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心得体会范例6篇

下基层心得体会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1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被下派到基层工作后,我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开展工作,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经常深入基层,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知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便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富民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到村、宣传到户,在教育农民的同时,也使自己深受教育,在工作中,自觉转变工作作风,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为群众、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树立了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拉近。

二是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较大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深知基层工作有别于机关,自己十分欠缺基层工作经验。因此,我虚心地向基层干部学习,学习工作经验,在活动中,我与村干部真诚相待,合作共事,不怕困难、不避重就轻,以严谨的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感染了身边的同志,以实际行动起好带头作用,跟村居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以送市情、送温暖、送科技信息、送文明、送规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本着学习的态度,在工作中,一心为公,针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想尽办法,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在多方面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困难,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基层工作局面,参与镇、街、村多项工作的决策和实施,学到了很多机关学不到的东西,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今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

日的“五送两带”实践活动,给村群众送去了温暖,送去了知识,切实解决了人民的一些急难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我认为这是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做好需要我们党员干部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要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要认真地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知识读本,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农村谋发路、破难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不遗余力地把基层的各项工作推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创农村的新风新貌。

二是要抓调查研究。只有仔细的深入调查研究后,才知道基层缺的是什么,因此要自觉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调整工作计划和目标,在工作进程中,针对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2

一、“三访三评”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组织的部署和要求,***月***日至***月***日,我参与了市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机关干部走访活动,共走访群众30户、模范村1个、村(居)党支部5个,通过村民座谈会、村干部座谈会、群众家庭走访等形式,主要针对维稳、民生、干部作风、扶贫帮扶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二、走访发现问题

1.民生问题;

由于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村里并没有特色的产业,做为经济增加点,因此,农民的主要收入仍然是那几亩农田或外出打工的所得,总体收入水平依然很低,2014年甲东镇人均收入水平仅*元,

广大群众对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利用自我优势引进项目,促进生活质量改善十分关注。

2.稳定问题;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式不容乐观,社会维稳压力十分严峻,集中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有、假币等,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群众的生活,同时也产生严重社会问题。

3.作风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甲东镇的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于群众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力度不强,存在着形式主义、,甚至在一些存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诸多方面,一是由于一些村干部本身的自我素质不高,二是一些村干部虽想干点实事,但由于办公资金短缺等,使得一些本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三是由于当地的一些传统腐朽思想和习俗的影响等。

三、具体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主要突出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自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巨大的优势可言,因此,建议加大扶持的力度,通过引进相关项目,努力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此外,可通过政府和镇共同出资的方式,加大当地的交通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银行可以通过向这些欠发达的地区提供一些优惠的贷款政策等。

2.积极强化当地的社会治安治理;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式不容乐观,社会维稳压力十分严峻,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假币等各类违法犯罪现象并严厉追究相关维护和包庇人员。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3

一、深入基层做鲜活新闻

前部长刘云山曾精辟地概括:新闻工作者真正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语言来自基层。走进基层融进基层,记者的笔下才会出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才能赢得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

庄河广播电视台是辽宁省的一个县市级电视台,2013年春节期间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坚守》、《家在庄河》等,深深吸引了本地观众。记者不舍昼夜、上山下海、趴地头睡农家,包括除夕蹲守拍下的纪录片,带着鲜活的泥土和海水的气息,带着庄河人最熟悉的味道扑进了人们的眼球。2013年春节期间,庄河人锁住家乡的频道,收看身边的故事,聆听熟悉的乡音,反馈自己的感动。这一系列节目,增加了庄河人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了庄河人勤劳勇敢智慧的整体形象。庄河广播电视台也得到了一大笔广告赞助,同时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因为走基层,多赢。

要做到深入基层,我们新闻媒体就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通过走基层的活动实践,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二、转作风要关注民生、反映民声

记者走基层,最忌讳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百姓事情无关痛痒。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民生疾苦,是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访报道的第一手素材,它能反映出基层群众的现状和实情。只有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我们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才能贴到实处,使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前瞻性。

