法国的土地上首次公开,似乎更合情理。

“这是人类的一份遗产,究竟属于谁其实并不重要。”达马并不喜欢被刻意标上国籍的标签,“奥林匹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那份手稿经历百年的风雨,纸张已经非常脆弱。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意义,达马一直小心保管,起初并没有想要将其公开。2002年,雅典奥组委找到达马,希望能借助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机这份《奥林匹克宣言》,与此同时,还有来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士,向达马表达了同样的愿望。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郭凝的法籍华人。

郭凝还有一个身份是巴黎法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她找到达马:“如果《奥林匹克宣言》通过雅典传播,它还是没有走出欧洲;如果《奥林匹克宣言》在美国传播,它还是没有走出西方;如果《奥林匹克宣言》通过中国传播,它将真正走向世界。”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4

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涵括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奥林匹克格言等在内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从不同的维度或层次,向我们揭示了当代人类生存的必然之道、应有之道和应当之道。这一思想体系既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基石和行动纲领,也是我们研究和讨论奥林匹克不能远离的话语体系和意义空间。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都必须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结构,即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只有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1]每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有缜密的逻辑体系作保证,按照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逐层次地构筑起来。既然我们毋庸置疑地承认奥林匹克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那就必须要澄明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

1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准确确立是该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前提

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是科学理论、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体系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2],通过逻辑中介的作用最终达至逻辑终点。正如潘懋元指出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3]逻辑起点具有特定的内涵,要研究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首先要理清逻辑起点这一概念的内涵。

通常而言,逻辑起点是指我们所要研究的科学理论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是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和整个理论体系合理展开的关键和前提,是科学结构、范畴体系的初始范畴。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揭示,是将研究对象内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普遍性经由大脑的加工处理形成概念和范畴,并通过完整的逻辑进路将这些概念和范畴连接起来,最后经过转化而形成的观念知识形态,即逻辑体系,它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观念上的把握。从这一角度来讲,逻辑起点可被理解为构筑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地基,概念、范畴和由概念范畴合理组合而构成的定律等思维形式可被看做是构筑该理论体系的建筑材料,而理论体系则是最后构筑起来的大厦。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复杂与简单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任何理论体系本文由收集整理(成系统的思想、理论、学说和流派等)都有其细胞形态,它蕴含了客观事物辩证运动的所有要素的胚芽。找到这一细胞形态后,还必须从学科或者理论体系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科学抽象等思维形式形成命题,并把它作为逻辑起点进行逻辑演绎,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株由严密的逻辑链条所构架起来的体系之树。

逻辑起点逐层次展开,通过逻辑中介的作用,最后实现为逻辑终点。在黑格尔看来,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起点就必须有终点,终点是起点的目标,起点在终点中实现,而且只有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起点和终点的辩证统一体现为一个圆圈。“对于科学说来,重要的东西倒并不很在乎有一个纯粹的直接物作开端,而在乎科学的整体本身是一个圆圈。”[4]作为这个圆圈起点的个别(具体)再现的是事物的“直接存在”,而作为终点的个别具体再现的则是事物的“间接的存在”;从“直接的存在”到“间接的存在”,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的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圆圈。此外,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的辩证统一还意味着一个过程的起点同时又是另外一个过程的终点,反之亦然。

2 现实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是一个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现实的人是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而全面发展的人则是其逻辑终点。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社会背景和顾拜旦构筑奥林匹克理论大厦的初衷来看,奥林匹克运动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的身心异化现象,重塑青年一代,整复其业已失衡的身心。从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的态势来看,正是因其给了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人的身心异化问题一剂强有力的促进剂而使其愈加彰显勃勃生机。可见,改造现实的人,拒绝人的主体地位的沦丧,通过体育探求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始终是奥林匹克思想的运思逻辑。所以,我们把现实的人作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而全面发展的人就成了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终点。

2.1 现实的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一,现实的人是奥林匹克主义的逻辑起点。《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2条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19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工业生产的普遍确立,技术的不断进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由此在人类世界中奠定了其权威地位。但是,“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的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的力量具有理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5]“技术面对人们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如健康与活力,快乐与痛苦,爱与恨,责任与内疚等,以及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丑恶现象丛生、道德水平下降、生存环境恶化和战争阴影加剧等问题,不仅没有提供解决的办法和手段,反而加剧了现实存在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使人有目的的活动异化为非理性状态下的本能动作。”[6]囿于时代的局限性,顾拜旦并没有对技术造成的人的异化的社会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但身为教育家的敏锐洞察力使他意识到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都是由于工业化大生产造成的,所以,顾拜旦希望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使人们在畅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等福祉的同时,又能够有效消解因技术使人沦为机器附属而导致的人的身心俱疲以及人类主体地位缺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并借助于教育来重建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主义就是将解决这一现实社会问题作为其基本出发点的。