庄河电视台走基层节目播出了庄河市吴炉镇群众行路难,导致当地经济滞后的报道以后,当地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帮老百姓修上了柏油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激动地找到大块河卵石,用红漆书上“连心街”三个大字,表达干群心连心、群众心连心、媒体和群众心连心。69岁的张甲源老人,自己去买了五星红旗,每天早晨都到连心街口升国旗,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感激。在新闻媒体走基层活动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部孩子的爱心午餐、留守儿童的看护一系列媒体关注的问题,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报道和解决,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彰显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对民生疾苦或弱势群体的关注只是我们民生视角的一个局部或侧面。作为新闻媒体反映城乡群众的所思所盼,追踪社会热点和难点,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鞭鞑社会丑恶和腐败,做好内参,同样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的重点,这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民生实际,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流和着力点。所以,“走转改”活动既要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民生实际,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更高层面的民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记者走基层活动才会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宽阔,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提高媒体自身素质,改文风弘扬正气

“走转改”是否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新闻媒体是否在这项常态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作风和文风的根本转变。

庄河广播电视台在走基层活动中,台长、新闻副台长、部门主任全部走下去,到基层、到新闻的现场去,参与新闻的策划、采编。现在该台已经把走基层节目常态化,台领导走基层制度化。在这个有着90 万人口的县级市,市民和乡民像熟悉邻居家的孩子一样,熟悉电视台的记者,他们会在苹果卖不出去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里大事小情无法决断的时候,找到电视台的记者,这些记者,曾经跟他们一起趟过冰河打鱼,一起在土炕上喝过老酒。他们更愿意把新闻线索提供给记者,这块屏幕,曾经记录过他们的故事,他们一些多年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通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庄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队伍,经过走基层的历练,也成为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理论精通的队伍。电视台也因为屏幕有了良好的受众基础,有了社会舆论的支持,敢于压缩会议报道,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对抗不良风气,一身正气做新闻。这样的新闻,势必有更好的收视,具有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4

感 《廉洁履职规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对“22 个不准”心怀敬畏。在认真学习后,将以《廉洁履职规定》武装自己,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的基层履职之路走得更加踏实长远。

一、用知识武装,筑牢思想防线

《廉洁履职规定》是由国家颁布的适用于新时期基层基层干部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 针对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规定了“22 个不准”,内容涵盖了基层换届选举、基层事务民主决定、 基层事务管理及监督等各方面内容,全面具体地列出了基层成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基层管理秩序,以为自己或他人谋私利为出发点,侵害了基层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坚决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否则就会受到党纪政纪乃至法律的处罚制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深入学习《廉洁履职规定》后,我认识到廉洁履职的重要意义。在日后工作中,我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廉洁履职规定》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新时期出现的王瑛、郭明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思想觉悟。用正确的廉政思想指导基层管理实践, 不仅能让自己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而且能让所在的基层组织管理得更民主公开,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二、用行动武装,筑牢廉政防线

思想是人的灵魂,有了廉洁履职的意识,才能规范约束基层干部的行为。但是仅有廉洁从政的意识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一些基层干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铤而走险,时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基层基层干部应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绷紧廉洁履职这根弦,不留有任何侥幸心理,正确处理公事与私事、集体与个人、干部与群 众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行动践行《廉洁履职规定》,真正做到“22 个不准”,兑现执政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一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作为基层基层干部, 代表基层集体进行管理事务,要从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不得独断专行,以权谋私,不得滥用职权,损公肥私。公事与私事分别代表了基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我们要认清两者的不同性质,并在工作生活中以基层集体利益为重,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才能无愧于基层民众的期望。我将坚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人格言,依靠农民群众,做好履职工作。

二是正确处理集体、个人关系。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 坚决不做借以集 体事务为名、谋取个人利益行为;坚决不做以办理基层政务为名,支付个人开支等《廉洁履职规定》中规定的禁止行为。做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 坚决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要求自己和身边 的人踏实做事,不给自己和身边人留下滥用权力的空间, 担任集体中为人民服务、工作中积极依法履职、生活中实在做人的角色,形成自律观念,明确可为和不可为,争做一名基层基层廉洁履职干部。