转贴于

第二,现实的人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逻辑起点。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康德在《为了永久的和平》指出,单纯的短暂的休战是假和平,真正的和平应当是一切的敌意和战争的终结状态,应当是人类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人的身心和精神得到充分发展的状态。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克服了人的异化,消灭了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种族与种族、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纷争,没有国界,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人类的一分子,都是世界公民;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局限性;宗教的容忍和共存成了每个人生活中被普遍承认的原则;在世界每个地方都存在着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每个人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7]可见,奥林匹克的宗旨实质上是建立在对人的异化的理性批判基础之上的。因此,奥林匹克宗旨的最终的逻辑起点仍是现实的人。

第三,现实的人是奥林匹克格言的逻辑起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有力地体现了生命的超越本性。从本质上来讲,人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它是个体不断地否定“实然”(即现实的自己),走向“应然”(即更为完善的自己),“应然”不断地成为“实然”,又在人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产生新的“应然”的无终极过程。“实然”与“应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实然”制约着“应然”,“应然”否定着“实然”。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不是“当下”,而是“尚未”,因为人的“尚未”才能集中体现人的应然逻辑。“人从不满足于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的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境界,不断追求超越环绕他的现实——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当前现实。”[8]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命的这种不懈追求和努力超越,来彰显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2 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终点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是对应的,顾拜旦从现实的人出发,最后又回到了人,不过这个人不再是被异化了单向度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状态。

回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研读顾拜旦关于奥运会复兴言论的系列文献可以看出,顾拜旦把人的和谐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内核。而前者则是顾拜旦建构奥林匹克理论大厦的逻辑终点。顾拜旦固然看到了体育运动的政治功能特别是促进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价值,但他认为,体育竞技本质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文化培养和精神熏陶,其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1894年顾拜旦在雅典发表《现代社会的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演说时指出的:“为了更好地保卫祖国、履行公民义务而锻炼体魄、训练阳刚之气,毫无疑问是高尚而美好的。但是坦白说,还有更人性化的东西值得我们追求,即要通过体育运动,锻炼人类机体,追求官能和谐,追求精神与人体的完美协调,争取精神饱满、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活热情,积聚沉静与成果的力量。”[9]在《我为什么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演说中,顾拜旦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个最好的最合意的观点,即当一个国家存在时,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和他的同伴们,都可以充分享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利。他们在健康的体育中,寻找一种极好的方式来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到那时,整个人类,或一部分,就可以达到尽善尽美”。[10]可见,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推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力量促进每个人更为充分的发展,让所有的参加者通过运动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求达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事实上,包括了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的宗旨和格言等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归根到底向我们揭示的都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之道、应有之道和应当之道,其逻辑终点无不可以推演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命题上。无论是作为“旨在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的奥林匹克主义,还是将通过“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自我进而实现自我完善视为人生重要价值诉求的奥林匹克精神,抑或倡导“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的奥林匹克宗旨来讲,其终极价值取向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题。

全面发展的人之所以能够作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终点,源于人的超越性本质。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而走向自我完善,历来都被视为人的本性,被视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特征。人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同时又是理想的、超验的。人首先要在现实和经验中对自身进行肯定,使其生活于真实的当下,但人的超越本性还使其生活在理想世界、乌有之乡,指引其逐步走向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人对未来的关注通常要比对现实的关注更加的强烈,更加的深刻。对未来的向往,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使人能够不断地突破和超越其历史和现实,逐步逼近全面发展人生境界。奥林匹克主义这样一种崇尚拼搏、追逐超越的哲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不断超越是一种现代观念,要确立这种现代观念,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传统观念,确立超越常乐的生活态度。

3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中介

“中介”这一概念,是辩证法和辩证思维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用“中介”来表征不同范畴之间的间接联系和对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黑格尔哲学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正——反——合,是一种基本的理论工具和方法。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本质上来讲是事物自身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互相转化的过程,而这种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即是中介。离开了中介,事物就无法相互转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发展完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互为中介、连成一体的,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产生融合,一切对立都通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概而言之,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一切中介,有助于克服认识上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同时这也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之一。

那么,对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来讲,现实的人(逻辑起点)是通过什么中间环节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终点(全面发展的人)连成一体呢?是体育与人文高度结合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在推动人从现实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从实然到应然的蜕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逻辑中介的作用。百年前,顾拜旦试图通过复兴古代奥运会来构筑创立一种全新的普世教育理念,正是期望通过体育运动这一引擎来重建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发展。有学者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逻辑结构时指出,“革命的实践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11]。马克思的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必然性的实践,是人的本质被异化了的实践,另一种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的本质在其中得以回归的实践。同样,在整个奥林匹克思想大厦中,顾拜旦直面工业社会造成的身心异化的现实的人,旨在通过人文与体育密切结合的奥林匹克教育这一革命的实践打开了通往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逻辑终点的道路。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5

1.1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

奥林匹克运动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这有助于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引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显示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大学生观看奥运会比赛与电视转播,使其不仅能够学习奥运健儿们高超、娴熟的技术,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2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受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大学生比以往更加关注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的知识。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的鼓励下,运动员的参与下,奥运会发生的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趣闻使高校学生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奥林匹克运动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自由与解放,认为竞技体育不是打造健壮的,而是培养身心和谐、完整健康的现代人格。可以说,只有人的个性真正得以丰富与发展,才能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确立提供参照。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当下,权力和金钱的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人文奥运可以说为大学生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也促其新的生活方式的养成。

1.3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公平与公正,是奥林匹克运动向往光明、主张正义的体现,实质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追求,是对公平、正义等社会理想的向往。奥林匹克运动所崇尚的诚信公平的精神与我们当今社会的公平、社会法制的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精神、“人的和谐发展”和“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也是当今大学生所追求的。

1.4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

奥林匹克运动中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除了给大学生们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外,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情感、理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给大学生带了新的心理感受,即丰富情感世界,扩展心灵空间,强化生命体验。大学生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多数都力求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目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和要求,使之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

1.5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交际习惯

现今作为“九零后”的这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追求时尚、性格独特、承受能力差并且缺乏进取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极度欠缺,已经成为他们的通病。通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奥运之星的故事,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友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愈来愈多,良好的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而奥林匹克精神中强调团结友谊的原则可以促进青少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2高校体育中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就是因为它选择了“体育”这个通用语言来推广,将“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通过其组织形式、参与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用以实现其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届时,世界各国人民会为了这个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欢聚一堂,为表现对其的重视,倡导者和组织者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设计,凝聚世界人民的目光。奥林匹克吉祥标志、圣火传递、点燃仪式、比赛场馆、赛会礼仪等均展现了人们对竞技运动的尊重和热情。世界各国为能够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骄傲,可见人们对奥林匹克的重视。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继承奥林匹克的思想,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精神,为奥林匹克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3高校体育中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途径

3.1开设奥林匹克文化课为公共必修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高校体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必然能带动奥林克教育的发展,体育公共课成为奥林匹克教育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注重教学运动技术的传授,同时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学习修养,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自如,使学生了解奥林匹克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更好地感受奥林匹克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体会奥林匹克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3.2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奥林匹克相关专题研究,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课余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例如在高校通过“模拟奥运会”、“奥林匹克知识竞答”、“奥林匹克文化交流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吸引大学生认真学习奥林匹克知识,激发大学生业余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大学校园中传播。

3.3营造奥林匹克气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最重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时光在学生们心中是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在校园中实施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活动,对学生会有持久性的影响。如在校园中进行奥林匹克文化的开展,定期开设奥林匹克学生夏令营,从而让学生能够接受奥林匹克的知识,通过在校中奥林匹克气氛的充分营造,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4结论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6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30-03

Abstract: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has already become an influential force of the life of human society, is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with sports as the carrier and education as the core. In this paper,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Olympic succession, reveals the Olymp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educational inspiration.

Key words: Olympic;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界展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民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气势恢弘、精彩纷呈的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相聚北京,45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共同分享北京奥运会的快乐。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挑战极限、攀跃新高,不断诠释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只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驿站。回顾现代奥运会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奥林匹克运动盛会,正不断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奥林匹克精神也随着一届届成功的奥运会传遍世界,深入人心。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理念作为社会文化内容,也成为社会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本文就此议题,做初步探讨。

1 奥林匹克主义的精髓是社会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国际文化现象。自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伊始,它就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教育功能也一直被视为奥林匹克的精髓和主要功能之一。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皮埃尔•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法国社会教育改革,顾拜旦认为自己首先是教育家,他的大量文稿和著作也是谈教育的。因此,皮埃尔•顾拜旦同时也被称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奠基人。