三是正确处理干部、群众关系。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 干部与群众是管理与被管理地位,这种单一的认识 是不全面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是国家代表人民赋予的, 干部行使权力要受到人民群 众的监督。在基层基层,民众的监督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如健全建立纪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我认为基层基层干部应该重视群众的监督职能,加强与群众联系,让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监督职能,最终实现村民自治。

三、用心态武装,筑牢自律防线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当前,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能否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基层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群众工作的主体是基层干部,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基层干部是执政的主体力量。执政的核心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处理政党、政权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各种执政行为中都有一个如何面对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任和争取群众支持的问题。群众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并集中体现着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效果。

1、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赢得群众的信任、推动执政实践的客观要求。党执政的基础在基层,基层干部是党执政的主体,其执政地位的获得是广大人民群众选择、支持和拥护的结果。但要巩固执政地位,同样还要经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尤其在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必然会使人民群众对基层干部重新审视,如果不通过强有力的群众工作使他们广泛认同、真诚接受和坚决支持党的纲领和政策,势必会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事实证明,基层干部会做群众工作,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想群众所想,那里的干群关系就密切,那里的群众就会信任和拥护基层干部。因此,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基层干部推进执政实践、巩固执政地位的一个永恒主题。

2、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团结调动和发挥群众力量、实现执政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大量的社会矛盾将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必须要通过广大基层干部团结调动和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得到协调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执政目标,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农村的大量事实证明,基层干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镇乡经济发展就快,农村生活水平就提高得快,社会就稳定。如果基层干部作用发挥不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农村的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的执政目标也难以实现。

3、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改善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基层干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最直接力量。基层干部在农村基层中处于前沿地位,对基层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入,了解最全面、最具体、最及时,联系也最经常、最紧密。因而,只有依靠基层干部来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做群众的工作,不断地扩大群众参与,保证人民民利的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力量源泉,才能不断巩固和壮大。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基层干部群众工作做的细致扎实,那里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搞得就好,党组织的威信就高,作用发挥就好。

二、当前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做群众工作是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基层干部的一项基本工作。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新的提高,有力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基层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思想意识上看,群众工作不想做。实行税费改革后,向群众收费工作全部取消,基层干部直接接触群众机会减少。这导致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现在不求群众,不收群众一分钱,不用做群众工作,极个别干部身在乡镇心在县,坐着位置混日子,群众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佳。有的对群众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热衷于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认为做群众工作会得罪人,能推则推,能避则避,不想做群众工作。少数干部强调个人利益多,维护集体利益少。一些干部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有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的干部作风不够深入,作风严重,主要表现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了解农村存在的问题,不了解群众存在的困难,不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经验,漠视群众呼声,造成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隔阂。

2、从方式方法上看,群众工作不会做。农村情况发生变化,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后,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因而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一些干部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意识。往往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在组织群众上,不善于运用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方法开展工作,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时,不善于用说服、教育、示范的办法去引导,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去要求群众;在宣传群众上,不善于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在联系群众上,不深入实际,不研究具体情况,不解决具体问题。

3、从能力水平上看,群众工作不敢做。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干部上情难领会,下情摸不透,实情难掌握,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措施不够得力,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在做群众工作方面基本无能为力。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考虑问题理想化和简单化,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群体性复杂矛盾的处理,抓不住重点,掌握不好时机,随机应变能力有限,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干部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基础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个别甚至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有的干部政策理论掌握不扎实,遇到实际问题讲话不响、底气不足。久而久之,在村干部和群众中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于是产生上下推诿、无动于衷,不敢去做群众工作的现象。

三、提高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水平的对策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带领广大干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组织部门责无旁贷。要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南,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础,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方法、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水平。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提高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综合素质

1、加强教育培训。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为根本,以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为着力点,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突出农村实用知识,提高“双带”能力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大对基层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通过理论培训、政策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技能培训等途径,着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2、强化实践锻炼。要注意把素质好、潜力大的干部安排到经济相对落后,条件比较艰苦,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中接受考验,经受磨练,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经验、健康成长;要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经济建设一线实践锻炼;要有意识地抽调干部参与全县中心工作,把他们派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接待、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的关键岗位上锻炼,增强为民服务、做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优化干部结构。以实施农村乡土人才、党员、干部“三培养”工程和农村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及“党员人才工程”等为载体,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下派、招聘等办法,把优秀大学生、复退军人、种养大户、企业职工选拔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基层干部结构。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要创新选拔机制、扩大用人视野,拓宽选拔渠道,认真总结完善初始提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等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强、思想好、懂经济、善开拓、有闯劲、能干事的基层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掌握方法,改进措施,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