顾拜旦创立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为了造就时代新人,有利于社会改革。这些决定了顾拜旦把奥林匹克教育作为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容。顾拜旦在他所创建的奥林匹克环境中集中体现了他以教育为核心的思想,奥林匹克的环境就是一个教育的环境,其中奥林匹克的仪式、文化艺术、发展大众体育等都是为了体现它的教育目标。顾拜旦奥林匹克教育思想有两个意义,一个是通过奥林匹克主义教育和影响青年,另一个是通过教育传播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奥林匹克宗旨的核心是通过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同时,整个奥林匹克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认为,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中国出版的一本《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作序中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和普及,通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行和传播奥林匹克的精神、思想及价值观,把体育运动的元素融入教育,完成教育的目的,以此建立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不仅是一种理想和信念,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实践。

的确,奥林匹克不仅致力于传播奥林匹克运动,还担负着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增进国家间友谊和促进世界和平的使命。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曾表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他说:“为确保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在年轻一代心中培养奥林匹克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忽视教育功能的奥林匹克是毫无意义的,没有文化和教育的体育,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身体。”

2 奥林匹克运动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奥运会的规模、质量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赛范畴,成为国际社会最重大的文化活动之一。这种巨大成功的背后,除了竞技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外,奥林匹克运动的制度、理念及其由此产生的巨大的吸纳资源的能力是其最为重要的三大支柱。

制度对一个国家或者一项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把制度形容为“第一生产力”。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制度体系的建设一直贯穿始终。其中,《奥林匹克》作为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宗旨、原则、成员资格、机构及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奥林匹克各种活动的基本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它是约束所有奥林匹克活动参与者行为的最基本标准和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完善,100多年来,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改。正是《奥林匹克》的修订和完善,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弘扬光大了奥林匹克精神,使之成为世界青少年崇尚、追求的一种信仰。

奥林匹克的理念是由奥林匹克宗旨、格言、原则等组成的思想与观念体系,它是奥林匹克制度规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目标定位。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它清晰地展示给我们: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并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正如国际奥委会第四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 :“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字,但却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这些本真、朴素、进步、精炼的理念,折射出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必将极大地推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当然,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还要得益于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奥运会及奥林匹克运动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甚至出现了没有国家提出申办奥运会这种尴尬局面。面对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转变运作观念,果断采取改革措施,成功实现逆转。随后的6届奥运会,无论是参赛规模、竞技水平,还是国际地位及社会影响,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同时,良好的发展态势及巨大的影响力又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投入,奥运会及奥林匹克运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 奥林匹克教育给我国社会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但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此时奥林匹克的成功召开证明了它是一项成功的教育活动,能够带给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勇气,教育青少年领悟“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并使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深入到运动员和广大青少年的心中。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教育可谓重担在肩,奥林匹克的成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3.1 中国的教育应以完善制度框架为先导

教育体制所特指的是一国教育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设置及决策、控制和调节的方式。它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包括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

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教训时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今天的世界,特别强调制度变革的重要性。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杨东平谈到:国际经济竞争的背后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教育制度、人才制度的竞争。无论是大国的崛起还是大学的崛起,都是制度文明的产物。因此,发展中国的教育,不仅在于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在于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在于一种理性的、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

3.2 制度先导应辅以理念的创新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正因为理念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非常重视理念的更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繁荣。

奥运会举办以及“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实施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和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才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属性。十五期间,中国教育事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应把理念的转变放在核心地位,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

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3.3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改善教育投资结构

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清晰地表明,只有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以办教育回报社会为己任的企业家进入到教育领域,才能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供给,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多样性与活力,我们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要立足国情,提出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使教育资金来源进一步多样化。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特别是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和丰富教育的供给。

教育吸纳社会资源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为此,政府与社会要实现良性互动,要把政府导向与社会需求、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建立通畅的对话环境,集思广益,鼓励创新,最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制改革方案。

4 结 语

社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有着其特殊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证明,教育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奥运会、残奥会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将奥林匹克教育和我们的各项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功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奥林匹克主义,深化全民健身理念。另外我们更应该充分借鉴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

[2]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2001年版.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3] 梁丽娟著.何振梁五环之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 梁丽娟著.何振梁与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

[5] 任海.奥林匹克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 崔乐泉编著.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沈晔.体育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J].安徽体育科技,2005,(6):23.

[8] 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9]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奥林匹克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1]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2]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3][英]麦克尔•佩恩蓍.奥林匹克大逆转[M].上海:学林出版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