1、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建立关心帮扶机制,深化党内关怀工程,积极推广党员服务咨询中心,“党员会客厅”的经验做法,继续做好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工作,探索关心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民代办和农村指导员制度,要把为民代办制作为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基层干部工作责任心的有力抓手。要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增加为民代办事项,完善代办方式,做到为民代办与村情民意调查、调研、谈心谈话等工作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村主要干部为民代办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执行村干部值班(值夜)制度。

2、提高引导群众的能力。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要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对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群众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要强化示范引导,善于用浅显的道理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善于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要坚持做到亲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要在群众中开展国情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对基层干部来说,维护稳定始终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如何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具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见微知著,沉着应对,善于经常分析、把握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要准确掌握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群众的所求、所思和所忧。其次,要注重党的理论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善于运用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去解决问题。再次,要建立基层干部定期下访制度,下基层,进企业,入农家,变上访为下访,化消极为积极。要全面把握矛盾的性质和重点,处理矛盾要力戒简单化,要及时发现矛盾苗头和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扩大化和复杂化,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创新机制,关爱基层,激发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活力

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保障基层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解除后顾之忧。建立最低报酬制度,积极推行村干部报酬统筹制度,建立村干部报酬统筹资金。积极推进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改善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适当提高海岛、山区等条件艰苦镇乡干部和部门基层站所干部的津贴补助额度。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基层干部家庭,镇乡(街道)要给予特殊帮扶。关心基层干部的身体健康,建立基层干部健康体检制度,落实好基层干部的休假制度,结合节庆假期,做好基层干部的慰问工作。

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6

一、围绕大局找选题,“走转改”才会有影响

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永远是党报的神圣使命。人人走基层,个个写稿件,这是“走转改”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没有精心策划,没有选题统领,稿件反映到报纸上就会一盘散沙,没有中心,没有重点,形不成气候,影响力较弱。对此,荆门日报编委会要求,在记者走基层活动中一定要围绕改革开放大局,围绕全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大局,服务市委市政府各阶段中心工作,精心策划,精选主题,形成系列,聚成合力,引起领导的关注,吸引干部的眼球,提升党报在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

建设中国农谷,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各地在建设中国农谷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为,还有哪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荆门日报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先后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看县市区实施中国农谷战略》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中国农谷行》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走核心区看精气神”》系列述评,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农谷建设这幅波澜壮阔的现实画卷,展示了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奉献、敢于开放抢先、躬于实干苦干的精神风貌。在全省、全市抗大旱的紧要关头,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抗旱一线见闻》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龙年抗旱之后访“水利”》系列报道。尤其是后面这组系列报道,记者通过在基层一线的所见所闻,围绕抗旱这一主题,从当家堰的作用、渠系维护、水库建设、管水体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真反思,寻找问题根源,探求解决之道。为配合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荆召开,荆门日报紧贴这一阶段性工作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城乡一体化看亮点》系列报道,展示了各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得意之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些系列报道,主动围绕大局,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首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联舫在批示中评价说,荆门日报在喜庆十之际,结合“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主题宣传推出《记者走基层・看县市区实施中国农谷战略》、《记者走基层・“走核心区看精气神”》两组报道,起到了营造气场、凝心聚力、提神鼓劲、助推发展的作用。

二、带着思考走基层,“走转改”才会有作为

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党的十提出,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央五部委提倡“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求新闻记者的镜头和笔端,更多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荆门日报编委会紧扣民生主题,先后精选了7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着重强调记者要带着思考下基层,运用思辨写稿件,弘扬真善美,探讨新气象,监督假丑恶,体现党报为民服务的宗旨。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不少农村偏远学校办学规模大幅萎缩,荆门日报策划的《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既有对教师坚守艰苦乡村学校的颂扬,更有对小规模学校是“撤”是“并”的思考与探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柯昌军专门就这组报道作出批示,指出这一系列报道“很有创意,小校大办,小中见精神,小中显公平,小中现民生,小中有未来。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记者的扎实作风,体现了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倾注的真情实感!”不少读者以电话、短信、QQ留言等形式,向编辑部表达了他们对这些最小学校老师们坚守的敬意和对学生们的关心。一位王姓机关干部在电话中对记者动情地说:“看了你们的报道,我有一种‘背负感恩’的沉重。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山里最简朴的学校给了我知识最初的启蒙,我时常怀念那些像农民一样的老师,他们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即使在这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依然与世无争,默默耕耘,给山乡的孩子带去知识,给山乡的家长带来希望。我觉得偏远农村的小学校还是应该保留,它的存在,留住了家长、留住了家庭、留住了最淳朴的乡村亲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家乡认同感。”

百里长湖曾经风光旖旎,养育着“”(荆门、潜江、荆州)一代又一代的百万人民,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湖养鱼蓬勃发展,以致到了新世纪,长湖生态极度恶化,岸边的农民不得不守着长湖吃地下水,民怨沸腾。荆门日报由此策划了《记者走基层・湖区生态行》系列报道,客观反映长湖现状,真实报道人民呼声,深入思考应对良策,推动当地加快了“退渔还湖”步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

三峡移民、丹江口移民在荆门生活得好不好?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移民新村见闻》系列报道;农村哪些乡村文化值得关注需要传承?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 我市乡村文化观察》系列报道;市民的菜篮子是否丰富、安全?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市民菜篮子》系列报道;七月酷暑,我们应该给高温下的劳动者哪些关爱?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这些系列选题,与民众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受读者喜爱。

三、真心办实事,“走转改”才会有成果

记者走基层受不受欢迎,关键看媒体有没有公信力,看媒体能不能为基层办实事。荆门日报把为基层办实事视为记者走基层的重要抓手,视为提升媒体公信力的着力点,要求记者在“走”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基层群众着力解决一两件迫在眉睫的重大民生问题。

2012年秋季,记者朱舜在基层采访中得知漳河蜜橘比往年增产三倍,4000户橘农正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卖难窘境。荆门日报编委会立即提升报道规格,把帮橘农销售蜜橘当作办实事的突破口,迅速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漳河橘农遭遇丰收烦恼》系列报道。首篇《漳河橘农:遭遇丰收烦恼》的通讯见报后,立即引发社会关注,荆门地区最大的卖场东方百货上门收购“爱心橘”,市政府组成专班前往漳河调研柑橘销售情况。荆门日报还与周边报纸合作,天天报道销售进展。在客商增多、市场有所回暖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橘农丰产又丰收,荆门日报再次发力,倡议市民向橘农伸出援手,到漳河休闲采橘。在长达10多次报道的引导下,漳河4万吨蜜橘几乎销售一空,数千户橘农真正享受到了丰产又丰收的喜悦。荆门日报从这一案例中受到启示,总结经验,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建立用新闻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长效机制,让记者在基层真正走出成果、走出影响。

四、经常接“地气”,“走转改”才会长才干

基层一线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奔走在路上、活跃在基层、忙碌在现场,应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常态。但随着资讯的发达、信息的繁杂,不少新闻工作者越来越难以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越来越难以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厂矿企业。荆门日报编委会抓住全省“千人走转改”的契机,鼓励编辑记者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长才干。

制度约束“走转改”。全省“千人走转改”动员会后,荆门日报编委会专门出台文件,列出“走转改”详细方案,确定了60名参与“走转改”活动的编辑记者名单,把策划的选题分配到部室,部室再细化选题,把任务分解到个人。部室主任在每周一的例会上汇报“走转改”的落实情况,编委会一周一督办。在内部好稿评选中,向“走转改”稿件倾斜。

领导带着“走转改”。身到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在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为防止记者走基层作风漂浮,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千里江陵一日还”,荆门日报编委会尽可能地由领导带着年轻的编辑记者下基层,为他们做表率,言传身教地引导他们怎样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如何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民造福上来,学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认可。